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88876U -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88876U
CN202788876U CN201220345484.XU CN201220345484U CN202788876U CN 202788876 U CN202788876 U CN 202788876U CN 201220345484 U CN201220345484 U CN 201220345484U CN 202788876 U CN202788876 U CN 2027888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h
tunnel
primary support
surrounding rock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3454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先锋
宋超业
徐福东
宋仪
许俊峰
熊田芳
张美琴
王宁
彭柳松
任玉瑾
杨超峰
李国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CRT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CRT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CRTG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Tunnel Group Co Ltd CRTG
Priority to CN2012203454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888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888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8887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一种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拱结构由外层拱形初期支护、二层拱形初期支护、两条拱脚纵梁和拱形围岩加固圈构成,其中外层拱形初期支护设置在隧道拱顶围岩内表面上,并且其上两侧的拱脚支撑于隧道两侧拱脚部位的围岩上;两条拱脚纵梁沿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隧道两侧的拱脚部位;二层拱形初期支护设置在外层拱形初期支护的内表面上,并且其上两侧的拱脚分别连接在两条拱脚纵梁的顶面上;拱形围岩加固圈位于外层拱形初期支护外部的围岩内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合承载拱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受力和防水性能较好,施工期间能提供开阔的作业空间,施工组织方便,且使用期间可带来开敞舒适的地下空间,使用功能好等特点。

Description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与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在上软下硬复合地层中修建大跨隧道、地铁车站等大型地下结构时采用的叠合承载拱结构。
背景技术
21世纪是长大隧道工程、地下空间大力开发利用的时代。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对地面交通、环境影响小的地下空间越来越多地受到青睐,尤其是能满足不同功能的大断面地下空间结构更受欢迎。
在山区断层破碎带区域修建大跨度交通隧道和城区修建地铁车站等大型地下结构时,受地质条件和埋深限制等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遇到隧道断面内上部为第四系土层或者全、强风化岩层,而下部为中~微风化的坚硬岩层。在这种上软下硬的复合地层中修建大型地下结构,历来都是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处置不当很容易引起诸如塌方、大变形等工程事故。对于此种地质条件下的大断面隧道,受功能影响一般不得不做成具有扁平形状的拱形结构,也就形成了下述的力学特征:
(1)开挖后的应力重分布变得不利;
(2)底脚处的应力集中过大,要求较大的地基承载力;
(3)拱顶不稳定;
(4)较大的松弛地压;埋深小,成拱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5)支护结构的承载力相对较小。
同时,由于隧道的下半断面为坚硬的岩层,岩体的强度远大于土体,隧道下半断面的施工还需采取爆破施工方法。因此,在结构型式和施工方案选择时,应立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施工效率和经济效益,并尽量采用快速高效措施的施工方法。
对于暗挖法施工的大跨隧道与地下工程,目前常用的结构型式有单跨无柱蛋形断面、双跨单柱断面以及多跨连拱断面等。施工中主要采用交叉中隔壁(CRD)、单侧壁导坑(小隔壁法)、双侧壁导坑(眼镜法)、洞柱法分步减跨的方法。为了与相应的施工方法相适应,隧道拱部初支通常采用拱架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对于连拱隧道,由于节点的连接质量和导洞破除的时间效应不好控制,施工过程中力的转换较为复杂,因此如果力学未平衡前,联拱初支易产生失稳性破坏。另外,连拱隧道拱顶防水施工困难,不易保证防水效果。因此,从使用功能和施工条件上考虑,单拱大跨隧道的结构型式更倾向于采用,所以如何提高单拱大跨结构拱部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已成为大型地下结构修建的关键。
对于岩质地层的大跨隧道,传统的结构型式和施工方法均是采用设置临时支撑分步减跨的方法,此时隧道下层以及后续爆破时之前上层的支撑很难保留,严重时还会由于爆破而损坏临时支撑,结果造成安全事故。同时,考虑爆破施工的影响、出碴施工机械的采用,如何提供便利的施工空间也成了修建大跨隧道中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受力和防水性能较好,施工期间能提供开阔的作业空间,施工组织方便,且使用期间可带来开敞舒适的地下空间,使用功能好等特点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由外层拱形初期支护、二层拱形初期支护、两条拱脚纵梁和拱形围岩加固圈构成,其中外层拱形初期支护由网构格栅钢架与喷射混凝土构筑而成,设置在隧道拱顶围岩内表面上,并且其上两侧的拱脚支撑于隧道两侧拱脚部位的围岩上;两条拱脚纵梁沿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隧道两侧的拱脚部位,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拱形初期支护设置在外层拱形初期支护的内表面上,其由型钢钢架与喷射混凝土构筑而成,并且其上两侧的拱脚分别连接在两条拱脚纵梁的顶面上;拱形围岩加固圈位于外层拱形初期支护外部的围岩内部,其由水泥浆凝固后形成。
所述的外层拱形初期支护的两侧拱脚处分别设有两根向外侧斜下方倾斜的压浆钢管,压浆钢管的长度为4.0~5.0m。
所述的拱脚纵梁中预埋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注浆钢管。
所述的拱形围岩加固圈的厚度为3.0m。
所述的外层拱形初期支护和二层拱形初期支护中钢架的连接节点相互错开。
所述的拱脚纵梁和外层拱形初期支护的拱脚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可用作跨度大于20m的隧道和地铁车站等大型地下结构的拱部初期支护,在此叠合承载拱结构保护下,再完成隧道下部开挖及主体结构浇筑。与传统的大跨隧道和地铁车站采用的连拱结构,施工采用PBA法、中洞法和侧洞法等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根据浅埋暗挖大跨隧道的修建理念,初期支护要强,承受全部围岩压力和施工荷载。本实用新型采用单拱结构,结构简单且受力性能好;采用的外层初期支护、二层初期支护、拱脚纵梁和拱形围岩加固圈形成叠合承载拱结构,大大提高了结构的承载能力,保证施工和结构安全;
(2)本实用新型采用强支护的理念,设置扩大的拱脚纵梁,同时注浆改善拱部围岩形成加固圈,良好地控制了地层变形,可有效减少地面沉降,降低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建筑物、构筑物、管线等)的影响,尤其适合城市等对环境控制保护要求高的地段;
(3)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叠合承载拱结构,拱部为单跨大拱组成,避免了连拱隧道V型节点处防水施工处理困难、经常出现渗漏水的质量通病,可以取得很好的防水性能;
(4)岩质地层中一般需采用爆破施工,PBA法的上下导洞、边桩及中柱施工环境恶劣,且增加了不必要的工程量;而中洞法和侧洞法均需设置大量的临时支撑,爆破条件下很难保护和保留,且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承载拱结构应用于岩质地层大跨隧道和地铁车站时,在叠合拱施工形成后,在其保护下分层进行隧道下部的开挖,取消了临时支撑,施工期间能提供开阔的作业空间,施工环境好,施工工艺简单,施工操作和组织方便;
(5)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承载拱结构为隧道下层施工提供了开敞空间,可实现大型机械化作业,爆破施工条件下提高工效明显,同时无废弃工程,节省工期和工程造价;
(6)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叠合承载拱结构,隧道为单拱无柱结构,使用期间可带来开敞舒适的地下空间,便于隧道内使用空间布置,可以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和使用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合承载拱结构施工中侧导坑施工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合承载拱结构施工中导坑施工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合承载拱结构施工中拱脚纵梁施工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合承载拱结构施工中二层拱形初期支护施工过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叠合承载拱结构施工中拱形围岩加固圈施工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由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二层拱形初期支护6、两条拱脚纵梁4和拱形围岩加固圈7构成,其中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由网构格栅钢架与喷射混凝土构筑而成,设置在隧道拱顶围岩内表面上,并且其上两侧的拱脚支撑于隧道两侧拱脚部位的围岩上;两条拱脚纵梁4沿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隧道两侧的拱脚部位,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拱形初期支护6设置在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的内表面上,其由型钢钢架与喷射混凝土构筑而成,并且其上两侧的拱脚分别连接在两条拱脚纵梁4的顶面上;拱形围岩加固圈7位于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外部的围岩内部,其由水泥浆凝固后形成。
所述的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的两侧拱脚处分别设有两根向外侧斜下方倾斜的压浆钢管3,用于加固隧道拱脚部位的地基。
所述的拱脚纵梁4中预埋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注浆钢管5,用于加固拱脚纵梁4底部地基。
所述的拱形围岩加固圈7的厚度为3.0m。
所述的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和二层拱形初期支护6中钢架的连接节点相互错开。
所述的拱脚纵梁4和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的拱脚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这样可使叠合承载拱结构传力合理,从而减少拱脚向下传递的竖向力分量。
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施工方法包括按顺序进行的下列步骤:
1)首先在待开挖的单拱大跨隧道的掌子面上两个侧导坑9拱圈外侧边缘部位施做一排侧导坑超前支护,以形成部分超前支护1,可根据地层情况采用超前锚杆、超强注浆小导管或管棚支护方式;
2)采用台阶法对侧导坑9拱部地层进行开挖,上下台阶错开距离5~10m,并在每个台阶处设置锁脚锚杆以固定侧导坑超前支护,控制下沉变形,施工中采用弱爆破,并应严格控制进尺和爆破震速,开挖完成后及时施做由网构格栅钢架与喷射混凝土构筑而成的侧导坑拱部外层初期支护,以形成部分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继续开挖侧导坑9下部地层,直至形成两个侧导坑9,在此过程中在侧导坑9的内侧边缘及时设置由型钢钢架与喷射混凝土构筑而成的临时竖撑8和临时横撑10,可根据地层情况设置若干个临时横撑10;
3)在每个侧导坑9的拱脚部位设置2根4m长的向外侧斜下方倾斜的压浆钢管3并从上往下注浆,以加固隧道拱脚部位的地基;
4)对中导坑11拱圈外侧边缘部位施做一排中导坑超前支护,以形成其余部位的超前支护1;
5)采用台阶法对中导坑11拱部地层进行开挖,在此过程中预留核心岩柱分步施工,并与侧导坑9错开距离15~20m,上部宜采用非爆破方法开挖,开挖完成后及时施做由网构格栅钢架与喷射混凝土构筑而成的中导坑拱部外层初期支护,以形成其余部位的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继续开挖中导坑11下部地层,直至形成中导坑11;
6)在隧道的两个拱脚部位沿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两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拱脚纵梁4,拱脚纵梁4由多段组成,每段拱脚纵梁4的长度约10m,并在拱脚纵梁4中预埋沿上下方向设置的注浆钢管5,待拱脚纵梁4的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利用注浆钢管5从上往下进行注浆,以填充拱脚纵梁4的底部空隙,从而加固拱脚纵梁4的底部围岩;
7)待监控量测数据显示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及围岩变形稳定时,分段拆除临时竖撑8和临时横撑10,拆除步距控制在2榀拱架间距之内,然后在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的内表面上施作由型钢钢架与喷射混凝土构筑而成的二层拱形初期支护6,以进行加强,并将二层拱形初期支护6的底脚设于拱脚纵梁4之上,二层拱形初期支护6中的型钢通过拱脚纵梁4上预埋的钢板焊接固定,喷射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对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和二层拱形初期支护6之间的空间进行初支背后注浆;
8)沿径向在二层拱形初期支护6上设置多根注浆花管并从内向外压注水泥浆,以加固隧道拱部围岩,由此形成拱部围岩加固圈7;注浆花管的长度为3.0~3.5m,注浆花管之间的间距为1.0~1.5m,注浆压力为0.5~0.8MPa,采用全孔一次性注浆方式,注浆结束后,应对注浆效果进行取芯检测,若注浆填充不密实,再进行补充注浆,最终即可形成所述的叠合承载拱结构。
本实用新型叠合承载拱结构及施工方法适用于上软下硬地层大跨断面地铁车站或隧道等地下空间的施工,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开挖进尺长度和拆除支撑长度,弱爆破,加强拱顶和纵梁沉降监测。施做拱脚纵梁前,应认真做好拱脚围岩加固,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叠合承载拱结构由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二层拱形初期支护(6)、两条拱脚纵梁(4)和拱形围岩加固圈(7)构成,其中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由网构格栅钢架与喷射混凝土构筑而成,设置在隧道拱顶围岩内表面上,并且其上两侧的拱脚支撑于隧道两侧拱脚部位的围岩上;两条拱脚纵梁(4)沿隧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隧道两侧的拱脚部位,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拱形初期支护(6)设置在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的内表面上,其由型钢钢架与喷射混凝土构筑而成,并且其上两侧的拱脚分别连接在两条拱脚纵梁(4)的顶面上;拱形围岩加固圈(7)位于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外部的围岩内部,其由水泥浆凝固后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的两侧拱脚处分别设有两根向外侧斜下方倾斜的压浆钢管(3),压浆钢管(3)的长度为4.0~5.0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拱脚纵梁(4)中预埋有沿上下方向设置的注浆钢管(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拱形围岩加固圈(7)的厚度为3.0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和二层拱形初期支护(6)中钢架的连接节点相互错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拱脚纵梁(4)和外层拱形初期支护(2)的拱脚底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30°。
CN201220345484.XU 2012-07-16 2012-07-16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888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45484.XU CN202788876U (zh) 2012-07-16 2012-07-16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345484.XU CN202788876U (zh) 2012-07-16 2012-07-16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88876U true CN202788876U (zh) 2013-03-13

Family

ID=47816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345484.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788876U (zh) 2012-07-16 2012-07-16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8887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8642A (zh) * 2012-07-16 2012-10-31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761663A (zh) * 2021-01-27 2021-05-07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减少浅埋暗挖隧道早期沉降的快速支撑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19177860A (zh) * 2024-11-25 2024-12-24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岩土体地层的暗挖大跨无柱地下结构及施工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8642A (zh) * 2012-07-16 2012-10-31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2758642B (zh) * 2012-07-16 2014-04-30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761663A (zh) * 2021-01-27 2021-05-07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减少浅埋暗挖隧道早期沉降的快速支撑装置及施工方法
CN119177860A (zh) * 2024-11-25 2024-12-24 中铁第六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岩土体地层的暗挖大跨无柱地下结构及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37686B (zh) 岩质地层暗挖三层地铁车站伞盖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2758642B (zh)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1338678B (zh) 一次扣拱暗挖逆作施工方法
CN102758632B (zh) 岩质地层双初支分层法修建大型地下结构的方法
CN105064397B (zh) 一种在地铁区间盾构隧道基础上扩挖车站的明挖施工方法
CN102155232B (zh) 地形偏压条件下大跨不对称双连拱铁路隧道施工方法
CN204729099U (zh) 岩质地层暗挖三层地铁车站伞盖结构
CN102704957A (zh) 一种用于浅埋大型地下结构建造的棚架法
CN101858220A (zh) 一种隧道双上侧壁导坑施工方法
CN112443331B (zh) 扰动敏感地层超小净距大断面群洞并行地铁隧道施工方法
CN105089670B (zh) 一种在并行区间盾构隧道基础上扩挖地铁车站施工方法
US11821316B1 (en)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single-layer lining tunnel structure based on mine-tunnelling method
CN201991017U (zh) 基于拱盖法施工成型的地铁大跨度车站主体结构
CN104074524A (zh) 一种浅埋下穿高速公路大断面隧道的施工方法
CN105804765A (zh) 一种通透肋式连拱隧道
CN207033463U (zh) 海域中部矿山盾构交接隧道叠合型接头结构
CN114542086A (zh) 一种受地下水影响的大跨度断面暗挖隧道的施工方法
CN205422733U (zh) 大跨度高边墙侧洞扣拱分台阶地铁车站支护结构
CN217558352U (zh) 一种上跨下穿近接构筑物隧道加固结构
CN104863613A (zh) 岩质地层暗挖地下结构高边墙锚拉初支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5260048U (zh) 一种通透肋式连拱隧道
CN202788876U (zh) 上软下硬地层大跨隧道叠合承载拱结构
CN205036380U (zh) 一种四联拱pba暗挖地铁车站主体结构
CN108374674B (zh) 六导洞十二步地下空间开挖支护方法
CN112922646B (zh) 叠合拱-墙一体式单跨支护大断面开挖暗挖车站修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