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者表示一个元件从另一个元件接纳媒介物。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相连”可以理解为所绕制的绕线从一个组件到达另一个组件,换言之,一个组件通过绕制的绕线与另一个组件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用于将绕线700绕制到待绕线工件(例如转子600)上,绕线700例如为漆包线,转子600可以为电机的转子。然而,需要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并不限于用于将绕线绕制到电机的转子上。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将绕线700绕制到电机的转子600上为例进行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包括机架500,回转盘组件100,绕线模具200,绕线装置300和供线装置400。
如图1所示,回转盘组件100、绕线模具200、绕线装置300和供线装置400沿所述机架500的纵向A(图1中的左右方向)顺序安装在机架500上,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在机架500”上应作广义理解。例如,供线装置400的线筒42设在机架500的下方,供线装置400的张力组件41安装在机架500上,也就是说,一个装置或组件的一部分安装在机架500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也可以描述为该装置或组件安装在机架500上,这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图1和2所示,回转盘组件100安装在机架500上,并具有用于固定待绕线的转子600的回转盘101,回转盘101相对于机架500可转动且沿机架500的纵向A可平移。
绕线装置400包括壳体301,主动盘302,从动盘303和第一导线轴306。壳体301设在机架500上。
主动盘302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301上,从动盘303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301上,从动盘303的轴线与主动盘302的轴线彼此平行且偏离开。第一导线轴306内设有沿其轴向贯穿该第一导线轴306的多个第一导线孔3060,多个第一导线孔3060排列成第一导线孔阵列,第一导线轴306沿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的轴向贯穿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且相对于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可转动,其中在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转动时所述第一导线孔阵列相对于壳体301的定向保持不变。这里,所谓“所述第一导线孔阵列相对于壳体301的定向保持不变”是指第一导线孔阵列相对于一个参考方向,例如相对于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方向不变,从而在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转动时,多个第一导线孔3060内的多根导线不会发生扭转和缠绕的现象。例如,当第一导线孔阵列为平行于水平面的直线阵列时,无论在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转动如何转动,第一导线孔阵列始终保持平行于水平面。
供线装置400与绕线装置300相连,用于向绕线装置400供给绕线。
在上面的描述中,机架500与回转盘组件100,绕线模具200,绕线装置300和供线装置400为并列关系,均为绕线设备的构成部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绕线模具200,绕线装置300和供线装置400也分别具有机架,它们的机架可以是彼此独立的,也可以共用一个机架,绕线模具200,绕线装置300和供线装置400的机架可以与机架500是同一机架,也可以说,绕线模具200,绕线装置300和供线装置400的机架构成了绕线设备的机架。例如,供线装置400具有机架(例如机架500),线筒42,多个张力器411和导线板412,这将在下面详细描述。
在下面的描述中,回转盘组件100例如与机架构成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工作台。如上所述,与绕线模具200,绕线装置300和供线装置400类似,工作台的机架也可以为机架500,换言之,工作台,绕线模具200,绕线装置300和供线装置400分别具有机架,它们的机架可以是彼此独立的,也可以共用一个机架。工作台,绕线模具200,绕线装置300和供线装置400的机架与机架500为同一机架,或者说工作台,绕线模具200,绕线装置300和供线装置400的机架构成了机架500。
为了更加清楚,下面分别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构成部分,即工作台1000,绕线模具200,绕线装置300和供线装置400。
首先参考图1和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工作台1000。工作台1000用于安装转子600,例如转子600可以为电机的转子,然而,需要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台100并不限于用于安装电机的转子。
如图2所示,工作台1000包括:机架500和回转盘组件100,其中,回转盘组件100安装在机架500上且具有用于固定待绕线700的转子600的回转盘101,回转盘101相对于机架500可转动且沿机架500的纵向可平移。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回转盘101可与电机(未示出)相连以驱动回转盘101转动。
如图1所示,回转盘101上设置有待绕制绕线700的转子600,回转盘101带动转子600沿纵向A向后移动以接近绕线设备的绕线模具200,绕线设备的绕线装置300通过模具装置200的导引下在转子600的一个线槽内绕制绕线700完毕后,回转盘101带动转子600转动一个预定角度,在下一个线槽内进行绕线,直至完成所有线槽的绕线,然后回转盘101带动转子600沿纵向A向前移动离开绕线模具200,取下转子600进行下一个转子600绕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工作台1000,在绕线时,诸如电机的转子固定到回转盘101上,回转盘101带动转子600接近绕线设备的绕线模具200,绕线设备的绕线装置300在转子600的一个线槽绕制完毕绕线后,回转盘101带动转子600转动一个预定的角度,在下一个线槽内绕线,直至完成所有线槽的绕线,然后回转盘101带动转子600离开绕线模具200,取下转子600进行下一个转子绕线,工作台1000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能同时绕制多根绕线的绕线设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回转盘组件100还具有滑块102和支撑轴106,其中,滑块102设在机架500上且沿机架500的纵向A可移动,支撑轴106的下端与滑块102相连且支撑轴106的上端与回转盘101相连。可选地,滑块102由液压缸、气缸或直线电机驱动沿机架500的纵向A平移。
如图2所示,滑块102带动回转盘101沿纵向A前后移动从而带动转子600接近和远离绕线设备的绕线模具200,回转盘101可通过支撑轴106相对于机架500可转动,结构简单,从而使得回转盘101移动和转动方便,便于对转子600绕制多个绕线700。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回转盘组件100还具有两个导杆103,两个导杆103彼此平行地安装在机架500上且沿机架500的横向间隔开,两个导杆103分别穿过滑块102且滑块102沿导杆103在机架500的纵向A上可滑动。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回转盘101的前后移动。
在图2的示例中,滑块102的左右两端分别形成有贯穿滑块102的通孔,两个导杆103分别穿过相应的通孔固定在机架500上,滑块102可沿导杆103在机架500上沿纵向A前后移动,以带动回转盘101前后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轴106的上端与回转盘101固定且支撑轴106的下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滑块102上。进一步地,滑块102上安装有固定块104,固定块104上设有座套105,支撑轴106的下端可旋转地配合在座套105内,通过设置有固定块104和座套105将回转盘101通过支撑轴106安装在滑块102上,从而增强了滑块102的强度,避免了对滑块102的损坏。优选地,支撑轴106的下端具有向下穿过座套105和滑块102的延伸段(图未示出),延伸段与安装在滑块102上的电机(图未示出)相连以由电机驱动转动,结构简单且安装方便。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机架500具有顶板501,顶板501上设有通槽502,滑块102从通槽502内露出且支撑轴106从滑块102穿过通槽502向上延伸。即如图2所示,机架500为长方体的框架,液压缸、气缸或直线电机安装在框架内驱动滑块102前后移动,且滑块102的下表面上安装有电机以驱动回转盘101转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机架500还可为正方体等多边形的框架。两个导杆103通过现有的安装技术安装在顶板501的下表面上,滑块102安装在两个导杆103上且从通槽502内露出,通过设置有顶板501和通槽502,可限制滑块102的前后移动的行程,避免了滑块102从两个导杆103上脱落,便于控制移动行程且结构外表美观。
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中,如图2所示,回转盘101的上表面上设有定位轴107,定位轴107、支撑轴106和回转盘101同心,从而便于回转盘101的安装和拆卸,结构简单。
优选地,回转盘101为分度转动的回转盘101。由此,在电机转子带动支撑轴106转动时,回转盘101为分度转动,从而在转子600的一个线槽内绕完线之后,回转盘101转动预定角度以在下一个线槽内绕线时,提高回转盘101的转动角精度。可以理解的是,所谓“分度转动”是指回转盘101每次转动一个预定角度,以便顺序在转子600的线槽内绕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工作台1000,回转盘101与支撑轴106的上端固定,且支撑轴106的下端可旋转地配合在滑块102上的固定块104的座套105上,回转盘101通过支撑轴106的延伸段与电机相连以驱动回转盘101分度转动,滑块102由液压缸、气缸或直线电机驱动沿导杆103前后移动,从而回转盘101可带动转子600沿纵向A前后移动接近或远离绕线设备的绕线模具200,绕线设备的绕线装置300在转子600的一个线槽绕制完毕绕线后,回转盘101可带动转子600分度转动一个预定的角度,在下一个线槽内绕线,直至完成所有线槽的绕线,然后回转盘101带动转子600离开绕线模具200,取下转子600进行下一个转子绕线,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能同时绕制多根绕线的绕线设备。
下面参考图1、图3-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绕线模具200,绕线模具200用于将绕线700绕制到转子600的每一个线槽内。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绕线模具200包括:左导板202a、右导板202b、安装座206、限位块205、上导块204a、下导块204b和机架,所述机架例如是绕线设备的机架500。
其中,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沿机架500的横向B间隔开地安装在机架500上,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中每一个均具有前边2021、后边2022、上导边2023和下导边2024,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的后边2022彼此相对,安装座206安装在机架500上且位于导板202a和202b的后面,更具体而言,安装座206可以安装在绕线设备的绕线装置300的壳体301上,如图8所示。限位块205安装在安装座206的前表面上。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沿竖直方向间隔开地安装在安装座206上,其中限位块205位于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之间,上导块204a的顶面构成上导引面2041a,下导块204b的底面构成下导引面2041b,限位块205、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位于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4b之间的间隙的正中间。
如图3所示,左导板202a具有前边2021、后边2022、上导边2023和下导边2024,右导板202b具有前边2021、后边2022、上导边2023和下导边2024,左导板202a的后边2022与右导板202b的后边2022相对,其中左导板202a的后边2022与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之间限定出第一间隙,右导板202b的后边2022与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之间限定出第二间隙。
当向转子600的线槽里绕线时,工作台1000带动转子600向后移动到安装座206的前方且位于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之间,绕线700在左导板202a的上导边2023和下导边2024、上导块204a的上导引面2041a和下导引面2041b的导引下,分别通过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缠绕到两个线槽之间的隔壁上,从而完成对所述隔壁两侧的线槽的绕制,且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的自由端(图3中的左端)相对于安装座206沿纵向A前后移动,以导引绕线700在线槽内的绕制。需要说明的是,绕线装置300的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可以沿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但是绕线700的绕制原理相同,这里就不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模具200,通过设置有左导板202a、右导板202b、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使得绕线700可以从左导板202a与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限定的间隙中进入到转子600的线槽内,且从右导板202b与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限定的间隙中进入到转子600的线槽内,从而完成一根绕线700对线槽的绕制,同时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可前后移动,从而完成多个绕线700对线槽的绕制,结构简单,实现了对线槽的精准绕线,适用于能够同时绕制多根绕线700的绕线设备,且可以同时将多根绕线导引到转子600的线槽内,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绕线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和图5所示,绕线模具200还包括基板201,基板201安装在机架500上,左导板202a通过左板轴203a安装在基板201上,右导板202b通过右板轴203b安装在基板201上,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之间的间隙在机架500上的横向上的宽度可调。通过设置基板201、左板轴203a和右板轴203b将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安装在机架500上,便于调节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之间的间隙,且结构简单,便于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的安装和拆卸。
进一步地,左导板202a通过左夹板207a安装在左板轴203a上,右导板202b通过右夹板207b安装在右板轴203b上。结构简单且便于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的安装和拆卸。
优选地,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均为弧形板,且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中每一个的前边2021的长度大于后边2022的长度。由此,使得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与转子600的配合紧密,使得绕线设备结构紧凑,进一步地,上导边2023和下导边2024均为弧形边,便于对绕线700的导引。
如图3所示,基板201上设置有两个左转板208a和两个右转板208b,两个左转板208a可独自转动,两个右转板208b也可独自转动,左导板202a的前边2021与左夹板207a相连,且左夹板207a安装在左板轴203a上,左板轴203a穿过两个左转板208a与基板201相连,右板轴203b穿过两个右转板208b与基板201相连,可通过转动两个左转板208a和两个右转板208b,进而调节左导板202a和右导板202b之间的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上导引面2041a和下导引面2041b均为弧形面,便于对绕线700的导引。
如图3所示,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分别相对于安装座206可上下摆动,限位块205的上表面设有沿机架500的纵向延伸且用于接纳和限位上导块204a的上限位槽2051,限位块205的下表面设有沿机架500的纵向延伸用于接纳和限位下导块204b的下限位槽2052。从而该绕线模具200适用于不同的转子,且进一步提高线槽的绕线精度。
进一步地,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的前端在机架500的纵向上向前延伸超出限位块205的前表面。从而提高绕线精度。
下面参考图1和图6-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绕线装置300。
如图1和图6-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绕线装置300包括壳体301,主动盘302,从动盘303和第一导线轴306。壳体301设在机架500上,如上所述,可以理解的是,壳体301可以是机架500的一部分。
主动盘302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301上,从动盘303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301上,从动盘303的轴线与主动盘302的轴线彼此平行且偏离开。第一导线轴306内设有沿其轴向贯穿该第一导线轴306的多个第一导线孔3060,多个第一导线孔3060排列成第一导线孔阵列,第一导线轴306沿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的轴向贯穿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且相对于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可转动,其中在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转动时所述第一导线孔阵列相对于壳体301的定向保持不变。这里,所谓“所述第一导线孔阵列相对于壳体301的定向保持不变”是指第一导线孔阵列相对于一个参考方向,例如相对于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的方向不变,从而在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转动时,多个第一导线孔3060内的多根导线不会发生扭转和缠绕的现象。例如,当第一导线孔阵列为平行于水平面的直线阵列时,无论在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转动如何转动,第一导线孔阵列始终保持平行于水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主动盘302上设有第一通孔3021,从动盘303上设有第二通孔3031,从动盘303的轴线与主动盘302的轴线彼此平行且偏离开预定距离。换言之,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彼此相对且平行地安装在壳体301上。第一通孔3021的轴线与第二通孔3031的轴线彼此平行且平行于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的轴线。
绕线装置300还包括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沿它们的轴向相连,第一支承轴3041的轴线与第二支承轴3042的轴线偏离开所述预定距离,第一支承轴3041可转动地配合在第一通孔3021内且第二支承轴3042可转动地配合在第二通孔3031内。换言之,如图6所示,第一通孔3021的轴线与第二通孔3031的轴线偏离开所述预定距离。
第一导线轴306贯穿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且与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相固定。优选地,第一导线轴306的轴线与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的轴线平行。
当主动盘302被驱动相对于壳体301转动时,带动第一支承轴3041相对于壳体301转动(即绕主动盘302的轴线公转),进而带动第二支承轴3042也相对于壳体301转动(即绕从动盘303的轴线公转),第二支承轴3042带动从动盘303相对于壳体301转动。
由于主动盘302相对于从动盘303偏心设置,第一通孔3021相对于第二通孔3031偏心,因此第一支承轴3041在第一通孔3021内相对于主动盘302转动(即第一支承轴3041绕其轴线自转),第二支承轴3042在第二通孔3031内相对于从动盘303转动(即第二支承轴3042绕其轴线自转),由此多个第一导线孔3060排列成的第一导线孔阵列相对于壳体301的定向不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绕线装300置,通过将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彼此相对于偏心设置,第一和第二支承轴3041、3042彼此相对于偏心设置,由此从第一导线轴306上的多个第一导线孔3060排列成的第一导线孔阵列中导出的多根绕线700相对于壳体301(机架500)的定向不变,可以自动化地同时将多根绕线绕制到电机的转子600上,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绕线效率。
下面参考图7和图8描述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绕线装置300。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绕线装置300,主动盘302还设有第三通孔3022,从动盘303还设有第四通孔3032,第三通孔3022和第四通孔3032的轴线平行于从动盘303的轴线和主动盘302的轴线。
在此实施例中,绕线装置300还包括第三支承轴3043和第四支承轴3044,第三支承轴3043和第四支承轴3044相连,第三支承轴3043的轴线与第四支承轴3044的轴线彼此平行且偏离开所述预定距离,第三支承轴3043可转动地配合在第三通孔3022内且第四支承轴3044可转动地配合在第四通孔3032内。换言之,主动盘302的轴线与从动盘303的轴线之间的偏移距离、第一通孔3021与第二通孔3031的轴线之间的偏移距离、第三通孔3022与第四通孔3032的轴线之间的偏移距离、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的轴线之间的偏移距离以及第三支承轴3043和第四支承轴3044的轴线之间的偏移距离相同。
当主动盘302被驱动相对于壳体301转动时,带动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三支承轴3043相对于壳体301转动(即绕主动盘302的轴线公转),进而带动第二支承轴3042和第四支承轴3044也相对于壳体301转动(即绕从动盘303的轴线公转),第二支承轴3042和第四支承轴3044带动从动盘303相对于壳体301转动。
由于主动盘302相对于从动盘303偏心设置,第一通孔3021相对于第二通孔3031偏心,第三通孔3022相对于第四通孔3032偏心,因此第一支承轴3041在第一通孔3021内相对于主动盘302转动(即第一支承轴3041绕其轴线自转),第二支承轴3042在第二通孔3031内相对于从动盘303转动(即第二支承轴3042绕其轴线自转),同时,第三支承轴3043在第三通孔3022内相对于主动盘302转动(即第三支承轴3043绕其轴线自转),而第四支承轴3044在第四通孔3032内相对于从动盘303转动(即第四支承轴3044绕其轴线自转),由此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第三支承轴3043和第四支承轴3044,以及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可被视作构成一个平行四连杆机构,由此多个第一导线孔3060排列成的第一导线孔阵列相对于壳体301的定向不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绕线装置300,通过设置第三支承轴3043和第四支承轴3044,可以使得绕线装置300的结构和受力更加均衡,运行更加平稳。
为了方便描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可以将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的组合称为第一支承轴组件,而将第三支承轴3043和第四支承轴3044的组合称为第二支承轴组件。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装置,第二支承轴组件与第一支承轴组件的结构可以相同,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将以第一支承轴组件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线轴306与第一支承轴3041一体形成,可选地,第一导线轴306与第一支承轴3041彼此同轴,由此便于一体加工。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第二支承轴3042例如可以焊接到第一支承轴3041的一端且相对于第一支承轴3041偏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均为套筒状,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套设在第一导线轴306上并与第一导线轴306固定,例如焊接到第一导线轴306上。第一支承轴3041的轴线和第二支承轴3042的轴线相互偏离预定距离。而且,第一支承轴3041的轴线和第二支承轴3042的轴线相对于第一导线轴306的轴线偏心。
如上所述,优选地,第一导线轴306与第一支承轴3041同轴且第二支承轴3042的轴线相对于第一导线轴306和第一支承轴3041的轴线偏心设置。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只要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彼此相对于偏心设置即可,例如可以是第一导线轴306与第二支承轴3042同轴,且第一支承轴3041相对于第一导线轴306的轴线与第二支承轴3042的轴线偏离预定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0所示,多个第一导线孔3060排列成第一导线孔阵列可以理解为第一导线孔3060的开口在第一导线轴306的两个端面上排列成预定形状的阵列。可选地,第一导线孔3060的开口排列成直线阵列且平行于水平面定向(即所述直线阵列平行于水平面)。当然,第一导线孔3060的开口也可以构成沿竖直方向或沿斜线方向定向的直线阵列。
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多个第一导线孔3060的开口还可以排列成其他形状的阵列方式,例如为矩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或圆形等。无论第一导线孔3060的开口的阵列形状如何,也不论所述开口的阵列的定向如何,由于彼此相对于偏心设置的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彼此相对于偏心设置的第三支承轴3043和第四支承轴3044以及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形成四连杆机构,从而从第一导线孔3060导出的多根绕线700相对于壳体301的定向不变,可以通过驱动主动盘302同时自动地实现多根绕线700的绕制,且劳动强度低,绕制效率高。
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一导线轴306包括空心管3061、第一端塞3062和第二端塞3063。第一端塞3062设在空心管3061内的第一端,第二端塞3063设在空心管3061内的第二端,其中第一端塞3062内形成有多个第一孔30601,而第二端塞3063内形成有与第一孔30601沿空心管3061的轴向上一一对齐的多个第二孔30602。
如图9所示,第一导线孔3060由第一孔30601、第二孔30602和空心管3061的位于第一端塞3062和第二端塞3063之间的空腔构成。第一端塞3062上的第一孔30601和第二端塞3063上的第二孔30602的排列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换言之,通过设计第一端塞3062和第二端塞3063的孔阵列形状(即第一导线孔3060的开口在第一端塞3061和第二端塞3062的外端面上的阵列形状),可设计出所需的绕线阵列。这样,可通过更换不同的第一端塞3062和第二端塞3063,实现所需的绕线700阵列,由此根据具体应用改变绕线700的绕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绕线装置300还可包括第二导线轴307,第二导线轴307内设有沿其轴向贯穿该第二导线轴307的多个第二导线孔3070,第二导线轴307贯穿第三支承轴3043和第四支承轴3044且与第三支承轴3043和第四支承轴3044相固定。第二导线轴307的结构可与第一导线轴307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如图8所示的绕线装置300中,可选择第一导线轴306或第二导线轴307来将绕线700绕制到转子600上。
优选地,第一通孔3021和第三通孔3022在主动盘302的径向相对于主动盘302的中心对称,第二通孔3031和第四通孔3032在从动盘303的径向上相对于从动盘303的中心对称。
更优选地,主动盘302和从动盘303尺寸可以完全相同且在壳体301上彼此相对于偏心设置,第一通孔3021和第三通孔3022以及第二通孔3031和第四通孔3032具有相同的尺寸,第一支承轴3041和第二支承轴3042以及第三支承轴3043和第四支承轴3044具有相同的尺寸。第二导线轴307与第一导线轴306具有相同的尺寸。从而,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装置受力均匀,力学性能好,寿命提高,并且制造和组装简单,零件的互换性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装置,如图6所示,壳体301设有第一安装孔3012和第二安装孔3013,第一安装孔3012的轴线与第二安装孔3013的轴线彼此平行且偏离开,主动盘302可转动地配合在第一安装孔3012内,且从动盘303可转动地配合在第二安装孔3013。
更具体地,壳体301可以为大体长方体状且沿竖直方向设置,壳体301具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中心槽3011,第一安装孔3012形成中心槽3011的第一侧壁(图8中的右侧壁)上,第二安装孔3013形成在中心槽3011的第二侧壁(图8中的左侧壁)上可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装置,也可以将主动盘302安装在中心槽3011左壁上,且从动盘303安装中心槽的右侧壁上。
在壳体301的下面可以设置底板,壳体301固定在底板上,而电机的转子600在绕线时也放置在底板上,底板可以为机架500的顶板。
下面参考图1、图1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供线装置400。
供线装置400包括机架(如上所述,供线装置的机架例如可以为机架500)、多个线筒42和张力组件41,线筒42用于容纳线卷,张力组件41包括多个张力器411和导线板412,多个张力器411分别安装在机架500上且沿机架500的横向(如图1中所示的B方向)间隔开以用于张紧从多个线筒42供给的绕线700,导线板412安装在机架500上且设有分别用于导引来自于多个张力器411的多根绕线700的多个导线孔,如图1、图11-图12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1、图11-图12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供线装置400设有四个线筒42和四个对应的张力器411,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转子600的大小以及绕线要求等因素来灵活改变线筒42和张力器411的个数,例如线筒42和张力器411的个数可以分别是2个、8个或10个等,以更好地满足具体工况,提高绕线效率。
传统绕线设备的供线装置仅能供给一根绕线,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线装置400可以同时供给多根线,从而能够用于同时绕制多根绕线700的绕线设备,即可在同一时间供给绕线装置300更多的绕线700,例如在图1、图11-图12的示例中供线装置400可同时向绕线装置300提供四根绕线700,以便绕线装置300对转子600进行高效绕线操作,提高其工作效率,且供线装置400供线稳定,原理简单,结构紧凑,方便装配,实用性好,同时供线装置400还可对绕线700的张紧程度进行有效的调节,防止绕线700断裂或绕线700过松,以适应不同转子600以及不同工况的具体绕线要求,进一步提高其实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张力器411包括本体4110、导向片4111、清洁轮4112、阻尼轮4115、多个导线轮、张力杆4120、张力调节组件和张力轮4122,其中本体4110安装在机架500上,导向片4111安装在本体的侧面且邻近本体4110的底部,导向片4111设有用于导引来自于线筒42的绕线700的导线通孔,如图12所示。清洁轮4112设在本体4110的侧面上且位于导向片4111上方。可选地,清洁轮4112具有羊毛毡圈,由此可有效对绕线700进行清洁,去除绕线700上的杂质,保证由供线装置400供给绕线装置300的绕线700干净清洁。
如图11-图12所示,阻尼轮4115设在本体4110的侧面上,可选地,阻尼轮4115为磁力阻尼轮。由此,通过磁转矩产生阻尼,无机械摩擦,从而使阻尼轮4115能够长期工作并产生稳定张力以对绕线700的张紧度进行调节,不仅调节精度高,效果好,实用性强,且不易损坏,降低了使用成本。
多个导线轮分别安装在本体4110的侧面上。可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1、图11-图12所示,多个导线轮包括设在清洁轮4112和阻尼轮4115之间的第一导线轮4113、第二导线轮4114以及沿绕线700的行进方向设在阻尼轮4115下游侧的第三导线轮4116。进一步地,第一导线轮4113和第二导线轮4114与清洁轮4112沿竖直方向布置,如图1所示,阻尼轮4115设在第二导线轮4114一侧,且第三导线轮4116设在阻尼轮4115与第二导线轮4114之间的间隙的上方,如图1所示。换言之,如图1所示,本体4110侧面的下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导向片4111、清洁轮4112、第一导线轮4113和第二导线轮4113,在第一导线轮4112和第二导线轮4113中间位置的后方设有阻尼轮4115,第三导线轮4116设在第二导线轮4114和阻尼轮4115中间位置的上方。由此,通过设置多个导线轮,可以更好地导引绕线700,改善绕线700的张紧度,减少绕线700断裂或绕线700松弛现象的发生。
如图11-图12所示,张力杆4120的一端可摆动地设在本体4110的侧面上,也就是说,张力杆4120与多个导线轮设在同一侧,由此方便导引绕线700。张力调节组件设在本体4110内用于调节张力杆4120的倾角。具体地,张力调节组件包括转轴4119、连杆4118和调节钮4117,其中转轴4119可转动地安装在本体4110上,转轴4119的一端位于本体4110内且转轴4119的另一端从本体4110的侧面(多个导向轮所在的侧面)伸出,张力杆4120紧固在转轴4119的另一端,连杆4118的一端与转轴的所述一端相连,即与转轴4119在本体4110内的一端相连,调节钮4117设在本体4110内且与连杆4118的另一端相连以在竖直方向上调节连杆4118的另一端的位置。例如,调节调节钮4117使连杆4118的另一端(具有调节钮4117的一端)向下移动,这样连杆4118会带动转轴4119顺时针转动,转轴4119顺时针转动会带动张力杆4120顺时针旋转,也就是说张力杆4120远离转轴4119的一端会向后向上升高预定高度,从而实现对其上导引的绕线700的张紧度的调节,如图12所示。
张力轮4122设在张力杆4120的另一端,也就是说设在远离转轴4119的一端以用于将绕线700导引到导线板412上。可选地,张力轮4122通过调节块4121安装在张力杆4120的另一端,且调节块4121沿张力杆4120的长度方向位置可调。也就是说,调节块4121可沿张力杆4120杆体的纵向滑动以对张力轮4122上导引的绕线700的张紧度进行调节。
通过设置张力调节组件和调节块4121以对绕线700的张力进行调节,同时配合阻尼轮4115的调节作用,从而可以更好地对供线装置400上导引的绕线700的张力进行精确调节,保证其合适的张紧度,进而提高绕线设备整体的工作效率,实用性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的供线装置400,绕线700从线筒42中穿出并依次经过清洁轮4112、第一导线轮4113、阻尼轮4115、第二导线轮4114、第三导线轮4116和张力轮4122后分别穿过导线板412上的多个导线孔,最终供给绕线装置300以对转子600进行绕线操作,在供线时可通过调节张力调节组件和调节块4121调节绕线700的张力,以使绕线700达到最适合的张紧程度,防止绕线700断裂或松弛,进而提高绕线设备的整体工作效率,实用性好。
下面描述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对电机的转子600进行绕线的过程。
首先,将其上固定有转子600的回转盘101沿纵向A向后移动接近绕线模具200到绕线位置。
然后,将多个线筒42内的多根绕线700的一端穿出,穿过导线片4111上的导线通孔,并依次经过清洁轮4112、第一导线轮4113、阻尼轮4115、第二导线轮4114、第三导线轮4116和张力轮4122后分别穿过导线板412上的多个导线孔,从绕线装置300的一个导线轴,例如第一导线轴306,的第一导线孔3060的一端(图1中的后端)进入第一导线孔3060,从第一导线孔3060的另一端(图1中的前端)穿出,将多根绕线700放入转子600的一个线槽内。
接下来,启动绕线装置300,第一导线轴306旋转,同时多根绕线700构成的水平直线阵列相对于水平面的定向不变,在绕线模具200的导引下,将绕线700绕制到转子600的一个线槽内,随着绕线的进行,上导块204a和下导块204b的自由端后移动,以便沿径向将绕线700绕制到整个线槽内。
当一个线槽绕线完毕后,转子600在回转盘101的带动下分度转动,即转动一个预定角度,以在与所述一个线槽相邻的下一个线槽内绕线。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转子600的所有线槽都绕线完毕。最后,切断绕线700,沿纵向A向前移动回转盘101以远离绕线模具200,取下已经绕线完毕的转子600,安装上另一个转子500进行绕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绕线设备,能够自动化地同时绕制多根绕线700,多根绕线700在绕制的过程中不会绕制成麻花状,降低了劳动强度低,提高了绕线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