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696403U - 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 - Google Patents

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696403U
CN201696403U CN2010202008611U CN201020200861U CN201696403U CN 201696403 U CN201696403 U CN 201696403U CN 2010202008611 U CN2010202008611 U CN 2010202008611U CN 201020200861 U CN201020200861 U CN 201020200861U CN 201696403 U CN201696403 U CN 2016964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section
hole
bull stick
eccentric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20086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雨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ANQ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UANQ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UANQI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UANQ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20086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6964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6964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69640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包括:一螺杆于一端形成有连结头,并于连结头处侧向开设有通孔,且于另一端设有螺纹段,并由螺纹段处锁设有一螺帽,一迫紧帽是盖套于连结头,并配合连结头于通孔两侧开设有贯穿孔,一转杆是形成一较大的杆头部,并由另一端插设其通孔与贯穿孔,且转杆于中段处形成有圆轴部而与通孔同心状枢设,又该转杆于圆轴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具偏心形状的第一控制段与第二控制段,且第一、第二控制段分别同步连动迫紧帽两端的贯穿孔,一控制柄是结合于转杆,用以控制转杆的旋转作动,藉由上述结构,即能减少控制柄端的出力,以达到省力的功效。

Description

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快拆结构改良,尤指一种具有省力效果的“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转杆以第一控制段及第二控制段推动连结头处套盖的迫紧帽,令迫紧帽相对螺杆端产生迫紧与放松的位移动作,以达到省力的功效。
背景技术
按,已知的一种快拆结构,请由图9、图10所示,其主要具有一长条状的螺杆50,该螺杆50的一端扩大形成有一螺头部51,并于螺头部51处侧向贯穿有穿设孔52,一帽盖60是形成有容置空间61,并由容置空间61套盖于螺杆50的螺头部51,且帽盖60是配合螺杆50的穿设孔52而开设有通孔62,另一握把70是于一端弯曲延伸有偏心状的圆柱71,且该圆柱71于穿过帽盖60的通孔62与螺杆50的穿设孔52后形成枢接状锁固,而圆柱71的偏心部是仅容设于螺杆50的穿设孔52内,当欲进行快拆结构的迫紧时,该握把70是以圆柱71端为轴心进行旋转,并直接控制偏心状圆柱71于螺头部51的穿设孔52内转动,由偏心状的圆柱71抵触于穿设孔52,使螺杆50向靠近帽盖60端移动,即能缩小帽盖60的容置空间61而达到快拆的效果。
详观上述已知结构不难发觉其尚存有些许不足的处,主要原因是归如下:其握把70是由偏心状的圆柱71带动螺杆50于螺头部51的穿设孔52,使整支螺杆50向帽盖60端移动,而螺杆50是穿过欲固定的对象,当进行迫紧时是会拉动螺杆50而产生较大的阻力,而使握把70端难以扳动,即有使用上较费力的情况。
有鉴于此,创作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制造开发与设计经验,针对上述的目标,详加设计与审慎评估后,终得一确具实用性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欲解决的技术问题点:
已知的一种快拆结构,其握把是由偏心状的圆柱带动螺杆于螺头部的穿设孔,使整支螺杆向帽盖端移动,而螺杆是穿过欲固定的对象,当进行迫紧时是会拉动螺杆而产生较大的阻力,而使握把端难以扳动,即有使用上较费力的情况者。
解决问题的技术特点:
一种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包括有:一螺杆、一迫紧帽、一转杆及一控制柄所组合而成,一螺杆于一端形成有连结头,并于连结头处侧向开设有通孔,且于另一端设有螺纹段,并由螺纹段处锁设有一螺帽,又该螺杆于连结头及螺帽内端处皆装设有弹性件,该弹性件是由外向内呈渐缩螺旋状设置,一迫紧帽是盖套于连结头,并配合连结头于通孔两侧开设有贯穿孔,且迫紧帽的贯穿孔是大于连结头的通孔,并于贯穿孔的一侧边孔缘皆平切有挡面,一转杆是形成一较大的杆头部,并由另一端插设其通孔与贯穿孔,且转杆于中段处形成有圆轴部而与通孔同心状枢设,又该转杆于圆轴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具偏心形状的第一控制段与第二控制段,且第一、第二控制段分别同步连动迫紧帽两端的贯穿孔,一控制柄是结合于转杆,用以控制转杆的旋转作动,其中,控制柄装设于转杆的第一控制段处,且第一控制段位于迫紧帽的贯穿孔位置固定有一偏心凸轮,另第二控制段与偏心凸轮形成有相同大小与方向的偏心形体,又该第一控制段于轴向凸设有定位条,而控制柄与偏心凸轮皆配合定位条而闪避有定位沟,并藉由定位条卡设定位沟而形成限位连动,另于杆头部与控制柄的外侧皆套盖有装饰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一种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包括有:一螺杆、一迫紧帽、一转杆及一控制柄所组合而成,一螺杆于一端形成有连结头,并于连结头处侧向开设有通孔,且于另一端设有螺纹段,并由螺纹段处锁设有一螺帽,一迫紧帽是盖套于连结头,并配合连结头于通孔两侧开设有贯穿孔,一转杆是形成一较大的杆头部,并由另一端插设其通孔与贯穿孔,且转杆于中段处形成有圆轴部而与通孔同心状枢设,又该转杆于圆轴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具偏心形状的第一控制段与第二控制段,且第一、第二控制段分别同步连动迫紧帽两端的贯穿孔,一控制柄是结合于转杆,用以控制转杆的旋转作动,其中,转杆的第二控制段位于偏心处向杆头部形成有多角形状的结合部,令控制柄装设于该结合部处,又该第一控制段端套设有固定盖,且固定盖于贯穿孔处形成有偏心段,而令第二控制段与固定盖的偏心段形成有相同大小与方向的偏心形体,又该第一控制段与第二控制段的结合部是具有多角状的杆身,而固定盖与控制柄皆配合于连接处呈多角状结构,并由此形成限位连动。
对照先前技术的功效:
其转杆是与螺杆呈同心状枢接,且转杆又以第一控制段及第二控制段的偏心旋转,而推动连结头处套盖的迫紧帽,令迫紧帽相对螺杆端产生迫紧与放松的位移动作,由双偏心轮方式带动迫紧帽而达成快拆的效果,即能减少控制柄端的出力,以达到省力的功效。
附图说明
为使审查员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以下请配合附图详述如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于未迫紧状态的连结头处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于未迫紧状态的A-A面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于迫紧状态的A-A面剖视作动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已知于未迫紧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已知于迫紧状态的剖视作动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先请由图1与图2所示观之,一种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包括有:一螺杆10、一迫紧帽20、一转杆30及一控制柄40所组合而成,一螺杆10于一端形成有连结头11,并于连结头11处侧向开设有通孔12,且于另一端设有螺纹段13,并由螺纹段13处锁设有一螺帽14,又该螺杆10于连结头11及螺帽14内端处皆装设有弹性件15,该弹性件15是由外向内呈渐缩螺旋状设置,一迫紧帽20是盖套于连结头11,并配合连结头11于通孔12两侧开设有贯穿孔21、22,且迫紧帽20的贯穿孔21、22是大于连结头11的通孔12,并于贯穿孔21、22的一侧边孔缘皆平切有挡面211、221,一转杆30是形成一较大的杆头部31,并由另一端插设其通孔12与贯穿孔21、22,且转杆30于中段处形成有圆轴部36而与通孔12同心状枢设,又该转杆30于圆轴部36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具偏心形状的第一控制段32与第二控制段33,且第一、第二控制段32、33分别同步连动迫紧帽20两端的贯穿孔21、22,一控制柄40是结合于转杆30,用以控制转杆30的旋转作动,其中,控制柄40装设于转杆30的第一控制段32处,且第一控制段32位于迫紧帽20的贯穿孔21位置固定有一偏心凸轮34,另第二控制段33与偏心凸轮34形成有相同大小与方向的偏心形体,又该第一控制段32于轴向凸设有定位条321,而控制柄40与偏心凸轮34皆配合定位条321而闪避有定位沟41、341,并由定位条321卡设定位沟41、341而形成限位连动,另于杆头部31与控制柄40的外侧皆套盖有装饰片311、401。
其结构的组合,再请由图2与图3所示观之,其螺杆10的螺纹段13是锁设有螺帽14,且连结头11处盖设有迫紧帽20,令迫紧帽20的贯穿孔21、22正对于连结头11的通孔12处,由此形成一贯通的孔洞,另转杆30是以第一控制段32穿过贯穿孔22及通孔12,最后由迫紧帽20另一端的贯穿孔21穿出,且转杆30以另一端的杆头部31形成挡设固定,由此令转杆30的圆轴部36同轴心状容设于连结头11的通孔12中,又该第二控制段33则偏心状设置于贯穿孔22处,另由第一控制段32处套设有一偏心凸轮34,再于偏心凸轮34外侧的第一控制段32处套接有控制柄40,并以第一控制段32的定位条321对偏心凸轮34及控制柄40的定位沟341形成限位,由此能令偏心凸轮34与第二控制段33呈相同大小与相同方向的偏心凸设,最后将装饰片311、401分别盖设于杆头部31与控制柄40,令转杆30无法脱离贯穿孔21、22与通孔12,以限位其连结头11于迫紧帽20内部,即能完成其组合结构。
其实际使用的情况,复请由图4、图5配合图2所示观之,该螺杆10是用于穿设欲固定的对象(例如自行车的前叉与后叉处),且以螺纹段13端的螺帽14形成一端的迫紧,当未进行快拆的迫紧时,该弹性件15是推撑迫紧帽20的内端,使迫紧帽20于连结头11处呈外移状,此时转杆30的第一控制段32的偏心凸轮34与第二控制段33受迫紧帽20的贯穿孔21、22推动,而凸向贯穿孔21、22于挡面211、221的另一侧边,此时控制柄40是呈现开启状态,再请参阅图6所示,当欲进行快拆的迫紧动作时,是扳动控制柄40向相对挡面211、221的另一侧边转动,该转杆30是受控制柄40的连动而产生同向转动,并同时带动偏心凸轮34与第二控制段33产生偏转,且偏心凸轮34与第二控制段33分别压迫于迫紧帽20的贯穿孔21、22内壁,另转杆30又以圆轴部36枢接于连结头11的通孔12处进行旋转,因此,迫紧帽20是受推动而靠向连结头11端,并对弹性件15形成压缩,又当偏心凸轮34与第二控制段33抵触到贯穿孔21、22的挡面211、221时,利用挡面211、221的阻挡偏心凸轮34与第二控制段33,另由偏心凸轮34与第二控制段33的最外端偏抵于挡面211、221端,即能形成迫紧帽20的迫紧固定,由上述动作,即能控制迫紧帽20的位移而产生迫紧的效果,为快拆结构于迫紧方式的改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请由图7、图8配合图2所示观之,一种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包括有:一螺杆10、一迫紧帽20、一转杆30及一控制柄40所组合而成,一螺杆10于一端形成有连结头11,并于连结头11处侧向开设有通孔12,且于另一端设有螺纹段13,并由螺纹段13处锁设有一螺帽14,一迫紧帽20是盖套于连结头11,并配合连结头11于通孔12两侧开设有贯穿孔21、22,一转杆30是形成一较大的杆头部31,并由另一端插设其通孔12与贯穿孔21、22,且转杆30于中段处形成有圆轴部36而与通孔12同心状枢设,又该转杆30于圆轴部36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具偏心形状的第一控制段32与第二控制段33,且第一、第二控制段32、33分别同步连动迫紧帽20两端的贯穿孔21、22,一控制柄40是结合于转杆30,用以控制转杆30的旋转作动,其中,转杆30的第二控制段33位于偏心处向杆头部31形成有多角形状的结合部331,令控制柄40装设于该结合部331处,又该第一控制段32端套设有固定盖35,且固定盖35于贯穿孔21处形成有偏心段351,而令第二控制段33与固定盖35的偏心段351形成有相同大小与方向的偏心形体,又该第一控制段32与第二控制段33的结合部331是具有多角状的杆身,而固定盖35与控制柄40皆配合于连接处呈多角状结构,并由此形成限位连动。
其结构的组合,同样由图7、图8所示,该螺杆10于连结头11与螺纹段13端分别套设有弹性件15,并于螺纹段13锁设有螺帽14,该连结头11处套设有迫紧帽20,且令通孔12与贯穿孔21、22相通对准,另该转杆30是先套入有控制柄40,并使控制柄40固定于结合部331,再将转杆30的第一控制段32穿入贯穿孔21、22,使转杆30同时穿设连结头11与迫紧帽20,并对控制柄40形成夹设限位,最后再于另侧贯穿孔21端的第一控制段32处套盖有固定盖35,并令固定盖35的偏心段351容设于贯穿孔21处,即完成其结构的组合,当欲进行迫紧动作时,该控制柄40是带动转杆30于第二控制段33的结合部331,并于转杆30转动的同时,控制第二控制段33与偏心段351的偏心旋转,并由顶推贯穿孔21、22而产生迫紧帽20的向内位移,以达到等效迫紧的功能。
由上述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可得到下述的效益:其转杆30是与螺杆10呈同心状枢接,且转杆30又以第一控制段32及第二控制段33的偏心旋转,而推动连结头11处套盖的迫紧帽20,令迫紧帽20相对螺杆10端产生迫紧与放松的位移动作,由双偏心轮方式带动迫紧帽20而达成快拆的效果,即能减少控制柄40端的出力,以达到省力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实已达突破性的结构设计,而具有改良的创作内容,同时又能够达到产业上的利用性与进步性,且本实用新型未见于任何刊物,亦具新颖性,当符合专利法相关法条的规定,故依法提出新型专利申请。
唯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之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螺杆,该螺杆于一端形成有连结头,并于连结头处侧向开设有通孔,且于另一端设有螺纹段,并由螺纹段处锁设有一螺帽;
一迫紧帽,该迫紧帽是盖套于连结头,并配合连结头于通孔两侧开设有贯穿孔;
一转杆,该转杆形成一较大的杆头部,并由另一端插设其通孔与贯穿孔,且转杆于中段处形成有圆轴部而与通孔同心状枢设,又该转杆于圆轴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具偏心形状的第一控制段与第二控制段,且第一、第二控制段分别同步连动迫紧帽两端的贯穿孔;以及
一用以控制转杆的旋转作动的控制柄,该控制柄结合于转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螺杆于连结头及螺帽内端处皆装设有弹性件,该弹性件由外向内呈渐缩螺旋状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迫紧帽的贯穿孔大于连结头的通孔,并于贯穿孔的一侧边孔缘皆平切有挡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控制柄装设于转杆的第一控制段处,且第一控制段位于迫紧帽的贯穿孔位置固定有一偏心凸轮,另第二控制段与偏心凸轮形成有相同大小与方向的偏心形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控制段于轴向凸设有定位条,而控制柄与偏心凸轮皆配合定位条而闪避有定位沟,并由定位条卡设定位沟而形成限位连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杆头部与控制柄的外侧皆套盖有装饰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转杆的第二控制段位于偏心处向杆头部形成有多角形状的结合部,令控制柄装设于该结合部处,又该第一控制段端套设有固定盖,且固定盖于贯穿孔处形成有偏心段,而令第二控制段与固定盖的偏心段形成有相同大小与方向的偏心形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控制段与第二控制段的结合部具有多角状的杆身,而固定盖与控制柄皆配合于连接处呈多角状结构,并由此形成限位连动。
CN2010202008611U 2010-05-20 2010-05-20 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964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008611U CN201696403U (zh) 2010-05-20 2010-05-20 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2008611U CN201696403U (zh) 2010-05-20 2010-05-20 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696403U true CN201696403U (zh) 2011-01-05

Family

ID=43397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200861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696403U (zh) 2010-05-20 2010-05-20 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69640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9041A (zh) * 2011-12-31 2012-12-19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转功能的连接结构
CN109958678A (zh) * 2017-12-22 2019-07-02 上海红快展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捷式无工具锁具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29041A (zh) * 2011-12-31 2012-12-19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转功能的连接结构
CN102829041B (zh) * 2011-12-31 2014-09-10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转功能的连接结构
CN109958678A (zh) * 2017-12-22 2019-07-02 上海红快展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捷式无工具锁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26027B2 (en) Eyebrow tattoo machine capable of activating both swinging movement and up-and-down movement
CN201696403U (zh) 双凸轮式快拆结构改良
CN206831127U (zh) 黄油枪喷嘴可调角度的结构
CN203400445U (zh) 一种隐藏式消防箱门安装结构
CN201737105U (zh) 上扳手半圆锁紧式折叠器
CN203213771U (zh) 合页定位球轴承
CN203643695U (zh) 一种新型旋转眼镜脚
CN102774464B (zh) 半圆锁轴锁接式折叠把立管
CN203213721U (zh) 一种双叶片锁头
CN202108344U (zh) 便携式计算机的锁具
CN202464042U (zh) 滑板车内卡式折叠机构
CN201009203Y (zh) 伸缩起子
CN104772733B (zh) 棘轮接头
CN102381418B (zh) 隐式圆弧啮合旋钮锁紧式折叠把立管
CN201761599U (zh) 一种折叠器
CN201187182Y (zh) 一种锁具
CN202439809U (zh) 内楔舌快拆锁紧式折叠把立管
CN202240977U (zh) 快速直接扳动顶开握柄夹口的万能钳
CN102241262B (zh) 上扳手半圆锁紧式折叠器
CN201619118U (zh) 一种折叠式裁纸刀
CN201214470Y (zh) 摩托车刹车总泵结合构造
CN203882614U (zh) 硬盘抽取盒结构
CN205769733U (zh) 一种自行车脚踏锁
CN202243893U (zh) 隐式圆弧啮合旋钮锁紧式折叠把立管
CN202783600U (zh) 半圆锁轴锁接式折叠把立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05

Termination date: 201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