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02794C - 吸收性制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制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02794C
CN1202794C CNB2003101156269A CN200310115626A CN1202794C CN 1202794 C CN1202794 C CN 1202794C CN B2003101156269 A CNB2003101156269 A CN B2003101156269A CN 200310115626 A CN200310115626 A CN 200310115626A CN 1202794 C CN1202794 C CN 120279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ber
woven fabrics
fibre
p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1562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00453A (zh
Inventor
前田胜司
池田光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341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16683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33419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5636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00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04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027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0279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吸收性制品包含由无纺布构成的顶片,该顶片含有作为表面层的第1层和与该第1层相邻配置的第2层,上述第1层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1~18μm,上述第2层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9~31μm,上述第1层及上述第2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分别为7~30g/m2,总单位面积重量为14~60g/m2。该无纺布被配置成,致使其第1层侧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

Description

吸收性制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良好手感,湿背量少的吸收性制品。又,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由热风法制得的无纺布构成顶片的吸收性制品。
背景技术
已知将用热风法(air through)制得的无纺布(以下也称作热风无纺布用作一次性尿布或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制品中的顶片(例如,参见特开昭58-180651号公报、特开平4-24261号公报及特开平4-53554号公报)。热风法是一种将梳理机纤维网等纤维网载置于通气性的网或滚筒上,通过吹送热风使构成纤维的交叉点热熔融粘合从而无纺化的方法。
又,已知使用具有纤维直径不同的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的无纺布作为顶片。例如,本申请人先前提出,通过在用作顶片的无纺布中,在与穿戴者的肌肤面对侧层中使用纤维直径大的纤维且在吸收体的面对侧层使用纤维直径小的纤维,从而使毛细力产生梯度,提高液体的吸入性(参照特开平7-178133号公报)。在该项技术中,通过考虑无纺布的厚度而也顾及手感方面,但在穿戴者的肌肤对侧层中使用比其下层的纤维直径大的纤维,由于其高刚性,因此无纺布呈现硬梆梆的感觉,虽然得到了由膨松度产生的柔软性,但对由光滑性产生的柔软性造成影响。又,纤维间的空隙大,因此从外部容易看清被吸收体吸收的排泄物的颜色,无法给使用者留下清洁的形象。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的包括光滑性和柔软性的手感,而且对于被吸收体吸收的排泄物的颜色隐蔽性高的吸收性制品。
又,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湿背(wet back)量少的吸收性制品。
又,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柔软性、膨松感、光滑性等手感提高的顶片的吸收性制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者们意外地发现:在由多层结构的无纺布构成的顶片中,与以往的层结构不同,在位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面的上层使用细径纤维,在与该上层相邻接的下层中使用比上层直径粗的纤维且控制该下层的单位面积重量(或称为定量),由此可以使顶片的手感改善并且使湿背量减少(第1发现)。
又,本发明的发明者们意外地发现:通过使热风无纺布的吹付面含有细纤度的纤维,可以将以往不利的吹付面用作穿戴者的肌肤相向面,而且与将网相向面用作穿戴者的肌肤相向面相比,手感得以提高(第2发现)。
本发明基于上述第1发现,提供一种吸收性制品,其包含由无纺布构成的顶片,该顶片含有作为表面层的第1层和与该第1层相邻配置的第2层,上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1~18μm,上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9~31μm,上述第1层及上述第2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分别为7~30g/m2,总单位面积重量为14~60g/m2,该无纺布被配置成,使上述第1层侧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从而这样的吸收性制品实现了上述目的(以下称为第1发明的指的就是该发明)。
又,本发明基于上述第2发现,提供一种吸收性制品,其包含用热风法制得的无纺布构成的顶片,该无纺布被配置成,使该无纺布中热风吹付面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构成该热风吹付面的纤维纤度为11~18μm,从而这样的吸收性制品实现了上述目的(以下称为第2发明的指的就是该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基于优选的实施形态对第1发明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吸收性制品一般包括液体透过性顶片、液体不透过性底片和介于两片间的液体保持性吸收体。又,使用以下详述的无纺布作为顶片。底片及吸收体可以使用与通常能够用于这种吸收性制品中相同的那些。例如,可以使用具有或不具有透湿性的热塑性树脂薄膜作为底片。可以使用用棉纸(tissue paper)等纸将纸浆纤维及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的混合体包起来的结构或将高吸水性聚合物粒子构成的层夹在纸浆构成的层中间的结构作为吸收体。
构成顶片的无纺布为多层结构,典型的为两层结构。两层结构的无纺布由作为表面层的第1层和与该第1层相邻配置的第2层构成。而且,该无纺布在吸收性制品中被配置成,使第1层侧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
与穿戴者肌肤相向的第1层,其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1~18μm,优选11~15μm。纤度为1.3~2.2dtex,更优选1.3~2dtex。与此相比,与吸收体相向的第2层,其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比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要粗,为19~31μm,优选19~28μm。纤度为3.3~6.7dtex,更优选3.3~5.6dtex。即,在本发明中,在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的第1层中使用细纤维,在与吸收体相向的第2层中使用比第1层粗的纤维。又,优选第1层及第2层的构成纤维均具有上述范围的纤维直径,但在不损害本发明所希望达到效果的范围内,允许少量含有上述范围以外的纤维。纤维直径为在电子显微镜中对无纺布进行观察,以在10个位置的标准粗细的纤维为对象进行测定而算出的平均值。
由于与穿戴者肌肤相向的第1层中含有的细纤维刚性低,因此顶片的肌肤相向面呈现柔软的手感。又,与使用同单位面积重量的粗纤维相比,由于纤维的根数增多,顶片的肌肤相向面粗糙感消失,呈现光滑的手感,不仅给穿戴者产生更为柔软的印象,而且对被吸收体吸收的排泄物颜色的隐蔽性提高。隐蔽性提高给使用者产生吸收性制品是清洁的好印象。
以往,由于在顶片的肌肤相向面中使用细纤维,湿背量多,因此认为细纤维不能用于顶片的肌肤相向面。但是,本发明的发明者经过反复研究,其结果发现,通过与由细纤维构成层相邻地配置由比该纤维粗的纤维(具体地说是由上述19~31μm纤维)构成的层(第2层),并且使由该粗纤维构成层的单位面积重量提高到预定量以上,可以使湿背量降低。湿背量减少的原因如下所述。由于粗纤维的刚性高,在无纺布的制造工序、吸收性制品处于包装填塞状态或在吸收性制品的穿戴中,即使受到压缩力也难于压缩。因此,第2层的膨松度得以维持。即,大的纤维间距离得以维持。其结果,第2层的毛细力减弱,被吸收体吸收的液体不易移向第2层。即湿背量减少。
为了使第2层的膨松度提高,使湿背量减少,除了使用具有上述范围纤维直径的纤维作为其构成纤维外,优选使用刚性高的纤维。从该观点出发,第2层的构成纤维优选使用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聚丙烯纤维、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或由聚丙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这些纤维可以单独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特别地,由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高刚性材料,因此优选使用作为含有它的复合纤维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当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时,其纤维直径优选19~31μm,更优选19~27.7μm左右的粗径。作为复合纤维的形态,其包括芯鞘型(同芯及偏芯)或并列型。当这些纤维为短纤维时,其纤维长优选38~60mm左右。第2层可以只由上述纤维构成,或附加含有其它纤维。作为其它纤维,其包括例如以控制隐蔽性或毛细力为目的而配合的纤维直径为11~19μm的纤维。该纤维的配合量优选为第2层总量的30重量%以下。
另一方面,优选使用纤维直径小且由密度高的树脂构成的纤维作为构成第1层的纤维。其原因在于,在维持纤维刚性的同时,顶片的膨松度增加且维持其膨松度,并且顶片中与肌肤相向面呈现更为柔软的手感。又,其原因还在于,与使用同单位面积重量、低密度的纤维相比,由于纤维间的空间有一定增加,在不使隐蔽性降低的情况下,顶片中与肌肤相向面的粗糙感消失,呈现更为光滑的手感且湿背量减少。作为该纤维,优选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或由聚丙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这些纤维可以单独或两种以上组合使用。特别地,由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比聚乙烯或聚丙烯密度高,因此优选使用作为含有它的复合纤维的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又,由于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其优点在于顶片中与肌肤相向面变得更为光滑,手感进一步改善。又,由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比聚乙烯的熔点高,因此在用后述的热风法或热辊法制造无纺布时,即使在聚乙烯熔点附近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也不会引起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熔融,其结果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刚性使无纺布具有挺度,不仅给予其柔软性,而且给予的是结实的柔软性。复合纤维的形态及其纤维长可以与第2层的情况相同。第1层也可以只由上述纤维构成,也可以还含有其他纤维。例如,以控制液体通过性或触及肌肤时的感觉为目的,可以配合相对于第1层总量的0.1~20重量%左右的纤维直径为17.4~19μm的纤维。
第1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为7~30g/m2,优选是8~20g/m2。如果第1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不满7g/m2,则无法给予第1层令人满意的手感,如果超过30g/m2,则第1层的毛细力增高,液体难于顺利地从第1层移动到第2层中。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从降低湿背量的观点出发,有必要使第2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在一单位面积重量以上,具体说,其为7~30g/m2,优选10~25g/m2。如果第2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不满7g/m2,则在第1层和吸收体之间不能充分地形成疏松空间,难于使湿背量减少,如果超过30g/m2,则无纺布整体的刚性变得过高,其手感具有下降的倾向。
第1层与第2层单位面积重量的大小关系并无特别限制,根据吸收性制品的具体用途,可以使第1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增大,也可以使第2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增大。特别地,如果第1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与第2层的单位面积重量比(前者/后者)为0.4~3,优选为0.5~2.5,更优选为0.5~2,则可以维持第1层的手感,可以充分地维持不使第2层的毛细力明显降低所必需的纤维间距离。其结果可以使顶片的手感改善且使湿背量减少。
含有第1层及第2层的无纺布整体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4~60g/m2,优选为18~45g/m2。如果无纺布整体的单位面积重量不满14g/m2,则无纺布的强度不足,吸收性制品的加工性变差。而如果超过60g/m2,则无纺布的液体通过性不足且不具经济性。由于可以维持无纺布的柔软性且可以维持纤维间距离,因此优选无纺布的厚度为0.5~3mm,更优选0.5~2mm。又,如后述那样,当在该无纺布下配置薄吸收体时,由于可以兼顾液体吸收性和表面手感(光滑性及柔软性),因此优选。
第1层的构成纤维优选在其初期(即在吸收性制品使用前)显示出亲水性。由于第1层的构成纤维显示出亲水性,因此该纤维表面容易被润湿,可以抑制由第1层构成纤维的细径化所产生的毛细力的上升,能够使湿背量进一步降低。从该观点出发,第1层的构成纤维优选为对疏水性纤维实施了亲水化处理而得到的纤维。另一方面,优选第2层的构成纤维在初期也显示出亲水性。这样透过第1层的液体便顺利地透过第2层从而被导入吸收体。第2层的构成纤维优选为对疏水性纤维实施了亲水性处理而得到的纤维或亲水性纤维。
关于第1层及第2层各自构成纤维的亲水化程度,优选的是,各层的构成纤维分别进行亲水化处理,并且第1层的构成纤维所进行的亲水化处理使得其与第2层的构成纤维相比,与水接触时亲水度容易降低。由于如上所述对各层构成纤维的亲水度进行控制,可以使湿背量进一步减少。优选对各层构成纤维的亲水度按照如下所示进行控制。对于第1层,优选使用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为主体的物质作为亲水剂,具体地,使用聚氧化乙烯烷基醚、聚氧化乙烯脂肪酸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之类与水接触时比较容易从纤维表面脱离的物质,将该亲水剂涂布到疏水性纤维的表面。对于第2层,使用聚甘油脂肪酸酯、聚醚-聚酯嵌段共聚物、聚醚改性聚硅氧烷、环氧乙烷加成多元醇的脂肪酸酯之类即使与水接触也不易从纤维表面脱离的物质作为亲水剂,将该亲水剂涂布到疏水性纤维表面或预先将亲水剂混入纤维中。也可以使用亲水性纤维作为第2层的构成纤维,或混合亲水性纤维。
以控制这些层的亲水性为目的,可以将相对于这些层总量的0.1~5重量%左右的棉纤维或人造纤维配合到第1层或第2层中。又,以提高热风无纺布的隐蔽性为目的,也可以在构成第1层或第2层的纤维中配合基于纤维重量的3重量%以下的氧化钛等颜料。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无纺布可以使用用各种无纺布制造方法制备的无纺布。特别地,从具有良好的手感、膨松度等方面出发,优选用热风法或热辊法制备的无纺布。如上所述,热风法是一种将梳棉网等纤维网载置于通气性网或滚筒上,通过吹送热风使构成纤维的交叉点热熔融粘合从而无纺化的方法。热辊法通过使梳理纤维网等纤维网从加热到所定温度的雕刻辊和光滑辊之间或一对光滑辊之间通过而进行夹压,使构成纤维的交叉点热熔融粘合而无纺化的方法。在这两个方法中,从手感更好且制得更高膨松度的无纺布方面出发,优选使用热风法。
从上述制造方法可以看到,用热风法制得的无纺布(以下也称为热风无纺布)具有网或滚筒相向面(以下也称作网相向面)和热风吹付面(以下也称作吹付面)两个面。优选将该无纺布配置在尿布中,使得在热风无纺布的这两个面中,网相向面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即,在热风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中,将无纺布制造成,使第1层侧成为网相向面侧。换言之,无纺布被制造成,使第2层侧成为吹付面,将该无纺布配置于尿布中以使第2层侧成为吸收体的相对侧。这样配置热风无纺布的理由在于网相向面起毛少,以及网相向面平滑且很少有挂住的感觉等。
以下以两层结构热风无纺布的制造为例对本发明所使用的无纺布的优选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制造第1纤维网及第2纤维网。第1纤维网由纤维直径为11~18μm的细纤维构成。另一方面,第2纤维网由纤维直径19~31μm的粗纤维构成。作为各纤维网的制造方法,例如当使用短纤维作为纤维时,可以使用梳理法。当构成各网的纤维为疏水性时,使用亲水剂实施亲水化处理。此时,对构成各网的纤维的亲水度优选如前所述进行控制。
使第1纤维网重合到第2纤维网上,用热风法对纤维网进行无纺化处理。首先,将处于重合状态的纤维网载置到由通气性材料构成的网或滚筒上。此时,纤维网被载置成,使第1纤维网与网或滚筒对向。通气性材料一般使用金属制金属丝网、冲孔金属等。
在纤维网装载于网或滚筒上的状态下,从第2纤维网侧,即由粗纤维构成的纤维网侧吹送热风,使纤维网中纤维之间的交叉点热熔融粘合。通过该操作制得热风无纺布。热风的温度因所使用纤维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当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的复合纤维时,可以使热风的温度为130~140℃左右。可以使热风的吹付速度为50~100m/分左右,此时的吹付时间可以为5~30秒左右。纤维网的搬送速度因所用纤维的种类或纤维网的单位面积重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可以使其为10~120m/分左右。
可以对制得的热风无纺布实施附加的超音波压花加工或热辊压花加工。这样无纺布的手感进一步提高,而且与肌肤的接触面积进一步降低。这样制得的热风无纺布直接在线,或一度被卷取后在其他工序中供给到吸收性制品的制造工序,用作顶片的构成材料。
本发明中使用的无纺布即使配置到几乎所有的吸收体上,也都显示出柔软性。作为吸收体,还包括例如在穿戴者对向侧具有只由纸浆构成的层,在其下侧具有以高吸收性聚合物为主体的吸收保持层类型的吸收体,但如果将上述无纺布配置于将高吸收性聚合物和纸浆混合类型的吸收体上,抑制湿背的效果提高,因此更优选。当使用该类型的吸收体时,如果高吸收性聚合物与纸浆的混合比(重量比)为40/60~70/30,则抑制湿背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当使吸收体变薄,从而使作为吸收性制品的穿戴性(贴适性)或携带性提高时,当将上述无纺布用作顶片,在不妨害其特性的情况下吸收性制品的手感提高,因此是优选。吸收体的厚度为5mm以下,当其为3mm以下时,上述无纺布特别有用。又,由于使吸收体变薄,有时不得不使吸收体变硬,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使用上述无纺布,还具有不使穿戴者直接感到吸收体硬的优点。
以下对第2发明进行说明。对于第2发明没有特别说明的方面,适用于上述对于第1发明的说明。在本发明中,用特定的热风无纺布作为顶片。关于将热风无纺布用作顶片,在前面说明的第1发明中,该无纺布被配置成,使网相向面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该无纺布被配置成,使热风无纺布中网相向面与穿戴者肌肤相向的原因在于,如前所述,网相向面起毛少及网相向面平滑,很少有挂住的感觉。换言之,由于吹付面不平滑,具有挂住的感觉,而且容易起毛,因此将无纺布配置成,使吹付面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是不利的,实际上这样配置热风无纺布的吸收性制品至今还不存在,因此不需考虑。对此,在第2发明中,将热风无纺布配置于吸收性制品中使吹付面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
根据本发明者的研究,发现吹付面由纤维直径为11~18μm,优选为12.8~17.4μm的细纤维直径纤维构成,则纤维之间的粘合点增加,可以抑制吹付面上起毛。又,由于细纤维直径的纤维刚性低,吹付面呈现柔软的手感。又,与使用同单位面积重量的粗纤维直径纤维相比,由于纤维的根数增多,因此吹付面的粗糙感消失,呈现光滑的手感,而且对于被吸收体吸收的排泄物颜色的隐蔽性也提高了。隐蔽性的提高对使用者产生了吸收性制品清洁的好印象。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构成纤维全部具有上述范围的纤维直径,但在不损害本发明所希望达到效果的范围内,允许少量含有上述范围外的纤维。
本发明中的热风无纺布可以为单层结构或2层或3层以上的多层结构。更优选具有2层结构。无论何种层结构,吹付面由上述范围的细纤维直径纤维构成。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形态的热风无纺布为由第1层及与其相邻配置的第2层构成的2层结构。在这种情况下,第1层含有吹付面,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在上述范围内。优选的是,第2层含有网相向面,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比第1层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粗。而且热风无纺布含有吹付面的第1层侧与穿戴者肌肤相向使用。纤维直径的测定方法与第1发明相同。
如上所述,2层结构的热风无纺布中第2层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比第1层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粗,具体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优选为19~31μm,更优选19~27.7μm。在制造工序中由于吹付热风,在热风无纺布制造工序中作为束缚面的第2层侧容易被压缩,但由于粗纤维直径的纤维刚性高,因此即使受到热风的吹付也变得难于被压缩。其结果,使得制得的热风无纺布具有膨松度。特别地,作为与吸收体相向层的第2层,由于变成膨松性,不易产生湿背。又,由于使用粗纤维直径的纤维,不仅可以弥补使用细纤维直径纤维的第1层强度的降低,而且可以确保热风无纺布整体的强度。又,优选第2层构成纤维的全部都具有上述范围的纤维直径,但在不损害本发明所希望达到效果的范围内,允许少量含有上述范围以外的纤维。
第1层及第2层的构成纤维可以使用与第1发明中所使用的相同的纤维。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或聚丙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优选这些复合纤维包含在第1层中。更优选这些复合纤维包含在第1层及第2层两者中。
从制造第1层时纤维网的稳定性或热风无纺布的触及肌肤时的感觉方面出发,第1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7~30g/m2,更优选10~25g/m2。另一方面,从制造第2层时纤维网的稳定性、制得的热风无纺布的液体通过性及防止吸收性制品的湿背方面出发,第2层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7~30g/m2,更优选8~20g/m2。与第1发明的情况相同,包含第1层及第2层的热风无纺布整体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4~60g/m2,更优选18~45g/m2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热风无纺布优选的制造方法与第1发明的情况相同。但热风吹付面与第1发明的情况相反。即,在第1发明中,第2层侧为吹付面,而在本发明中第1层侧为吹付面。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形态。例如,在构成顶片的无纺布中也可以在第2层的下侧再配置1层以上的附加层。
本发明可以适用于以例如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裤衬等为首的各种吸收性制品。
实施例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这些的实施例。
[实施例1](第1发明的实施例)
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构成的纤维直径为14.8μm(纤度2dtex)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作为原料,用梳理法制造第1纤维网。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另外,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PE)构成的纤维直径为21.9μm(纤度4.4dtex)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作为原料,用梳理法制造第2纤维网。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
使第1纤维网重合在第2纤维网上,将两者载置于由金属丝网构成的金属制无边缘网上。此时,将纤维网载置成,使第1纤维网与网相向。一边使网以20m/分的速度行走,一边以60m/分的速度从第2纤维网侧吹送温度为140℃的热风,吹送18秒钟。从而使纤维网的构成纤维的交叉点热熔融粘合,制得单位面积重量30g/m2的热风无纺布。制得的无纺布具有双层结构,该双层结构为由纤维直径14.8μm的纤维构成的第1层和由纤维直径21.9μm的纤维构成的第2层(由纤度2dtex的细纤度纤维构成的第1层和由纤度4.4dtex的粗纤度纤维构成的第2层)。
将制得的热风无纺布用作一次性尿布的顶片。又,使用聚乙烯制透湿薄膜作为底片,用衬纸将绒毛浆(フラツフパルプ)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积纤体(纸浆/聚合物重量比=50/50)包起作为吸收体使用。直接将顶片配置于吸收体上,按照常用方法制造一次性尿布。此时,将用作顶片的热风无纺布配置于尿布中,使其第1层侧成为尿布中与肌肤相向的面。即,热风无纺布中的吹付面为尿布中与吸收体相向的面。
[实施例2~7及比较例1及2](第1发明的实施例及比较例)
使用表1所示物质作为第1层及第2层的构成纤维,与实施例1同样制得热风无纺布及一次性尿布。
用以下的方法对制得的尿布进行顶片的手感评价,同时测定湿背量及反射率。结果示于下表1。
[顶片的手感]
以20个女性为监测者进行官能试验,用以下的评价基准对尿布中顶片的手感打分,算出其平均分。官能试验的项目为柔软性、光滑性、触及肌肤时的感觉,以比较例1中尿布的顶片为基准。
评价基准
+5分    良好
+4分    基本良好
+3分    不好也不坏(比较例1)
+2分    略差
+1分    差
[湿背量]
从一次性尿布中央的顶片上使其吸收200g生理用食盐水,放置10分钟。然后,在生理用食盐水的吸收部位上放置20页アドバンテツク制的No.4A滤纸,进而在其上面添加2分钟负荷,使滤纸吸收生理食盐水。添加的负荷为在10cm×10cm的面积上添加34.3N。2分钟过后将负荷去除,测定吸收了生理食盐水的滤纸的重量。从该重量中减去吸收前滤纸的重量,将该值定为湿背量。
[反射率]
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的色差计SZG-∑80,在以下条件下进行测定,通过以下计算式算出。反射率为顶片隐蔽性的指标,其值越大意味着隐蔽性越高。
测定条件:
测定部直径:φ30mm(与此相匹配,使用φ30mm的内部透镜)
次数:10次
波长:500nm
计算式:
反射率(%)=[(r-r0)/(100-r0)]×100
式中r为无纺布的值,r0为黑色基准板的值。
                                                     表1
                                        实施例          比较例
    1     2     3     4     5     6     7     1     2
  第1层 纤维   PET/PE    PET/PE    PET/PE    PET/PE    PET/PE    PET/PE    PET/PE    PP/PE    PP/PE
纤维直径(μm)   14.8    14.8    14.8    14.8    13.6    14.8    14.8    21.3    24.5
纤度(dtex)   2    2    2    2    1.7    2    2    3.3    4.4
单位面积重量(g/m2)   15    15    15    10    10    10    10    15    15
  网相向面 网相向面 网相向面 网相向面 网相向面 网相向面 网相向面 网相向面 网相向面
  第2层 纤维   PET/PE    PET/PE    PET/PE    PET/PE    PP/PE    PP/PE    PP/PE    PP/PE    PP/PE
纤维直径(μm)   21.9    19    27.1    21.9    27.7    27.7    21.3    27.4    21.3
纤度(dtex)   4.4    3.3    6.7    4.4    5.6    5.6    3.3    5.5    3.3
单位面积重量(g/m2)   15    15    15    20    20    20    20    15    10
  吹付面    吹付面    吹付面    吹付面    吹付面    吹付面    吹付面    吹付面    吹付面
  手感 柔软性(分数)   4.6    4.7    4.5    4.6    4.4    4.1    4.5    3(基准)    1.7
光滑性(分数)   4.6    4.5    4.5    4.4    4.5    4.2    4.4    3(基准)    1.8
触及肌肤时的感觉(分数)   4.4    4.6    4.4    4.5    4.4    4.1    4.4    3(基准)    1.8
湿背量(g)   0.14    0.14    0.15    0.15    0.13    0.14    0.16    0.12    0.14
反射率(%)   30.4    44.1    38.6    40.2    27.3    33.1    30.8    22.6    22.5
※在实施例2~4的无纺布中,在构成第1层及第2层的纤维中配合基于该纤维的3重量%的氧化钛。
※在实施例6及7的无纺布中,只在第1层的构成纤维中配合基于该纤维的3重量%的氧化钛。
从表1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到,实施例1~7中的一次性尿布(本发明制品)的顶片呈现良好的手感,而且隐蔽性高。此外,其湿背量也少。与此相比,比较例1及2中的尿布虽然湿背量少,但顶片的手感及隐蔽性要比实施例1~7中的尿布差。
[实施例8](第2发明的实施例)
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构成的纤维直径为14.8μm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作为原料,用梳理法制造第1纤维网。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另外,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构成的纤维直径为21.9μm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作为原料,用梳理法制造第2纤维网。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
使第1纤维网重合在第2纤维网上,将两者载置于由金属丝网构成的金属制无边缘网上。此时,纤维网被载置成,使第2纤维网与网相向。一边使网以20m/分的速度行走,一边以60m/分的速度从第1纤维网侧吹送温度为140℃的热风,吹送18秒钟。从而使纤维网的构成纤维的交叉点热熔融粘合,制得单位面积重量为30g/m2的热风无纺布。制得的无纺布具有双层结构,该双层结构为由纤维直径14.8μm的细纤维构成的第1层和由纤维直径21.9μm的粗纤维构成的第2层。厚度为1.2mm。
将制得的热风无纺布用作一次性尿布的顶片。又,使用聚乙烯制透湿薄膜作为底片,用绒毛浆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积纤体(纸浆/聚合物重量比=50/50,厚度为4mm)作为吸收体。直接将顶片配置于吸收体上,按照常用方法制造一次性尿布。此时,将用作顶片的热风无纺布配置于尿布中,使其第1层侧成为尿布中与肌肤相向的面。即,热风无纺布中的吹付面为尿布中与肌肤相向的面。
[比较例3](第2发明的比较例)
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构成的纤维直径为27.7μm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作为原料,用梳理法制造第1纤维网。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另外,使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构成的纤维直径为21.3μm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作为原料,用梳理法制造第2纤维网。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
使第1纤维网重合在第2纤维网上,将两者载置于由金属丝网构成的金属制无边缘网上。此时,纤维网被载置成,使第2纤维网与网相向。一边使网以20m/分的速度行走,一边以60m/分的速度从第1纤维侧吹送温度为140℃的热风,吹送18秒钟。从而使纤维网的构成纤维的交叉点热熔融粘合,制得单位面积重量为30g/m2的热风无纺布。制得的无纺布具有双层结构,该双层结构为由纤维直径27.7μm的粗纤维构成的第1层和由纤维直径21.3μm的细纤维构成的第2层。厚度为1.2mm。
将制得的无纺布用作一次性尿布的顶片,与实施例8同样制得一次性尿布。此时,将用作顶片的热风无纺布配置于尿布中,使其第2层侧成为尿布中与肌肤相向的面。即,热风无纺布中与网相向的面为尿布中与肌肤相向的面。本比较例也为第1发明的比较例。
对于实施例8及比较例3中制得的尿布,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评价顶片的手感,同时测定湿背量。但手感的评价以比较例3为基准。结果示于下表2中。
                       表2
  实施例8   比较例3
  手感 柔软性(分数)     4.3   3(基准)
光滑性(分数)     4.4   3(基准)
触及肌肤时的感觉(分数)     4.3   3(基准)
湿背量(g)     0.15   0.12
从表2所示的结果可以看到,实施例8中的一次性尿布(本发明制品)的顶片呈现良好的手感。而且其湿背量也少。与此相比,比较例3中的尿布虽然湿背量少,但顶片的手感要比实施例8中的尿布差。又,表中虽没有表示,但当用模拟血液进行顶片隐蔽性评价时,发现实施例中的尿布比比较例中尿布的隐蔽性高。
如上详细叙述的那样,本发明的吸收性制品具有良好包括光滑性和柔软性的手感,而且对于被吸收体吸收的排泄物的颜色的隐蔽性高。又,本发明的吸收性制品的湿背量少。又,本发明的吸收性制品可以抑制顶片起毛,而且其柔软性、膨松感、光滑性等手感提高。

Claims (6)

1、一种吸收性制品,其包含由无纺布构成的顶片,该顶片含有作为表面层的第1层和与该第1层相邻配置的第2层,其中上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1~18μm,上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9~31μm,上述第1层及上述第2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分别为7~30g/m2,总单位面积重量为14~60g/m2,所述无纺布被配置成,使上述第1层侧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吸收性制品,其中,所述无纺布用热风法制得,所述第2层侧为热风的吹付面侧。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吸收性制品,其中,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为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吸收性制品,其中,所述第1层及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分别进行过亲水化处理,并且与所述第2层的构成纤维相比,所述第1层的构成纤维进行的亲水化处理使其与水接触时亲水化度更容易降低。
5、一种吸收性制品,其包含用热风法制得的无纺布构成的顶片,该无纺布被配置成,使该无纺布中热风的吹付面与穿戴者的肌肤相向,其中所述无纺布包含含有所述热风吹付面且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1~18μm、单位面积重量为7~30g/m2的第1层和与该第1层相邻配置且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为19~31μm、单位面积重量为7~30g/m2的第2层,且所述无纺布的单位面积重量为14~60g/m2
6、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吸收性制品,其中,所述无纺布的构成纤维含有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或聚丙烯和聚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
CNB2003101156269A 2002-11-18 2003-11-18 吸收性制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27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334193 2002-11-18
JP2002334192 2002-11-18
JP2002334192A JP2004166831A (ja) 2002-11-18 2002-11-18 吸収性物品
JP2002334193A JP4056364B2 (ja) 2002-11-18 2002-11-18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0453A CN1500453A (zh) 2004-06-02
CN1202794C true CN1202794C (zh) 2005-05-25

Family

ID=34277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1562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02794C (zh) 2002-11-18 2003-11-18 吸收性制品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202794C (zh)
TW (1) TWI2300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6859B (zh) * 2005-04-25 2010-09-29 花王株式会社 伸缩性无纺布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31665B (zh) * 2012-12-25 2015-08-05 博爱(中国)膨化芯材有限公司 一种膨化芯材及其制造工艺和应用
JP6381588B2 (ja) * 2016-07-07 2018-08-2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108478333A (zh) * 2018-04-27 2018-09-04 贝亲母婴用品(常州)有限公司 一种吸收制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12911A (en) 2004-08-01
CN1500453A (zh) 2004-06-02
TWI230054B (en) 200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4724C (zh) 吸收性物品
JP6250792B2 (ja) 水流交絡繊維性構造体
RU2415659C1 (ru) Нетканый материал для применения в качестве обращенного к телу листа во впитывающем изделии
CN1769560B (zh) 包含至少一种吸收片的化妆品、个人护理和/或清洁产品
CN1319504C (zh) 混合纤度流体控制层
WO2015081769A1 (zh) 一种具有三层结构的伤口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JP4023996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CN108261287B (zh) 一种导湿保湿医用敷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48628A (zh) 成型的非织造织物和包括所述织物的制品
CN101035493A (zh) 吸收性物品用的正面片材
CN1071386C (zh) 具有宽粘合范围的热塑性聚合物纤维和其用途以及赋予非织造布以宽粘合范围的方法
JP4056364B2 (ja) 吸収性物品
EP2692321B1 (de) Zwischenspeichervlies
JP3065883B2 (ja) 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吸収性物品
CN102970953A (zh) 超薄流体吸收芯
CN1378824A (zh) 分立式吸收性物品
CN1658810A (zh) 吸收性能改善的吸收芯
CN102046038A (zh) 化妆品浸渍用皮肤被覆片材及面膜
CN100471477C (zh) 吸收性物品
CN103339304A (zh) 显现卷曲性复合短纤维及其制造方法、纤维集合物及卫生物品
CN1202794C (zh) 吸收性制品
JP2020076195A (ja)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吸収性物品用シート
CN108699744A (zh) 亲水性蓬松无纺布
JP3032304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材
CN104727018B (zh) 一种摩擦布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I01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Inventor

Correct: Maeda Katsushi

False: Maeda Mochi

Number: 22

Volume: 20

CI02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Inventor

Correct: Maeda Katsushi

False: Maeda Mochi

Number: 22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0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MOCHI MAEDA TO: KATSUSHI MAITA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MOCHI MAEDA TO: KATSUSHI MAI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