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548725U - 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548725U CN203548725U CN201320505106.8U CN201320505106U CN203548725U CN 203548725 U CN203548725 U CN 203548725U CN 201320505106 U CN201320505106 U CN 201320505106U CN 203548725 U CN203548725 U CN 2035487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gears
- driving
- driven
- synchronizers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80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264 neutr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离合器变速箱,尤其涉及一种七前进挡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
背景技术
[0002] 双离合器变速器(DCT)的概念到目前已经有六七十年的历史。早在1939年德国的Kegresse.A第一个申请了双离合器变速器的专利,提出了将手动变速器分为两部分的设计概念,一部分传递奇数挡,另一部分传递偶数挡,且其动力传递通过两个离合器联结两根输入轴,相邻各挡的被动齿轮交错与两输入轴齿轮啮合,配合两离合器的控制,能够实现在不切断动力的情况下转换传动比,从而缩短换挡时间,有效提高换挡品质。
[0003] 中国的汽车市场将在未来几年演变着重大意义的变革:法规和市场压力要求提高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激烈的竞争给整车厂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一些拥挤的区域也要求提高驾驶的舒适性。双离合器变速箱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双离合器变速箱具有换挡时间短,接合较来顺等优点,所以双离合器变速箱在很多车上(尤其是B级车和SUV上)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0004] 现有技术中,如CN1621715中提及一种已知的双离合器变速箱,该双离合器变速箱为六前进挡位设计,且采用短惰轮轴及三组双联机构,其中短惰轮轴位置设置不合理,无足够空间安装混动装置;六前进挡位的设计相较于七前进挡位,经济性和动力性较低,发动机效率损失高;三组双联机构增加了齿数配比的难度,很难实现整车速比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
[000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包括:设置在离合器壳体内的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以及伸出于所述变速箱的壳体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及设置于变速箱内的混动单元;
[0007] 所述第一离合器连接有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二离合器连接有第二输入轴并且第二输入轴套接于第一输入轴,所述输出轴与输入轴相平行且位于输入轴两侧,
[0008] 特别地,
[0009] 所述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设有七个前进挡位和一个倒挡位,
[0010] 所述第一输入轴固定安装有一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五挡主动齿轮和七挡主动齿轮,所述一挡主动齿轮设置于七挡主动齿轮与五挡主动齿轮之间,所述五挡主动齿轮设置于一挡主动齿轮与三挡主动齿轮之间;
[0011] 所述第二输入轴固定安装有二挡主动齿轮和四六挡主动齿轮,所述四六挡主动齿轮与三挡主动齿轮相邻,所述二挡主动齿轮与离合器相邻,
[0012] 所述第一输出轴空套有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四挡从动齿轮,
[0013] 所述第二输出轴空套有五挡从动齿轮、六挡从动齿轮、七挡从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
[0014] 所述一挡从动齿轮与一挡主动齿轮啮合,所述二挡从动齿轮与二挡主动齿轮啮
I=I,
[0015] 所述三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啮合,所述五挡从动齿轮与五主动齿轮啮合,
[0016] 所述四挡从动齿轮和六挡从动齿轮与四六挡主动齿轮为双联齿轮啮合结构,
[0017] 所述七挡从动齿轮与七挡主动齿轮啮合,
[0018] 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相对固定设有一三挡同步器和二四挡同步器,所述一三挡同步器可选择连接一挡从动齿轮或三挡从动齿轮,所述二四挡同步器可选择连接二挡从动齿轮或四挡从动齿轮;
[0019] 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相对固定设有五七挡同步器和六倒挡同步器,所述五七挡同步器可选择连接五挡从动齿轮或七挡从动齿轮,所述六倒挡同步器可选择连接六挡从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
[0020] 所述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还设有短惰轮轴,所述短惰轮轴设有第一倒挡齿轮和第二倒挡齿轮,所述第一倒挡齿轮与二挡主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倒挡齿轮与倒挡从动齿轮啮合。
[0021] 所述短惰轮轴连接混动单元。
[0022] 优选的,所述第一输出轴还设有第一主减主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减主动齿轮连接
于一差速器。
[0023] 优选的,所述第二输出轴还设有第二主减主动齿轮,所述第二主减主动齿轮连接所述差速器。
[0024] 优选的,所述短惰轮轴长度与二挡主动齿轮至倒挡从动齿轮轴向距离相当,所述第一倒挡齿与第二倒挡齿设置于短惰轮轴两端。
[0025] 优选的,所述混动单元为电动机。
[0026]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0027] 1、本实用新型混动七前进挡变速箱结构的设计,使发动机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动力性,发动机效率损失小;
[0028] 2、七前进挡及倒挡齿轮的排布更加合理,方便装配;
[0029] 3、每个同步器同时对两个挡位有效,使同步器得到充分的利用;
[0030] 4、本实用新型的四六挡采用双联齿轮,缩短了变速箱整体的轴向距离,同时降低了齿数配比的难度,增加轴距与齿数配比选择的平衡;
[0031] 5、短惰轮轴结构,节省了变速箱的空间,刚度好,无扰度变形。
[0032] 6、混动单元能回收电能,节能环保;还能提供额外扭矩;混动单元连接二、四、六、倒挡,功率分配合理且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33]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34]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如图1所示,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包括:设置在离合器壳体内的第一离合器1、第二离合器2、以及伸出于变速箱的壳体的第一输出轴30和第二输出轴40,及设置于变速箱内的混动单元70。
[0035] 第一离合器I连接有第一输入轴10,第二离合器2连接有第二输入轴20并且第二输入轴20套接于第一输入轴10,输出轴与输入轴相平行且位于输入轴两侧。第一离合器I和第二离合器2有选择传输发动机扭矩至第一输出轴10和第二输出轴20。
[0036] 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设有七个前进挡位和一个倒挡位。七挡变速箱结构的设计,使发动机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动力性,发动机效率损失小。
[0037] 第一输入轴10固定安装有一挡主动齿轮101、三挡主动齿轮102、五挡主动齿轮103和七挡主动齿轮104,一挡主动齿轮101设置于七挡主动齿轮104与五挡主动齿轮103之间,五挡主动齿轮103设置于一挡主动齿轮101与三挡主动齿轮102之间。
[0038] 第二输入轴20固定安装有二挡主动齿轮201和四六挡主动齿轮202,四六挡主动齿轮202与三挡主动齿轮102相邻,二挡主动齿轮201与离合器相邻。
[0039] 第一输出轴30空套有一挡从动齿轮301、二挡从动齿轮302、三挡从动齿轮303、四挡从动齿轮304。
[0040] 第二输出轴40空套有五挡从动齿轮405、六挡从动齿轮406、七挡从动齿轮407和倒挡从动齿轮408。
[0041] 一挡从动齿轮301与一挡主动齿轮101啮合,二挡从动齿轮302与二挡主动齿轮201啮合。
[0042] 三挡从动齿轮303和三挡主动齿轮102啮合,五挡从动齿轮405与五主动齿轮103
口四合。
[0043] 四挡从动齿轮304和六挡从动齿轮406与四六挡主动齿轮202为双联齿轮啮合结构。
[0044] 七挡从动齿轮407与七挡主动齿轮103啮合。
[0045] 第一输出轴30上相对固定设有一三挡同步器501和二四挡同步器502,一三挡同步器501可选择连接一挡从动齿轮301或三挡从动齿轮303,二四挡同步器502可选择连接二挡从动齿轮302或四挡从动齿轮304。
[0046] 第二输出轴40上相对固定设有五七挡同步器503和六倒挡同步器504,五七挡同步器503可选择连接五挡从动齿轮405或七挡从动齿轮407,六倒挡同步器504可选择连接六挡从动齿轮406和倒挡从动齿轮408。
[0047] 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还设有短惰轮轴60,短惰轮轴60设有第一倒挡齿轮601和第二倒挡齿轮602,第一倒挡齿轮601与二挡主动齿轮201啮合,第二倒挡齿轮602与倒挡从动齿轮408啮合。
[0048] 短惰轮轴60连接混动单元70,通过短惰轮轴混动单元能进行能量回收,同时能提供额外的扭矩输出。
[0049] 另外,第一输出轴30还设有第一主减主动齿轮,第一主减主动齿轮连接一差速器,第二输出轴40还设有第二主减主动齿轮,第二主减主动齿轮连接上述差速器,差速器主要用于对第一、二输出轴转速进行控制,第一、二主减主动齿轮与差速器属于现有技术,所以附图中省略该部分。
[0050] 混动单元70为电动机,电动机能提供额外的扭矩输出,并且具有储蓄电能的作用,节能环保。
[0051] 对上述短惰轮轴60进行详细描述,短惰轮轴60长度与二挡主动齿轮201至倒挡从动齿轮408轴向距离相当,此长度的短惰轮轴60节省了变速箱的空间,且具有刚度好,无扰度变形的特点,第一倒挡齿601与第二倒挡齿602设置于短惰轮轴60两端。
[0052]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各挡位切换进行详细说明:
[0053] 首先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动双离合器切换问题,双离合器切换属于现有技术,固在此不再赘述,通过双离合器之间切换,发动机对第一输入轴10及第二输入轴20进行驱动切换。
[0054] 在空挡时: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都处于断开状态,发动机动力不输出。
[0055] 在一挡时:一三挡同步器501与一挡从动齿轮301接合,发动机驱动第一输入轴10转动,第一输入轴10带动一挡主动齿轮101转动,一挡主动齿轮101驱动一挡从动齿轮301转动,一挡从动齿轮301带动一三挡同步器501转动,一三挡同步器501带动第一输出轴30转动输出。
[0056] 在二挡时:二四挡同步器502与二挡从动齿轮302接合,发动机由驱动第一输入轴10切换至驱动第二输入轴20转动,第二输入轴20带动二挡主动齿轮201转动,二挡主动齿轮201驱动二挡从动齿轮302转动,二挡从动齿轮302带动二四挡同步器502转动,二四挡同步器502带动第一输出轴30转动输出。
[0057] 在三挡时:一三挡同步器501与三挡从动齿轮303接合,发动机由驱动第二输入轴20切换至驱动第一输入轴10转动,第一输入轴10带动三挡主动齿轮102转动,三挡主动齿轮102驱动三挡从动齿轮303转动,三挡从动齿轮303带动一三挡同步器501转动,一三挡同步器501带动第一输出轴30转动输出。
[0058] 在四挡时:二四挡同步器502与四挡从动齿轮304接合,发动机由驱动第一输入轴10切换至驱动第二输入轴20转动,第二输入轴20带动四六挡主动齿轮202转动,四六挡主动齿轮202驱动四挡从动齿轮304转动,四挡从动齿轮304带动二四挡同步器502转动,二四挡同步器502带动第一输出轴30转动输出。
[0059] 在五挡时:五七挡同步器503与五挡从动齿轮405接合,发动机由驱动第二输入轴20切换至驱动第一输入轴10转动,第一输入轴10带动五挡主动齿轮103转动,五挡主动齿轮103驱动五挡从动齿轮405转动,五挡从动齿轮405带动五七挡同步器503转动,五七挡同步器503带动第二输出轴40转动输出。
[0060] 在六挡时:六倒挡同步器504与六挡从动齿轮406接合,发动机由驱动第一输入轴10切换至驱动第二输入轴20转动,第二输入轴20带动四六挡主动齿轮202转动,四六挡主动齿轮202驱动六挡从动齿轮406转动,六挡从动齿轮406带动六倒挡同步器504转动,六倒挡同步器504带动第二输出轴40转动输出。
[0061] 在七挡时:五七挡同步器503与七挡从动齿轮407接合,发动机由驱动第二输入轴20切换至驱动第一输入轴10转动,第一输入轴10带动七挡主动齿轮103转动,七挡主动齿轮103驱动七挡从动齿轮407转动,七挡从动齿轮407带动五七挡同步器503转动,五七挡同步器503带动第二输出轴40转动输出。
[0062] 在倒挡时:六倒挡同步器504与倒挡从动齿轮408接合,发动机由驱动第一输入轴10切换至驱动第二输入轴20转动,第二输入轴20带动二挡主动齿轮201转动,二挡主动齿轮201通过第一倒挡齿轮601驱动短惰轮轴60转动,短惰轮轴60的第二倒挡齿轮602带动倒挡从动齿轮408转动,倒挡从动齿轮408转动带动六倒挡同步器504转动,六倒挡同步器504带动第二输出轴40转动输出。
[0063]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中混动单元介入进行详细说明:
[0064] 混动单元与短惰轮轴相连接,实施例中的混动单元为电动机,主要通过短惰轮轴旋转进行能量回收,电动机的能量回收原理属于现有技术,固在此不再赘述。
[0065] 能量回收时:在二挡、四挡、六挡及倒挡时,第二输入轴20转动,第二输入轴20带动二挡主动齿轮201转动,二挡主动齿轮201通过第一倒挡齿轮601驱动短惰轮轴60转动,混动单元70将短惰轮轴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蓄。
[0066] 扭矩输出时:在二挡、四挡、六挡及倒挡时均可进行扭矩输出,
[0067] 二挡时,二四挡同步器502与二挡从动齿轮302接合,混动单元70驱动短惰轮轴60转动,短惰轮轴60转动带动第一倒挡齿轮601转动,第一倒挡齿轮601转动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同步机构与电机输出同时作用于第二输入轴20,第二输入轴20转动带动二挡主动齿轮201转动,二挡主动齿轮201驱动二挡从动齿轮302转动,二挡从动齿轮302带动二四挡同步器502转动,二四挡同步器502带动第一输出轴30转动输出。
[0068] 四挡时,二四挡同步器502与四挡从动齿轮304接合,混动单元70驱动短惰轮轴60转动,短惰轮轴60转动带动第一倒挡齿轮601转动,第一倒挡齿轮601转动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同步机构与电机输出同时作用于第二输入轴20,第二输入轴20带动四六挡主动齿轮202转动,四六挡主动齿轮202驱动四挡从动齿轮304转动,四挡从动齿轮304带动二四挡同步器502转动,二四挡同步器502带动第一输出轴30转动输出。
[0069] 六挡时,六倒挡同步器504与六挡从动齿轮406接合,混动单元70驱动短惰轮轴60转动,短惰轮轴60转动带动第一倒挡齿轮601转动,第一倒挡齿轮601转动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同步机构与电机输出同时作用于第二输入轴20,第二输入轴20带动四六挡主动齿轮202转动,四六挡主动齿轮202驱动六挡从动齿轮406转动,六挡从动齿轮406带动六倒挡同步器504转动,六倒挡同步器504带动第二输出轴40转动输出。
[0070] 倒挡时,六倒挡同步器504与倒挡从动齿轮408接合,发动机由驱动第二输入轴20转动,第二输入轴20带动二挡主动齿轮201转动,二挡主动齿轮201通过第一倒挡齿轮601驱动短惰轮轴60转动,混动单元70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同步机构同时驱动短惰轮轴60转动,短惰轮轴60的第二倒挡齿轮602带动倒挡从动齿轮408转动,倒挡从动齿轮408转动带动六倒挡同步器504转动,六倒挡同步器504带动第二输出轴40转动输出。
[0071] 混动单元在发动机不介入的情况下,亦能进行扭矩输出。
[0072] 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05106.8U CN203548725U (zh) | 2013-08-19 | 2013-08-19 | 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505106.8U CN203548725U (zh) | 2013-08-19 | 2013-08-19 | 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548725U true CN203548725U (zh) | 2014-04-16 |
Family
ID=50466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505106.8U CN203548725U (zh) | 2013-08-19 | 2013-08-19 | 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548725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53081A (zh) * | 2013-08-19 | 2013-12-18 | 吉孚动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 |
CN105402330A (zh) * | 2014-09-10 | 2016-03-1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变速器、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
CN105459794A (zh) * | 2014-09-10 | 2016-04-0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变速器、动力传动系统及车辆 |
CN107539101A (zh) * | 2016-06-29 | 2018-01-0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驱动系统和车辆 |
-
2013
- 2013-08-19 CN CN201320505106.8U patent/CN203548725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453081A (zh) * | 2013-08-19 | 2013-12-18 | 吉孚动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双联齿轮的混动双离合器变速箱 |
CN105402330A (zh) * | 2014-09-10 | 2016-03-1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变速器、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
CN105459794A (zh) * | 2014-09-10 | 2016-04-06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变速器、动力传动系统及车辆 |
CN105402330B (zh) * | 2014-09-10 | 2018-08-14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变速器、动力传动系统和车辆 |
CN107539101A (zh) * | 2016-06-29 | 2018-01-0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驱动系统和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144528B (zh) | 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双离合变速器及其使用方法 | |
CN103711845B (zh) |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 |
KR101588775B1 (ko) | 차량용 변속장치 | |
JP2016070481A (ja) | 車両用変速装置 | |
CN102678839B (zh) | 一种拖拉机中使用的双离合器变速器 | |
CN102259583B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车辆 | |
CN201777113U (zh) |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具有该系统的车辆 | |
CN101713448B (zh) |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 | |
CN101149095B (zh) | 基于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 |
CN101713459B (zh) |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 | |
RU2625689C2 (ru) | Гибридная трансмиссия для авто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CN104972890B (zh) | 一种双电机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 | |
CN102207191B (zh) | 一种用于机械式自动变速系统的丝杠式换挡执行机构 | |
CN205498612U (zh) | 一种单电机混合动力驱动系统 | |
CN103511615A (zh) | 用于车辆的动力传输装置 | |
KR101371722B1 (ko) | 자동화 수동 변속기 | |
CN103072474A (zh) | 双电机驱动系统及其驱动方式 | |
EP2487385B1 (de) | Geschwindigkeits-Wechselgetriebe für Kraftfahrzeuge | |
KR20130104386A (ko) | 하이브리드 파워트레인 | |
CN102352913B (zh) | 多挡位纵置双离合变速器 | |
JP2013253691A (ja) | 車両用変速装置 | |
RU2592187C1 (ru) | Коробка передач с двойным сцеплением | |
CN102588522B (zh) | 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 | |
CN202431850U (zh) | 一种双离合变速器传动装置 | |
CN104015600A (zh) | 双电机纯电动汽车无离合器自动变速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16 Termination date: 20140819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