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50352U - 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50352U
CN203050352U CN2012207401466U CN201220740146U CN203050352U CN 203050352 U CN203050352 U CN 203050352U CN 2012207401466 U CN2012207401466 U CN 2012207401466U CN 201220740146 U CN201220740146 U CN 201220740146U CN 203050352 U CN203050352 U CN 2030503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output
control circuit
resistance
connec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7401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军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Rui Y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Taitong Electromechan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Taitong Electromechan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Taitong Electromechan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7401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503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503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50352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该电路由驾驶侧控制板以及与其连接的中央控制板组成,通过触发驾驶侧控制板上的按钮,经由中央控制板上的中央控制芯片,以及与中央控制芯片分别连接的电源电路、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三车窗控制电路和第四车窗控制电路能够控制所有车窗动作。中央控制板作为该电路的中央控制模块,直接与所有车窗控制马达连接,控制命令无需通过通讯传递,保证了控制命令的有效实施。

Description

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尤其是轿车普遍安装有电动车窗,人们只要按动开关就可以轻易方便地控制车窗玻璃的升降,达到开闭车窗或使车窗具有适当开度的目的。
控制电动车窗的开关按照电气的连接方式来分,分为主从控制式和中央控制式。主从控制式是指整个系统有主控模块和从控模块,该主控模块既能对与其相连的被控元件进行直接控制,也能通过与从控模块进行通讯的方式,对与从控模块相连的被控元件进行间接控制。中央控制式指整个系统只有一个中央控制模块,所有的被控元件均与其相连且均由其控制。
在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控制电动车窗的开关为主从控制式。车体中左侧的前后车窗直接与主控模块相连,右侧的前后车窗直接与从控模块相连。主控模块通过驾驶侧的控制板对右侧的前后车窗进行控制时,需要发送命令给从控模块,由从控模块执行控制。主控模块与从控模块之间一般是通过车体中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络)总线或LIN(LocalInterconnect Network,本地互联网)总线进行通讯,实现命令的发送与接收,进而实现对右侧前后车窗的有效控制。
但是,上述主控模块与从控模块之间通讯时,如遇到信道拥堵或故障,则主控模块的控制命令便不能有效地传达到从控模块,造成控制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主从控制式汽车电动车窗控制开关,在信道拥堵或故障的情况下,容易造成通讯中断、控制失效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包括:
驾驶侧控制板;
与所述驾驶侧控制板连接的中央控制板;
所述中央控制板由中央控制芯片、以及分别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相连的电源电路、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四车窗控制电路集合而成;
与所述中央控制板连接的第一控制板;
一端与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一马达;
一端与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二马达;
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三输出端连接的第二控制板;
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板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板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三马达;
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三输出端连接的第三控制板;
一端与所述第三控制板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控制板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四马达。
优选地,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中央控制板上,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以及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
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五马达;
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三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四输出端连接的第六马达;
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四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五输出端连接的第七马达;
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七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可变电阻;
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八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二可变电阻;
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八马达;
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三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四输出端连接的第九马达;
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四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五输出端连接的第十马达;
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七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三可变电阻;
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八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四可变电阻。
优选地,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中央控制板上,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通讯控制电路;
与所述通讯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的通讯网。
优选地,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包括:
三个电源;
具有八个引脚的第一继电器;
一端接地的第一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一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的第二电阻;
栅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漏极连接第一电源及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一引脚的第一场效应管;
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二控制引脚的第一电容;
一端连接第二电源、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二控制引脚的第三电阻;
集电极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二控制引脚,发射极接地、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的第一三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接地的第四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三控制引脚的第五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六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第八引脚的第二三极管;
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第三电源的第一二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七引脚的第一压敏电阻,所述第一继电器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源。
优选地,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包括:
三个电源;
具有八个引脚的第二继电器;
一端接地的第七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四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的第八电阻;
栅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另一端、漏极连接第一电源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一引脚的第二场效应管;
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五控制引脚的第二电容;
一端连接第二电源、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五控制引脚的第九电阻;
集电极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五控制引脚,发射极接地、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的第三三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接地的第十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六控制引脚的第十一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十二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八引脚的第四三极管;
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第三电源的第二二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七引脚的第二压敏电阻,所述第二继电器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源。
优选地,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包括:
一个电源;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一驱动芯片;
并联的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并联后的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以及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和第二输出引脚;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三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五电容;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四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六电容;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五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七电容;
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三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四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五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包括:
一个电源;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二驱动芯片;
并联的第八电容和第九电容,所述并联后的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以及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和第二输出引脚;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三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十电容;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四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十一电容;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五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十二电容;
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三输出引脚为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四输出引脚为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五输出引脚为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包括:
三个电源;
具有八个引脚的第三继电器;
一端接地的第十三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七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的第十四电阻;
栅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另一端、漏极连接第一电源及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一引脚的第三场效应管;
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接地;
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源;
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七引脚的第二压敏电阻,所述第三继电器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第三电源的第三二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八控制引脚的第十五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十六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另一端,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八引脚,发射极接地的第五三极管;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三驱动芯片;
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四输出端,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三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五输出端;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九控制引脚的第十七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另一端、发射极连接第四电源的第六三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另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发射极的第十八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十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集电极的第十九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集电极、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六输出端的第二十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七输出端的第二十一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八输出端的第二十二电阻。
优选地,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包括:
三个电源;
具有八个引脚的第四继电器;
一端接地的第二十三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七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的第二十四电阻;
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电阻另一端、漏极连接第一电源及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一引脚的第四场效应管;
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接地;
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五引脚连接第三电源;
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七引脚的第三压敏电阻,所述第四继电器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源的第三二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八控制引脚的第二十五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五电阻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二十六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十五电阻另一端,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八引脚,发射极接地的第七三极管;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四驱动芯片;
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四输出端,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第三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五输出端;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九控制引脚的第二十七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十七电阻另一端、发射极连接第四电源的第八三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七电阻另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发射极的第二十八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十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集电极的第二十九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集电极、另一端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六输出端的第三十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七输出端的第三十一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八输出端的第三十二电阻。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提供了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该电路由驾驶侧控制板以及与其连接的中央控制板组成,通过触发驾驶侧控制板上的按钮,经由中央控制板上的中央控制芯片,以及与中央控制芯片分别连接的电源电路、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三车窗控制电路和第四车窗控制电路能够控制所有车窗动作。中央控制板作为该电路的中央控制模块,直接与所有车窗控制马达连接,控制命令无需通过通讯传递,保证了控制命令的有效实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另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一车窗控制电路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三车窗控制电路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由背景技术可知,在现有技术中,普遍使用的控制电动车窗的开关为主从控制式,其主控模块与从控模块之间通讯时,如遇到信道拥堵或故障,则主控模块的控制命令便不能有效地传达到从控模块,造成控制失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该电路由驾驶侧控制板以及与其连接的中央控制板组成,通过触发驾驶侧控制板上的按钮,经由中央控制板上的中央控制芯片,以及与中央控制芯片分别连接的电源电路、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三车窗控制电路和第四车窗控制电路能够控制所有车窗动作。中央控制板作为该电路的中央控制模块,直接与所有车窗控制马达连接,控制命令无需通过通讯传递,保证了控制命令的有效实施。
有关该电动车窗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实现将通过以下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该电动车窗控制电路具体包括:
驾驶侧控制板10;
与所述驾驶侧控制板10连接的中央控制板11;
所述中央控制板11由中央控制芯片110、电源电路111、第一车窗控制电路112、第二车窗控制电路113、第三车窗控制电路114和第四车窗控制电路115集合而成;
所述电源电路111、第一车窗控制电路112、第二车窗控制电路113、第三车窗控制电路114以及第四车窗控制电路115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116分别相连;
与所述中央控制板连接的第一控制板12;
一端与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112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112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一马达M1;
一端与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113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113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二马达M2;
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114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114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114第三输出端连接的第二控制板13;
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板13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板13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三马达M3;
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115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115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115第三输出端连接的第三控制板14;
一端与所述第三控制板14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控制板14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四马达M4。
本实施例中,电动车窗控制电路由驾驶侧控制板以及与其连接的中央控制板组成,通过触发驾驶侧控制板上的按钮,经由中央控制板上的中央控制芯片,以及与中央控制芯片分别连接的电源电路、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三车窗控制电路和第四车窗控制电路能够控制所有车窗动作。中央控制板作为该电路的中央控制模块,直接与所有车窗控制马达连接,控制命令无需通过通讯传递,保证了控制命令的有效实施。
实施例二
请参阅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另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结构示意图。该电动车窗控制电路具体包括:
驾驶侧控制板10;
与所述驾驶侧控制板10连接的中央控制板11;
所述中央控制板11由中央控制芯片110、电源电路111、第一车窗控制电路112、第二车窗控制电路113、第三车窗控制电路114和第四车窗控制电路115集合而成;
所述电源电路111、第一车窗控制电路112、第二车窗控制电路113、第三车窗控制电路114以及第四车窗控制电路115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116分别相连;
与所述中央控制板11连接的第一控制板12;
一端与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112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112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一马达M1;
一端与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113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113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二马达M2;
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114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114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114第三输出端连接的第二控制板13;
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板13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板13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三马达M3;
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115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115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115第三输出端连接的第三控制板14;
一端与所述第三控制板14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控制板14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四马达M4。
设置于所述中央控制板11上,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以及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
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五马达M5;
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三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四输出端连接的第六马达M6;
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四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五输出端连接的第七马达M7;
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七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可变电阻R1;
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八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116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二可变电阻R2;
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八马达M8;
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三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四输出端连接的第九马达M9;
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四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五输出端连接的第十马达M10;
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七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三可变电阻R3;
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八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117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四可变电阻R4。
设置于所述中央控制板11上,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110连接的通讯控制电路118;
与所述通讯控制电路118连接的通讯网15。
具体的,请参阅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一车窗控制电路具体结构示意图。该第一车窗控制电路具体包括:
第一电源B+;
第二电源+5V;
第三电源+12V;
具有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以及第八引脚的第一继电器RELAY1;
一端接地的第一电阻R1;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MCU第一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的第二电阻R2;
栅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另一端、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源B+及所述第一继电器RELAY1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RELAY1第一引脚的第一场效应管FET1;
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MCU第二控制引脚的第一电容C1;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5V、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MCU第二控制引脚的第三电阻R8;
集电极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MCU第二控制引脚,发射极接地、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RELAY1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的第一三极管Q3;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3的基极,另一端接地的第四电阻R6;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MCU第三控制引脚的第五电阻R5;
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六电阻R7;
基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RELAY1第八引脚的第二三极管Q2;
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RELAY1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源+12V的第一二极管D1;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RELAY1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RELAY1第七引脚的第一压敏电阻V1,所述第一继电器RELAY1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继电器RELAY1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源+12V。
基于上述连接关系,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一车窗控制电路能够控制左前车窗升降马达正转或反转,从而实现左前车窗的上升与下降,同时,该第一车窗控制电路还具有过流检测而实现车窗防夹的功能。具体功能实现的原理具体为:
MCU的第一控制引脚输出高电平,使FET1的栅极获得开启电压,从而FET1导通。开启电压通过RELAY1的1脚和6脚导通到第一马达M1(即图3中FL/FR MOTOR)。此时M1一端(1脚)获得高电平,而另一端(2脚)通过RELAY1的7脚和3脚并通过R6接到地端,从而形成电流由M1的1脚向2脚流经的回路,这样就实现了M1的正转,从而实现左前车窗的上升。
MCU的第三控制引脚输出高电平,使Q2的基极获得开启电压,从而使Q2导通。RELAY1线圈中流过电流,使得RELAY1的两个触刀同时吸合,M1的2脚端通过RELAY1的4脚和7脚的接通而获得高电平,而M1的1脚端通过RELAY1的6脚和2脚并通过R6接到地端,从而形成电流由M1的2脚向1脚流经的回路,这样就实现了M1的反转,从而实现左前车窗的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R6取值为毫欧级,对地近似于短路,只有当电机堵转时电流达到额定检测电流,此时R6上所分得的电压方能使Q3导通。当流经R6的电流达到电机的堵转电流时,此时R6上分得一定的电压,这个电压能够使Q3导通,此时,MCU第二控制引脚得到一个由高到低的变化信号,MCU一旦检测到这一信号,从而做出判断电机已堵转,此时关断FET1或Q2,从而使M1停止转动或再次驱使M1进行反向转动,从而实现过流保护和防夹的功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二车窗控制电路具体包括:
第一电源;
第二电源;
第三电源;
具有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以及第八引脚的第二继电器;
一端接地的第七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四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的第八电阻;
栅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另一端、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一引脚的第二场效应管;
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五控制引脚的第二电容;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源、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五控制引脚的第九电阻;
集电极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五控制引脚,发射极接地、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的第三三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接地的第十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六控制引脚的第十一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十二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八引脚的第四三极管;
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源的第二二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七引脚的第二压敏电阻,所述第二继电器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源。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二车窗控制电路与第一车窗控制电路具有相同的结构及功能,且二者的功能实现原理相同。而且,二者所用的电路元件型号也相同,只是在整个电动车窗控制电路中,两个电路所用的元件具有不同的标号。基于上述情况,有关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的结构及功能实现,将不在本实施例中进行重复描述。具体可参见以上有关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的描述。
请参阅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示意图。该第三车窗控制电路具体包括:
第二电源+5V;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MCU连接的第一驱动芯片IC1;
并联的第三电容C8和第四电容C9,所述并联后的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5V以及所述第一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引脚VDD和第二输出引脚VDDA;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三输出引脚OUT1,另一端接地的第五电容C2;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芯片IC1第四输出引脚OUT2,另一端接地的第六电容C3;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五输出引脚OUT3,另一端接地的第七电容C4;
所述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三输出引脚OUT1为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芯片IC1第四输出引脚OUT2为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芯片IC1第五输出引脚OUT3为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
基于上述连接关系,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三车窗控制电路能够控制左后车窗升降马达正转或反转,从而实现左后车窗的上升与下降,同时,当第二控制板(即图中RL-SW-PANEL)第2引脚输出禁止的状态下,手动进行车窗升降控制将不可行,此时,能够通过对驾驶侧控制板的控制,而实现对左后车窗的控制。具体功能实现的原理具体为:
基于该实施例公开的电路,具有两种控制左后车窗升降马达正转的方式,分别为:
方式一:
当驾驶侧控制板上的RL SW按键向上提拉时,MCU通过SPI通讯方式发送马达正转命令给IC1,IC1将命令解析,然后对OUT1进行开通控制,从而第二控制板上对应的UP线圈导通使相应的触刀吸合,使M3(即RL-MOTOR)的一端(1脚)接电源,从而形成电流从M3的1脚流向2脚的回路而使M3实现正向转动。
方式二:
当第二控制板上W/Lock键(车窗禁止键)未使能状态下,非驾驶侧的车窗均能动作,IC1默认对相应的OUT2进行开通控制,使第二控制板对应的2脚与地接通,此时向上提拉第二控制板上的按键使内部的UP键闭合,从而使继电器内的UP线圈导通同时吸合相应的触刀,使M3(即图中RL-MOTOR)的1脚接电源,从而形成电流从M3的1脚流向2脚的回路而使M3实现正向转动。
同样的,基于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三车窗控制电路,也具有两种控制左后车窗升降马达反转的方式,分别为:
方式一:
当驾驶侧控制板上的RL SW按键向下按下时,MCU通过SPI通讯方式发马达反转命令给IC1,IC1将命令解析,然后对OUT3进行开通控制,从而第二控制板上对应的DN线圈导通使相应的触刀吸合,使M3(即RL-MOTOR)的另一端(2脚)接电源,从而形成电流从M3的2脚流向1脚的回路而使M3实现反向转动。
方式二:
当第二控制板上W/Lock键未使能状态下,非驾驶侧的车窗均能动作,IC1默认对相应的OUT2进行开通控制,使第二控制板对应的2脚与地接通,此时向下按下第二控制板上的按键使内部的DN键闭合,从而使继电器内的DN线圈导通同时吸合相应的触刀,使M3的2脚接电源,从而形成电流从M3的2脚流向1脚的回路使M3反向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二控制板上W/Lock键按下使能时,MCU通过SPI通讯方式发车窗禁止命令给IC1,IC1将命令解析,然后对OUT2进行关闭控制,从而使第二控制板对应的2脚对地开路,从而使UP键或DN键在按下时均不能形成有效回路,进而不能对M3进行有效控制。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还公开了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该第四车窗控制电路具体包括:
第二电源;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二驱动芯片;
并联的第八电容和第九电容,所述并联后的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以及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和第二输出引脚;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三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十电容;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四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十一电容;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五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十二电容;
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三输出引脚为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四输出引脚为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五输出引脚为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车窗控制电路与第三车窗控制电路具有相同的结构及功能,且二者的功能实现原理相同。而且,二者所用的电路元器件型号也相同,只是在整个电动车窗控制电路中,两个电路所用的元件具有不同的标号。基于上述情况,有关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的结构及功能实现,将不在本实施例中进行重复描述,具体可参见以上有关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的描述。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附图4是同时包含第三车窗控制电路和第四控制电路的,两个电路共同由IC1所控制。但是,采用两个完全独立的电路,也是能够实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以及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的功能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结构的电路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要实现的功能,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请参阅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具体结构示意图,该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具体包括:
第一电源B+;
第三电源+12V;
第四电源V+;
具有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以及第八引脚的第三继电器RELAY2;
一端接地的第十三电阻R13;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MCU第七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的第十四电阻R12;
栅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2另一端、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源B+及所述第三继电器RELAY2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RELAY2第一引脚的第三场效应管FET3;
所述第三继电器RELAY2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接地;
所述第三继电器RELAY2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源+12V;
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RELAY2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RELAY2第七引脚的第二压敏电阻V2,所述第三继电器RELAY2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RELAY2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所述第三电源的第三二极管V2;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八控制引脚的第十五电阻R11;
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十六电阻R10;
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另一端,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八引脚,发射极接地的第五三极管Q1;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三驱动芯片IC2;
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OUT3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引脚OUT2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四输出端,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三输出引脚OUT1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五输出端;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九控制引脚的第十七电阻R19;
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另一端、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电源的第六三极管Q5;
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另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发射极的第十八电阻R18;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十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集电极的第十九电阻R20;
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集电极、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六输出端的第二十电阻R23;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七输出端的第二十一电阻R21;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八输出端的第二十二电阻R22。
基于上述连接关系,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能够控制左倒车镜控制马达,进而实现左倒车镜的折叠与展开以及对左倒车镜进行上下左右方向的调整。具体功能实现的原理具体为:
倒车镜的折叠与展开,相关被控制的马达为附图5中1脚和2脚所对应的马达,假设当电流由1脚流向2脚时电机正转此时倒车镜折叠,电流由2脚流向1脚时电机反转,此时倒车镜打开。
当MCU相应脚输出高电平,使FET3的栅极获得开启电压使FET3导通,电压通过RELAY2的1脚及6脚接通到马达的1脚,马达的2脚则通过继电器的7脚和3脚接通到地端,此时形成了电流由马达1脚流向2脚的回路,此时马达开始正向转动则倒车镜折叠。
FET3关闭状态下,当MCU相应脚输出高电平,使Q1的基极获得开启电压使Q1导通,此时RELAY2线圈中有电流通过,使RELAY2中两个触刀同时吸合,电压通过RELAY2的4脚和7脚接通到马达的2脚,马达的1脚则通过继电器的6脚和2脚接通到地端,此时形成了电流由马达2脚流向1脚的回路,此时马达开始反向转动则倒车镜展开。
附图5中,D2是续流二极管,起保护RELAY2线圈的作用,V2是压敏电阻,作用为吸收马达运转时所产生的脉冲电压。
倒车镜水平位置调整,所对应的马达为附图5中,5脚及4脚所对应的马达,假设当电流由5脚流向4脚时电机正转,此时倒车镜向左水平运动,当电流由4脚流向5脚时,马达反转,此时倒车镜向右水平运动。
在水平控制马达和垂直控制马达运动的过程中,与倒车镜运动位置所对应的变阻器也在变化着,当变阻器上所分得的电压达到极值时(最大分压/最小分压)MCU检测到这一极值后判断马达运动已达到极限,此时输出控制关断,使马达停止转动。
具体的,MCU通过SPI通讯向IC2发送向左水平运动的命令,IC2获得命令并对相应输出端进行输出控制,此时使IC2的13脚(OUT1)输出高电平,12脚(OUT2)输出低电平,2脚(OUT3)禁止输出为高阻态,此时水平控制马中达形成了由5脚流向4脚的回路,马达正向转动使倒车镜水平向左运动,当上图中左侧的变阻器上所分得的电压达到最小值时,MCU检测到这一极值,输出马达停止转动的命令从而使倒车镜停止向左水平运动。
MCU通过SPI通讯向IC2发送向右水平运动的命令,IC2获得命令并对相应输出端进行输出控制,此时使IC2的13脚(OUT1)输出低电平,12脚(OUT2)输出高电平,2脚(OUT3)禁止输出为高阻态,此时水平控制马中达形成了由4脚流向5脚的回路,马达反向转动使倒车镜水平向右运动,当上图中左侧的变阻器上所分得的电压达到最大值时,MCU检测到这一极值,输出马达停止转动的命令从而使倒车镜停止向右水平运动。
倒车镜垂直位置调整,所对应的马达为附图5中3脚及4脚所对应的马达,假设当电流由3脚流向4脚时电机正转此时倒车镜向上垂直运动,当电流由4脚流向3脚时马达反转此时倒车镜向下垂直运动。
具体的,MCU通过SPI通讯向IC2发送向上垂直运动的命令,IC2获得命令并对相应输出端进行输出控制,此时使IC2的2脚(OUT3)输出高电平,12脚(OUT2)输出低电平,13脚(OUT1)禁止输出为高阻态,此时垂直控制马中达形成了由3脚流向4脚的回路,马达正向转动使倒车镜垂直向上运动,当上图中右侧的变阻器上所分得的电压达到最小值时,MCU检测到这一极值,输出马达停止转动的命令从而使倒车镜停止向上垂直运动。
MCU通过SPI通讯向IC2发送向下垂直运动的命令,IC2获得命令并对相应输出端进行输出控制,此时使IC2的2脚(OUT3)输出低电平,12脚(OUT2)输出高电平,13脚(OUT1)禁止输出为高阻态,此时垂直控制马中达形成了由4脚流向3脚的回路,马达反向转动使倒车镜垂直向下运动,当上图中右侧的变阻器上所分得的电压达到最大值时,MCU检测到这一极值,输出马达停止转动的命令从而使倒车镜停止向下垂直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图中Q5起电子开关的作用,控制着变阻器工作电压的开通及关闭;R20,R21,R22,R23是限流电阻;C22,C23,C24是旁路电容,起滤除杂波的作用;C19,C20,C21是滤波电容,起ESD保护的作用。
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还公开了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该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具体包括:
第一电源;
第三电源;
第四电源;
具有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第五引脚、第六引脚、第七引脚以及第八引脚的第四继电器;
一端接地的第二十三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七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的第二十四电阻;
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电阻另一端、漏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源及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一引脚的第四场效应管;
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接地;
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源;
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七引脚的第三压敏电阻,所述第四继电器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源的第三二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八控制引脚的第二十五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五电阻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二十六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十五电阻另一端,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八引脚,发射极接地的第七三极管;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四驱动芯片;
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四输出端,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第三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五输出端;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九控制引脚的第二十七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十七电阻另一端、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四电源的第八三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七电阻另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发射极的第二十八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十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集电极的第二十九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集电极、另一端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六输出端的第三十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七输出端的第三十一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八输出端的第三十二电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与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具有相同的结构及功能,且二者的功能实现原理相同。而且,二者所用的电路元器件型号也相同,只是在整个电动车窗控制电路中,两个电路所用的元件具有不同的标号。基于上述情况,有关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结构及功能实现,将不在本实施例中进行重复描述,具体可参见以上有关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描述。
本实施例二公开的电动车窗控制电路,除了能够通过中央控制板直接控制所有车窗控制马达以外,还能控制车辆的两个倒车镜。上述控制过程均不过分依赖车辆内部模块的通讯,使得整个控制过程减少了不必要的限制,很好地保证了用户体验。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电路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驾驶侧控制板;
与所述驾驶侧控制板连接的中央控制板;
所述中央控制板由中央控制芯片、以及分别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相连的电源电路、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四车窗控制电路集合而成;
与所述中央控制板连接的第一控制板;
一端与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一马达;
一端与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二马达;
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三输出端连接的第二控制板;
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板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控制板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三马达;
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三输出端连接的第三控制板;
一端与所述第三控制板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控制板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四马达。
2.根据权利要求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中央控制板上,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以及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
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五马达;
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三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四输出端连接的第六马达;
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四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五输出端连接的第七马达;
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七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一可变电阻;
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八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二可变电阻;
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连接的第八马达;
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三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四输出端连接的第九马达;
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四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五输出端连接的第十马达;
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七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三可变电阻;
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六输出端连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八输出端连接、第三端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九输出端连接的第四可变电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中央控制板上,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通讯控制电路;
与所述通讯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连接的通讯网。
4.根据权利1~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包括:
三个电源;
具有八个引脚的第一继电器;
一端接地的第一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一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的第二电阻;
栅极连接所述第二电阻另一端、漏极连接第一电源及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一引脚的第一场效应管;
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二控制引脚的第一电容;
一端连接第二电源、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二控制引脚的第三电阻;
集电极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二控制引脚,发射极接地、基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的第一三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接地的第四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三控制引脚的第五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六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另一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第八引脚的第二三极管;
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第三电源的第一二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七引脚的第一压敏电阻,所述第一继电器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一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一继电器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源。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包括:
三个电源;
具有八个引脚的第二继电器;
一端接地的第七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四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另一端的第八电阻;
栅极连接所述第八电阻另一端、漏极连接第一电源及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一引脚的第二场效应管;
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五控制引脚的第二电容;
一端连接第二电源、另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五控制引脚的第九电阻;
集电极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五控制引脚,发射极接地、基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的第三三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的基极,另一端接地的第十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六控制引脚的第十一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十二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另一端,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八引脚的第四三极管;
正极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第三电源的第二二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七引脚的第二压敏电阻,所述第二继电器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二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所述第二继电器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源。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包括:
一个电源;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一驱动芯片;
并联的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所述并联后的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以及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和第二输出引脚;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三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五电容;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四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六电容;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五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七电容;
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三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四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驱动芯片第五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三车窗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包括:
一个电源;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二驱动芯片;
并联的第八电容和第九电容,所述并联后的电容一端接地,另一端连接第二电源以及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和第二输出引脚;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三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十电容;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四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十一电容;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五输出引脚,另一端接地的第十二电容;
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三输出引脚为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四输出引脚为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二驱动芯片第五输出引脚为所述第四车窗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包括:
三个电源;
具有八个引脚的第三继电器;
一端接地的第十三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七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的第十四电阻;
栅极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另一端、漏极连接第一电源及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一引脚的第三场效应管;
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接地;
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三电源;
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七引脚的第二压敏电阻,所述第三继电器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三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正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第三电源的第三二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八控制引脚的第十五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十六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另一端,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继电器第八引脚,发射极接地的第五三极管;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三驱动芯片;
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四输出端,所述第三驱动芯片的第三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五输出端;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九控制引脚的第十七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另一端、发射极连接第四电源的第六三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另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发射极的第十八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十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集电极的第十九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三极管集电极、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六输出端的第二十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七输出端的第二十一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一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八输出端的第二十二电阻。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包括:
三个电源;
具有八个引脚的第四继电器;
一端接地的第二十三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七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另一端的第二十四电阻;
栅极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电阻另一端、漏极连接第一电源及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四引脚、源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一引脚的第四场效应管;
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接地;
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五引脚连接第三电源;
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六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七引脚的第三压敏电阻,所述第四继电器第六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一输出端,所述第四继电器第七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第二输出端;
正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的第八引脚,负极连接所述第四电源的第三二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八控制引脚的第二十五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五电阻另一端,另一端接地的第二十六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十五电阻另一端,集电极连接所述第四继电器第八引脚,发射极接地的第七三极管;
与所述中央控制芯片连接的第四驱动芯片;
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第一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三输出端,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第二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四输出端,所述第四驱动芯片的第三输出引脚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五输出端;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九控制引脚的第二十七电阻;
基极连接所述第二十七电阻另一端、发射极连接第四电源的第八三极管;
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七电阻另一端、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发射极的第二十八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第十控制引脚、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集电极的第二十九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第八三极管集电极、另一端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六输出端的第三十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七输出端的第三十一电阻;
一端连接所述中央控制芯片、另一端为所述第二倒车镜控制电路的第八输出端的第三十二电阻。
CN2012207401466U 2012-12-28 2012-12-28 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503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401466U CN203050352U (zh) 2012-12-28 2012-12-28 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401466U CN203050352U (zh) 2012-12-28 2012-12-28 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50352U true CN203050352U (zh) 2013-07-10

Family

ID=48733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740146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050352U (zh) 2012-12-28 2012-12-28 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5035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0398A (zh) * 2013-08-28 2013-11-2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车窗玻璃升降器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4265110A (zh) * 2014-09-11 2015-01-07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基于powerlink总线的电动车窗智能控制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10398A (zh) * 2013-08-28 2013-11-2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车窗玻璃升降器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3410398B (zh) * 2013-08-28 2016-06-29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车窗玻璃升降器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4265110A (zh) * 2014-09-11 2015-01-07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基于powerlink总线的电动车窗智能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706824U (zh) 汽车电致变色车窗控制系统
CN2905992Y (zh) 用于控制电动车门的电路系统
CN201945832U (zh) 汽车车窗电动升降驱动控制电路
CN203050352U (zh) 一种电动车窗控制电路
CN101649708B (zh) 一种车窗防夹控制器
CN202966194U (zh) 一种基于车窗一键下降防堵转功能的车身控制器
CN206452327U (zh) 一种h桥电机驱动器及电机设备
CN204827021U (zh) 一种汽车天窗控制系统
CN106627058A (zh) 一种车窗膜智能电源控制器
CN205540038U (zh) 一种基于can总线的通用型车身控制模块
CN106803724A (zh) 三电平igbt功率模块的驱动器及控制方法
CN202368477U (zh) 一种电动记忆式后视镜控制系统
CN108599285B (zh) 一种直流输出防反灌保护电路
CN107508530A (zh) 具有电流保护的交流变频驱动电路
CN100534839C (zh) 全数字无继电器独立式雨刷控制装置
CN107804253A (zh) 一种多功能继电器控制模块
CN207110795U (zh) 汽车门窗控制电路
CN103592937A (zh) 一种车身控制模块的故障检测系统
CN214335154U (zh) 一种多开关连接及检测装置
CN210653289U (zh) 集成式单芯片eps控制器
CN114110236B (zh) 一种双通道电磁阀驱动模块
CN103410398B (zh) 车辆的车窗玻璃升降器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4978565U (zh) 车辆雨刷控制器
CN201910760U (zh) 一种高低速电机控制电路
CN212201726U (zh) 车窗防夹控制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UZHOU HUACHANG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U ZHOU TAITONG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22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215123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TO: 215124 SUZHOU, JIANGSU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226

Address after: 215124 No. 185 Xing Xing Road, Wuzhong District,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after: Suzhou Huachang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123, 1, 2-807, 808, 809, Zijin Business Plaza, No. 288, Kai Lung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China

Patentee before: Suzhou Taitong Electromechanical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124 No. 185 Xing Xing Road, Wuzhong District,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after: Suzhou Rui Y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124 No. 185 Xing Xing Road, Wuzhong District,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before: Suzhou Huachang Electromechanical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

Termination date: 201912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