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60885U - 一种杆上配变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杆上配变电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760885U CN203760885U CN201420171628.3U CN201420171628U CN203760885U CN 203760885 U CN203760885 U CN 203760885U CN 201420171628 U CN201420171628 U CN 201420171628U CN 203760885 U CN203760885 U CN 20376088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oss
- arm
- bar
- lightning arrester
- transformer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APTZNLHMIGJTEW-UHFFFAOYSA-N pyraflufen-ethyl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C(=O)OCC)=CC(C=2C(=C(OC(F)F)N(C)N=2)Cl)=C1F APTZNLHMIGJTE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476 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748 compress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217 buttock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uspension Of Electric Lin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杆上配变电系统包括电杆、变压部和第一横担,所述变压部的变压器安装于电杆之间的支撑架上,所述第一横担安装于电杆杆顶朝向高压输入电缆的来向,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其上的第三横担,所述第三横担安装于杆身的变压部的变压器上方以及第一横担下方,且第三横担方向与所述变压部的变压器安装方向平行,所述第三横担上安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立柱式避雷器,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的高压输入电缆的每一相线分别通过所述第三横担上的一个立柱式避雷器。上述技术方案强化了整个杆上配变电系统的防雷保护,减少了剥皮点和故障点,避免了施工人员的安装危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配送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杆上配变电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网电缆化的进程虽然较快,然而受制于经济因素,10KV配电系统目前仍采用架空线路的电缆混合方式,即其杆线采用架空线路,电站进出线和用户进线采用电缆。在以往电缆登杆装置主要由熔丝、避雷器和电缆头组成,接线分别由避雷器和电缆头引下至熔丝下桩头。该装置在施工时线路与电缆不易控制,施工检修人员和10KV有电部分距离较近。为此,还有一种对上述装置进行了改进的方案,在熔丝引下线和电缆桩头间安装了一块铜质接地板,接线板固定在支持绝缘子上,引下线一端直接压接在接线板上,另一端压接在一个接线耳与熔丝下桩头连接,电缆尾线连接在接线板的线夹上,虽然有效地增加了施工、抢修人员与10KV有电部分的安全距离,然而此装置元件过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10KV配电系统中的具有避雷功能的杆上配变电系统,该杆上配变电系统能够有效防雷,保护配电线路与杆上变压器,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同时维护时避免了施工检修人员接近10KV有电部分,更加安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包括电杆、变压部和第一横担,变压部为变压器和变压器控制箱构成,所述变压部的变压器安装于电杆之间的支撑架上,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的低压输出电缆对应连接变压部的变压器控制箱的输出,变压部的设计为现有配送电现有常用技术,所述第一横担安装于电杆杆顶朝向高压输入电缆的来向,所述第二横担安装于第一横担下方的电杆杆身上,所述第一横担上安装有一组三个跌落式熔断器,所述每一第二横担上安装有一组共三个绝缘子,高压输入电缆的每一相线分别通过第一横担对应的熔断器与每一第二横担对应的绝缘子,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还包括一个第三横担,所述第三横担安装于杆身的变压部的变压器上方以及第一横担下方,且横担方向与变压部的变压器安装方向平行,所述第三横担上安装有一组共三个立柱式避雷器,所述高压输入电缆的每一相线还需通过对应的所述立柱式避雷器,立柱式避雷器都设有一金属制用于导流的接地梗,立柱式避雷器的接地梗通过入地电缆接地。上述基本方案通过在变压部上方加装的平行于变压部安装方向的第三横担与立柱式避雷器为整个杆上配变电系统提供了防雷保护,尤其是有效地保护了变压部,采用立柱式避雷器,本身的绝缘外套起到了绝缘子增加爬电距离的作用,减少了在熔丝引下线和电缆桩头间安装的一块铜质接地板以及减少了相应的支持绝缘子,同时相当于减少一根避雷器横担(因利用了本来需要的支柱横担);可减少下垂线固定用的三个支柱绝缘子。也就是减少了剥皮点和故障点,减少施工时间并简化线路装置,进一步增加运行安全可靠性的,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同时维护时避免了施工检修人员接近10KV有电部分。
进一步的,安装于所述变压器上方3-5m处,处于雷击概率最大似然区,此范围杆上的雷击电场密度最大,此处安装避雷对变压部保护效果最佳,同时安装起来最佳安装位置的选择使得具有优秀的走廊通道为带电作业赢得更多空间,减少高压引起避雷器涡流损耗。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横担选型为L6X63X1900,立柱式避雷器安装孔间距500mm。上述优选方案中绝缘横担具有更好的介电性能和较高的机械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横担内预设避雷器引下线,立柱式避雷器的接地梗接入预设的避雷器引下线,避免了避雷器引下线因暴露带来的雷击爆裂损坏几率,同时便于安装。
进一步的,所述避雷器选用型号为HY5WDG-17/50或者HY5WBG-17/50-T的避雷器。此型号采用模压成型,使其成为无空腔的密实整体,消除了呼吸作用引起的吸潮,从根本上杜绝了避雷器芯片受潮导致的事故。
进一步的,所述立柱式避雷器上还装有一体成型的薄膜绝缘外套。薄膜绝缘外套的设计使得最小爬电比距增大到25mm/KV,爬电距离达到320mm。
进一步的,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还包括数个第二横担,安装在杆上第一横担下方、第三横担上方或下方,安装方向与所述第三横担平行,所述每一第二横担上安装有一组绝缘子,其一组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的高压输入电缆的每一相线分别还通过所述第二横担上的一个绝缘子。对于10kv的杆上配变电系统,通常电杆较高,多个第二横担的加入有利于横担的受力分布平均,整体更加稳固。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子为立柱式绝缘子。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有益效果是:
1、上述基本方案通过在变压部上方加装的平行于变压部安装方向的第三横担与立柱式避雷器为整个杆上配变电系统提供了防雷保护,尤其是有效地保护了变压部,采用立柱式避雷器,本身的绝缘外套起到了绝缘子增加爬电距离的作用,减少了在熔丝引下线和电缆桩头间安装的一块铜质接地板以及减少了相应的支持绝缘子,同时相当于减少一根避雷器横担(因利用了本来需要的支柱横担);可减少下垂线固定用的三个支柱绝缘子。也就是减少七处剥皮点,减少施工工时,同时减少六处故障点,则能达到简化线路装置,进一步增加运行安全可靠性的,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同时维护时避免了施工检修人员接近10KV有电部分;
2、上述优选方案中绝缘横担具有更好的介电性能和较高的机械强度为带点作业赢得更多空间同时减少涡流损耗,安装位置的选择使得具有优秀的走廊通道;
3、避免了避雷器引下线因暴露带来的雷击爆裂损坏几率,同时便于安装;
4、消除了呼吸作用引起的吸潮,从根本上杜绝了避雷器芯片受潮导致的事故;另外绝缘外套的设计使得最小爬电比距达到25mm/KV,爬电距离达到320mm。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的实施例结构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电杆 2-变压部 31-第一横担 32-第二横担 33-第三横担 4-跌落式熔断器 51-绝缘子 6-立柱式避雷器 61-避雷器入地电缆 71-高压输入电缆 72-低压输出电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如附图1,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包括电杆1、变压部2,所述变压部2的变压器安装于电杆1之间的支撑架上,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的低压输出电缆72对应连接变压部2的输出,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还包括一个第一横担31和数个第二横担32,横担结构为配电系统惯用支撑安装装置,所述第一横担31安装于电杆杆顶朝向高压输入电缆71的来向,所述第二横担32安装于第一横担31下方的电杆杆身上,所述第一横担31上安装有一组三个跌落式熔断器4,所述每一第二横担32上安装有一组共三个绝缘子51,高压输入电缆71的每一相线分别通过第一横31担对应的熔断器4与每一第二横担32对应的绝缘子51,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还包括一个第三横担33,所述第三横担33安装于杆身的变压部2的变压器上方以及第一横担31下方,且横担方向与变压部2的变压器安装方向平行,所述第三横担33上安装有一组共三个立柱式避雷器6,所述高压输入电缆71的每一相线还需通过对应的所述立柱式避雷器6,立柱式避雷器6的接地梗通过入地电缆接地。上述基本方案通过在变压部上方加装的平行于变压部安装方向的第三横担与立柱式避雷器为整个杆上配变电系统提供了防雷保护,尤其是有效地保护了变压部,采用立柱式避雷器,本身的绝缘外套起到了绝缘子增加爬电距离的作用,减少了在熔丝引下线和电缆桩头间安装的一块铜质接地板以及减少了相应的支持绝缘子,同时相当于减少一根避雷器横担(因利用了本来需要的支柱横担);可减少下垂线固定用的三个支柱绝缘子。也就是减少了剥皮点和故障点,减少施工时间并简化线路装置,进一步增加运行安全可靠性的,结构简单可靠,安装方便,同时维护时避免了施工检修人员接近10KV有电部分。
所述第三横担33选型为L6X63X1900,安装于变压部2的变压器上方3-5m,避雷器安装孔间距500mm。3-5m的安装位置处于雷击概率最大似然区,此范围杆上的雷击电场密度最大,此处安装避雷对变压部保护效果最佳,同时安装起来最佳安装位置的选择使得具有优秀的走廊通道为带电作业赢得更多空间,减少高压引起避雷器涡流损耗。绝缘横担的选型具有更好的介电性能和较高的机械强度。
所述第三横担33内预设避雷器引下线,立柱式避雷器6的接地线缆接入预设的避雷器引下线。避免了避雷器引下线因暴露带来的雷击爆裂损坏几率,同时便于安装。所述立柱式避雷器6选用型号为HY5WDG-17/50或者HY5WBG-17/50-T的避雷器。此型号采用模压成型,使其成为无空腔的密实整体,消除了呼吸作用引起的吸潮,从根本上杜绝了避雷器芯片受潮导致的事故。
所述立柱式避雷器设有一体成型的薄膜绝缘外套。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还包括数个第二横担,安装在杆上第一横担下方、第三横担上方或下方,安装方向与所述第三横担平行,所述每一第二横担上安装有一组绝缘子,其一组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的高压输入电缆的每一相线分别还通过所述第二横担上的一个立柱式绝缘子。对于10kv的杆上配变电系统,通常电杆较高,多个第二横担的加入有利于横担的受力分布平均,整体更加稳固。
采用前文所述的为本实用新型的各个优选实施例,各个优选实施例中的优选实施方式如果不是明显自相矛盾或以某一优选实施方式为前提,各个优选实施方式都可以任意叠加组合使用,所述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参数仅是为了清楚表述实用新型人的实用新型验证过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然以其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如上所述,可较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
Claims (8)
1.一种杆上配变电系统,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包括一对电杆、变压器和第一横担,所述变压器安装于一对电杆之间的支撑架上,所述第一横担安装于一侧电杆杆顶朝向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的高压输入电缆的来向,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还包括一个第三横担,所述第三横担安装在第一横担同侧电杆的杆身上并且处于所述变压器上方以及第一横担下方的位置,且第三横担的安装方向与所述变压器安装方向平行,所述第三横担上安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立柱式避雷器,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的高压输入电缆的每一相线分别通过所述第三横担上的一个立柱式避雷器,所述立柱式避雷器的接地梗通过入地电缆接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三横担安装于所述变压器上方3-5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三横担选型为L6X63X1900,避雷器安装孔间距500mm,所述第三横担上安装所述立柱式避雷器的数量为三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第三横担内预设避雷器引下线,所述立柱式避雷器的接地梗接入所述避雷器引下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立柱式避雷器选用型号为HY5WDG-17/50或者HY5WBG-17/50-T的避雷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立柱式避雷器上还装有一体成型的薄膜绝缘外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还包括数个第二横担,安装在杆上第一横担下方、第三横担上方或下方,安装方向与所述第三横担平行,每一所述第二横担上安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绝缘子,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的高压输入电缆的每一相线分别还通过所述第二横担上的一个绝缘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杆上配变电系统,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绝缘子为立柱式绝缘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71628.3U CN203760885U (zh) | 2014-04-10 | 2014-04-10 | 一种杆上配变电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71628.3U CN203760885U (zh) | 2014-04-10 | 2014-04-10 | 一种杆上配变电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760885U true CN203760885U (zh) | 2014-08-06 |
Family
ID=51256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71628.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60885U (zh) | 2014-04-10 | 2014-04-10 | 一种杆上配变电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760885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31231A (zh) * | 2019-12-06 | 2020-03-27 | 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 防雷干式变压器 |
-
2014
- 2014-04-10 CN CN201420171628.3U patent/CN20376088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931231A (zh) * | 2019-12-06 | 2020-03-27 | 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 防雷干式变压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466475U (zh) | 一种封闭式变台架 | |
CN105102090A (zh) | 利用架空地线和特高压中性线的兼用线的具有特高压中性线和低压中性线的分离设置结构的配电线路的施工方法 | |
CN102222862A (zh) | 智能型敞开式绝缘变台 | |
CN214176535U (zh) | 一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三级配电装置 | |
CN203760885U (zh) | 一种杆上配变电系统 | |
CN109448939A (zh) | 一种耐张杆外串联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 |
CN205177523U (zh) | 一种新型避雷器装置 | |
CN207910458U (zh) | 高压直流架空输电线路上虚拟正极诱导式避雷线防雷装置 | |
CN203260987U (zh) | 一种高压线避雷装置 | |
CN215071312U (zh) | 一种风电塔筒用三相共箱型gis结构 | |
CN207265416U (zh) | 一种10kV交流架空线路吹弧式防雷装置 | |
CN201985500U (zh) | 一种500kv输电线路斜拉下挂式避雷装置 | |
CN104715869A (zh) | 一种绝缘子支撑固定间隙过电压保护器 | |
CN201247663Y (zh) | 全绝缘复合外套式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 |
CN102570482A (zh) | 一种基于中性点直接接地的高压并联电容器装置 | |
CN204496992U (zh) | 一种绝缘子支撑固定间隙过电压保护器 | |
CN203632182U (zh) | 一种20kV架空线路的防雷装置 | |
CN207442184U (zh) | 一种低残压、劣化可示的固定外串联间隙避雷器 | |
CN105826892B (zh) | 用于减少山区750kV同杆双回线路绕击暴露弧的屏蔽线系统 | |
RU57520U1 (ru) | Компактное распредел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CN201234132Y (zh) | 110kV-220kV变压器的中性点保护装置 | |
CN201466704U (zh) | 等电位隔离器和防雷装置 | |
CN203826910U (zh) | 一种10kV配变支柱型穿刺接地复合氧化锌避雷器 | |
CN203562738U (zh) | 一种架空绝缘线防雷装置 | |
CN109904769B (zh) | 一种220kV屋外配电装置的布置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06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