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349317U - 一种薄型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薄型电磁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349317U CN203349317U CN 201320282945 CN201320282945U CN203349317U CN 203349317 U CN203349317 U CN 203349317U CN 201320282945 CN201320282945 CN 201320282945 CN 201320282945 U CN201320282945 U CN 201320282945U CN 203349317 U CN203349317 U CN 2033493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air
- air intake
- base
-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薄型电磁炉,涉及厨房烹饪技术领域,解决现有电磁炉底部进风容易吸入水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薄型电磁炉包括形成炉腔的底座和上盖组件,炉腔内卧置有风扇,风扇的外围设有导风罩,导风罩的两侧分别形成发热腔和冷风腔,发热腔中设有发热元件,冷风腔的侧壁设有供冷却风进入冷风腔的侧进风口,导风罩朝向冷风腔一侧的底部设有风扇入风口,导风罩朝向发热元件一侧设有风扇出风口,风扇的底面与底座的底壁之间设有进风间隙,冷风腔中的冷却风通过风扇入风口进入进风间隙,风扇将进风间隙中的冷却风吸入并由风扇出风口吹向发热元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用于电磁炉,尤其适用于散热要求较高的超薄电磁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烹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薄型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主要采用电磁线盘产生的交变磁场进行加热,为了能够产生交变磁场,需要网电磁线盘中通入高频的交变电流,故而需要IGBT等开关元件控制通入电磁线盘的电流。如此一来造成IGBT、电磁线盘等原件发热较高,需要在电磁炉上设计相应的散热结构。中国专利201120502183.9公开了一种电磁炉的散热结构,该散热结构在底座上安装风扇,在底座的底壁和侧壁上都设置进风口,其中主要进风口设置在底座底壁上对应风扇的正下方的位置,通过风扇将电磁炉外部的冷却风从进风口吸入,然后吹向IGBT、电磁线盘等发热元件,以便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在实现和使用上述电磁炉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由于风扇的进风口直接设置在底座的底壁上,而底座的底壁一般放置的烹饪台面上,如灶台、桌台等等,在风扇将外部冷却风从进风口吸入的过程中,容易将灶台、桌台上的水分吸入到电磁炉内部,影响电磁炉内部电器件的寿命;尤其是将底座底壁上设置进风口的方案运用到超薄电磁炉中时,由于底壁与烹饪台面贴的较近,使得风扇更容易将烹饪台面上的水分吸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薄型电磁炉,减少电磁炉吸入烹饪台面上的水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薄型电磁炉,包括形成炉腔的底座和上盖组件,炉腔内卧置有风扇,风扇的外围设有导风罩,导风罩的两侧分别形成发热腔和冷风腔,发热腔中设有发热元件,冷风腔的侧壁设有供冷却风进入冷风腔的侧进风口,导风罩朝向冷风腔一侧的底部设有风扇入风口,导风罩朝向发热元件一侧设有风扇出风口,风扇的底面与底座的底壁之间设有进风间隙,冷风腔中的冷却风通过风扇入风口进入进风间隙,风扇将进风间隙中的冷却风吸入并由风扇出风口吹向发热元件,所述风扇的额定转速为500r/min~6000r/min。
所述导风罩上设有位于风扇下方的环形进风防回流筋,进风间隙位于进风防回流筋与底座的底壁之间。
所述风扇入风口位于进风防回流筋的下方。
所述风扇入风口低于风扇的底面。
所述底座上对应风扇出风口的位置设有出风防回流筋。
所述底座上设有挡风板,挡风板的顶部贴近上盖组件,且将冷风腔与发热腔分隔开。
所述上盖组件与风扇顶部贴近设置。
所述风扇为轴流风扇,轴流风扇的进风端面朝向底座。
所述导风罩朝向冷风腔的一侧顶部贴近上盖组件,导风罩朝向发热腔的一侧底部贴近底座。
所述上盖组件包括面板和支架,面板装于支架上,支架设置在底座上,导风罩与支架分体成型后安装于支架上或者导风罩与支架一体成型。
所述风扇安装在底座上,或者风扇安装在导风罩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薄型电磁炉,在导风罩朝向冷风腔的底部设置风扇进风口,在导风罩朝向发热元件的一侧设置风扇出风口,并且风扇的底部与底座的底壁之间具有进风间隙,在进行散热时,冷却风由电磁炉外部进入到冷风腔,然后通过风扇进风口进入到进风间隙,通过风扇将进风间隙中的冷却风由风扇出风口吹向发热元件,实现电磁炉的散热。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后,由于不需要从底座的底部进风,故而可以不用在底座的底壁上设置入风口,这样就不容易从电磁炉的烹饪台面上吸入水分,尤其是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运用于超薄电磁炉时,能够有效防止从过于贴近烹饪台面的底座底壁上的入风口吸入水分。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可以减少电磁炉吸入烹饪台面的水分,从而起到保护电磁炉内部电器件的作用,延长电器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炉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拆掉上盖组件后的电磁炉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炉风扇安装关系示意图;
图4为图1中I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扇及导风罩的剖视图;
图6为图3中II部分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布局方式的电磁炉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炉侧进风口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炉挡风板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0-底座,11-底壁,12-侧壁,13-侧进风口,14-侧出风口,15-出风防回流筋,16-挡风板,17-挡水筋,18-缺口;20-上盖组件,21-面板,22-支架;30-风扇,31-风扇底面;40-导风罩,41-风扇入风口,42-风扇出风口,43-进风防回流筋,44-支撑柱;50-发热腔;60-冷风腔;70-进风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薄型电磁炉,如图1所示,该电磁炉包括形成炉腔的底座10和上盖组件20,炉腔内卧置有风扇30,这里的卧置主要是指风扇30的轴向端面与底座10的底壁平行设置。如图2所示,在风扇30的外围设有导风罩40,导风罩40的两侧分别形成发热腔50和冷风腔60,发热腔50中设有发热元件,如电磁线盘、主控板上的电器件等等,其中风扇30可以安装在底座10上,也可以安装在导风罩40上。如图2和图3所示,为了能够不从底座10的底壁11进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冷风腔的侧壁设有供冷却风进入冷风腔60的侧进风口13,此处优选将侧进风口设置在底座10的侧壁12上,导风罩40朝向冷风腔60一侧的底部设有风扇入风口41,导风罩40朝向发热元件一侧设有风扇出风口42,并且为了保证风扇的散热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风扇30的底面31与底座10的底壁11之间设有进风间隙70,该进风间隙70是风扇直接吸入冷却风的一个区域,相当于是位于风扇正下方的一个腔室,并且进风间隙70通过风扇入风口与冷风腔60连通,以便冷风腔60中的冷却风能够通过风扇入风口41进入进风间隙70,风扇30将进风间隙70中的冷却风吸入并由风扇出风口42吹向发热元件,具体风的流向可参考图1中箭头所示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述风扇的额定转速为500r/min(转每分钟)~6000r/min,实际运用时选择额定转速为3000r/min的风扇能够较好地满足散热需求和成本需求,这里的额定转速是指风扇在额定电压下的转速,实际工作时可能因为输入的工作电压不同造成实际转速与额定转速不完全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在发热腔的侧壁设置侧出风口14,以便吸收发热元件散发热量之后的风能够从侧出风口14排出。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后,由于风扇下方具有进风间隙,冷却风可以依次通过侧进风口13、冷风腔60、风扇入风口41到达风扇下方的进风间隙70,不再需要从底座的底壁进风,故而可以不用在底座的底壁上设置入风口,相当于将底座的底壁对应风扇的位置设计成无风口的密闭形状,这样就不容易从电磁炉的烹饪台面上吸入水分,尤其是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运用于超薄电磁炉时,能够有效防止从过于贴近烹饪台面的底座底壁上的入风口吸入水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扇入风口41设置在导风罩40朝向冷风腔60一侧的底部,使得冷风腔60中的冷却风能够进入到风扇的下方,为了减少风扇运转过程中从风扇入风口流出冷却风,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扇入风口41的优选方案是设置在低于风扇30底面的位置,本实用新型中风扇入风口低于风扇的底面是指风扇入风口的最高位置也需低于风扇的底面,使得风扇位导风罩40朝向冷风腔60的一侧能够完全包裹住风扇的侧部,减少从风扇入风口41排出的冷却风。
为了更好地保证冷却风不会回流,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在导风罩40上设有位于风扇30的下方设有环形的进风防回流筋43,进风间隙70位于进风防回流筋43与底座的底壁11之间,所述进风防回流筋43一般可以与导风罩40一体成型。冷却风被风扇30从进风间隙70吸入之后,从风扇扇叶的侧部排出,随着导风罩40对风流的导向作用,使得冷却风沿着导风罩内侧壁运动,在没有进风防回流筋的情况下,部分冷却风会返回到进风间隙中,但是采用具有进风防回流筋43的方案之后,由于进风防回流筋43的作用,使得沿着向进风间隙风向返回的冷却风被阻挡,保证冷却风更多地从风扇出风口42中吹向发热元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进风防回流筋43的内径一般设计成小于风扇扇叶的外径,使得风扇扇叶外围的风流都能够被进风防回流筋阻挡,提高散热效率。
不论是否设置进风防回流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都优选将风扇入风口设置在风扇底面的下方,当然,在具有进风防回流筋的情况下,由于进风防回流筋本来就在风扇底面的下方,为了方便生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将风扇入风口位于进风防回流筋的下方,以保证风扇入风口位于风扇底面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风扇入风口可以设计成一个大的开口,如将位于进风防回流筋下方朝向冷风腔的全部面积都设计成开口,使得进风更充分,在将风扇入风口设计成大的开口时,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在导风罩40上风扇入风口的位置设置支撑柱44,支撑柱44制成在底座上,通过支撑柱44对导风罩40形成支撑,保证导风罩40的平稳性,防止导风罩变形后造成风扇入风口变小。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风扇入风口设计成多个开口,如百叶窗式的多个开口,或上下排列的多个开口,或左右排列的多个开口。
在通过风扇出风口将冷却风吹向发热元件后,由于发热元件形状各异,可能对冷却风形成一定的阻挡,造成部分风流回流,为了防止冷却风进入发热腔后又形成回流,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底座10上对应风扇出风口42的位置设有出风防回流筋15,并且出风防回流筋15的高度要求低于挡风罩40的高度。
由于电磁炉的炉腔一般较大,通过风扇外围的导风罩一般难以完全将冷风腔和发热腔完全隔离开,故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在底座10上设有挡风板16,如图2和图3所示,该挡风板16的顶部贴近上盖组件20,且将冷风腔60与发热腔50分隔开,使得冷风腔60和发热腔50之间不会窜风。在导风罩采用分体式成型后安装的方式时,为了保证导风罩40与挡风板16的紧密配合,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挡风板与导风罩相抵触的一端根部设计出缺口18,使得挡风板与导风罩相抵触的一端具有一定的弹性,利用这个弹性使得导风罩与挡风板之间达到紧密配合的效果。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罩朝向冷风腔的一侧顶部贴近上盖组件20,使得冷却风不易从导风罩与上盖组件之间的间隙回流至冷风腔,而导风罩朝向发热腔的一侧底部贴近底座,使得发热腔中的热风也不易从导风罩与底座之间的间隙回流至冷风腔,并且由于导风罩贴近上盖组件的部分朝向冷风腔,使得贴近上盖组件部分能够远离加热锅具,有效防止导风罩被烫坏。
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结构之后,由于其散热效率较高,冷却风能够更充分地进入到发热腔,并且是采用风扇底部进风的方式,故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结构中的风扇可以采用轴流风扇,并且将轴流风扇的进风端面朝向底座。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需要采用横流风扇实现电磁炉侧进风的方案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轴流风扇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导风罩一般与底座一体成型,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将导风罩与底座分体成型,然后将导风罩安装到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盖组件20包括面板21和支架22,面板21一般是微晶面板,而支架22一般采用防烫塑料制成,并且面板21装于支架22上,支架22设置在底座10上,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从风扇的底部进风,故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将导风罩40与支架22一体成型,或者导风罩40与支架22分体成型后安装于支架22上。
为了进一步降低电磁炉的厚度,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盖组件20与风扇30顶部贴近设置,在上盖组件20包括面板21与支架22的情况下,风扇30顶部一般是与上盖组件中的面板21贴近设置,使得风扇30与上盖组件20之间尽量减少到无间隙,从而降低电磁炉的厚度。并且,由于风扇30顶部与面板21贴近,在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扇采用轴流风扇时,顶部的面板可以更好地是的轴流风扇的风流沿着风扇出风口吹向发热元件,提高散热效率。
在采用具有支架的上盖组件的情况下,冷风腔的侧壁上的侧进风口也可以设置在支架的侧壁上,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底座的侧壁和支架的侧壁上同时设置侧进风口。当然,本领技术人员可以将发热腔侧壁的侧出风口设置在底座的侧壁上,或者设置在支架的侧壁上,或者同时设置在底座和支架的侧壁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2、图3中的方案是将侧进风口和侧出风口布置在电磁炉的左右侧面,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按照图7所示的方案将侧出风口布置在电磁炉的前侧面,将侧进风口布置在电磁炉的左右两个侧面。
为了有效防止水分从侧进风口或者侧出风口进入到电磁炉的炉腔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侧进风口和侧出风口设计成百叶窗缺口的形式,具体如图8所示,侧进风口和侧出风口均要求图8中101处低于102处,要求D≥0,并在底座上位于侧进风口和侧出风口的位置设置图8中所示的挡水筋17,可以有效防止台面或/和炉面的水流淌到电磁炉内部,做到有效防水设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用于电磁炉,尤其适用于散热要求较高的超薄电磁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薄型电磁炉,包括形成炉腔的底座和上盖组件,炉腔内卧置有风扇,风扇的外围设有导风罩,导风罩的两侧分别形成发热腔和冷风腔,发热腔中设有发热元件,冷风腔的侧壁设有供冷却风进入冷风腔的侧进风口,其特征在于,导风罩朝向冷风腔一侧的底部设有风扇入风口,导风罩朝向发热元件一侧设有风扇出风口,风扇的底面与底座的底壁之间设有进风间隙,冷风腔中的冷却风通过风扇入风口进入进风间隙,风扇将进风间隙中的冷却风吸入并由风扇出风口吹向发热元件,所述风扇的额定转速为500r/min~6000r/mi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上设有位于风扇下方的环形进风防回流筋,进风间隙位于进风防回流筋与底座的底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型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入风口位于进风防回流筋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入风口低于风扇的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对应风扇出风口的位置设有出风防回流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有挡风板,挡风板的顶部贴近上盖组件,且将冷风腔与发热腔分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型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与风扇顶部贴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型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为轴流风扇,轴流风扇的进风端面朝向底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型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朝向冷风腔的一侧顶部贴近上盖组件,导风罩朝向发热腔的一侧底部贴近底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型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组件包括面板和支架,面板装于支架上,支架设置在底座上,导风罩与支架分体成型后安装于支架上或者导风罩与支架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薄型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安装在底座上,或者风扇安装在导风罩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282945 CN203349317U (zh) | 2013-05-22 | 2013-05-22 | 一种薄型电磁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320282945 CN203349317U (zh) | 2013-05-22 | 2013-05-22 | 一种薄型电磁炉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349317U true CN203349317U (zh) | 2013-12-18 |
Family
ID=49749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320282945 Expired - Lifetime CN203349317U (zh) | 2013-05-22 | 2013-05-22 | 一种薄型电磁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349317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35899A (zh) * | 2014-10-16 | 2014-12-24 | 中山市东凤镇铭发电器厂 | 电陶炉机芯 |
CN105960043A (zh) * | 2016-05-11 | 2016-09-21 |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 电磁炉 |
CN107525108A (zh) * | 2017-09-26 | 2017-12-29 | 浙江爱隆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型电炉 |
-
2013
- 2013-05-22 CN CN 201320282945 patent/CN20334931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235899A (zh) * | 2014-10-16 | 2014-12-24 | 中山市东凤镇铭发电器厂 | 电陶炉机芯 |
CN105960043A (zh) * | 2016-05-11 | 2016-09-21 |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 电磁炉 |
CN107525108A (zh) * | 2017-09-26 | 2017-12-29 | 浙江爱隆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型电炉 |
CN107525108B (zh) * | 2017-09-26 | 2024-05-14 | 浙江爱隆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型电炉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008663B (zh) | 一种空气烤箱 | |
CN102940445A (zh) | 一种快速开盖的电压力锅 | |
CN103277818B (zh) | 一种薄型电磁炉 | |
CN203349317U (zh) | 一种薄型电磁炉 | |
CN201789710U (zh) | 商业用电磁炉的机芯散热结构 | |
CN203263125U (zh) | 一种新型双内胆烤箱 | |
CN208755753U (zh) | 一种采用加热丝加热的空气炸锅 | |
CN104197383A (zh) | 一种电磁炉 | |
CN203447174U (zh) | 一种热空气对流炸锅 | |
CN103672984A (zh) | 自然散热型节能电陶炉 | |
CN203615403U (zh) | 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 |
CN210129822U (zh) | 一种应用于变频器上的通风冷却装置 | |
CN202546865U (zh) | 电磁炉及电磁炉双室散热风道 | |
CN205245256U (zh) | 电磁炉及电磁炉的风机组件 | |
CN209310060U (zh) | 电磁炉 | |
CN102589017A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智能炒菜灶 | |
CN209310057U (zh) | 电磁炉 | |
CN209310058U (zh) | 电磁炉 | |
CN203615380U (zh) | 高能效电磁炉 | |
CN203024199U (zh) | 一种高效散热的电磁炉 | |
CN202048604U (zh) | 电磁炉散热风扇及风道结构 | |
CN202132999U (zh) | 一种电磁炉散热结构 | |
CN208282187U (zh) | 一种电磁灶散热结构及电磁灶 | |
CN204839201U (zh) | 一种可制作面包空气炸锅 | |
CN208504478U (zh) | 电磁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50118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JOYOUNG Co.,Ltd. Address before: Xinsha Road, Huaiyin District of Ji'nan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No. 12 250118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