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9237C - 车体前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体前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29237C
CN1329237C CNB2004100697093A CN200410069709A CN1329237C CN 1329237 C CN1329237 C CN 1329237C CN B2004100697093 A CNB2004100697093 A CN B2004100697093A CN 200410069709 A CN200410069709 A CN 200410069709A CN 1329237 C CN1329237 C CN 132923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direction
overall width
upside
absorbing member
upper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697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6139A (zh
Inventor
安井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761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61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2923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2923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防止挡泥板重量增加的车体前部结构。该车体前部结构是通过配置在车体前部且侧部上的上部构件(12)支承挡泥板(21),在上部构件(12)与挡泥板(21)之间,通过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33)向着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所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51),即使在挡泥板(21)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的情况下使前挡泥板(21)产生变形,冲击吸收部件(51)也能良好地吸收冲击,从而没有必要过高地提高前挡泥板(21)的刚性。

Description

车体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实现轻量化的车体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关于车体前部的结构存有下述技术,即在挡泥板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的情况下,通过向处于挡泥板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构件上的安装部所产生的变形来吸收冲击(例如日本特开2001-199366号公报)。
此外,关于吸收同样的冲击的车体前部结构存有下述技术,即在挡泥板与上部构件之间,将冲击吸收部件配置在比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更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上(例如日本特开平6-3361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述日本特开2001-199366号公报,在通过向处于挡泥板车宽方向内侧的上部构件上的安装部产生变形来吸收冲击的结构中,即使在挡泥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受到来自上侧冲击的情况下,为了要利用上述安装部良好地吸收冲击而需要提高挡泥板自身的刚性,但也导致了挡泥板重量增加的问题。
另外,如上述日本特开平6-336179号公报,即使是在比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更靠近车宽方向的内侧配置有冲击时的冲击吸收部件的结构,同样是在挡泥板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受到来自上侧冲击的情况下,为了利用冲击吸收部件良好地吸收冲击而需要提高挡泥板自身的刚性,但结果也导致了挡泥板重量增加的问题。
如上述这样的重量增加,在发动机罩与挡泥板的边界位置采用大幅度地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入的设计的车辆的情况下更为显著。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挡泥板重量增加的车体前部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中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配置在车体的前部且侧部上的上部构件(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的上部构件12)支承挡泥板(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的前挡泥板21),在上述上部构件与上述前挡泥板之间,有从上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的冲击吸收部件51)。
技术方案2中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上述冲击吸收部件的延伸顶端相对于上述前挡泥板间隔开一定距离。
技术方案3中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的发明中,上述冲击吸收部件,从上述上部构件的上述侧壁向着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倾斜延伸后,弯曲且向上侧延伸,又进一步弯曲且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倾斜延伸。
技术方案4中所述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方案的发明中,在上述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上侧的角部上,形成有下凹形状的凹部(例如,在实施方式中的凹部36)。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即使在挡泥板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上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而使挡泥板发生变形,在上部构件与挡泥板之间,从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也能良好地吸收冲击。因而,没有必要过高地提高前挡泥板的刚性就能达到此目的,可实现轻量化。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冲击吸收部件的延伸顶端侧相对挡泥板间隔开一定距离,所以,能防止彼此接触所产生的噪音。并且,由于有这样间隔开的距离,不会影响到挡泥板的形状,所以,可用必要的冲击吸收冲程来设定冲击吸收部件,此外,也可在冲击吸收部件及挡泥板上进行防锈喷漆处理。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由于将冲击吸收部件的形状作成为:从上部构件的侧壁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倾斜延伸后再弯曲并向上侧延伸,又进一步弯曲后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倾斜延伸的形状,所以该冲击吸收部件可以简单的形状来确保冲击吸收性能。进而可降低成本。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通过在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的角部上所形成的凹部,可扩大允许从上部构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变形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沿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图1中所示A-A线的剖面图。
图3是沿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图1中所示A-A线的剖面图,其中,双点划线表示冲击吸收前的状态,实线表示冲击吸收时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最佳方式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的侧视图。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在车体的前部且侧部的下部上设置有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车体骨架部件的前侧构件11,在车体的前部且侧部的上部上设置有沿车体前后方向以拱形形状延伸的作为车体骨架部件的上部构件12。于是,上部构件12的前部一边弯曲一边向下,从而连接到前侧构件11的前部上,上部构件12的后部连接到发动机罩箱13上。另外,前侧构件11的中间部与上部构件12的中间部以图中未示的缓冲部件的安装壳体14将其连接起来。而且,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设置前挡泥板21(挡泥板),以便覆盖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
如作为沿图1的A-A线的剖面图的图2中所示的那样,上部构件12由内部面板22与外部面板23结合而成为封闭的断面形状。
内部面板22包括有:以车宽方向外侧为下部法兰部25的下部板部26;从下部板部26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上侧弯曲并向上方延伸的内侧板部27;从内侧板部27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并沿车宽方向外方延伸的上板部28;从上板部28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侧弯曲并向上方延伸的上部法兰部29。
外部面板23包括有:上部法兰部31,其从车宽方向外侧接合到内部面板22的上部法兰部29上;中间板部32,其从上部法兰部31的下部侧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并稍微向车宽方外侧延伸之后,一边缓慢地弯曲,一边朝车宽方向外下方倾斜延伸;侧壁板部33(侧壁),其从中间板部3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下部向下侧弯曲,并且大致垂直向下方延伸;下部法兰部34,其从侧壁板部33的下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且向车宽方向外方延伸,从上侧接合到内部面板22的下部法兰部25上。
如上述,侧壁板部33构成位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的外侧且沿着上下方向的侧壁。此外,由于外部面板23的中间板部32倾斜延伸,从而,在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的角部上,形成有下凹形状的凹部36。而且,上部法兰部29、31设置在上部构件21的上端部且比凹部36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上。下部法兰部25、34形成在上部构件21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上。
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在比上部构件21的上部法兰部29、31更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上板部28上接合有托架38。该托架38备有:从上侧接合到上板部28上的下部法兰部39;从该下部法兰部39的车宽方向内侧向上侧弯曲且向上方延伸的中间板部40;从该中间板部40的上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且向车宽方向内方延伸的上部法兰部41。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通过托架38将前挡泥板21支承在上部构件12上。即,前挡泥板21包括有:从上侧与托架38的上部法兰部41接合的上部法兰部43;从该上部法兰部43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侧弯曲并且向上方延伸的上方延伸板部44;从上方延伸板部44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一边缓慢且复合地弯曲,同时一边朝车宽方向外下方延伸的外板部45;从外板部45的下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且向车宽方向内方延伸的下部法兰部46。另外,在前挡泥板21的上方延伸板部44与外板部45之间的边界位置的车宽方向内侧上配置有发动机罩48。
在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在上部构件12与前挡泥板21之间,设置有冲击吸收部件51,该冲击吸收部件51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
该冲击吸收部件51包括有:从车宽方向外侧与上部构件12的侧壁板部33接合的下部法兰部52;从该下部法兰部52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且同时向车宽方向外方且上方倾斜延伸的下板部53;从该下板部53的上部向上侧弯曲,且以几乎垂直的角度向上方延伸的中间板部54;从该中间板部54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且同时向车宽方向内方且上方倾斜延伸的上板部55。另外,作为冲击吸收部件51的延伸顶端侧的上板部55相对前挡泥板21间隔开一定距离,结果,在上板部55的上侧相对前挡泥板21形成有间隙56。
在以上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当在前挡泥板2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上受到了来自上侧的冲击时,如图3中以实线所示的那样,在前挡泥板21变形的同时,在上部构件12与前挡泥板21之间,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51,通过该前挡泥板21被向下挤压而发生变形,从而良好地吸收冲击。这时,由于冲击吸收部件51如图2所示的那样,以其上板部55位于大致上侧的车宽方向的内侧位置上的方式进行倾斜,且其下板部53也以位于大致上侧的车宽方向的外侧位置上的方式进行倾斜,所以,使其下部倒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上部倒向车宽方向的内侧,受压变形成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山字形折曲。进而,通过上部构件12的凹部36,可确保用于冲击吸收部件51的上部倾倒时的空间58,另外,由于在离开该凹部36的上部位置上配置有上部构件12的上部法兰部29、31,所以,冲击吸收部件51发生良好地受压变形而不会影响到上部构件12。
此外,在冲突时,在前挡泥板21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的情况下,通过托架38的变形可良好地吸收冲击。很显然,也有通过受冲击方使托架38与冲击吸收部件51双方变形来吸收冲击的情况。
根据上述本实施例的车体前部结构,即使在前挡泥板21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的情况下使前挡泥板21产生变形,在上部构件12与前挡泥板21之间,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51也能良好地吸收冲击,进而,没有必要过高地提高前挡泥板21的刚性就能达到此目的,可实现轻量化。
另外,由于冲击吸收部件51的延伸顶端侧相对前挡泥板21间隔开一定距离,在冲击吸收部件51与前挡泥板21之间形成有间隙56,所以,可防止由它们接触而带来的振动等所产生的噪音。并且,由于有这样间隔开的距离,不会影响到前挡泥板21的形状,所以,可用必要的冲击吸收冲程来设定冲击吸收部件51,此外,也可在冲击吸收部件51与前挡泥板21上进行防锈喷漆处理。
更进一步说,由于将冲击吸收部件51的形状作成为:从上部构件12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倾斜延伸后,弯曲且向上侧延伸、又进一步弯曲后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上侧倾斜延伸的形状,所以,可以简单的形状确保冲击吸收性能。进而,可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通过在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的角部上所形成的凹部36,可扩大允许从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板部33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侧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51变形的空间。由此,通过该凹部36可确保冲击吸收部件51的变形用空间,所以,可将上部构件12配置在车宽方向的外侧上,进而扩大发动机室。
另外,在图1~图3中,虽然图示出了左侧的车体前部结构,但不言而喻,左侧的车体前部结构与右侧的车体前部结构为左右对称的结构。

Claims (2)

1.一种车体前部结构,该车体前部结构是由配置在车体的前部且侧部上的上部构件(12)支承挡泥板(21)而成,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构件(12)与上述挡泥板(21)之间,冲击吸收部件(51)从上述上部构件(1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壁(33)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上侧延伸;
冲击吸收部件(51)的上板部(55)以越趋向于上侧越位于车身方向的内侧的方式倾斜;并且冲击吸收部件的下板部(53)以越趋向于上侧越位于车宽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倾斜;
当在车宽方向的外侧部分上受到来自上侧的冲击时,冲击吸收部件(51)的下部倒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外侧,且其上侧倒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内侧,从而冲击吸收部件(51)受压变形成向车身宽度方向外侧的山字形折曲;
通过上部构件(12)的凹部(36),确保用于冲击吸收部件(51)的上部倾倒时的空间(58);
在离开该凹部(36)的上部位置上,配置有上部构件(12)的上部法兰部(29、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构件(12)与上述挡泥板(21)之间,在比上述冲击吸收部件(51)更靠车宽方向的内侧且在上部构件(12)的上侧设置有托架(38)。
CNB2004100697093A 2003-07-11 2004-07-09 车体前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923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3683/2003 2003-07-11
JP2003273683A JP3883989B2 (ja) 2003-07-11 2003-07-11 前部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6139A CN1576139A (zh) 2005-02-09
CN1329237C true CN1329237C (zh) 2007-08-01

Family

ID=34210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970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9237C (zh) 2003-07-11 2004-07-09 车体前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883989B2 (zh)
CN (1) CN1329237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08005B2 (ja) * 2006-10-25 2009-01-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ェンダパネル取付構造
US7878579B2 (en) * 2008-10-22 2011-02-0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front end assembly and method
JP5831245B2 (ja) * 2012-01-20 2015-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EP3208487B1 (en) * 2014-10-17 2020-12-09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Impact absorption member
WO2016208409A1 (ja) * 2015-06-26 2016-12-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497518B2 (ja) * 2015-08-28 2019-04-1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6940550B2 (ja) * 2019-05-15 2021-09-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ード支持構造
JP6896017B2 (ja) * 2019-05-15 2021-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1717A (ja) * 1998-05-19 1999-11-24 Honda Motor Co Ltd フェンダ構造
JP2000280859A (ja) * 1999-03-30 2000-10-10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体構造
CN1319523A (zh) * 2000-03-31 2001-10-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翼子板结构
JP2002053074A (ja) * 2000-08-09 2002-02-19 Fuji Heavy Ind Ltd フェンダ構造
US20020053118A1 (en) * 2000-11-08 2002-05-09 Akihide Takeuchi Hood hinge and body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21717A (ja) * 1998-05-19 1999-11-24 Honda Motor Co Ltd フェンダ構造
JP2000280859A (ja) * 1999-03-30 2000-10-10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体構造
CN1319523A (zh) * 2000-03-31 2001-10-3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翼子板结构
JP2002053074A (ja) * 2000-08-09 2002-02-19 Fuji Heavy Ind Ltd フェンダ構造
US20020053118A1 (en) * 2000-11-08 2002-05-09 Akihide Takeuchi Hood hinge and body structu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6139A (zh) 2005-02-09
JP2005029120A (ja) 2005-02-03
JP3883989B2 (ja) 2007-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98381C (zh) 车辆前部车身结构
US7108092B2 (en) Front grill impact-absorb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CN102381268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JP4710519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8091941B2 (en)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art
CN1329237C (zh) 车体前部结构
CN103052558B (zh) 车辆的车体结构
JP2010042697A (ja) 車体衝撃吸収構造及び自動車搭載部品取付ブラケット
CN104540724A (zh) 包括在碰撞情况下受控变形的翼子板支承件的车辆结构
US9573625B2 (en) Front side member for vehicle
KR100535759B1 (ko) 프론트 엔드 모듈 캐리어의 보강구조
JP5151495B2 (ja) 自動車のフードストッパ構造
CN1325303C (zh) 车辆的后保险杠装配机构
CN103221295B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750122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05271701A (ja) 樹脂製車両用部材
KR100489002B1 (ko) 차량용 프론트엔드모듈의 범퍼빔 마운팅부 충격흡수구조
JP6107796B2 (ja)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CN220220572U (zh) 一种外后视镜防异响结构、外后视镜总成及车辆
CN217778555U (zh) 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及汽车
JP2008074264A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6972851B2 (ja) ヘッドランプの取り付け構造
KR100517700B1 (ko) 자동차용 프론트 엔드모듈의 캐리어
KR100488669B1 (ko) 차량의 엔진 마운팅 브래킷 구조
KR20090059604A (ko) 차량용 범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801

Termination date: 20140709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