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744597U -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744597U
CN203744597U CN201320870173.XU CN201320870173U CN203744597U CN 203744597 U CN203744597 U CN 203744597U CN 201320870173 U CN201320870173 U CN 201320870173U CN 203744597 U CN203744597 U CN 203744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ommunicated
pump
water
inte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87017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先蕾
刘庆勋
韩凤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 Cumulative Energy Conservation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 Cumulative Energy Conservation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 Cumulative Energy Conservation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 Cumulative Energy Conservation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87017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744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744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744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板式换热器、锅炉、土壤换热器和热泵机组,太阳能集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水箱和集热箱;热泵机组包括蒸发器侧和冷凝器侧;蒸发器侧包括蒸发器侧第一接口和蒸发器侧第二接口,冷凝器侧包括冷凝器侧第一接口和冷凝器侧第二接口;板式换热器的一侧连通集热箱,另一侧设有板换器出口和板换器进口,板换器出口经过第五阀门连通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用户用水系统的出口经过第二水泵连通到板换器进口;本实用新型降低地源热泵初投资成本;可以降低运行费用;可以解决大面积、不同功能类型建筑的集中式供暖、制冷需求;解决全年冷热负荷不平衡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与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高效、无污染的新能源,地热能和太阳能已成为缓减能源需求压力的重要能源。因地源热泵系统的自身特点而有其适用的最佳地域范围,即夏热冬冷且冬夏冷热负荷相当的地区。在寒冷地区由于其冬季供热负荷大于夏季供冷负荷,造成热泵从地下土壤的吸热量大于夏季向土壤的排热量,致使土壤温度有可能逐渐降低,造成冬季使用时地源热泵机组的蒸气温度降低,致使系统供热量下降,耗功率上升,供热系数COP降低,一般情况下,土壤温度降低1℃,会使制取同样热量的能耗增加3—4%。因此,维持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系统的吸、排热平衡是地源热泵系统正常、高效运行的可靠保证。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没有系统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板式换热器、锅炉、土壤换热器和热泵机组,所述太阳能集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水箱和集热箱;所述热泵机组包括蒸发器侧和冷凝器侧;所述蒸发器侧包括蒸发器侧第一接口和蒸发器侧第二接口,所述冷凝器侧包括冷凝器侧第一接口和冷凝器侧第二接口;
所述土壤换热器包括左出水口、右出水口、左进水口和右进水口,所述左出水口经过第一阀门连通到所述蒸发器侧第一接口,所述蒸发器侧第二接口依次经过第一水泵、第二阀门连通到所述左进水口;所述右出水口通过第三阀门连通到所述冷凝器侧第一接口,所述冷凝器侧第二接口经过第四阀门连通到所述右进水口;
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一侧连通所述集热箱,另一侧设有板换器出口和板换器进口,所述板换器出口经过第五阀门连通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出口经过第二水泵连通到所述板换器进口;
所述板换器出口与所述第五阀门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经过第六阀门连通到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第二阀门之间的管路上;所述左出水口与所述第一阀门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直接连通到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板换器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蒸发器侧第一接口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经过第七阀门连通到所述第五阀门与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板换器进口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经过第八阀门连通到所述蒸发器侧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阀门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分出一路连通到所述冷凝器侧第二接口,所述冷凝器侧第一接口分出一路连通到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
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再分出一路依次通过第九阀门和第三水泵连通到所述锅炉的进水口,所述锅炉的出水口经过第十阀门连通到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
所述锅炉为燃气锅炉。
所述集热箱的出水口与所述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串联设有第十一阀门和第四水泵,所述集热箱的进水口与所述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十二阀门。
所述水箱引出两路,依次经过第十三阀门与第五水泵后,在经过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后连通到所述集热箱;另一路经过第十五阀门连通到所述集热器;所述集热箱上设有水箱循环出口,所述水箱循环出口经过第十四阀门连通到所述第十三阀门与所述第五水泵之间的管路上。
本实用型技术方案是对太阳能、地源热泵以及燃气锅炉复合系统供暖、制冷的优化配置方案。为推进地源热泵系统在寒冷地区的应用,结合太阳能资源优势,设计并应用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作为寒冷地区的最佳采暖方式。该系统以太阳能、地源热泵系统以及燃气锅炉复合供热,按实际运行情况调整运行方案,提高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效率,达到最优运行效果。
本实用型技术方案属于利用寒冷地区太阳能的资源优势,以燃气锅炉作为辅助热源,与地源热泵系统联合供暖、制冷以及提供生活热水的技术应用领域,应用于可再生能源供暖、制冷节能环保行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总结如下:
1、本实用新型降低地源热泵初投资成本;
2、本实用新型综合运用可以降低运行费用;
3、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大面积、不同功能类型建筑的集中式供暖、制冷需求;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全年冷热负荷不平衡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第一阀门1、第二阀门2、第三阀门3、第四阀门4、第五阀门5、第六阀门6、第七阀门7、第八阀门8、第九阀门9、第十阀门10、第十一阀门11、第十二阀门12、第十三阀门13、第十四阀门14、第十五阀门15;蒸发器侧第一接口16、蒸发器侧第二接口17、冷凝器侧第一接口18、冷凝器侧第二接口19、用户20、第一水泵21、第二水泵22、第三水泵23、第四水泵24、第五水泵25、太阳能集热器26、水箱27、集热箱28、板式换热器29、燃气锅炉30,、热泵机组31、蒸发器侧32、冷凝器侧33、土壤换热器3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板式换热器、锅炉、土壤换热器和热泵机组,所述太阳能集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水箱和集热箱;所述热泵机组包括蒸发器侧和冷凝器侧;所述蒸发器侧包括蒸发器侧第一接口和蒸发器侧第二接口,所述冷凝器侧包括冷凝器侧第一接口和冷凝器侧第二接口;所述土壤换热器包括左出水口、右出水口、左进水口和右进水口,所述左出水口经过第一阀门连通到所述蒸发器侧第一接口,所述蒸发器侧第二接口依次经过第一水泵、第二阀门连通到所述左进水口;所述右出水口通过第三阀门连通到所述冷凝器侧第一接口,所述冷凝器侧第二接口经过第四阀门连通到所述右进水口;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一侧连通所述集热箱,另一侧设有板换器出口和板换器进口,所述板换器出口经过第五阀门连通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出口经过第二水泵连通到所述板换器进口;所述板换器出口与所述第五阀门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经过第六阀门连通到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第二阀门之间的管路上;所述左出水口与所述第一阀门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直接连通到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板换器出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蒸发器侧第一接口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经过第七阀门连通到所述第五阀门与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板换器进口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经过第八阀门连通到所述蒸发器侧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阀门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分出一路连通到所述冷凝器侧第二接口,所述冷凝器侧第一接口分出一路连通到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再分出一路依次通过第九阀门和第三水泵连通到所述锅炉的进水口,所述锅炉的出水口经过第十阀门连通到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锅炉为燃气锅炉。所述集热箱的出水口与所述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串联设有第十一阀门和第四水泵,所述集热箱的进水口与所述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十二阀门。
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水箱引出两路,依次经过第十三阀门与第五水泵后,在经过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后连通到所述集热箱;另一路经过第十五阀门连通到所述集热器;所述集热箱上设有水箱循环出口,所述水箱循环出口经过第十四阀门连通到所述第十三阀门与所述第五水泵之间的管路上。
为促进我国太阳能与地热能的综合应用,结合寒冷地区冷热负荷分布不均的特点,本技术方案是综合太阳能、地源热泵以及燃气锅炉复合系统在寒冷地区联合供暖、制冷运行与应用的优化方案。对于一些大面积综合体项目,建筑的功能类别不一样,供暖、制冷需求不一样,建筑相对分散,密度也比较低,不宜采用投资大、维护水平高的集中供暖模式,由于节能减排政策又限制对燃煤锅炉的使用,而采用燃气锅炉的话后期运行的费用又很高,那么采用太阳能、地源热泵以及燃气锅炉联合供暖、制冷是最佳的选择。
为实现太阳能和地源热泵利用的最大化,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切换到相应的运行模式上。太阳能、地源热泵以及燃气锅炉联合供暖、制冷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此系统主要包括太阳能集热器、蓄热箱、地源热泵系统、燃气锅炉房系统、换热器和用户6个主要组成部分。地源热泵系统主要包括热泵机组和土壤换热器。
具体运行模式如下:
夏季:关闭锅炉房的进出水阀门,太阳能集热器将水储存到集热箱内,通过板式换热器之后,一部分为用户提供生活热水,另一部分将热量蓄存到地下岩土层,以备冬季地源热泵系统供暖提取热量;而地源热泵采用制冷工况运行,为用户进行制冷。
冬季:运用太阳能、地源热泵和燃气锅炉联合供暖。当太阳能不充足时,且水箱的温度低于30摄氏度时,通过阀门和泵的启停转换使太阳能集热器通过板式换热器像水箱蓄热,同时通过热泵机组像用户供热。在供热高峰期可开启燃气锅炉作为辅助热源向用户供暖,以保证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的高效率以及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整个系统的冷热平衡问题可在夏季通过阀门进行调控,达到地下岩土层的冷热平衡。
以上通过具体的和优选的实施例详细的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实施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板式换热器、锅炉、土壤换热器和热泵机组,所述太阳能集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水箱和集热箱;所述热泵机组包括蒸发器侧和冷凝器侧;所述蒸发器侧包括蒸发器侧第一接口和蒸发器侧第二接口,所述冷凝器侧包括冷凝器侧第一接口和冷凝器侧第二接口;
所述土壤换热器包括左出水口、右出水口、左进水口和右进水口,所述左出水口经过第一阀门连通到所述蒸发器侧第一接口,所述蒸发器侧第二接口依次经过第一水泵、第二阀门连通到所述左进水口;所述右出水口通过第三阀门连通到所述冷凝器侧第一接口,所述冷凝器侧第二接口经过第四阀门连通到所述右进水口;
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一侧连通所述集热箱,另一侧设有板换器出口和板换器进口,所述板换器出口经过第五阀门连通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出口经过第二水泵连通到所述板换器进口;
所述板换器出口与所述第五阀门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经过第六阀门连通到所述第一水泵与所述第二阀门之间的管路上;所述左出水口与所述第一阀门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直接连通到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板换器出口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第一阀门与所述蒸发器侧第一接口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经过第七阀门连通到所述第五阀门与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二水泵与所述板换器进口之间的管路上,引出一路经过第八阀门连通到所述蒸发器侧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阀门之间的管路上;
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分出一路连通到所述冷凝器侧第二接口,所述冷凝器侧第一接口分出一路连通到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
所述第二水泵的出口再分出一路依次通过第九阀门和第三水泵连通到所述锅炉的进水口,所述锅炉的出水口经过第十阀门连通到所述用户用水系统的进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为燃气锅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箱的出水口与所述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串联设有第十一阀门和第四水泵,所述集热箱的进水口与所述板式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上设有第十二阀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引出两路,依次经过第十三阀门与第五水泵后,在经过所述太阳能集热器后连通到所述集热箱;另一路经过第十五阀门连通到所述集热器;所述集热箱上设有水箱循环出口,所述水箱循环出口经过第十四阀门连通到所述第十三阀门与所述第五水泵之间的管路上。
CN201320870173.XU 2013-12-27 2013-12-27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 Active CN203744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70173.XU CN203744597U (zh) 2013-12-27 2013-12-27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870173.XU CN203744597U (zh) 2013-12-27 2013-12-27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744597U true CN203744597U (zh) 2014-07-30

Family

ID=51344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870173.XU Active CN203744597U (zh) 2013-12-27 2013-12-27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74459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4010A (zh) * 2014-12-31 2015-05-20 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制热切换管路的施工工艺及其切换系统
CN108036386A (zh) * 2017-12-13 2018-05-15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能效测评有限公司 一种多能互补的多用途供能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34010A (zh) * 2014-12-31 2015-05-20 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制热切换管路的施工工艺及其切换系统
CN104634010B (zh) * 2014-12-31 2018-02-16 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制冷制热切换管路的施工工艺及其切换系统
CN108036386A (zh) * 2017-12-13 2018-05-15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能效测评有限公司 一种多能互补的多用途供能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253940U (zh) 一种寒区用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复合能源系统
CN201697209U (zh) 太阳能跨季节土壤地埋管蓄热供暖装置
CN201488394U (zh)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自平衡综合应用系统
CN201636957U (zh) 办公楼节能环保型太阳能地板采暖及热水系统
CN103307803B (zh) 一种复合利用能量的冷、热水供应装置
CN201764752U (zh) 太阳能空调和地源热泵耦合冷热联供系统
CN200982742Y (zh) 带辅助蒸发器的空气源及太阳能复合式热泵系统
CN201555394U (zh) 一种居住建筑用太阳能-地源热泵集成系统
CN108332446A (zh) 一种低品位太阳能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1488147U (zh) 地源热泵结合溶液除湿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
CN202648015U (zh) 一种间接式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辐射供暖系统
CN207035281U (zh) 一种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复合的蓄能供热系统
CN103216895A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综合供暖空调系统
CN203615646U (zh) 一种蓄热型地源热泵装置
CN203744597U (zh)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锅炉复合供暖制冷系统
CN202109564U (zh) 太阳能-土壤源复合热泵系统
CN104482691B (zh) 一种从环境取热的土壤源热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02902525U (zh) 冰蓄冷水蓄热系统
CN206452877U (zh) 一种太阳能—地源热泵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CN203036899U (zh) 太阳能与空气能热泵互补的空气制冷和热水综合供应系统
CN201954786U (zh) 相变蓄热式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
CN104110915A (zh) 制冷机组冷凝热与太阳能集热耦合制热水的方法和装置
CN102242984B (zh) 太阳能辅助热机驱动式制冷装置
CN205174537U (zh) 新型太阳能热风热水联供系统
CN201662280U (zh) 应用系统热回收的地源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