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32379U - 插套组件 - Google Patents

插套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932379U
CN203932379U CN201420288430.3U CN201420288430U CN203932379U CN 203932379 U CN203932379 U CN 203932379U CN 201420288430 U CN201420288430 U CN 201420288430U CN 203932379 U CN203932379 U CN 2039323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tmost point
copper bar
sleeve
earth
p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2884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宝林
陈文森
杨晓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grand intelligent electric (Huizhou)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28843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9323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9323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9323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插套组件,包括两孔插套组件和五孔插套组件,两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一N极铜条、第一L极铜条和位于第一N极铜条与第一L极铜条之间的两孔插套。五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二L极铜条、第二N极铜条和位于第二L极铜条与第二N极铜条之间的五孔插套。第一N极铜条、第一L极铜条、第二L极铜条和第二N极铜条依次排列并相互平行。上述插套组件的第一N极铜条与第一L极铜条之间的距离较远,第二N极铜条与第二L极铜条之间的距离也较远,相对于传统的插套,不易产生安全隐患,安全性较高。此外,距离较近的第一L极铜条和第二L极铜条在实际使用时通常均与外部电源的火线连接,因此电位相同,不会产生电拉弧放电现象。

Description

插套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插套组件。
背景技术
插座,又称电源插座,是指具有一个或多个电路接线的可插入的座。通过插座可以给电器设备提供电源接口,以使电器设备通电工作。插座内含有给电器设备提供插接口的插套。
插座的插套一般采用将多个单体插套通过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拼装组合成一体的结构。安装过程中,先将单个插套安装在插座内,接着再将安装好后的单体插套用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组合,以使多个单体插套连通。然而,这种结构极易带来焊接处断开,接触不良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一体成形插套,如五孔和两孔一体成形插套。然而这些五孔和两孔一体成形插套的L极铜条和N极铜条之间距离较近,容易出现隐患,例如,在潮湿的环境下,极易产生电拉弧现象;当插套受到外力冲击时,L极铜条和N极铜条局部产生较轻微的弯曲,也极易导致L极铜条和N极铜条接触出现短路。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较安全的插套组件。
一种插套组件,包括两孔插套组件和五孔插套组件,所述两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一N极铜条、第一L极铜条和位于所述第一N极铜条与所述第一L极铜条之间的两孔插套,所述五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二L极铜条、第二N极铜条和位于所述第二L极铜条与所述第二N极铜条之间的五孔插套,所述所述第一N极铜条、所述第一L极铜条、所述第二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N极铜条依次排列并相互平行;
所述两孔插套包括第一两极N极插套和第一两极L极插套,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N极铜条上,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L极铜条上,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和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之间设置有间隔;
所述五孔插套包括L极插套和N极插套,所述L极插套包括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连接的三极L极插套,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L极铜条上,所述N极插套包括三级N极插套和与所述三级N极插套连接的第二两极N极插套,所述三级N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N极铜条上,所述L极插套和所述N极插套之间设置有间隔。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L极铜条、所述第一N极铜条、所述第二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N极铜条均为条状结构。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孔插套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两孔插套依次间隔排列于所述第一N极铜条和所述第一L极铜条之间;
所述五孔插套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五孔插套依次间隔排列于所述第二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N极铜条之间。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包括第一两极L极主体和由所述第一两极L极主体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所述第一两极L极主体与所述第一L极铜条连接,三个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两个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相向设置,第三个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设置在两个相向设置的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的侧面;
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包括第一两极N极主体和由所述第一两极N极主体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所述第一两极N极主体与所述第一N极铜条连接,三个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两个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相向设置,第三个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设置在两个相向设置的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的侧面。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包括L极主体和由所述L极主体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L极接触弹片,所述L极主体与所述第二L极铜条连接,其中两个所述L极接触弹片相向设置,第三个所述L极接触弹片设置在两个所述L极接触弹片的侧面。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三极L极插套包括主体以及开设于所述主体上的弹片,所述主体与所述弹片之间形成夹槽。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地级铜条以及设置在所述地级铜条上的地极插套,所述地极插套位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之间,所述地极插套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之间均设置有间隔,所述地级铜条位于所述第二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N极铜条之间,所述地级铜条和所述第二L极铜条平行。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地极插套和地级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和所述第一N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一L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所述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L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所述N极插套和所述第二N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
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N极铜条连接;
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二L极铜条连接。
上述插套组件的第一N极铜条与第一L极铜条之间的距离较远,第二N极铜条与第二L极铜条之间的距离也较远,相对于传统的插套,不易产生安全隐患,安全性较高。此外,距离较近的第一L极铜条和第二L极铜条在实际使用时通常均与外部电源的火线连接,因此电位相同,不会产生电拉弧放电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插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第一N极铜条和第一两极N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第一N极铜条和第一两极N极插套的展开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一L极铜条和第一两极L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第一L极铜条和第一两极L极插套的展开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第二L极铜条和L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第二L极铜条和L极插套的展开图;
图8为图1所示的第二N极铜条和N极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第二N极铜条和N极插套的展开图;
图10为图1所示的地级铜条和地级插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地级铜条和地级插套的展开图;
图12为一实施方式的插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两孔插套组件和五孔插套组件安装于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请参阅图1,插套组件10包括两孔插套组件100、五孔插套组件200、地级铜条300和地极插套400。
两孔插套组件100包括第一N极铜条110、第一L极铜条120和位于第一N极铜条110与第一L极铜条120之间的两孔插套130。五孔插套组件200包括第二L极铜条210、第二N极铜条220和位于第二L极铜条210与第二N极铜条220之间的五孔插套230。第一N极铜条110、第一L极铜条120、第二L极铜条210和第二N极铜条220依次排列并相互平行。具体地,第一N极铜条110、第一L极铜条120、第二L极铜条210和第二N极铜条220均为条状结构。
第一L极铜条120和第二L极铜条210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均与外部电源的火线连接,第一N极铜条110和第二N极铜条220通常均与外部电源的零线连接。
可以理解,第一L极铜条120紧靠着第二L极铜条210设置,且第一L极铜条120和第二L极铜条210的之间的距离较近,但是,由于第一L极铜条120和第二L极铜条210在实际使用时通常均与与外部电源的火线连接,因此第一L极铜条120和第二L极铜条210的电位相同,不会因为距离较近而发生电拉弧放电现象,从而避免了对外界电器设备造成损坏。此外,当第一L极铜条120和第二L极铜条210在外力作用下局部产生轻微弯曲导致第一L极铜条120和第二L极铜条210接触,也不会出现短路,安全性较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孔插套130和五孔插套230的数量均为三个。三个两孔插套130依次间隔排列于第一N极铜条110和第一L极铜条120之间。三个五孔插套230依次间隔排列于第二L极铜条210和第二N极铜条220之间。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两孔插套130不限于三个,两孔插套130数量可以为若干个,若干个两孔插套130依次间隔排列于第一N极铜条110和第一L极铜条120之间。五孔插套230不限于三个,五孔插套230数量可以为若干个,若干个五孔插套230依次间隔排列于第二L极铜条210和第二N极铜条220之间。
两孔插套130包括第一两极N极插套131和第一L极插套132。第一两极N极插套131固定设置于第一N极铜条110上,第一两极L极插套132固定设置于第一N极铜条120上。第一两极N极插套131和第一L极插套132之间设置有间隔。
请参阅图2,第一两极N极插套131包括第一两极N极主体131a和由第一两极N极主体131a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三个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分别为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131b,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131c和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131d。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131b和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131c相向设置组成圆孔插套。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131d设置在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131b和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131c的侧面组成扁平插套。第一两极N极插套131为圆孔和扁平双用插套,可以提高第一两极N极插套131与电器设备插头上的插脚的适配性。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N极铜条110和第一两极N极插套131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以提高机械性能。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插套采用将多个单体插套通过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拼装组合成一体所带来的焊接处易断开,接触不良的问题。
请参阅图4,第一两极L极插套132包括第一两极L极主体132a和由所述第一两极L极主体132a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三个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分别为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132b,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132c和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132d。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132b和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132c相向设置组成圆孔插套。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132d设置在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132b和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132c的侧面组成扁平插套。第一两极L极插套132为圆孔和扁平双用插套,可以提高第一两极L极插套132与电器设备插头上的插脚的适配性。
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L极铜条120和第一两极L极插套132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以提高机械性能。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插套采用将多个单体插套通过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拼装组合成一体所带来的焊接处易断开,接触不良的问题。
请再次参阅图1,五孔插套230包括L极插套231和N极插套232。L极插套231固定设置于第二L极铜条210上,N极插套232固定设置于第二N极铜条220上。L极插套231和N极插套232之间设置有间隔。
请参阅图6,L极插套231包括第二两极L极插套234和与第二两极L极插套234连接的三极L极插套236。第二两极L极插套234固定设置于第二L极铜条210上。
第二两极L极插套234包括L极主体234a和由L极主体234a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L极接触弹片,三个L极接触弹片分别为L极接触弹片234b、L极接触弹片234c和L极接触弹片234d。L极接触弹片234b和L极接触弹片234c相向设置组成圆孔插套。L极接触弹片234d设置在L极接触弹片234b和L极接触弹片234c的侧面组成扁平插套。第二两极L极插套234为圆孔和扁平双用插套,可以提高第二两极L极插套234与电器设备插头上的插脚的适配性。
三极L极插套236包括主体236a以及开设于主体236a上的弹片236b。主体236a与弹片236b之间形成夹槽236c。第二两极L极插套234的L极主体234a与三极L极插套236的主体236a连接。电器设备插头上的插脚插入夹槽236c内,可使插脚与三极L极插套236连接。
请参阅图7,L极插套231和第二L极铜条210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以提高机械性能。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插套采用将多个单体插套通过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拼装组合成一体所带来的焊接处易断开,接触不良的问题。
请参阅图8,N极插套232包括第二两极N极插套235和与第二两极N极插套235连接的三极N极插套237。三极N极插套237固定设置于第二N极铜条220上。
第二两极N极插套235和第二两极L极插套234的结构相同,三极N极插套237和三极L极插套236的结构相同,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9,N极插套232和第二N极铜条220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以提高机械性能。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插套采用将多个单体插套通过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拼装组合成一体所带来的焊接处易断开,接触不良的问题。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6,可以理解,为了增加第一两极N极插套131与第一N极铜条110之间的距离,以减小第一N极铜条110对第一两极N极插套131在使用和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干扰程度,第一两极N极插套131和第一N极铜条110连接处设置有第一连接片500a。同时,为了增加第二两极L极插套234与第二L极铜条210之间的距离,以减小第二L极铜条210对第二两极L极插套234在使用和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干扰程度,第二两极L极插套234和第二L极铜条210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连接片500b。
请再次参阅图1,地级铜条300位于第二L极铜条210和第二N极铜条220之间,且地级铜条300与第二L极铜条210平行。
地极插套400设置于地级铜条300上,地极插套400位于第二两极L插套234和第二两极N插套235之间。地极插套400与第二两极L插套234和第二两极N插套235之间之间均设置有间隔。
请参阅图11,在本实施例中,地级铜条300和地极插套400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以提高机械性能。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插套采用将多个单体插套通过电线或者金属片焊接拼装组合成一体所带来的焊接处易断开,接触不良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地极插套400为三个。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地极插套400的数量还可以根据五孔插套200数量进行调整。
请参阅图12,一实施方式的插座20包括底座600以及与底座700连接且罩设在底座600的面盖700,插套组件10收容于底座600与面盖700围成的空腔内,同时,也可以起到保护插套组件10的作用。
上述两孔插套组件100和五孔插套组件200的安装过程如下:
请参阅图13,首先,将两孔插套组件100安装在底座600内部的一侧,之后将五孔插套组件200安装在底座600内部的另一侧,此时,第一N极铜条110位于底座800内部的一侧,第二N极铜条220位于底座600内部的另一侧,两孔插套130和五孔插套230位于第一N极铜条110和第二N极铜条220,第一L极铜条120和第二L极铜条210位于两孔插套130和五孔插套230之间。
上述插套组件10的第一N极铜条110与第一L极铜条120之间的距离较远,第二N极铜条220与第二L极铜条210之间的距离也较远,相对于传统的插套,不易产生安全隐患,安全性较高。此外,距离较近的第一L极铜条120和第二L极铜条210在实际使用时通常均与外部电源的火线连接,因此电位相同,不会产生电拉弧放电现象。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两孔插套组件和五孔插套组件,所述两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一N极铜条、第一L极铜条和位于所述第一N极铜条与所述第一L极铜条之间的两孔插套,所述五孔插套组件包括第二L极铜条、第二N极铜条和位于所述第二L极铜条与所述第二N极铜条之间的五孔插套,所述所述第一N极铜条、所述第一L极铜条、所述第二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N极铜条依次排列并相互平行;
所述两孔插套包括第一两极N极插套和第一两极L极插套,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N极铜条上,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L极铜条上,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和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之间设置有间隔;
所述五孔插套包括L极插套和N极插套,所述L极插套包括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连接的三极L极插套,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L极铜条上,所述N极插套包括三级N极插套和与所述三级N极插套连接的第二两极N极插套,所述三级N极插套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N极铜条上,所述L极插套和所述N极插套之间设置有间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极铜条、所述第一N极铜条、所述第二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N极铜条均为条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孔插套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两孔插套依次间隔排列于所述第一N极铜条和所述第一L极铜条之间;
所述五孔插套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五孔插套依次间隔排列于所述第二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N极铜条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包括第一两极L极主体和由所述第一两极L极主体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所述第一两极L极主体与所述第一L极铜条连接,三个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两个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相向设置,第三个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设置在两个相向设置的所述第一两极L极接触弹片的侧面;
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包括第一两极N极主体和由所述第一两极N极主体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所述第一两极N极主体与所述第一N极铜条连接,三个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两个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相向设置,第三个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设置在两个相向设置的所述第一两极N极接触弹片的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包括L极主体和由所述L极主体的侧边向一侧延伸形成的三个L极接触弹片,所述L极主体与所述第二L极铜条连接,其中两个所述L极接触弹片相向设置,第三个所述L极接触弹片设置在两个所述L极接触弹片的侧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极L极插套包括主体以及开设于所述主体上的弹片,所述主体与所述弹片之间形成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地级铜条以及设置在所述地级铜条上的地极插套,所述地极插套位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之间,所述地极插套与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两极N极插套之间均设置有间隔,所述地级铜条位于所述第二L极铜条和所述第二N极铜条之间,所述地级铜条和所述第二L极铜条平行。
8.据权利要求7述的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极插套和所述地级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9.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和所述第一N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所述第一两极L极插套和所述第一L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所述L极插套和所述第二L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所述N极插套和所述第二N极铜条通过整体铜片冲压一体成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套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
所述第一两极N极插套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N极铜条连接;
所述第二两极L极插套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片和所述第二L极铜条连接。
CN201420288430.3U 2014-05-30 2014-05-30 插套组件 Active CN2039323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88430.3U CN203932379U (zh) 2014-05-30 2014-05-30 插套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288430.3U CN203932379U (zh) 2014-05-30 2014-05-30 插套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932379U true CN203932379U (zh) 2014-11-05

Family

ID=51828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288430.3U Active CN203932379U (zh) 2014-05-30 2014-05-30 插套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93237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1454A (zh) * 2015-04-22 2015-08-05 黄华道 具有两眼插孔安全挡板装置的多连插座
CN105186171A (zh) * 2015-09-17 2015-12-23 黄华道 具有硬连接式联排插套的电源提供装置
CN105896142A (zh) * 2016-06-22 2016-08-24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接触性好的智能排插弹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21454A (zh) * 2015-04-22 2015-08-05 黄华道 具有两眼插孔安全挡板装置的多连插座
CN105186171A (zh) * 2015-09-17 2015-12-23 黄华道 具有硬连接式联排插套的电源提供装置
CN105896142A (zh) * 2016-06-22 2016-08-24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接触性好的智能排插弹片
CN105896142B (zh) * 2016-06-22 2018-04-27 广东百事泰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接触性好的智能排插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32379U (zh) 插套组件
CN204668528U (zh) 安全式插座及其插头
CN204243267U (zh) 带一体式导电片的移动式电源插座
CN203932397U (zh) 插套
CN204205107U (zh) 一种用于插座的一体式五孔插套及其插座
CN203942064U (zh) 插套
CN204696290U (zh) 插座及其插头
CN204834386U (zh) 一种电磁式电气开关
CN204851518U (zh) 顶置式点火线圈
CN202564714U (zh) 一种带有电流保护的插座
CN204595136U (zh) 变电站接地线导通指示装置
CN204155895U (zh) 一种适用于环网柜的熔断器导电结构
CN204679593U (zh) 环网柜耐压试验装置
CN204332845U (zh) 簧片孔卷边式继电器
CN203504122U (zh) 一种环保智能型接地箱
CN201435485Y (zh) 组合式电源插座
CN103247927A (zh) 一种电源插头
CN204143891U (zh) 一种改进型矿用电线线芯
CN202633745U (zh) 一种开关柜动插件
CN204809975U (zh) 低压双电源箱
CN105321634A (zh) 母线套管
CN201887434U (zh) 防雷变压器
CN205193237U (zh) 一种plc控制继电器测试装置
CN203166243U (zh) 一种插排
CN205452726U (zh) 一种usb母插头及印刷电路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6007 b1-b3 workshop, No.39 Hechang 6th Road East,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egrand intelligent electric (Huizhou)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007 b1-b3 workshop, No.39 Hechang 6th Road East, Zhongkai high tech Zone,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CL-LEGRAND INTERNATIONAL ELECTRICAL (HUIZHOU)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