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361696U - 热泵循环系统及蒸发系统 - Google Patents
热泵循环系统及蒸发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361696U CN202361696U CN2011204377314U CN201120437731U CN202361696U CN 202361696 U CN202361696 U CN 202361696U CN 2011204377314 U CN2011204377314 U CN 2011204377314U CN 201120437731 U CN201120437731 U CN 201120437731U CN 202361696 U CN202361696 U CN 2023616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heat
- heat pump
- condenser
- absorp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9
- AMXOYNBUYSYVKV-UHFFFAOYSA-M lithium 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Li+].[Br-] AMXOYNBUYSYVKV-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40059936 lithium bromid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35 boi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0 basic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790 di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95 di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IPLONMMJNGTUAI-UHFFFAOYSA-M lithium;bromide;hydrate Chemical compound [Li+].O.[Br-] IPLONMMJNGTUAI-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及蒸发系统。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由吸收器、蒸发器、发生器以及冷凝器构成的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以及压缩机和节流阀,发生器内设有发生换热器,冷凝器内设有冷凝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发生换热器、节流阀和冷凝换热器串联形成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子系统。本实用新型的热泵循环系统通过以电力驱动的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子系统向发生器提供驱动热源的同时向冷凝器提供冷源,从而无需外部提供现有吸收式热泵所需的驱动热源和冷源。所述蒸发系统包括上述热泵循环系统以及蒸发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可以有效利用电力,尤其是利用夜间的低谷电实现热量的温度提升或者蒸气的温度压力提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能工程领域的热泵循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结合了吸收式热泵循环与压缩式热泵循环的新型热泵循环系统及蒸发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利用吸收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析出低沸点组分的蒸气,在另一条件下又能强烈地吸收低沸点组分蒸气这一特性完成制冷或者热泵循环。吸收式循环通常采用二组分吸收溶液,习惯上称低沸点组分为工质,高沸点组分为吸收剂,二者组成工质对,常见的有以水为工质,以溴化锂为吸收剂的水-溴化锂工质对。现有的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内设换热器的发生器、内设换热器的冷凝器、内设换热器的蒸发器和内设换热器的吸收器。发生器和冷凝器通过蒸气通路相连,蒸发器和吸收器通过蒸气通路相连。吸收溶液通过吸收溶液管道在发生器和吸收器之间进行循环。吸收式热泵循环分为第一类吸收式热泵循环和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循环。
作为现有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的一个例子,其工作过程包括:(1)利用温度相对较低的外部驱动热源(如热水、烟气等)在发生器中加热从吸收器输送来的具有一定浓度的溴化锂溶液,并使溴化锂溶液中的水蒸发出来,形成的浓溴化锂溶液循环到吸收器中。(2)发生器中形成的较低压力的水蒸气通过蒸气通路进入冷凝器中,被冷凝换热器中的冷却工质即外部冷量冷凝成冷凝水。(3)该冷凝水经冷凝水管道进入蒸发器中,吸收蒸发换热器中工质的热量即温度相对较高的外部热源(如热水、乏蒸汽等)而成为压力较高的水蒸气。(4)上述的水蒸气通过蒸气通路进入吸收器,被来自发生器中的浓溴化锂溶液吸收并产生高温的吸收热,同时溴化锂溶液的浓度降低,所述的吸收热通过吸收换热器对其中的工质进行加热,从而实现外部热源的温度提升。
上述现有的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需要有外部驱动热源和冷源才能够运行,从而使其适用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利用电力尤其是低谷电来提升工业余热废热的品质,使之得以循环利用,从而能够给用户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热泵循环系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有效利用电力来驱动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从而实现热量的温度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蒸发系统,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电力来驱动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来供应蒸发器所需热源。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由吸收器、蒸发器、发生器以及冷凝器构成的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以及压缩机和节流阀;发生器内设有发生换热器,冷凝器内设有冷凝换热器,所述压缩机、发生换热器、节流阀和冷凝换热器串联形成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子系统,该子系统内设有有机制冷工质。
较佳的,前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在所述的吸收器和发生器之间设有第一循环管道,用于使吸收溶液在吸收器和发生器之间进行循环。
较佳的,前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在所述的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设有第二循环管道,用于将水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进行循环。
较佳的,前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在所述的第一循环管道上设有第一循环换热器,用于对从发生器输出的低温的吸收溶液与从吸收器输出的高温的吸收溶液进行换热。
较佳的,前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在所述的第二循环管道上设有第二循环换热器,用于对从蒸发器输出的高温的水与从冷凝器输出的低温的水进行换热。
较佳的,前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在所述的蒸发换热器的出口和吸收换热器的进口之间设有增压泵,用于将蒸发换热器中生成的冷凝水输送到吸收换热器中。
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蒸发系统,其包前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和蒸发装置,所述的吸收换热器通过供热管道向该蒸发装置提供热源工质,所述的蒸发换热器通过回收管道接收蒸发装置输出的余热工质。
较佳的,前述的蒸发系统,所述的蒸发装置包括蒸发塔、加热套和气液分离器。
较佳的,前述的蒸发系统,所述的吸收换热器通过供热管道连接于加热套,所述的蒸发换热器通过回收管道连接于气液分离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热泵循环系统通过以电力驱动的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子系统向发生器提供驱动热源的同时向冷凝器提供冷量,从而无需外部提供现有技术中吸收式热泵所需的外部驱动热源和冷量。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的蒸发系统技术可以有效利用电力,尤其是利用低谷电提高蒸发装置余热的品质,使之得以循环利用,给用户带来显著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热泵循环系统的流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热泵循环系统的流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蒸发系统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泵循环系统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热泵循环系统的流程图。本实施例提出的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由吸收器10、蒸发器11、发生器20、冷凝器21、压缩机27和节流阀28。吸收器10、蒸发器11、发生器20和冷凝器21构成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发生器20内设有发生换热器25,冷凝器21内设有冷凝换热器26。所述压缩机27、发生换热器25、节流阀28和冷凝换热器26串联形成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子系统。
所述的吸收器10和蒸发器11通过第一通路12连通。在所述的吸收器10中设有吸收溶液。所述的吸收器内设有吸收换热器15,该吸收换热器15内有制热工质,吸收器10内产生的高温吸收热加热吸收换热器内的制热工质,使该制热工质得到升温,从而形成向用户提供的高品质热源。
所述的蒸发器11内设有水。在该蒸发器11内还设有蒸发换热器16,外部热源通过该蒸发换热器16使水蒸发为水蒸气。该水蒸气通过第一通路12进入到吸收器10内,从而被吸收器10内的高浓度的吸收溶液所吸收,并释放高温的吸收热,所述吸收溶液得到稀释。由此,所述的外部热源转化为所述的高品质热源并向用户提供。
所述的发生器20,内设有吸收溶液以及发生换热器25。被压缩机27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有机制冷剂通过发生换热器25向发生器20提供冷凝热即驱动热源,从而加热其中的吸收溶液,使其产生水蒸气,同时吸收溶液的浓度得到提高。
所述的冷凝器21,内设有水以及冷凝换热器26。所述的发生器20和冷凝器21通过第二通路22连通。在发生器20内产生的水蒸气通过第二通路22进入到冷凝器21内。经过节流阀28的低压有机制冷剂通过冷凝换热器26吸收热量而蒸发,其蒸发热即冷量使来自发生器20的水蒸气冷凝为液态水。
所述的压缩机27和节流阀28采用现有技术中的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系统中的现有技术即可实现。
所述的吸收器10和发生器20之间设有第一循环管道,用于使吸收溶液在吸收器10和发生器20之间进行循环。将吸收器10中的部分吸收溶液输送到发生器20中,并将发生器20中的部分吸收溶液输送到吸收器10中。由于吸收器10中的吸收溶液是用于吸收水蒸气,发生器中的吸收溶液是用于蒸发水蒸气,所以发生器20输出的吸收溶液的浓度高于吸收器10输出的吸收溶液的浓度。也就是说,由发生器20进行了吸收器中吸收溶液的再生过程。为更好地对水蒸气进行吸收,在吸收器10内设有喷淋设备13,用于喷洒来自发生器的高浓度的吸收溶液。为更好的产生水蒸气,在发生器20内设有喷淋设备23,用于喷洒来自吸收器的低浓度的吸收溶液。
所述的蒸发器11和冷凝器21之间设有第二循环管道,用于将水在蒸发器11和冷凝器21之间进行循环。将蒸发器11中的部分水输送到冷凝器21中,并将冷凝器21中的部分水输送到蒸发器11中。为更好的产生水蒸气,在蒸发器11内设有喷淋设备14,用于喷洒来自冷凝器的水。
由于吸收器10和发生器20的工作温度不同,吸收器需要较高的温度,而发生器需要较低的温度,所以本实施例在第一循环管道上设置第一循环换热器36,用于对从发生器输出的低温的吸收溶液与从吸收器输出的高温的吸收溶液进行换热,提高进入吸收器的吸收溶液的温度,降低进入发生器中的吸收溶液的温度。
由于蒸发器和冷凝器的工作温度不同,蒸发器需要较高的温度,而冷凝器需要较低的温度,所以本实施例在第二循环管道上设置第二循环换热器35,用于对从蒸发器输出的高温的水与从冷凝器输出的低温的水进行换热,提高进入蒸发器的水的温度,降低进入冷凝器中的水的温度。
另外,还在第一循环管道和第二循环管道上分别设置输送泵33和输送泵34。
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热泵循环系统的流程图。本实施例2提出的热泵循环系统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在所述的蒸发换热器16的出口和吸收换热器15的进口之间还设有增压泵17,当外部热源工质为低温低压的乏蒸气时,用于将蒸发换热器16中生成的冷凝水输送到吸收换热器15中,使其转化为高温高压的新蒸气并向用户提供。
请参阅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蒸发系统的流程图。该蒸发系统包括前述的热泵循环系统以及蒸发装置,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向该蒸发装置提供进行蒸发过程所需的热源,并对蒸发后的余热进行再生。所述的吸收换热器15通过供热管道45向该蒸发装置提供热源工质,所述的蒸发换热器16通过回收管道46接收蒸发装置输出的余热工质。所述的蒸发装置包括蒸发塔41、加热套42和气液分离器43,加热套42设置在蒸发塔41外侧,气液分离器43设置于蒸发塔41底部。所述的吸收换热器15通过供热管道连接于加热套42,所述的蒸发换热器16通过回收管道连接于加热套42。本蒸发系统采用电力驱动压缩机来制备蒸发装置所需的热源,并将蒸发后的余热通过热泵循环系统再次转化为高品质热源向蒸发装置提供。本实用新型的蒸发装置可以是单效蒸发装置也可以是多效蒸发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仅描述了完成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本流程,对于实现该流程的其他零件或者设备进行了如略,例如,保证各个物质流动方向所需的泵或者阀门,吸收溶液的工质和吸收剂。对于实现上述各个实施例所述的动力循环系统所需要的其他设备或者零件,本领域人员皆可在现有技术中找到对应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热泵循环系统,包括由吸收器、蒸发器、发生器以及冷凝器构成的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吸收器内设有吸收换热器,蒸发器内设有蒸发换热器,发生器内设有发生换热器,冷凝器内设有冷凝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压缩机和节流阀,所述压缩机、发生换热器、节流阀和冷凝换热器串联形成蒸气压缩式热泵循环子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器和发生器之间设有第一循环管道,用于使吸收溶液在吸收器和发生器之间进行循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设有第二循环管道,用于将水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进行循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一循环管道上设有第一循环换热器,用于对从发生器输出的低温的吸收溶液与从吸收器输出的高温的吸收溶液进行换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循环管道上设有第二循环换热器,用于对从蒸发器输出的高温的水与从冷凝器输出的低温的水进行换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蒸发换热器的出口和吸收换热器的进口之间设有增压泵,用于将蒸发换热器中生成的冷凝水输送到吸收换热器中。
7.一种蒸发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热泵循环系统和蒸发装置,所述的吸收换热器通过供热管道向该蒸发装置提供热源工质,所述的蒸发换热器通过回收管道接收蒸发装置输出的余热工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蒸发装置包括蒸发塔、加热套和气液分离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蒸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收换热器通过供热管道连接于加热套,所述的蒸发换热器通过回收管道连接于气液分离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4377314U CN202361696U (zh) | 2011-11-07 | 2011-11-07 | 热泵循环系统及蒸发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1204377314U CN202361696U (zh) | 2011-11-07 | 2011-11-07 | 热泵循环系统及蒸发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361696U true CN202361696U (zh) | 2012-08-01 |
Family
ID=46572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2043773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361696U (zh) | 2011-11-07 | 2011-11-07 | 热泵循环系统及蒸发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2361696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90593A (zh) * | 2011-11-07 | 2013-05-08 | 北京科技大学 | 热泵循环系统及热泵循环方法及蒸发系统 |
CN103267388A (zh) * | 2013-05-28 | 2013-08-28 | 郭少仪 | 一种高效环保热泵 |
CN106403352A (zh) * | 2015-09-21 | 2017-02-15 | 李华玉 |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
2011
- 2011-11-07 CN CN2011204377314U patent/CN20236169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90593A (zh) * | 2011-11-07 | 2013-05-08 | 北京科技大学 | 热泵循环系统及热泵循环方法及蒸发系统 |
CN103090593B (zh) * | 2011-11-07 | 2016-01-20 | 北京科技大学 | 热泵循环系统及热泵循环方法及蒸发系统 |
CN103267388A (zh) * | 2013-05-28 | 2013-08-28 | 郭少仪 | 一种高效环保热泵 |
CN103267388B (zh) * | 2013-05-28 | 2015-04-15 | 郭少仪 | 一种高效环保热泵 |
CN106403352A (zh) * | 2015-09-21 | 2017-02-15 | 李华玉 |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CN106403352B (zh) * | 2015-09-21 | 2020-06-30 | 李华玉 |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90593B (zh) | 热泵循环系统及热泵循环方法及蒸发系统 | |
CN105042931B (zh) | 一种跨临界循环与吸收式热泵联产的复合热泵系统 | |
CN103411347A (zh) | 耦合式热泵余热回收系统 | |
CN105783023A (zh) | 一种利用吸收式热泵驱动暖风器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7490210B (zh) | 热耦合的压缩吸收式余热回收型热泵循环系统及其方法 | |
CN108895708B (zh) | 一种余热梯级回收利用装置及工作方法 | |
CN102809144B (zh) | 采用两级喷射吸收热泵提高热力循环效率的装置及方法 | |
CN102226447B (zh) | 中低温地热发电机组系统装置 | |
CN203687251U (zh) | 干空气能与太阳能复合空调系统 | |
CN203159268U (zh) | 一种太阳能空调海水淡化系统 | |
CN202361696U (zh) | 热泵循环系统及蒸发系统 | |
CN101520254B (zh) | 吸附型低温热源发电制冷装置 | |
CN1737454A (zh) | 吸收式循环与有机物朗肯循环的联合循环装置 | |
CN204457890U (zh) | 蒸发冷却-吸收式热泵联合辅助凝汽系统的降温装置 | |
CN109631413A (zh) | 一种吸附冷却吸气的吸收/压缩混合循环系统 | |
CN202100286U (zh) | 一种电厂低压加热装置 | |
CN103808059A (zh) | 二级发生二级吸收第二类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 | |
CN107477905A (zh) | 再吸收与吸收发生换热结合的吸收式循环系统及其方法 | |
CN204591523U (zh) | 一种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 | |
CN103047791A (zh) | 低温烟气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及双效制冷方法 | |
CN205383781U (zh) | 燃气机驱动型蒸气压缩与吸收复合式热泵热水机组 | |
CN202521937U (zh) | 热泵循环系统及干燥系统 | |
CN203501533U (zh) | 超高温吸收式溴化锂热泵 | |
CN202835901U (zh) | 冬夏共用溴化锂吸收式一类热泵机组 | |
CN203336679U (zh) | 一种用于低温余热回收的供暖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801 Termination date: 2016110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