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94397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94397A
CN1794397A CNA2005101369813A CN200510136981A CN1794397A CN 1794397 A CN1794397 A CN 1794397A CN A2005101369813 A CNA2005101369813 A CN A2005101369813A CN 200510136981 A CN200510136981 A CN 200510136981A CN 1794397 A CN1794397 A CN 17943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main contacts
contact
arc contact
auxili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3698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59535C (zh
Inventor
佐佐木知明
金本直树
今井崇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7943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43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5953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5953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33/12Auxiliary contacts on to which the arc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ain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27Polarised relays in which the movable part comprises at least one permanent magnet, sandwiched between pole-plates, each forming an active air-gap with parts of the stationary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6Details concerning isolation between driving and switching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2Latching movable parts mechanically
    • H01H50/326Latching movable parts mechanically with manual intervention, e.g. for testing, resetting or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1Auxiliary contac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8Auxiliary contacts on to which the arc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main conta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 Contacts (AREA)
  • Break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将主触点装置(2A)和电弧触点装置(3A)并联连接,插入到向负载供电的路径。辅助触点装置(4),与主触点装置(2A)及电弧触点装置(3A)在电方面独立。主触点装置(2A)具有固定在器体(1)上的主固定触点(27)、和由板簧构成且固定有与主固定触点(27)进行分离连接的主可动触点(25)的主触点弹簧(23)。另外,电弧触点装置(3A)和辅助触点装置(4)被配置在器体(1)中邻接的区域。主触点弹簧(23)沿电弧触点装置(3A)和辅助触点装置(4)排列的方向延长。从而,能够在器体(1)中将主触点弹簧(23)形成为长的尺寸,能够在不增加弹簧常数的前提下,增大剖面积,不需要绕组线。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除了具有插入在向负载供电的路径上的主触点装置之外,还具有与主触点装置并联连接的电弧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开始,提供的有如图8所示,将相互并联连接的主触点装置2和电弧触点装置3内置于器体1‘内,并将主触点装置2及电弧触点装置3插入在向负载供电的路径上的电磁继电器(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主触点装置2通过接触阻力小的材料形成,而电弧触点装置3通过耐熔敷性能优越的材料形成。从而,设成在关闭主触点装置2后关闭电弧触点装置3,在主触点装置2先打开后电弧触点装置3才打开,由此,能够向负载供电的路径的打开关闭主要在焊敷难以发生的电弧触点装置3上进行,而且在向负载供电的期间可以向损失少的主触点装置2通电。即,要求主触点装置2的电路具有对应电流容量的剖面积,因而,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继电器中是固定有构成主触点装置2的主可动触点25的主触点弹簧23上连接绕组线23‘,并通过主触点弹簧23和绕组线23’确保主触点装置2的电路的剖面积。
【专利文献1】特开2000-164100号公报(第0022-0023段、图15)
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构成中的电磁继电器中,由于需要绕组线23‘,因此,建议有容易熔敷绕组线23’的技术。换而言之,由于需要绕组线23‘,因此,存在以下问题,即:由于绕组线23’的熔敷而导致组装时的工时增加,另外,由于作为主触点装置2的构成而需要绕组线23‘,因此,部件件数增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由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以下所述特征的电磁继电器,即:相比以往,增大主触点弹簧的剖面积,由此,不需要绕组线,而且防止由于主触点弹簧的剖面积的增加而导致主触点弹簧的弹簧常数增大。
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电磁继电器,具有:被插入到向负载的供电路径上的主触点装置、与主触点并联连接的电弧触点装置、与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在电方面独立的辅助触点装置、具有对主触点装置、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进行连动的电枢块的电磁铁装置、和对主触点装置、电弧触点装置、辅助触点装置、和电磁铁装置进行收容的器体,
其中,主触点装置具有:固定在器体上的主固定触点、和由板簧构成并固定有与主固定触点进行分离连接的主可动触点的主触点弹簧,而且,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被邻接配置,主触点弹簧沿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排列的方向延长。
根据该构成,将配置在器体内的主触点装置和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中的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邻接配置,且使主触点装置的主触点弹簧沿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排列的方向延长,因此,在器体内电弧触点弹簧能够取比较大的长度尺寸。即,能够增大主触点弹簧的剖面积的同时,还能够防止由于增大了主触点弹簧的长度尺寸而导致弹簧常数增大。其结果,能够在主触点装置中不使用绕组线而确保对应电流容量的剖面积,由于不使用绕组线,相比使用绕组线的以往构成,部件件数减少,组装时间减少。
在基于技术方案1的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在所述器体的内部形成有隔板,该隔板用于分隔为分别收容所述主触点装置、所述电弧触点装置、和所述辅助触点装置的区域。
根据该构成可知,能够防止伴随电弧触点装置的开闭产生的高电阻的消耗粉蔓延进入器体内的其他部件附着的动作的可靠性降低。另外,通过设置隔板,能够对像主触点装置和电弧触点装置一样的强电系统的部件、和像辅助触点装置及电磁铁装置一样的弱电系统的部件之间的沿面距离取大值。
在基于技术方案2的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所述隔板的一部分围绕收容所述电磁铁装置的区域,且通过抵接电磁铁装置而将电磁铁装置位置固定在器体上。
根据该构成可知,将在器体的内部分隔区域的隔板用于固定电磁铁位置,因此,能够缩小形成在器体的内部的隔板的量,能够有效利用限制在器体的内部的空间。
在基于技术方案1~3的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所述电磁铁装置具有绝缘材料可动框,在可动框的远离轴销的端部形成有延长部,其中,所述绝缘材料可动框配置在所述主触点装置和所述电弧触点装置之间并通过围绕设置在规定位置的轴销作往复移动而对主触点装置和电弧触点装置进行开关,所述延长部沿连结所述远离轴销的端部和轴销的方向延长并从电弧触点装置隐蔽主触点弹簧。
根据该构成可知,由设置在可动框的延长部遮挡主触点弹簧和电弧触点装置,因此,延长部隔开主触点装置和电弧触点装置,从而,能够防止伴随电弧触点装置的开闭而产生的高电阻的消耗粉附着在主触点弹簧上。另外,由于由延长部遮挡电弧触点装置和主触点弹簧,因此,能够增大在主触点装置和电弧触点装置之间沿可动框的表面的沿面距离,能够防止主触点装置和电弧触点装置之间放电引起的不良动作。
在基于技术方案1~4的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设置在线圈端子上的板状的端子片和设置在辅助端子板上的板状的端子片从所述器体向外部突出,其中,所述线圈端子连接在构成所述电磁铁装置的线圈上,所述辅助端子板构成所述辅助触点装置。
根据该构成可知,通过使线圈端子的端子片和辅助端子板的端子片突出在器体的外部,将用于连接外部电路的端子片兼用为器体的内部构成的局部部件,不需要使用电连接端子片和内部构成的导线,不需要导线的连接作业。
在基于技术方案1~5的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所述器体是将在与所述平面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主体和中间体和盖子按顺序叠层而构成,中间体具有供配置在主体和盖子之间的所述电磁铁装置插入的贯通孔,在主体和中间体之间形成有收容并联连接的一组所述主触点装置及所述电弧触点装置的空间、和用于配置将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连接在所述供电路径上的端子的端子台,在中间体和盖子之间形成有收容并联连接的另一组所述主触点装置及所述电弧触点装置的空间、和有选择地配置将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连接在所述供电路径上的端子和被插入到所述供电路径上的进给端子板的端子之间的任一方的端子台。
根据该构成,如果在中间体和盖子之间收容主触点装置及电场触点装置,且在端子台配置用于连接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的端子,则能够做成向成为向负载供电的路径的2线分别插入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双切型的构成,另外,如果在中间体和盖子之间配置插入向负载供电的路径的端子板的端子,则能够做成将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插入在构成向负载供电的路径的2条线中的1处的单切型的构成。重要的是,只通过改变配置在中间体和盖子之间的部件,就能够共通使用其他部件的同时,构成双切型和单切型的电磁继电器。总之,通过共通化部件,能够削减模子费用和库存管理等伴随的成本。另外,由于是按顺序叠层主体和中间体和盖子,因此,可以分别对装配在主体的部件和装配在中间体的部件进行检查,从而,易于管理质量。
在基于技术方案1~6的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在所述器体上配置有吸引轭,所述吸引轭由磁性体构成并形成在所述主触点弹簧的周围形成的磁通的磁路,同时产生使主可动触点朝向主固定触点接触的方向的磁力。
根据该构成可知,在主触点装置上流过像短路电流一样的大电流时,由于在主触点弹簧和吸引轭之间作用强的吸引力,因此,能够将主可动触点保持在与主固定触点接触的状态,能够防止主可动触点和主固定触点的触点熔敷。
根据本发明的构成可知,存在以下所述优点,即:在配置于器体内的主触点装置和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之中,由于将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配置为邻接,且将主触点装置的主触点弹簧设成沿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排列的方向延长,因此,在器体内电弧触点弹簧的长度大小能够取比较大。即,可以增加主触点弹簧的剖面积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增大主触点弹簧的长度大小来防止弹簧常数增大。其结果,在主触点装置中能够在使用绕组线的前提下确保对应电流容量的剖面积,而且不需要绕组线,由此,相比使用绕组线的以往构成,得到部件件数减少,且组装工时减少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将取下中间体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中的取下盖子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1的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1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图1的其他的构成例的要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1的表示使用例的正视图。
图8是表示以往例的剖视图。
图中,1-器体、2A、2B-主触点装置、3A、3B-电弧触点装置、4-辅助触点装置、5-电磁铁装置、6-线圈块、7-电枢块、10a、10b-端子台、11-主体、11g-隔板、12-中间体、12c-贯通孔、13-盖子、21d、22e-端子片、23-主触点弹簧、25-主可动触点、27-主固定触点、29-吸引轭、31、32-辅助端子板、31c、31d、32c-端子片、41d-轴销、44a、44b-线圈端子、44c、44d-端子片、51-可动框、52a-延长部、53a-延长部、60-进给端子板、60a、60b-端子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中的电磁继电器如图3所示具有:由主体11和中间体12和盖子13构成的器体1,并构成为在器体1中收容有后述的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和辅助触点装置4和电磁装置5(参照图1、图2)。在主体11、中间体12、盖子13上使用例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主体11形成为在侧板11a的厚度方向的一面(图3的上面)沿侧板11a的周围边缘立设外周壁的形状。即,主体11形成为在侧板11a的厚度方向上的一面上具有开口,而另一面封闭的形状。
中间体12重叠在在主体11的侧壁11a的厚度方向上的主体11的开口侧。中间体12具有在将中间体12重叠在主体11的状态下的与主体11的侧板11a对向的中间板12a,在中间板12a的厚度方向上的一面(图3的上面)立设有外周壁12b,所述外周壁12b在将中间体12叠加在主体11上的状态下与主体11的外周壁11大致成一面。从而,中间体12的形状为与主体11大致相同的形状,在与中间板12a的厚度方向上的一面具有开口。但是,在中间体12的中间板12a的中央部形成有贯通孔12c。
盖子13重叠在在中间体12的中间板12a的厚度方向上的中间体12的开口侧。盖子13是板状,并在将盖子13重叠在中间体12上的状态下与中间体12的中间板12a对向。主体11的侧板11a和中间体12的中间板12a和盖子13的外周形状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
主体11和中间体12和盖子13使用未图示的5根铆接销结合。在主体11和中间体12和盖子13中,在插入铆接销的部位贯穿设置固定用孔11d、12d、13d。固定用孔11d、12d、13d形成在外周壁11b、12b的内侧且器体1的角部分或后述的端子的附近。设置在端子的附近是为了防止由于向端子进行连接电线或取下电线的作业时作用的外力导致器体1上产生开口。在中间体12的外周部形成有与设置在主体11及盖子13的外周部的啮合用凹处11e、13e相啮合的啮合用突出片12e,并通过啮合用凹处11e、13e和啮合用突出片12e互啮合,确定主体11和中间体12和盖子13的位置。
图3中的构成例表示具有2组触点的所有双切型的电磁继电器,所述2组触点分别插入构成了向负载的供电的路径的2条线。另外,各组的触点分别具有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将主触点装置2A和电弧触点装置3A并联连接,另外,将主触点装置2B和电弧触点装置3B并联连接。
以下,参照图4,对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进行具体说明。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将固定侧端子板21A、21B、可动侧端子板22A、22B、由板簧构成的主触点弹簧23、和由板簧构成的电弧触点弹簧24作为主要构成要素。在各主触点弹簧2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别固定有主可动触点25,在各电弧触点弹簧24上分别固定有电弧可动触点26。主可动触点25分离或连接的主固定触点27、和电弧可动触点26分离或连接的电弧固定触点28固定在固定侧端子板21
A、21B上。在此,在主可动触点25及主固定触点27上选择接触阻力小的材料,电弧可动触点26及电弧固定触点28选择耐熔敷性的材料。
固定侧端子板21A、21B形成为具有分别沿器体1的外周壁11b、12b的邻接的2面配置的主片21a及第1分叉片21b的L字状,进而在主片21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侧缘开始分叉出与主片21a的厚度方向大致正交的第2分叉片21c。在主片21a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上如上所述地设置有朝向主片21a的厚度方向的一方延长的第1分叉片21b,在主片21a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开始设置有朝向主片21a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方延长的端子片21d。在第1分叉片21b的前端部延长设置有与第1分叉片21b大致平行且供固定主固定触点27的主触点支撑片21e,进而在第2分叉片21c的前端部设置有与主触点支撑片21e大致平行且供固定电弧固定触点28的电弧触点支撑片21f。
在端子片21d的中心部形成有螺纹孔21g,螺纹孔21g里螺合有带有垫圈的端子螺栓21h。在主触点支撑片21e的周围边缘中与在第1分叉片21b的延长方向上第1分叉片21b连续的周围边缘相反的相反侧延长设置有延长片21,在延长片21i上固定有由磁性体构成的吸引轭29。吸引轭29具有搭置在主触点支撑片21e的厚度方向上的主固定触点27的同一侧的中央片,并形成为在中央片一对脚片从第1分叉片21b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开始突出,且剖面为“コ”形的形状。
可动侧端子板22A、22B具有配置为与固定侧端子板21A、21B的主片21a的厚度方向大致正交且与延长方向大致一致的主片22a,从主片22a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开始朝向与主片22a的延长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长设置有第1分叉片22b,从主片22a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开始延长设置有与第1分叉片22b大致平行的第2分叉片22c,进而在主片22a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的侧缘开始在与第1分叉片22b及第2分叉片22c相反的方向上延长设置有第3分叉片22d。第1分叉片22b形成为比第2分叉片22c还长的尺寸。在第3分叉片22d的前端部设置有与第3分叉片22d大致平行且厚度方向与第3分叉片22d大致正交的端子片22e。在第1分叉片22b的前端部设置有与第1分叉片22b的延长方向大致平行且厚度大致正交,且主触点弹簧2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被铆接而固定的弹簧支撑片22f,进而在第2分叉片22c的前端部设置有与弹簧支撑片22f大致平行且电弧触点弹簧2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被铆接而固定的弹簧支撑片22g。
主触点弹簧23配置为相对于固定在弹簧支撑片22f上的一端部,另一端部靠近主片22a,电弧触点弹簧24配置为相对于固定在弹簧支撑片22g上的一端部,另一端部更靠近主片22a。在主触点2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叠层有导电板23a,导电板23a在将主可动触点25铆接而固定在主触点弹簧23时一同固定在主触点弹簧23上。在端子片22e的中心部形成有螺纹孔22h,在螺纹孔22h里螺合有带有垫圈的端子螺栓22i。
在此,固定侧端子板21A和固定侧端子板21B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但形成为对与第2分叉片21c平行的对称面互相对称。另外,与可动侧端子板22A和可动侧端子板22B之间的关系也相同,且形成为根据主片22a平行的对称面互相对称。
固定侧端子板21A、21B和可动侧端子板22A、22B以安装有主触点弹簧23、电弧触点弹簧24、主可动触点25、电弧可动触点26、主固定触点27、电弧固定触点28等的状态收容在器体1内。在主体11内,如图1所示,可动侧端子板22A配置在侧板11a和固定侧端子板21A之间。另一方面,在中间体12中,如图2所示,固定侧端子板21B配置在中间板12a和可动侧端子板22B之间。从而,固定侧端子板21A和可动侧端子板22A在主体11中立体交叉,固定侧端子板21B和可动侧端子板22B在中间体12中立体交叉。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之间通过固定侧端子板21A、21B和可动侧端子板22A、22B来进行电连接,因此,无需为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之间的电连接而另外使用部件,从而减少部件件数。
在主体11中由侧板11a和外周壁11b围成的空间通过隔板11g划分为4区域,另外,在中间体12中由中间板12a和外周壁12b围成的空间通过隔板12g划分为4区域。主体11及中间体12的各区域中的2个区域在主体11和中间体12中彼此独立,而余下的2区域通过设置在中间体12的贯通孔12c互相连通。
在独立的2个区域的一方收容有固定了主固定触点27的主触点支撑片21e及第1分叉片21b、和固定有主触点弹簧23的弹簧支撑片22f及第1分叉片22b,在独立的2个区域的另一方收容有固定了电弧固定触点28的电弧支撑片21f及第2分歧片21c、和固定有电弧触点弹簧24的弹簧支撑片22g及第2分叉片22c。这些2区域是在中间体12的中央部连通主体11和中间体12的内部空间的区域,且配置为夹住收容有电磁铁装置5的区域。另外,收容主触点弹簧23及主固定触点27的区域在主触点弹簧23的延长方向上具有比收容电弧触点弹簧24及电弧固定触点28的区域还大的尺寸。从而,可以将主触点弹簧23形成为比电弧触点弹簧24还长的大小。
如上所述,在器体1中,将收容主触点装置2A、2B的区域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的区域设置为夹住收容电磁装置5的区域,因此,在器体1中的有限的空间内,能够增大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之间的距离。另外,围绕收容电磁铁装置5的区域的隔板11g不仅用于划分区域,而且兼用于电磁铁装置5的位置的固定,因此,无需另行设置用于固定电磁铁装置5的位置的部件,从而,构造变得简单。总之,能够相对减少形成在器体1的内部的隔壁11g的量。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主体11和中间体12的部位各形成有2个端子台10a、10b,所述部位分别是主体11的外周壁11b及中间体12的外周壁12b的一部分,且邻接于独立的2个区域。各端子台10a、10b任何一个也能够搭置端子片21d、22e,且具有供端子螺栓21h、22i的脚部插入的支承槽10c。设置在主体11的端子台10a、10b的支承槽10c的与中间体12对向的面开放,设置在中间体12的端子台10a、10b的支承槽10c的与盖子13对向的面开放。
通过中间体12的贯通孔12c而主体11和中间体12之间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余下的区域在主触点23的延长方向上邻接用于收容电弧触点弹簧24的区域而设置,并在该区域收容辅助触点装置4。换而言之,主触点弹簧23在电弧触点装置3A、3B和辅助触点装置4排列的方向上延长。辅助触点装置4与主触点装置2A、2B及电弧触点装置3A、3B连动而开关,并将向负载供电的路径的开关状态向其他的装置报告,或用在将电磁铁装置5的运行状态向外部输出而取用。从上述的说明明显可知,能够将诸如主触点装置2A、2B及电弧触点装置3A、3B之类的弱电系统通过隔板11g分离。
辅助触点装置4,如图3所示,由2个辅助端子板31、32、和铆接而固定在一方的辅助端子板31的辅助触点弹簧33构成。辅助端子板31具有:沿主体11的侧板11a的内侧面配置的主片31a、从主片31a的一端部的侧缘向与侧板11a正交的方向延长的弹簧支撑片31b、和从主片31a的另一端部分叉为叉状的2条端子片31c、31d。另外,辅助端子板32具有:沿主体11的侧板11a的内侧面配置的主片32a、从主片32a的一端部的侧缘开始向与侧板11a正交的方向延长的接触片32b、和延长设置在主片32a的另一端部的端子片32c。辅助触点弹簧33是板簧,且形成为通过从长度方向上的一端缘的附近直至另一端缘的间隙槽具有2个独立的弹簧的形状。辅助触点弹簧33的一端部固定在辅助端子板31的弹簧支撑片31b上,辅助触点弹簧33的另一端部以能够分离接触的方式配置在辅助端子板32的接触片32b上。
端子片31c、31d、32c,如图1、图5所示,配置在贯穿主体11的外周壁11b且突出设置在器体1的外侧面的结合筒10d中。各端子片31c、31d、32c是板状,且排列在与厚度方向正交的一条直线上。总之,端子片31、31d、32c排列在一个平面上。结合筒10的与主体11的外周壁11b中的端子片31c、31d、32c突出的一个面平行的面(结合筒10d的轴方向上的一端面)开口。总之,具有与端子片31c、31d、32c的延长方向正交的开口面。另外,结合筒10d由突出设置在主体11的外周壁11b的外侧面的一侧面开放的剖面为“コ”形的支承筒部11h、和覆盖突出设置在中间体12的外周壁12b的外侧面的支承筒部11h上的上述一侧面的覆盖片12h构成。在构成结合筒10d的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面的主体11的外周壁11b上形成有支撑槽11i,所述支持槽11i在主体11上的与中间体12对接的面(图3的上面)一侧开放,分别供安装端子片31c、31d、32c。从而,能够将辅助端子板31、32由与主体11的中间体12的面安装在主体11。在结合筒10d中,还配置设置在后述的电磁铁装置5的端子片44c、44d。端子片44c、44d是板状,并排列在与端子片31c、31d、32c相同的平面上。从而,5个端子片31c、31d、32c、44c、44d在结合筒10d中排列在一个直线上。
主体11的侧板11a的内侧面及中间体12的中间板12a上的盖子13的相对向面的适当部位形成有多个支撑肋11j、12j,固定侧端子板21A、21B、可动侧端子板22A、22B、辅助端子板31、32通过将其一部分分别安装在支撑肋11j、12j,将位置固定在主体11及中间体12上。还有,主触点23是可弯曲型,主可动触点25和主固定触点27构成常开触点,电弧触点弹簧24是发射型(lift off),电弧可动触点26和电弧固定触点28构成常关触点。
其次,对电磁铁装置5进行说明。电磁铁装置5,如图2所示,由具有线圈(未图示)的线圈块6、和电枢7块构成,所述电枢7轴支承在线圈块6上,且在规定的2个位置之间做往复移动。如图4所示,线圈块6具有:合成树脂成形品即线圈管41、由一部分插入在线圈管41的磁性体构成的铁芯42、机械和磁力方式结合在铁芯4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的轭(yoke)43。另外,电枢块7具有:合成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成形品即可动框51、支撑在可动框51的2张磁极板54a、54b、和将配置在两磁极板54a、54b之间的各磁极板54a、54b磁化为异磁极的永久磁铁55。
线圈管41具有供线圈卷绕安装的方筒状的轴部41a,并在轴部41a的长度方向上的各一端分别形成将锷部41b、41c设置成连续的一体的形状。在一方的锷部41b上插穿有2条线圈端子44a、44b。各个线圈端子44a、44b是L字状,插穿在锷部41b的一片前端部连接有线圈的末端部,另一片构成配置在上述的结合筒10d中的端子片44c、44d。
铁芯42形成为具有沿轴部41a的长度方向插穿在线圈管41的脚片42a、和磁极片42b的T字状,所述磁极片42b连接在脚片42a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且形成为比脚片42a还宽,进而在脚片42a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缘上突出设置有结合片42c。磁极片42b及结合片42c分别从线圈管41的各个一端突出。
轭43形成为由连接一对脚片43a、43b、和两脚片43a、43b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之间的中央片43c构成的“コ”形。在中央部43c的中央部供铁芯42的结合片42c插入的插入孔43c开口,且在向插入孔43d插入结合片42c之后铆接结合片42c,由此,机械结合铁芯42和轭43。轭43的各个脚片43a、43b的前端部延长到与铁芯42的磁极片42对向的部位(参照图3),并在各个脚片43a、43b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突出设置有安装片43e。另外,在安装片43e的基部形成有安装槽43f,所述安装槽43f从脚片43a、43b的前端部向脚片43a、43b的长度方向切深。
在轭43的各个脚片43a、43b的前端部分别安装有与设置在铁芯42的磁极片42b对向的辅助轭45。辅助轭45是“コ”状,在辅助轭45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嵌合在轭43的各个脚片43a、43b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部的支撑槽45a。即,如果向轭43的脚片43a、43b的两侧部对齐辅助轭45的支撑槽45a的位置,并从轭43的脚片43a、43b的前端滑动插入辅助轭45,则能够将辅助45安装在轭43上。
辅助轭45触接在线圈管41的锷部41c的同时,辅助轭45的一部分插入安装槽43f,由此,确定在轭43的脚片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另外,通过将辅助轭45铆接在轭43上,或将安装片43e铆接在辅助轭45,而将辅助轭45固定在轭43上。在此,将辅助轭43以向轭43的两脚片43a、43b的对向面一侧突出的形状配置。从而,相比轭43的脚片43a、43b与铁芯42的磁极片42b之间形成的缺口,能够将辅助轭45与铁芯42的磁极片42b形成的缺口缩小。总之,通过辅助轭45的有无乃至改变辅助轭45的形状,能够提供规格不相同的电磁铁装置5。
在线圈管41的锷部41b的周面中的供线圈端子44a、44b插入的方向上的两面分别连续一体地突出设置有轴销41d。通过使轴销41b插入设置在可动框51的轴孔51d,能够将可动框51轴支承在线圈管41。
可动框51具有:矩形框状的主体框部51a、侧框板51b,所述侧框板51b从主体框部51a的对向的2边延长设置,并互相对向,在两侧框板51b的中间部设置有将两侧框板51b连续一体地结合的“コ”状的辅助框部51c。另外,在主体框部51a的余下的2边上向侧框板51b的相反侧延长设置有主引导部52及电弧引导部53。进而,在辅助框部51c上延长设置有剖面为弧状的操作片51e,在操作片51e的一面上突出设置有操作突出部51f。操作突出部51f通过向主体11的外周壁11b开口的操作孔11c露出在器体1外。如果将该操作突出部51f用一字螺丝刀一样的工具或手指操作,则能够通过手动使可动框51围绕轴销41d转动。操作孔11c向凹陷11f的内周壁开口,所述内周壁11f设置在主体11的外周壁11b中的围绕收容辅助触点装置4的区域的部位即与端子片31c、31d、32c突出的一面不同的一面上。总之,操作突出部51f配置在凹陷11f中,由此,能够防止操作不注意。
被插入供轴销41d的轴孔51d分别设置在各侧框板51b的从主体框部51a远离的端部。从而,可动框51在将轴销41d插入于轴孔51d的的状态下能够围绕轴销41d转动。在两侧框板51b的主体框部51a的附近部位安装有磁极板54a、54b和永久磁铁55。总之,在两磁极板54a、54b之间夹持永久磁铁55,各磁极板54a、54b在通过永久磁铁55磁化为异磁极的状态下,将两磁极板54a、54b和永久磁铁55支撑在两侧框板51b之间。在侧框板51b上形成有用于确定磁极板54a、54b及永久磁铁55的位置的槽部(未图示)。还有,在各磁极板54a、54b的相对向面上分别贴附有以便容易分离由磁力接触着的2个部件的防粘板(rasidual plate)56a、56b。
各磁极板54a、54b分别插入在轭43的各脚片43a、43b的前端部和铁芯42的磁极片42b之间。总之,一方的磁极板54a在设置于轭43的一方的脚片43a的辅助轭45、和铁芯42的磁极片42b之间移动,另一方的磁极板54b在设置于轭43的另一方的脚片43b的辅助轭45、和铁芯42的磁极片42b之间移动。将两磁极板54a、54b的间隔设为与对向于铁芯42的磁极片42b的各一面的辅助轭45、和铁芯42的磁极片42b的各另一面之间的距离相等。从而,如果对线圈端子44a、44b通电,则根据线圈中流动的电流的朝向,有选择地形成轭43的脚片43a-辅助轭45-磁极板54a-永久磁铁55-磁极板54b-铁芯42-轭43的中央片43c的路径的闭合磁路、和轭43的脚片43b-辅助轭45-磁极板54b-永久磁铁55-磁极板54a-铁芯42-轭43的中央片43c的路径的闭合磁路,从而,能够使可动框51围绕轴销41d做往复移动。
主引导部52形成为具有:从主体框部51a向与侧框板51b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延长部52a、和从延长部52a的前端部向与延长部52a正交的方向延长设置的触点驱动部52b的L字状。总之,延长部52a沿连结可动框51中设置的主体框部51a的端部、轴销41d的方向延长。在触点驱动部52b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缘上形成有分别固定在供各可动侧端子板22A、22B的主触点弹簧23的前端部插入的驱动槽52c。另一方面,电弧引导部53形成为具有:从主体框部51a向与侧框板51b相反的方向突出的延长部53a、和从延长部53a的前端部向与延长部53a正交的方向延长设置的触点驱动部53b的L字状。触点驱动部53b设置有2条,能够将分别固定在各或侧端子板22A、22B的电弧触点弹簧24的中间部用各触点驱动部53b分别推压。
主引导部52的延长部52a具有比电弧引导53的延长部53a还长的尺寸,而且将主引导部52的触点驱动部52b和电弧引导部53的触点驱动部53b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设置。另外,由于主触点弹簧23是可弯曲型,因此,驱动槽52c通过推压主触点弹簧23,使主可动触点25接触主固定触点27,由于电弧触点弹簧24是发射型,因此,触点驱动部53b通过从电弧触点弹簧23弹开,使电弧可动触点26接触电弧固定触点28。另外,由于主触点弹簧23插入在驱动槽52c内,因此,即使将主可动触点25固定在主固定触点27的情况下,也只要熔敷的程度小,就能够将可动框51的驱动力传达到主触点弹簧23而跳开。进而,将驱动槽52c的宽度尺寸设为比主触点弹簧23的厚度尺寸大,使之具有游隙,在主可动触点25轻微熔敷在主固定触点27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从可动框51向主触点弹簧23作用冲击力弹开。而且,由于将主引导部52的延长部52a设为比电弧引导部53的延长部53a还长的尺寸,且将主触点弹簧23设为比电弧触点弹簧24还长的尺寸而将主可动触点25固定在主触点弹簧2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因此,能够通过杠杆的原理从可动框51对主可动触点25作用比较大的力,由此,使得在熔敷主可动触点25和主固定触点27时也能够弹开。
上述的延长部52a、53a都为板状,而且延长部52a遮挡电弧触点装置3A、3B和主触点弹簧23,因此,延长部52a具有分离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的功能,而且由于延长部52a、53a的存在,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之间沿面距离变大。总之,能够防止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之间的沿面放电,能够在打开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时可靠切断向负载供电的路径。
另外,在可动框51上的距轴孔51d远离的部位配备有在侧框板51b的长度方向上延长的2个延长部52a、53a的同时,两个延长部52a、53a在侧框板51b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因此,能够在两个延长部52a、53a之间插入张力计之类的测定装置的测头(测定位置为例如图1中的符号P、P2所示的部位),使得对电磁铁装置5的电枢块7的支撑力等的测定变得容易。
辅助框部51c与辅助触点弹簧33的前端部抵接。辅助触点弹簧33是可弯曲型,并在可动框51围绕轴销41d旋转时,被辅助框部51c推压而与主触点弹簧23相同的方向可动。总之,如果固定在主触点弹簧23上的主可动触点25接触主固定触点27,则辅助触点弹簧33接触辅助端子板32的接触片32b,如果主可动触点25从主固定触点27离开,则辅助触点弹簧33也从辅助端子板32的接触片32b离开。换而言之,由辅助端子板31、32及辅助触点弹簧33构成的辅助触点装置4的开闭状态与主触点装置2A、2B的开闭状态相同,因此,只要监视辅助触点装置4的开闭状态,就能够知道主触点装置2A、2B的动作状态。
然而,主触点弹簧23是可弯曲型,因此,只要主可动触点25未熔敷在主固定触点27上,就保持抵接于驱动槽52的触点驱动部52b的基部侧的内周面的状态。总之,主可动触点25跟随可动框51的移动而离开或接触主固定触点27。另一方面,电弧触点弹簧24是发射型,因此,只要将其尺寸设定为在主可动触点25从主固定触点27离开后触点驱动部53b的前端抵接电弧触点弹簧24,就运行为主触点装置2A、2B打开后电弧触点装置3A、3B打开。另外,在该条件下,在主触点装置2A、2B关闭时是电弧触点装置3A、3B先关闭,在打开主触点装置2A、2B时,从后打开电弧触点装置3A、3B。通过这样的动作,能够由电弧触点装置3A、3B进行向负载供电的路径的开闭而使得通过电弧难以发生熔敷,能够通过在向负载通电的状态下主要对与电弧触点装置3A、3B并联连接的主触点装置2A、2B通电而抑制供电路径上的电阻的增大引起的损失。
另外,在向负载供电的电路中发生短路等而造成主触点装置2A、2B上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如果打开主触点装置2A、2B,则存在由于电弧熔敷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侧端子板21A、21B的主触点支撑片21f上设置有与主触点弹簧23对向地延长设置的延长片21i,在延长片21i上固定有吸引轭29,因此,通过使主触点弹簧23的周围产生的磁通通过吸引轭29,而作用磁力,使主触点弹簧23吸引延长片21i。该磁力是通过主触点装置2A、2B的电流越大而越大,因此,在短路电流之类的大电流通过时在关闭主触点装置2A、2B的方向作用强的磁力,从而,能够防止主触点装置2A、2B打开。
上述的构成例子显示了双切型的电磁继电器,所述双切型的电磁继电器向成为从电源到负载供电的路径的2条线分别插入各1个主触点装置2A、2B,但也存在需要单切型的电磁继电器的情况,所述单切型的电磁继电器只对构成从电源到负载供电的路径的2条线中的一方插入主触点装置2A。单切型的电磁继电器,如图6所示,可以通过代替固定侧端子板21B及可动侧端子板22B而使用进给端子板60作为收容于中间体12的部件来实现。进给端子板60具有分别搭载在设置于中间体12的端子台10a、10b上的端子片60a、60b,并形成为由端子片60c桥接端子片60a、60b的形状。在各端子片60a、60b的中心部形成有弹簧孔60d,在螺栓孔60d里螺合有带有垫圈的端子螺栓60e。
在采用如图6所示的中间体12的情况下,电磁铁装置5驱动主触点装置2A及电弧触点装置3A各1个,因此,在中间体12的收容主触点装置2B及电弧触点装置3B的区域内没有任何配置,故中间体12只用于配置进给端子板60,但双切型和单切型任何一方都可以使用中间体12,因此,能够提供2种电磁继电器的同时,还能够抑制由于共用部件而导致部件的种类增加。
上述的电磁继电器A,如图7所示,安装在继电器连接台B上而使用。继电器连接台B收容固定在例如,像控制盘一样的配电板C里。继电器连接台B的功能不是重要,不做详细记述,但继电器连接台B的器体70具有:主体部71、和继电器支撑板部2,并形成为正面观察时为L形状,所述主体部71具有与根据JIS规格规格化的配电板用内部器件(断路器等)的尺寸(所谓配电板协议尺寸)相同的安装方法,所述继电器支撑板部2从主体部71的侧面连续一体地突出。在图示的例子中,设定尺寸为能够在继电器支撑板部2上最大安装8个电磁继电器A。
从电磁继电器A中的端子片31c、31d、32c的形状明显可知,端子片31c、31d、32c、44c、44d是插入式,在继电器支持部72上形成有连接口(未图示),所述连接口配置有接触子(未图示),所述接触子用于对每一个电磁继电器A插入端子片31c、31d、32c、44c、44d,连接口以能够安装拆卸的方式安装有结合筒10d。在如图所示地继电器支持部72上安装8个电磁继电器A的状态下,成为配电板协议尺寸的单位尺寸的10个份额的宽度的尺寸(图中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在配电板协议尺寸规格中,如果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尺寸相同,且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单位尺寸的整数倍,则能够作为配电板的内部器件安装,因此,通过将电磁继电器A安装在继电器连接台B,能够使用用于安装配电板的内部器件的部件而将电磁继电器A及继电器连接台B安装在配电板C。
另外,如图所示,主体11和中间体12和盖子13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叠层,由此,在各继电器A中主触点装置2A、2B和电弧触点装置3A、3B配置为水平方向,伴随电弧触点装置3A、3B的开闭产生的高电阻的消耗粉落入收容了电弧触点装置3A、3B的区域内,从而,能够防止高电阻的消耗粉附着在主触点装置2A、2B上。其结果,能够长时间维持主触点装置2A、2B的性能,能够提供耐用年限长的产品。

Claims (9)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具有:
被插入到向负载的供电路径上的主触点装置、
与主触点并联连接的电弧触点装置、
与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在电方面独立的辅助触点装置、
具有对主触点装置、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进行连动的电枢块的电磁铁装置、和
对主触点装置、电弧触点装置、辅助触点装置、和电磁铁装置进行收容的器体,
其中,主触点装置具有:固定在器体上的主固定触点、和由板簧构成并固定有与主固定触点进行分离连接的主可动触点的主触点弹簧,而且,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被邻接配置,主触点弹簧沿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排列的方向延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器体的内部形成有隔板,该隔板用于分隔为分别收容所述主触点装置、所述电弧触点装置、和所述辅助触点装置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的一部分围绕收容所述电磁铁装置的区域,且通过抵接电磁铁装置而将电磁铁装置位置固定在器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铁装置具有绝缘材料可动框,在可动框的远离轴销的端部形成有延长部,其中,所述绝缘材料可动框配置在所述主触点装置和所述电弧触点装置之间并通过围绕设置在规定位置的轴销作往复移动而对主触点装置和电弧触点装置进行开关,所述延长部沿连结所述远离轴销的端部和轴销的方向延长并从电弧触点装置隐蔽主触点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线圈端子上的板状的端子片和设置在辅助端子板上的板状的端子片从所述器体向外部突出,其中,所述线圈端子连接在构成所述电磁铁装置的线圈上,所述辅助端子板构成所述辅助触点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器体是将在与所述平面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主体和中间体和盖子按顺序叠层而构成,中间体具有供配置在主体和盖子之间的所述电磁铁装置插入的贯通孔,在主体和中间体之间形成有收容并联连接的一组所述主触点装置及所述电弧触点装置的空间、和用于配置将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连接在所述供电路径上的端子的端子台,在中间体和盖子之间形成有收容并联连接的另一组所述主触点装置及所述电弧触点装置的空间、和有选择地配置将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连接在所述供电路径上的端子和被插入到所述供电路径上的进给端子板的端子之间的任一方的端子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器体上配置有吸引轭,所述吸引轭由磁性体构成并形成在所述主触点弹簧的周围形成的磁通的磁路,同时产生使主可动触点朝向主固定触点接触的方向的磁力。
8.一种电磁继电器,具有:
被插入到向负载的供电路径上的主触点装置、
与主触点并联连接的电弧触点装置、
与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在电方面独立的辅助触点装置、
具有对主触点装置、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进行连动的电枢块的电磁铁装置、和
对主触点装置、电弧触点装置、辅助触点装置、和电磁铁装置进行收容的器体,
其中,主触点装置具有:固定在器体上的主固定触点、和由板簧构成并固定有与主固定触点进行分离连接的主可动触点的主触点弹簧,而且,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被邻接配置,主触点弹簧沿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排列的方向延长,
所述电磁铁装置具有绝缘材料可动框,在可动框的远离轴销的端部形成有延长部,其中,所述绝缘材料可动框配置在所述主触点装置和所述电弧触点装置之间并通过围绕设置在规定位置的轴销作往复移动而对主触点装置和电弧触点装置进行开关,所述延长部沿连结所述远离轴销的端部和轴销的方向延长并从电弧触点装置隐蔽主触点弹簧,
设置在线圈端子上的板状的端子片和设置在辅助端子板上的板状的端子片从所述器体向外部突出,其中,所述线圈端子连接在构成所述电磁铁装置的线圈上,所述辅助端子板构成所述辅助触点装置。
9.一种电磁继电器,具有:
被插入到向负载的供电路径上的主触点装置、
与主触点并联连接的电弧触点装置、
与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在电方面独立的辅助触点装置、
具有对主触点装置、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进行连动的电枢块的电磁铁装置、和
对主触点装置、电弧触点装置、辅助触点装置、和电磁铁装置进行收容的器体,
其中,主触点装置具有:固定在器体上的主固定触点、和由板簧构成并固定有与主固定触点进行分离连接的主可动触点的主触点弹簧,而且,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被邻接配置,主触点弹簧沿电弧触点装置和辅助触点装置排列的方向延长,
所述器体是将在与所述平面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主体和中间体和盖子按顺序叠层而构成,中间体具有供配置在主体和盖子之间的所述电磁铁装置插入的贯通孔,在主体和中间体之间形成有收容并联连接的一组所述主触点装置及所述电弧触点装置的空间、和用于配置将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连接在所述供电路径上的端子的端子台,在中间体和盖子之间形成有收容并联连接的另一组所述主触点装置及所述电弧触点装置的空间、和有选择地配置将主触点装置及电弧触点装置连接在所述供电路径上的端子和被插入到所述供电路径上的进给端子板的端子之间的任一方的端子台,
在所述器体上配置有吸引轭,所述吸引轭由磁性体构成并形成在所述主触点弹簧的周围形成的磁通的磁路,同时产生使主可动触点朝向主固定触点接触的方向的磁力。
CNB2005101369813A 2004-12-22 2005-12-13 电磁继电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953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72198 2004-12-22
JP2004372198A JP4241606B2 (ja) 2004-12-22 2004-12-22 電磁リレ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4397A true CN1794397A (zh) 2006-06-28
CN100559535C CN100559535C (zh) 2009-11-11

Family

ID=365965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36981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59535C (zh) 2004-12-22 2005-12-13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315229B2 (zh)
JP (1) JP4241606B2 (zh)
KR (1) KR100726189B1 (zh)
CN (1) CN100559535C (zh)
CA (1) CA2529908C (zh)
HK (1) HK1090751A1 (zh)
TW (1) TWI27799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2724A (zh) * 2009-11-18 2012-07-25 泰科电子公司 用于对电路进行高功率开关的接触器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41375B2 (ja) * 2008-08-15 2013-07-17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2011108452A (ja) * 2009-11-16 2011-06-02 Fujitsu Component Ltd 電磁継電器
JP6245557B2 (ja) 2013-12-13 2017-12-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リレー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05937A (ja) * 1984-03-29 1985-10-17 株式会社市右衛門商社 電磁接触器
JP2842148B2 (ja) * 1992-06-15 1998-12-24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リレー
US5359305A (en) 1992-06-15 1994-10-2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3360771B2 (ja) * 1994-02-08 2002-12-24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KR970025531U (ko) * 1995-11-07 1997-06-20 고용량 릴레이의 접점구조
JP3849197B2 (ja) 1997-02-06 2006-11-2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3791215B2 (ja) * 1998-11-25 2006-06-28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リレー
EP1009008B1 (en) 1998-12-07 2006-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2724A (zh) * 2009-11-18 2012-07-25 泰科电子公司 用于对电路进行高功率开关的接触器组件
CN102612724B (zh) * 2009-11-18 2015-08-19 泰科电子公司 用于对电路进行高功率开关的接触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529908C (en) 2010-06-01
KR20060071870A (ko) 2006-06-27
US7315229B2 (en) 2008-01-01
JP2006179348A (ja) 2006-07-06
CA2529908A1 (en) 2006-06-22
US20060134955A1 (en) 2006-06-22
HK1090751A1 (en) 2006-12-29
JP4241606B2 (ja) 2009-03-18
TWI277994B (en) 2007-04-01
CN100559535C (zh) 2009-11-11
TW200627497A (en) 2006-08-01
KR100726189B1 (ko) 2007-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61209B1 (ko) 전자 릴레이
CN100379091C (zh) Fpc连接器
CN1794397A (zh) 电磁继电器
CN1294605C (zh) 电磁继电器
CN2737003Y (zh) 电连接器
CN1267924C (zh) 执行机构
CN1256747C (zh) 继电器
WO2007078818A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EP2226916B1 (en) Stator core
CN101599392B (zh) 无需工具的接触块
US20030057081A1 (en) Contact block assembly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a contact block assembly
JP2007018913A (ja) 複合型電磁継電器
US20040222714A1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laminated armature core
US6759782B2 (en) Pole piece assembly
CN100574021C (zh) 互连连接器
CN112134433B (zh) 一种并联多弹簧振动马达
EP3739695B1 (en) Interface region for connecting a pin-like element to a busbar, a system including such an interface region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such an interface region
CN211930351U (zh) 定子以及无刷马达
JP4281684B2 (ja) リレー用の電磁石装置
CN1255914C (zh) 配电盘和框架件
CN1735950A (zh) 带有整体光源的开关装置
KR100404464B1 (ko) 비엘디시 모터의 마그네트 고정방법
WO2019026756A1 (ja) 電磁継電器
CN114270662B (zh) 电机
CN1260873C (zh) 抑制电磁干扰的小型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907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907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111

Termination date: 2014121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