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806269U - 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806269U
CN202806269U CN 201220382476 CN201220382476U CN202806269U CN 202806269 U CN202806269 U CN 202806269U CN 201220382476 CN201220382476 CN 201220382476 CN 201220382476 U CN201220382476 U CN 201220382476U CN 202806269 U CN202806269 U CN 2028062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inductility
tightrope
screw
driver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38247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世武
梁旭
许旻
刘鹏
任小双
徐利超
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Original Assignee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filed Critic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STC
Priority to CN 20122038247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8062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8062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80626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包括水陆两栖机器人密封壳体、密封盖板、前/后盖板、控制电路、电池、通讯天线、复合推进驱动模块、可变形足-蹼模块,所述密封壳体两侧板对称设有多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每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的输出轴上安装有可变形足-蹼模块;解决了现有水陆两栖机器人大多需要两套相互独立的陆地和水中推进机构,且在复杂水陆过渡环境下通过能力差、效率低的不足,为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两栖探险与救援提供一种有效的高技术手段。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陆两栖机器人,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科学相关研究的深化与发展,海洋与陆地交界的过渡地带成为近年来科学研究、环境监控、调查分析及军事侦察等方面应用和关注的重点区域之一。水陆两栖机器人作为一种能够在陆地、水中及水陆过渡地带开展各种作业任务的有效技术手段,正吸引着全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科技人员的研究和探索。但是现有两栖机器人的性能还远达不到单一功能的陆地或者水下机器人,而且能够真正实现水陆过渡环境的有效切换的更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陆地和水中分离的驱动和执行机构,使得机器人的效率极其低下;二、水陆过渡环境随着介质形式的多种多样,对水陆两栖机器人的推进机构和控制策略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水陆两栖机器人需要陆地和水下推进的有效复合,设计出既能够适应陆地复杂多变地形,又能在水下高效推进的复合驱动和执行机构。为了实现水陆两栖机器人既能够在水中和陆地环境高机动能力,又能在水陆过渡地带具有良好的通过性和适应性,开发研制基于新型复合驱动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成为近年来两栖机器人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解决了现有水陆两栖机器人大多需要两套相互独立的陆地和水中推进机构,且在复杂水陆过渡环境下通过能力差、效率低的不足,为近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两栖探险与救援提供一种有效的高技术手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包括密封盖板(1)、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控制电路(3)、电池(4)、通讯天线(5)、密封壳体(6)、可变形足-蹼模块(7)、前/后盖板(8),其中密封盖板(1)和密封壳体(6)之间的接合面由密封条和密封胶密封后通过螺钉进行连接,前/后盖板(8)分别粘接于密封壳体(6)的前、后两个侧面,控制电路(3)和电池(4)由螺钉固定在密封壳体(6)内,通讯天线(5)固定在密封盖板(1)上,其信号传输线缆与控制电路(3)相连;在密封壳体(6)的两侧对称设有多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每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的输出轴端连接可变形足-蹼模块(7);可变形足-蹼模块(7)通过紧定螺钉分别固接于每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的输出轴端。 
可变形足-蹼模块(7)包括首节基板(16),首节盖板(9),多个中节(10),末节(11),弹性薄板(15),无伸缩性软绳(14),无伸缩性软绳压片(12)和无伸缩性软绳夹头(13);首节基板(16),5个中节(10),末节(11)依次通过螺钉固定在弹性薄板(15)上,无伸缩性软绳(14)通过首节基板(16),5个中节(10),末节(11)上的通孔后折回并由无伸缩性软绳夹头(13)夹紧,并用无伸缩性软绳压片(12)压住防止脱落;首节盖板(9)和首节基板(16)通过螺钉固接。 
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包括主驱动电机(17),驱动模块框架盖板(18),驱动模块框架(19),零位检测盘(20),槽形光电开关(21),主驱动电机支架(22),轴承座(23),收线电机(24),螺母套筒(25),第二收线齿轮(26),第一收线齿轮(27),第一驱动齿轮(28),第二驱动齿轮(29),O型密封圈(30),密封腔螺钉(31),传动空心轴第一轴承(32),密封腔轴承端盖(33),传动空心轴(34),轴用挡圈(35),无伸缩性软绳连接块(36),第一连接杆(37),传动空心轴第二轴承(38),连接销(39),第一连接杆轴承(40),第二连接杆 (41),第二连接杆轴承(42),丝杆第一轴承(43),直线轴承(44),螺母(45),光轴(46),套筒端盖(47),丝杆(48),丝杆第二轴承(49),丝杆轴承端盖(50);主驱动电机通过螺钉固定于主驱动电机支架(22)上;传动空心轴(34)由传动空心轴第一轴承(32)和传动空心轴第二轴承(38)支承,安装于驱动模块框架(19)和主驱动电机支架(22),驱动模块框架(19)和主驱动电机支架(22)通过螺钉固接成为一体;主驱动电机(17)的输出轴通过紧定螺钉连接第一驱动齿轮(28),与第一驱动齿轮(28)相啮合传动的第二驱动齿轮(29)通过平键和轴用挡圈(35)固定在传动空心轴(34)上;传动空心轴(34)的中轴线上开有直径1.5mm的通孔,无伸缩性软绳(14)能在通孔内滑动;收线电机(24)通过第一收线齿轮(27)和第二收线齿轮(26)啮合传动后,驱动丝杆(48)转动,丝杆(48)与螺母(45)构成螺旋传动使固接在螺母(45)上的螺母套筒(25)能够在传动空心轴(34)的轴线方向上产生直线位移,从而经过第一连接杆轴承(40)、第二连接杆轴承(42)、第二连接杆(41)、第一连接杆(37)和无伸缩性软绳连接块(36)的一系列传动使无伸缩性软绳(14)产生同步的直线位移;直线轴承(44)和光轴(46)用来导向螺母套筒(25)的直线运动,防止其旋转;传动空心轴(34)上通过紧定螺钉固接零位检测盘(20),和固定在驱动模块框架(19)上的槽形光电开关(21)配合用来检测转动的零位;驱动模块框架(19)的伸出端和传动空心轴(34)形成一个空腔,通过密封腔螺钉(31)处的小孔填注粘稠密封剂用来密封防水;驱动模块框架(19)通过O型密封圈(30)与两栖机器人密封壳体(6)进行密封防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有效地将陆地足式推进方式和水中蹼式推进方式融合在一起,陆地和水中推进所需的主驱动电机和执行机构实现了功能复用,满足了机器人在水陆两栖条件的行进和游动多运动模式的需求,同时保证了机器人运动的平稳性、快速性和协调性。 
2.本实用新型机器人的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便于维护和更换。 
3.本实用新型运动方式灵活,水陆环境适应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蹼状态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腿状态结构图; 
图4为可变形足-蹼模块结构图; 
图5为图4的剖视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在陆地行走时的三角步态实现原理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在翻越障碍物时同步步态实现原理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水中正向巡游实现原理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水中反向巡游实现原理图; 
图7c为本实用新型水中转向游动实现原理图; 
图7d为本实用新型水中原地自旋游动实现原理图; 
图7e为本实用新型水中紧急制动实现原理图; 
图7f为本实用新型上升游动运动实现原理图; 
图7g为本实用新型下潜游动运动实现原理图; 
其中:1为密封盖板,2为复合推进驱动模块,3为控制电路,4为电池,5为通讯天线,6为密封壳体,7为可变形足-蹼模块,8为前/后盖板,9为首节盖板,10为中节,11为末节,12为无伸缩性软绳压片,13为无伸缩性软绳夹头,14为无伸缩性软绳,15为弹性薄板,16为首节基板,17为主驱动电机,18为驱动模块框架盖板,19为驱动模块框架,20为零位检测盘,21为槽形光电开关,22为主驱动电机支架,23为轴承座,24为收线电机,25为螺母套筒,26为第二收线齿轮,27为第一收线齿轮,28为第一驱动齿轮,29为第二驱动齿轮,30为O型密封圈,31为密封腔螺钉,32为传动空心轴第一轴承,33为 密封腔轴承端盖,34为传动空心轴,35为轴用挡圈,36为无伸缩性软绳连接块,37为第一连接杆,38为传动空心轴第二轴承,39为连接销,40为第一连接杆轴承,41为第二连接杆,42为第二连接杆轴承,43为丝杆第一轴承,44为直线轴承,45为螺母,46为光轴,47为套筒端盖,48为丝杆,49为丝杆第二轴承,50为丝杆轴承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机器人包括密封盖板1、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控制电路3、电池4、通讯天线5、密封壳体6、可变形足-蹼模块7、前/后盖板8,其中密封盖板1和密封壳体6之间的接合面由密封条和密封胶密封后通过螺钉进行连接,前/后盖板8分别粘接于密封壳体6的前、后两个侧面,控制电路3和电池4由螺钉固定在密封壳体6内,通讯天线5固定在密封盖板1上,其信号传输线缆与控制电路3相连;在密封壳体6的两侧对称设有多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每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的输出轴端连接可变形足-蹼模块7。本实施例的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共三对、六个,对称分布于密封壳体6的前部、中部和后部,三对、六个可变形足-蹼模块7通过紧定螺钉分别固接于每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的输出轴端。 
如图2所示,可变形足-蹼模块7包括首节基板16,首节盖板9,多个中节10,末节11,弹性薄板15,无伸缩性软绳14,无伸缩性软绳压片12和无伸缩性软绳夹头13。本实施例中中节为5个。首节基板16,5个中节10,末节11依次通过螺钉固定在弹性薄板15上,无伸缩性软绳14通过首节基板16,5个中节10,末节11上的通孔后折回并由无伸缩性软绳夹头13夹紧,并用无伸缩性软绳压片12压住防止脱落。首节盖板9和首节基板16通过螺钉固接。图2为可变形足-蹼模块7在无伸缩性软绳松弛状态下成为类似于蹼的水中驱动机构,图3为可变形足-蹼模块7在无伸缩性软绳收紧状态下成为类似于足的陆地驱动机构。 
如图4和图5所示,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包括主驱动电机17,驱动模块框架盖板18,驱动模块框架19,零位检测盘20,槽形光电开关21,主驱动电机支架22,轴承座23,收线电机24,螺母套筒25,第二收线齿轮26,第一收线齿轮27,第一驱动齿轮28,第二驱动齿轮29,O型密封圈30,密封腔螺钉31,传动空心轴第一轴承32,密封腔轴承端盖33,传动空心轴34,轴用挡圈35,无伸缩性软绳连接块36,第一连接杆37,传动空心轴第二轴承38,连接销39,第一连接杆轴承40,第二连接杆41,第二连接杆轴承42,丝杆第一轴承43,直线轴承44,螺母45,光轴46,套筒端盖47,丝杆48,丝杆第二轴承49,丝杆轴承端盖50。主驱动电机17为市购产品,购置于苏州钧和伺服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商:瑞士Maxon公司)、型号为Maxon RE 30,通过螺钉固定于主驱动电机支架22上。传动空心轴34由传动空心轴第一轴承32和传动空心轴第二轴承38支承,安装于驱动模块框架19和主驱动电机支架22,驱动模块框架19和主驱动电机支架22通过螺钉固接成为一体。主驱动电机17的输出轴通过紧定螺钉连接第一驱动齿轮28,与第一驱动齿轮28相啮合传动的第二驱动齿轮29通过平键和轴用挡圈35固定在传动空心轴34上。传动空心轴34的中轴线上开有直径约1.5mm的通孔,无伸缩性软绳14可在通孔内滑动。收线电机24通过第一收线齿轮27和第二收线齿轮26啮合传动后,驱动丝杆48转动,丝杆48与螺母45构成螺旋传动使固接在螺母45上的螺母套筒25能够在传动空心轴34的轴线方向上产生直线位移,从而经过第一连接杆轴承40、第二连接杆轴承42、第二连接杆41、第一连接杆37和无伸缩性软绳连接块36的一系列传动使无伸缩性软绳14产生同步的直线位移。直线轴承44和光轴46用来导向螺母套筒25的直线运动,防止其旋转。传动空心轴34上通过紧定螺钉固接零位检测盘20,和固定在驱动模块框架19上的槽形光电开关21配合用来检测转动的零位。驱动模块框架19的伸出端和传动空心轴34形成一个空腔,通过密封腔螺钉31处的小孔填注粘稠密封剂用来密封防水。驱动模块框架19通过O型密封圈30与两栖机器人密封壳体6进行密封防水。 
本实用新型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可以实现水陆两栖环境下的陆地足式运动和水中蹼式游动两种运动模式。 
陆地足式运动模式:当可变形足-蹼模块7在传动空心轴34的驱动下作回转运动时,可实现两栖机器人的陆地行走、翻越障碍等功能。辅以不同的控制时序,可实现两栖机器人行走步态上的变化。如图6a所示,当两栖机器人在较平坦地面行走时,可采用图中的三角步态推进方式,即六套可变形足-蹼模块7分成两组,每组由呈三角形分布的三套可变形足-蹼模块7构成,两组之间存在一定的驱动时序相位差,从而保证了机器人整体在行进过程中的平稳性和快速性。如图6b所示,当两栖机器人需要翻越一定高度的障碍时,可采用图中的同步步态推进方式,即六套可变形足-蹼模块7分成三组,分别由前、中、后部相对的两套模块构成,每组之间存在一定的驱动时序相位差,从而实现了机器人整体在翻越障碍过程中的通过性和协调性。 
水中蹼式游动模式:如图7a所示,当可变形足-蹼模块7在平行于机器人身体平面附近作小范围拍动动作时,机器人可实现正向的游动;如图7b所示,当可变形足-蹼模块7在图7a所示位置旋转180°后作拍动动作时,机器人可实现反向的游动;如图7c所示,当机器人一侧的可变形足-蹼模块7作拍动动作时,机器人可实现向左或向右的转向游动;如图7d所示,当机器人身体两侧的可变形足-蹼模块7错位180°进行拍动动作时,机器人可实现水下的原地自旋游动;如图7e所示,当可变形足-蹼模块7位于与机器人身体平面相垂直的位置时,可实现机器人在水下的紧急制动动作;如图7f和图7g所示,当可变形足-蹼模块7在与机器人身体平面成一定夹角的位置作拍动动作时,机器人可实现上浮或下潜游动运动。 

Claims (3)

1.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
包括密封盖板(1)、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控制电路(3)、电池(4)、通讯天线(5)、密封壳体(6)、可变形足-蹼模块(7)、前/后盖板(8),其中密封盖板(1)和密封壳体(6)之间的接合面由密封条和密封胶密封后通过螺钉进行连接,前/后盖板(8)分别粘接于密封壳体(6)的前、后两个侧面,控制电路(3)和电池(4)由螺钉固定在密封壳体(6)内,通讯天线(5)固定在密封盖板(1)上,其信号传输线缆与控制电路(3)相连;在密封壳体(6)的两侧对称设有多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每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的输出轴端连接可变形足-蹼模块(7);可变形足-蹼模块(7)通过紧定螺钉分别固接于每个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的输出轴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可变形足-蹼模块(7)包括首节基板(16),首节盖板(9),多个中节(10),末节(11),弹性薄板(15),无伸缩性软绳(14),无伸缩性软绳压片(12)和无伸缩性软绳夹头(13);首节基板(16),5个中节(10),末节(11)依次通过螺钉固定在弹性薄板(15)上,无伸缩性软绳(14)通过首节基板(16),5个中节(10),末节(11)上的通孔后折回并由无伸缩性软绳夹头(13)夹紧,并用无伸缩性软绳压片(12)压住防止脱落;首节盖板(9)和首节基板(16)通过螺钉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陆两栖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复合推进驱动模块(2)包括主驱动电机(17),驱动模块框架盖板(18),驱动模块框架(19),零位检测盘(20),槽形光电开关(21),主驱动电机支架(22),轴承座(23),收线电机(24),螺母套筒(25),第二收线齿轮(26),第一收线齿轮(27),第一驱动齿轮(28),第二驱动齿轮(29),O型密封圈(30),密封腔螺钉(31),传动空心轴第一轴承(32),密封腔轴承端盖(33),传动空心轴(34),轴用挡圈(35),无伸缩性软绳连接块(36),第一连接杆(37),传动空心轴第二轴承 (38),连接销(39),第一连接杆轴承(40),第二连接杆(41),第二连接杆轴承(42),丝杆第一轴承(43),直线轴承(44),螺母(45),光轴(46),套筒端盖(47),丝杆(48),丝杆第二轴承(49),丝杆轴承端盖(50);主驱动电机通过螺钉固定于主驱动电机支架(22)上;传动空心轴(34)由传动空心轴第一轴承(32)和传动空心轴第二轴承(38)支承,安装于驱动模块框架(19)和主驱动电机支架(22),驱动模块框架(19)和主驱动电机支架(22)通过螺钉固接成为一体;主驱动电机(17)的输出轴通过紧定螺钉连接第一驱动齿轮(28),与第一驱动齿轮(28)相啮合传动的第二驱动齿轮(29)通过平键和轴用挡圈(35)固定在传动空心轴(34)上;传动空心轴(34)的中轴线上开有直径1.5mm的通孔,无伸缩性软绳(14)能在通孔内滑动;收线电机(24)通过第一收线齿轮(27)和第二收线齿轮(26)啮合传动后,驱动丝杆(48)转动,丝杆(48)与螺母(45)构成螺旋传动使固接在螺母(45)上的螺母套筒(25)能够在传动空心轴(34)的轴线方向上产生直线位移,从而经过第一连接杆轴承(40)、第二连接杆轴承(42)、第二连接杆(41)、第一连接杆(37)和无伸缩性软绳连接块(36)的一系列传动使无伸缩性软绳(14)产生同步的直线位移;直线轴承(44)和光轴(46)用来导向螺母套筒(25)的直线运动,防止其旋转;传动空心轴(34)上通过紧定螺钉固接零位检测盘(20),和固定在驱动模块框架(19)上的槽形光电开关(21)配合用来检测转动的零位;驱动模块框架(19)的伸出端和传动空心轴(34)形成一个空腔,通过密封腔螺钉(31)处的小孔填注粘稠密封剂用来密封防水;驱动模块框架(19)通过O型密封圈(30)与两栖机器人密封壳体(6)进行密封防水。 
CN 201220382476 2012-08-02 2012-08-02 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062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82476 CN202806269U (zh) 2012-08-02 2012-08-02 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382476 CN202806269U (zh) 2012-08-02 2012-08-02 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806269U true CN202806269U (zh) 2013-03-20

Family

ID=47865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38247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806269U (zh) 2012-08-02 2012-08-02 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80626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7233A (zh) * 2013-05-10 2013-09-11 广州博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仿生多功能机器鳄鱼
CN105059071A (zh) * 2015-07-28 2015-11-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弧形足-蹼转换机构的两栖推进复合腿
CN105292409A (zh) * 2015-10-09 2016-02-03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多功能水下移动装置
CN105667623A (zh) * 2016-03-03 2016-06-15 上海大学 一种便于密封的轮腿步态可调整两栖机器人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87233A (zh) * 2013-05-10 2013-09-11 广州博斯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仿生多功能机器鳄鱼
CN105059071A (zh) * 2015-07-28 2015-11-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弧形足-蹼转换机构的两栖推进复合腿
CN105059071B (zh) * 2015-07-28 2017-07-2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基于弧形足‑蹼转换机构的两栖推进复合腿
CN105292409A (zh) * 2015-10-09 2016-02-03 山东科技大学 一种多功能水下移动装置
CN105667623A (zh) * 2016-03-03 2016-06-15 上海大学 一种便于密封的轮腿步态可调整两栖机器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5542B (zh) 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CN110027692B (zh) 一种利用波动鳍推进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WO2021000628A1 (zh) 仿生机器蝠鲼
CN112406431B (zh) 柔性鳍波动推进式两栖仿生机器人
CN106143801B (zh) 一种利用光波互补工作的无人艇
CN102039994B (zh) 一种探测用仿生刀鱼
CN202806269U (zh) 一种基于可变形足-蹼复合推进机构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CN201511768U (zh) 轮桨腿一体化驱动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CN101519113B (zh) 基于波浪能的滑翔推进器
CN101758916A (zh) 一种自主式机器鱼
CN102050162B (zh) 一种轮桨腿一体化驱动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CN102049983B (zh) 一种足板驱动型水陆两栖机器人
CN108408010B (zh) 一种水下滑翔机机翼及其控制和工作方法
CN102303492B (zh) 具有水陆两栖功能的小型变结构式推进装置
CN104527953A (zh) 一种圆碟形水下滑翔器及其工作方法
CN203186566U (zh) 机械式胸鳍仿生机器鱼
CN107600370B (zh) 一种折叠式水下滑翔机太阳能翼板展开机构
CN205738030U (zh) 一种新型风光互补供能无人帆船及其控制方法
CN104097472A (zh) 一种轮桨一体两栖机器人
CN106864712A (zh) 仿生机械海豚
CN203864969U (zh) 一种水下滑翔器的方向调节装置
CN107600371B (zh) 一种基于齿轮传动的水下滑翔机太阳能翼板展开机构
CN201580464U (zh) 基于轮桨-足板混合驱动的水陆两栖机器人
CN104260864B (zh) 一种仿尾鳍推进装置
CN104669961B (zh) 一种轮足-尾鳍混合驱动的仿生水陆两栖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20

Termination date: 2015080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