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163299U - 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 Google Patents

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163299U
CN202163299U CN2011202882319U CN201120288231U CN202163299U CN 202163299 U CN202163299 U CN 202163299U CN 2011202882319 U CN2011202882319 U CN 2011202882319U CN 201120288231 U CN201120288231 U CN 201120288231U CN 202163299 U CN202163299 U CN 2021632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system
water
cooling
electric machine
hybrid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2028823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才光
张博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un Hybrid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Shanghai Maple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Shanghai Maple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2028823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1632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1632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163299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箱、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其中,所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内。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节省整车布置空间,使得整车布置紧凑;同时在低温环境下,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内的冷却液能够加温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内的冷却油,降低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的油阻,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

Description

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电机、变速箱等在工作产生热量,会使自身温度不断升高,但它们的工作效率又与自身温度密切相关,为使它们在所有的工况下都能保持在适当的温度范围内工作,混合动力汽车采用了冷却系统。
现有的混合动力汽车的冷却系统一般是发动机、电机、变速箱各有一套冷却装置,这种设置浪费整车布置空间,造成整车布置不紧凑。
有鉴于此,实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节省整车布置空间,使得整车布置紧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出一种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节省整车布置空间,使得整车布置紧凑。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冷却箱、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其中,所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内。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箱为第一水室,所述第一水室上设置第一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的水位低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水位。
可选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连接发动机与所述第一水室的第一水泵。
可选地,所述第一水泵由所述发动机驱动。
可选地,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为第二水室,所述第二水室上设置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的水位低于所述第二出水口的水位。
可选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泵与膨胀壶,所述第二水泵、膨胀壶、电机控制器、第二水室形成回路。
可选地,所述第二水泵为电子水泵。
可选地,所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为油室,所述油室上设置进油口与出油口,所述进油口的油位低于所述出油口的油位。
可选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油室与动力合成箱的油泵。
可选地,所述发动机冷却箱、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并排设置。
可选地,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适于将所述冷却系统固定在车身上或将所述发动机冷却箱与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固定的安装支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将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设置于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内,节省整车布置空间,使得整车布置紧凑;另外,在低温环境下,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内的冷却液能够加温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内的冷却油,降低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的油阻,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冷却系统工作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1,如图1所示,包括:发动机冷却箱13、电机控制器冷却箱11、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12。通过将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12设置于电机控制器冷却箱11内,节省整车布置空间,使得整车布置紧凑。另外,在低温环境下,电机控制器冷却箱11内的冷却液能够加温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12内的冷却油,降低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12的油阻,可以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请参图2所示,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2包括:发动机冷却箱23、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其中,所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设置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内。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动力合成箱33也称变速箱,是多个齿轮或齿轮组的总称。
本实施例中,所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焊接在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内壁上,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与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固定。所述固定连接可以使两者在受力后不产生移动且不发生剪切变形。
所述冷却系统2还包括第一水泵25,所述第一水泵25的两端通过管道(图中未标示)分别与所述发动机冷却箱23的一端、发动机31的一端相连,所述发动机31的另一端与所述发动机冷却箱23的另一端相连。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箱23为第一水室,具体地,所述第一水室上设置第一进水口2311与第一出水口2312,所述第一进水口2311的水位低于所述第一出水口2312的水位。所述第一进水口2311的水位低于所述第一出水口2312的水位是指冷却系统2正常安装后使用时,第一进水口2311的位置低于第一出水口2312的位置。除第一进水口2311与第一出水口2312外,所述发动机冷却箱23为密封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系统2还包括:第二水泵26,膨胀壶27。所述第二水泵26的两端通过管道分别与电机控制器32的一端、所述膨胀壶27的一端相连,所述膨胀壶27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的一端相连,所述电机控制器32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的另一端相连。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为第二水室,具体地,所述第二水室上设置第二进水口2111与第二出水口2112,所述第二进水口2111的水位低于所述第二出水口2112的水位,所述第二进水口2111的水位低于所述第二出水口2112的水位是指冷却系统2正常安装后使用时,第二进水口2111的位置低于第二出水口2112的位置。除了第二进水口2111与第二出水口2112外,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为密封结构。所述第二水泵26为电子水泵。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系统2还包括油泵28,所述油泵28的两端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的一端、动力合成箱33的一端相连,所述动力合成箱33的另一端与所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的另一端相连。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为油室(未标示)。具体地,所述油室上设置进油口221与出油口222。除了油口221与出油口222外,所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为密封结构。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箱23、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并排设置(例如堆叠设置),以方便管道的布置。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发动机冷却箱23与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采用安装支架24固定为一体,所述安装支架24还具有与车身相配合的结构,以将所述冷却系统2固定在车身上。
图2提供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2的工作过程如图3所示,发动机31上设置有进水口(未图示)与出水口(未图示)。发动机31在工作时产生热量,水在经过发动机31时温度会变高。发动机31的出水口出来的高温高热量的水进入第一水室的第一进水口2311,在第一水室内通过车辆行驶中的自然风,以及电子风扇产生的风吹拂完成冷却;之后低温低热量的水通过第一出水口2312流到第一水泵25,经第一水泵25输送回发动机31的进水口,水在经过发动机31时温度会变高,进入下一循环。所述第一水泵25的工作由所述发动机31驱动。
需要说明的是,发动机31冷却过程中,第一水泵25、发动机31、第一水室之间没有顺序关系,但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1)形成水循环;(2)使得第一水室能够充分冷却;(3)满足整车布置要求。为了充分冷却,本实施例中,从较低的水位流入第一水室,较高的水位出来。
同样地,电机控制器32上设置有进水口(未图示)与出水口(未图示)。电机控制器32在工作时需冷却,水在经过电机控制器32时温度会变高。电机控制器32的出水口出来的高温水进入第二水室的第二进水口2111,在第二水室内完成冷却;之后低温水通过第二出水口2112流到膨胀壶27,经过膨胀壶27后流到第二水泵26,经第二水泵26输送回电机控制器32的进水口,水在经过电机控制器32时温度会变高,进入下一循环。
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在与发动机冷却箱23堆叠设置时,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位于下方,不能在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设置压力阀;但是,水温变化时,水或水内添加的冷却液由于热胀冷缩或发生相变,体积上会有变化,为避免在第二水室中积聚压力,设置了膨胀壶27,从而保证循环系统的畅通。
需要说明的是,电机控制器32冷却过程中,膨胀壶27、第二水泵26、电机控制器32、第二水室之间没有顺序关系,但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1)形成水循环;(2)使得第二水室能够充分冷却;(3)满足整车布置要求。为了充分冷却,本实施例中,从较低的水位流入第二水室,较高的水位出来形成水循环。
类似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采用油冷,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为油箱。因此,动力合成箱33上设置有进油口(未图示)与出油口(未图示)。动力合成箱33的齿轮在工作时需冷却,油在经过动力合成箱33时温度会变高。动力合成箱33的出油口出来的高温油进入油泵28,经过油泵28后流入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的进油口221,在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内完成冷却;之后低温油通过出油口222流回到动力合成箱33的进油口,油在经过动力合成箱33时温度会变高,进入下一循环。
油箱内的油可选ATF DX-III,此油具有冷却和润滑的作用,流动时满足牛顿流体性能。在低温环境下,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内的冷却液能够加温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内的冷却油,降低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的油阻,可以提高冷却系统2的冷却效率。在一般环境下,电机控制器冷却箱21内的水或者冷却液不仅要达到满足自身冷却要求,同时应该能够提供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所需要冷却的要求。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动力合成箱33冷却过程中,油泵28、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22之间没有顺序关系,但应满足如下三个条件:(1)形成油循环;(2)使得油室能够充分冷却;(3)满足整车布置要求。为了充分冷却,本实施例中,从较低的油位流入油室,较高的油位出来。
混合动力汽车在由发动机31驱动时,第一水泵25工作以冷却发动机31;在由电机驱动时,电子水泵26工作,以冷却电机控制器32;在发动机31、电机同时驱动时,第一水泵25、电子水泵26同时工作,以分别冷却发动机31、电机控制器32。
本实用新型虽然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冷却箱、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其中,所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设置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箱为第一水室,所述第一水室上设置第一进水口与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的水位低于所述第一出水口的水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连接发动机与所述第一水室的第一水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泵由所述发动机驱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为第二水室,所述第二水室上设置第二进水口与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的水位低于所述第二出水口的水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泵与膨胀壶,所述第二水泵、膨胀壶、电机控制器、第二水室形成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水泵为电子水泵。
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6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合成箱冷却装置为油室,所述油室上设置进油口与出油口,所述进油口的油位低于所述出油口的油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连接所述油室与动力合成箱的油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箱、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并排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适于将所述冷却系统固定在车身上或将所述发动机冷却箱与所述电机控制器冷却箱固定的安装支架。
CN2011202882319U 2011-08-09 2011-08-09 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632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2882319U CN202163299U (zh) 2011-08-09 2011-08-09 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202882319U CN202163299U (zh) 2011-08-09 2011-08-09 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163299U true CN202163299U (zh) 2012-03-14

Family

ID=45799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20288231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163299U (zh) 2011-08-09 2011-08-09 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16329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6813A (zh) * 2014-01-22 2015-07-2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前舱
CN104859427A (zh) * 2014-02-20 2015-08-26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双动力冷却系统
CN108698657A (zh) * 2016-03-08 2018-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冷却结构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6813A (zh) * 2014-01-22 2015-07-2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前舱
CN104786813B (zh) * 2014-01-22 2018-04-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前舱
CN104859427A (zh) * 2014-02-20 2015-08-26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双动力冷却系统
CN108698657A (zh) * 2016-03-08 2018-10-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冷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90283Y (zh) 双循环水路双风扇起重机散热装置
CN201914075U (zh) 混合动力汽车的冷却系统
CN102322329B (zh) 一种工程机械用发动机冷却风扇的智能控制方法
CN102951012A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2163299U (zh) 混合动力汽车冷却系统
CN113565948A (zh) 一种混动变速箱冷却润滑系统以及混合动力车辆
CN201747910U (zh) 一种自动变速箱外置冷却系统
CN204344190U (zh) 发动机及具有该发动机的车辆
CN201650606U (zh)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油路预热系统
CN101804782B (zh) 一种驱动桥散热系统的液压系统
CN201895566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机驱动风扇热管理系统
CN102966024B (zh) 具有油冷发电机的建筑机械
CN102734133A (zh) 空压机冷却装置
CN101059141A (zh) 一种液压油冷却系统
CN203957787U (zh) 汽车尾气供暖装置
CN202417701U (zh) 车载中频液压发电系统
CN202441659U (zh) 一种具有冷却装置的液压油箱
CN202708021U (zh) 变速箱冷却装置、动力系统及车辆
CN104015586A (zh) 涡流式汽车尾气供暖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2954876U (zh) 一种工程机械用节能型散热系统
CN102979744A (zh) 工程机械全液压自动风冷系统
CN203175701U (zh) 一种基于斯特林发动机的高温尾气废热液压能回收系统
CN205639577U (zh) 轨道车用具有预热功能的复合冷却装置
CN203559975U (zh) 机液控制液力驱动风扇独立散热系统
CN201747803U (zh) 轴瓦冷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ZHEJIANG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13

Owner name: CORUN HYBRID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HANGHAI MAPLE AUTOMOBILE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7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713

Address after: 410205 348, 102 west slope, Tongzi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Hunan, Changsha 101

Patentee after: Ke Liyuan Technology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501 Shanghai city Jinshan District Fengjing Industrial Park Wanfeng Road No. 2888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Maple Automobile Co., 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8000 room 601-604, building A, block, building 131, Jihua West Road, Chancheng District, Guangdong, Foshan

Patentee after: Ke Liyuan Technology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Address before: 410205 348, 102 west slope, Tongzi hi tech Development Zone, Hunan, Changsha 101

Patentee before: Ke Liyuan Technology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Wuxi Ming Heng Hybrid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ssignor: Ke Liyuan Technology of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2018530000001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cooling syste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14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80103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31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