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432014U - 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432014U
CN203432014U CN201320476367.1U CN201320476367U CN203432014U CN 203432014 U CN203432014 U CN 203432014U CN 201320476367 U CN201320476367 U CN 201320476367U CN 203432014 U CN203432014 U CN 203432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control val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2047636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晓娟
路明华
廉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yu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Servi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NAN KEYU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NAN KEYU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NAN KEYU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2047636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4320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432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43201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包括制冷机,以及两端分别连接制冷机的输出与输入端的第一管道,第一管道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制冷剂循环泵、第二控制阀及第三控制阀;制冷剂循环泵与第二控制阀之间的第一管道通过第二管道与板式换热器连接;第二控制阀与第三控制阀之间的第一管道通过第三管道与板式换热器连接;板式换热器通过第四管道与空调末端连接;第一管道分别通过第六管道及第七管道与蓄冰桶连接。本实用新型在夜间用电低谷期,采用电制冷机制冷,将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而在电力负荷较高的白天,也就是用电高峰期,将冰融化释放冷量,用以部分或全部满足建筑物空调负荷的需要的空调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蓄能利用系统,具体为一种利用峰、谷电价高效节能能量储存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上世纪70~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加剧,促使冰蓄冷技术迅速发展。主要在一些只在用电高峰时段使用空调的建筑物,如办公楼、大型商场内推广使用。80~90年代,除了转移尖峰用电时段的空调负荷目标外,又增加了利用冰蓄冷的“高品位冷能”,以提高空调制冷系统整体能效和降低制冷系统整体投资及建筑造价、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的目标。 
在夏季白天,空调设备的大面积使用是导致“电网峰值负荷”急速攀升的最直接因素。尤其是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商超、影剧院、写字楼等大型商业建筑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央空调机组开始投入运行,致使日间电力需求激增,电网负荷增大,电网安全和电力供需矛盾凸显。 
目前现代城市的用电状况是,进入夏季电力负荷急剧增长,大中城市尤为明显。据统计,空调系统耗电量占建筑物总能耗的40%~50%,而大中城市空调用电量占城市总供电的30%以上。因此,空调用电负荷严重影响着城市供电的峰值负荷。电力部门运用价格杠杆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削峰填谷,目的在于,提高电网负荷效率,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并且很多地方电力部门对于冰蓄冷空调系统在收取电力增容费方面给予优惠,冰蓄冷空调技术作为平衡电网、移峰填谷的重要手段受到了人们重视,是空调系统发展必然趋势。 
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利用冰蓄冷的空调系统,已经是一个值得研究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夜间用电低谷期,采用电制冷机制冷,将冷量以冰的形式储存起来,而在电力负荷较高的白天,也就是用电高峰期,将冰融化释放冷量,用以部分或全部满足建筑物空调负荷的需要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包括制冷机2,以及两端分别连接制冷机2的输出与输入端的第一管道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管道a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阀3、制冷剂循环泵4、第二控制阀5及第三控制阀10;所述的制冷剂循环泵4与第二控制阀5之间的第一管道a通过第二管道h与板式换热器7连接;第二控制阀5与第三控制阀10之间的第一管道a通过第三管道f与板式换热器7连接;所述的板式换热器7通过第四管道g与空调末端9连接;所述的第一管道a分别通过第六管道d及第七管道c与蓄冰桶11连接;
所述的第二管道h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6;
所述的空调末端9的输出端与板式换热器7的输入端之间的第四管道g上设置有空调冷冻水循环泵8;
所述的第一控制阀3与制冷剂循环泵4之间的第一管道a通过第五管道b与制冷机2的输出端的第一管道a连接;
所述的第五管道b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1;
所述的第七管道c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12;
所述的第三控制阀10设置在第六管道d与第七管道c与第一管道a的连接点之间的管道上。
积极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减缓电力需求增速,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矛盾,平衡电网负荷,降低电厂装机容量;2、转移制冷机组用电时间,起到了转移电力高峰用电负荷的作用。制冷机组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运行,贮存冷量,白天用电高峰时段,用贮存的冷量来供应全部或部分空调负荷,少开或不开制冷主机,提高系统制冷、供冷运行的可靠性;3、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制冷设备容量和装机功率比常规空调系统减少30%—50%;4、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初投资比常规系统要高,但如果计入供电增容费及用电资费等,投资基本相当或增加不多;5、具有应急功能,停电时利用自备电力启动水泵融冰供冷,维持空调系统运行;6、由于供电部门实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因此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要比常规空调系统低,并且分时电价差越大,与常规空调系统相比节省的费用就越多;7、提高工作空间的环境质量。采用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可大幅度减少制冷主机的装机容量,有效降低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噪音,减少对隔音设备的要求和投资;8、实现制冷空调系统的节能。常规“机制即用”的制冷系统在负荷变化的工况下运行效率较低,而蓄冰空调系统可使制冷机组在稳定、高效的经济负荷下运行,且夜间环境温度的降低会使制冷设备的制冷系数有所提高,所以在总冷负荷相同的情况下,蓄冰系统比常规制冷系统运行效率更高;9、能够灵活控制制冷设备运行。由计算机控制冰蓄冷空调系统,通过负荷预测、控制和运行模式的优化,进一步实现空调系统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为:第五控制阀1、制冷机2、第一控制阀3、制冷剂循环泵4、第二控制阀5、第四控制阀6、板式换热器7、空调冷冻水循环泵8、空调末端9、第三控制阀10、蓄冰桶11、第六控制阀12、第一管道a、第五管道b、第七管道c、第六管道d、第三管道f、第四管道g、第二管道h。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包括制冷机2,以及两端分别连接制冷机2的输出与输入端的第一管道a,所述的第一管道a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阀3、制冷剂循环泵4、第二控制阀5及第三控制阀10;所述的制冷剂循环泵4与第二控制阀5之间的第一管道a通过第二管道h与板式换热器7连接;第二控制阀5与第三控制阀10之间的第一管道a通过第三管道f与板式换热器7连接;所述的板式换热器7通过第四管道g与空调末端9连接;所述的第一管道a分别通过第六管道d及第七管道c与蓄冰桶11连接;
所述的第二管道h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6;
所述的空调末端9的输出端与板式换热器7的输入端之间的第四管道g上设置有空调冷冻水循环泵8;
所述的第一控制阀3与制冷剂循环泵4之间的第一管道a通过第五管道b与制冷机2的输出端的第一管道a连接;
所述的第五管道b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1;
所述的第七管道c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12;
所述的第三控制阀10设置在第六管道d与第七管道c与第一管道a的连接点之间的管道上。
实施例1
当制冷机单独供冷时,机房主机系统关闭第六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5、第五控制阀1,开启第三控制阀10、第四控制阀6、第一控制阀3,这时制冷剂乙二醇溶液在制冷机2和板式换热器7之间循环,制冷剂从制冷机2出来,通过管道第一管道a进入第三控制阀102,通过第三控制阀10进入板式换热器7,制冷剂在板式换热器7内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板式换热器7进行热量交换,接着通过第二管道h经过第四控制阀6,到达制冷剂循环泵4,经冷剂循环泵4增压之后,到第一控制阀3,通过第一控制阀3到达制冷机2,制冷剂2在主机内释放能量温度降低,然后制冷剂进入下一个吸热循环;空调末端9回水经过冷冻水循环泵8进入板式换热器7,空调回水在板式换热器7内释放热量温度降低,进行热量交换,经过降温的空调循环水,通过空调供水管到达空调末端9,与空调末端9热交换吸收热量后再次经过空调冷冻水循环泵8,进行空调系统的下一释热循环。
实施例2
在空调系统不运行的时间段,如商场、办公楼夜间,制冷机自动转换为蓄冰工况,关闭第三控制阀10、第四控制阀6、第五控制阀1,开启第六控制阀12、第二控制阀5、第一控制阀3,使得制冷剂乙二醇溶液在制冷机1和蓄冰桶11之间循环。制冷剂从制冷机2出来,通过第一管道2和第七管道c进入第六控制阀12,通过第六控制阀12进入蓄冰桶11,制冷剂在蓄冰桶11内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蓄冰桶中进行热量交换,接着通过第六管道d和第一管道a及第二控制阀5,到达制冷剂循环泵4,经循环泵增压之后,到第一控制阀3,通过第一控制阀3到达制冷机2,制冷剂在制冷机2内释放能量温度降低,然后制冷剂进入下一个吸热循环,空调末端9此时不运行。
实施例3
在建筑物非最大负荷时段,为了避免在电力高峰期内开启冷机,这时蓄冰槽通过融冰提供冷量,关闭第二控制阀5、第一控制阀3,开启第六控制阀12、第三控制阀10、第四控制阀6、第五控制阀1。制冷剂循环泵4将制冷剂通过第五管道b,第五控制阀1送入蓄冰桶11,制冷剂在蓄冰桶11内释放热量温度降低,经过降温后的制冷剂进入板式换热器7,在板式换热器7内吸收热量温度升高,通过第二管道h和第一管道a,经第四控制阀6到达制冷剂循环泵4,接着进入下一个循环。为了控制进入板式换热器7的制冷剂温度,将第三控制阀10、第六控制阀12设为调节状态。空调末端9回水经过冷冻水循环泵8进入板式换热器7,空调回水在板式换热器7内释放热量温度降低,进行热量交换,经过降温的空调循环水,通过第四管道g到达空调末端,与空调末端9热交换吸收热量后再次经过空调冷冻水循环泵8,进行空调系统的下一释热循环。
实施例4
为了满足空调高峰期时的用冷量,制冷机2和蓄冰桶11联合供冷,制冷剂经过两次降温,即制冷剂先经过制冷机进行一次降温,然后经过蓄冰桶11进行二次降温。所以制冷剂在板式换热器7前后的温差达到7℃,此时关闭第二控制阀5、第五控制阀1,开启第六控制阀12、第三控制阀10、第四控制阀6、第一控制阀3。制冷剂循环泵4将制冷剂通过第一管道经第一控制阀3进入制冷机2,经过制冷机2降温后,通过第一管道a、第七管道c,经第六控制阀12到达蓄冰桶11,制冷剂在蓄冰桶11内释放热量温度再次降低,经过两次降温之后的制冷剂通过第六管道d、第一管道a和第三管道f到板式换热器7,制冷剂在板式换热器7内吸收热量温度升高,通过第二管道h,第四控制阀6、第一管道a到达制冷剂循环泵4,接着进入下一个循环。为了控制进入板式换热器7的制冷剂的温度,调节第三控制阀10、第六控制阀12阀来达到流量分配的目的。空调末端9回水经过冷冻水循环泵8进入板式换热器7,空调回水在板换内释放热量温度降低,进行热量交换,经过降温的空调循环水,通过第四管道g到达空调末端9,与空调末端9热交换吸收热量后再次经过空调冷冻水循环泵8,进行空调系统的下一释热循环。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减缓电力需求增速,缓解电力供需紧张矛盾,平衡电网负荷,降低电厂装机容量;2、转移制冷机组用电时间,起到了转移电力高峰用电负荷的作用。制冷机组在夜间电力低谷时段运行,贮存冷量,白天用电高峰时段,用贮存的冷量来供应全部或部分空调负荷,少开或不开制冷主机,提高系统制冷、供冷运行的可靠性;3、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制冷设备容量和装机功率比常规空调系统减少30%—50%;4、冰蓄冷空调系统的初投资比常规系统要高,但如果计入供电增容费及用电资费等,投资基本相当或增加不多;5、具有应急功能,停电时利用自备电力启动水泵融冰供冷,维持空调系统运行;6、由于供电部门实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因此冰蓄冷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要比常规空调系统低,并且分时电价差越大,与常规空调系统相比节省的费用就越多;7、提高工作空间的环境质量。采用冰蓄冷中央空调系统可大幅度减少制冷主机的装机容量,有效降低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噪音,减少对隔音设备的要求和投资;8、实现制冷空调系统的节能。常规“机制即用”的制冷系统在负荷变化的工况下运行效率较低,而蓄冰空调系统可使制冷机组在稳定、高效的经济负荷下运行,且夜间环境温度的降低会使制冷设备的制冷系数有所提高,所以在总冷负荷相同的情况下,蓄冰系统比常规制冷系统运行效率更高;9、能够灵活控制制冷设备运行。由计算机控制冰蓄冷空调系统,通过负荷预测、控制和运行模式的优化,进一步实现空调系统节能。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述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代和改进等,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包括制冷机(2),以及两端分别连接制冷机(2)的输出与输入端的第一管道(a),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管道(a)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控制阀(3)、制冷剂循环泵(4)、第二控制阀(5)及第三控制阀(10);所述的制冷剂循环泵(4)与第二控制阀(5)之间的第一管道(a)通过第二管道(h)与板式换热器(7)连接;第二控制阀(5)与第三控制阀(10)之间的第一管道(a)通过第三管道(f)与板式换热器(7)连接;所述的板式换热器(7)通过第四管道(g)与空调末端(9)连接;所述的第一管道(a)分别通过第六管道(d)及第七管道(c)与蓄冰桶(1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管道(h)上设置有第四控制阀(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调末端(9)的输出端与板式换热器(7)的输入端之间的第四管道(g)上设置有空调冷冻水循环泵(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控制阀(3)与制冷剂循环泵(4)之间的第一管道(a)通过第五管道(b)与制冷机(2)的输出端的第一管道(a)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五管道(b)上设置有第五控制阀(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七管道(c)上设置有第六控制阀(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控制阀(10)设置在第六管道(d)与第七管道(c)与第一管道(a)的连接点之间的管道上。
CN201320476367.1U 2013-08-06 2013-08-06 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320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76367.1U CN203432014U (zh) 2013-08-06 2013-08-06 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20476367.1U CN203432014U (zh) 2013-08-06 2013-08-06 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432014U true CN203432014U (zh) 2014-02-12

Family

ID=50061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20476367.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432014U (zh) 2013-08-06 2013-08-06 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432014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2531A (zh) * 2020-12-31 2021-05-07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机组
CN113324298A (zh) * 2021-06-23 2021-08-31 广州科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冰蓄冷的控制装置和冰蓄冷系统
CN113883626A (zh) * 2021-11-05 2022-01-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蓄冷罐充放冷控制方法
CN115682337A (zh) * 2022-10-17 2023-02-03 北京天意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蓄空调蓄能恒温释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7570628A (zh) * 2023-12-27 2024-02-20 济南金孚瑞热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虚拟电厂调峰储能的高效制冷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62531A (zh) * 2020-12-31 2021-05-07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机组
CN113324298A (zh) * 2021-06-23 2021-08-31 广州科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冰蓄冷的控制装置和冰蓄冷系统
CN113883626A (zh) * 2021-11-05 2022-01-0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其蓄冷罐充放冷控制方法
CN115682337A (zh) * 2022-10-17 2023-02-03 北京天意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蓄空调蓄能恒温释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7570628A (zh) * 2023-12-27 2024-02-20 济南金孚瑞热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虚拟电厂调峰储能的高效制冷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00183A (zh) 一种可用于数据机房的多能互补复合型热泵空调系统
CN203501534U (zh) 一种蓄能式地源热泵与太阳能的复合系统
CN203432014U (zh) 一种利用蓄能设备的空调系统
CN103206807A (zh) 集成太阳能、空气能和套管蓄能的多源热泵冷热水机组
CN103912948A (zh) 常规空调工况分布式相变储能空调系统
CN108895587B (zh)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CN103438545A (zh) 基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常规复合冷热源耦合水蓄冷空调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05079368U (zh) 水源vrf空调冷热源系统
CN203454340U (zh) 基于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常规复合冷热源耦合水蓄冷空调系统
CN110671765A (zh) 一种相变蓄冷应急供冷系统
CN201203296Y (zh) 地源热泵空调/制冷复合系统
CN103256670A (zh) 地源热泵复合空调系统
CN102927638B (zh) 冰蓄冷水蓄热系统
CN102538105A (zh) 空气源“水-溶液”热泵式空调制冷制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4254793U (zh) 常规空调工况分布式相变储能空调系统
CN203147942U (zh) 地源热泵复合空调系统
CN203518337U (zh)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高效地埋管换热系统
CN206929902U (zh) 一种太阳能空气源热泵三联供系统
CN202928187U (zh) 使用串流蒸发器的空调冷热水机组
CN202613556U (zh) 一种利用采暖末端免费供冷的地源热泵采暖系统
CN204345836U (zh) 高温蓄水温湿度独立控制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CN212227286U (zh) 一种梯级蓄冷-释冷型数据机房多模式制冷系统
CN104566726A (zh) 一种户用新型高效静态制冰间接融冰供冷空调系统
CN209295316U (zh) 一种串并联热泵双蓄供能系统
CN103363606B (zh) 具有液位平衡机构的多冷源蓄冰空调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KEYU INTELLIGENT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HENAN KEYU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50000 Zijian Mountain Road,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No. 135, Bauhinia are on the 1st floor, 14th floor

Patentee after: KEYU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SERVICE CO.,LTD.

Address before: 450000 Zijian Mountain Road, Zheng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No. 135, Bauhinia are on the 1st floor, 14th floor

Patentee before: HENAN KEYU ARTIFICIAL ENVIRONMENT Co.,Ltd.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