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41873U - 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41873U CN203841873U CN201420215149.7U CN201420215149U CN203841873U CN 203841873 U CN203841873 U CN 203841873U CN 201420215149 U CN201420215149 U CN 201420215149U CN 203841873 U CN203841873 U CN 2038418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handheld component
- intervertebral disc
- eccentric
- lumbar interverteb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包括:手持部件、联动部件、用于支撑腰椎升降的升降部件、用于固定所述手持部件、联动部件及升降部件的基座;所述手持部件通过所述联动部件驱动所述升降部件升降运动。采用本实用新型,可使升降部件在手持部件及联动部件的驱动下作升降运动,利用杠杆力学原理,使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借助手持部件的拉伸动作,可有效地达到锻炼健身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材,尤其涉及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固定的坐姿或者长期单一的劳作都会使腰部肌肉和软组织疲劳僵硬、腰椎关节失去灵活,变得生涩,腰椎整体出现弯曲变形,这样一来,腰椎关节之间的腰椎间盘就会受到偏离中心的挤压,再加上变形僵硬了的软组织的拉扯,就使得腰椎间盘向外侧移动,即腰椎间盘突出。
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大多采用牵引法和正骨推拿法,相应的类似产品主要由牵引床和牵引按摩床两种。牵引床一般需将患者身体上下部分分别固定于可活动床板上,患者平躺于床上,施用外力进行牵拉,外力一般由重力(人为施加)或者手动、电机、油压、气压等动力,由于牵引床的体积较大。而且驱动要求、使用地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正骨推拿法需要施术者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按摩,费用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巧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可使升降部件在手持部件及联动部件的驱动下作升降运动,使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并达到锻炼健身的目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包括:手持部件、联动部件、用于支撑腰椎升降的升降部件、用于固定所述手持部件、联动部件及升降部件的基座;所述手持部件通过所述联动部件驱动所述升降部件升降运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升降部件包括用于支撑腰椎的升降板及设于所述升降板上的转动轮,所述升降板的一端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并以连接处为轴旋转运动;所述手持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并以连接处为轴旋转运动;所述联动部件包括偏心轮,所述手持部件带动所述偏心轮旋转,所述偏心轮的外缘与所述转动轮外切,并推动所述升降板升降运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联动部件还包括传动件,所述手持部件通过所述传动件驱动所述偏心轮转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第三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并带动第二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并带动第三齿轮转动;所述手持部件与所述第一齿轮同轴转动,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同轴转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链轮及第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通过链条带动第二链轮转动;所述手持部件与所述第一链轮同轴转动,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第二链轮同轴转动。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偏心轮为圆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偏心轮为月牙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升降板上设有凸弧。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手持部件及联动部件对称设于所述基座两侧。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人体躺下时,人的腰椎部位置于升降部件上,升降部件在手持部件及联动部件的驱动下作升降运动。采用杠杆力学原理,身体的上、下两端重力向下,两股相反力量使病变的腰椎处于超伸展卧位,使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
通过手动拉动手持部件,并通过身体的感受在伸展过中控制升降部件的升降高度,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节省动力。同时,借助手持部件的拉伸动作,不但可以直接拉伸、锻炼背部,而且能同时锻炼肩部、腰部肌肉,可有效地达到锻炼的目的。
相应地,借助齿轮、链轮、链条等传动部件实现手持部件与升降部件的联动,使升降部件的升降过程更为灵活、流畅、平稳。
另外,通过升降部件上的凸弧,使人体的腰椎在生物学原理上调整到较佳生理曲线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的另一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所述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仪包括:手持部件1、联动部件2、用于支撑腰椎升降的升降部件3、用于固定所述手持部件1、联动部件2及升降部件3的基座4;所述手持部件1通过所述联动部件2驱动所述升降部件3升降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人体躺下时,人的腰椎部位置于升降部件3上,联动部件2在手持部件1的驱动下牵引升降部件3作升降运动。在升降部件3的升降过程中,利用杠杆力学原理,身体的上、下两端重力向下,两股相反力量使病变的腰椎处于超伸展卧位,使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人体通过身体的感受,调节拉动手持部件1的力量,在伸展过中控制升降部件3的升降高度,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节省动力。
另外,通过手动拉动手持部件1,可对手部进行适当的运动,不但可以直接拉伸、锻炼背部,而且能同时锻炼肩部、腰部肌肉,提高锻炼强度、效果,有效地达到锻炼的目的。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升降部件3包括用于支撑腰椎的升降板31及设于所述升降板31上的转动轮32,所述升降板31的一端与所述基座4活动连接,并以连接处41为轴旋转运动。所述手持部件1的一端与所述基座4活动连接,并以连接处42为轴旋转运动。所述联动部件2包括偏心轮21,所述手持部件1带动所述偏心轮21旋转,所述偏心轮21的外缘与所述转动轮32外切,并推动所述升降板31升降运动。
使用时,用户通过拉动手持部件1驱动偏心轮21旋转,偏心轮21的旋转过程中,偏心轮21的外缘与转动轮32外切,从而带动转动轮32旋转并推动升降板31作升降运动,使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手持部件1可与偏心轮21同轴旋转,有效地实现手持部件1与偏心轮21的同步旋转,实现升降板31的升降运动。
更佳地,所述联动部件2还包括传动件,所述手持部件1通过所述传动件驱动所述偏心轮21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手持部件1可以通过传动件的传动作用,驱动所述偏心轮21转动,使升降部件1的升降过程更为灵活、流畅、平稳。
如图2所示,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及第三齿轮24,所述第一齿轮22与第二齿轮23啮合并带动第二齿轮23转动,所述第二齿轮23与第三齿轮24啮合并带动第三齿轮24转动;所述手持部件1与所述第一齿轮22同轴转动,所述偏心轮21与所述第三齿轮24同轴转动。
使用时,人体躺下,腰椎部位置于升降板31上。用户通过拉动手持部件1使第一齿轮22转动,在第一齿轮22的作用下,依次驱动第二齿轮23、第三齿轮24及偏心轮21旋转,偏心轮21的旋转过程中,偏心轮21的外缘与转动轮32外切,从而带动转动轮32旋转并推动升降板31作升降运动,使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结合图1及图2所示,人体躺下,腰椎部位置于升降板31上,此时升降板31位于初始位置(参见图2),用户逆时针拉动手持部件,使第一齿轮22转动逆时针旋转,并依次驱动第二齿轮23顺时针旋转,第三齿轮24及偏心轮21逆时针旋转,相应地偏心轮21的旋转过程中,偏心轮21的外缘与转动轮32外切,从而带动转动轮32旋转并推动升降板31作上升运动,逐渐运行至高位状态(参见图1);然后,通过顺时针拉动手持部件,驱动升降板31作下降运动,再次回到初始位置(参见图2)。
更佳地,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链轮及第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通过链条带动第二链轮转动;所述手持部件1与所述第一链轮同轴转动,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第二链轮同轴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手持部件1还可以通过第一链轮、第二链轮及链条的传动作用,驱动所述偏心轮21转动,使升降部件1的升降过程更为灵活、流畅、平稳。
更佳地,所述偏心轮21为圆形,平滑的外缘可使偏心轮21与转动轮32所形成的运动轨迹更为平滑,使升降部件1的升降过程更为灵活、流畅、平稳。
更佳地,所述偏心轮为月牙形21,节省材料。
如图4,所述升降板31上设有凸弧,所述凸弧根据人体工学进行设计,使人体的腰椎在生物学原理上调整到较佳生理曲线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更佳地,所述手持部件1及联动部件2可设于基座4的任意一侧,实现升降功能。优选地,所述手持部件1及联动部件2还可设置两组,并对称设于所述基座4两侧,两侧同时用力,使升降部件1的运动更为平稳,同时,用户更易掌控升降部件1的升降高度。
由上可知,人体躺下时,人的腰椎部位置于升降部件3上,升降部件3在手持部件1及联动部件2的驱动下作升降运动。在升降部件3的升降过程中,利用杠杆力学原理,身体的上、下两端重力向下,两股相反力量使病变的腰椎处于超伸展卧位,使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人体通过身体的感受,调节拉动手持部件1的力量,在伸展过中控制升降部件3的升降高度,从而达到康复治疗的效果,节省动力,还可以对手部进行适当的运动,不但可以直接拉伸、锻炼背部,而且能同时锻炼肩部、腰部肌肉,提高锻炼强度,有效地达到锻炼的目的。相应地,借助齿轮、链轮、链条等多种传动方式、部件实现手持部件1与升降部件3之间的联动,使升降部件1的升降过程更为灵活、流畅、平稳。另外,通过升降部件3上的凸弧,使人体的腰椎在生物学原理上调整到较佳生理曲线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仪包括:手持部件、联动部件、用于支撑腰椎升降的升降部件、用于固定所述手持部件、联动部件及升降部件的基座;
所述手持部件通过所述联动部件驱动所述升降部件升降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部件包括用于支撑腰椎的升降板及设于所述升降板上的转动轮,所述升降板的一端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并以连接处为轴旋转运动;
所述手持部件的一端与所述基座活动连接,并以连接处为轴旋转运动;
所述联动部件包括偏心轮,所述手持部件带动所述偏心轮旋转,所述偏心轮的外缘与所述转动轮外切,并推动所述升降板升降运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件还包括传动件,所述手持部件通过所述传动件驱动所述偏心轮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及第三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并带动第二齿轮转动,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啮合并带动第三齿轮转动;
所述手持部件与所述第一齿轮同轴转动,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第三齿轮同轴转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链轮及第二链轮,所述第一链轮通过链条带动第二链轮转动;
所述手持部件与所述第一链轮同轴转动,所述偏心轮与所述第二链轮同轴转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轮为圆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心轮为月牙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板上设有凸弧。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部件及联动部件对称设于所述基座两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15149.7U CN203841873U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215149.7U CN203841873U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41873U true CN203841873U (zh) | 2014-09-24 |
Family
ID=51554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21514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841873U (zh) | 2014-04-30 | 2014-04-30 | 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841873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73355A (zh) * | 2015-05-04 | 2015-09-02 | 张德辉 | 一种腰椎物理治疗床 |
CN105877957A (zh) * | 2016-07-01 | 2016-08-24 | 曾丽华 | 一种腰椎间盘突出康复仪器 |
CN112972200A (zh) * | 2021-02-03 | 2021-06-18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一种杠杆定位手法施力装置 |
-
2014
- 2014-04-30 CN CN201420215149.7U patent/CN20384187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73355A (zh) * | 2015-05-04 | 2015-09-02 | 张德辉 | 一种腰椎物理治疗床 |
CN105877957A (zh) * | 2016-07-01 | 2016-08-24 | 曾丽华 | 一种腰椎间盘突出康复仪器 |
CN112972200A (zh) * | 2021-02-03 | 2021-06-18 |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一种杠杆定位手法施力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1097330U (zh) | 一种病人康复护理用四肢锻炼装置 | |
CN108324502A (zh) | 一种康复科用腿部锻炼器 | |
CN105496719B (zh) | 一种腰部康复训练机 | |
CN110353944A (zh) | 坐式联合驱动下肢康复机器人 | |
CN111513989A (zh) | 一种内科护理锻炼装置 | |
CN203841873U (zh) | 一种腰椎间盘突出治疗装置 | |
CN108478320B (zh) | 一种主动操控式手摇牵引床 | |
CN104382726B (zh) | 多功能拉伸健身器 | |
CN207837831U (zh) | 一种下肢训练康复设备 | |
CN209075955U (zh) | 一种多功能护理康复装置 | |
CN204684100U (zh) | 一种腰背康复牵引床 | |
CN104146805A (zh) | 一种治疗腰椎病变的椅子 | |
CN108030640A (zh) | 一种神经科康复训练装置 | |
CN203841989U (zh) | 卧式颈椎牵引装置 | |
CN203988553U (zh) | 一种治疗腰椎病变的椅子 | |
CN208989407U (zh) | 一种具备担架功能的轮椅 | |
CN104546374B (zh) | 升降旋转拉伸器 | |
CN210250472U (zh) | 一种医学护理用气压式患者肢体康复训练装置 | |
CN210495058U (zh) | 一种上下肢淋巴水肿功能锻炼一体化装置 | |
CN204601049U (zh) | 一种躯干康复治疗装置 | |
WO2009089646A1 (fr) | Structure de massage par battement avec courbe dorsale | |
CN204293755U (zh) | 一种自控升降旋转健身器 | |
CN109998800A (zh) | 减压轮椅 | |
CN109077862A (zh) | 一种具备担架功能的轮椅 | |
CN213373507U (zh) | 一种多向转动神经功能康复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24 Termination date: 2018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