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64679U - 一种汽车制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制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64679U CN203864679U CN201420308888.0U CN201420308888U CN203864679U CN 203864679 U CN203864679 U CN 203864679U CN 201420308888 U CN201420308888 U CN 201420308888U CN 203864679 U CN203864679 U CN 20386467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ke
- cylinder
- pressure
- wheel
- bra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Valves And Accessory Devices For Brak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具体公开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包括主制动装置、设置在驾驶室位置处汽车隔板上的制动踏板以及从制动装置,从制动装置包括从制动压力缸、从制动压力分泵以及连通从制动压力缸和从制动压力分泵的从制动输压管道,从制动压力缸包括带有复位弹簧的与制动踏板作用的从制动活塞杆,每个从制动压力分泵内设有推压机构,推压机构万向连接有从制动车轮,从制动车轮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汽车前后方向相互垂直;每个从制动车轮上分别连接有夹紧机构、减震器和复位机构。本实用新型从制动车轮在推压机构作用下与地面接触,增加摩擦面积,缩短刹车距离,提高汽车安全性,且从制动车轮受复位机构作用在推压机构失去作用后将从制动车轮上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七尺制动装置,包括主制动装置和制动踏板。
背景技术
汽车是现代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其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无可厚非。汽车车轮作为汽车的主要部件,它的行驶功能已被人们逐步完善并发挥到淋漓尽致。相对于行驶功能,车轮的第二职能——刹车功能,则明显还没有被人们完全开发掌握。例如,汽车低速行驶时车轮刹车功能发挥还可以,中高速行驶时,刹车功能就明显滞后,刹不住车了。车速越快,刹车距离越长,紧急刹车越不容易停住车,造成伤亡事故的概率也就越大。车辆“刹不住车”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市场上流行的安全气囊也只是在“刹不住车”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被动防护。要从根本上解决“刹车”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刹车设计,在不影响车轮行驶功能的前提下,提高汽车的刹车功能,变被动防护为主动防御。
目前,汽车车轮刹车技术落后就在于它一成不变的刹车摩擦面积。现设计开发一种新型汽车安全刹车装置,扩大刹车摩擦面积,缩短了车速刹车距离,增强了行车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制动装置,扩大刹车摩擦面积,缩短刹车距离,提高行车安全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包括主制动装置以及设置在驾驶室位置处汽车隔板上的制动踏板,所述主制动装置包括真空助力器、主制动压力缸以及与所述主制动压力缸连接的分别作用于汽车前轮和后轮的主制动组件,所述主制动压力缸包括带有复位弹簧的助力推杆,所述助力推杆具有穿过所述真空助力器并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推杆伸出端,所述推杆伸出端与所述制动踏板直接接触,所述制动踏板受力下压推动所述助力推杆向主制动压力缸移动,
还包括从制动装置,所述从制动装置包括从制动压力缸、若干个从制动压力分泵以及连通所述从制动压力缸和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的从制动输压管道,所述从制动压力缸包括带有复位弹簧的从制动活塞杆,所述从制动活塞杆具有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活塞杆伸出端,所述活塞杆伸出端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长度小于所述推杆伸出端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长度,且所述活塞杆伸出端设置在所述推杆伸出端的正下方;
所述每个从制动压力分泵内设有推压机构,所述推压机构的底端万向连接有从制动车轮,所述从制动车轮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汽车前后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每个从制动车轮上分别连接有夹紧机构、减震器和复位机构,所述夹紧结构设置在所述从制动车轮轴向方向两侧,所述减震器包括内带有活塞杆的工作缸筒及套设于所述工作缸筒外的压缩弹簧,所述复位机构的上端固定连接于从制动压力分泵,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从制动车轮上。
进一步地,所述从制动压力缸为高压油缸。
进一步地,所述从制动压力缸为高压气缸。
进一步地,所述从制动输压管道从前到后延伸到所述汽车的两后轮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设置在所述从制动输压管道的前后方向上,且相邻的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汽车前后方向相垂直的从制动输压分支管道,所述从制动输压分支管道分别与所述从制动输压管道相连通,且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设置在所述从制动输压分支管道上。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后,在保持汽车主制动装置正常工作前提下,增加与主制动装置相独立的从制动装置,从制动装置包括从制动车轮,在刹车工作状态下,从制动车轮与地面接触,增加摩擦面积,增强摩擦作用,从而缩短刹车距离,提高汽车安全性。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后,由于从制动装置的活塞杆伸出端与主制动装置的推杆伸出端均设置在制动踏板处,无需另外增加制动踏板,制动踏板在受力下压的后期才触碰活塞杆伸出端进而启动从制动装置工作。换而言之,一般情况下驾驶员在刹车制动时是轻踩制动踏板的,此时制动踏板不会触碰并施力给从制动装置的活塞杆伸出端,只有在中高速或超高速运行过程中紧急刹车时驾驶员才会用力踩下制动踏板,使之对从制动装置的活塞杆伸出端施加较大的作用力,然后启动从制动装置工作。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后,由于从制动车轮在不工作时由于复位机构的作用收缩在汽车底盘上或汽车底盘内,不会影响到汽车正常行走,而在制动踏板触压从制动装置的活塞杆伸出端后,从制动车轮受到从制动压力分泵内的推压机构作用向下触地,增加摩擦面积。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后,由于从制动车轮上连接有复位机构,该复位机构在从制动车轮受到从制动压力分泵的推压力后随着从制动车轮一起下移,而在松开制动踏板后,从制动压力分泵的推压力消失,复位机构可将从制动车轮拉上至汽车底盘上。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后,由于从制动车轮上连接有夹紧机构,该夹紧机构对从制动车轮轴向两侧施加一定的夹紧力,只有当作用于从制动车轮的摩擦力大于该夹紧力时从制动车轮才会发生与汽车前轮和后轮一起滚动,防止前轮、后轮和从制动车轮抱死,提高汽车安全性。而且,从制动车轮的轴向方向与汽车前后方向相垂直,与从制动压力分泵万向连接,使之能够与汽车前轮和后轮做同向滚动。
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后,由于从制动车轮上连接有减震器,该减震器包括内带有活塞杆的工作缸筒及套设于所述工作缸筒外的压缩弹簧,当地面不平整或地面有障碍物时,减震器有助于保持汽车的平稳性,可根据地面状况作出适应性调整。
本实用新型同样适用安装于飞机等带有轮胎并以轮胎为主要运动部件的交通工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制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从制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从制动装置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制动踏板;2.主制动装置;3.从制动装置;21.真空助力器;22.主制动压力缸;23.主制动组件;210.推杆伸出端;31.从制动压力缸;32.从制动输压管道;33.从制动压力分泵;34.从制动车轮;310.活塞杆伸出端;320.从制动输压分支管道;330.推压机构;342.减震器;343.复位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包括主制动装置2以及设置在驾驶室位置处汽车隔板上的制动踏板1,还包括从制动装置3,
参考图1所示,所述主制动装置2包括真空助力器21、主制动压力缸22以及与所述主制动压力缸22连接的分别作用于汽车前轮和后轮的主制动组件23,所述主制动压力缸22包括带有复位弹簧的助力推杆,所述助力推杆具有穿过所述真空助力器21并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推杆伸出端210,所述推杆伸出端210与所述制动踏板1直接接触,所述制动踏板1受力下压推动所述助力推杆向主制动压力缸22移动,
参考图2所述,所述从制动装置3包括从制动压力缸31、若干个从制动压力分泵33以及连通所述从制动压力缸31和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33的从制动输压管道32,所述从制动压力缸31包括带有复位弹簧的从制动活塞杆,所述从制动活塞杆具有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活塞杆伸出端310,所述活塞杆伸出端310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长度小于所述推杆伸出端210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长度,且所述活塞杆伸出端310设置在所述推杆伸出端210的正下方;
所述每个从制动压力分泵33内设有推压机构330,所述推压机构330的底端万向连接有从制动车轮34,所述从制动车轮34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汽车前后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每个从制动车轮34上分别连接有夹紧机构、减震器342和复位机构343,所述夹紧结构设置在所述从制动车轮34轴向方向两侧,所述减震器342包括内带有活塞杆的工作缸筒及套设于所述工作缸筒外的压缩弹簧,所述复位机构343的上端固定连接于从制动压力分泵33,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从制动车轮34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从制动压力缸31可以是高压油缸,也可以是高压气缸。
本实施例中,所述从制动输压管道32从前到后延伸到所述汽车的两后轮之间,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33设置在所述从制动输压管道32的前后方向上,且相邻的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33之间留有间隙。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包括主制动装置2以及设置在驾驶室位置处汽车隔板上的制动踏板1,还包括从制动装置3,
参考图1所示,所述主制动装置2包括真空助力器21、主制动压力缸22以及与所述主制动压力缸22连接的分别作用于汽车前轮和后轮的主制动组件23,所述主制动压力缸22包括带有复位弹簧的助力推杆,所述助力推杆具有穿过所述真空助力器21并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推杆伸出端210,所述推杆伸出端210与所述制动踏板1直接接触,所述制动踏板1受力下压推动所述助力推杆向主制动压力缸22移动,
参考图2所述,所述从制动装置3包括从制动压力缸31、若干个从制动压力分泵33以及连通所述从制动压力缸31和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33的从制动输压管道32,所述从制动压力缸31包括带有复位弹簧的从制动活塞杆,所述从制动活塞杆具有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活塞杆伸出端310,所述活塞杆伸出端310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长度小于所述推杆伸出端210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长度,且所述活塞杆伸出端310设置在所述推杆伸出端210的正下方;
所述每个从制动压力分泵33内设有推压机构330,所述推压机构330的底端万向连接有从制动车轮34,所述从制动车轮34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汽车前后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每个从制动车轮34上分别连接有夹紧机构、减震器342和复位机构343,所述夹紧结构设置在所述从制动车轮34轴向方向两侧,所述减震器342包括内带有活塞杆的工作缸筒及套设于所述工作缸筒外的压缩弹簧,所述复位机构343的上端固定连接于从制动压力分泵33,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从制动车轮34上。
本实施例中,所述从制动压力缸31可以是高压油缸,也可以是高压气缸。
参考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从制动输压管道32从前到后延伸到所述汽车的两后轮之间,还包括与汽车前后方向相垂直的从制动输压分支管道320,所述从制动输压分支管道320分别与所述从制动输压管道32相连通,且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33设置在所述从制动输压分支管道320上。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包括主制动装置(2)以及设置在驾驶室位置处汽车隔板上的制动踏板(1),所述主制动装置(2)包括真空助力器(21)、主制动压力缸(22)以及与所述主制动压力缸(22)连接的分别作用于汽车前轮和后轮的主制动组件(23),所述主制动压力缸(22)包括带有复位弹簧的助力推杆,所述助力推杆具有穿过所述真空助力器(21)并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推杆伸出端(210),所述推杆伸出端(210)与所述制动踏板(1)直接接触,所述制动踏板(1)受力下压推动所述助力推杆向主制动压力缸(22)移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从制动装置(3),所述从制动装置(3)包括从制动压力缸(31)、若干个从制动压力分泵(33)以及连通所述从制动压力缸(31)和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33)的从制动输压管道(32),所述从制动压力缸(31)包括带有复位弹簧的从制动活塞杆,所述从制动活塞杆具有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活塞杆伸出端(310),所述活塞杆伸出端(310)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长度小于所述推杆伸出端(210)伸出所述汽车隔板的长度,且所述活塞杆伸出端(310)设置在所述推杆伸出端(210)的正下方;
所述每个从制动压力分泵(33)内设有推压机构(330),所述推压机构(330)的底端万向连接有从制动车轮(34),所述从制动车轮(34)的轴向延伸方向与汽车前后方向相互垂直;所述每个从制动车轮(34)上分别连接有夹紧机构、减震器(342)和复位机构(343),所述夹紧结构设置在所述从制动车轮(34)轴向方向两侧,所述减震器(342)包括内带有活塞杆的工作缸筒及套设于所述工作缸筒外的压缩弹簧,所述复位机构(343)的上端固定连接于从制动压力分泵(33),下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从制动车轮(3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制动压力缸(31)为高压油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制动压力缸(31)为高压气缸。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制动输压管道(32)从前向后延伸到所述汽车的两后轮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33)设置在所述从制动输压管道(32)的前后方向上,且相邻的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33)之间留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车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汽车前后方向相垂直的从制动输压分支管道(320),所述从制动输压分支管道(320)分别与所述从制动输压管道(32)相连通,且所述从制动压力分泵(33)设置在所述从制动输压分支管道(320)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08888.0U CN203864679U (zh) | 2014-06-11 | 2014-06-11 | 一种汽车制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308888.0U CN203864679U (zh) | 2014-06-11 | 2014-06-11 | 一种汽车制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64679U true CN203864679U (zh) | 2014-10-08 |
Family
ID=516456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308888.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64679U (zh) | 2014-06-11 | 2014-06-11 | 一种汽车制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86467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62931A (zh) * | 2017-12-25 | 2018-06-15 | 宁波暴雪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CN111452768A (zh) * | 2020-04-13 | 2020-07-28 | 汪长莲 | 汽车连锁快速制动装置 |
-
2014
- 2014-06-11 CN CN201420308888.0U patent/CN203864679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162931A (zh) * | 2017-12-25 | 2018-06-15 | 宁波暴雪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新能源汽车制动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
CN111452768A (zh) * | 2020-04-13 | 2020-07-28 | 汪长莲 | 汽车连锁快速制动装置 |
CN111452768B (zh) * | 2020-04-13 | 2021-04-13 | 吴盼婷 | 汽车连锁制动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598385B1 (de) | Kopplungs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eines bremseingabeelements mit einem hauptbremszylinder und bremssystem mit einer derartigen kopplungsvorrichtung | |
DE102016208605A1 (de) | Verfahren zum Bereitstellen einer Bremskraft in einem Fahrzeug | |
DE102015214117A1 (de) | Verfahren zum Abbremsen eines Fahrzeugs | |
DE102014226109A1 (de) | Kraftfahrzeug mit Multikollisionsbremsung | |
DE102011076980B4 (de) | Bremsanlage für Kraftfahrzeug, damit ausgestattetes Kraftfahrzeug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r Bremsanlage | |
DE102019006736A1 (de) |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Kraftfahrzeugs | |
EP1984224B1 (de)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ieb eines kraftfahrzeugs | |
CN103158685A (zh) | 紧急制动防追尾系统 | |
CN203864679U (zh) | 一种汽车制动装置 | |
CN104443078A (zh) | 双配重块纵向布置装置 | |
CN201872741U (zh) | 用于abs的液压控制式汽车副制动装置 | |
CN106218608B (zh) | 一种液压助力器 | |
CN101134444A (zh) | 汽车安全装置 | |
CN104129382A (zh) | 一种可模拟踏板行程的真空助力器 | |
EP2337715A1 (de) |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s bremssystems in einem fahrzeug | |
CN2107409U (zh) | 汽车刹车辅助装置 | |
CN203793317U (zh) | 一种汽车副驾驶位辅助刹车系统 | |
US20110143320A1 (en) | Hev brake pedal simulator air gap filler system and method | |
DE102013204913A1 (de) | Rekuperation im Anhängerbetrieb | |
CN202243411U (zh) | 一种汽车紧急制动安全保护装置 | |
CN204527172U (zh) | 制动踏板、制动踏板机构和车辆 | |
CN202413751U (zh) | 折叠式刹车器 | |
CN202728190U (zh) | 一种车刹 | |
CN207725394U (zh) | 一种可监控制动踏板的柱塞式制动主缸 | |
CN104527898A (zh) | 一种三轮摩托车制动传动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8 Termination date: 201706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