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11124B - 卷帘门的安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卷帘门的安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11124B
CN1811124B CN 200510129080 CN200510129080A CN1811124B CN 1811124 B CN1811124 B CN 1811124B CN 200510129080 CN200510129080 CN 200510129080 CN 200510129080 A CN200510129080 A CN 200510129080A CN 1811124 B CN1811124 B CN 18111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ail
cotton rope
printed circuit
latch
piv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51012908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11124A (zh
Inventor
宿泽幸平
藤原和嘉
藤野弘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WA ROLLING
Sanwa Shutte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WA ROLL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349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0403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WA ROLLING filed Critical SANWA ROLLING
Publication of CN18111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11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111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1112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erating, Guiding And Securing Of Roll- Type Closing Members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卷帘门的线绳断开情况下的安全装置,包括:固定部件(A),被固定在门体上;可动体(B),通过第一枢轴(S1)而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固定部件上,具有相对于导轨卡止的卡止部件(KB);加力部件,在与导轨卡止的方向上持续地对该可动体施加作用力;和转动部件(C),具有线绳安装部(S3)和支承在可动体上的第二枢轴,其中,转动部件随着线绳张力方向和固定部件所形成的角度的变化,而能够在中途切换形式,通常绕着第一枢轴向可动体B施加与作用力方向相反方向的转动力。

Description

卷帘门的安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所谓的卷帘门用的安全装置。即,涉及在悬吊有门体的线绳因某种原因而断开的情况下,使门体不下落来保护在下面的人的人身安全的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就现有技术中的卷帘门用的安全装置而言,有必要以适当的力将线绳的张力传递至装置来打开卡止部件,因此,线绳的一端部被卷绕安装在装置部件上。在这种装置中,存在有引导线绳的卷绕部分用的导向部,通常,线绳与该导向部存在摩擦,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因为该摩擦原因而有可能导致线绳发生断开的事故。此外,卷绕线绳的滚筒体在轴的长度方向具有一定宽度,线绳在该宽度范围内来变动房屋开口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位置。所以,因线绳的张力方向而有可能发生线绳从其导向部脱落的事故。在下述专利文献中揭示有克服这种缺点的安全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第33712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8-2963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当线绳断开时,安全装置的可动爪与固定爪一起夹持导轨,以磨擦方式来防止门的下落,对于门接近于全打开状态时的线绳的张力方向的情况,线绳的张力并不在克服弹性机构的作用力的方向上,而成为施加与作用力相同方向的转动力,因此存在通常不能使用的制约。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没有文献1中的制约,但是除了卡止爪以外,还必需有动作臂、连接片和停止部件,此外,除了卡止爪以外,还使用动作臂、可挠性部件和支撑体等。虽然可以由这些结构而构成安全装置,但是仍然还有减少构成部件以简化机构的余地,此外,从部件的耐久性方面考虑,优选避免使用可挠性部件。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是提供一种利用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机构,即使在门处于全打开状态下也能够使用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
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当卷绕在设置于开口上部的卷绕机上的、吊有门体的线绳断开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通过导向辊而沿着导轨移动的卷帘门的门体下落,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门体上的固定部件;可动体,通过第一枢轴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件上,具有与所述导轨卡止的卡止部件;加力部件,在与导轨卡止的方向上持续地对该可动体施加作用力;和转动部件,具有安装所述线绳的一端部的线绳安装部和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可动体上的第二枢轴,其中,所述转动部件能够随着线绳张力方向和固定部件所成角度的变化而在中途进行形式切换,作为其形式包括:在该转动部件绕着所述第二枢轴的转动被限制、与设置在所述可动体上的限制部干涉、且该第二枢轴和线绳安装部的连接线的方向与线绳张力方向不一致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所述可动体施加绕着所述第一枢轴的转动力的形式;和在绕着所述第二枢轴的转动不被限制、且该第二枢轴和线绳安装部的连接线的方向与线绳张力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所述可动体施加绕着所述第一枢轴的转动力的形式。
在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如果安装安全装置,则具有卡止部件的可动体,通常时候与加力部件的作用力相对,利用线绳张力与固定在门体上的固定部件离开规定角度开放,结果,卡止部件不与导轨接触。但是,当线绳断开时,由于因线绳张力而引起围绕第一枢轴的转动力不作用在可动体上,在固定部件方向关闭,结果卡止部件与导轨卡止,利用该卡止作用来防止门体下落。此外,由于安全装置通过固定部件而固定在门体上,因此,根据沿着门体的导轨的移动,卷绕机和安全装置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由于这样,卷绕机和安全装置之间卷绕的断开前的线绳方向,相对于固定在门体上的固定部件变化大,由于这样,在线绳方向相对于固定部件变化大的范围内使用情况下,利用具有上述二种形式的本申请的装置,通常线绳张力可克服加力部件的作用力,维持开放可动件,从而能够防止错误地关闭,使卡止部件与导轨卡止。即,本申请可在线绳方向相对于固定部件变化较大的范围内使用。因此,不但是上下方向的导轨,而且可在经由弯曲部、在水平或者大致水平方向的水平导轨中,在收纳门体的卷帘门中使用。
在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优选在所述转动部件与可动体的限制部抵接的状态下,以连接第一枢轴的轴芯和第二枢轴的轴芯的线段作为第一线段,以连接第二枢轴的轴芯和线绳安装部中心的线段作为第二线段,在垂直于线绳延伸方向且通过第二枢轴的轴芯的线上,沿着线绳延伸方向投影所述第二线段所得的长度,比在同一条线上沿着线绳延伸方向投影所述第一线段所得的长度长。此外,在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构成并安装安全装置,使其位置为:在线绳张力不起作用的情况下,相比较于卡止部件与导轨卡止时的卡止部件与导轨的抵接位置,更位于门体的下落移动方向的一侧;该安全装置位于上下方向延伸的部位的导轨上,当转动部件与所述限制部干涉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枢轴的轴芯位于所述第一枢轴的轴芯的卡止部件一侧,作为线绳端部安装位置的所述规定位置,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轴的轴芯距离卡止部件较远的一侧,而且第一枢轴的轴芯位于第二枢轴的轴芯和所述规定位置的连接线的上方位置。在上述情况下,由于列举出表示第一方面的二种形式的具体主要要素,可得到与第一方面同样的效果。
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所述卡止部件在与导轨相对的边缘部分上具有角部,在线绳张力不起作用的情况下,通过由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可动体的转动冲击力和门体的下落力,该角部能够切进导轨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卡止部件的角部切进导轨表面,所以这种安全装置可以在导轨上不特别设置凹凸等,可在现有技术的一般的导轨上使用。即,作为安全装置的通用性高,为了安装安全装置,不需要更换导轨,可将成本抑制得较低。
在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优选当线绳断开门体下落时,所述卡止部件从门体下落方向的上方向着斜下方、在与导轨卡止的方向上将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在门体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卡止部件从下落移动方向的上方向着斜下方,在与导轨卡止的方向成为锐角的方向上卡止,因此,防止门下落的作用较高。
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当卷绕在设置于开口上部的卷绕机上的、吊有门体的线绳断开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通过导向辊而沿着导轨移动的卷帘门的门体下落,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门体上的固定部件;可动体,通过第一枢轴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件上,具有与所述导轨卡止的卡止部件;加力部件,在与导轨卡止的方向上持续地对该可动体施加作用力;和转动部件,具有安装所述线绳的一端部的线绳安装部和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可动体上的第二枢轴,其通过线绳张力而沿着与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转动力,其中,在线绳断开的情况下,与卡止部件一起的所述可动体通过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从门体下落的门体移动方向一侧,在沿着与该移动方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方向上绕着第一枢轴转动,并切进导轨表面,以防止门体的下落。
在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如果安装安全装置,则具有卡止部件的可动体,通常时候与加力部件的作用力相对,利用线绳张力与固定在门体上的固定部件离开规定角度开放,结果,卡止部件不与导轨接触。但是,当线绳断开时,由于因线绳张力而引起围绕第一枢轴的转动力不作用在可动体上,在固定部件方向关闭,结果卡止部件与导轨卡止,利用该卡止作用来防止门体下落。此时,可动体的卡止部件绕着第一枢轴、从门体下落移动流向的下方侧向着上方侧立起而转动而切进导轨表面,所以除了防止下落作用较高之外,还能如第四方面所述那样,原封不动地应用在现有技术中。
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当卷绕在设置于开口上部的卷绕机上的、吊有门体的线绳断开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通过导向辊而沿着导轨移动的卷帘门的门体下落,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门体上的固定部件;可动体,通过第一枢轴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件上,具有与所述导轨卡止的卡止部件;加力部件,在与导轨卡止的方向上持续地对该可动体施加作用力;和转动部件,具有安装所述线绳的一端部的线绳安装部和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可动体上的第二枢轴,其通过线绳张力而沿着与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转动力,其中,以辊轴作为第一枢轴,其轴芯位置位于、相比较于卡止部件与导轨卡止时的该卡止部件的抵接位置、更处于门体的下落移动方向一侧,而且,以辊转动的导轨的导向面为基准,位于与卡止部件的抵接导轨面相反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悬挂式的安全装置中,当没有作用线绳张力时,卡止部件通过加力部件的作用力与导轨抵接,通过门体下落引起的卡止部件和导轨的相对运动,从导轨表面接受施加给卡止部件的摩擦力,从而卡止部件对导轨施加更强的压紧方向的转动力,作用力和摩擦力造成的转动力起作用,使得卡止部件的前端牢固地与导轨压紧卡止,因为前端为锐角角部而更容易切进。从加力部件的作用力的观点来看,即使是较弱的加力部件也可以。此外,来自于相对接受上述转动力的卡止部件的导轨的反作用力,经由可动体和辊轴而作用在辊11上,并被按压在该辊转动的导轨的导向面上,因此,对于通常用于保持辊而设置的所谓的反作用力壁(当以辊为基准时,位于与上述辊转动的导轨的导向面相反一侧)来说,其并没有受到反作用力的作用。因此,就反作用力壁而言,可以只考虑通常运行时的强度来设置其厚度(强度),这就意味着可以使用低成本的导轨。
在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线绳断开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而使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卡止在所述导轨上,以防止门体的下落;在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和/或者与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卡止的所述导轨部位上设置卡止增强装置;当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与导轨卡止时,能够防止门体向下方下落。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卡止部件的刀尖容易切进导轨中,要对导轨一侧进行改进,相对卡止部件的刀尖进行改进,或者在两个方向进行改进。在前者中,安装刀尖容易切进的材质形式的辅助部件,或者在导轨本身上作出刀尖容易挂上的凹凸,在后者中,在狭窄的刀尖范围内作出使刀尖与导轨抵接的凹凸,或者设置特定的刀尖角和前角。
在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设定所述卡止增强装置,使得与所述导轨卡止的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的刀尖角为58°左右,且其前角在切进导轨的方向上为1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所谓58°左右为57°~59°,所谓15°左右为14°~16°。当刀尖角比上述值大时,切进困难,当比其小时,切进不锈钢等硬质的导轨中时的冲击,会使刀尖损伤,即使一旦切进,结果也是脱落,并不能防止门体的下落。此外,当前角离15°左右大时,切进困难,这种角度的卡止部件,在不锈钢制的以外的钢制导轨等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在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所述卡止增强装置,优选在与所述导轨卡止的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部位上,形成有从刀尖前端向着后方切入的槽。这样,如果在刀尖上作出的切入槽,则如不锈钢的一样,在硬质的导轨中,切进的可靠性高。
在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所述卡止增强装置,优选在导轨本身设置有与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平行的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作出与刀尖平行的槽,刀尖挂上而恰好切进,因此切进的可靠性高。
在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所述卡止增强装置,优选在与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抵接的导轨部位上,安装有由比该导轨本身的材质柔软的材质所制成的辅助部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安装比导轨本身柔软的材质的辅助部件,因此刀尖容易切进。
在本发明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中,所述卡止增强装置,优选在与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接触的导轨部位上安装有辅助部件,该辅助部件以其边缘部分与刀尖接触的方式而被安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安装辅助部件,刀尖与其边缘部分接触,因此刀尖导轨本身的表面更易于切进边缘部分中。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卷帘门的安全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关闭使用本发明的安全装置的卷帘门的主视图。
图2是图1装置的动作原理图。
图3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4是图3装置的侧视图的动作说明图。
图5是接着图4的动作说明图。
图6是装置与导轨的侧视图的规定状态图。
图7是装置与导轨的侧视图的另一规定状态图。
图8是装置与导轨的侧视图的另一规定状态图。
图9是装置的侧视图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是安全装置的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形状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11是安全装置的另一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形状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12是安全装置的另一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形状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13是安全装置的另一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形状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14是导轨的一个形式的例子的图。
图15是另一导轨的一个形式的例子的图。
图16是另一导轨的一个形式的例子的图。
图1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18是图17的装置的侧视图的动作说明图。
图19是接着图18的动作说明图。
图20是接着图19的动作说明图。
图21是图17的装置和导轨的侧视图的规定状态图。
图22是装置和导轨的侧视图的另一规定状态图。
图23是装置和导轨的侧视图的另一规定状态图。
图24是装置的侧视图的动作说明图。
图25是卷帘门的侧视图。
图26是卷帘门的上部主视图。
图27是主要部分的说明立体图。
图28是滚筒体的主视图。
图29是滚筒体的侧视图。
图30是滚筒体的正面截面图。
图31是滚筒体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32的(X)是表示线绳的第一阶段调整状态的侧视图,(Y)是表示线绳的第二阶段调整状态的侧视图,(Z)是表示线绳的第三阶段高速状态的侧视图。
图33是门体的立体图。
图34是板材的后视图。
图35是设置突出边部分的滚筒体的纵截面图。
图36(A)是上框的截面图,(B)是将突出边部分和框主体作成一体的下框的截面图。
图37(A)是表示上框的截面的详细图,(B)是表示下框的截面的详细图。
图38(A)是在下框上设置有突出边部分的板的纵截面图,(B)是在上下框双方上都设置有突出边部分的板的纵截面图。
图39(A)是表示上框的增强框的截面图,(B)是表示下框的增强框的截面图,(C)是表示下框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增强框的截面图。
图40(A)是将水平边所带有的突出边部分与框主体屋内的上部作成一体的上框的截面图,(B)是将水平边所带有的突出边部分与框主体屋内的上部作成一体的下框的截面图。
图41(A)是水平边成为另一增强部件的接合边的上框的截面图,(B)是使另一增强部件与(A)的水平边接合收纳的截面图,(C)是水平边成为另一个增强部件的接合边的框的截面图,(D)是将另一增强部件与(C)的水平边接合收纳的截面图。
图42是现有技术的板材的增强结构的纵截面图。
图43是卷帘门的后视图。
图44是卷帘门的侧视图。
图45是卷帘门的平面图。
图46是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47是主要部分的后视图。
图48是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9是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后视图。
图50(A)是图7的X-X箭头方向的视图。(B)是图7的Y-Y箭头方向的视图。
图51(A)、(B)、(C)分别是连接用支架的平面图,后视图和侧视图。
图52(A)、(B)、(C)分别是相对间隔调整装置的平面图、后视图和侧视图。
图53(A)、(B)、(C)分别是上侧框架的平面图、后视图和侧视图。
图54(A)、(B)分别是下侧框架的平面图和侧视图。
图55是驱动部分的主视图。
图56是主要部分的内侧视图。
图57(A)、(B)分别是图56的A-A截面图和B-B截面图。
图58(A)、(B)分别是图56的一部分切口的平面图和主视图。
图59(A)、(B)分别是可动框架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60(A)、(B)、(C)分别是固定框架的主视图、侧视图和平面图。
图61(A)、(B)、(C)分别是动作框架的主视图、侧视图和平面图。
图62是开闭装置的后视图。
图63是开闭装置的平面图。
图64是开闭装置的侧视图。
图65是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66是台车的侧视图。
图67是台车的主视图。
图68是台车的底视图。
图69是表示在导轨上的走行状态台车的主视图。
图70是表示驱动链条的连接状态的说明立体图。
图71是表示手动操作状态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72是省略设置锁定机构的板的一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3(a)是主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b)是主要部分放大的主视图。
图74(a)是卡止部件的主视图,(b)是同一部件的右侧视图。(c)是铰链的放大的主视图。
图75(a)是计数器全体的平面图,(b)是相同计数器的主视图。
图76为计数器的动作说明图。
图77(a)~(d)是表示门关闭锁时的卡止部件、卡止部件和计数器的动作作用的说明图:
图78(a)~(d)是表示门开放时的卡止部件,卡止部件和计数器的动作作用的说明图。
图79是表示卷帘门的背面图。
标号说明:10-门体,11-辊,11J-辊轴(第一枢轴),12-导轨,16-线绳,30-安全装置,A-固定部件,B-可动体,C-转动部件,CB-弹簧部件(加力部件),KB-卡止部件,ST-限制部,S1-第一枢轴,S2-第二枢轴,S3-线绳安装部(规定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从屋内侧看到的使用本发明安全装置的卷帘门的主视图。为了开闭房门的开口KK,通过铰链33沿着上下方向连接在左右方向呈细长的多块板材32而形成门体10。在该门体的左右两侧边缘部分上,经由辊轴11J而分别安装有多个辊11。此外,在与左右两侧边缘部分的辊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12,当辊在该导轨上转动的同时,门体在上下方向开闭移动。该导轨12通过从开口KK的两侧至顶面附近的垂直轨道部12a、从开口KK向着屋内侧并沿着顶面的水平轨道部12b、以及在这两个轨道部12a和12b之间的弯曲部12c而大致形成为L字形状(参照图25)。其中,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躯体来说,将顶面配置在比开口KK上端边缘部分高的位置来构成,此外,对门体10进行设定,使得当辊11在导轨12上移动导向时,门体10从全封闭状态的立起姿势开始,在维持该立起姿势的状态下,其一部分移动而形成为水平姿势,然后,在上方的板为水平姿势而下方的板维持在立起姿势的状态下,使开口KK开放。
此外,在作为主视图的图1中,在开口上部的左右各导轨附近配置有作为卷绕机主要部件的滚筒体14。除了在房屋开口附近以外,有时还在里侧配置该滚筒体。各滚筒体被安装在接受开闭机18驱动力的卷取轴20的各端部上,各条线绳16的一端被卷起,而各条线绳16的另一端被安装在固定安装于上述门体10的两边缘部分下部位置的背面一侧的安全装置30的规定部位上,线绳16通常是吊着门体。因此,可以通过开闭机的驱动力对门体进行开闭。此外,将在卷取轴20和房屋之间作用的平衡弹性机构22配设于卷取轴贯通的位置,从而能够减轻因门体的重量而引起的开闭机的负荷。
下面,参照附图对左右安全装置30进行说明。首先,图2是权利要求2和3的说明图,是本发明装置呈两种形式的原理说明图。此外,也是下述两个实施方式的上位概念说明图。具有卡止部件KB的可动体B被可转动地支承于固定在门体上的固定部件A上,能够绕着第一枢轴S1自由转动,转动部件C被可转动地支承于该可动体B上,能够绕着第二枢轴S2自由转动。但是,由于存在设置于可动体B上的限制部ST的原因,转动部件C不能进一步在图2的状态之后在图中绕着枢轴S2顺时针转动。线绳的一端部被安装在转动部件C的规定位置S3上,此外,卡止部件由比导轨硬的材料所制成。
首先,以权利要求3的观点进行说明。第二枢轴S2的轴芯位置偏离于第一枢轴S1的轴芯而位于卡止部件KB一侧,且枢轴彼此平行,作为线绳一端部的安装位置的规定位置S3,相对于第一枢轴S1的轴芯位于与卡止部件相反一侧,而且,第一枢轴S1的轴芯在图2中位于第二枢轴S2的轴芯和规定位置S3的连接线L2的上方位置。根据枢轴S1、S2和规定位置S3的这种配置关系,使得即使线绳的张力方向有较大变动,可动体B一般也相对于固定部件A绕着第一枢轴S1旋转,接受在图2中沿着顺时针方向M的转动力。
即,作为第一形式,相对于第二枢轴S2的轴芯和规定位置S3的连接线L2,当接受如线L1方向的线绳张力那样的、在图2中在线L2上方一侧的张力的情况下,由于该线L1表示张力的作用方向,因此,虽然转动部件C接受在绕着第二枢轴S2的顺时针转动方向上转动的力,但是由于限制部ST的存在而不能单独转动。因此,转动部件C与可动体B形成一体而接受绕着第一枢轴S1的顺时针方向M的转动力的作用。
其次,作为第二种形式,越过第二枢轴S2的轴芯和规定位置S3的连接线L2,当接受如线L3方向的线绳张力那样的、在图2中在线L2下方一侧的张力的情况下,由于该线L3表示张力的作用方向,转动部件C接受绕着第二枢轴S2的逆时针转动方向的转动力而脱离限制部ST,第二枢轴S2和规定位置S3在线绳的张力方向上并列成一直线,结果,在这种情况下的线绳张力经由第二枢轴S2来作用可动体B。因此,从第二枢轴S2和第一枢轴S1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出,可动体B仍然接受绕着第一枢轴S1的顺时针方向M的转动力。
其次,利用图2并根据权利要求2的观点进行说明。当在线L1的方向上作用有线绳张力的情况下,转动部件C和可动体B一体地绕着第一枢轴转动。以连接第一枢轴S1的轴芯和第二枢轴S2的轴芯的线段作为第一线段,以连接第二枢轴S2的轴芯和作为线绳安装部中心的规定位置S3的线段作为第二线段。在以点划线表示的垂直于线绳延伸方向L1且通过第二枢轴S2的轴芯的线SL上,沿着线绳延伸方向投影上述第二线段所得的长度为图中的点S2和点S3′的间隔。此外,在线SL上,沿着线绳延伸方向投影上述第一线段的长度为图中的点S2和S1′的间隔,前者要比后者长。当为这种关系时,即使线绳的张力方向对应于卷帘门的门体开放位置而变化较大,可动体B也接受绕着第一枢轴S1的、同一方向M的转动力。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以安全装置30作为主体、从图1上方看到的放大图。图4是随着以虚线表示的线绳16而从图3左侧看到的侧视图。虽然在侧视图中看不见后述的卡止部件KB,但是仍以实线对其进行描述。将固定部件A固定在门体10的背面一侧,所述辊轴11J作为第一枢轴S1而可转动地支承可动体B。在图3中,可动体顺序地重叠固定有具有U字形截面的U字形部件B1、保持固定卡止部件KB的基本部件B2和L字形部件B3。这种情况下,卡止部件KB是向着固定部件侧的前端边缘部分为具有锐角角部的刀具状,但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1的发明中,并不局限于锐角角部,可以为任何形状。此外,其垂直安装在L字形部件B3的基底部分(在图3中为L字的下边部分)上,通常大致相对于导轨12的延伸方向垂直,即大致垂直指向导轨的外侧面。此外,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优选在卡止部件KB上设置由板材构成的保护部件KC。具体地说,保护部件KC其前端面从卡止部件KB的刀尖向前突出,并且以不妨碍该刀尖切入导轨内的程度而安装在卡止部件KB的下侧。通过设置该保护部件KC,例如能够防止设置在门体10上的开闭用操作绳与刀尖接触而损伤,此外还能够防止安全装置30的操作人员与刀尖接触而受到伤害等。
在L字形部件B3的图3中的L字形的上边部分的适当位置上,以平行于第一枢轴S1的方式而配设有轴部件,其成为第二枢轴S2而可转动地支承转动部件C。在该转动部件C的规定位置S3上配置有另一轴部件,线绳16的一端部被安装在该规定位置轴部件上。如图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线绳被配置在导轨12的外侧,线绳通常不与导轨接触。
另一方面,在可动体B和固定部件A之间设置有线圈状的弹簧部件CB,时常保持着向可动体B施加相对于固定部件A的关闭方向(即卡止部件KB与导轨12抵接方向)的作用力。通常,利用线绳的张力来克服该作用力而使可动体从固定部件A脱离。即,通常刀具状的卡止部件KB被维持在离开导轨12的状态。此外,通过使可动体的基本部件B2与固定部件A的规定部分抵接,而能够使可动体B成为图4所示的为最大开口角度的状态。
其中,当以辊11或者辊轴11J作为基准时,在转动引导辊的导向面G的相反一侧设置有作为导轨一部分的反作用力壁H。此外,当以导向面G为基准时,辊11和辊轴11J与卡止部件KB位于彼此相反一侧。此外,在没有作用有线绳张力状态的后述图9中,卡止部件KB与导轨12抵接的位置比辊轴11J的轴芯位置高(下落移动流向的上方一侧的位置)。而且,如在该段中所述的,其成为与后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的位置关系。
在图4的状态下,第一枢轴S1和第二枢轴S2与规定位置S3的关系为图2所述的位置关系。此外,滚筒体14大约被配置在上下方向导轨部的上方位置附近或者其内部。在配置于内部情况下,为了引导线绳方向的变化,如7所示,在上下方向导轨部的上方位置附近使用线绳滑轮。因此,当安全装置位于图6所示的导轨12的上下方向区域的情况下,线绳的张力大约作用在图4虚线所示的上下方向,但是在图7所示的弯曲部的规定位置,线绳张力作用在第二枢轴S2的轴芯和规定位置S3与线绳张力方向成一条直线的图4实线所示的线绳方向。当如图4所示,在线绳张力方向角度变化Θ1期间,由于线绳张力的作用,转动部件C受到可动体B的限制部ST的限制,因此,转动部件C和可动体B成为一体而接受绕着第一枢轴S1的顺时针方向M的转动力,并克服弹簧部件CB在关闭方向的弹力而维持在图4的开放状态。该方向变化期间Θ1是呈现第一形式的期间。其中,图6~图9表示的是与轨道的位置关系等,作为侧视图,并不需要正确地画出看得见的部位和看不见的部位。在后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存在同样的附图。
图5是随着安全装置从图7的弯曲部的规定位置至图8所示的导轨的水平区域的收纳门体10的结束位置期间的线绳张力方向变化的说明图。图5中以虚线所示方向的线绳位置是第二枢轴S2的轴芯和规定位置S3与线绳张力方向成一条直线的状态。实线的状态表示的是转动部件C绕着第二枢轴S2作逆时针方向转动,该转动部件C和可体B的L字形部件B3干涉,直到不能转动的状态。在该线绳张力方向改变的Θ2期间,转动部件C并不受可动体B的L字形部件B3的限制部ST的限制,第二枢轴S2的轴芯和规定位置S3与线绳张力方向成为一条直线。由于第一枢轴S1和第二枢轴S2与规定位置S3的关系如上所述,所以在该期间Θ2中,与第一形式时相同,可动体B接受绕着第一枢轴S1的顺时针方向M的转动力,克服线圈部件的弹力而维持可动体的开放状态。这种线绳张力的方向变化期间Θ2为呈现第二形式的期间。
图9表示的是因某种原因而导致线绳16断开时的动作说明图。线绳断开前为图6的状态。当线绳在图6的状态下断开时,线绳张力的作用消失,通过弹簧部件CB的弹力而使设置在可动体B上的卡止部件在与导轨卡止的方向上关闭。即,安装在可动体B上的刀具状的卡止部件KB,垂直固定在可动体B的L字形部件B3的规定部分上(在图6中,L字形部件B3的右侧部分平面),通过线绳张力而使可动体B处在维持开放状态的图6的状态下,大约垂直地向着导轨12的延伸方向。当线绳从该状态断开、可动体B产生向着上方的升起动作而成为图9的关闭状态时,刀具形的卡止部件KB从倾斜向上变成倾斜向下,其刀尖部沿着锐角θ的方向而切进导轨。
作为卡止部件KB不需要相对L字形部件B3的规定部分垂直固定的例子,在线绳断开时的图9的状态下,以成为锐角θ而与导轨卡止的方式来使具有卡止部件KB的可动体B相对于固定部件A动作是很重要的。这样一来,采用能够以切进导轨的方式来防止在线绳断开时门体下落的安全装置,可以确保关键时刻的安全。此外,例如,当以与图6的上下方向相反的方式将固定部件A固定在门体上时,若追加介入有用于使线绳张力相反的辊等,则在线绳断开时,可动体B向着下方转动而关闭。在这种情况下,卡止部件KB与导轨形成的角度θ为钝角,难以切进导轨中,因此不理想。
这样,采用能够通过切进导轨的方式来防止线绳断开时的门体下落的安全装置,若将该装置安装在门体上,则不需要更新现阶段使用的导轨便可以确保非常时刻的安全。而且,虽然实际上在导轨背面一侧会残留有切进的刮痕,但是对导轨的功能并没有影响,可以再次作为现阶段通用的卷帘门而使用。因此降低成本。然而,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的卡止部件KB不光具有所述这种切进功能,还包含有与简单地设置在导轨上的凹凸部卡止的形式。
如上所述,当以辊11或者辊轴11J为基准时,在与转动引导辊的导向面G的相反一侧设置有作为导轨一部分的反作用力壁H。此外,当以导向面G为基准时,辊11和辊轴11J与卡止部件KB位于互相相反的一侧。此外,在图9中,卡止部件KB与导轨12抵接的位置位于比辊轴11J的轴芯高的位置(下落移动流向的上方一侧的位置)。
因此,当没有作用线绳张力时,卡止部件KB通过加力部件的作用力与导轨12抵接,通过门体下落引起的卡止部件和导轨的相对运动,从导轨表面接受施加给卡止部件的摩擦力F,从而卡止部件对导轨施加更强的压紧方向的转动力M1,作用力和摩擦力造成的转动力起作用,使得卡止部件的前端牢固地与导轨压紧卡止,因为前端为锐角角部而更容易切进。从加力部件的作用力的观点来看,即使是较弱的加力部件也可以。此外,来自于相对接受上述转动力M1的卡止部件的导轨的反作用力,经由可动体B和辊轴11J(S1)而作用在辊11上,并被按压在该辊转动的导轨的导向面G上,因此,对于通常用于保持辊而设置的所谓的反作用力壁(当以辊为基准时,位于与上述辊转动的导轨的导向面相反一侧)来说,其并没有受到反作用力的作用。因此,就反作用力壁而言,可以只考虑通常运行时的强度来设置其厚度(强度),这就意味着可以使用低成本的导轨。
其中,对于本实施方式的线绳来说,虽然其一端部与安全装置的规定位置S3的轴部件和转动部件C接触,但是在线绳中途并不存在接触的部件或者部位。因此,将线绳的一端部作得更强,能够防止在线绳的中途因摩擦而断开。此外,因为规定位置S3的轴部件相对于转动部件C可自由转动地构成,所以与线绳的该端部因摩擦而断开的可能性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部件KB的前端刀尖由钼系高速工具钢SKH51所制成,其硬度为HRC60±1。然而,即使卡止部件KB的前端刀尖是钼系高速工具钢SKH51所制造且硬度为HRC60±1,在导轨12不是钢制而是不锈钢制的情况下,也有不能切进的情况。有必要使其可靠地切进导轨。作为其方法之一,如图10所示,实验结果表明,优选取卡止部件KB的刀尖角β为58°左右,取前角α为15°左右。刀尖角是在设计刀具本身时而制成的,前角可以设定为如上所述那样,在设计安全装置时,与导轨抵接的前角α。
对于第二方法来说,如图11的刀尖的平面图所示那样,形成为具有V形槽的凸部KBT,以此来减少与导轨接触时的刀尖接触面积。在该例子中,凸部KBT为三角形,形成点状接触。这样,在线绳断开时,弹簧部件CB的弹力能够有效地产生卡止部件KB的冲击力,即使导轨由不锈钢制成,刀尖也能够切进导轨中,从而能够防止门体的下落。将具有V形槽的凸部KBT制成三角形的情况,还具有图12所示的状态。此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将具有V形槽的凸部KBT作成梯形形状。然而,当刀尖的各凸部形状呈梯形形状时,使作为其前端的上底的长度(宽度)为1mm以下。即,将接触面积减少至该程度的范围。也可以将在图10中说明的形式与所述各种刀具的形式重合。
以下,对不改变卡止部件KB的前端刀尖,而是通过改变导轨来可靠地使卡止部件KB的前端刀尖切进的三种形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情况中,若配合使用参照图10~13说明的卡止部件KB的前端的刀尖形式,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刀尖切进的可靠性。
图14表示的是在当线绳断开时而与卡止部件KB的前端刀尖抵接的导轨的外侧区域内,所设置的多个在与卡止部件KB的前端刀尖平行的左右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延伸的槽12M的状态。优选在导轨12的上下方向延伸部分的整体上进行设置。但是,也可以只在接近人的头部高度的区域上进行设置,而不在轨道的下方区域以及高度较高的区域上设置。优选槽的宽度(上下方向的槽宽)为0.2~0.5mm,槽的深度至少为0.1mm以上。此外,槽彼此间的间隔(槽间距)P优选为2~7.5mm。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单纯的线状的槽12M,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具有与刀尖平行的槽,则可以为任意的凹凸形状,也可以通过滚花加工来设置。当通过滚花加工来设置槽时,只将不锈钢制的导轨12的成形机的慧型辊(coma)上再追加一层供滚花成形用即可,从而能够最小限度地增加成本。
图15表示的是在线绳断开时,在导轨的与卡止部件的刀尖抵接的导向面G的外侧区域上,通过焊接等方法而粘贴有板状辅助部件HJ的情况,其中,所述辅助部件HJ是由比与导轨12相同的不锈钢材料柔软的材质(例如钢)所制成。因此,卡止部件KB的刀尖能够可靠地切进辅助部件HJ中,以防止门体的下落。
图16表示的是在线绳断开时,在导轨的与卡止部件的刀尖抵接的导向面G的外侧区域上,通过如图所示的螺钉部件或者焊接等方法而安装有板状辅助部件HJ的情况,其中,所述辅助部件HJ是由与导轨12相同的不锈钢材料或者比其柔软的材质(例如钢)所制成。但是,该辅助部件的边缘部分FT向着卡止部件KB的刀尖一方突出。由于线绳断开时的由弹簧件CB产生的可动体B的转动力作为冲击力只集中在狭小的边缘部分(小口表面)上,因此刀尖能够经由该边缘部分而切进辅助部件中,以防止门体的下落。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7以后的附图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17是以安全装置30作为主体,从图1的上方看到的放大图。图18是从图17的左边看到的图。可动体B构成为能够绕着由辊轴11J形成的第一枢轴S1而相对固定部件A转动,其具有截面为U字形的部件B1和垂直固定保持着卡止部件KB的基本部件B2。通过弹簧部件CB而时常保持在接近固定部件A方向(卡止部件与导轨卡止的方向)的关闭方向上,对可动体B施加作用力。相对于可动体B的截面为U字形的部件B1能够转动的第二枢轴S2的一端部被固定在板状转动部件C上。关于这点在图18中以虚线表示。转动部件C能够绕着第二枢轴转动。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将第二枢轴作为轴芯。
线绳16的一端部被安装在该转动部件C的规定位置S3上。此外,在该转动部件C上,以不与作为第一枢轴S1的辊轴11J干涉的方式而形成有图示形状的贯通孔CK。该贯通孔是以第二枢轴S2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孔。可动体B的限制部ST在基本部件B2上,在转动部件C与该限制部ST处于抵接的状态(图18)下,该第一枢轴S1和第二枢轴S2与规定位置S3的位置关系如图2所说明的那样。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线绳的安装端部位置不是导轨12的外侧,而是与导轨对应的位置。因此,当转动部件C转动任意角度时,会发生与导轨干涉的情况,因此必需采取后述措施。
在图18中以虚线表示的线绳16与图21的状况对应,在该方向的线绳张力作用下,转动部件C与可动体B的限制部ST抵接压紧而成为一体,接受绕着第一枢轴S1的顺时针方向的转动力,打开并维持在图18的规定角度的状态。该开放状态一直维持至线绳张力与第二枢轴S2和规定位置S3在一直线上的位置(即维持至图18的实线的线绳位置的角度Θ1期间)为止。该期间为呈现第一状态的期间。
当线绳张力方向变化至超过这一直线状态时,如图19所示,转动部件C离开限制部ST,绕着第二枢轴S2在逆时针方向转动,直到第二枢轴S2和规定位置S3与线绳张力方向在一条直线上为止,在该位置上接受线绳张力。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可动体B经由第二枢轴S2而接受转动力,接受绕着第一枢轴S1在顺时针方向M的转动力,所以能够维持可动体的开放状态。该第二形式产生于图19的线绳张力方向变化角度Θ2期间。如图22所示,该角度Θ2期间的这一状况,是在滚筒体14位于导轨上下方向部的上方位置时,在导轨的弯曲部产生的。
当成为图19的实线所示的线绳16的张力位置时,转动部件C与固定部件A的另一限制部ST2抵接。因此,如图20所示,即使线绳张力方向在角度Θ3的方向移动,转动部件C也不动。在这种状态下,从第一枢轴S1和第二枢轴S2的位置关系可以看出,转动体B接受绕着第一枢轴S1在顺时针方向M的转动力。在角度Θ3期间称之为第三形式。如图23所示,在该角度Θ3期间的这一状况是在导轨的水平部上产生的。此外,从图23可以得出,假如转动部件C不受固定部件A的所述限制部ST2的限制,继续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在规定位置S3上的线绳端部等部分与导轨12干涉。通过限制部ST2而能够防止干涉。
图24表示的是线绳断开情况的图,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完全相同。此外,对于该实施方式的安全装置的线绳来说,虽然其一端部也与安全装置的规定位置S3上的轴部件和转动部件C接触,但是在线绳中途则不存在接触的部件或者部位。因此,如果将线绳的一端部作得更结实,则能够防止在线绳中途因磨擦而断开。此外,由于规定位置S3的轴部件构成为能够相对转动部件C自由转动,因此线绳在该端部因磨擦而断开的可能性小。
在权利要求6的发明中,并不是如以上两个实施方式那样有两种形式,其只适用于呈现第一形式结构的情况,与形式数没有关系。
以下,参照图25~32,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滚筒体14的线绳的调整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门体10的顶部,在左右两侧相对的状态下设置有两个滚筒体14。该滚筒体14成为形成有法兰部14b的截头圆锥状,基于该滚筒体14来进行的线绳16的卷绕和卷回以实现门体10的开闭动作。对于滚筒体14来说,其与支撑在躯体一侧的安装支架20a上的卷取轴20连动连接,通过平衡弹性安装于卷取轴20上的门体10的自重用的平衡弹性机构22的弹力而能够轻松地进行门体10的开闭动作。这是与现有技术的结构共通的。
对于线绳16来说,其一端部与安全装置30连接,另一端部16a终止固定在滚筒体14上,使得能够自由地调整线绳的另一端部16a停止在滚筒体14上的长度。即,线绳16通过捻搓多根钢线而大约形成为圆柱形,将具有外径比线绳直径X大的部件直径为Y(X<Y)的大致呈圆筒形的固定部件8,外嵌固定于线绳的另一端部16a上。
另一方面,对于滚筒体14来说,将筒状的滚筒体主体14a与外周面以倾斜状从该滚筒体主体14a的一端外周边缘以扩展状形成的法兰部14b作成一体,同时,在该轴芯部上形成有托住卷取轴20用的轴承部14c。然后,对于线绳16来说,当位于门体10的在图25中相当于A区域的部位时,其在法兰部14b的倾斜状外周面上而被卷绕和卷回,而当在相当于B区域的部位时,其在滚筒体主体14a的外周面上被卷绕和卷回,将开始卷绕在滚筒体14上的线绳16的另一端部16a设定成卷取在法兰一侧。而且,在法兰部14b上,形成有从外周边缘部分向着轴芯切出呈切口状的线绳固定槽9。将该线绳固定槽9的槽宽Z设定为大于等于线绳直径X并且大小比固定部件8的部件直径Y小的槽宽(X≤Z<Y)。对于线绳16的另一端16a来说,在线绳部被插入到线绳固定槽9中、并且在固定部件8的端部边缘从法兰部14b的外侧与线绳的固定槽9接合的状态下而被卡止。
而且,在形成于滚筒体14的法兰部14b侧的外侧面14d上突出设置有在位于轴承部14c的外径一侧状态下向外方突出的环状肋片14e,在沿着该肋片14e的轴芯周围总共穿设有三个线绳调节孔13。该各线绳调节孔13为贯通孔,使卡止用孔13a和插入用孔13b形成为连通状态,其中,所述卡止用孔13a具有大于等于线绳直径X以及大小比金属部件8的部件直径Y小的孔径V(X≤V<Y),而所述插入用孔13b具有直径比卡止用孔13a的孔径V大且比固定部件8的部件直径Y小的孔径W(V<W)。然后,线绳的另一端部4a从插入用孔13b插入而形成了线绳部插通在插入用孔13b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压紧卡止用孔13a侧,固定部件8的端部边缘部分从滚筒体14内筒侧与卡止用孔13a的孔边缘部分卡止固定。
而且,在卷取滚筒体外侧面14d上形成有从线绳固定槽9的槽端部至肋片14e附近的导向片17,其用于将从线绳固定槽9引出的线绳的另一端部16a向着线绳调节孔13而被引导。接着,基于图29和图32对线绳16的伸长等线绳16长度调整的情况进行说明。这里,将围绕圆周方向设置的三个线绳调节用孔13分别以标号13A、13B、13C来表示,线绳16从被卡止固定在线绳固定槽9内的基准状态开始,在由导向片17引导的状态下而被卷绕在肋片14e的外周上,线绳16的长度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即,卡止在线绳调节用孔13A上的第一阶段(线绳调节量为120mm);卡止在线绳调节用孔13B上的第二阶段(线绳调节量为190mm);卡止在线绳调节用孔13C上的第三阶段(线绳调节量为260mm)。因此,各线绳调节用孔13A、13B、13C的卡止用孔13a和插入用孔13b的位置关系被设定成:插入用孔13b位于线绳16的卷绕方向的前端一侧,卡止用孔13a位于面前一侧。因此,在利用线绳16的固定力而接受门体10的自重的情况下,线绳16在固定部件8被挂在卡止用孔13a的孔边缘部分的状态下而被拉伸,使得线绳16不能被拔出。其中,标号15表示的是用于开闭操作门体10的操作绳。
门体10基于操作绳15的开闭操作来进行线绳16的卷绕和卷回,在导轨12上移动进行开口KK的开闭,在这种情况下,在滚筒体14上卷绕以及卷回的线绳的另一端部16a,与形成为截头圆锥状的法兰部14b的线绳固定槽9相卡止。然后,当在线绳16上产生松驰等而使滚筒体14的线绳16卷取位置在区域A和区域B中产生偏移时,可进行线绳16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与穿设在滚筒体14上的总共三个线绳调节用孔13中的、与成为必要调整量的线绳调节用孔13A、13B或者13C卡止,来对线绳16的长度进行调整。其结果,易于在线绳16的现场对其简单地进行调整作业,从而能够简化建造门时的调整,并提高其维修性。
然而,作为在产生偏移情况下的调整,可以通过进行平衡弹性机构的更换、卷取滚筒的更换处理来进行应对,但是在这些情况下,作业量非常大,并且部件的成本也会增加。与此相对,为了消除松驰而将多余的线绳16拉出,只需对应该拉出线绳16的长度来选择适当的线绳调节用孔13而使线绳的另一端部4a卡止便能够实现调整,不需要一切部件交换等工序。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取下外嵌固定于线绳16的另一端部16a上的固定部件8,可以利用该固定部件8来卡止线绳调节孔13的结构,使操作性进一步优异。其中,作为线绳调节装置,不只是截头圆锥形的卷取滚筒,可以将卷绕线绳的外圆周设置在全部为倾斜状的卷取滚筒上,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通过调整线绳的长度,可以变更调整弹性安装在卷取轴上的平衡弹性机构所需的滚筒的扭矩的优点。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板材32优选使用下述增强结构。以下,参照图33~图42对板材32的增强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35和36(A)、(B)对标准的增强结构进行说明。对于板材32来说,以弯曲成山谷状的长条折板作为其表面材料35,分别将向着左右横向的上框36和下框37固定在该表面材料35的上下,将向着纵向的多个(四个)纵框38固定在表面材料35的屋内侧面上,将端部件39固定在表面材料35的左右端部,并使它们成为一体。上框36不设置突出边部分,将余量厚度部分作为台阶状的边62a、63a、64a,以使屋外侧可见边65a从能够嵌合表面材料35的上端部的边64a的外端下垂,而使屋内侧可见边61a从边62a的屋内侧下垂并且具有从其下端向着屋外侧方向的弯曲边60a的方式而形成。因此,在将表面材料35的上端部嵌合固定在屋外侧可见边65a上的同时,使用螺钉紧固等方法而将纵框38一体固定在屋内侧面上,从而,被安装在板材32的上端部。
另一方面,下框37是只由下框主体37a和突出边部分37b而一体成形的型材。这里,对于下框主体37a来说,以与下面板材32的上框36舌榫卡止的对应余量厚度部分作为边72a、73a、74a,以使屋外侧可见边75a从能够嵌合表面材料35的下端部的边74a立起,使屋内侧可见边71a从边72a的屋内侧立起并具有从其上端向着屋外侧方向的弯曲边70a的方式构成。而且,以该屋内侧可见边71a作为底部而一体构成有从下框主体37a向着屋内侧面并只在相对板材32大致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突出边部分37b,该突出边部分37b是以边70b和边71b作为主要构成边的中空形的推杆型。然后,对于下框37来说,将表面板35嵌插在下框主体37a的屋外侧面75a上而一体固定,纵框38通过螺钉等而被一体固定在屋内侧可见边71a上,从而被安装在板材32的下端边缘。
这样一来,板材32的基本增强结构如X箭头所示那样,只在下框37上设置有突出边部分37b,上框36没有突出边部分而只有上框主体36a,而最上部的板32如箭头Y所示那样,在下框37上设置有突出边部分37b并且突出边部分36b与上框主体36a一体形成在上框36上。因此,对于连缀的板材32,32…来说,除了最上部以外,只在各板的下框37上设置有突出边部分37b。
接着,参照图37对突出边部分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突出边部分37b(36b)的框主体37a(36a)侧基端部70b(60b)、71b(61b)双方位于框主体37a(36a)的屋内侧可见面71a(61a)的上下端部。通过这样,能够增大框整体相对于螺钉扭转的合成应力,从而能够减少板材32的弯曲的产生,并同时能够提高板材32本身的刚性。此外,例如通过在突出边部分36b内设置肋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应力。其中,如图38(A)、(B)所示,这种增强结构既可以只设置在下框37上也可以设置在上下框双方上。此外,也可以只使侧基端部的一边(70b)从屋内侧可见面(71a)的端部朝向屋内方向。
然后,图39所示的是突出边部分其他实施例的示意图。虽然是每个下框37所具有的,但是在图39(A)中,在图36(B)的屋内侧前端部的壁厚t比70b和71b厚。从而,因为能够增大表面材料35在垂直方向截面的二次力矩,所以能够提高负压强度,同时,也能够提高表面材料35在水平方向的扭转刚性。图39(B)表示的是,以上述基端部70b、71b从屋内侧可见面71a的上下端部开始逐渐接近的方式,使梯形的屋内侧前端部的壁厚t比其他的边厚,可以实现同样的作用效果。其中,如图(C)所示那样,若在突出边部分37b内设置纵截肋701b、702b,则能够进一步实现耐压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如图39(B)所示那样,若屋内侧前端部的壁厚比其他边厚的部分由上述肋所充当,则能够以不使壁厚t比其他边厚的方式来增大表面材料35的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截面二次力矩。
接着,对其他的增强结构进行说明。与其相当的增强结构的上框为图40(A),下框为图40(B)。其中,对于这些增强结构,例如对于下框来说,因为水平边部分37c在突出边部分37b的前端下垂而形成翼片,所以水平边部分37c的壁厚与突出边部分37b的构成边的厚度大致相同。其结果,在型材的压出成型时,因为水平边部分37c存在的原因而能够减少如现有技术中产生弯曲、扭转等情况。因此,使框部件的合格率得到了提高。此外,突出边部分37b可形成为推杆型,与作为现有技术的图42相比,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突出边部分37b向着屋内侧的突出尺寸。从而,因为能够确保相对于表面材料35的垂直方向的截面二次力矩为最大值,所以在抑制板材32相对于该方向的负压或者正压的挠曲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接着,对其他增强结构进行说明。与其相当的增强结构为图41(A)、(B)、(C)、(D)。其中,对图41(C)的下框37进行说明,因为水平边部分37c在突出边部分37b的前端作为壁增稍厚的实体(实心)结构而下垂,所以水平边部分37c的壁厚大于突出边部分37b的构成边的壁厚。但是,该水平边部分37c还具有当在屋内侧设置突出边部分37d时的嵌合边的作用(图41(D))。其结果,增强边部37d可以有多种形式,能够临时提供适合门体10的安装现场的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承受强烈风压用的高台等)的增强板材32。
如上所述,设置有上框36和下框37的板材32通过铰链33而连接成一串,如图35的Z箭头所示,铰链33是这样配置的,即,上端部被固定在上板材32的增强边部37b的下面,下端部被固定在下板材32的纵框38的屋内侧面,因此,这些板材32、32之间可自由弯曲地而连成一串,同时,门体10的突出边部分37b被配置在各连接部位。其中,表面材料35和各框之间可以使用铆钉进行强固固定。
在上述结构中,当板材32承受负压时,突出边部分37b接受在作为板的宽度方向的长度方向压缩的压紧负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突出边部分37b的各部分的壁厚等,而能够使截面二次力矩乃至截面系数值与现有技术的合成增强部件相同或者在其以上,因此,能够得到与现有技术相同或者在其之上的强度,从而能够简单地减少突出边部分37b的弯曲。此外,这种情况不仅仅只是对负压,其也能够可靠地提高相对于来自屋外侧的正压负荷的强度。
如上所述,从上述结构中可以看出,通过在上下框的一方或者双方上、在框主体上一体构成与表面材料垂直的突出边部分,或者通过在水平边部分上,将其从推杆型变更成实体的偏平边,而能够通过减少与现有技术相同或者在其以上负压引起的板的弯曲,从而能够确保增强,同时,即使相对于正压负荷也能够确保耐压强度。
此外,作为卷帘门的驱动装置,优选还设置有以下结构。下面,参照图43~54对驱动装置进行说明。
标号47代表的是一体安装在最下端板材32一侧的下侧角落部分上的连接用支架,该连接用支架47的下部形成于辊轴支撑部47a,可旋转自如地支承向着外方突出的辊11的辊轴11J。而且,一对支撑臂47b、47c向着外侧而突出形成于连接用支架47。形成为后述循环状链条48的链条连接部48a,与可转动地支承在该支撑臂47b、47c的臂前端之间的支撑销47d连接。这里,支撑臂47b、47c以从连接用支架47的侧面向后方迂回的状态而突出,在平面图中弯曲成大致呈“冂”字形,因此,臂前端部47d被设置成位于上述辊11的外侧。
另一方面,在躯体开口部的上方一侧设置有驱动用支架49,在该驱动用支架49上配置有内置电动机和制动装置等部件装置的开闭机18,在该驱动用支架49上还旋转自如地支承有第一链轮40的轴40a。该第一链轮40经由链条等动力传动部件(图未示出)而与开闭机18连动连接,被设定为能够随着开闭机18的正反驱动来正反旋转第一链轮40。与其相对,第二链轮42在与垂直轨道部12a的槽底边邻接的状态下,如后所述那样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设置在躯体下方的地面上的下部框架43上,在该第二链轮42和上述第一个链轮40之间悬挂卷绕着链条44,因此,随着开闭机18的正反驱动来使链条44被强制性移动,从而,来设定门体10的开闭动作,这样构成驱动装置。
然后,在上述第二链轮42上设置有用于实施本发明的相对间隔调整装置,随着门体10成为全打开姿势,链条连接部44a向着角部轨道部12c一侧发生位置偏移,对应于伸出的链条44来减小第一、第二链轮40、42的相对间隔。即,下部框架43形成为具有左右两侧边43a、43b且平面视图大致呈“冂”字形,在左右两侧边43a、43b上分别放置有具有相对上下方向的脚边45a、45b的调整轴框架45,在该各脚边45a、45b之间分别支撑有一对调整轴46。上述第二链轮42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圆柱形的轴部42a上,上述调整轴46可分别自由移动地贯通穿设于该轴部42a两端的贯通孔42b。因此,第二链轮42可自由移动地而被支撑在上下方向。而且,在调整轴框架的上侧脚边45a和第二链轮42a之间的调整轴46上分别外嵌有在上下方向可自由移动的、沿着伸长方向而被施加作用力的线圈状调整用弹性机构48。
然后,在门体10处于全封闭姿势的状态下,在减少接受调整用弹性机构48的作用力的状态下来进行上述悬挂卷绕的链条44的张力调整。因此,在该全封闭状态下,链条连接部44a位于第二链轮42的上面,如图50(A)所示,在支撑臂47b、47c向后方迂回的状态下,越过下部框架43的脚边43a而与链条44连接,支撑臂47b、47c和下部框架43成为在前后方向层叠的位置关系。然后,当从该状态开始进行门体10的开放动作时,随着链条连接部44a的开放而从封闭姿势位置向后方(室内侧)偏移移动,这样,链条连接部44a部分成为向后方伸出状态,增大链条44的链条张力。从而,第二链轮42因缩小上述增大张力的调整用弹性机构48所施加的作用力而向上运动,第一、第二链轮40、42彼此的相对间隔减小了与上述伸出大致相当的行程。这样,能够防止链条44成为异常张紧状态而不能开闭。
此外,43c是下部框架43的槽底边,41是在上述槽底边43c上整体设置的、为不与板体32a连接一侧的链条44导向用的链条导向装置。因此,在与第二链轮的轴42a的调整用弹性机构48的下面抵接的部位上作出切口表面42c,这样,轴42a能够可靠地受到调整用弹性机构48的作用力。
此外,在与上述链条44的最下端板体32a的连接部分上进行以下配置。即,链条44通过连接自由端状的链条两端而构成为循环状。在这种情况下,在链条44的一端部上安装上侧框架50,螺钉轴51可自由移动地插入该上侧框架50的上下一对脚边50a、50b中的上侧脚边50a的贯通孔50c中,上述链条44的一端部与该螺钉轴51的上端部连接。在该螺钉轴51的下端部以双螺母方式而拧进一个六角螺母51a。在该六角螺母51a和上侧脚边50a之间安装有在伸长方向具有弹力的线圈状缓冲用弹性机构52。此外,在从下侧脚边50b向下方延伸的连接片50d上开设有安装孔50e。另一方面,下侧框架53与链条44的另一端连接,通过将连接部支架47的支撑销47d插入在该下侧框架53上开设的安装孔53a和上述上侧框架安装孔50e中,而将链条44连接成循环状,同时与最下端的板32a连接。
这样,对于缓冲用弹性机构52的作用力A来说,将其设置成比上述调整用弹性机构48的作用力B小的作用力(A<B),在门体10的关闭动作开始或者停止时,急剧地作用在链条44上的负荷通过缓冲用弹性机构52的作用力而被承受,在减小缓冲用弹性机构52的状态下,通过输送链条44进行缓冲。此外,通过调整上述六角螺母51a的拧紧位置,而能够进行链条44的张紧状态的调整。这样,在与上述调整用弹性机构48缩小的同时,缓冲用弹性机构52的缩小,接受随着链条连接部44a向后方移动而增大的链条张力,因此,在如轨道角部那样,链条接部44a向后方存在较大移动的情况下,使第二链轮42向上运动与链条伸出量相当的行程,而随着缓冲用弹性机构52的缩小,有助于链条44的链条长度的实质上增长,这样,可将第二链轮42的向上运动量设定得比没有缓冲用弹性机构52的情况小。此外,通过改变调整轴46的长度和调整用弹性机构48收缩时的长度的关系,而能够自由地设定第二链轮42向上方的移动量的调整。
在如上所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当驱动开闭机18而将门体10从关闭姿势变化至开放姿势时,门体10的下端从关闭姿势位置通过垂直轨道部12a而到达角部轨道部12c并成为全打开姿势。这时,通过循环状的链条44的链条连接部分44a从关闭姿势位置移动至角部轨道部12c位置,而向后方移动至角部轨道部12c位置,而向后方产生位置偏移,从而将链条42向后方拉伸,这样,链条44的张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链轮44基于接受上述增大的张力的调整用弹性机构48的缩小而向上运动,因此,不存在第一、第二链轮40、42之间的相对间隔减少、链条44成为异常张紧状态而必需开放的情况,即使链长度不增长,也能够维持适当的链条张紧状态,可以平稳地进行轻快的开闭动作。
这样,随着链条连接部44a紧接着开闭动作而在前后方向移动,实质上由于链条长度不足而造成的链条张力的变化,通过第二链轮42的克服作用力的向上运动而被吸收,从而能够进行圆滑的开闭动作,因此,如现有技术中通过连接杆来连接链条和最下端板所进行的那样,链条的连接杆连接部接受反作用力而不向前方移动,因此不需要设置长条形状的接受部件,从而能够减少部件数目,不存在接受部件和上述连接部的滑动阻力作用而妨碍轻快的开闭动作的问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间隔调整装置是在安装有调整用弹性机构48的状态下,使第二链轮42的轴部42a在上下方向自由移动的简单结构,因此结构简单。
在这种结构中,因为能够将第二链轮42配置在地面上,因此不会出现如现有技术中将链轮设置在地面的凹下部位上的情况那种安装作业和维修作业性不好的问题。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还设置有门的异常检测装置。以下,基于图55~61对门的异常检测装置进行说明。
驱动用支架49形成为盒状,构成卷帘门驱动装置的开闭机18的输出轴18a贯通驱动用支架49的开口侧的侧板49a而成为进入到盒子内部的状态,在其前端固定有驱动链轮18b。而且,在驱动用支架49上可自由转动地支撑有第一链轮40的轴40a,该第一链轮40具有与上述开闭机输出轴18a相对且位于盒子内的转动的第一齿体40b,和从驱动用支架49的上述侧板49a的外面突出且可转动的第二齿体40c。在第一齿体40b和上述驱动链轮18b之间悬挂卷绕着将开闭机18的驱动力传递给第一链轮40的循环链条56。在开闭机18和第一个链轮40之间的动力传动路径中,设置有异常检测装置,在下面对这点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在躯体开口下方一侧,可自由转动地支撑有第二链轮42,在与上述第一链轮40的第二齿体40c之间悬挂卷绕有循环状的移动用链条44。移动用链条44与上述最下端的板体32a连接,在正反驱动上述开闭机18来使第一链轮40正反向转动的情况下,移动用链条44可在第一链轮40和第二链轮42之间强制移动,这样,可以通过开闭机18来进行门体10的开闭动作。
如上所述,上述异常检测装置被设置在开闭机输出轴18a和第一链轮40的第一齿体40b之间的动力传动路径中,悬挂卷绕在其之间的上述循环链条56预先保持松驰而悬挂。另一方面,在上述驱动用支架侧板49a的内侧面上配置有截面大致呈“冂”字形的长条状的可动框架57。该可动框架57的长度方向向着与连接上述开闭机驱动链轮18b和第一链轮40的第一齿体40b的轴芯的同心线L交叉方向而被配置。与本发明的张紧装置相当的张紧用链轮58、59以具有规定间隔的状态,而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可动框架57的槽底边57a上。通过使该张紧用链轮58、59分别与上述循环链条56啮合,而能够使循环链条56成为消除松驰的张紧状态。此外,在延伸设置于可动框架脚边上的安装边57b上,向着上述交叉方向贯穿设置有长孔57c,通过经由长孔57c并使用螺钉57d拧紧在驱动用支架侧板49a上,而能够设定长孔57c可移动的大致行程。然后,安装可动框架57,使得当两个链轮58、59成为位于距离上述同心线L等距离的中立位置的状态下,螺钉57d位于长孔57c的中心位置。在随着在门帘1上有异常负荷作用而使循环链条56的任何一侧成为异常张紧状态、并压紧该侧的张紧用链轮58或者59的情况下,可动框架57在被长孔57d导向的状态下而在上述交叉方向上移动。此外,在可动框架槽底边57a的两个张紧用链轮58、59之间,开设有在上述交叉方向延长的四角形的接合孔57e。
另一方面,60为固定框架。该固定框架60由可自由滑动地重合在可动框架槽底边57a的背面的底边60a、从该底边60a的长度方向两侧边缘向着驱动用支架侧板49a突出设置且固定在侧板49a上的固定边60b、以及在上述底边60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上突出设置在相反侧板49a一侧(躯体侧)的支撑边60c所构成。此外,在底边60a的中心开设有比上述可动框架接合孔57e稍大一些的切口的接合孔60d,当可动框架57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成为与可动框架接合孔57e连通的状态。而且,在底边60a的躯体侧配置有一对动作框架61、62,该两个动作框架在长度方向成串联状,并能够在长度方向自由移动。在动作框架61、62上形成有与后述一对恢复弹性机构63、64的一端抵接的弹性机构接受边61a、62a,将这些弹性机构接受边61a、62a配置成互相相对的状态。另一方面,动作框架61、62的另一端折返弯曲而形成接合边61b、62b,能够与可动框架接合孔57e和固定框架接合孔60d的孔边缘接合,设定这些动作框架61、62的框架长度,使得在动作框架57位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在上述弹性机构接受边61a、62a与支撑边60c接触的状态下,接合边61b、62b分别与和连通状的两个接合孔57e、60d长度方向相对的孔边缘接合。
65、66是能够在轴向自由移动地插入到上述恢复弹性机构63、64内的第一、第二螺钉轴。该第一、第二螺钉轴65、66可使上述各恢复弹性机构63、64以活动外嵌状而弹性安装在各螺钉轴65a、66a上,其中,该螺钉轴65a、66a可从外部插入分别在固定框架支撑边60c和弹性机构接受边61a、62a上穿设的贯通孔60e、61c、62c中。恢复弹性机构63、64是通过缩小而在伸长方向积蓄势能的线圈弹簧。各恢复弹性机构63、64的一端部与弹性机构接受边61a、62a接触,而另一端部与拧紧在轴65a上的挡块螺母65b、66b接触。这里,各恢复弹性机构63、64的作用力,在门体10的开放或者关闭动作时,通过循环链条56的对应一侧的张紧力(即循环链条56的张紧力),而与作用在可动框架57上的负荷平衡。在该通常的开闭动作状态下,可动框架57不移动,张紧用的链轮58、59被维持在中立位置。
然后,当异常负荷作用在门体10上时,循环链条56的张紧力成为越过通常开闭动作状态的异常张紧状态,在被该循环链条56的异常张紧力压紧的状态下,可动框架57克服恢复弹性机构63或者64的作用力,而从上述中立位置开始在长度方向一方移动。例如,在图57(A)中,在沿着箭头X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与可动框架接合孔57e的反X方向侧的孔边缘接合的动作框架61,在被可动框架57拉伸的状态下移动,这样,这一侧的恢复弹性机构63被弹性机构接受边61a所压缩,从而积蓄能够使可动框架57恢复到原来位置的弹力。与此相对,与可动框架接合孔57e的X方向侧的孔边缘接合的动作框架62,从可动框架57的接合孔57e的孔边缘脱落而位于接合孔3e内,从而,成为与固定框架60的接合孔60d的孔边缘接合的状态,且不移动。因此,这一侧的恢复弹性机构64不积蓄能量而维持在自由状态。其中,在反X方向移动的情况下,动作框架61、62和恢复弹性机构63、64成为与上述相反的关系,只有与X方向侧的孔边缘接合的动作框架62移动而使这一侧的恢复弹性机构64积蓄能量。
而且,在上述可动框架57的长度方向一端上形成有开关切换用的凹槽57f,另一方面,在驱动用支架侧板49a上,在与上述凹槽57f相对状态下而设置有检测开关67。此外,当可动框架57位于中立位置的情况下,检测开关67的开关接点67a位于上述凹槽57f的槽底,成为非检测状态。如上所述,可动框架57在长度方向任何一方移动的情况下,开关接点67a从槽底部57f拔出而成为检测状态。通过该检测开关67的检测来进行开闭机18的紧急停止。
在如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门体10通过开闭机18的正反驱动来进行开闭动作。在关闭动作中,当门体10因夹住障碍物而停止下降时,第一链轮40成为转动停止状态,由于开闭机18继续驱动,而使得循环链条56的一侧成为异常张紧状态,按压张紧用链轮58、59的任何一个,这样,可动框架57移动,将检测开关67的开关接点67a切换至检测状态,从而,成为异常检测而使开闭机18紧急停止。
这样,随着异常负荷作用在门体10上,根据可动框架57的移动检测,异常检测装置使开闭机18停止。在这种情况下,用于使可动框架57恢复中立位置的一对恢复弹性机构63、64,如上所述在X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一个恢复弹性机构63利用伴随可动框架57移动的动作框架61而压缩并积蓄能量,而另一个恢复弹性机构64,由于动作框架62不移动而维持自由状态,因此,通过与使可动框架57的一个恢复弹性机构63积蓄能量的力平衡的张力作用,而能够检测循环链条56的异常。结果,与现有技术的两个恢复弹性机构作用比较,可动框架57稳定,同时移动的灵敏度提高,可以作成检测精度高的异常检测装置。
利用这种结构,分别检测可动框架57的两方向的移动,由于开关接点67a进入凹槽57f中,所以,即使可动框架57向任何方向移动都可以进行检测,因此,利用一个检测开关67即可,而不需要如分别检测各个移动方向那样的一对检测开关。
此外,门的异常检测装置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张紧用的链轮也可以不与压宽循环链条的方向啮合,而与压窄的方向啮合。此外,在移动用链条一侧也可以实施上述的门的异常检测装置。此外,上述门的异常检测装置是在门体沿上下方向开闭移动的方式中而被采用,但是也可以在门体左右方向开闭移动的横拉式开闭门中而被采用。
以下,表示的是安全装置适用于具有上述异常检测装置的门上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如图79所示,在设置开闭机18的驱动侧安装门的异常检测装置,与其相反,在从动侧设置安全装置30。
因此,在门体10下降过程中,当从动侧的线绳16断开时,安全装置30工作,通过卡止部件KB的刀尖切入导轨12来阻止门体10的下降。此时,形成平衡弹性机构22的力(保持门体10的力)全部作用在驱动侧的线绳16的结果,随着链条44的下降,驱动侧将要下降而成为过负载。通过该过负载而使上述检测开关67工作,使开闭机18停止。
此外,在门体10的上升过程中,当从动侧的线绳16断开时,在从动侧安全装置30工作,阻止门体10的落下,驱动侧将要上升时而成为过负载。通过该过负载来启动检测开关67,使开闭机18停止。
此外,在门体10的停止中,当从动侧的线绳16断开时,在从动侧通过安全装置30的刀尖切入导轨12来阻止门体10的下落而原样停止。另一方面,在驱动侧门体10被原样维持在停止状态。而且,当门体10将要运动时而变为过负载,使检测开关67动作而开闭机18停止。其中,在上述说明中,只在从动侧设置安全装置,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从动侧以及驱动侧双方设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卷帘门的开闭装置,优选设置有台车轨道结构的装置。以下,根据图62~71进行说明。
70是位于开口KK左右方向大致中心的、沿着顶面配置的台车轨道,该台车轨道70由与顶部相对的支撑边70a和从其两侧边缘垂下的一对侧边70b所构成。在该两侧边70b的前端边缘上形成有在相互相对的内侧上弯曲的轨道边70c。在该左右一对轨道边70c和上侧支撑边70a之间形成有轨道边70彼此相对之间的间隙处于向下方开放状态的轨道槽70d。另一方面,在台车轨道70的室内侧的后端设置有开闭机用的支架71,电动机72被固定在该支架上。该电动机72的驱动力,经由扭矩限制器72a而与驱动链轮72b连动连接,其中,该驱动链轮72b可自由转动地以与大致和上述轨道槽70d相对的状态而被支撑在上述支架71上。此外,在台车轨道70的室外侧端部上设置有室外侧支架73。从动链轮74在与上述驱动链轮72b相对的状态下而能够自由转动支撑在该支架上,在该驱动链轮72b和从动链轮74之间,悬挂卷绕着后述循环状的驱动链条75,随着电动机72的驱动而驱动链条75强制性地作往复移动。
上述驱动链条75位于卷绕在两个链条轮72b、74上的下侧,其两端通过连接部件76而连接,通过这样构成循环状,连接部件76在轨道部长度方向形成为长的方柱形,驱动链条75的各端部分别与该两端部连接。此外,在轨道部长度方向的中心部以呈上下方向贯通状的方式而开设有卡止孔76a。这里,支撑从动链轮74的销轴73a,在可自由移动调整的状态下而被固定在向着穿设于室外侧支架73的轨道部长度方向的长孔73b中。通过销轴73a而在长孔73b内移动调整,可进行从动链轮74的移动调整,从而,进行驱动链条75的张紧调整。此外,在两个链轮72b、74之间卷绕的驱动链条75中的上侧的驱动链条75,在由链条夹持器75a支撑的状态下而卷绕,其中,该链条夹持器75a以适当的间隙而设置在成为台车轨道70的槽底的支撑边70a上。因此,可以避免上侧驱动链条75下垂的问题。
77是可自由装卸地与上述连接部件76连接的台车。构成该台车77上部的台车主体78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凵”字形,从下边78a向上方突出的一对两侧边78b向着轨道长度方向而相对。一对走行辊79向着外方而被支撑在两个侧边78b的上端部,该走行辊79在上述一对轨道边70c上转动。上述两个侧边78b的彼此对向间隔的宽度比上述轨道边70c的彼此对向间隔的窄,台车77成为台车主体78的上端部进入轨道槽70d内的位置关系而在台车轨道70上走行。此外,链条导向装置80整体被设置在台车主体下边78a的上侧面上。上述连接部件76在轨道部的长度方向可自由移动地伸出缩回而被收纳,此外,在收纳连接部件76与上述卡止孔76a相对的状态下,在台车主体下边78a的上开设有贯通孔78c。
另一方面,在台车主体下边78a的下侧面上一体地设置有台车接头81,向着该台车接头81的下方下垂的一对脚边81a彼此向着轨道长度方向而相对。其一端可自由转动地设置在上述门体1的最上面的板材32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心的连接臂83的另一端,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在上述脚边81a上,从而,台车77和门体10连接。此外,挡块部件82与上述台车主体的贯通孔78c相对且可上下自由移动地而被配置在上述脚边81a的相对之间。该挡块部件82在支撑于上述脚边81a之间的销81b被插入到上下方向延长穿设的长孔82a内的状态下,而被安装在台车接头81上。然后,在挡块部件82和台车接头脚边81a之间安装有弹性机构84,挡块部件82在自然状态下接受弹性机构84的作用力,使销81b与长孔82a的下边缘抵接。在这种状态下,挡块部件82上端的卡止部82b被嵌入在链条导向装置80内的连接部件76的卡止孔76a中,使台车77和连接部件76维持在一体卡止的姿势。这样,随着驱动链条75通过上述电动机72的驱动而往复移动,而使台车77被强制移动,因此,门体10进行上述开闭动作。
另一方面,操作钮85a被设置在基端部上的操作杠杆85的前端,通过销82c而能自由立起和倒下地被设置在挡块部件82的下端部,该操作杠杆85在上述挡块部件82的自然状态下,可使杠杆侧边85b与台车接头脚边81a的下边维持在抵接状态。与其相对,当对操作钮85a进行拉伸操作时,操作杠杆85转动,前端边缘85c成为与脚边81a的下边缘抵接的立起姿势。这时,操作杠杆85的支撑位置使得至前端边缘85c的长度B比至上述侧边85b的长度A长(A<B)。此外,随着向操作杠杆85的立起姿势变化,能够克服弹性机构84而向下方拉伸挡块部件82,在这种状态下,挡块部件82使销81b与长孔82a的上边缘卡止,成为卡止部82b从连接部件的卡止孔76a拔出的解除姿势。在该解除姿势下,能够解除台车77和驱动链条75的一体化。此外,将操作杠杆85的前端边缘85c和侧边85b的角部作成倒角形状,从而能够平稳地进行克服弹性机构84状态的立起倒下变化姿势操作。
因此,使上述挡块部件82为解除姿势,可在停电等非常情况时,将台车77从驱动链条75上取下并通过手动来开闭操作门体10,之后,从该手动操作状态变成由电动机72自动开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将连接部件76的轨道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作成倾斜状切口的前端较细的导向部76b,当驱动驱动电机72而使驱动链条75移动时,驱动链条75的连接部件76插通在台车77的链条导向装置80内,通过预先使操作杠杆85成倒状姿势,而能够自动地与向上方突出的处于卡止姿势的挡块部件82卡止。这里80a、78d分别为倾斜状的导向边。
其中,86是辅助上述台车77进行门体10的开闭动作的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86弹性地被安装在卷取轴20上,使得时常保持向卷绕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平衡弹性机构22的作用力和门体10的重量平衡,与门体10最下端的板体连接的线绳16在设置于卷取轴20两端的卷绕体14上进行卷绕和卷回,从而可以减少作用在电动机72上的负荷。
如上所述,根据由图未示出的开关等的接通(ON)操作来驱动电动机72,与驱动链条75连接的台车77在台车轨道70上被导向,强制性地进行往复移动,使门体10在位于垂直轨道部12a上的关闭姿势和位于水平轨道部12b上的开放姿势之间移动,以此来进行开口的开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在台车主体78两侧边78b上的走行辊79在台车轨道70的轨道边70c上转动,而使上述台车77强制性地往复移动,结果,能够减小滑动阻力,使台车77的移动平稳,并使其移动声音也变得安静。
此外,采用这种结构,将安装有走行辊79的台车主体78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凵”字形,在从其侧边78b向外突出的状态下来安装走行辊79,将链条导向装置80安装在下边78a上,因此,可使台车主体78的上部从轨道边70c的前端边缘之间的间隙进入到轨道槽70d内,这样能够减少台车轨道70和台车77在上下方向的尺寸,而使部件紧凑,同时,可避免将开口高度降低至必要以上的缺点。
此外,将在上下方向卷绕的驱动链条75设置在台车轨道70一侧的支撑边70a和台车车体下边78a之间的空间内,在该空间内还配置有驱动链条75,因此最好在不与上下驱动链条75干涉的状态下配置,如现有技术的台车在导轨上滑动移动那样的、走行用部件和驱动链条在上下方向层叠配置,台车本身在上下方向并不延长,从而可实现结构的紧凑。
此外,如图62所示,分别在门体10的两边缘部下部位置安装安全装置30。因此,在门体10的下降中,当两侧的线绳16断开时,安全装置30工作,通过卡止部件KB的刀尖分别切入导轨12来阻止门体10的下降。而且,当门体10将要下降时就成为过负载,通过该过负载使扭矩限制器72a滑动,直到预先设定的下限极限位置为止电动机72一直空转,当下限限制器工作则电动机72停止。此外,当门体10在上升中线绳16断开时,成为平衡弹性机构22的力不起作用的状态,加上门体10的全部重量而使扭矩限制器72a滑动,直到预先设定的上限极限位置为止电动机72一直空转,在极限位置停止。
其中,当单侧的线绳16断开时,在线绳16断开一侧通过安全装置30的动作而增大向着门体10的下降方向的抵抗力,在另一侧上平衡弹性机构22的力全部施加在线绳16上来保持门体10,从而成为过负载,扭矩限制器72a滑动,直到上限或者下限极限位置为止电动机72空转而停止。在上述说明中,使用电气检测安全装置30的动作的检测开关67或者扭矩限制器72a,但是也可以使用以有线或者无线将动作信号输入开闭机18或者电动机72的控制装置,来使动作停止的设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卷帘门的开闭计数装置。以下,参照图71~图78对该开闭计数装置说明。
如图1所示,门体10构成为在上下方向通过铰链33、33…而连接有多个板材32、32…。如图74(c)所示,在铰链33a上开设有润滑油的注油口33b,当由各个铰链33、33…开闭门体10时,可降低铰链33,33…的噪声,不要分解装配,可以在检修、维护时注入润滑油,采用可提高维修性能的铰链结构。
在门体10上,在形成其板材32中的任意板材32(例如,从下面数的第二块板材32)上配置有锁定机构90。该锁定机构90由设置导轨12、12上的接合部件91、91和设置在板材32的左右两侧上的一对卡止部件92、92以及对卡止部件92、92相对于接合部件91、91的卡止进行解除的解除杠杆93所构成。
上述锁定机构90的各个卡止部件92、92,通过安装有螺旋弹簧96a的支轴96而可自由转动地支撑将卡止片92a与安装支架94作成一体的转动支架95,而且使拉伸线绳97的一端与该转动支架95连接;另一方面,使其另一端与解除杠杆93连接,通过联动于该解除杠杆93的转动操作的拉伸线绳97的牵拉作用,而能够克服螺旋弹簧96a的作用力,通过联动于各个转动操作的拉伸线绳97的牵拉作用,而能够克服螺旋弹簧96a的作用力来使各转动支架95、95同时相对于左右卡止部件92、92转动,从而能够解除卡止部件92、92与各个接合部件91、91的卡止。
此外,接合部件91、91将形成平稳倾斜的接合部91a、与其连接的接合边缘91b和直线边缘91c与斜边缘91d作成一体,利用安装螺钉98、98而从导轨12的外侧进行安装。
这里,特别是如图73、图75和图76所示,在上述卡止部件92、92中的一个卡止部件92的下方附近位置上配置有计数器100,在图中,使可上下自由转动的制动器100a面向导轨12一侧,通过门体10升降动作,使制动器100a的前端与上述接合部件91的接合边缘91b抵接,以此来计算门体10的开闭次数。
即,上述计数器100在计数器主体100b的前面设置有6位的“0”~“9”的显示窗101,并且使针状的制动器100a从该计数器主体100b的前面、向水平突出的转动计数轴100c的前端延伸,在该转动范围A内不进行计数动作(不灵敏范围),而在制动器100a向下动的转动范围B之间进行计数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计数器100中,在图76所示的转动范围B内,在每次进行转动动作时(即关闭的门体10开放),进行每一个计数的数增加1的计数动作。其中,C位置表示制动器100a的最大转动位置。
在利用上述结构关闭悬挂或门体10的情况下,当形成门体10的各个板材32、32…由导轨12、12导向而下降时,设有锁定机构90的卡止部件92、92的板材32如图77(a)所示那样下降。这时,在设置于导轨12、12上的一个接合部件91的接合部91a上,首先如图77(b)所示,计数器100的制动器100a与接合部件91的接合部91a抵接,仿照其外形向上运动,但在这个转动动作中,计数器100不计数。其次,如图77(c)所示,卡止部件92的卡止片92a也同样与接合部件91的接合部91a抵接,仿照其外形而向上运动。而且,如图77(d)所示,当卡止片92a落在与该接合部91a连接的接合边缘91b上时,卡止部件92和接合部件91的卡止完成,门体10被锁定。
此外,如图78(a)所示,在打开关闭状态的门体10的情况下,首先转动操作解除杠杆93,拉伸拉伸线绳97、97来解除各个卡止部件92、92的卡止片92a、92a和各导轨12、12的接合部件91、91的卡止;同时,如图78(b)所示,门体10通过上述卷绕滚筒体14的卷绕方向的作用力而开始上升。然后,当使解除杠杆93恢复时,随着锁定解除的门体10的上升,合并在一个卡止部件92上设置的计数器100的制动器100a,如图78(c)所示,从下方与接合部件91的接合边缘91b抵接,并向下运动,在该转动动作中,计数器100计数“1”。然后,门体10的上升使与接合边缘91b的卡止脱开,上述向下运动的制动器100a,仿照接合部91a的背面而如78(d)所示那样,恢复到通常的转动姿势位置。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可以对其作各种变更。

Claims (13)

1.一种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当卷绕在设置于开口上部的卷绕机上的、吊有门体的线绳断开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通过导向辊而沿着导轨移动的卷帘门的门体下落,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在门体上的固定部件;
可动体,通过第一枢轴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件上,具有与所述导轨卡止的卡止部件;
加力部件,在与导轨卡止的方向上持续地对该可动体施加作用力;和
转动部件,具有安装所述线绳的一端部的线绳安装部和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可动体上的第二枢轴,其中,
所述转动部件能够随着线绳张力方向和固定部件所成角度的变化而在中途进行形式切换,作为其形式包括:
在该转动部件绕着所述第二枢轴的转动被限制、与设置在所述可动体上的限制部干涉、且该第二枢轴和线绳安装部的连接线的方向与线绳张力方向不一致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所述可动体施加绕着所述第一枢轴的转动力的形式;和
在绕着所述第二枢轴的转动不被限制、且该第二枢轴和线绳安装部的连接线的方向与线绳张力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与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对所述可动体施加绕着所述第一枢轴的转动力的形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转动部件与可动体的限制部抵接的状态下,以连接第一枢轴的轴芯和第二枢轴的轴芯的线段作为第一线段,以连接第二枢轴的轴芯和线绳安装部中心的线段作为第二线段,在垂直于线绳延伸方向且通过第二枢轴的轴芯的线上,沿着线绳延伸方向投影所述第二线段所得的长度,比在同一条线上沿着线绳延伸方向投影所述第一线段所得的长度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并安装安全装置,使其位置为:在线绳张力不起作用的情况下,相比较于卡止部件与导轨卡止时的卡止部件与导轨的抵接位置,更位于门体的下落移动方向的一侧;该安全装置位于上下方向延伸的部位的导轨上,当转动部件与所述限制部干涉的状态下,所述第二枢轴的轴芯位于所述第一枢轴的轴芯的卡止部件一侧,作为线绳端部安装位置的所述规定位置,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枢轴的轴芯距离卡止部件较远的一侧,而且第一枢轴的轴芯,位于第二枢轴的轴芯和所述规定位置的连接线的上方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部件在与导轨相对的边缘部分上具有角部,在线绳张力不起作用的情况下,通过由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而产生的可动体的转动冲击力和门体的下落力,该角部能够切进导轨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线绳断开门体下落时,所述卡止部件从门体下落方向的上方向着斜下方、在与导轨卡止的方向上将所述固定部件固定在门体上。
6.一种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当卷绕在设置于开口上部的卷绕机上的、吊有门体的线绳断开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通过导向辊沿着导轨移动的卷帘门的门体下落,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在门体上的固定部件;
可动体,通过第一枢轴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件上,具有与所述导轨卡止的卡止部件;
加力部件,在与导轨卡止的方向上持续地对该可动体施加作用力;和
转动部件,具有安装所述线绳的一端部的线绳安装部和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可动体上的第二枢轴,其通过线绳张力而沿着与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转动力,其中,
在线绳断开的情况下,与卡止部件一起的所述可动体通过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从门体下落的门体移动方向一侧,在沿着与该移动方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方向上绕着第一枢轴转动,并切进导轨表面,以防止门体的下落。
7.一种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当卷绕在设置于开口上部的卷绕机上的、吊有门体的线绳断开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通过导向辊沿着导轨移动的卷帘门的门体下落,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在门体上的固定部件;
可动体,通过第一枢轴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可自由转动地支承于所述固定部件上,具有与所述导轨卡止的卡止部件;
加力部件,在与导轨卡止的方向上持续地对该可动体施加作用力;和
转动部件,具有安装所述线绳的一端部的线绳安装部和可转动地支承在所述可动体上的第二枢轴,其通过线绳张力而沿着与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力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加转动力,其中,
以辊轴作为第一枢轴,其轴芯位置位于、相比较于卡止部件与导轨卡止时的该卡止部件的抵接位置、更处于门体的下落移动方向一侧,而且,以辊转动的导轨的导向面为基准,位于与卡止部件的抵接导轨面相反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6、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绳断开的情况下,通过所述加力部件的作用而使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卡止在所述导轨上,以防止门体的下落;
在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和/或者与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卡止的所述导轨部位上设置卡止增强装置;
当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与导轨卡止时,能够防止门体向下方下落。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定所述卡止增强装置,使得与所述导轨卡止的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的刀尖角为58°左右,且其前角在切进导轨的方向上为15°左右。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增强装置被设置为,在与所述导轨卡止的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部位上,形成有从刀尖前端向着后方切入的槽。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增强装置被设置为,在导轨本身设置有与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平行的槽。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增强装置被设置为,在与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接触的导轨部位上,安装有由比该导轨本身的材质柔软的材质所制成的辅助部件。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帘门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增强装置被设置为,在与所述卡止部件的前端刀尖接触的导轨部位上安装有辅助部件,该辅助部件以其边缘部分与刀尖接触的方式而被安装。
CN 200510129080 2004-11-30 2005-11-30 卷帘门的安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111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45227A JP4385182B2 (ja) 2004-11-30 2004-11-30 オーバーヘッドドアの安全装置
JP2004-345227 2004-11-30
JP2004345227 2004-11-30
JP2005-134929 2005-05-06
JP2005134929A JP4804030B2 (ja) 2005-05-06 2005-05-06 オーバーヘッドドアの安全装置
JP2005134929 2005-05-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11124A CN1811124A (zh) 2006-08-02
CN1811124B true CN1811124B (zh) 2010-07-28

Family

ID=36631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51012908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11124B (zh) 2004-11-30 2005-11-30 卷帘门的安全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85182B2 (zh)
CN (1) CN18111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3469A1 (en) * 2013-02-28 2014-09-04 Takeda Pimolpan Set of up-down sliding door
CN103291201A (zh) * 2013-05-08 2013-09-11 希美克(广州)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中空内置电动百叶玻璃窗内凹保护控制系统
CN103362429A (zh) * 2013-07-24 2013-10-23 浙江湖州森富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卷闸门用的遇阻停止装置
CN103510839A (zh) * 2013-08-01 2014-01-15 江苏荣泰门业有限公司 插销式上叠门的防下落安全保护装置
CN108742456B (zh) * 2018-08-23 2024-03-22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门体锁止组件及洗碗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10245Y (zh) * 1994-06-01 1995-10-18 郑清云 电动卷门安全装置
CN2286237Y (zh) * 1996-12-20 1998-07-15 汕头经济特区龙亨自动门窗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卷门机防断链保护器
CN2339738Y (zh) * 1998-09-19 1999-09-22 刘永华 一种电动遥控卷门机卷闸门防坠装置
CN2373548Y (zh) * 1999-05-18 2000-04-12 漳州市杰龙卷帘机电厂 卷帘门的防滑装置
EP1076152A1 (en) * 1999-08-09 2001-02-14 Kinnarps Ab Brake device
JP3371219B2 (ja) * 1995-03-22 2003-01-27 三和シヤッター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ヘッドドアの安全装置
CN2545348Y (zh) * 2002-06-12 2003-04-16 张加波 电动卷帘门的防滑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10245Y (zh) * 1994-06-01 1995-10-18 郑清云 电动卷门安全装置
JP3371219B2 (ja) * 1995-03-22 2003-01-27 三和シヤッター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ヘッドドアの安全装置
CN2286237Y (zh) * 1996-12-20 1998-07-15 汕头经济特区龙亨自动门窗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卷门机防断链保护器
CN2339738Y (zh) * 1998-09-19 1999-09-22 刘永华 一种电动遥控卷门机卷闸门防坠装置
CN2373548Y (zh) * 1999-05-18 2000-04-12 漳州市杰龙卷帘机电厂 卷帘门的防滑装置
EP1076152A1 (en) * 1999-08-09 2001-02-14 Kinnarps Ab Brake device
CN2545348Y (zh) * 2002-06-12 2003-04-16 张加波 电动卷帘门的防滑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8-296382A 1996.11.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385182B2 (ja) 2009-12-16
JP2006152689A (ja) 2006-06-15
CN1811124A (zh) 2006-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11124B (zh) 卷帘门的安全装置
CA2787772C (en) High-speed door assembly
CN102140882A (zh) 工业用卷帘门的高负荷操作
JP5296265B2 (ja) 多重引き式引戸装置
US6289966B1 (en) Door
CN112502603A (zh) 一种卷帘门防坠安全装置
JP5336407B2 (ja) 上吊り式引戸装置
JP2016217124A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
JP4676243B2 (ja) 回転体
US20030041980A1 (en) Cable tensioner for a door
AU2015301785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to retain and refeed door curtains
JP3371219B2 (ja) オーバーヘッドドアの安全装置
JP4451141B2 (ja) 多重引き式引戸装置
JP5009402B2 (ja) 開閉装置の施工方法
JP2004293191A (ja) 開閉装置の巻取り軸構造
JP4519529B2 (ja) 上吊り式引戸装置のローラ離脱防止装置
JPH09303060A (ja) オーバーヘッドドアの落下防止装置
AU2006230756A1 (en) On-failure blind stopper system
JP3920118B2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
CN218844164U (zh) 一种带有定位机构的防火卷帘门
JPH0528310Y2 (zh)
CN111620155B (zh) 一种专用于防水卷材生产中的收卷装置及其收卷方法
CN217919783U (zh) 输煤皮带防撕裂保护装置
JP4451143B2 (ja) 引戸装置
CN217867611U (zh) 施工升降机用通用吊笼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728

Termination date: 2019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