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954430U - 积水井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积水井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954430U CN202954430U CN 201220687488 CN201220687488U CN202954430U CN 202954430 U CN202954430 U CN 202954430U CN 201220687488 CN201220687488 CN 201220687488 CN 201220687488 U CN201220687488 U CN 201220687488U CN 202954430 U CN202954430 U CN 2029544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collector
- valve
- drainage
- wat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积水井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还包括排水控制系统,所述排水管道上设有排水阀门,所述排水控制系统包括收集器、感应管、用于控制所述排水阀门工作状态的控制器以及用于将压力信号转为电水位信号的感应阀,所述感应管为竖管,其下端与所述收集器进行连通,上端设有用于采集压力信号的压力信号采样管口,所述压力信号采样管口通过压力管与所述感应阀的压力信号输入管口相连接,所述感应阀的电水位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电水位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对环境要求低,运行可靠,维护工作量小,基本上可以达到免维护的要求,适应于各种积水井(集水井)以及类似场合的排水控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积水井内积水的排水、具有极高控制水位灵敏性的系统,属于自动抽吸水装置领域。
背景技术
积水井的排水通常应根据积水井内的水位确定,当水位升高到一定程度,开启排水装置进行排水,现有积水井排水控制系统通常采用电水位传感器进行积水井水位信号的采集,或者采用浮球装置控制阀门的启闭,但由于积水井所处的环境条件,采用电水位传感器时会涉及较多的线路,易于出现短路和漏电的问题,安全性和可靠性相对较差,而浮球装置则会因结垢等原因而失灵,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适宜于积水井环境的安全可靠的排水控制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安全性、可靠性及水位控制灵敏度的积水井排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积水井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上设有排水阀门,还包括排水控制系统,所述排水控制系统包括收集器、感应管、用于控制所述排水阀门工作状态的控制器以及用于将压力信号转为电水位信号的感应阀,所述感应管为竖管,其下端与所述收集器进行连通,上端设有用于采集压力信号的压力信号采样管口,所述压力信号采样管口通过压力管与所述感应阀的压力信号输入管口相连接,所述感应阀的电水位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电水位信号输入端相连接。
所述收集器可以通过三通管连接所述感应管及所述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可以连接所述三通管的部分为竖向的排水立管,所述排水立管的下端可以连接所述三通管上端的直通接口,所述感应管可以连接所述三通管的旁路接口。所述感应管可以通过弯头连接所述三通管的旁路接口。由于采用了排水立管以及与三通管的相应连接结构,有利于排水管道的安装设置,特别是将感应管连接在这种结构的旁路接口,使得在进水过程(水位升高过程)和排水过程中在三通管、排水立管和感应管内的水流组织的更为合理,在保证感应管信号采样的灵敏性和可靠性的同时,避免了进排水过程中对感应管内的水位冲击,进而避免了因这些感应管内水位冲击导致的信号处理误差/故障以及对感应阀和控制器的负面影响。
所述排水立管可以通过弯管与排水横管连接,所述排水立管和所述排水横管的连接方式优选为法兰连接,所述排水横管可以构成所述排水管道的一部分。由此可以优化排水管道的结构,方便安装布置。
所述收集器的外形优选为两端均设有底面的圆柱体形,以合理组织水流,减少因湍流等因素导致的感应误差。
所述圆柱体形的收集器优选水平设置,由此可以使得水流组织的更为合理。
所述收集器可以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优选安装在所述圆柱形的收集器的一个底面上。
所述三通管与所述收集器的连接方式优选为所述三通管下端的直通接口连接在所述水平设置的收集器的顶部。
所述排水管道优选通过承插连接方式连接所述排水阀门的阀入口,所述排水阀门的阀出口处可以设有用于积水排出的真空管路。
所述收集器内可以设有单向阀或者单向阻尼阀,避免一个排水周期结束后,排水立管及收集器内的污水倒流积水井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积水井内水位上升的过程中,水通过三通管进入感应管,感应管内气压因积水井内水位的不断上升而逐渐增大,感应管上端的压力信号采样管口对感应管内部的压力值进行采样,当压力增大到一设定值时,通过感应阀或其他类似信号转换装置形成相应的电水位信号,通过电子控制装置控制排水,由此可以实现排水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由于压力信号的采用是通过感应管实现,只有感应管与水接触,而控制装置以及其他相应的电子装置和线路可以设置则可以绝缘密闭设置和/或设置在独立的空间内,由此避免了积水井有水和潮湿的环境下给电子设备和线路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或避免了因水发生的短路故障;由于采用的感应管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强,并且可以采用滤网过滤等方式避免感应管堵塞,因此有利于提高信号采集的灵敏性和可靠性,而在现有技术下,可以通过适当的感应阀及控制装置的选择来确保后续的信号转换和控制过程顺利进行,由此明显地提高了整体系统的控制质量,简化了感应装置的结构,并有利于提高信号采集及系统控制的灵敏度;由于设置了收集器,积水井内的水先进入收集器,减缓和避免了进水形成的冲击和波动,同时还可以通过在收集器进口处设置过滤网等方式,在保证水能够顺利进入收集器,避免直接在感应管管口处设置滤网因管口较小导致杂物对管口的堵塞;由于在收集器上设置三通,并通过该三通以直通接口连接排水管、以水平的旁路接口连接感应管的方式实现收集器同排水管和感应管的连接,由此不仅简化了感应管和排水管同收集器之间的连接结构,降低了对安装精度的要求,方便了系统的调试,而且还减少了由收集器到排水管的阻力,有利于提高排水能力,减小动力消耗,同时还在收集器到感应管之间形成的适度阻尼和缓冲,进一步避免了进水水流冲击作用导致的感应管内水位波动,有利于提高水位信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在积水井内水位位于临界水位附近时,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进水冲击波动导致的频繁的误启动和误关闭;由于在收集器内设置了单向阀或单向阻尼阀(泛指在允许一个方向上的水流通过,而对反方向的水流具有一定的阻尼作用的阀门或装置),使得在一个排水周期结束后,排污横管、排污立管及收集器内的污水不会倒流进入积水井内,及而后再因积水井收集器内水位的压力形成反向向上的水流,导致感应管内的水位冲到临界水位之上,使排水系统重新启动排水,如此反复,直至积水井内的水位排至下限。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对环境要求低,运行可靠,维护工作量小,基本上可以达到免维护的要求,因此适应于各种积水井(集水井)以及类似场合的排水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器及排水阀门的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积水井排水系统,包括收集器1、感应管2、排污管道、排水阀门6、控制器8、感应阀9,系统还设有电源盒7。其中,感应管为竖管,其下端连接收集器,其上端设有用于采集压力信号的压力采样管口,感应管的压力采样管口通过压力管连接感应阀的压力信号输入管口,其中,压力管穿过穿线管4与感应阀进行连接。感应阀的电水位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的电水位信号输入端相连接,控制器的作用是用于控制排水阀门的开启及关闭,控制器采用单板机等简单的智能电子控制装置,以适应于设备的智能化和小型化,由于采用单板机固化,系统相对于现有排水控制装置更加稳定和可靠。排污管道包括排污立管3和排污横管5。如图1所示,此系统的收集器、感应管及排污立管处于积水井12内,此系统的排水阀门、控制器、感应阀等置于控制井13内,积水井和控制井的管道通过排污横管进行连接,形成一个管道。
收集器通过三通管连接感应管及排水管道,排水管道连接三通管的部分为竖向的排水立管3,排水立管的下端连接三通管上端的直通接口,感应管通过弯头连接三通管的旁路接口。由于采用了排水立管以及与三通管的相应连接结构,有利于排水管道的安装设置,特别是将感应管连接在这种结构的旁路接口,使得在进水过程(水位升高过程)和排水过程中在三通管、排水立管和感应管内的水流组织的更为合理,在保证感应管信号采样的灵敏性和可靠性的同时,避免了进/排水过程中对感应管内的水位冲击,进而避免了因这些感应管内水位冲击导致的信号处理误差/故障以及对感应阀和控制器的负面影响。
排水立管通过弯管与排水横管5连接,排水立管和排水横管的连接方式为法兰连接,可以通过弯管进行连接。排水横管构成排水管道的一部分。由此可以优化排水管道的结构,方便安装布置。
收集器的外形为两端均设有底面的圆柱体形,以合理组织水流,减少因湍流等因素导致的感应误差,圆柱体形的收集器为水平设置,由此可以使得水流组织的更为合理,收集器设有进水管11,当积水井内积水的液位逐渐上升时,积水通过进水口进入系统内。进水管为进水口朝下的直角弯管,其位置安装在收集器的一个底面上。
三通管与收集器的连接方式为三通管下端的直通接口连接在水平设置的收集器的顶部,收集器内通常设有单向阀或者单向阻尼阀,避免一个排水周期结束后,排水立管及收集器内的污水倒流积水井内。
排水管道通过承插连接方式连接排水阀门的阀入口,排水阀门的阀出口处可以设有用于积水排出的真空管路10,用于积水由排水阀门从阀出口处排出。
控制器通过控制排水阀门的开启及关闭,将积水井内的积水抽提出来。
如图4所示,控制器8连接有气源软管14,通过控制器控制气源软管14对排水阀门6内部空气的抽吸与放空,进而控制排水阀门的开启/关闭。
积水井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积水井内的积水越积越多时,积水液面会不断上升,积水便进入积水井排水系统里面,进而进入系统的感应管里面,因水位的不断上升使得感应管内部的空气压力逐渐增大,当空气压力增大到特定值时,感应管的压力信号采样管口将其采集到的压力信号传给感应阀,感应阀将压力信号转为电水位信号,随将电水位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收到信号后控制排水阀门的开启及关闭,排污阀开启,收集器排污管与真空管路连通,积水井内的污水被抽吸进入真空管路。排污阀的开启动力来自真空管路中的负压。控制器为周期工作,完成一个周期后,若积水井内液位仍在设定上限,控制器将再次被激发,进入下一个排污周期,如此循环,直至积水井内水位达到设定下限。
Claims (10)
1.一种积水井排水系统,包括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上设有排水阀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水控制系统,所述排水控制系统包括收集器、感应管、用于控制所述排水阀门工作状态的控制器以及用于将压力信号转为电水位信号的感应阀,所述感应管为竖管,其下端与所述收集器进行连通,上端设有用于采集压力信号的压力信号采样管口,所述压力信号采样管口通过压力管与所述感应阀的压力信号输入管口相连接,所述感应阀的电水位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器的电水位信号输入端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积水井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器通过三通管连接所述感应管及所述排水管道,所述排水管道连接所述三通管的部分为竖向的排水立管,所述排水立管的下端连接所述三通管上端的直通接口,所述感应管连接所述三通管的旁路接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积水井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管通过弯头连接所述三通管的旁路接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积水井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立管通过弯管与排水横管连接,所述排水立管和所述排水横管的连接方式为法兰连接,所述排水横管构成所述排水管道的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积水井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器的外形为两端均设有底面的圆柱体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积水井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圆柱体形的收集器水平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积水井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器设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优选安装在所述圆柱形的收集器的一个底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积水井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与所述收集器的连接方式优选为所述三通管下端的直通接口连接在所述水平设置的收集器的顶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积水井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道通过承插连接方式连接所述排水阀门的阀入口,所述排水阀门的阀出口处设有用于积水排出的真空管路。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权利要求所述的积水井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器内设有单向阀或者单向阻尼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687488 CN202954430U (zh) | 2012-12-13 | 2012-12-13 | 积水井排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20687488 CN202954430U (zh) | 2012-12-13 | 2012-12-13 | 积水井排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954430U true CN202954430U (zh) | 2013-05-29 |
Family
ID=48460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20687488 Expired - Lifetime CN202954430U (zh) | 2012-12-13 | 2012-12-13 | 积水井排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95443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16817A (zh) * | 2012-12-13 | 2013-04-03 | 万若(北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积水井排水控制系统 |
CN110080365A (zh) * | 2019-05-23 | 2019-08-02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一种指向性城市防洪排涝警示排水系统 |
-
2012
- 2012-12-13 CN CN 201220687488 patent/CN20295443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16817A (zh) * | 2012-12-13 | 2013-04-03 | 万若(北京)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积水井排水控制系统 |
CN110080365A (zh) * | 2019-05-23 | 2019-08-02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一种指向性城市防洪排涝警示排水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39934Y (zh) | 饮料机加热水箱的水位控制装置 | |
CN202954430U (zh) | 积水井排水系统 | |
CN102072835B (zh) | 自清洗沉沙池 | |
CN103016817B (zh) | 积水井排水控制系统 | |
CN203847378U (zh) | 化工泵机封冷却水自动回收装置 | |
CN216483372U (zh) | 一种汽水混合物分离取样装置 | |
CN201826386U (zh) | 真空排水系统集水界面单元装置 | |
CN201024460Y (zh) | 全自动废水再利用装置 | |
CN205421521U (zh) | 一种容积式雨水弃流装置 | |
CN210853745U (zh) | 真空自动排液罐 | |
CN105649185B (zh) | 一种容积式弃流装置 | |
CN205746033U (zh) | 一种蒸汽管道与设备对接安装结构 | |
CN201024438Y (zh) | 叠加式管道增压供水装置 | |
CN218845735U (zh) | 蒸汽疏水收集及应用系统 | |
CN112160396A (zh) | 一种真空井设备腔集水与排水装置 | |
CN106178961B (zh) | 超滤膜设备清洗装置 | |
CN104826842A (zh) | 一种用于储罐清洗的抽吸装置 | |
CN201715250U (zh) | 一种负压及微正压油田气汇管的自力式排液罐 | |
CN220959703U (zh) | 一种凝结水负压回收装置 | |
CN215367713U (zh) | 一种真空排水气体控制装置 | |
CN204778887U (zh) | 一种无动力自浮式滗水器 | |
CN201921555U (zh) | 卧式45度斜角波纹形板除砂器 | |
CN201793194U (zh) | 污水收集装置 | |
CN106437654B (zh) | 智能式气井排采增产装置 | |
CN221788520U (zh) | 一种气体管路水气分离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529 |
|
CX01 | Expiry of patent ter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