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092549Y - 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 - Google Patents

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092549Y
CN201092549Y CNU2007201699907U CN200720169990U CN201092549Y CN 201092549 Y CN201092549 Y CN 201092549Y CN U2007201699907 U CNU2007201699907 U CN U2007201699907U CN 200720169990 U CN200720169990 U CN 200720169990U CN 201092549 Y CN201092549 Y CN 20109254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ipe
siphon
tank
aeration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2016999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明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o Geruit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U20072016999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092549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09254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09254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该水处理机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生物氧化床、曝气罐、过滤罐、清水箱;生物氧化床内填充有作为微生物载体的填料,曝气罐内布设有曝气条,曝气罐与生物氧化床之间设置有虹吸结构,曝气罐底部设置有出水口,过滤罐为密闭腔体,其内填充有过滤材料,过滤罐进水口与曝气罐的出水口相接,其出水口与清水箱相接;污水输送管道与生物氧化床的进水口相接。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能耗和空间的情况下,在对原水进行大气复氧过程中,进行了生物氧化处理降低COD含量,给下一环节的水体曝气、增加水中溶解氧及高精过滤处理创造了好的条件。

Description

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适合河、湖、景观水、泳池、水厂等水体水处理要求的全自动多功能水处理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显著提高,受到污染的河湖不断增多,经改造而成和新建的景观水系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针对水系水体的水处理工艺及水处理设备,也是各种各样,应运而生。特别是应用于中小型水体净化的设备如压力式沙缸系列及各式新型重力无阀滤池越来越多。其中,常规压力式沙缸系列水处理设备的能耗较大,人为管理、操作较复杂,易主观出错。又因其自身的设备局限性,对处理较大水体也是无能为力,单一依靠它处理室外景观水体效果也是不尽人意,对此,取而代之的是继而出现的各式新型重力无阀滤池,但这种新型重力无阀滤池因其受生产工艺及进出水变化的影响,在虹吸形成、破坏的自动控制方面易出现问题,常造成跑水现象。另外,这种滤池的水箱水位较高,占用空间较大,虹吸反冲洗时如果继续进水会影响冲洗强度等。最关键的是这些设备本身只具有一种水体过滤功能。对水能进行更有效的处理,单靠过滤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室外泳池及景观水系。因室外环境复杂,污染源较多,藻类生长快,单靠过滤环节易堵塞滤床,反冲洗频繁,根本达不到水处理效果,反而白白浪费资源。同时,象无阀滤池其高度空间都比较高,而上部被利用空间较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生物氧化床、曝气罐、清水箱、过滤罐;生物氧化床为上方开口的箱体,其内填充有作为微生物载体的填料,箱体底部设置有与生物氧化床进水口相接的布水通槽,布水通槽上设置有支撑填料用隔网;曝气罐内上部设置有接水盘,接水盘下方的曝气罐内从上到下布设有曝气条,曝气罐与生物氧化床之间设置有虹吸结构,该虹吸结构包括虹吸管、虹吸激发管和虹吸破坏管,虹吸管进水口位于生物氧化床底部,虹吸管出水口插入曝气罐中设置的接水盘内并形成水封结构,虹吸激发管由排气管和辅助虹吸管构成,排气管一端接于虹吸管最高点处,其另一端与辅助虹吸管中部相接,辅助虹吸管上端开口,开口高度与生物氧化床中的最高水位相对应,辅助虹吸管下端通过插入位于生物氧化床下方的盛水容器中而形成水封结构,虹吸破坏管为倒U形,其一端与排气管并接在虹吸管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设置在生物氧化床靠近其底部位置处,接水盘内的水溢出后逐级溅落到其下方的曝气条上,直至跌落到曝气罐的底部,曝气罐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过滤罐为密闭腔体,其内填充有过滤材料,其进水口位于过滤材料上方,出水口位于过滤材料下方,过滤罐进水口与曝气罐的出水口相接,出水口与清水箱相接;污水输送管道与生物氧化床的进水口相接。
进一步,所述水处理机包含有两个以上所述生物氧化床,所述污水输入管道通过一环形配水盘向各生物氧化床供水,污水输送管道插装在环形配水盘中心,污水从其上端开口溢流入配水盘中,再通过配水管道输送到各生物氧化床;所述辅助虹吸管直接插装在生物氧化床中。
进一步,所述曝气罐为圆筒形,其内的所述接水盘为环形,所述污水输入管道沿曝气罐轴线向上穿出,与位于曝气罐正上方的所述配水盘相接,环形接水盘与位于曝气罐中心的污水输入管之间沿周向排列有若干个分水槽,环形接水盘径向里侧立壁的上沿设置有与各分水槽一一对应的溢流缺口,所述曝气条绕曝气罐轴线呈放射状排列,并且上下相邻两层曝气条沿曝气罐周向交错排列,环形接水盘内的水首先通过其里侧立壁上的缺口溢流入各分水槽中,然后再从分水槽溢流散布到其下方的各曝气条上。
进一步,所述曝气罐底部出水口处设置有稳定排水结构及气水分离装置,所述稳定排水结构设置在曝气罐内,由排水筒及设置在排水筒内的浮动芯构成,排水筒侧壁上加工有若干个通孔,随着浮动芯在排水筒中高度位置的改变,排水筒的有效排水截面随之增大或减小,排水筒下方设置有挡块,通过该挡块对浮筒的最低位置进行限定;所述气水分离装置为封闭状腔体,腔体内设置有一从上向下延伸的隔板,隔板下沿与腔体底部之间留有间隔,从而在腔体内隔出一开口向上的U形通道,气水分离装置的输入口和输出口分列在隔板两侧,隔板在腔体内倾斜设置,使气水分离装置的输入口所在一侧通道呈正V形,同时在该侧通道顶部还设置有排气管道,气水分离装置的输入口与排水筒下端出口相接,输出口与所述过滤罐的输入口相接。
进一步,所述过滤罐进水口与所述曝气罐出水口相连的管路上,还设置有虹吸反冲洗系统,该虹吸反冲吸系统包括虹吸反冲管、反冲激发管、反冲破坏管、定量桶、集水箱,虹吸反冲管一端与过滤罐进水口相连,其另一端插入到集水箱中并形成水封结构,反冲激发管由辅助管和吸气管构成,辅助管下端同样插入到集水箱中并形成水封结构,辅助管上端与虹吸反冲管相接,连接点位于虹吸反冲管最高点的上游,吸气管呈倒U形,其一端接于虹吸反冲管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与辅助管的中部相接,反冲破坏管一端与吸气管并接在虹吸反冲管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插入到定量桶中形成水封结构,定量桶上接有定量补水装置,定量桶的位置高于集水箱。
进一步,所述反冲激发管上还连接有虹吸加强管,该虹吸加强管由一倒U形管和一连接水管构成,其中倒U形管高出所述虹吸反冲管,其一端接于虹吸反冲管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与所述辅助管的中部相接,该相接点位于所述吸气管与辅助管相接点的上方,所述连接水管一端接于倒U形管上,另一端插入所述污水输送管道内的污水中,连接水管与倒U形管相连一端高于其插入污水输送管道一端。
进一步,所述反冲破坏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虹吸加强管中的倒U形管与所述辅助管相接处的上方设置有外接水源输入口,该输入口处设置有阀门,所述定量桶上设置有泄水阀门。
进一步,所述曝气罐上设置有所述定量桶的补水口,该补水口位于所述接水盘下方,补水口上设置有调节阀门,曝气罐内的水位上升到预定高度时,曝气罐内的水从补水口溢流入定量桶,定量桶的位置高于所述清水箱。
进一步,所述水处理机包含有两个以上所述过滤罐,所述曝气罐底部设置有与各过滤罐一一对应的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在不增加能耗和空间的情况下,在对原水进行大气复氧过程中,进行了生物氧化处理降低COD含量,给下一环节的水体曝气、增加水中溶解氧及高精过滤处理创造了好的条件,使水得到更有效的净化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剖视俯视图;
图3为图1中序号1所示生物氧化床中布水通槽断面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序号2所示曝气罐只包含上部接水盘和分水槽时的俯视图;
图5为去掉上部接水盘和分水槽后的曝气罐俯视图;
图6为曝气罐中曝气条的断面示意图;
图7为曝气罐中稳定排水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生物氧化床1、曝气罐2、清水箱3、过滤罐4。
生物氧化床1为上方开口的箱体,其内填充有作为微生物载体的填料101,填料下方的箱体底部设置有与生物氧化床1的进水口相接的布水通槽103,如图3所示,布水通槽103上设置有支撑填料用隔网102,4个生物氧化床1环绕环形配水盘8设置,配水盘8上设置有分别与各生物氧化床1上的进水口相连的配水管道801。
如图4、5所示,曝气罐2为圆筒形,污水输入管道5沿曝气罐2轴线向上穿出,并插装在位于其正上方的配水盘8中。曝气罐2内上部设置有环形接水盘203,环形接水盘203与污水输入管道5之间沿周向排列有8个分水槽204,环形接水盘203径向里侧立壁的上沿,设置有与各分水槽204一一对应的溢流缺口205,接水盘203、分水槽204下方的曝气罐2内,从上到下布设有若干个曝气条201。分水槽204既可采用类似于曝气条201的结构,也可采用其他适当的结构。如图6所示,曝气条201为槽状条,该槽状条开口向下设置在曝气罐内,曝气条201绕位于曝气罐2轴线上的污水输入管道5呈放射状排列,并且上下相邻两层曝气条201沿曝气罐2周向交错排列,以使从上层曝气条201流下的水能够溅落到相邻的下层曝气条201上。各生物氧化床1与曝气罐2之间均通过虹吸结构7相连,该虹吸结构7包括虹吸管701、虹吸激发管、虹吸破坏管703、集水箱705,虹吸管701进水口位于生物氧化床1底部,虹吸管701出水口插入曝气罐2中的接水盘203中并形成水封结构,虹吸激发管由排气管702和辅助虹吸管704构成,排气管702为倒U形,其一端接于虹吸管701最高点处,其另一端与辅助虹吸管704中部相接,辅助虹吸管704插装在生物氧化床1中,其上端带有漏斗状开口,该漏斗状开口的高度与生物氧化床1中的最高水位相对应,辅助虹吸管704下端插入集水箱705中并形成水封结构,虹吸破坏管703为倒U形,其一端与排气管702并接在虹吸管701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设置在生物氧化床1靠近其底部位置处。曝气罐2底部设置有出水口,该出水口处设置有稳定排水结构202,如图7所示,该稳定排水结构202由排水筒202-1及设置在排水筒内的浮动芯202-2构成,排水筒202-1侧壁上加工有若干个通孔202-3,随着浮动芯202-2在排水筒202-1中高度位置(沿图中箭头方向上下浮动)的改变,排水筒202-1的有效排水截面随之增大或减小,排水筒202-1下部设置有挡块202-4,通过该挡块202-4对浮筒动芯202-2的最低位置进行限定。
过滤罐4为密闭腔体,其内填充有过滤材料401,过滤罐4进水口位于过滤材料401上方,出水口设置在过滤材料401下方,过滤罐4进水口与曝气罐2的出水口相接,其出水口与清水箱3相接,清水箱3上设置有清水出口301。曝气罐2出水口的稳定排水结构202外接有气水分离装置6,并通过该气水分离装置6的输出管道602与过滤罐4的进水口相连。气水分离装置6为封闭状腔体,腔体内设置有一从上向下延伸的隔板601,隔板601下沿与腔体底部之间留有间隔,从而在腔体内形成一开口向上的U通道,气水分离装置6的输入口和输出口分列在隔板601两侧,隔板601在腔体内倾斜设置,使气水分离装置6的输入口所在一侧的通道呈正V形,同时在该侧通道顶部还设置有排气管道603。曝气罐2下方设置有4个过滤罐4,每个过滤罐4上均设置有一清水箱3;曝气罐2底部设置有4个分别与各过滤罐4一一对应的出水口,各清水箱3之间设置有连通管302。
过滤罐4进水口与曝气罐2出水口相连的管路上,还设置有虹吸反冲洗系统9,该虹吸反冲吸系统9包括虹吸反冲管903、反冲激发管、反冲破坏管910、定量桶906,虹吸反冲管903一端与过滤罐4进水口相连,其另一端插入到集水箱901中并形成水封结构,反冲激发管由辅助管902和吸气管907构成,辅助管902下端插入到集水箱901中并形成水封结构,辅助管902上端与虹吸反冲管903相接,连接点位于虹吸反冲管903最高点的上游,吸气管907呈倒U形,其一端接于虹吸反冲管903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与辅助管902的中部相接,反冲破坏管910同样为倒U形,其一端与吸气管907并接在虹吸反冲管903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插入到定量桶906中,并形成水封结构。
反冲激发管中的辅助管902上还连接有虹吸加强管,该虹吸加强管由一倒U形管911和一连接水管912构成,该倒U形管911高出虹吸反冲管903,其一端接于虹吸反冲管903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与辅助管902的中部相接,该相接点位于吸气管907与辅助管902相接点的上方,连接水管912一端接于倒U形管上,其另一端插入污水输送管道5内的污水中,连接水管912与倒U形管911相连一端高于其插入污水输送管道5一端。反冲破坏管910上设置有阀门909,管911上设置有供与外接水源相接的阀门904。曝气罐2上设置有定量桶906补水阀门908,定量桶906上还设置有泄水阀门905。
运行时,污水沿污水输送管道5上升后溢流到环形配水盘8,再经各配水管道801进入到4个生物氧化床1底部的布水通槽103,各布水通槽103中的水从填料101底部上升到上面顶部,当水位达到预置水位高度后,从辅助虹吸管704的上端漏斗状开口流入辅助虹吸管704,在辅助虹吸管704内利用水射器效应带着排气管702中的空气一起向下流动,并通过排气管702将虹吸管701顶部的空气抽出并形成虹吸,使生物氧化床1中的水由虹吸管701快速排到曝气罐2中。随着水不断由虹吸管701吸出,生物氧化床1中的水位不断下降,直至降低到虹吸破坏管703下端,这时,空气由虹吸破坏管703再次进入到虹吸管701中,并由此切断虹吸管701的虹吸工作状态。虹吸管701停止虹吸后,随着污水的不断输入,生物氧化床1中的水位再次上升,当上升到预置水位后,再次形成虹吸,如此循环。随着上述过程往复进行,生物氧化床1中的填料101一次次淹没水中又置空气中,这样通过大气进行复氧,生物氧化床1中的生物膜得以形成,使生物氧化过程得以不断进行,从而降低水中的COD含量,使污水得到预处理。
生物氧化床1中的污水通过虹吸管701被输送到曝气罐2内上部的接水盘203中后,接水盘203内的水首先通过其里侧立壁上的缺口205溢流到各分水槽204内,然后再从分水槽204溢出并溅落到下方的各布气条201上,溅落到上层曝气条201上的水再逐级向下溅落到各级交错布置的曝气条,并在各曝气条上形成一幅幅水幕,或水珠飞溅,由此使污水又一次与大气进行接触交换,通过气液相的转换,挥发水中的部分有害气体,融入氧气,使水得到进一步的活化。
经过曝气溶氧后的水,经曝气罐2底部出水口处设置的稳定排水结构202进入气水分离装置6,当曝气罐2底部的水量发生变化时,稳定排水结构202中的浮动芯202-2会上下移动,以调节进水水量和变化的水中气流。使水位高时进水较多,水位低时进水减少,以使所排出的水、气比例保持稳定,不至于在进水水量发生急骤变化时,使更多的气体进入气水分离器。同时设置稳定排水结构202还可在对过滤材料进行反冲洗时,减少进水量。
将气水分离装置6中的隔板601倾斜设置并使输入口所在一侧通道呈正V形后,通道截面从上到下逐渐缩小,因而使进入气水分离装置6内的水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挤压,从而使水中的气体被挤压排出,分离出的气体通过排气管道603排出,分离出的水则在绕过隔板601的下沿后,经输出管道602进入过滤罐4。
在过滤罐4内,水经过滤材料401过滤后,经底部连通管402送入上方清水箱3中,再通过清水箱连通管302汇集,通过出水口301输出净化后的清水。
随着过滤罐4工作时间的延长,过滤材料401中的污染物会越聚越多,过水量随之会越来越小,当过滤水量小于曝气罐2的输出水量时,过滤罐4中的水位将不断上升,直至水位沿虹吸反冲管903上升到辅助管902与虹吸反冲管903相接处时,水将从辅助管902流下,并在辅助管902内形成水射器效应,吸气管907随之向外抽吸虹吸反冲管903和虹吸加强管中的倒U形管911中的空气,并使倒U形管911先期形成真空、虹吸加强管先期形成虹吸,连接水管912从污水输入管道5吸水,并将水送入辅助管902中,进一步加大辅助管902中的水流和流速并由此加大吸气管907的抽气力度,并最终使虹吸反冲管903形成虹吸。
随着水从虹吸反冲管903被吸入集水箱901,清水箱3中的清水反向不断地进入过滤罐4,从而形成对过滤材料401的反向冲洗。在过滤罐4内的水被虹吸反冲管903吸出的同时,反冲破坏管910也将定量桶906中的水吸入虹吸反冲管903内,当定量桶906内的水位降到反冲破坏管910下端口后(即冲洗达到设定时间),反冲破坏管910开始进气,虹吸反冲管903的虹吸被破坏、终止,整个水处理机又恢复对污水的正常处理状态。
定量桶906可由已知定量补水装置进行补水,也可按图示方式利用曝气罐2上的补水阀门908补水。曝气罐2上的补水阀门908位于曝气罐2内接水盘203的下方,在正常工作状态时,定量桶中无水,只有在相对应的过滤材料401快要进行反冲洗前,曝气罐2中的水位上升到设定位置时,水才从曝气罐2溢出并通过补水阀门908溢流进定量桶906。补水阀门908的进水位比辅助管902的上端口低。通过调节补水阀门908和定量桶906上的泄水阀门905,可对定量桶906中的水量进行调节,并进而调节虹吸反冲管的虹吸时间。
定量桶906的位置高于清水箱3,这样在进行虹吸反冲时,利于反冲破坏管910从定量桶906中吸水,不会在反冲洗后期,因清水箱3水位变低而造成虹吸破坏管910吸水变化,以至影响对虹吸反冲洗时间的控制,并可避免因外部进出水变化及其他原因影响清水箱3水位变化,从而导致定量桶的水位变化,造成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甚至跑水现象。
在U形管911上设置外接水源输入阀门904后,当将其与自来水或其他压力水源相接时,在关闭反冲破坏管910上的阀门909的情况下,可通过阀门904向辅助管902中送水,强行使虹吸反冲管903形成虹吸,以实现对过滤罐4的手动冲洗。这种工作方式可用于设备调试和非正常情况下对过滤材料401的清洗。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实施例的附图中只画了一套虹吸反冲洗系统,实际上每个过滤罐均设置有1套虹吸反冲洗系统,并且每个过滤罐均通过一气水分离装置和一稳定排水结构与曝气罐相连。
为了使每个过滤罐都能够单独进行反冲洗,即其中一个过滤罐进行反冲洗时不影响其他3个过滤罐的正常过滤工作,曝气罐内可通过隔板分隔出与各过滤罐一一对应的4个分格,这样4个生物氧化床、4个曝气罐分格、4个过滤罐、4个清水箱就构成4套各自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每套处理系统均可单独工作,而互不影响。

Claims (9)

1.一种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其特征在于,该水处理机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生物氧化床、曝气罐、清水箱、过滤罐;生物氧化床为上方开口的箱体,其内填充有作为微生物载体的填料,箱体底部设置有与生物氧化床进水口相接的布水通槽,布水通槽上设置有支撑填料用隔网;曝气罐内上部设置有接水盘,接水盘下方的曝气罐内从上到下布设有曝气条,曝气罐与生物氧化床之间设置有虹吸结构,该虹吸结构包括虹吸管、虹吸激发管和虹吸破坏管,虹吸管进水口位于生物氧化床底部,虹吸管出水口插入曝气罐中设置的接水盘内并形成水封结构,虹吸激发管由排气管和辅助虹吸管构成,排气管一端接于虹吸管最高点处,其另一端与辅助虹吸管中部相接,辅助虹吸管上端开口,开口高度与生物氧化床中的最高水位相对应,辅助虹吸管下端通过插入位于生物氧化床下方的盛水容器中而形成水封结构,虹吸破坏管为倒U形,其一端与排气管并接在虹吸管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设置在生物氧化床靠近其底部位置处,接水盘内的水溢出后逐级溅落到其下方的曝气条上,直至跌落到曝气罐的底部,曝气罐底部设置有出水口;所述过滤罐为密闭腔体,其内填充有过滤材料,其进水口位于过滤材料上方,出水口位于过滤材料下方,过滤罐进水口与曝气罐的出水口相接,出水口与清水箱相接;污水输送管道与生物氧化床的进水口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机包含有两个以上所述生物氧化床,所述污水输入管道通过一环形配水盘向各生物氧化床供水,污水输送管道插装在环形配水盘中心,污水从其上端开口溢流入配水盘中,再通过配水管道输送到各生物氧化床;所述辅助虹吸管直接插装在生物氧化床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罐为圆筒形,其内的所述接水盘为环形,所述污水输入管道沿曝气罐轴线向上穿出,与位于曝气罐正上方的所述配水盘相接,环形接水盘与位于曝气罐中心的污水输入管之间沿周向排列有若干个分水槽,环形接水盘径向里侧立壁的上沿设置有与各分水槽一一对应的溢流缺口,所述曝气条绕曝气罐轴线呈放射状排列,并且上下相邻两层曝气条沿曝气罐周向交错排列,环形接水盘内的水首先通过其里侧立壁上的缺口溢流入各分水槽中,然后再从分水槽溢流散布到其下方的各曝气条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罐底部出水口处设置有稳定排水结构及气水分离装置,所述稳定排水结构设置在曝气罐内,由排水筒及设置在排水筒内的浮动芯构成,排水筒侧壁上加工有若干个通孔,随着浮动芯在排水筒中高度位置的改变,排水筒的有效排水截面随之增大或减小,排水筒下方设置有挡块,通过该挡块对浮筒的最低位置进行限定;所述气水分离装置为封闭状腔体,腔体内设置有一从上向下延伸的隔板,隔板下沿与腔体底部之间留有间隔,从而在腔体内隔出一开口向上的U形通道,气水分离装置的输入口和输出口分列在隔板两侧,隔板在腔体内倾斜设置,使气水分离装置的输入口所在一侧通道呈正V形,同时在该侧通道顶部还设置有排气管道,气水分离装置的输入口与排水筒下端出口相接,输出口与所述过滤罐的输入口相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罐进水口与所述曝气罐出水口相连的管路上,还设置有虹吸反冲洗系统,该虹吸反冲吸系统包括虹吸反冲管、反冲激发管、反冲破坏管、定量桶、集水箱,虹吸反冲管一端与过滤罐进水口相连,其另一端插入到集水箱中并形成水封结构,反冲激发管由辅助管和吸气管构成,辅助管下端同样插入到集水箱中并形成水封结构,辅助管上端与虹吸反冲管相接,连接点位于虹吸反冲管最高点的上游,吸气管呈倒U形,其一端接于虹吸反冲管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与辅助管的中部相接,反冲破坏管一端与吸气管并接在虹吸反冲管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插入到定量桶中形成水封结构,定量桶上接有定量补水装置,定量桶的位置高于集水箱。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激发管上还连接有虹吸加强管,该虹吸加强管由一倒U形管和一连接水管构成,其中倒U形管高出所述虹吸反冲管,其一端接于虹吸反冲管的最高点处,其另一端与所述辅助管的中部相接,该相接点位于所述吸气管与辅助管相接点的上方,所述连接水管一端接于倒U形管上,另一端插入所述污水输送管道内的污水中,连接水管与倒U形管相连一端高于其插入污水输送管道一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冲破坏管上设置有阀门,所述虹吸加强管中的倒U形管与所述辅助管相接处的上方设置有外接水源输入口,该输入口处设置有阀门,所述定量桶上设置有泄水阀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罐上设置有所述定量桶的补水口,该补水口位于所述接水盘下方,补水口上设置有调节阀门,曝气罐内的水位上升到预定高度时,曝气罐内的水从补水口溢流入定量桶,定量桶的位置高于所述清水箱。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处理机包含有两个以上所述过滤罐,所述曝气罐底部设置有与各过滤罐一一对应的出水口。
CNU2007201699907U 2007-07-31 2007-07-31 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92549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699907U CN201092549Y (zh) 2007-07-31 2007-07-31 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7201699907U CN201092549Y (zh) 2007-07-31 2007-07-31 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092549Y true CN201092549Y (zh) 2008-07-30

Family

ID=399005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20169990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092549Y (zh) 2007-07-31 2007-07-31 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092549Y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9759A (zh) * 2018-09-27 2019-01-11 郑州浪鲸泳池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重力式水力自动化溶氧精滤机
CN110104906A (zh) * 2019-06-11 2019-08-09 上海养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鱼菜共生系统的过滤硝化矿化一体式水处理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9759A (zh) * 2018-09-27 2019-01-11 郑州浪鲸泳池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重力式水力自动化溶氧精滤机
CN110104906A (zh) * 2019-06-11 2019-08-09 上海养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鱼菜共生系统的过滤硝化矿化一体式水处理装置
CN110104906B (zh) * 2019-06-11 2024-06-07 上海养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鱼菜共生系统的过滤硝化矿化一体式水处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9090A (zh) 一种初期雨水弃流装置
CN113582339A (zh) 一种节能mbr污水处理系统
CN206762349U (zh) 一种节能型污水处理装置
CN113087171B (zh) 河道水质改善装置的使用方法
CN1911832A (zh) 虹吸式全自动运行曝气生物滤池
CN105417893B (zh) 多相循环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CN201092549Y (zh) 全自动一体化多功能水处理机
CN110171909A (zh) 一种简化排淤泥景观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11712887U (zh) 一种新型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206244565U (zh) 一种净水装置
CN205241467U (zh) 一种自循环生物膜脱氮污水处理设备
CN110089479B (zh) 一种水产品循环水培养实验室养殖装置
CN205367870U (zh) 一种反硝化深床生物反应器
CN221565814U (zh) 双向流双功能滤池
CN107986435A (zh) 一种高效的升流式生物反应装置及其运行方法和应用
CN107935273A (zh) 重力式设备智能控制反冲洗污水处理系统
CN101172699A (zh) 曝气生物滤池气、水混合反冲洗的改良结构
CN218681320U (zh) 一种乌龟养殖池水循环结构
CN104860486A (zh) 一种适用于鱼类增殖放流站的组合式模块化生物过滤器
CN216005352U (zh) 一种节能mbr污水处理系统
CN212212250U (zh) 一种水生植物的循环生态系统
CN105130122B (zh) 活性污泥生化过滤污水处理装置
CN210094382U (zh) 一种水产品循环水培养实验室养殖装置
CN208218493U (zh) 膜生物反应器
CN207903981U (zh) 一种高效的升流式生物反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BEIJING W-GREAT TREATMENT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TANG MINGHUA

Effective date: 2011060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100039 TANG MINGHUA C/O HUANG QIN, ROOM 702, UNIT 2, BUILDING 17, YARD 17, XICUI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TO: 100015 3/F, NO. 9, MUXIYUAN, SOUTH 3RD RING ROAD MIDDLE, BEIJIN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10602

Address after: 100015, No. three, No. 9, South Third Ring Road, Muxiyuan,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wo Geruite 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39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Xicui Road No. 17 Building No. 17 hospital two unit 702 room to receive Tang Minghua Huang Qin

Patentee before: Tang Minghua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730

Termination date: 2015073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