CN203942064U - 插套 - Google Patents
插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942064U CN203942064U CN201420304752.2U CN201420304752U CN203942064U CN 203942064 U CN203942064 U CN 203942064U CN 201420304752 U CN201420304752 U CN 201420304752U CN 203942064 U CN203942064 U CN 20394206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tmost point
- sleeve
- earth
- poles
- copper 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021 metal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一种插套,包括L极铜条以及依次间隔设置在L极铜条上的第一两极L极插套、第二两极L极插套、三极L极插套和L极连接件。L极连接件包括固定在L极铜条上的L极连接片和固定在L极连接片一端的L极挡片,L极连接片和L极铜条的固定连接处开设有第一通孔。上述插套外接火线时,第一通孔内设置螺钉,火线通过螺母和螺钉固定在L极连接片上,L极挡片可以很好的挡住火线端部裸露的电芯,可以有效防止裸露的电芯在外力作用下,直接与异极铜条、异极铜套或外接插头接触,不易发生短路,安全性较高。同时,相对于传统的插套自身设置接线端子用来外接电线,L极连接件由相互连接的L极连接片和L极挡片组成,结构简单简洁,制造难度和成本较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套。
背景技术
[0002] 插座,又称电源插座,是指具有一个或多个电路接线的可插入的座。通过插座可以给电器设备提供电源接口,以使电器设备通电工作。插座内含有给电器设备提供插接口的插套。
[0003] 插座的插套一般采用将多个单体插套通过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拼装组合成一体的结构。安装过程中,先将单个插套安装在插座内,接着再将安装好后的单体插套用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组合,以使多个单体插套连通。然而,这种结构极易带来焊接处断开,接触不良的问题。
[0004] 针对上述问题,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一体成型插套,如七孔一体成型插套。这些七孔一体成型插套一般都在自身设置接线端子用于固定外接的电线,然而在一体成型的结构上增加接线端子会增加制造的难度和成本。
[0005] 此外,也有一些七孔一体成型插套是直接将外接电线固定在铜条上,但是,在外力作用下,插套内的电线端部裸露的电芯容易直接与异极铜条、异极铜套或外接插头接触,极易发生短路,导致出现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6]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较安全、制造难度和成本较小的插套。
[0007] 一种插套,包括第一两极L极插套、第二两极L极插套、三极L极插套、L极连接件、L极铜条、第一两极N极插套、第二两极N极插套、三极N极插套、N极铜条和N极连接件;
[0008] 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所述L极连接件、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三极L极插套依次间隔固定设置于所述L极铜条上,所述L极连接件包括固定在所述L极铜条上的L极连接片和固定在所述L极连接片远离所述L极铜条的一端的L极挡片,所述L极连接片和所述L极铜条的固定连接处开设有第一通孔;
[0009] 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所述N极连接件、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和所述三极N极插套依次间隔固定设置于所述N极铜条上,所述N极连接件包括固定在所述N极铜条上的N极连接片和固定在所述N极连接片远离所述N极铜条的一端的N极挡片,所述N极连接片和所述N极铜条的固定连接处开设有第二通孔。
[0010]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L极连接件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L极挡片由所述L极连接片远离所述L极铜条的一端弯折形成;
[0011] 所述N极连接件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N极挡片由所述N极连接片远离所述N极铜条的一端弯折形成。
[0012]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L极连接件呈“L”字形结构,所述L极连接片与所述L极挡片垂直连接;
[0013] 所述N极连接件呈“L”字形结构,所述N极连接片与所述N极挡片垂直连接。
[0014]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包括主体和由所述主体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接触弹片,所述主体与所述L极铜条连接,三个所述接触弹片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两个所述接触弹片相向设置,第三个所述接触弹片设置在两个相向设置的所述接触弹片的侧面。
[0015]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包括主体以及开设于所述主体上的弹片,所述主体与所述弹片之间形成夹槽。
[0016]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极L极插套包括三极L极主体以及开设于所述三极L极主体上的三极L极弹片,所述三极L极主体与所述三极L极弹片之间形成夹槽。
[0017]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的地极插套和接线件,所述接线件包括接线片和与所述接线片一端连接的过渡片,所述接线片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地极插套与所述过渡片远离所述接线片的一端连接,所述地极插套位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之间,所述地极插套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之间均设置有间隔。
[0018]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极插套和所述接线件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0019]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所述L极连接件、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所述三极L极插套和所述L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0020] 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所述N极连接件、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所述三极N极插套和所述N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0021] 上述插套外接电线时,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内设置螺钉,火线和零线分别通过螺母和螺钉固定在L极连接片和N极连接片上,L极挡片可以很好的挡住火线端部裸露的电芯,N极挡片可以很好的挡住零线端部裸露的电芯,可以有效防止裸露的电芯在外力作用下,直接与异极铜条、异极铜套或外接插头接触,不易发生短路,安全性较高。同时,相对于传统的插套自身设置接线端子用来外接电线,L极连接件由相互连接的L极连接片和L极挡片组成,N极连接件由相互连接的N极连接片和N极挡片组成,结构简单简洁,制造难度和成本较小。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两极L极插套、L极连接件、第二两极L插套、三极L极插套和L极铜条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两极L极插套、L极连接件、第二两极L插套、三极L极插套和L极铜条的展开图;
[0025] 图4为螺母和螺钉与如图2所示的第一两极L极插套、L极连接件、第二两极L插套、三极L极插套和L极铜条的组装图;
[0026] 图5为电线与如图2所示的第一两极L极插套、L极连接件、第二两极L插套、三极L极插套和L极铜条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7] 图6为图1所示的第一两极N极插套、N极连接件、第二两极N插套、三极N极插套和N极铜条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7为图6所示的第一两极N极插套、N极连接件、第二两极N插套、三极N极插套和N极铜条的展开图;
[0029] 图8为图1所示的地极插套和接线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图9为图8所示的地极插套和接线件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32] 请参阅图1,插套10包括第一两极L极插套110、L极连接件120、第二两极L插套130、三极L极插套140、L极铜条150、第一两极N极插套210、N极连接件220、第二两极N插套230、三极N极插套240、N极铜条250、接线件310和地级插套320。
[0033] 请参阅图2,第一两极L极插套110、L极连接件120、第二两极L插套130和三极L极插套140依次间隔固定设置于L极铜条150上。
[0034] 第一两极L极插套110包括主体111以及与主体111连接的三个接触弹片,三个接触弹片分别为第一接触弹片112、第二接触弹片113和第三接触弹片114。主体111与L极铜条150连接。第一接触弹片112、第二接触弹片113和L极接触弹片114由L极主体111的侧边向一侧延伸以形成,并且第一接触弹片112、第二接触弹片113和第三接触弹片114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接触弹片112和第二接触弹片113相向设置组成圆孔插套,第三接触弹片114设置在第一 L极接触弹片112和第二 L极接触弹片113的侧面组成扁平插套。第一两极L极插套110为圆孔和扁平双用插套,可以提高第一两极L极插套110与电气设备插头上的插脚的适配性。
[0035] 第二两极L插套130包括主体131以及开设于主体131上的弹片132。主体131与弹片132之间形成夹槽133。第二两极L极插套130的主体131与L极铜条150连接。电器设备插头上的插脚插入夹槽133内,可使插脚与第二两极L插套130连接。
[0036] 三极L极插套140包括三极L极主体141以及开设于三极L极主体141上的三极L极弹片142。三极L极主体141与三极L极弹片142之间形成夹槽143。三极L极插套140的三极L极主体141与L极铜条150连接。
[0037] L极连接件120包括L极连接片121和L极挡片122,L极连接片121固定在L极铜条150上,L极挡片122固定在L极连接片121远离L极铜条150的一端上。L极连接片121和L极铜条150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一通孔123。具体地,L极连接件120呈“L”字形结构,L极连接片121与L极挡片122垂直连接。
[0038] 在本实施方式中,L极连接件120为一体成型结构,L极挡片122由远离L极铜条150的一端弯折形成。
[0039]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两极L极插套110、L极连接件120、第二两极L插套130、三极L极插套140和L极铜条150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以提高机械性能。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插套采用将多个单体插套通过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拼装组合成一体所带来的焊接处易断开,接触不良的问题。
[0040] 请同时参阅图4和图5,电线600安装到上述L极连接件120的过程如下:
[0041] 首先,将电线600端部的绝缘层610剥离露出电芯620。之后,将螺钉500穿过第一通孔123,接着将螺母700套设在螺钉500上。然后,将电芯620放置在螺母700与L极铜条150之间,接着旋转螺母700直到电芯620夹持于螺母700与L极铜条150之间,进而使电芯620与L极连接件120相固定。
[0042] 上述L极连接件120外接的电线600通常为火线,第一通孔123内设置螺钉500,火线通过螺母700和螺钉500固定在L极连接片121上,L极挡片122可以很好的挡住火线端部裸露的电芯,以有效防止裸露的电芯620在外力作用下,直接与异极铜条、异极铜套或外接插头接触,不易发生短路,安全性较高。同时,相对于传统的插套自身设置接线端子用来外接电线,L极连接件120由相互连接的L极连接片121和L极挡片122组成,结构简单简洁,制造难度和成本较小。
[0043] 请参阅图6,第一两极N极插套210、N极连接件220、第二两极N插套230和三极N极插套240依次间隔固定设置于N极铜条250上。
[0044] 第一两极N极插套210和第一两极L极插套110的结构相同。第二两极N插套230和第二两极L插套130的结构相同。三极N极插套240和三极L极插套140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0045] N极连接件220包括N极连接片221和N极挡片222,N极连接片221固定在N极铜条250上,N极挡片222固定在N极连接片221远离N极铜条250的一端上。N极连接片221和N极铜条250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通孔223。具体地,N极连接件220呈“L”字形结构,N极连接片221与N极挡片222垂直连接。
[0046] 在本实施方式中,N极连接件220为一体成型结构,N极挡片222由远离N极铜条250的一端弯折形成。
[0047] 电线安装到N极连接件220的过程与电线600安装到N极连接件220的过程相同,在此也不再赘述。
[0048] 上述N极连接件220外接的电线通常为零线,第一通孔223内设置螺钉,零线通过螺母和螺钉固定在N极连接片221上,N极挡片222可以很好的挡住零线端部裸露的电芯,以有效防止裸露的电芯在外力作用下,直接与异极铜条、异极铜套或外接插头接触,不易发生短路,安全性较高。同时,相对于传统的插套自身设置接线端子用来外接电线,N极连接件220由相互连接的N极连接片221和N极挡片222组成,结构简单简洁,制造难度和成本较小。
[0049] 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两极N极插套210、N极连接件220、第二两极N插套230、三极N极插套240和N极铜条250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以提高机械性能。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插套采用将多个单体插套通过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拼装组合成一体所带来的焊接处易断开,接触不良的问题。
[0050]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8,接线件310包括接线片311和与接线片311的一端连接的过渡片312,接线片311上开设有第三通孔313。
[0051] 地极插套320与过渡片312远离接线片311的一端连接。地级插套320位于第二两极L插套130和第二两极N插套230之间,且地级插套320与第二两极L插套130和第二两极N插套230之间均设置有间隔。
[0052] 请参阅图9,在本实施方式中,接线件310和地极插套320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以提高机械性能。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插套采用将多个单体插套通过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拼装组合成一体所带来的焊接处易断开,接触不良的问题。
[0053]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插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两极L极插套、第二两极L极插套、三极L极插套、L极连接件、L极铜条、第一两极N极插套、第二两极N极插套、三极N极插套、N极铜条和N极连接件; 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所述L极连接件、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三极L极插套依次间隔固定设置于所述L极铜条上,所述L极连接件包括固定在所述L极铜条上的L极连接片和固定在所述L极连接片远离所述L极铜条的一端的L极挡片,所述L极连接片和所述L极铜条的固定连接处开设有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所述N极连接件、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和所述三极N极插套依次间隔固定设置于所述N极铜条上,所述N极连接件包括固定在所述N极铜条上的N极连接片和固定在所述N极连接片远离所述N极铜条的一端的N极挡片,所述N极连接片和所述N极铜条的固定连接处开设有第二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连接件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L极挡片由所述L极连接片远离所述L极铜条的一端弯折形成; 所述N极连接件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N极挡片由所述N极连接片远离所述N极铜条的一端弯折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连接件呈“L”字形结构,所述L极连接片与所述L极挡片垂直连接; 所述N极连接件呈“L”字形结构,所述N极连接片与所述N极挡片垂直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包括主体和由所述主体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接触弹片,所述主体与所述L极铜条连接,三个所述接触弹片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两个所述接触弹片相向设置,第三个所述接触弹片设置在两个相向设置的所述接触弹片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包括主体以及开设于所述主体上的弹片,所述主体与所述弹片之间形成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L极插套包括三极L极主体以及开设于所述三极L极主体上的三极L极弹片,所述三极L极主体与所述三极L极弹片之间形成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的地极插套和接线件,所述接线件包括接线片和与所述接线片一端连接的过渡片,所述接线片上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地极插套与所述过渡片远离所述接线片的一端连接,所述地极插套位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之间,所述地极插套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之间均设置有间隔。
8.据权利要求7述的插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极插套和所述接线件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9.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所述L极连接件、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所述三极L极插套和所述L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所述N极连接件、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所述三极N极插套和所述N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04752.2U CN203942064U (zh) | 2014-06-09 | 2014-06-09 | 插套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04752.2U CN203942064U (zh) | 2014-06-09 | 2014-06-09 | 插套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942064U true CN203942064U (zh) | 2014-11-12 |
Family
ID=51861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304752.2U Active CN203942064U (zh) | 2014-06-09 | 2014-06-09 | 插套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942064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32483A (zh) * | 2016-06-22 | 2016-09-07 |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CN107342473A (zh) * | 2017-06-21 | 2017-11-10 | 西蒙电气(中国)有限公司 | 插套结构及根据插套结构制作16a三孔插座的方法 |
-
2014
- 2014-06-09 CN CN201420304752.2U patent/CN20394206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32483A (zh) * | 2016-06-22 | 2016-09-07 |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CN105932483B (zh) * | 2016-06-22 | 2018-08-21 |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智能排插的接触弹片 |
CN107342473A (zh) * | 2017-06-21 | 2017-11-10 | 西蒙电气(中国)有限公司 | 插套结构及根据插套结构制作16a三孔插座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942064U (zh) | 插套 | |
CN201466289U (zh) | 一种安全插销及插座 | |
CN203932379U (zh) | 插套组件 | |
CN201307642Y (zh) | 带接触装置的汇流夹与电器接线端的配合结构 | |
CN203932397U (zh) | 插套 | |
CN202019056U (zh) | 电力专用电压小母线接线端子 | |
CN203325823U (zh) | 单支柱限流限压保护器装置 | |
CN101552503A (zh) | 定子铁芯绕组过桥线的连接方法 | |
CN202094311U (zh) | 接线与接线端子的连接结构 | |
CN202916430U (zh) | 一种电流变送器检验装置 | |
CN203118882U (zh) | 与塑壳断路器电性连接的组件 | |
CN103367040A (zh) | 一种便于整机安装的继电器的引出脚结构 | |
CN204832299U (zh) | 一种连接结构 | |
CN203895652U (zh) | 一种插座铜片 | |
CN203135028U (zh) | 一种电源插板 | |
CN204464560U (zh) | 一种六边形电缆连接器 | |
CN202434620U (zh) | 一种蓄电池引出端子 | |
CN202564714U (zh) | 一种带有电流保护的插座 | |
CN205789790U (zh) | 小型断路器 | |
CN202930573U (zh) | 双开口式并沟线夹 | |
CN202855931U (zh) | 继电耦合型接线端子的改进结构 | |
CN203277679U (zh) | 一种开口接线端子 | |
CN202871995U (zh) | 一种用于防爆软起动器上的接线柱 | |
CN204668516U (zh) | 金属端子导线包铜片冷压电连接器 | |
CN212571411U (zh) | 一种复合型的电气连接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516007 b1-b3 workshop, No.39 Hechang 6th Road East,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egrand intelligent electric (Hui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7 b1-b3 workshop, No.39 Hechang 6th Road East,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CL-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