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119494U - 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119494U CN203119494U CN201320132351.9U CN201320132351U CN203119494U CN 203119494 U CN203119494 U CN 203119494U CN 201320132351 U CN201320132351 U CN 201320132351U CN 203119494 U CN203119494 U CN 2031194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ensation
- module
- control module
- phase
- contro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2683 ag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1 phase sepa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11 coo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0169 heat 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9 in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44 transfo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40/30—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Landscapes
- Control Of Electrical Variab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包括外壳、控制模块、补偿模块和装配件;外壳包括底座等;装配件包括:控制模块安装支架、控制模块固定板、控制模块定位件、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固定螺钉装置、补偿模块固定板、补偿模块定位件、模块固定螺栓装置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控制模块置于控制模块安装支架上,控制模块的背面页边卡入控制模块定位件与控制模块安装支架间隙内,控制模块通过控制模块固定板、模块固定螺栓装置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固定在控制模块安装支架上;补偿模块置于底座上,补偿模块的背面页边卡入补偿模块定位件与底座的间隙内,补偿模块通过补偿模块固定板、模块固定螺栓装置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固定在底座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直至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和商业的用电户之400V电网是通过10kV送电系统进行电压变换的,且往往是在一条线路上接有几台或十几台甚至二、三十台容量大小不等的配电变压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和商业用电的结构和用电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从过去单一的照明用电变为以空调、电取暖器、电热水器、电磁灶、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电脑、复印机等电子设备和电炊具等家用电器为主的生活和办公用电,这些用电设备的广泛普及与增换等,必然使得一面在同区域的居民用电量大幅增长。另一面,因其感性负荷设备的大幅推广使用,并伴随着电力电子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力新技术(如节能节电装置的变频改造)、新设备的不断涌现和广泛使用,将大大降低供电质量:无功损耗的增加,功率因数的下降,谐波的产生,等等。这些不合格的电能输送会影响到用户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会造成用电设备损坏,给用户带来损失;也会使电动机、变压器、电子元器件等电气设备附加损耗和发热,使设备温度升高,效率降低,绝缘加速老化,缩短使用寿命,甚至遭损坏;降低供用电设备的继电保护、控制以及检测装置的工作精度和可靠性,增加线路、变电设备的电能损耗等等。
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前后,我国沿海地区及部分内陆地区对城乡电网变电站用的配电装置实行了改造,陆续投运带具有自动投切功能的无功补偿装置的综合配电箱(具备集中补偿装置功能)。然而,由于低压末端无功仍需由变电站低压侧集中补偿系统提供,低压输电线路利用效率仍然较低,线损较大,特别是部分城乡低压线网的电路较长,线损及压降大,因此,这种集中补偿的方式,还是无法满足城乡电网的供电要求的。
通过研究分析,我国的城乡电网交流低压线路终端无功补偿技术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与低压集中补偿方式相比,一般没有预留安装位置,并需要分相控制。因此,市场急需研制出可解决上述问题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目的在于提供可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包括外壳、置于外壳中的控制模块、补偿模块和装配件;
所述外壳包括顶盖、门转轴装置、外壳围板、门板、门锁装置、总接地和底座;
所述装配件包括:控制模块安装支架、控制模块固定板、控制模块定位件、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固定螺钉装置、补偿模块固定板、补偿模块定位件、模块固定螺栓装置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
其中:
所述外壳围板、底座、顶盖及补偿模块定位件通过电焊或用螺栓母连接构成整体框架;
所述门板通过所述门转轴装置和门锁装置与所述整体框架连接成一体;
在整体框架的两侧面底部位置焊有所述总接地;
所述整体框架的两侧面及背面设有固定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和所述控制模块定位件的固定孔;
所述底座上设有补偿模块的安装孔;
所述控制模块置于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支架上,所述控制模块的背面页边卡入所述控制模块定位件与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支架间隙内,并且,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控制模块固定板、模块固定螺栓装置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固定在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支架上;
所述补偿模块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补偿模块的背面页边卡入所述补偿模块定位件与底座的间隙内,并且,所述补偿模块通过所述补偿模块固定板、模块固定螺栓装置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补偿模块具体包括补偿模块框架,以及集成在所述补偿模块框架中的两路结构相同的三相共补补偿电路,每一路三相共补补偿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复合开关和三相共补电容器;
所述控制模块具体包括控制模块框架,以及集成在控制模块框架内的总电源控制保护断路器、测控仪、电流互感器、一路分相补偿补偿电路和一路三相共补补偿电路;
所述分相补偿补偿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复合开关和组合式的单相分补电容器;
所述三相共补补偿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复合开关和三相共补电容器;
所述分相补偿补偿电路中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和三相共补补偿电路中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分别经电流互感器与所述总电源控制保护断路器相连接,所述分相补偿补偿电路和三相共补补偿电路中的复合开关的二次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测控仪相连接,所述测控仪的工作电源端子通过二次设备保护熔断器接自电流互感器的一次出线端,所述测控仪的信息端子通过二次总线缆与控制模块外的取样互感器相连接。
可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线路已分别集成在补偿模块和控制模块中,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具有体积小,安装维护方便,结构紧凑的优点,从而可解决上述线路末端地点分散、一般没有预留安装位置的问题。同时,上述分相补偿补偿电路可实现分相补偿,从而解决上述需要分相控制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拆下顶盖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与控制模块和补偿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图2a为图2b的A-A的剖视图);
图2b为图2a的B-B的剖视图;
图2c为图2a的C-C的剖视图;
图2d为图2a的D-D的剖视图;
图2e为图2a中Ⅱ的放大示意图;
图2f为图2a中Ⅲ的放大示意图;
图2g为图2a中Ⅳ的放大示意图;
图2h为图2d中Ⅻ的放大示意图;
图2i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外壳与控制模块和补偿模块之间的另一相互关系示意图;
图2j为图2b中Ⅴ的放大示意图;
图2k为图2b中Ⅷ的放大示意图;
图2l为图2b中Ⅵ的放大示意图;
图2m为图2b中Ⅹ的放大示意图;
图2n为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3a和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盖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模块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模块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4c为图4a所示控制模块的A-A的剖视图;
图4d为图4a所示控制模块的B-B的剖视图;
图4e为图4a所示控制模块的C-C的剖视图;
图4f为控制模块与补偿模块主电路连接示意图;
图4g为控制模块与补偿模块主电路详细连接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偿模块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偿模块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5c为图5a所示补偿模块的A-A的剖视图;
图5d为图5a所示补偿模块的B-B的剖视图;
图5e为图5a所示补偿模块的C-C的剖视图;
图5f为复合开关内部主电路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样互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样互感器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样互感器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6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取样互感器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与外界通讯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实现将控制模块和补偿模块安装于外壳内,需要装配件。上述装配件至少包括:控制模块安装支架、控制模块固定板、控制模块定位件、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固定螺钉装置、补偿模块固定板、补偿模块定位件、模块固定螺栓装置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
图1a-c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欲保护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所用外壳的整体结构,其可包括:
顶盖1、门转轴装置2、外壳围板3、门板5、门锁装置6、总接地7和底座11;
其中:
外壳围板3、底座11、顶盖1及补偿模块定位件21通过电焊或用螺栓母连接构成整体框架;
门板5通过门转轴装置2和门锁装置6与整体框架连接成一体;
在整体框架的两侧面底部位置焊有总接地7。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门板5上还可标贴或喷印或铆接有警示牌4、名牌8及其它所需的制造商或服务等信息;而在整体框架的两侧面底部位置,除焊接总接地7外,还可标贴接地标志10。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在开门处的门框四周设计成L的形状,以避雨水进入上述整体框架的内部。
图2a到图2d示出了外壳12与控制模块13和补偿模块15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图2e、图2f和图2j示出了控制模块安装支架14、控制模块固定板17、控制模块定位件19和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固定螺钉装置9之间及其与其他部件之间的关系,图2g和图2h则示出了补偿模块固定板18、补偿模块定位件21之间及其与其他部件之间的关系。
为安装上述控制模块,参见图2i,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整体框架的两侧面及背面,可设有固定控制模块安装支架14和控制模块定位件19的固定孔27。
另外,为安装上述补偿模块,底座上可设有补偿模块的安装孔。
参见图2d、图2h和图2n,在底座11的凸肩平面1101上设有补偿模块15的安装孔51、接地孔52(接地孔52可接接地螺钉装置28)、接地螺钉装置28、接地标志10、无功补偿总线缆和取样信号线缆的进线孔及用于自然对流排热所需的进气孔,并在进线孔处装有用于保护电缆绝缘层的电缆走线保护环16,也在进气孔的内侧面贴有用不锈钢丝网制造的通气孔防护网20,以满足防护等级达IP33以上的要求。
下面将介绍控制模块如何安装在外壳12内:
请参见图2j和图2k,控制模块13置于控制模块安装支架14上,控制模块13的背面页边131卡入控制模块定位件19与控制模块安装支架14的间隙内,并且,控制模块13通过控制模块固定板17、模块固定螺栓装置25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26固定在控制模块安装支架14上。在安装时,可直接把控制模块13置于控制模块安装支架14上,向里推入,使得控制模块13的背面页边131卡入控制模块定位件19与控制模块安装支架14间的间隙内,并调整至正确位置,再在控制模块13的饰面板29上用控制模块固定板17及模块固定螺栓装置25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26将控制模块13固定即可。
下面将介绍补偿模块如何安装在外壳12内:
请参见图2l和图2m,补偿模块15置于底座11的凸肩平面上,补偿模块15的背面页边151卡入补偿模块定位件19与底座11的间隙内,并且,补偿模块15通过补偿模块固定板18、模块固定螺栓装置25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26固定在底座11上。在安装时,可直接把补偿模块15置于底座11上,向里推入,使得补偿模块15的背面页边151卡入补偿模块定位件21与底座11间的间隙内,并调整至正确位置,再在补偿模块15的饰面板43上用补偿模块固定板18及模块固定螺栓装置25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26将补偿模块15固定即可。
下面对底座进行介绍:
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底座11可形如长方形笠帽:底座11具有页边,底座11的页边可伸出整体框架外侧。
为安装方便,上述底座11上还设有至少四个安装孔53。安装孔53的形状为腰子型,分布于多个位置上,以满足柱上安装、墙壁安装及落地安装所需的不同安装尺寸的要求。
在介绍完底座后,下面将介绍顶盖。
参见图3a和图3b,顶盖板23的上表面为水平面,其底部具有向内伸、呈反向L形的页边。在顶盖的页边侧面上设置有排气孔22,顶盖的页边的底部上还设置有漏水孔24。
此外,顶盖的排气孔22及漏水孔24内侧贴有通气孔防护网20。通气孔防护网具体由不同层数的不锈钢丝网制造。
下面将介绍控制模块13和补偿模块15。
控制模块13和补偿模块15形成了标准化模块,从而可根据用户不同要求将一套控制模块和数套补偿模块的组合,便于设备在使用现场的维护与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仍请参见图2a,控制模块13的宽度是补偿模块15的宽度的2倍。同时请参见图2b,控制模块13的高度与补偿模块15的高度相同,并且控制模块13的深度与补偿模块15的深度相同。
为更方便连接,请参见图4a所示出的补偿模块的具体结构图,在图4a中,设置有一次电缆和二次电缆的连接端子32。而在图4a所示出的控制模块的具体结构图中,也设置有一次电缆和二次电缆的连接端子32。这样一来,控制模块和补偿模块间的一次电缆和二次电缆的连接只需要按连接端子的按接线图要求连接在对应的连接端子上即可。
下面将具体介绍控制模块的具体结构,请参见图4a-图4e,控制模块可具体包括控制模块框架40,以及设置在控制模块框架40内的各部件;前述的连接端子32也设置在控制模块框架40上。
请参见图4a-图4g(图4f是图4g的简化版),集成在控制模块框架内的各部件可包括:
总电源控制保护断路器31、测控仪39、(提供总无功分相电流信息的)电流互感器41(A、B、C三相各一个)、一路分相补偿补偿电路46和一路三相共补补偿电路47,其中:
请参见图4f,分相补偿补偿电路46包括相串联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30、复合开关35和组合式的单相分补电容器51;需要注意的是,组合式的单相分补电容器51为单相Y接法的并联电容器,其内部包括三个电容34。而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30内部也包括三个子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301。至于复合开关35,其内部也包括三个子复合开关353。
而三相共补补偿电路47包括相串联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48、复合开关35和三相共补电容器49;三相共补电容器49具体可包括三相△接法的并联电容器。
另外,分相补偿补偿电路46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30和三相共补补偿电路47中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48分别经电流互感器41与总电源控制保护断路器31相连接,分相补偿补偿电路46和三相共补补偿电路47中的复合开关35的二次控制电路分别与测控仪39相连接,测控仪39的工作电源端子经二次设备保护熔断器接于电流互感器41的一次出线端,其反映用电负载信息的信息端子通过二次总线缆与控制模块外的取样互感器50相连接。
仍请参见图4a-4f,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模块框架中还可集成反映总无功分相电流的无功电流指示仪33和过压保护器42。其中,无功电流指示仪33接在电流互感器41的二次端子上,而过压保护器42与总电源控制保护断路器31的下端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模块框架中还可集成有电容器放电指示灯37和总电源指示灯38。其中,电容器放电指示灯37与电容器相并联。
更具体的,仍请参见图4a-图4e,上述控制模块框架中还可集成饰面板29和控制模块制造信息牌36。
在介绍完控制模块后,下面将具体介绍补偿模块的具体结构,请参见图图4f以及图5a-图5e,补偿模块可具体包括补偿模块框架44,以及设置在补偿模块框架44内的各部件;前述的连接端子32也设置在补偿模块框架44上。
集成在补偿模块框架44内的各部件可包括:两路结构相同的三相共补补偿电路47,三相共补补偿电路47的结构请参见前述记述,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上述补偿模块框架44内还可集成电容器放电指示灯37。
更具体的,仍请参见图5a-图5e,补偿模块还包括饰面板43和补偿模块制造信息牌45。
上述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能根据负载端的用电状况(反映用电无功状态的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自动投入或切除所需的三相共补电容量,或根据用电负荷无功不平衡状态投切单相分补电容量,或根据用电负荷无功的总体无功状态投切一组/二组/三组/四组的三相共补电容器组。
而自动投切的控制元件就是控制模块上的测控仪39,它能根据所接供电线路后端用电状态(通过取样互感器50获取)判断、分析、显示、控制等。测控仪39根据所接供电线路后端用电状态发指令给所需投或切的控制电容器的复合开关上的二次控制元件给电容器接通或切断电路来工作的。
测控仪39与复合开关35的组合,能以无功功率为控制物理量,以用户设定的功率因数为投切参考值,将静态补偿与动态补偿相结合,并将三相共补与分相补偿相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参见图5f,上述子复合开关353可具体包括相并联的可控硅开关351和接触器开关352。
图5f中的结构采用微机智能控制,可实现过零投切,从而使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在接通和断开的瞬间具有可控硅即动态补偿的优点,而在投入工作时又具有无功耗开关即接触器的无功耗优点,其实现方式是:投入时在电压过零瞬间可控硅开关351先过零触发,稳定后再将接触器开关352吸合导通,然后再断开可控硅开关351;而切除时是先将可控硅开关351投入,接触器开关352(无功耗开关)再断开,可控硅开关351再在电流过零时断开,从而实现零电流切除。由于可控硅开关351是在电压过零时投入或在电流过零时切除,因此无涌流冲击,无操作过电压,无电弧重燃,无触点;延时后由接触器开关352吸合、导通,不会产生谐波,并且导通后采用无功耗开关工作,接触器开关352(无功耗开关)的接触电阻小,装置平时不耗电,因而不发热,彻底避免了可控硅开关351的烧毁现象,无功耗开关投切时不产生电弧,因而大大延长了使用寿命,能达到投切次数大于50万次的寿命要求。
由于线路已经分别集成在补偿模块和控制模块中,因此,接线连接简单、方便,可靠,产品外形结构紧凑,从而方便了无功功率补偿装置的安装、维护等,解决了线路末端地点分散、一般没有预留安装位置的问题。同时,上述分相补偿补偿电路可实现分相补偿,从而解决了需要分相控制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上述取样互感器50。
本实用新型欲保护的取样互感器的一种结构可参见图6a,包括电流互感器以及包覆电流互感器的硅胶绝缘层501。
由于电流互感器外包覆有硅胶绝缘层,而硅胶绝缘层具有老化、防雨的功能,从而使得,包括电流互感器和硅胶绝缘层的取样互感器50也具有老化、防雨的功能。
为便于在不断电的状态下安装或拆下上述取样互感器50,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上述电流互感器可为开口式结构。
图6b示出了开口式结构电流互感器的一种结构,其可包括铁芯和导线;
上述铁芯包括上半环铁芯504和下半环铁芯505,在上半环铁芯504和下半环铁芯505上均缠绕有一定匝数的导线(图6b未标出),导线连接输出电线(图6b未标出)。上半环铁芯504和下半环铁芯505所缠绕的导线一端相串连,另外两端引出,作为电流互感器连接导线。
在图6b中,上半环铁芯504的一端和下半环铁芯505的一端相铰接,而上半环铁芯504的另一端和下半环铁芯505的另一端可拆卸式连接。
上述可拆卸式连接有多种实现方式。参见图6c,可采用螺丝503加以实现。也即,上半环铁芯504的另一端和下半环铁芯505的另一端通过螺丝503可拆卸式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仍请参见图6c,上述取样互感器还可包括至少一个电缆套502,电缆套502位于环形铁芯的内壁上。一些电缆可穿过电缆套502进行安装。
为便于拆卸电缆,请参见图6d,上述电缆套502也可为开口式结构。为防止电缆脱落,在安装电缆后,也可采用螺丝等对电缆套的开口部分进行固定。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还可包括采集终端701、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702和天线703,其中,采集终端701与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702相连接;同时,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702还与天线703相连接。
更具体的,上述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702的第一信号输入/输出口201连接至天线703。而采集终端701与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702通过RS485接口双线连接。
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可利用上述无线通讯终端702和天线703与外界通信,从而使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具有了与外界通讯的能力。更具体的,上述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可通过上述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702和天线703与外界的“用电负荷管理终端”、“负控终端”、“配电监测计量终端”等进行通讯,这样,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既可采集各终端(用电负荷管理终端、负控终端、配电监测计量终端)传输的各种电参量,用于无功补偿控制,也可自动切换到本身的采集电路(本身的采集电路用于采集用电负荷的各种信息,如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等),同时,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还可将无功补偿的各种数据通过上述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702和天线703传给上述各终端(用电负荷管理终端、负控终端、配电监测计量终端),然后由各终端(用电负荷管理终端、负控终端、配电监测计量终端)的GPRS/CDMA传到主站。
此外,参见图7,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还可与掌上抄表机705配合,利用无线通讯终端702和天线703实现现场掌上抄表。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仍请参见图7,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还可包括电源开关704。更具体的,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702的电源输入口202连接至上述电源开关704。
考虑到产品的程序需要升级,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还可包括远程升级模块,远程升级模块与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相连接。更具体的,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的第二信号输入/输出口连接至远程升级模块的信号输入/输出口。
如此一来,可以在主站的厂商模块上发送“升级程序”,经天线703接收传至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702,然后由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702转发到仪表上进行新程序的升级,从而为仪表现场运行后进行升级提供了方便的途径。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置于外壳中的控制模块、补偿模块和装配件;
所述外壳包括顶盖、门转轴装置、外壳围板、门板、门锁装置、总接地和底座;
所述装配件包括:控制模块安装支架、控制模块固定板、控制模块定位件、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固定螺钉装置、补偿模块固定板、补偿模块定位件、模块固定螺栓装置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
其中:
所述外壳围板、底座、顶盖及补偿模块定位件通过电焊或用螺栓母连接构成整体框架;
所述门板通过所述门转轴装置和门锁装置与所述整体框架连接成一体;
在整体框架的两侧面底部位置焊有所述总接地;
所述整体框架的两侧面及背面设有固定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支架和所述控制模块定位件的固定孔;
所述底座上设有补偿模块的安装孔;
所述控制模块置于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支架上,所述控制模块的背面页边卡入所述控制模块定位件与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支架间隙内,并且,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所述控制模块固定板、模块固定螺栓装置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固定在所述控制模块安装支架上;
所述补偿模块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补偿模块的背面页边卡入所述补偿模块定位件与底座的间隙内,并且,所述补偿模块通过所述补偿模块固定板、模块固定螺栓装置和模块定位螺钉装置固定在所述底座上;
所述补偿模块具体包括补偿模块框架,以及集成在所述补偿模块框架中的两路结构相同的三相共补补偿电路,每一路三相共补补偿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复合开关和三相共补电容器;
所述控制模块具体包括控制模块框架,以及集成在控制模块框架内的总电源控制保护断路器、测控仪、电流互感器、一路分相补偿补偿电路和一路三相共补补偿电路;
所述分相补偿补偿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复合开关和组合式的单相分补电容器;
所述三相共补补偿电路包括相串联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复合开关和三相共补电容器;
所述分相补偿补偿电路中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和三相共补补偿电路中的电容器控制保护断路器分别经电流互感器与所述总电源控制保护断路器相连接,所述分相补偿补偿电路和三相共补补偿电路中的复合开关的二次控制电路分别与所述测控仪相连接,所述测控仪的工作电源端子通过二次设备保护熔断器接自电流互感器的一次出线端,所述测控仪的信息端子通过二次总线缆与控制模块外的取样互感器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相共补电容器为三相△接法的并联电容器;
所述组合式的单相分补电容器为单相Y接法的并联电容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模块的高度与补偿模块的高度相同;
所述控制模块的深度与补偿模块的深度相同;
所述控制模块的宽度是所述补偿模块的宽度的2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采集终端、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和天线;
所述采集终端与所述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相连接;
所述GPRS/CDMA无线通讯终端与所述天线相连接。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取样互感器,所述取样互感包括电流互感器以及包覆所述电流互感器的硅胶绝缘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互感器为开口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式结构电流互感器的环形铁芯包括上半环铁芯和下半环铁芯;
所述上半环铁芯的一端和下半环铁芯的一端相铰接,所述上半环铁芯的另一端和所述下半环铁芯的另一端可拆卸式连接;
在所述上半环铁芯和下半环铁芯上分别缠绕着导线,所述导线还连接输出电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132351.9U CN203119494U (zh) | 2013-03-21 | 2013-03-21 | 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20132351.9U CN203119494U (zh) | 2013-03-21 | 2013-03-21 | 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119494U true CN203119494U (zh) | 2013-08-07 |
Family
ID=48899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132351.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119494U (zh) | 2013-03-21 | 2013-03-21 | 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11949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38278A (zh) * | 2013-03-21 | 2013-06-05 | 象山县供电局 | 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
-
2013
- 2013-03-21 CN CN201320132351.9U patent/CN20311949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38278A (zh) * | 2013-03-21 | 2013-06-05 | 象山县供电局 | 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
CN103138278B (zh) * | 2013-03-21 | 2015-10-21 | 象山县供电局 | 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69708B (zh) | 一种具有远程监控的综合供电系统 | |
CN202221897U (zh) | 低压综合配电箱 | |
CN201629502U (zh) | 低压配变无功补偿综合箱 | |
CN202586346U (zh) | 智能抗谐波补偿综合模块 | |
CN208369026U (zh) | 综合配电箱 | |
CN2938505Y (zh) | 智能式无功补偿配电箱 | |
CN203119494U (zh) | 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 |
CN103138278B (zh) | 线路末端低压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 |
CN207098621U (zh) | 一种集中控制的配电台区混合补偿系统和有源补偿模块 | |
CN202616606U (zh) | 一种智能箱式分界开关 | |
CN201601496U (zh) | 低压无功补偿装置 | |
CN207559567U (zh) | 一种低压线损智能补偿终端 | |
CN218124133U (zh) | 一种高压扫码开门接电箱 | |
CN202171843U (zh) | 一种高压电能预付费计量控制装置 | |
CN217281685U (zh) | 一种50MW 110kV新能源升压站系统 | |
CN202004339U (zh) | 智能综合配电箱 | |
CN108695753A (zh) | 一体化智能光伏变电站 | |
CN202494723U (zh) | 嵌入式高压电能计量开关 | |
CN202712720U (zh) | 柱上智能组合式台变 | |
CN221783061U (zh) | 一种预制舱式站用变压器 | |
CN222107389U (zh) | 一种紧凑式用户侧标准化计量箱 | |
CN205159830U (zh) | 新型jp柜 | |
CN205027798U (zh) | 带有浪涌保护器的电能计量箱 | |
CN221467444U (zh) | 一种微电网综合测控装置 | |
CN201838896U (zh) | 智能型供电配电一体化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07 Termination date: 20150321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