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835186U - 隐藏式连接部件及组合框架 - Google Patents
隐藏式连接部件及组合框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835186U CN203835186U CN201420161480.5U CN201420161480U CN203835186U CN 203835186 U CN203835186 U CN 203835186U CN 201420161480 U CN201420161480 U CN 201420161480U CN 203835186 U CN203835186 U CN 2038351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rner brace
- moulding
- screw
- sawtooth
- 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AZDRQVAHHNSJOQ-UHFFFAOYSA-N alumane Chemical group [AlH3] AZDRQVAHHNSJO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0210 alumini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01 m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Joining Of Corner Units Of Frames 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藏式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角码、第二角码,所述第一角码的一端、第二角码的一端均呈锯齿状,且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第二角码的锯齿端相互啮合,使得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匹配连接,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之间具有夹角。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隐藏式连接部件改善铝组合框架外观,提升产品质量,制作工序简单且使用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及门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隐藏式连接部件及组合框架。
背景技术
现有45°拼接铝组合框架结构为用L形角码连接45°切角铝材,其生产流程需先在铝材上冲孔、铣螺丝沉头孔,后用螺丝连接安装,其生产流程较长,且门板背面露出螺丝头,影响美观,且组装完后边角锋利,易刮伤手。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生产流程简单、使用安全的隐藏式连接部件。
一种隐藏式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角码、第二角码,所述第一角码的一端、第二角码的一端均呈锯齿状,且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第二角码的锯齿端相互啮合,使得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匹配连接,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之间具有夹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夹角为大于0°且小于18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匹配连接呈垂直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面、第二角码的锯齿端面均具有端面螺孔,且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第二角码的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相互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码的侧边、第二角码的侧边均具有螺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均连接有紧固片,所述紧固片均具有端面螺孔,且其中一个端面螺孔为螺纹孔所述紧固片插入式设于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的内部,且所述紧固片的端面螺孔与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第二角码的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相互匹配对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保护端头,所述保护端头设于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连接部位的外端顶角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框架。
一种组合框架,包括第一角码、第二角码、第一框条及第二框条,所述第一角码匹配于嵌入于所述第一框条,所述第二角码匹配于嵌入于所述第二框条;
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相对的一端均呈锯齿状,且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第二角码的锯齿端相互啮合,使得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匹配连接,继而使得所述第一框条、第二框条匹配连接,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之间具有夹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条的侧边、所述第一角码的侧边具有相互匹配的螺孔,所述第二框条的侧边、第二角码的侧边均具有相互匹配的螺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匹配连接呈垂直状,使得所述第一框条、第二框条匹配连接呈垂直状。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隐藏式连接部件,采用一端部均呈锯齿状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使得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第二角码的锯齿端相互啮合后匹配连接,形成夹角,采用锯齿状结构,提高安装效率;改善铝组合框架外观,提升产品质量,制作工序简单且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隐藏式连接部件,所述夹角为大于0°且小于180°,便于适应于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门窗。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隐藏式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匹配连接呈垂直状,便于适应于尺寸比较规整的门窗中特别是矩形的门窗。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隐藏式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面、第二角码的锯齿端面均具有端面螺孔,且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第二角码的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相互匹配,使得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在匹配于所述螺孔的螺栓固定下,连接更加的牢固。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隐藏式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角码的侧边、第二角码的侧边均具有螺孔,便于使得第一角码、第二角码通过螺栓和螺孔固定于门框,保证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与门框之间无晃动。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隐藏式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均连接有紧固片,所述紧固片均具有端面螺孔,且其中一个端面螺孔为螺纹孔,所述紧固片插入式设于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的内部,且所述紧固片的端面螺孔与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第二角码的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相互匹配对应,进一步地提高了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隐藏式连接部件,还包括保护端头,所述保护端头设于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连接部位的外端顶角处,可以使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之间的拼接边角圆滑,可避免刮伤手。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组合框架,采用一端部均呈锯齿状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使得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第二角码的锯齿端相互啮合后匹配连接形成夹角,再与第一框条、第二框条配合形成组合框架;采用锯齿状结构,提高安装效率;改善铝组合框架外观,提升产品质量,制作工序简单且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组合框架,所述第一框条的侧边、所述第一角码的侧边具有相互匹配的螺孔,所述第二框条的侧边、第二角码的侧边均具有相互匹配的螺孔,使得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分别与第一框条、第二框条之间的连接更加的牢固,增加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组合框架,所述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匹配连接呈垂直状,使得所述第一框条、第二框条匹配连接呈垂直状,便于适用于矩形门框形状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局部分解元件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局部分解元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一角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第二角码示意图;
图5-A、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紧固片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第一角码、第二角码装配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总体装配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角码;20、第二角码;30、第一框条;40、第二框条;50、紧固片;60、保护端头;70、端面螺孔;80、螺孔;90、钻尾螺丝;100、内六角紧固螺丝;110、PVC覆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隐藏式连接部件,包括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及保护端头60,所述保护端头60为塑料端头,呈垂直的L型,所述第一角码10的一端、第二角码20的一端均呈锯齿状,且所述第一角码10的锯齿端、第二角码20的锯齿端相互啮合,使得所述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匹配连接,且所述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呈垂直状匹配连接,也使得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呈垂直的L型角码;所述第一角码10的锯齿端面、第二角码20的锯齿端面均具有端面螺孔70,且所述第一角码10的锯齿端面螺孔70、第二角码20的的锯齿端面螺孔70相互匹配,所述第一角码10的外侧边、第二角码20的外侧边也即L型角码的外部侧边均具有一个端面螺孔70,所述所述第一角码10的内侧边、第二角码20的内侧边也即L型角码的内部侧边均具有两个螺孔80;
所述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均连接有紧固片50,所述紧固片50为铁片,所述紧固片50具有端面螺孔70,且其中一个紧固片50的端面螺孔70为螺纹孔,所述紧固片50插入式设于所述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的内部,且所述紧固片50的端面螺孔70与所述第一角码10的锯齿端端面螺孔70、第二角码20的的锯齿端端面螺孔70相互匹配对应,该四个端面螺孔70通过内六角紧固螺丝100使得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及紧固片50之间形成紧密的固定;所述保护端头60设于所述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连接部位的外端顶角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组合框架。
一种组合框架,包括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第一框条30及第二框条40,所述第一角码10匹配于嵌入于所述第一框条30,所述第二角码20匹配于嵌入于所述第二框条40;
所述保护端头60为塑料端头,呈垂直的L型,所述第一角码10的一端、第二角码20的一端均呈锯齿状,且所述第一角码10的锯齿端、第二角码20的锯齿端相互啮合,使得所述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匹配连接,且所述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呈垂直状匹配连接,使得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呈垂直的L型角码,所述保护端头60设于所述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连接部位的外端顶角处,使得所述第一框条30、第二框条40呈垂直状匹配连接;
所述第一角码10的锯齿端面、第二角码20的锯齿端面均具有端面螺孔70,且所述第一角码10的锯齿端端面螺孔70、第二角码20的的锯齿端端面螺孔70相互匹配;所述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均连接有紧固片50,所述紧固片50为铁片,所述紧固片50具有端面螺孔70,且其中一个紧固片50的端面螺孔70为螺纹孔,所述紧固片50插入式设于所述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的内部,且所述紧固片50的端面螺孔70与所述第一角码10的锯齿端端面螺孔70、第二角码20的的锯齿端端面螺孔70相互匹配对应;
所述第一角码10的外侧边、第二角码20的外侧边也即L型角码的外部侧边均具有一个端面螺孔70,同时,所述第一框条30的外侧边、第二框条40的外侧边的外侧边均具有一个端面螺孔70,且第一角码10的外侧边的端面螺孔70与所述第一框条30的外侧边的端面螺孔70匹配对应,第一角码10的外侧边的螺孔80、所述第一框条30的外侧边的螺孔80、第二角码20的外侧边的螺孔80及第二框条40的外侧边的螺孔80相互匹配对应,通过内六角紧固螺丝100固定;或者,所述第一角码10的、第二角码20设计成内部空心结构,使得第一角码10的外侧、第二角码20的外侧为开口状,即可省去在第一角码10的外侧边、第二角码20的外侧边开孔的工序,即内六角紧固螺丝100直接穿过第一框条30的外侧边的端面螺孔70、第一角码10的锯齿端端面螺孔70、第二角码20的的锯齿端端面螺孔70而形成紧密固定。
所述所述第一角码10的内侧边、第二角码20的内侧边也即L型角码的内部侧边均具有两个螺孔80,且第一角码10的内侧边的螺孔80与所述第一框条30的内侧边的螺孔80匹配对应,通过钻尾螺丝90固定,第二角码20的内侧边的螺孔80与所述第二框条40的内侧边的螺孔80匹配对应,通过钻尾螺丝90固定,使得所述第一角码10、第二角码20进一步地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条30、第二框条40,所述第一框条30外侧边的端面螺孔70匹配有PVC覆膜110。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组合框架,采用一端部均呈锯齿状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使得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第二角码的锯齿端相互啮合后匹配连接形成夹角,再与第一框条、第二框条配合形成组合框架;采用锯齿状结构,提高安装效率;改善铝组合框架外观,提升产品质量,制作工序简单且使用安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隐藏式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角码、第二角码,所述第一角码的一端、第二角码的一端均呈锯齿状,且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第二角码的锯齿端相互啮合,使得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匹配连接,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之间具有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为大于0°且小于1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式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匹配连接呈垂直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面、第二角码的锯齿端面均具有端面螺孔,且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第二角码的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相互匹配。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码的侧边、第二角码的侧边均具有螺孔。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均连接有紧固片,所述紧固片均具有端面螺孔,且其中一个端面螺孔为螺纹孔,所述紧固片插入式设于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的内部,且所述紧固片的端面螺孔与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第二角码的的锯齿端端面螺孔相互匹配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连接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端头,所述保护端头设于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连接部位的外端顶角处。
8.一种组合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角码、第二角码、第一框条及第二框条,所述第一角码匹配于嵌入于所述第一框条,所述第二角码匹配于嵌入于所述第二框条;
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相对的一端均呈锯齿状,且所述第一角码的锯齿端、第二角码的锯齿端相互啮合,使得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匹配连接,继而使得所述第一框条、第二框条匹配连接,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之间具有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组合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条的侧边、所述第一角码的侧边具有相互匹配的螺孔,所述第二框条的侧边、第二角码的侧边均具有相互匹配的螺孔。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组合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第一角码、第二角码匹配连接呈垂直状,使得所述第一框条、第二框条匹配连接呈垂直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61480.5U CN203835186U (zh) | 2014-04-03 | 2014-04-03 | 隐藏式连接部件及组合框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61480.5U CN203835186U (zh) | 2014-04-03 | 2014-04-03 | 隐藏式连接部件及组合框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835186U true CN203835186U (zh) | 2014-09-17 |
Family
ID=515130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61480.5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835186U (zh) | 2014-04-03 | 2014-04-03 | 隐藏式连接部件及组合框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83518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17392A (zh) * | 2016-01-27 | 2016-04-20 | 深圳日海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制作机柜门的方法以及网络柜 |
CN107882850A (zh) * | 2017-12-17 | 2018-04-06 | 无锡优耐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螺母 |
-
2014
- 2014-04-03 CN CN201420161480.5U patent/CN20383518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17392A (zh) * | 2016-01-27 | 2016-04-20 | 深圳日海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制作机柜门的方法以及网络柜 |
CN107882850A (zh) * | 2017-12-17 | 2018-04-06 | 无锡优耐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螺母 |
CN107882850B (zh) * | 2017-12-17 | 2023-08-25 | 无锡优耐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螺母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835186U (zh) | 隐藏式连接部件及组合框架 | |
CN205116499U (zh) | 明框幕墙装饰条多转向系统 | |
CN205224948U (zh) | 一种包覆墙体的装饰墙框与窗框的连接结构 | |
CN203961632U (zh) | 左边封转角型材 | |
CN204627344U (zh) | 铝型材组合结构 | |
CN208363963U (zh) | 一种框材连接结构 | |
CN203499494U (zh) | 一种铝框平开门及其铝框和带护角连接角码 | |
CN203742368U (zh) | 隔热推拉窗的90°转角型材 | |
CN203559717U (zh) | 一种子母门 | |
CN203145714U (zh) | 节能推拉移窗内扇连接结构 | |
CN202832130U (zh) | 一种建筑门窗用密封条接头 | |
CN102979231B (zh) | 一种带有隐藏式开启窗的干挂石材幕墙 | |
CN203334904U (zh) | 一种合金门框连接件 | |
CN205577741U (zh) | 阳光房玻璃安装结构 | |
CN204738643U (zh) | 一种简易锁扣 | |
CN202470350U (zh) | 组合式空调机的箱体结构 | |
CN103899198A (zh) | 隔热推拉窗的90°转角型材 | |
CN203742379U (zh) | 隔热推拉窗的勾企组件型材 | |
CN204511213U (zh) | 系统门窗一体转角与框连接结构 | |
CN203655014U (zh) | 外开窗的框架型材结构 | |
CN203742364U (zh) | 隔热推拉窗的勾企组合型材 | |
CN203943293U (zh) | 一种办公台台架 | |
CN204663333U (zh) | 一种铝合金玻璃门窗的十字形中梃的连接结构 | |
CN203066784U (zh) | 一种控制柜的门角结构 | |
CN201635626U (zh) | 隐形防护窗的窗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