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21824A - 漏液检测带 - Google Patents

漏液检测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21824A
CN1621824A CN 200310115755 CN200310115755A CN1621824A CN 1621824 A CN1621824 A CN 1621824A CN 200310115755 CN200310115755 CN 200310115755 CN 200310115755 A CN200310115755 A CN 200310115755A CN 1621824 A CN1621824 A CN 16218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kage
lead
core wire
band
detects ba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31011575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曾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 Yingyang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 200310115755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621824A/zh
Publication of CN16218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18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一种漏液检测带,主要包括阻隔芯线及多对检测导线,该阻隔芯线是非导电性的长线体,该检测导线相对或相邻设在阻隔芯线的外周面上,使每对检测导线以阻隔芯线为中心而圈绕在外面,如此即以阻隔芯线为界使两个相对的检测导线完全分隔,将检测带装设在预检测的位置上,用于检测有无漏液的状况;且该检测导线环绕分布在阻隔芯线表面上,可有多组的感测点以供变化感测使用。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可提高感测的灵敏度,避免无法检测的情况,且有多组的感测点以供变化使用,能避免造成错误告警及避免在检测后该检测带仍处在短路的状态,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漏液检测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漏液检测带,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检测环境或装备有无液体渗入或泄漏的检测带。
背景技术
一般装设精密生产设备的半导体厂,或者装设电气设备的机房,如网络公司架设的网站服务器、计算机机房及电路机房,或者文件资料室等重要场所,若有雨水或其它液体渗入,会影响甚至损坏机器、电器设备或文件资料等,造成无法预料的损失,甚至发生危险。又如在储存或装运油料或液态化学原料的场所,若储存槽或管线发生漏液情况,同样会造成无法预料的损失,甚至造成严重的意外。因此,在必须防止液体渗入或泄漏的环境或装置,若能适时检测得知液体渗入或泄漏的情况并发出警报,在损害发生前预先进行修复或处理,则可避免造成损失或发生危险。
为克服液体的泄漏或渗入对设备、装置造成的损失或危害,现在用于检测液体泄漏或渗入的检测装置,如图7所示,是由漏液检测器30及检测带31组成,该检测带31装设在可能会产生液体泄漏或渗入的场所或设备的位置,若万一产生液体泄漏或渗入,该检测带31即可测得漏液的状况,使该漏液检测器30报警,这样即可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进行修复以避免漏液情况的扩大,避免造成设备或装置的损失,或发生危险。
现有检测带,如图8A及图8B所示,是在两个平行的金属绞线41外分别包覆绝缘层42,使两个金属绞线41完全隔离,且在绝缘层42上包设有多组每组两个的金属圈43,并在金属圈43上冲压制成刺勾43a,使该刺勾43a刺穿绝缘层42与金属导线41接触,如图8B所示;两个一组的金属圈43则分别使刺勾43a接触金属导线41,使该两个金属圈43成为一个感测点。如发生漏液时,借由液体使两金属圈43短路,使上述漏液检测器30报警,通知相关人员前来进行修复,可预防及避免损坏扩大。
但是两个金属圈43的体积较大,且两者之间的距离也较大,约有25至30mm,若万一发生漏液时,必须要有相当的漏液量才能感测到,故感测的灵敏度较低,对于发生轻微漏液即造成损失或危害的场合并不适用。
请参阅图9A及图9B,它是另一种现有结构,是在两个平行的长片状的导电片51外包覆塑料材质的绝缘层52,且在绝缘层52两侧边及中间冲设有多个等间隔排列相对的外开口52a及内开口52b,使该导电片51的两侧边外露而构成感测点。由于使导电片51外露的内开口52b及外开口52a,其前后相邻的间距(约20mm)缩小,从而可提高感测的灵敏度,但前后相邻的开口间距仍然过大,即用于包覆的绝缘层52面积过大而无法有效提高灵敏度,且该长条状的导电片51的柔韧性较差容易弯折而断裂,一旦导电片51折损即失去传导作用,所以使用时并不尽理想。
请参阅图10A及图10B,它是另一种以导电片作为感应导体的检测带,它是在两个平行的导电片61外套装用在绝缘的胶膜62,在胶膜62上等间隔设有多个开口62a,使两个导电片61的外侧边显露出来以构成感测点。用于绝缘的胶膜62的厚度较薄,可简化制程,但也因胶膜62的厚度薄,故同一侧的两个开口62a之间的间距不能过小,使感测灵敏度无法提高,且同样有导电片61容易折损的问题,有待改进。
为解决上述导电片柔韧性不好及感测灵敏度过低的问题,有如图11A及图11B所示的另一现有结构,它是由两个平行的铜绞线71外包覆塑料材质的绝缘层72,且在绝缘层72上下两面的铜绞线71上,等间隔冲设有多个小开口72a,使铜绞线71显露出来,如此即可使两个平行的铜绞线71具有多个感测点。由于以铜绞线71作为感测的导体,有较高的柔韧性可防止弯折而折断,且在绝缘层72上的小开口72a间距约为10mm,因此可稍微提高灵敏度。但是在用于绝缘的绝缘层72上开设作为感测点的小开口72a,其所能达到的缩小间距的效果有限,仍无法真正有效提高感测灵敏度。
请参阅图12A及图12B,它是另一种以铜绞线作为导体的检测带结构,它在底绝缘层81及顶绝缘层82之间夹设两个平行的铜绞线83,且在顶绝缘层82上开设有等间隔排列的开口82a,使铜绞线83显现出来。以夹装的方式包覆绝缘材料,比上述各种结构方便快速,但仍然无法达到缩短开口间距以提高感测灵敏度的目的。
为提高检测带的感测灵敏度,有如图13所示的结构,是在两个铜绞线91外包覆塑料材质的编织层92,接着将两个已包覆编织层92的铜绞线91外再包覆另一编织层93,利用编织层92、93的透水性达到更高的灵敏度。但是这种完全以编织层92、93作为阻隔层的做法效果并不好,该编织层92、93有液体渗入后不容易干燥,即使在漏液的状况解除后,两个铜绞线91仍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处于短路的状态,且作为导体的铜绞线91被包浸在液体中会产生氧化层,使铜绞线91的电阻增加而失去导电性,因此使用起来并不理想,有待改进。
另外以编织层92、93作为绝缘界面,虽可提高感测的灵敏度,但液体渗入后较长时间内它仍然处于短路状态。为解决上述缺点有如图14A及图14B所示的另一种现有结构,它是在两个铜绞线91a外包覆编织层92a,将两条包覆编织层92a的铜绞线91a平行贴附固定在一个橡胶条94的两侧,使两个铜绞线91a借由橡胶条94分隔,以避免编织层92a在液体渗入后不容易干燥造成持续短路的缺点。但是,以橡胶条94将两个包覆编织层92a的铜绞线91a分隔,虽可解决编织层92a不容易干燥的缺点,但将两个铜绞线91a的距离加大(约有5mm),而降低感测的灵敏度,因此又无法提高灵敏度,不能用在微量感测的场合。
另外,上述各种现有结构仅能输出一组感测信号,无法作为多组信号输出,若万一用于告警的漏液检测器发生故障,当发生漏液情况时就无法发出信号,造成设备或装置的损失。
且上述各种现有结构用于感测的导线都是平行设置,因此检测带的断面多呈扁平状,当检测带布设在平面上时,由于检测带会产生扭曲,使两条用于感测的导线无法完整平贴在待感测的表面上,有部份因扭曲造成其中一条导线悬空,若漏液发生在扭曲的部份,即无法被感测到,因此造成漏液时无法检测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液检测带,其主要在阻隔芯线外,排列围绕多对平行或平行螺旋排列的检测导线以增加检测几率,因此可提高感测的灵敏度。
本发明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液检测带,其在绝缘的阻隔芯线外环设排列多对检测导线,使该漏液检测带即使产生扭曲仍可平贴在检测面上,以避免无法检测的情况。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液检测带,其在绝缘的阻隔芯线外排列多对检测导线,可有多组的感测点以供变化使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液检测带,其在阻隔芯线外并行排列多对检测导线,该检测导线是在导电芯线圆周表面上套装一层排水性好的编织层,使该导电芯线不外露以避免造成错误告警,并可在检测后快速排除液体,避免在检测后该检测带仍处在短路的状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漏液检测带的检测导线,其在抗氧化及抗腐蚀性好的导电芯线圆周表面上套装耐酸碱、排水性好的编织层,使检测带在检测后排除液体,避免导电芯线被氧化或腐蚀而造成损坏,因此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主要包括:阻隔芯线,该阻隔芯线是非导电性的长线体;多对检测导线,该检测导线设在阻隔芯线的外周面上,且两个相邻的检测导线之间并无接触。该漏液检测带主要在绝缘的阻隔芯线外排列围绕多对平行或平行螺旋排列的检测导线,且两相邻的检测导线之间并无接触,而每对检测导线能够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使其增加感测点的密度,所以提高了感测的几率及灵敏度。
此外,每对检测导线之间若不进行串联或并联而作为独立的一组,就使阻隔芯线的表面上有多组感测点,可根据使用情况的需要变化连接使用,如左右相邻为一组,或者相对连接为一组,可有多组的变化以供使用。
且该漏液检测带是在断面呈几何形状的阻隔芯线外排列围绕多对检测导线,使该漏液检测带即使在装设时产生扭转弯曲仍可平贴在检测面上,使成对的检测导线仍可检测漏液的状况,避免了漏液时无法检测的情况。
再者,该检测导线是在导电芯线圆周表面上套装一层编织层,借由该编织层的多孔性,使液体容易快速渗入,所以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感测漏液量较少的场合。
此外,该编织层是以排水性好的材质编织而成,如排水性好的棉布质材料、人造纤维编织、塑料纤维编织、塑料条或PVC塑料条等,使液体渗入编织层并造成两个并行的检测导线的导电芯线短路,供检测后将液体尽快排除,以避免检测后仍处在短路状态,使该检测带快速回复至检测状态,因而可避免现有技术检测后仍处在短路状态的缺点。
且该检测导线是在抗氧化及抗腐蚀性好的导电芯线圆周表面上套装一层耐酸碱及排水性好的编织层,使该检测导线在检测后,可借由编织层快速将液体排除,以避免液体包渍导电芯线,且该导电芯线为抗氧化及抗腐蚀性好的材料,可避免导电芯线的表面被氧化或腐蚀,使该导电芯线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另该检测导线是在导电芯线圆周表面上套装一层编织层,使该检测导线的导电芯线不外露,减少现场施工或清洁时造成误报警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的检测导线相对设置的剖视图;
图1B是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的检测导线相邻设置的剖视图;
图2A是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的检测导线平行设置在阻隔芯线上的立体图;
图2B是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的检测导线平行螺旋设置在阻隔芯线上的立体图;
图3A是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的检测导线并联连接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的检测导线串联连接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的检测导线分段连接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的阻隔芯线各式断面形状剖视图;
图6A是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的检测导线的单芯导电芯线立体图;
图6B是本发明的漏液检测带的检测导线的绞线导电芯线立体图;
图7是现有的漏液检测器及检测带的组接示意图;
图8A是现有检测带的仰视图;
图8B是图8A检测带的纵向剖视图;
图9A是一现有检测带的仰视图;
图9B是图9A检测带的横向剖视图;
图10A是现有另一种检测带的仰视图;
图10B是图10A检测带的横向剖视图;
图11A是现有再一种检测带的仰视图;
图11B是图11A检测带的纵向剖视图;
图12A是现有检测带的仰视图;
图12B是图12A检测带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现有检测带的仰视图;
图14A是现有检测带的仰视图;以及
图14B是图14A检测带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以下是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A及图1B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剖视图,是在长线体非导电性的阻隔芯线1外并行排列多对检测导线2、2′,该检测导线2、2′以平行或平行螺旋的方式排列在阻隔芯线1表面上,且两条相邻的检测导线2、2′之间并无接触,如图2A及图2B所示,如此即可通过增加检测导线2、2′的数量来增加感测点布设的密度,提高感测的几率及灵敏度。
再者,并行设置在阻隔芯线1表面的多对检测导线2、2′,能够以并联方式连接,如图3A所示,或串联方式连接,如图3B所示,检测导线2、2′的连接达到了增加检测点布设密度的目的。
又每对检测导线2、2′之间若不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而是独立的一组,为使该阻隔芯线1的表面上有多组的感测点,可按照使用情况的需要变化连接方式,如左右相邻为一组,或是相对连接为一组,以图1A或图1B为例,两组检测导线2、2′,可用于输出两组检测信号,若有三组检测导线即可用于输出三组检测信号,以此类推,即可有多组信号输出以供检测使用。
另外,该检测导线2、2′相对设置在阻隔芯线1的外周面上,如图1A所示,或每对检测导线2、2′相邻设置在阻隔芯线1的外周面上,如图1B所示,检测导线2、2′的相对或相邻的设置方式属于连接至液体检测器(附图中未表示)的接线选择,可根据检测位置及方式的需要选择自行变化搭配使用,若有更多组的检测导线则可再配合串联或并联的实施方式使用,可提供更高度的变化实施,以供不同的情况检测使用。
请参阅图4,多组的检测导线2、2′及2″,可将其分段截取成L1、L2及L3,且各组的检测导线2、2′及2″分别连接液体检测装置(图未标),如此即可用于分段检测较长的区域,并可根据分段而明确得知漏液的位置,这是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5,该阻隔芯线1是软性塑料材料或软性PVC材料,使其可以弯卷收存及便于装设在要检测的位置上。另外该阻隔芯线1的断面呈几何形状,如十字形1a、正方形1b、长矩形1c、圆形1d、椭圆形1e等;或呈正多边形,如正六角形1f或八角形1g等各种不同的断面形状,使其可根据检测导线使用对数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断面形状。
且该多对检测导线2、2′环设排列在断面呈几何形状阻隔芯线1外,在布设时若产生扭转弯曲仍可平贴在要检测的表面上,并使检测导线2、2′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连接,这样在检测面上都有检测导线2、2′可供检测,即使产生扭曲仍然不会影响检测漏液的情况,避免了现有结构因扭曲无法平贴检测面,造成无法检测漏液的缺点。
请参阅图6A及图6B,该检测导线2是在单芯导电芯线2a或绞线导电芯线2b的表面上套装编织层2c,可借由编织层2c的多孔性,使液体快速渗入编织层2c,进而使成对的单芯导电芯线2a或绞线导电芯线2b呈短路状态,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感测漏液量较少的场合。
另该编织层2c是以耐酸碱及排水性好的棉布质材料、人造纤维、塑料纤维或特弗龙等材料编织而成,具有较细的编织孔眼,且该编织层2c的编织密度约为80至97%;或用细条状的塑料条、PVC塑料条编织成,它可有较大的编织孔眼,使该编织层2c具有良好的排水性,使检测导线2在检测后,可借由编织层2c快速将液体排除,以避免液体包渍导电芯线(单芯导电芯线2a或绞线导电芯线2b)而造成氧化或腐蚀的情况,且该导电芯线是抗腐蚀的非金属导电材料、金属材料或不锈钢线,可避免导电芯线的表面被氧化或腐蚀,使该导电芯线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Claims (10)

1.一种漏液检测带,其特征在于,该漏液检测带包括:
阻隔芯线,为非导电性的长线体;
多对检测导线,该检测导线设在阻隔芯线的外周面上,且两个相邻的检测导线之间并无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带,其特征在于,该每对检测导线相对或相邻的设置在阻隔芯线的外周面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带,其特征在于,该多对检测导线平行结合在阻隔芯线的表面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带,其特征在于,该多对检测导线平行且螺旋结合在阻隔芯线的表面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带,其特征在于,该阻隔芯线是软性塑料材料或软性PVC材料之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带,其特征在于,该阻隔芯线的断面呈几何形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漏液检测带,其特征在于,该检测导线是在导电芯线圆周表面上套装编织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漏液检测带,其特征在于,该导电芯线是抗腐蚀的非金属导电材料或金属材料之一。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漏液检测带,其特征在于,该导电芯线是单线或绞线之一。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漏液检测带,其特征在于,该编织层是以排水性好的棉布质材料、人造纤维编织、塑料纤维、塑料条、PVC塑料条或特弗龙之一的材料编织而成。
CN 200310115755 2003-11-28 2003-11-28 漏液检测带 Pending CN16218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310115755 CN1621824A (zh) 2003-11-28 2003-11-28 漏液检测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310115755 CN1621824A (zh) 2003-11-28 2003-11-28 漏液检测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1824A true CN1621824A (zh) 2005-06-01

Family

ID=34760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310115755 Pending CN1621824A (zh) 2003-11-28 2003-11-28 漏液检测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62182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5405A (zh) * 2011-03-31 2012-10-17 大自达电线株式会社 漏液检测线
CN116978612A (zh) * 2023-08-08 2023-10-31 江苏普英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半导体水浸检测电缆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35405A (zh) * 2011-03-31 2012-10-17 大自达电线株式会社 漏液检测线
CN102735405B (zh) * 2011-03-31 2016-08-17 大自达电线株式会社 漏液检测线
CN116978612A (zh) * 2023-08-08 2023-10-31 江苏普英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半导体水浸检测电缆
CN116978612B (zh) * 2023-08-08 2024-03-26 江苏普英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半导体水浸检测电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230C (zh) 流体泄漏电气检测电缆
US6317540B1 (en) Energy cable with electrochemical chemical analyte sensor
CN1905150A (zh) 集成电路的连线缺陷的检测方法与制程监控电路结构
CN1232579A (zh) 电缆的密封装置
CA2482518A1 (en) Corrosive liquid detection sensor cable and method
JP5203306B2 (ja) 漏液検知線
CN1664997A (zh) 具有多层互连结构的半导体器件
CN1621824A (zh) 漏液检测带
CN1018306B (zh) 电缆
RU188229U1 (ru) Электропроводящая полимерная труба кабель- канала для прокладк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го кабеля
CN206353459U (zh) 一种漏水检测线缆
CN219434159U (zh) 一种液位变送器组件
CN201262845Y (zh) 低噪音电线
KR101712961B1 (ko) 누출 절연유 감지 케이블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6471075B2 (ja) ケーブル及びケーブル用液体検知部材
CN210293574U (zh) 新型漏水检测线缆及漏水检测系统
CN109390072B (zh) 一种石墨烯电缆
TWI240795B (en) Liquid check band
JP3402758B2 (ja) センサー
RU115554U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кабель для установок погружных электронасосов
RU223822U1 (ru) Труба кабельной линии
CN218725066U (zh) 一种燃料油泄漏定位传感电缆
CN201063260Y (zh) 防腐承荷探测电缆
CN205692586U (zh) 长距离探测工业视频内窥镜用的电缆
CN205755067U (zh) 一种覆铜pcb智能识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UO YIN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AI ZENGYU

Effective date: 2005081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50819

Address after: Taipei County of Taiw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o Yingyang

Address before: Taipei County of Taiw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Cai Zengyu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GUO YIN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CAI ZENGYU

Effective date: 2005082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50826

Address after: Taipei County of Taiw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Guo Yingyang

Address before: Taipei County of Taiw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Cai Zengyu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