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46594A - 能量管理横梁 - Google Patents
能量管理横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46594A CN1946594A CNA2005800129261A CN200580012926A CN1946594A CN 1946594 A CN1946594 A CN 1946594A CN A2005800129261 A CNA2005800129261 A CN A2005800129261A CN 200580012926 A CN200580012926 A CN 200580012926A CN 1946594 A CN1946594 A CN 19465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der portion
- management system
- energy management
- side wall
- sidewa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853 buffer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872 buff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12 protect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466460 Alveola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04 medi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3 sol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18—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ross-section; Means within the bumper to absorb impact
- B60R2019/1806—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 B60R2019/1813—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made of metal
- B60R2019/1826—Structural beams therefor, e.g. shock-absorbing made of metal of high-tension st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包括具有一个第一横梁部分和一个第二横梁部分的一个纵向延伸的横梁。第一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一正面、一个第一侧壁和一个第二侧壁。第二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二正面。第一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二U形部分。在冲击力导向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一正面或第二横梁部分的第二正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当变形时有效吸收能量的横梁结构。本发明的应用可包括车辆缓冲系统、侧碰撞保护器和底系定板。
背景技术
现代的碰撞保护梁被设计为在给定的冲程内吸收最大的碰撞能量。同时,它们被设计为最少化荷载销钉,并且以一种在遭受来自碰撞的负荷下促进均匀的和可预见破裂的方式分布能量。每一毫米的空间对于能量吸收都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能量吸收系统的各个部件必须和其它能量吸收部件完美结合。
因此,最大化前述优选特征的能量管理横梁是长久以来人们所期望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其包括具有一个正面、一个第一侧壁和一个第二侧壁的一个纵向延伸的横梁。第一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二U形部分。在冲击力导向横梁的正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其包括具有一个正面、一个第一侧壁和一个第二侧壁的一个纵向延伸的横梁,一个位于横梁正面附近的能量吸收器,以及接合在横梁后部将横梁连接至车辆的装置。第一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二U形部分。在冲击力导向横梁的正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本发明的又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其包括具有一个第一横梁部分和一个第二横梁部分的一个纵向延伸的横梁。第一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一正面、一个第一侧壁和一个第二侧壁。第二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二正面。第一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二U形部分。在冲击力导向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一正面或第二横梁部分的第二正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方面、目的以及特征将根据下面的说明书、权利要求和附图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和评价。
附图说明
下面对于附图的概述,以及相关的附图本身,举例说明了构成目前可以想到的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的特定优选实施方式。可以理解,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和附图中示出的特定结构的变化和变型都是可能的,是在研究这些公开内容和附图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的。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缓冲系统的分解透视图。
图2为冲击力被导向横梁正面前本发明横梁的横截面图。
图2A为冲击力被导向横梁正面前本发明另一个横梁的横截面图。
图3为冲击力被导向横梁正面后在中间位置本发明横梁的横截面图。
图4为冲击力被导向横梁正面后在最终位置本发明横梁的横截面图。
图5为本发明横梁和典型的现有技术的横梁的负荷与位移曲线图。
图6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顶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缓冲装置的第二个实施例的前缓冲部分的透视图。
图8为图6的前缓冲部分和图7的前缓冲部分的负荷与位移曲线图。
图9为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缓冲系统的部分截面透视图。
图10为图9的具有不同厚度铝的缓冲系统的负荷与位移曲线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的横梁的横截面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单片横梁的透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的单片横梁的横截面图。
图14为图12-13的具有不同铝级别的缓冲系统的负荷与位移曲线图。
图15A-C为无后横梁部分的横梁分别在初始位置、中间位置和最终位置的横截面图。
图16-17为根据本发明的流线型横梁的透视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具有变化横截面的横梁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描述方便,术语“上面”,“下面”,“右边”,“左边”,“后面”,“正面”,“垂直”,“水平”及其衍生词应当涉及图1所示的发明。但是,必须理解,除非特别指出相反的地方,本发明可能采取不同的定向。还要理解,附图和以下说明书中示出的特定装置和过程仅仅是被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创造性概念的示例性的实施例。因此,此处公开的实施例中的特定具体细节和特征不是限定性的,除非特别指出。
附图标记10(图1)一般指体现本发明的能量管理系统。在所示实施例中,能量管理系统10包括具有一个正面18、一个第一侧壁20和一个第二侧壁22的一个纵向延伸的横梁12。第一侧壁20具有一个与正面18相隔的第一U形部分24并且第二侧壁22具有一个与正面18相隔的第二U形部分26。在冲击力导向横梁12的正面18期间第一侧壁20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24并且第二侧壁侧22滚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26,因此从碰撞中吸收能量。在所示实施例中,能量管理系统10被用于能量管理缓冲系统中,其中能量管理缓冲系统包括一个位于横梁12正面附近的能量吸收器14以及接合在横梁12后部将横梁12连接至车辆的装置16。但是,可以想到能量管理系统10可被用作车辆或任何被碰撞的物体内任何地方的侧碰撞保护器并且优选从碰撞中吸收能量。
在所示实施例中,能量吸收器14有助于吸收能量并在冲击力导向横梁12的正面18期间将压力分布在横梁12上。一个可用于缓冲系统10的能量吸收器14的例子在美国专利US6672635中已经公开,其整个内容在此处引用作为参考。但是,可以想到任何能量吸收器都可用于本发明并且这样的能量吸收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公知常识。典型地将托板(未示出)置于能量吸收器14上以提供曲率和美感。
所示的纵向延伸的横梁12(图2)为两片横梁并且包括一个前横梁部分28和一个后横梁部分30。正面18、第一侧壁20以及第二侧壁22位于前横梁部分28上。后横梁部分30大致为U形并且包括底部32、一个第一侧柱34和一个第二侧柱36。前横梁部分28包括从第一U形部分24和第二U形部分26的末端向外延伸的第一对法兰38。类似地,后横梁部分30包括从第一侧柱34和第二侧柱36的末端向外延伸的第二对法兰40。第二对侧法兰40卷绕第一对侧法兰38以连接前横梁部分28和后横梁部分30。但是,可以想到前横梁部分28和后横梁部分可以任何方式连接。例如,前横梁部分28和后横梁部分30可用机械彼此固定、粘附或焊接(使用第一对侧法兰38和第二对侧法兰40或通过使前横梁部分28的第一侧壁20和第二侧壁22与后横梁部分30的第一侧柱34和第二侧柱36重叠(下面或上面)而不需任何侧法兰(参见图2A))。正如下面将要详述的,前横梁部分28和后横梁部分30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部件。这个单片的连续部件可使用滚轧制造法被制成薄片材料或使用挤压成型法由铝制成。
如图1所示,横梁的前横梁部分28优选包括锥形端42,从而使得能量吸收器14在缓冲系统10的角具有更高深度以更好地进行角保护。此外,前横梁部分28和后横梁部分30优选分别包括一个沿正面18和其底部32纵向延伸的通道43从而为横梁12提供稳定性。
优选地,前横梁部分28和后横梁部分30被滚轧制成且合并成一直线。可用于形成横梁12的前横梁部分28和后横梁部分30的滚轧制造法在美国专利US5306058中已公开,其整体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美国专利US5306058公开的滚轧制造法可使用16个辊子来形成每个前横梁部分28和后横梁部分30并且用4个辊子合并前横梁部分28和后横梁部分30。
在所示实施例中,装置16包括在横梁12的相对末端连接于横梁12的后横梁部分30的支架44。支架44为U形并且覆盖底部32以及后横梁部分30的第一侧柱34和第二侧柱36的一部分。支架44可以任何方式被连接于后横梁部分30。例如,支架44可使用固定装置被机械地固定于后横梁部分30,粘附于后横梁部分30或者焊接于后横梁部分30。支架44和可用于缓冲系统10的装置16的一个例子在美国专利US5080410中公开,其整体内容在此引用作为参考。然而,可以想到任何装置都可用于本发明并且这些装置都是现有技术。
所示的横梁12包括在冲击力导向横梁12的正面18期间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24的第一侧壁20和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26的第二侧壁22,从而吸收能量。图2示出在冲击力导向横梁12的正面18前横梁12的初始位置。但是,当冲击力导向横梁12的正面18时,横梁28的正面18将会朝后横梁部分30的底部32运动。优选地,横梁12的前横梁部分28的第一侧壁20和第二侧壁22包括多个加强筋46以加强第一侧壁20和第二侧壁22,防止当冲击力导向横梁12的正面18时第一侧壁20和第二侧壁22的弯曲。图3示出在冲击力导向横梁12的正面18期间横梁12处于中间位置。在中间位置,第一U形部分24和第二U形部分26比在初始位置时更大。此外,加强筋46已经开始沿第一U形部分24和第二U形部分26的底部卷起。图4示出在冲击力导向横梁12的正面18期间横梁12处于最终位置。在最终位置,第一U形部分24和第二U形部分26比中间位置时更大。此外,加强筋完全卷在第一U形部分24和第二U形部分26的底部。
图5示出负荷与位移曲线图,第一曲线50代表使用本发明的横梁12时测定的数据点,第二曲线52代表使用典型的现有技术中横梁时测定的数据点。本发明的横梁12的第一曲线50和典型现有技术横梁的第二曲线52下部的区域表示被横梁吸收的能量的数量。用负荷与位移曲线图示表示与横梁系统相关的效率被定义为曲线下面的区域(吸收的能量)除以最高负荷(即图中曲线在纵坐标的最高值)与最长的位移(即图中曲线在横坐标的最大值)的乘积。当对系统的负荷与位移作图时,100%的效率系统可图示为一个方波。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横梁12的第一曲线的类似方波的反应曲线比现有技术横梁的第二个曲线52高效的多。
所示的缓冲系统10可使用不同材料和不同厚度制造以改善缓冲装置的性能。图6示出碰撞期间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缓冲系统10。能量吸收器14具有一个由可压材料制成的前部54和由更坚硬材料制成的后部56。例如,能量吸收器14可由聚亚安酯制成,前部54包括空盒并且后部56包括用加强筋加固的固体材料。在碰撞在能量吸收器14的前部54期间,前部54的可压材料在能量吸收器14的碰撞表面快速提供更多接触面。由于能量吸收器14的碰撞表面上的接触面增加,前横梁部分28的正面18上的作用力将会平均分布在前横梁部分28上,从而导致更多第一侧壁20的第一U形部分24和第二侧壁22的第二U形部分26卷起并吸收能量。此外,设计横梁12的后横梁部分30可为约2.5mm厚并且具有约80ksi的抗拉强度。此外,设计横梁12a的前横梁部分28约为1.2mm厚,具有约35ksi的抗拉强度并且包括矩形加强筋46。但是,可以想到在能量管理系统10中可使用各种厚度和强度的横梁。
在所示实施例中,可改变第一U形部分24和第二U形部分26以改变能量管理系统10的性能。图7示出横梁12a的第二个实施例,其中第一U形部分24a和第二U形部分26a具有比横梁12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第一U形部分24和第二U形部分26更小的曲率半径。图8示出负荷与位移曲线图,具有第一曲线60,代表根据带有第一个实施例横梁12的图6的能量管理系统10测定出的数据点,其中第一U形部分24和第二U形部分26各具有4t的曲率半径。图8还示出第二曲线62,代表对于带有第二个实施例横梁12a的图7的能量管理系统10测定出的数据点,其中第一U形部分24a和第二U形部分26a各具有2t的曲率半径。图8示出一个以每小时5英里速度运行的3600磅的车辆产生碰撞的负荷与位移的曲线图。比较第一曲线60和第二曲线62,具有曲率半径为2t的第一U形部分24a和第二U形部分26a的横梁12a的第二曲线62比具有曲率半径为4t的第一U形部分24和第二U形部分26的横梁12的第二曲线60的形状具有更大的方波反应。图8因此示出了能量管理系统10根据横梁12的结构特性吸收能量的机动性。
图9示出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缓冲系统10b。缓冲系统10b包括一个钢制的前横梁部分28b和一个铝制的后横梁部分30b。此外,后横梁部分30b具有一个在第一侧柱34b和第二侧柱36b之间延伸并从底部32b向上延伸的T形支撑64。优选地,后横梁部分30b是挤压成型的。图10示出负荷与位移曲线图,具有第一曲线70,代表对图9的横梁12b测定出的数据点,其中横梁12b的后横梁部分30b约为3.0mm厚且由6000系列的铝制成并且横梁12b的前横梁部分28b约为12.mm厚,具有约50ksi的抗拉强度且包括薄加强筋46b。图10还示出第二曲线72,代表对图9的横梁12b测定出的数据点,其中后横梁部分30b的厚度增加到约5.0mm。第一曲线70和第二曲线72都是针对一个以每小时5英里速度运行的3600磅的车辆而言的。第一曲线70和第二曲线72示出了通过改变材料和材料厚度调节本发明的机动性。
图11示出第四个实施例的缓冲系统10c,其中后横梁部分30c为“w”形。后横梁部分30c的底部32c包括一个朝横梁12c的前横梁部分28c的正面18c延伸的巨大沟槽74。因此后横梁部分30c包括被底部32c的一部分、第一柱34c以及沟槽74的第一侧面78限定的第一套袋76,和被底部32c的一部分、第二柱36c以及沟槽74的第二侧面82限定的第二套袋80。第一套袋76和第二套袋80加强了后横梁部分30c。此外,采用第一套袋76和第二套袋80以在冲击力导向横梁12c的正面18c期间U形部分卷起并增大时引导并支撑前横梁部分28c的第一侧壁20c的第一U形部分24c和第二侧壁22c的第二U形部分26c。可以想到横梁12c为钢制结构,后横梁部分30c具有约2.5mm的厚度以及约80ksi的抗拉强度,前横梁部分28c具有约1.2mm的厚度以及约50ksi的抗拉强度。可选地,可以想到横梁12c为6000系列的铝制结构,后横梁部分30c具有约4.0mm的厚度并且前横梁部分28c具有约1.2mm的厚度。尽管图11示出的横梁12c没有包括加强筋46,可以想到横梁12c可包括任何尺寸和形状的加强筋46。此外,可以想到横梁12c可由钢和铝制成。
图12-13示出第五个实施例的缓冲系统10d,其中横梁12d由一个单片的整体部件形成。优选地,横梁12d由6000系列的铝挤压成型。横梁12d包括一个一体的前横梁部分28d和后横梁部分30d。优选地,单片横梁12d的后横梁部分30e包括大沟槽74d和相关的第一套袋76d和第二套袋80d。此外,第一侧壁20d和第二侧壁22d优选在分别朝向第一U形部分24d和第二U形部分26d的方向变细,为硬度需要并防止横梁12d过早弯曲。尽管图12-13示出的横梁12d没有包括加强筋46,可以想到与横梁12d类似的横梁系统可由钢制成并可包括任何尺寸的加强筋。图14示出负荷与位移曲线图,具有第一曲线90,代表对图12-13中由6000系列的铝在T4回火温度形成的横梁12d测定出的数据点,并且第二曲线92代表对图12-13中由6000系列的铝在T6回火温度形成的横梁12d测定出的数据点,两者都是针对一个以每小时5英里速度运行的3600磅的车辆而言的。第一曲线90和第二曲线92表示性能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的改变来实现。
必须理解,可根据前述的结构做出很多变型和改进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并且要理解,除非这些权利要求的语言特别指出,否则这些精神都已被所附权利要求所覆盖。实施例的改进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和那些领会优选实施例精髓后制造和使用本发明的人们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发明自身也有利地提供了这些改进和可选实施例。例如,横梁的任一实施例可具有任意形状和尺寸的加强筋或不具有加强筋。此外,可以想到横梁12e不需要图15(示出横梁12f的起始位置、中间位置和最终位置)示出的后横梁部分,横梁12f可如图16-17所示为流线型的或具有变化的横截面如图18所示(横梁12g)(带有能量吸收器和具有变化横截面的横梁或带有被预先卷起的横梁的第一U形部分和第二U形部分)。此外,可以想到前横梁部分的正面和后横梁部分的底部之间的间隔可为空的或可具有内有气泡的材料,因此给横梁提供了更好的能量吸收特性。再者,可以想到能量管理系统10可被倒置,后横梁部分(在此实际上为前横梁部分)面对冲击力,其中在冲击力导向横梁的后横梁部分(在此实际上为前横梁部分)的底部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增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增大第二U形部分。因此,要理解附图示出的和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主要是示例性的目的并且不是作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定。
权利要求书
(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包括:
具有一个正面、一个第一侧壁和一个第二侧壁的一个纵向延伸的横梁;
第一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一U形部分;以及
第二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二U形部分;
其中在冲击力导向横梁的正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还包括:
一个位于横梁正面附近的能量吸收器。
3.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包括:
具有一个正面、一个第一侧壁和一个第二侧壁的一个纵向延伸的横梁;
一个位于横梁正面附近的能量吸收器;以及
接合在横梁后部以连接横梁和车辆的装置;
第一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一U形部分;并且
第二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二U形部分;
其中在冲击力导向横梁的正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横梁包括一个前横梁部分和一个后横梁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为一个整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具有均一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正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位于前横梁部分上。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是机械连接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一个紧固件机械地连接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被焊接在一起。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个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一对侧法兰,并且第二个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二对侧法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二对侧法兰缠卷绕在第一对侧法兰上,以连接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前横梁部分由第一材料形成,并且后横梁部分由第二材料形成;以及
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不同。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正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位于前横梁部分上;
后横梁部分包括一个第一侧柱和一个第二侧柱;以及
后横梁部分的第一侧柱与前横梁部分的第一侧壁重叠,并且后横梁部分的第二侧柱与前横梁部分的第二侧壁重叠。
1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包括多个加强筋,以加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防止当冲击力导向横梁正面时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弯曲。
16.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包括:
具有一个第一横梁部分和一个第二横梁部分的一个纵向延伸的横梁,第一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一表面、一个第一侧壁和一个第二侧壁,第二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二表面;
第一侧壁具有一个与第一表面相隔的第一U形部分;并且
第二侧壁具有一个与第一表面相隔的第二U形部分;
其中在冲击力导向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一表面或第二横梁部分的第二表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为第一横梁部分;
第二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为第二横梁部分;并且
在冲击力导向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一表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还包括:
位于第一横梁部分的正面附近的一个能量吸收器。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为一个整体。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具有均一的厚度。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正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位于第一横梁部分上。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被机械地连接。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一个紧固件机械地连接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
24.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被焊接在一起。
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包括一个第一对侧法兰,并且第二横梁部分包括一个第二对侧法兰。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二对侧法兰卷绕在第一对侧法兰上,以连接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
27.如权利要求11或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对侧法兰和第二对侧法兰被焊接在一起。
2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由第一材料形成,并且第二横梁部分由第二材料形成;并且
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不同。
2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正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位于第一横梁部分上;
第二横梁部分包括一个第一侧柱和一个第二侧柱;以及
第二横梁部分的第一侧柱与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一侧壁重叠,并且第二横梁部分的第二侧柱与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二侧壁重叠。
3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包括多个加强筋,以加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防止当冲击力导向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一表面或第二横梁部分的第二表面时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弯曲。
31.如权利要求1、3或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U形部分和第二U形部分向外延伸。
32.如权利要求1、3或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U形部分在基本垂直于横梁纵向的方向包括一个第一开口;
第二U形部分在基本垂直于横梁纵向的方向包括一个第二开口。
Claims (31)
1.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包括:
具有一个正面、一个第一侧壁和一个第二侧壁的一个纵向延伸的横梁;
第一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一U形部分;以及
第二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二U形部分;
其中在冲击力导向横梁的正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还包括:
一个位于横梁正面附近的能量吸收器。
3.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包括:
具有一个正面、一个第一侧壁和一个第二侧壁的一个纵向延伸的横梁;
一个位于横梁正面附近的能量吸收器;以及
接合在横梁后部以连接横梁和车辆的装置;
第一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一U形部分;并且
第二侧壁具有一个与正面相隔的第二U形部分;
其中在冲击力导向横梁的正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横梁包括一个前横梁部分和一个后横梁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为一个整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具有均一的厚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正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位于前横梁部分上。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是机械连接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一个紧固件机械地连接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被焊接在一起。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个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一对侧法兰,并且第二个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二对侧法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二对侧法兰缠卷绕在第一对侧法兰上,以连接前横梁部分和后横梁部分。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前横梁部分由第一材料形成,并且后横梁部分由第二材料形成;以及
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不同。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正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位于前横梁部分上;
后横梁部分包括一个第一侧柱和一个第二侧柱;以及
后横梁部分的第一侧柱与前横梁部分的第一侧壁重叠,并且后横梁部分的第二侧柱与前横梁部分的第二侧壁重叠。
15.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包括多个加强筋,以加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防止当冲击力导向横梁正面时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弯曲。
16.一种能量管理系统,包括:
具有一个第一横梁部分和一个第二横梁部分的一个纵向延伸的横梁,第一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一表面、一个第一侧壁和一个第二侧壁,第二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具有一个第二表面;
第一侧壁具有一个与第一表面相隔的第一U形部分;并且
第二侧壁具有一个与第一表面相隔的第二U形部分;
其中在冲击力导向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一表面或第二横梁部分的第二表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为第一横梁部分;
第二个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为第二横梁部分;并且
在冲击力导向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一表面期间,第一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一U形部分,并且第二侧壁卷起以扩大第二U形部分。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还包括:
位于第一横梁部分的正面附近的一个能量吸收器。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为一个整体。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具有均一的厚度。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正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位于第一横梁部分上。
22.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被机械地连接。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一个紧固件机械地连接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
24.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被焊接在一起。
25.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包括一个第一对侧法兰,并且第二横梁部分包括一个第二对侧法兰。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二对侧法兰卷绕在第一对侧法兰上,以连接第一横梁部分和第二横梁部分。
27.如权利要求11或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对侧法兰和第二对侧法兰被焊接在一起。
2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横梁部分由第一材料形成,并且第二横梁部分由第二材料形成;并且
第一材料与第二材料不同。
2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正面、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位于第一横梁部分上;
第二横梁部分包括一个第一侧柱和一个第二侧柱;以及
第二横梁部分的第一侧柱与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一侧壁重叠,并且第二横梁部分的第二侧柱与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二侧壁重叠。
3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都包括多个加强筋,以加强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防止当冲击力导向第一横梁部分的第一表面或第二横梁部分的第二表面时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的弯曲。
31.如权利要求1、3或16所述的能量管理系统,其中:
第一U形部分和第二U形部分向外延伸。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0/808,127 | 2004-03-24 | ||
US10/808,127 US7407219B2 (en) | 2004-03-24 | 2004-03-24 | Energy management beam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46594A true CN1946594A (zh) | 2007-04-11 |
Family
ID=34989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5800129261A Pending CN1946594A (zh) | 2004-03-24 | 2005-03-09 | 能量管理横梁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407219B2 (zh) |
EP (1) | EP1740417A2 (zh) |
JP (1) | JP2007535437A (zh) |
CN (1) | CN1946594A (zh) |
AU (1) | AU2005235551A1 (zh) |
CA (1) | CA2560904A1 (zh) |
MX (1) | MXPA06010763A (zh) |
WO (1) | WO2005102784A2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49410A (zh) * | 2011-02-22 | 2012-08-29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保险杠 |
CN107206951A (zh) * | 2015-01-21 | 2017-09-26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保险杠横梁 |
CN110475628A (zh) * | 2017-04-10 | 2019-11-19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压制成形品、使用该压制成形品的汽车用的构造构件及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526613C2 (sv) * | 2004-02-25 | 2005-10-18 | Ssab Hardtech Ab | Stötfångare för fordon |
US7108303B2 (en) * | 2004-04-07 | 2006-09-19 | Pullman Industries, Inc. | Crushed profile bump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
US7147258B2 (en) * | 2004-04-13 | 2006-12-12 | Netshape International, Llc | Bumper with nesting energy-absorbing end piece |
KR101143702B1 (ko) * | 2004-07-01 | 2012-05-09 | 마그나 인터내셔널 인코포레이티드 | 자동차용 범퍼 빔 |
US7665778B2 (en) * | 2006-02-02 | 2010-02-23 | Karl Henseleit | Vehicle bumpe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US7699367B2 (en) * | 2007-02-02 | 2010-04-20 | Netshape Energy Management, Llc | Energy absorber with crush boxes and back straps |
US7891155B2 (en) * | 2007-02-15 | 2011-02-22 | Surowiecki Matt F | Sheet metal header beam |
ATE555322T1 (de) * | 2007-02-28 | 2012-05-15 | Kyoraku Co Ltd | Aufprallabsorptionsaufbau für fahrzeug |
JP4983373B2 (ja) * | 2007-04-23 | 2012-07-25 |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 衝撃吸収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815387B2 (ja) * | 2007-04-25 | 2011-11-16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衝撃吸収部材 |
US7617916B2 (en) * | 2007-10-17 | 2009-11-17 | Shape Corp. | Tapered crushable polygonal structure |
JP4945401B2 (ja) * | 2007-10-26 | 2012-06-0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バンパービーム構造 |
JP4484920B2 (ja) * | 2007-12-04 | 2010-06-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US8505990B2 (en) * | 2007-12-21 | 2013-08-13 |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 Corner energy absorber and bumper system |
FR2929568B1 (fr) * | 2008-04-02 | 2014-08-22 | Hydro Aluminium Alunord | Ensemble d'absorption d'energie et vehicule comprenant ledit ensemble. |
US7866716B2 (en) | 2008-04-08 | 2011-01-11 | Flex-N-Gate Corporation | Energy absorber for vehicle |
EP2279097B1 (en) * | 2008-04-10 | 2013-04-03 | Accra Teknik AB | Energy absorbing beam with controlled crush characteristics |
SE532302C2 (sv) * | 2008-04-24 | 2009-12-08 | Gestamp Hardtech Ab | Krockskyddsbalk |
SE532640C2 (sv) * | 2008-07-01 | 2010-03-09 | Gestamp Hardtech Ab | Krockbox för fordon |
US9187127B2 (en) | 2008-09-19 | 2015-11-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welve-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assemblies including a twelve-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and joining the same |
US8641129B2 (en) * | 2008-09-19 | 2014-02-0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welve-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
US9533710B2 (en) * | 2008-09-19 | 2017-01-0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welve-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
US8539737B2 (en) | 2008-09-19 | 2013-09-2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welve-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
JP5390829B2 (ja) * | 2008-10-24 | 2014-01-15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バンパー装置 |
DE102008059748B4 (de) * | 2008-12-01 | 2011-07-28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33102 | Stoßfänger |
DE102009025310B4 (de) * | 2009-06-15 | 2012-08-23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Stoßfänger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8505259B1 (en) * | 2009-09-17 | 2013-08-13 | Consolidated Systems, Inc. | Built-up deep deck unit for a roof or floor |
JP5564237B2 (ja) * | 2009-11-27 | 2014-07-30 | 株式会社アステア | バンパ補強材 |
JP5420462B2 (ja) * | 2010-03-30 | 2014-02-19 |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 自動車用部品 |
DE102010035619B4 (de) * | 2010-08-26 | 2022-04-07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Deformationselement |
DE102011004197A1 (de) * | 2011-02-16 | 2012-08-16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Stoßfänger für Kraftfahrzeuge mit integriertem Fußgängerschutzsystem |
ITBO20110137A1 (it) * | 2011-03-21 | 2012-09-22 | Pasquale Impero | Assorbitore d'urto per veicoli a motore |
US8459726B2 (en) | 2011-04-15 | 2013-06-1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ulti-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s |
US8608230B2 (en) | 2012-04-13 | 2013-12-17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Localized energy dissipation structures for vehicles |
US8833839B2 (en) | 2012-04-13 | 2014-09-16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Impact protection structures for vehicles |
JP2014101053A (ja) * | 2012-11-21 | 2014-06-05 | Aisin Seiki Co Ltd | バンパー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
WO2014127783A1 (en) * | 2013-02-21 | 2014-08-28 | Svensson Peehr Mathias Ørnfeldt | Prefabricated roof plate element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
SE537087C2 (sv) * | 2013-03-13 | 2014-12-30 | Gestamp Hardtech Ab | Stötfångarbalk |
RU2533765C1 (ru) * | 2013-07-12 | 2014-11-20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Ульянов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 Бампер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US10315698B2 (en) | 2015-06-24 | 2019-06-1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ixteen-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for vehicles |
JP2017035921A (ja) * | 2015-08-07 | 2017-02-16 |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 バンパ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
DE102015117700A1 (de) * | 2015-10-16 | 2017-04-20 |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 Querträg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Querträgers |
US9944323B2 (en) | 2015-10-27 | 2018-04-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wenty-four-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for vehicles |
US10065587B2 (en) | 2015-11-23 | 2018-09-04 | Flex|N|Gate Corporation | Multi-layer energy absorber |
US9889887B2 (en) | 2016-01-20 | 2018-02-1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welve-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for a vehicle with straight and curved sides and an optimized straight side length to curved side radius ratio |
US9789906B1 (en) | 2016-03-23 | 2017-10-1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wenty-eight-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for vehicles |
US10704638B2 (en) | 2016-04-26 | 2020-07-0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Cellular structures with twelve-cornered cells |
US10393315B2 (en) | 2016-04-26 | 2019-08-2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Cellular structures with twelve-cornered cells |
US10473177B2 (en) | 2016-08-23 | 2019-11-1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Cellular structures with sixteen-cornered cells |
US10220881B2 (en) | 2016-08-26 | 2019-03-0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Cellular structures with fourteen-cornered cells |
US10279842B2 (en) | 2016-08-30 | 2019-05-0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wenty-eight-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for vehicles |
US10300947B2 (en) | 2016-08-30 | 2019-05-2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wenty-eight-cornered strengthening member for vehicles |
US10429006B2 (en) | 2016-10-12 | 2019-10-0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Cellular structures with twelve-cornered cells |
US10703420B2 (en) * | 2018-10-02 | 2020-07-07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joint |
KR102131535B1 (ko) * | 2018-11-30 | 2020-07-07 | 주식회사 포스코 | 배터리 케이스 |
US10720620B1 (en) * | 2019-01-15 | 2020-07-2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High voltage battery pack mounting systems for providing load path management during impact loading events |
KR102730155B1 (ko) * | 2019-10-09 | 2024-11-15 | 닛폰세이테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성형품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구조 부재, 그리고 성형품의 제조 방법 |
US11292522B2 (en) | 2019-12-04 | 2022-04-0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Splayed front horns for vehicle frames |
CN116157318A (zh) * | 2020-07-31 | 2023-05-23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汽车车身的结构构件 |
EP4434820A1 (de) * | 2023-03-22 | 2024-09-25 |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Stossfän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1030395B (it) * | 1975-03-21 | 1979-03-30 | Ulma Spa | Paraurti per autoveicoli |
US3997208A (en) * | 1975-12-01 | 1976-12-14 | Tetsuo Nomiyama | Angular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
JPS56128245A (en) * | 1980-02-22 | 1981-10-07 | Honda Motor Co Ltd | Impact absorbing bumper for vehicle |
US5293973A (en) * | 1991-12-16 | 1994-03-15 | Volkswagen Ag | Deformation member having an eversion portion |
US6179355B1 (en) * | 1998-12-18 | 2001-01-30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Automotive vehicle bumper assembly |
SE516762C2 (sv) * | 1999-12-14 | 2002-02-26 | Accra Teknik Ab | Stötfångarbalk och förfarande vid tillverkning av densamma |
US6540276B2 (en) * | 2000-11-09 | 2003-04-01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Bumpe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
JP2002331888A (ja) * | 2001-05-10 | 2002-11-19 | Om Kogyo Kk | バンパ取付構造 |
WO2003022640A1 (en) * | 2001-09-12 | 2003-03-20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Bumper beam with crush cans |
US6942262B2 (en) * | 2001-09-27 | 2005-09-13 | Shape Corporation | Tubular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for absorbing impact energy |
JP2003237507A (ja) * | 2002-02-19 | 2003-08-27 | Om Kogyo Kk | バンパ補強材 |
EP1378403B1 (en) * | 2002-07-01 | 2005-09-21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Vehicle bumper device and method |
JP4219189B2 (ja) * | 2003-02-28 | 2009-02-04 | 株式会社アステア | 車体メンバに対するバンパ補強材の支持構造 |
US7108303B2 (en) * | 2004-04-07 | 2006-09-19 | Pullman Industries, Inc. | Crushed profile bumpe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
US6971691B1 (en) * | 2004-06-25 | 2005-12-06 | Shape Corporation | Vehicle bumper beam |
US6986536B1 (en) * | 2004-06-25 | 2006-01-17 | Shape Corporation | Vehicle bumper beam |
US20060028032A1 (en) * | 2004-08-06 | 2006-02-09 | Karl Henseleit | Vehicle bumpe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
-
2004
- 2004-03-24 US US10/808,127 patent/US7407219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
- 2005-03-09 EP EP05725062A patent/EP1740417A2/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5-03-09 CN CNA2005800129261A patent/CN1946594A/zh active Pending
- 2005-03-09 AU AU2005235551A patent/AU200523555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03-09 MX MXPA06010763A patent/MXPA06010763A/es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3-09 CA CA002560904A patent/CA2560904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03-09 WO PCT/US2005/007690 patent/WO2005102784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3-09 JP JP2007504986A patent/JP2007535437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649410A (zh) * | 2011-02-22 | 2012-08-29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保险杠 |
CN102649410B (zh) * | 2011-02-22 | 2015-05-13 |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保险杠 |
CN107206951A (zh) * | 2015-01-21 | 2017-09-26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保险杠横梁 |
CN107206951B (zh) * | 2015-01-21 | 2020-08-21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保险杠横梁 |
CN110475628A (zh) * | 2017-04-10 | 2019-11-19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压制成形品、使用该压制成形品的汽车用的构造构件及压制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2560904A1 (en) | 2005-11-03 |
WO2005102784B1 (en) | 2006-06-15 |
WO2005102784A3 (en) | 2006-05-04 |
US20050213478A1 (en) | 2005-09-29 |
EP1740417A2 (en) | 2007-01-10 |
WO2005102784A2 (en) | 2005-11-03 |
MXPA06010763A (es) | 2006-12-15 |
US7407219B2 (en) | 2008-08-05 |
JP2007535437A (ja) | 2007-12-06 |
AU2005235551A1 (en) | 2005-11-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46594A (zh) | 能量管理横梁 | |
CN1509239A (zh) | 带有表面安装的能量吸收器的保险杠系统 | |
EP2692613B1 (en) | Metallic hollow column-like member | |
US8894131B2 (en) |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 |
AU2009283881B2 (en) | Vehicle rollover protection roof geometry and structure | |
US20130187409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9751479B2 (en) | Vehicle bumper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 |
CN102834641B (zh) | 碰撞能量吸收结构体 | |
EP2599668B1 (en) | Crash box for a vehicle | |
JP2010507532A (ja) | 面内一体成形リブを有するb字形ビーム | |
US7404474B2 (en) | Shock absorbing component | |
US20050082850A1 (en) | Bumper beam having face with supported angled wall | |
US20180244222A1 (en) | Bumper assembly | |
WO2016148635A1 (en) | Progressive crash box member and its arrangement | |
US10759367B1 (en) | Bumper assembly | |
CN1791482A (zh) | 浅型面高强度车门横梁 | |
KR20200001257A (ko) | 도어 임팩트 빔 | |
US6857690B2 (en) | Protective structure for vehicles | |
HK1101566A (zh) | 能量管理橫樑 | |
JPH09277953A (ja) | 衝撃吸収部材 | |
CN117207910A (zh) | 一种用于防撞梁吸能盒 | |
US9045099B2 (en) | Collapsible strut with controlled deformation for the frame of a road vehicle | |
EP4183636A1 (en) | Impact absorption member | |
CN213173472U (zh) | 一种高速公路用防护栏 | |
US10144454B1 (en) | Thirty-six cornered vehicle bea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0156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70411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10156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