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600975U - 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600975U CN203600975U CN201320679007.1U CN201320679007U CN203600975U CN 203600975 U CN203600975 U CN 203600975U CN 201320679007 U CN201320679007 U CN 201320679007U CN 203600975 U CN203600975 U CN 20360097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keleton
- fixedly connected
- limit frame
- bracket
- mount p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29920001021 polysulf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5987 sulfur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73 vulcaniz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6 consolid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80 anti-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20442 loss of weigh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悬置软垫总成和悬置托架,所述悬置软垫总成包括上骨架、硫化橡胶和下骨架,所述上骨架通过硫化橡胶与下骨架硫化为一体,所述悬置托架包括底托架、上限位架、下限位架和安装座,上限位架依次通过安装座、底托架与下限位架固定连接,所述上骨架、硫化橡胶和下骨架均设置于上限位架与下限位架之间,所述底托架的顶部依次通过下骨架、硫化橡胶与上骨架的底部相连接。本设计不仅利用悬置托架对悬置软垫总成进行上、下限位,减小了动力总成的运动幅度、提高了汽车的舒适度,而且本设计机械强度高,能够适用于商用车等重型车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悬置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具体适用于增强缓冲能力、提高机械强度、延长使用寿命。
背景技术
发动机悬置作为动力总成重要的支承元件及隔振元件,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整车行驶中振动过大会影响动力系统的性能,从而影响汽车行驶的安全,发动机悬置装置承担着保护发动机及周边附件的任务,具有吸振、减振、隔振、降噪的功能,故优化发动机悬置装置能够提高汽车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与整车乘坐舒适性。橡胶垫作为发动机悬置软垫的主要缓冲部件,具有抗压能力强、抗拉伸能力弱容易撕裂的特性,橡胶垫的反复拉伸降低了悬置装置的使用寿命,对行车安全造成了隐患。发动机悬置总成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车架和发动机上,更换维修十分的麻烦,需要拆下整个动力系统才能进行维修、更换。因此,延长悬置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损坏率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1372201B,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5月23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变速箱悬置软垫,包括上、下夹板以及二者之间夹置的橡胶体,上夹板设置在车身支架内的板体上,上夹板与车身支架的构件处于相互避让的状态,上夹板向上设置支架,支架的上端面与变速箱的安装面吻合,下夹板与车身支架的下底板贴合,下底板的板面与车身的安装面吻合。虽然该发明能对变速箱起到缓冲减震和限位的作用,但其仍存在以下缺陷:
1、该发明的适用范围较小,仅适用于乘用车而不能适用于商用车等重型车辆,该发明的限位装置刚性接触点较多,悬置软垫的结构较单薄,刚性碰撞力因得不到缓冲而直接向车架和发动机扩散,影响了发动机的性能、降低了汽车的稳定舒适性,且其抗冲击性能和耐疲劳性能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无法满足汽车使用寿命的要求;
2、该发明将第一螺栓固定于板体上,动力总成下落时其姿态调整困难,支架与软垫总成孔位对准困难,且易刮碰损坏第一螺栓的螺纹,影响紧固性能,降低了软垫总成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机械强度差、不能适用于重型车辆的问题,提供一种机械强度好、能够适用于重型车辆的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悬置软垫总成和悬置托架,所述悬置软垫总成包括上骨架、硫化橡胶和下骨架,所述上骨架通过硫化橡胶与下骨架硫化为一体;
所述悬置托架包括底托架、上限位架、下限位架和安装座,所述上限位架依次通过安装座、底托架与下限位架固定连接,所述上骨架、硫化橡胶和下骨架均设置于上限位架与下限位架之间,所述底托架的顶部依次通过下骨架、硫化橡胶与上骨架的底部相连接。
所述底托架包括托板和侧板,所述安装座的顶部与上限位架固定连接,安装座的底部与侧板的一端固定连接,侧板的另一端与下限位架固定连接,侧板上位于安装座与下限位架之间部位的顶面上固定连接的托板,托板与安装座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托板的顶面上设置有两个软垫总成固定孔,下骨架底部的下骨架螺栓穿过软垫总成固定孔后与托板的底面固定连接。
所述上骨架的两侧设置有下翻边,下骨架的底板两侧设置有上翻边,所述相邻两上翻边之间设置有两下翻边;
所述硫化橡胶包括平行设置的橡胶主簧和防撞块,所述防撞块设置于橡胶主簧的两侧,防撞块的底部通过与其90度连接的防撞垫与橡胶主簧的侧部固定连接,防撞块与橡胶主簧之间设置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设置于防撞垫的上方,缓冲槽内的下翻边与防撞块的内侧限位配合,防撞块的外侧与其相邻的上翻边的内侧硫化为一体,所述防撞垫和橡胶主簧的底面均与底板的顶面硫化为一体。
所述橡胶主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的内侧与上骨架的顶面硫化为一体,缓冲块的外侧与上限位架限位配合。
所述悬置总成还包括悬置支架,所述悬置支架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架竖板与支架横板,所述支架竖板背部与发动机外壳固定连接,支架竖板中部通过第一加强筋与支架横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架横板通过上骨架螺栓与上骨架固定连接,所述上骨架顶部设置有两个螺纹孔,两螺纹孔之间设置有定位销,定位销与支架横板底部的内凹锥孔插入配合,所述上骨架螺栓穿经悬置支架固定孔与螺纹孔螺纹配合。
所述悬置托架、上骨架和悬置支架均为铸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中上限位架依次通过安装座、底托架与下限位架固定连接,上骨架、硫化橡胶和下骨架均设置于上限位架与下限位架之间。本设计在悬置托架上设置上限位架、下限位架对上骨架进行上、下限位,即提高汽车的舒适度、减小汽车颠簸对发动机的损害,又能够有效防止极限工况下硫化橡胶因过度拉伸而撕裂的情况,延长了悬置装置的使用寿命。本设计悬置托架为铸件,其机械性能优于钣金件,机械强度好,抗应力能力更强,不会因金属疲劳而形变,可适用于商用车等重型车辆。因此,本设计机械性能好、使用寿命长、可适用于商用车等重型车辆。
2、本实用新型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中上翻边与下翻边相配合对硫化橡胶进行前、后限位,上翻边、下翻边与上限位架、下限位架相配合,构成全包围式的限位结构,全方位保护硫化橡胶;为防止上翻边与下翻边之间的刚性碰撞,在相邻的上翻边与下翻边之间设置防撞块来缓冲碰撞力,防撞块的底部通过与其90度连接的防撞垫与橡胶主簧连接为一体,不仅可以防止下翻边与底板之间的直接碰撞,而且优化了硫化橡胶的结构,简化了硫化橡胶与下骨架之间的硫化工艺。因此,本设计的硫化橡胶结构设计合理,能够避免部件之间的刚性碰撞。
3、本实用新型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中的上骨架顶部设置有两个螺纹孔,两螺纹孔之间设置有定位销,定位销与支架横板底部的内凹锥孔插入配合,上骨架螺栓穿经悬置支架固定孔与螺纹孔螺纹配合,定位销的设计使悬置支架固定孔与螺纹孔更容易对齐,便于上骨架螺栓的安装。相对于现有技术将连接上骨架和悬置支架的螺栓固定于上骨架上,然后动力总成下落,控制悬置支架穿过螺栓固定的方法;本设计动力总成的下落姿态可控,上骨架螺栓更易安装,且螺纹不会被磨花,上骨架螺栓与上骨架的连接更加牢固。因此,本设计安装简便、连接牢固。
4、本实用新型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中的悬置托架、上骨架和悬置支架均为铸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钣金件,铸件的布置空间小、机械强度更高,不易发生金属疲劳,且铸件的制造工艺决定了其结构设计灵活、高机械强度的特性,正符合商用车等重型车辆的使用要求;同时,本设计根据力学原理在非受力关键部位开设减重孔、减重槽,相应的减轻零件重量、优化了零件结构。因此,本设计机械结构合理、机械强度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悬置托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硫化橡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悬置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悬置软垫总成1、悬置托架2、底托架21、上限位架22、下限位架23、安装座24、侧板25、托板26、软垫总成固定孔27、第二加强筋28、上骨架3、下翻边31、螺纹孔32、定位销33、硫化橡胶4、橡胶主簧41、防撞块42、防撞块43、缓冲块44、缓冲槽45、下骨架5、上翻边51、底板52、下骨架螺栓53、悬置支架6、支架竖板61、支架横板62、第一加强筋63、上骨架螺栓64、内凹锥孔65、悬置支架固定孔66。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4,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悬置软垫总成1和悬置托架2,所述悬置软垫总成1包括上骨架3、硫化橡胶4和下骨架5,所述上骨架3通过硫化橡胶4与下骨架5硫化为一体;
所述悬置托架2包括底托架21、上限位架22、下限位架23和安装座24,所述上限位架22依次通过安装座24、底托架21与下限位架23固定连接,所述上骨架3、硫化橡胶4和下骨架5均设置于上限位架22与下限位架23之间,所述底托架21的顶部依次通过下骨架5、硫化橡胶4与上骨架3的底部相连接。
所述底托架21包括托板26和侧板25,所述安装座24的顶部与上限位架22固定连接,安装座24的底部与侧板25的一端固定连接,侧板25的另一端与下限位架23固定连接,侧板25上位于安装座24与下限位架23之间部位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托板26,托板26与安装座2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托板26的顶面上设置有两个软垫总成固定孔27,下骨架5底部的下骨架螺栓53穿过软垫总成固定孔27后与托板26的底面固定连接。
所述上骨架3的两侧设置有下翻边31,下骨架5的底板52两侧设置有上翻边51,所述相邻两上翻边51之间设置有两下翻边31;
所述硫化橡胶4包括平行设置的橡胶主簧41和防撞块42,所述防撞块42设置于橡胶主簧41的两侧,防撞块42的底部通过与其90度连接的防撞垫43与橡胶主簧41的侧部固定连接,防撞块42与橡胶主簧41之间设置有缓冲槽45,所述缓冲槽45设置于防撞垫43的上方,缓冲槽45内的下翻边31与防撞块42的内侧限位配合,防撞块42的外侧与其相邻的上翻边51的内侧硫化为一体,所述防撞垫43和橡胶主簧41的底面均与底板52的顶面硫化为一体。
所述橡胶主簧4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块44,所述缓冲块44的内侧与上骨架3的顶面硫化为一体,缓冲块44的外侧与上限位架22限位配合。
所述悬置总成还包括悬置支架6,所述悬置支架6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架竖板61与支架横板62,所述支架竖板61背部与发动机外壳固定连接,支架竖板61中部通过第一加强筋63与支架横板6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架横板62通过上骨架螺栓64与上骨架3固定连接,所述上骨架3顶部设置有两个螺纹孔32,两螺纹孔32之间设置有定位销33,定位销33与支架横板62底部的内凹锥孔65插入配合,所述上骨架螺栓64穿经悬置支架固定孔66与螺纹孔32螺纹配合。
所述悬置托架2、上骨架3和悬置支架6均为铸件。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设计利用悬置托架2对悬置软垫总成1进行上、下限位,限制硫化橡胶4和上骨架3的运动范围,从而减小动力总成的运动幅度,提高了汽车的舒适度,减小汽车颠簸对发动机的损害;同时,本设计的限位接触部位均为软接触,在保护硫化橡胶4的同时不会增加振动,不影响发动机的运行,提高了整车舒适度。
悬置托架2:悬置托架2为铸件,悬置托架2包括底托架21、上限位架22、下限位架23和安装座24。本设计对于上限位架22进行了适当加固,以防止其发生金属疲劳,在上限位架22上适当设置减重孔,在保证其机械强度的同时减轻其重量;本设计的底托架21包括托板26和侧板25,安装座24的顶部与上限位架22固定连接,安装座24的底部与侧板25的一端固定连接,侧板25的另一端与下限位架23固定连接,侧板25上位于安装座24与下限位架23之间顶面上固定连接有托板26,托板26与安装座2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为保证底托架21和下限位架23的机械强度,本设计在下限位架23和托板26的连接处纵向设置第二加强筋28,对底托架21与安装座24的连接部位进行了加固处理;现有技术的钣金件悬置托架2,会将托架做的更大,从而保证托架的机械强度,而铸件机械性能更好,只需要较小的托架即可满足机械强度的要求,节约了车身骨架的腹面布置空间。对于安装座24本设计采用三个螺栓固定,在安装座24与车架接触的位置设置安装平台结构,以保证其固定的稳定性,然后对安装座24的形状进行修饰,以减小安装座24占用的车架腹面空间的面积,同时减轻悬置托架的重量。故本设计的悬置托架2在保证机械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缩小其在车身骨架上的腹面安装面积。
上骨架3:上骨架3为铸件,其内部为实心结构,其机械性能优于现有技术的钣金件,拥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不会因金属疲劳而形变;同时,上骨架3的结构设计合理,其顶部作为受力关键部位,承担着加固下翻边31和抵抗上限位架22冲击的作用,故其结构做了适当加固,然后去掉非受力部位,对结构进行了优化减重。
悬置支架6:悬置支架6为铸件,相对于现有技术的钣金件,铸件的机械性能更好,特别是抗金属疲劳的能力要远远优于钣金件,悬置支架6做为承重部件,如果使用结构单薄的钣金件,长期拉伸受力会造成金属疲劳,会改变发动机和车架的受力情况,严重影响汽车的运行。本设计采用铸件,支架竖板61中部通过加强筋63与支架横板62的顶部固定连接,提高了悬置支架2的机械强度。同时,在支架横板6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减重孔,用于减轻重量,而在支架横板62与上骨架3的连接处,有做了加固处理,增加了悬置支架固定孔66的轴向长度,加强了悬置支架6与上骨架3的连接。
汽车动力系统的安装:由于汽车动力系统是组装好后整体安装于悬置装置上的,现有技术中第一螺栓固定于板体上,动力总成下落时其姿态调整困难,支架与软垫总成孔位对准困难,且易刮碰损坏第一螺栓的螺纹,影响紧固性能;本设计调整了螺栓的安装方式,在上骨架3顶部设置了两个螺纹孔32,两螺纹孔32之间设置有定位销33,定位销33与内凹锥孔65对准后,微调安装位置使悬置支架固定孔66与螺纹孔32对齐,然后安装上骨架螺栓64固定悬置支架6,从而达到固定汽车动力系统的目的。由于动力系统的悬置装置至少为四个,按照现有技术的固定方法很难调整对齐,多次调整安装后又造成螺栓螺纹的磨损,按照本设计的安装方式,安装位置的调整相对简单,且不会磨花螺栓螺纹,使动力系统的固定更加牢固、可靠。
本设计采用两个上骨架螺栓64来连接悬置支架6和上骨架3,采用两个下骨架螺栓53来固定下骨架5,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单螺栓固定,本设计连接更加稳定、不易发生偏转松脱,可靠性更高。
90度连接:属于常规连接方式,指两连接物体之间的夹角呈90度,落实到本设计中是指相互连接的防撞块42与防撞垫43之间的夹角为90度。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4,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悬置软垫总成1和悬置托架2,所述悬置软垫总成1包括上骨架3、硫化橡胶4和下骨架5,所述上骨架3通过硫化橡胶4与下骨架5硫化为一体,所述悬置托架2包括底托架21、上限位架22、下限位架23和安装座24,所述上限位架22依次通过安装座24、底托架21与下限位架23固定连接,所述上骨架3、硫化橡胶4和下骨架5均设置于上限位架22与下限位架23之间,所述底托架21的顶部依次通过下骨架5、硫化橡胶4与上骨架3的底部相连接;所述底托架21包括托板26和侧板25,所述安装座24的顶部与上限位架22固定连接,安装座24的底部与侧板25的一端固定连接,侧板25的另一端与下限位架23固定连接,侧板25上位于安装座24与下限位架23之间部位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托板26,托板26与安装座2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托板26的顶面上设置有两个软垫总成固定孔27,下骨架5底部的下骨架螺栓53穿过软垫总成固定孔27后与托板26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硫化橡胶4包括平行设置的橡胶主簧41和防撞块42,所述防撞块42设置于橡胶主簧41的两侧,防撞块42的底部通过与其90度连接的防撞垫43与橡胶主簧41的侧部固定连接,防撞块42与橡胶主簧41之间设置有缓冲槽45,所述缓冲槽45设置于防撞垫43的上方,缓冲槽45内的下翻边31与防撞块42的内侧限位配合,防撞块42的外侧与其相邻的上翻边51的内侧硫化为一体,所述防撞垫43和橡胶主簧41的底面均与底板52的顶面硫化为一体;所述橡胶主簧4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块44,所述缓冲块44的内侧与上骨架3的顶面硫化为一体,缓冲块44的外侧与上限位架22限位配合;所述悬置总成还包括悬置支架6,所述悬置支架6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架竖板61与支架横板62,所述支架竖板61背部与发动机外壳固定连接,支架竖板61中部通过第一加强筋63与支架横板6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架横板62通过上骨架螺栓64与上骨架3固定连接,所述上骨架3顶部设置有两个螺纹孔32,两螺纹孔32之间设置有定位销33,定位销33与支架横板62底部的内凹锥孔65插入配合,所述上骨架螺栓64穿经悬置支架固定孔66与螺纹孔32螺纹配合;所述悬置托架2、上骨架3和悬置支架6均为铸件。
Claims (6)
1.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包括相互连接的悬置软垫总成(1)和悬置托架(2),所述悬置软垫总成(1)包括上骨架(3)、硫化橡胶(4)和下骨架(5),所述上骨架(3)通过硫化橡胶(4)与下骨架(5)硫化为一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置托架(2)包括底托架(21)、上限位架(22)、下限位架(23)和安装座(24),所述上限位架(22)依次通过安装座(24)、底托架(21)与下限位架(23)固定连接,所述上骨架(3)、硫化橡胶(4)和下骨架(5)均设置于上限位架(22)与下限位架(23)之间,所述底托架(21)的顶部依次通过下骨架(5)、硫化橡胶(4)与上骨架(3)的底部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托架(21)包括托板(26)和侧板(25),所述安装座(24)的顶部与上限位架(22)固定连接,安装座(24)的底部与侧板(25)的一端固定连接,侧板(25)的另一端与下限位架(23)固定连接,侧板(25)上位于安装座(24)与下限位架(23)之间部位的顶面上固定连接有托板(26),托板(26)与安装座(2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托板(26)上设置有两个软垫总成固定孔(27),下骨架(5)底部的下骨架螺栓(53)穿过软垫总成固定孔(27)后与托板(26)的底面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骨架(3)的两侧设置有下翻边(31),下骨架(5)的底板(52)两侧设置有上翻边(51),所述相邻两上翻边(51)之间设置有两下翻边(31);
所述硫化橡胶(4)包括平行设置的橡胶主簧(41)和防撞块(42),所述防撞块(42)设置于橡胶主簧(41)的两侧,防撞块(42)的底部通过与其90度连接的防撞垫(43)与橡胶主簧(41)的侧部固定连接,防撞块(42)与橡胶主簧(41)之间设置有缓冲槽(45),所述缓冲槽(45)设置于防撞垫(43)的上方,缓冲槽(45)内的下翻边(31)与防撞块(42)的内侧限位配合,防撞块(42)的外侧与其相邻的上翻边(51)的内侧硫化为一体,所述防撞垫(43)和橡胶主簧(41)的底面均与底板(52)的顶面硫化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主簧(4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缓冲块(44),所述缓冲块(44)的内侧与上骨架(3)的顶面硫化为一体,缓冲块(44)的外侧与上限位架(22)限位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总成还包括悬置支架(6),所述悬置支架(6)包括相互连接的支架竖板(61)与支架横板(62),所述支架竖板(61)背部与发动机外壳固定连接,支架竖板(61)中部通过第一加强筋(63)与支架横板(6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架横板(62)通过上骨架螺栓(64)与上骨架(3)固定连接,所述上骨架(3)顶部设置有两个螺纹孔(32),两螺纹孔(32)之间设置有定位销(33),定位销(33)与支架横板(62)底部的内凹锥孔(65)插入配合,所述上骨架螺栓(64)穿经悬置支架固定孔(66)与螺纹孔(32)螺纹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置托架(2)、上骨架(3)和悬置支架(6)均为铸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79007.1U CN203600975U (zh) | 2013-10-31 | 2013-10-31 | 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679007.1U CN203600975U (zh) | 2013-10-31 | 2013-10-31 | 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600975U true CN203600975U (zh) | 2014-05-21 |
Family
ID=507136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67900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600975U (zh) | 2013-10-31 | 2013-10-31 | 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600975U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91372A (zh) * | 2014-06-09 | 2014-08-20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悬置支架 |
CN105109323A (zh) * | 2015-09-24 | 2015-12-02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
CN106828085A (zh) * | 2016-12-24 | 2017-06-13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排水型悬置托架 |
CN108146216A (zh) * | 2017-12-25 | 2018-06-12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防断裂式汽车右悬置托架 |
CN108248359A (zh) * | 2018-01-11 | 2018-07-06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刚度解耦的重型卡车发动机悬置结构 |
CN116872709A (zh) * | 2023-09-07 | 2023-10-13 | 江苏超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支架总成及汽车 |
-
2013
- 2013-10-31 CN CN201320679007.1U patent/CN203600975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91372A (zh) * | 2014-06-09 | 2014-08-20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悬置支架 |
CN105109323A (zh) * | 2015-09-24 | 2015-12-02 | 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置客车发动机悬置系统 |
CN106828085A (zh) * | 2016-12-24 | 2017-06-13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排水型悬置托架 |
CN108146216A (zh) * | 2017-12-25 | 2018-06-12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防断裂式汽车右悬置托架 |
CN108248359A (zh) * | 2018-01-11 | 2018-07-06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刚度解耦的重型卡车发动机悬置结构 |
CN108248359B (zh) * | 2018-01-11 | 2023-12-05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一种实现刚度解耦的重型卡车发动机悬置结构 |
CN116872709A (zh) * | 2023-09-07 | 2023-10-13 | 江苏超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支架总成及汽车 |
CN116872709B (zh) * | 2023-09-07 | 2024-01-09 | 江苏超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支架总成及汽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600975U (zh) | 一种全包围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103568809A (zh) | 一种托架限位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107415616B (zh) | 横置复合材料板簧悬架结构 | |
CN103568806B (zh) | 一种盒式限位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203600978U (zh) | 一种限位罩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103770617A (zh) | 一种横梁式动力总成悬置装置 | |
CN103770618A (zh) | 一种倒v型动力总成悬置装置及其后悬置的装配方法 | |
CN203032358U (zh) |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 | |
CN203600976U (zh) | 一种中心螺栓限位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203637546U (zh) | 一种分体式限位支架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203637547U (zh) | 一种托架限位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203752871U (zh) | 一种横梁式动力总成悬置装置 | |
CN203752873U (zh) | 一种倒v型动力总成悬置装置 | |
CN103568807A (zh) | 一种螺栓限位式悬置软垫总成 | |
CN203600977U (zh) | 一体式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204998327U (zh) | 一种客车发动机后悬置软垫 | |
CN203637548U (zh) | 一种盒式限位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103568808A (zh) | 一种分体式限位支架发动机悬置总成 | |
CN201272231Y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前悬置软垫 | |
CN102358128A (zh) | 一种前悬架总成 | |
KR20120069967A (ko) | 자동차용 연료탱크 마운팅구조 | |
CN104139694B (zh) | 一种用于悬置支架的悬置软垫结构及悬置支架总成 | |
KR20120007608U (ko) | 보조쇽업소버 장착을 위한 보조브래킷 | |
KR100316887B1 (ko) | 차량용 현가장치 | |
CN201777316U (zh) | 卡车前减震器悬置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