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76444U - 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976444U
CN202976444U CN2012207285925U CN201220728592U CN202976444U CN 202976444 U CN202976444 U CN 202976444U CN 2012207285925 U CN2012207285925 U CN 2012207285925U CN 201220728592 U CN201220728592 U CN 201220728592U CN 202976444 U CN202976444 U CN 2029764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capacitor
chip
resistance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72859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纯虎
顾梅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22072859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9764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9764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97644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管理模块、微处理器电路模块、倾角传感器单元电路、模拟信号复用调理电路单元、SD卡存贮电路单元、UART接口电路单元和JLINK调试电路单元。电源管理模块包括5V电源转换电路、5V转±12V电源转换电路和3.3V电源转换电路。本实用新型设备通信扩展能力强,提供CMOS电平及RS232电平共5个UART串口,传输速度快,实时性强。不同节点之间通过ZigBee无线通信,网络容量大,可支持大范围水域的调查需求,设备功耗低,环境适应性强,设备处理速度快,功能强大。本实用新型采用高性能处理器,外扩多路AD、RS232串口、多路IO,支持高速大容量外设存贮。

Description

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线通信和嵌入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占地球表面积70﹪以上的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特别是在深海和远洋海域尚有诸多宝贵资源沉睡在人类的视野之外。特殊介质环境下基础技术手段不成熟,被视为导致海洋资源无法被大规模开发的关键因素。其中,对于水质信息、水文信息、水声信息等水下信息的监测技术乃是关系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测、海洋资源调查、水下作业乃至国家安全守卫的重要的通用基础技术。目前主流的海洋监测手段包括:1)卫星遥感;2)雷达监测;3)海洋调查船;4)固定式海洋监测站等方式。可以说对于海洋的监测在朝着“卫星-陆地-海面-水下”的立体化发展,而监测项目也朝着“多元化”发展。然而对于水下信息的监测力度还是远远不足的。尽管随着水下运载器技术、海底观测网技术的进步,各种类型的水下调查活动逐步增多,然而欲提高大范围的水下信息反馈的实时性还需要引入更多新兴的技术手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管理模块、微处理器电路模块、倾角传感器单元电路、模拟信号复用调理电路单元、SD卡存贮电路单元、UART接口电路单元和JLINK调试电路单元。所述的电源管理模块包括5V电源转换电路、5V转±12V电源转换电路和3.3V电源转换电路。
5V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第一接插件P1、第一极性电容C1、第二极性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压转换芯片U1、第一发光二极管D2、第一电阻R1、第一电感L1。电压转换芯片U1的1脚与第一接插件P1的2脚、第一极性电容C1的正极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1的2脚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1的3脚、5脚与第一极性电容C1的负极、第一接插件P1的1脚连接并接地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1的4脚与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第二极性电容C2的正极、第一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一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二极性电容C2的负极、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均接地。第一电压转换芯片U1的型号采用LM25768。
3.3V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第三极性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二电感L2。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1脚与第三极性电容C3的负极、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2脚与4脚、第三极性电容C3的正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3脚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型号采用REG1117-3.3。
5V转±12V电路包括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第二十三极性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五电容C25、电压转换模块U9。电压转换模块U9的1脚与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的正极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电压转换模块U9的2脚接地连接;电压转换模块U9的7脚与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的正极、第二十四电容C24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的输出端;电压转换模块U9的9脚与第二十三极性电容C23的负极、第二十五电容C25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输出端;电压转换模块U9的10脚与第二十三极性电容C23的正极、第二十五电容C25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的负极、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的负极、第二十四电容C24的另一端均接地。
微处理器电路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U3,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第六发光二极管D6,第七发光二级管D7,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四十二电容C42,第一晶振Y1,第二晶振Y2,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参考电源芯片U4。微处理器芯片U3的1脚与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2脚与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3脚与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4脚与第七发光二级管D7的阴极连接;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阳极、第七发光二级管D7的阳极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12脚与第一晶振Y1的2端和第六电容C6的一端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13脚与第一晶振Y1的1端和第七电容C7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与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14脚与第十电容C10的一端和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作为3.3V电压输出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49脚与第八电容C8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与第九电容C9的一端连接并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73脚与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94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99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74脚与27脚、10脚、20脚连接并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21脚与第十三电容C13的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参考电源芯片U4的阴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十三电容C13的另一端和参考电源芯片U4的阳极均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22脚与19脚、11脚、28脚、100脚、75脚、50脚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6脚与第四十二电容C42的一端、Bat的1脚连接;Bat的2脚和第四十二电容C42的另一端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9脚与第二晶振Y2的1端、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8脚与第二晶振Y2的2端、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和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均接地;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与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第十七电容C17的一端、第十八电容C18的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一端、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十四电容C14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第十七电容C17的另一端、第十八电容C18的另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参考电源芯片U4的型号为LM4040AIM3-2.5;微处理器芯片U3的型号为STM32F207。
倾角传感器单元电路包括倾角传感器U13,第二十七电容C27,第四十电容C40,第四十一电容C41,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倾角传感器U13的5脚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3脚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2脚与1脚、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4脚接地;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8脚与第四十电容C40的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5脚与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6脚与7脚、微处理器芯片U3的34脚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第四十电容C40的另一端均接地;倾角传感器U13的6脚接地;倾角传感器U13的11脚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3脚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2脚与1脚、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4脚接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8脚与第二十七电容C27的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5脚与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6脚与7脚、微处理器芯片U3的35脚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七电容C27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12脚与第四十一电容C41的一端连接;第四十一电容C4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其余脚架空。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型号为SCA100T。
模拟信号复用调理电路单元包括第十接插件P10,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三十八电容C38,第三十九电容C39,第三二极管D3,模拟开关芯片U8,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模拟开关芯片U8的3脚与第三十八电容C38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输出端;第三十八电容C38的另一端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9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0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3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1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5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2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7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7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9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6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1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5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3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4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5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3脚与第三十九电容C39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输出端;第三十九电容C39的另一端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9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32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6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31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30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8脚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3脚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接地;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2脚与1脚、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4脚接地;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8脚与第二十六电容C26的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十六电容C26的另一端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14脚接地;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5脚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地;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6脚与7脚、微处理器芯片U3的33脚连接;第十接插件P10的2脚与4脚、6脚、8脚、10脚、12脚、14脚、16脚连接并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型号为MAX308CSE。
SD卡存贮电路单元包括第四十三电容C43,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SD卡插座U7。SD卡插座U7的1脚与第三十电阻R30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78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2脚与第二十九电阻R29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79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3脚与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83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4脚与第四十三电容C43的一端连接;第四十三电容C43的另一端接地;SD卡插座U7的5脚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80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6脚接地;SD卡插座U7的7脚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65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8脚与第二十七电阻R27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66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9脚接地;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第二十七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SD卡插座U7的型号为MicroSD。
UART接口电路单元包括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三十电容C30,第三十一电容C31,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四电容C34,第三十五电容C35,第三十六电容C36,第三十七电容C37,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第三接插件P3,第四接插件P4,第五接插件P5。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脚与第二十八电容C28的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3脚与第二十八电容C28的另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4脚与第二十九电容C29的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5脚与第二十九电容C29的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3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0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5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4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6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6脚与第三十一电容C31的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2脚与第三十电容C30的一端连接;第三十电容C30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一电容C31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4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2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7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6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3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1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8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5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6脚与第三十二电容C32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二电容C32的另一端、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5脚、第四接插件P4的剩余脚均接地;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脚与第三十三电容C33的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3脚与第三十三电容C3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4脚与第三十四电容C34的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5脚与第三十四电容C3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55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0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63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56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64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6脚与第三十六电容C36的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2脚与第三十五电容C35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五电容C35的另一端与第三十六电容C36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4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5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7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1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3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6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8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2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6脚与第三十七电容C37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七电容C37的另一端、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5脚、第五接插件P5的剩余脚均接地;第三接插件P3的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93脚连接;第三接插件P3的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92脚连接;第三接插件P3的3脚接地。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型号为MAX3232CSE,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型号为MAX3232CSE。
JLINK调试电路单元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二接插件P2。第二接插件P2的1脚和2脚均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二接插件P2的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90脚、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77脚、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7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72脚、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76脚、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1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89脚、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15脚为复位脚;第二接插件P2的17脚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19脚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接插件P2的4脚与6脚、8脚、10脚、12脚、14脚、16脚、18脚、20脚连接并接地;第二接插件P2的11脚架空。
微处理器芯片U3的剩余引脚均架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设备通信扩展能力强,提供包括CMOS电平及RS232电平共5个UART串口,传输速度快,实时性强。不同节点之间通过ZigBee无线通信,网络容量大,可支持大范围水域的调查需求。
2.设备功耗低,环境适应性强。设备采用太阳能板供电,电子模块均采用符合工业级器件,适合长时间恶劣环境应用。
3.设备处理速度快,功能强大。本实用新型采用高性能处理器,外扩多路AD、RS232串口、多路IO,支持高速大容量外设存贮,有利于系统未来扩展。
附图说明
图1为5V电源转换电路图;
图2为3.3V电源转换电路图;
图3为5V转±12V电路图;
图4为微处理器电路模块图;
图5为倾角传感器单元电路图;
图6为模拟信号复用调理电路单元图;
图7为SD卡存贮电路单元图;
图8为UART接口电路单元图;
图9为JLINK调试电路单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解释。
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管理模块、微处理器电路模块、倾角传感器单元电路、模拟信号复用调理电路单元、SD卡存贮电路单元、UART接口电路单元和JLINK调试电路单元。所述的电源管理模块包括5V电源转换电路、5V转±12V电源转换电路和3.3V电源转换电路。
如图1所示,5V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第一接插件P1、第一极性电容C1、第二极性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压转换芯片U1、第一发光二极管D2、第一电阻R1、第一电感L1。电压转换芯片U1的1脚与第一接插件P1的2脚、第一极性电容C1的正极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1的2脚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1的3脚、5脚与第一极性电容C1的负极、第一接插件P1的1脚连接并接地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1的4脚与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第二极性电容C2的正极、第一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一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二极性电容C2的负极、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均接地。第一电压转换芯片U1的型号采用LM25768。
如图2所示,3.3V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第三极性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二电感L2。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1脚与第三极性电容C3的负极、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2脚与4脚、第三极性电容C3的正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3脚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型号采用REG1117-3.3。
如图3所示,5V转±12V电路包括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第二十三极性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五电容C25、电压转换模块U9。电压转换模块U9的1脚与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的正极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电压转换模块U9的2脚接地连接;电压转换模块U9的7脚与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的正极、第二十四电容C24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的输出端;电压转换模块U9的9脚与第二十三极性电容C23的负极、第二十五电容C25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输出端;电压转换模块U9的10脚与第二十三极性电容C23的正极、第二十五电容C25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的负极、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的负极、第二十四电容C24的另一端均接地。
如图4所示,微处理器电路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U3,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第六发光二极管D6,第七发光二级管D7,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四十二电容C42,第一晶振Y1,第二晶振Y2,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参考电源芯片U4。微处理器芯片U3的1脚与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2脚与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3脚与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4脚与第七发光二级管D7的阴极连接;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阳极、第七发光二级管D7的阳极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12脚与第一晶振Y1的2端和第六电容C6的一端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13脚与第一晶振Y1的1端和第七电容C7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与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14脚与第十电容C10的一端和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作为3.3V电压输出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49脚与第八电容C8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与第九电容C9的一端连接并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73脚与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94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99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74脚与27脚、10脚、20脚连接并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21脚与第十三电容C13的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参考电源芯片U4的阴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十三电容C13的另一端和参考电源芯片U4的阳极均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22脚与19脚、11脚、28脚、100脚、75脚、50脚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6脚与第四十二电容C42的一端、Bat的1脚连接;Bat的2脚和第四十二电容C42的另一端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9脚与第二晶振Y2的1端、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8脚与第二晶振Y2的2端、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和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均接地;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与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第十七电容C17的一端、第十八电容C18的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一端、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十四电容C14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第十七电容C17的另一端、第十八电容C18的另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参考电源芯片U4的型号为LM4040AIM3-2.5;微处理器芯片U3的型号为STM32F207。
如图5所示,倾角传感器单元电路包括倾角传感器U13,第二十七电容C27,第四十电容C40,第四十一电容C41,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倾角传感器U13的5脚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3脚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2脚与1脚、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4脚接地;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8脚与第四十电容C40的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5脚与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6脚与7脚、微处理器芯片U3的34脚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第四十电容C40的另一端均接地;倾角传感器U13的6脚接地;倾角传感器U13的11脚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3脚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2脚与1脚、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4脚接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8脚与第二十七电容C27的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5脚与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6脚与7脚、微处理器芯片U3的35脚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七电容C27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12脚与第四十一电容C41的一端连接;第四十一电容C4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其余脚架空。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型号为SCA100T。
如图6所示,模拟信号复用调理电路单元包括第十接插件P10,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三十八电容C38,第三十九电容C39,第三二极管D3,模拟开关芯片U8,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模拟开关芯片U8的3脚与第三十八电容C38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输出端;第三十八电容C38的另一端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9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0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3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1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5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2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7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7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9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6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1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5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3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4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5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3脚与第三十九电容C39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输出端;第三十九电容C39的另一端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9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32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6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31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30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8脚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3脚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接地;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2脚与1脚、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4脚接地;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8脚与第二十六电容C26的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十六电容C26的另一端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14脚接地;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5脚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地;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6脚与7脚、微处理器芯片U3的33脚连接;第十接插件P10的2脚与4脚、6脚、8脚、10脚、12脚、14脚、16脚连接并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型号为MAX308CSE。
如图7所示,SD卡存贮电路单元包括第四十三电容C43,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SD卡插座U7。SD卡插座U7的1脚与第三十电阻R30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78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2脚与第二十九电阻R29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79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3脚与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83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4脚与第四十三电容C43的一端连接;第四十三电容C43的另一端接地;SD卡插座U7的5脚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80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6脚接地;SD卡插座U7的7脚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65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8脚与第二十七电阻R27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66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9脚接地;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第二十七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SD卡插座U7的型号为MicroSD。
如图8所示,UART接口电路单元包括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三十电容C30,第三十一电容C31,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四电容C34,第三十五电容C35,第三十六电容C36,第三十七电容C37,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第三接插件P3,第四接插件P4,第五接插件P5。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脚与第二十八电容C28的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3脚与第二十八电容C28的另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4脚与第二十九电容C29的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5脚与第二十九电容C29的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3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0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5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4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6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6脚与第三十一电容C31的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2脚与第三十电容C30的一端连接;第三十电容C30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一电容C31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4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2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7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6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3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1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8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5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6脚与第三十二电容C32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二电容C32的另一端、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5脚、第四接插件P4的剩余脚均接地;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脚与第三十三电容C33的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3脚与第三十三电容C3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4脚与第三十四电容C34的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5脚与第三十四电容C3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55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0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63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56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64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6脚与第三十六电容C36的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2脚与第三十五电容C35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五电容C35的另一端与第三十六电容C36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4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5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7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1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3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6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8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2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6脚与第三十七电容C37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七电容C37的另一端、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5脚、第五接插件P5的剩余脚均接地;第三接插件P3的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93脚连接;第三接插件P3的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92脚连接;第三接插件P3的3脚接地。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型号为MAX3232CSE,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型号为MAX3232CSE。
如图9所示,JLINK调试电路单元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二接插件P2。第二接插件P2的1脚和2脚均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二接插件P2的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90脚、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77脚、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7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72脚、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76脚、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1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89脚、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15脚为复位脚;第二接插件P2的17脚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19脚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接插件P2的4脚与6脚、8脚、10脚、12脚、14脚、16脚、18脚、20脚连接并接地;第二接插件P2的11脚架空。
微处理器芯片U3的剩余引脚均架空。
该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工作过程如下:
太阳能板为通过太阳能板控制器为12V6AH的聚合物锂电池充电,锂电池提供12V电源,供给观测节点附带的水文传感器或其他测量模块电源;同时,12V电源通过LM2596提供控制板上其他模块所需的5V电源,如GPS模块、ZigBee模块等;5V电源通过LM1117转换为3.3V电源,提供STM32F207微处理器、SD卡存贮单元、通信接口单元等部分供电。控制单元通过GPS收集本节点所处位置,通过RS232串口收集串行接口的传感器采集的信息,通过AD采集其他状态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处理后存贮于SD卡,同时由ZigBee模块通过其他中继节点送至中心节点(本地的ZigBee模块同时作为其他节点的中继节点),中心节点再将信息通过GPRS/WDMA网络送至数据中心存贮显示。中心节点控制板本身与普通节点相同,区别之处在于普通节点控制板只安装ZigBee无线模块,中心节点控制板除安装ZigBee模块外,尚需安装GPRS/WDMA无线通信模块。

Claims (1)

1. 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包括电源管理模块、微处理器电路模块、倾角传感器单元电路、模拟信号复用调理电路单元、SD卡存贮电路单元、UART接口电路单元和JLINK调试电路单元,所述的电源管理模块包括5V电源转换电路,5V转±12V电源转换电路和3.3V电源转换电路;
其特征在于:5V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第一接插件P1、第一极性电容C1、第二极性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一电压转换芯片U1、第一发光二极管D2、第一电阻R1、第一电感L1,电压转换芯片U1的1脚与第一接插件P1的2脚、第一极性电容C1的正极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1的2脚与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1的3脚、5脚与第一极性电容C1的负极、第一接插件P1的1脚连接并接地连接;电压转换芯片U1的4脚与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第二极性电容C2的正极、第一发光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一发光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第二极性电容C2的负极、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均接地,第一电压转换芯片U1的型号采用LM25768;
3.3V电源转换电路包括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第三极性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二电感L2,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1脚与第三极性电容C3的负极、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五电容C5的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2脚与4脚、第三极性电容C3的正极、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3脚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电压转换芯片U2的型号采用REG1117-3.3;
5V转±12V电路包括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第二十三极性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五电容C25、电压转换模块U9,电压转换模块U9的1脚与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的正极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电压转换模块U9的2脚接地连接;电压转换模块U9的7脚与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的正极、第二十四电容C24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的输出端;电压转换模块U9的9脚与第二十三极性电容C23的负极、第二十五电容C25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输出端;电压转换模块U9的10脚与第二十三极性电容C23的正极、第二十五电容C25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的负极、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的负极、第二十四电容C24的另一端均接地;
微处理器电路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U3,第四发光二极管D4,第五发光二极管D5,第六发光二极管D6,第七发光二级管D7,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四十二电容C42,第一晶振Y1,第二晶振Y2,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参考电源芯片U4,微处理器芯片U3的1脚与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2脚与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阴极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3脚与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阴极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4脚与第七发光二级管D7的阴极连接;第四发光二极管D4的阳极与第五发光二极管D5的阳极、第六发光二极管D6的阳极、第七发光二级管D7的阳极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12脚与第一晶振Y1的2端和第六电容C6的一端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13脚与第一晶振Y1的1端和第七电容C7的一端连接;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与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14脚与第十电容C10的一端和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作为3.3V电压输出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49脚与第八电容C8的一端连接;第八电容C8的另一端与第九电容C9的一端连接并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73脚与第九电容C9的另一端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94脚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99脚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74脚与27脚、10脚、20脚连接并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21脚与第十三电容C13的一端、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参考电源芯片U4的阴极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十三电容C13的另一端和参考电源芯片U4的阳极均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22脚与19脚、11脚、28脚、100脚、75脚、50脚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6脚与第四十二电容C42的一端、Bat的1脚连接;Bat的2脚和第四十二电容C42的另一端接地;微处理器芯片U3的9脚与第二晶振Y2的1端、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微处理器芯片U3的8脚与第二晶振Y2的2端、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和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均接地;第十四电容C14的一端与第十五电容C15的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一端、第十七电容C17的一端、第十八电容C18的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一端、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十四电容C14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容C15的另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另一端、第十七电容C17的另一端、第十八电容C18的另一端、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参考电源芯片U4的型号为LM4040AIM3-2.5;微处理器芯片U3的型号为STM32F207;
倾角传感器单元电路包括倾角传感器U13,第二十七电容C27,第四十电容C40,第四十一电容C41,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倾角传感器U13的5脚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3脚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2脚与1脚、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4脚接地;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8脚与第四十电容C40的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5脚与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U12的6脚与7脚、微处理器芯片U3的34脚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第四十电容C40的另一端均接地;倾角传感器U13的6脚接地;倾角传感器U13的11脚与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3脚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2脚与1脚、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4脚接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8脚与第二十七电容C27的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5脚与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6脚与7脚、微处理器芯片U3的35脚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和第二十七电容C27的另一端均接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12脚与第四十一电容C41的一端连接;第四十一电容C4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其余脚架空,第一运算放大器U11的型号为SCA100T;
模拟信号复用调理电路单元包括第十接插件P10,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三十八电容C38,第三十九电容C39,第三二极管D3,模拟开关芯片U8,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模拟开关芯片U8的3脚与第三十八电容C38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输出端;第三十八电容C38的另一端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9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0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3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1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5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2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7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7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9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6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1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5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3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4脚与第十接插件P10的15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3脚与第三十九电容C39的一端连接并作为+12V电压输出端;第三十九电容C39的另一端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9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32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6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31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30脚连接;模拟开关芯片U8的8脚与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3脚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阳极接地;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2脚与1脚、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连接;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4脚接地;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8脚与第二十六电容C26的一端连接并作为5V电压输出端;第二十六电容C26的另一端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14脚接地;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5脚连接;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地;运算放大器芯片U10的6脚与7脚、微处理器芯片U3的33脚连接;第十接插件P10的2脚与4脚、6脚、8脚、10脚、12脚、14脚、16脚连接并接地,模拟开关芯片U8的型号为MAX308CSE;
SD卡存贮电路单元包括第四十三电容C43,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SD卡插座U7,SD卡插座U7的1脚与第三十电阻R30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78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2脚与第二十九电阻R29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79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3脚与第二十八电阻R28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83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4脚与第四十三电容C43的一端连接;第四十三电容C43的另一端接地;SD卡插座U7的5脚与第二十五电阻R25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80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6脚接地;SD卡插座U7的7脚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65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8脚与第二十七电阻R27的一端、微处理器芯片U3的66脚连接;SD卡插座U7的9脚接地;第二十五电阻R25的另一端与第二十六电阻R26的另一端、第二十七电阻R27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SD卡插座U7的型号为MicroSD;
UART接口电路单元包括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二十九电容C29,第三十电容C30,第三十一电容C31,第三十二电容C32,第三十三电容C33,第三十四电容C34,第三十五电容C35,第三十六电容C36,第三十七电容C37,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第三接插件P3,第四接插件P4,第五接插件P5,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脚与第二十八电容C28的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3脚与第二十八电容C28的另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4脚与第二十九电容C29的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5脚与第二十九电容C29的一端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3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0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5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4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26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6脚与第三十一电容C31的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2脚与第三十电容C30的一端连接;第三十电容C30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一电容C31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4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2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7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6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3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1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8脚与第四接插件P4的5脚连接;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6脚与第三十二电容C32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二电容C32的另一端、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15脚、第四接插件P4的剩余脚均接地;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脚与第三十三电容C33的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3脚与第三十三电容C33的另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4脚与第三十四电容C34的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5脚与第三十四电容C34的另一端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55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0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63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56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64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6脚与第三十六电容C36的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2脚与第三十五电容C35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五电容C35的另一端与第三十六电容C36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4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5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7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1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3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6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8脚与第五接插件P5的2脚连接;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6脚与第三十七电容C37的一端连接;第三十七电容C37的另一端、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15脚、第五接插件P5的剩余脚均接地;第三接插件P3的1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93脚连接;第三接插件P3的2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92脚连接;第三接插件P3的3脚接地,第一UART电平转换芯片U5的型号为MAX3232CSE,第二UART电平转换芯片U6的型号为MAX3232CSE;
JLINK调试电路单元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二接插件P2,第二接插件P2的1脚和2脚均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二接插件P2的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90脚、第七电阻R7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5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77脚、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7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72脚、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9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76脚、第八电阻R8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13脚与微处理器芯片U3的89脚、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15脚为复位脚;第二接插件P2的17脚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连接;第二接插件P2的19脚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连接并作为3.3V电压输出端;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与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连接并接地;第二接插件P2的4脚与6脚、8脚、10脚、12脚、14脚、16脚、18脚、20脚连接并接地;第二接插件P2的11脚架空;
微处理器芯片U3的剩余引脚均架空。
CN2012207285925U 2012-12-25 2012-12-25 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9764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285925U CN202976444U (zh) 2012-12-25 2012-12-25 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7285925U CN202976444U (zh) 2012-12-25 2012-12-25 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976444U true CN202976444U (zh) 2013-06-05

Family

ID=48517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728592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2976444U (zh) 2012-12-25 2012-12-25 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9764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0878A (zh) * 2012-12-25 2013-06-1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50878A (zh) * 2012-12-25 2013-06-12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93819U (zh) 一种雷电预警系统
CN102745311A (zh) 一种定位通信一体化环境监测浮标
CN202870320U (zh) 手持式气象信息采集仪
CN204833392U (zh) 一种无人机飞行数据记录仪
CN103150878B (zh) 一种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CN102200455B (zh) 可用于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的传感器节点
CN203376490U (zh) 一种气象信息采集设备
CN202420486U (zh) 具有远程通讯功能的验潮仪
CN103344305A (zh) 基于文件自动管理系统和gsm模块的超声波液位记录仪
CN102364302B (zh) 雨量水位监测设备
CN202976444U (zh) 水下观测网络控制电路
CN103944959A (zh) 一种用于监测数据远程传送、接收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206684524U (zh) 一种无人船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CN203191571U (zh) 志愿船综合观测系统
CN206178063U (zh) 一种基于近远程无线传输技术的避雷器实时在线监测仪
CN203758998U (zh) 一种使用太阳能的基于ZigBee无线通信技术的蓝藻监测器
CN203455052U (zh) 基于文件自动管理系统和gsm模块的超声波液位记录仪
CN104754770A (zh) 雨量实时监测节点
CN203455942U (zh) 地下水动态远程数据发射装置
CN203519174U (zh) 一种远程温度检测报警系统
CN112260748A (zh) 基于北斗通信技术的电力北斗通信系统及通信方法
CN204101731U (zh) 一种基于gis的水土流失地理信息采集器
CN205664823U (zh) 一种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海洋水文数据采集装置
CN203562085U (zh) 一种农业户外采集器
CN204810433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追踪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819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0819

RGAV Abandon patent right to avoid re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