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376511B - 服务器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服务器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376511B CN119376511B CN202411922162.0A CN202411922162A CN119376511B CN 119376511 B CN119376511 B CN 119376511B CN 202411922162 A CN202411922162 A CN 202411922162A CN 119376511 B CN119376511 B CN 11937651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heat dissipation
- server
- liquid cooling
- soa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3—Internal mounting support structures, e.g.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internal connecting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2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20
- G06F2200/201—Cooling arrangements using cooling flu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风冷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及服务器,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散热板、至少一个导热体和至少一个风冷散热组件,复合散热板上有第一面,第一面用于与发热部位的散热面抵接,复合散热板内设置有液冷腔和均热腔,均热腔和液冷腔沿远离第一面的方向叠层设置;导热体靠近其第一端的部位设置在复合散热板内,且位于均热腔与液冷腔之间;导热体靠近其第二端的部位设置在风冷散热组件内;来提高服务器散热均匀性,降低噪音,以及避免数据丢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风冷散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服务器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背景技术
服务器的工作状态下,处理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当服务器内部温度过高时,硬件组件的性能会受到影响;如,处理器可能会因为过热而自动降频,从而降低处理速度,从而影响服务器的运行效率;高温环境会加速硬件的老化过程,缩短服务器的使用寿命;高温环境下,服务器的稳定性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能会出现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问题,因此,服务器散热是影响服务器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相关技术中,随着处理器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处理器的功耗也不断升高,对于散热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风冷散热和液冷散热为服务器的主流散热方式,为了提高散热效率,风冷散热器会将体积越做越大;液冷散热器会提高冷却介质的循环速度,来提高散热效率。
然而,风冷散热器体积变大对整体机箱尺寸做出更高要求,并且经过处理器后的风的温度很高,导致服务器内位于处理器后端的部件的温度过高,降温效果差,同样影响服务器的高效运行,同时风扇的转速也越来越高,导致服务器的噪声升高;而液冷散热器由于经常会出现漏液或者CDU(Cooling Distribution Unit,冷却分配单元)经常发生故障等问题,导致处理器出现超温,服务器存在数据丢失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及服务器,来提高服务器散热均匀性,降低噪音,以及避免数据丢失。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散热板、至少一个导热体和至少一个风冷散热组件,所述复合散热板上有第一面,所述第一面用于与发热部位的散热面抵接,所述复合散热板内设置有液冷腔和均热腔,所述均热腔和所述液冷腔沿远离所述第一面的方向叠层设置,所述导热体靠近其第一端的部位设置在所述复合散热板内,且位于所述均热腔与所述液冷腔之间;所述导热体靠近其第二端的部位设置在所述风冷散热组件内。
有益效果:通过将复合散热板的第一面与发热部件(如处理器等)的散热面抵接,均热腔和液冷腔沿远离第一面的方向叠层设置,导热体靠近其第一端的部位设置在复合散热板内,且位于均热腔与液冷腔之间;由于均热腔通过相变介质不断由在液态与气态之间循环转化,从而能够实现热量的快速吸收传递,从而能够增强复合散热板对发热部件散热面的降温效果,使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能够被及时被复合散热板吸收并传递出去,并传递至复合散热板的各个部位。
复合散热板上的一部分热量通过导热体传递给风冷散热组件,经服务器内的风扇产生的气流进行热交换散热,另一部分热量通过液冷腔内循环的冷却介质进行吸收,随冷却介质排出服务器外部。
由于液冷腔内的冷却介质带走一部分发热部件产生的热量,减少了风扇产生的风冷气流带走的热量,从而风冷气流在经过风冷散热组件和发热部件后,其温度上升幅度减小,从而在经过发热部件后端的部件时,可以有效对处于服务器后端的部件进行降温,从而能够在不增加风扇体积和风扇转速的前提下,实现服务器内各个运行部件所处环境温度的均匀性,保证服务器的运行高效性,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同时避免服务器机箱的体积的增大,以及服务噪音大的问题。
其次,在液冷回路出现故障时或者服务器所处环境断电后,冷却介质停止循环后,服务器能够调整风扇的转速,保证发热部件能继续工作,来避免短时间内服务器因超热而崩溃,造成数据的丢失;以及在突然停电时,服务器还可以通过使用服务器中的内置供电单元(如BBU,Battery Backup Unit,服务器中的电池备份单元)来对系统风扇进行短时间供电,来使系统风扇运行一定的时间,在短时间内保证发热部件不超热,从而使服务器有时间来进行数据保存,避免数据丢失的问题。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体为热管,所述热管位于所述复合散热板内的部位与所述均热腔连通。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的高度从所述第二端至所述第一端,沿第三方向逐渐降低,其中,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面垂直。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导热体位于所述复合散热板内的部位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导热体位于所述复合散热板内的部位均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面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且与所述第一面平行。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体位于所述风冷散热组件内的部位,沿第三方向呈扁平状,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面相垂直;和/或,所述导热体位于所述复合散热板内的部位,沿所述第一方向呈扁平状,且靠近所述均热腔的部位呈平面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均热腔内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面和所述导热体的两个内表面上均设置有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呈翅片状或多孔状。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散热板包括液冷板体和均热板体,所述第一面和所述均热腔均位于所述均热板体上,所述导热体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位与所述均热板体连接,所述液冷腔位于所述液冷板体内,所述均热板体上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面为第二面,所述第二面与所述液冷板体抵接,所述液冷板体与所述均热板体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热体位于复合散热板内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凸出所述第二面,所述液冷板体与所述第二面接触的面上设置有凹槽部,所述凹槽部容置所述导热体凸出所述第二面的部位。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呈环形,所述液冷板体的边沿设置有固定翻边,所述固定框的内圈边沿与所述固定翻边压接配合,所述固定框用于与主板组件固定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部与所述导热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胶层;和/或,所述第二面与所述液冷板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热胶层。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多个隔离槽壳和多个液冷管路,所述液冷腔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连通有所述液冷管路,各个所述液冷管路分别设置在各个所述隔离槽壳内,所述隔离槽壳用于与主板组件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离槽壳内沿所述隔离槽壳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挡水肋板。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散热板为多个,各个所述复合散热板至少与一个所述导热体连接,多个所述复合散热板中的所述液冷腔串联,并用于与冷却介质回路连通。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风冷散热组件设置有多个,各个所述风冷散热组件分别与多个导热体中的一部分连接。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包括:如上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服务器散热装置。
有益效果:因为服务器包括服务器散热装置,具有与服务器散热装置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的轴侧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的另一视角的轴侧视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A处的剖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中均热板的轴侧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中液冷板的轴侧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中隔离槽壳和液冷管路的轴侧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中隔离槽壳的轴侧视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中均热腔内底面的轴侧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中隔离槽壳的轴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1、复合散热板;2、导热体;3、风冷散热组件;4、隔离槽壳;5、液冷管路;6、固定框;
11、第一面;12、液冷腔;13、均热腔;14、液冷板体;15、均热板体;16、第二面;17、凹槽部;121、出液口;122、进液口;131、高位区;132、低位区;
21、热管;41、挡水肋板;141、固定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相关技术中,服务器的工作状态下,处理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当服务器内部温度过高时,硬件组件的性能会受到影响;如,处理器可能会因为过热而自动降频,从而降低处理速度,从而影响服务器的运行效率;高温环境会加速硬件的老化过程,缩短服务器的使用寿命;高温环境下,服务器的稳定性会受到严重影响。可能会出现系统崩溃、数据丢失等问题,因此,服务器散热是影响服务器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
随着处理器制作工艺的不断提高,处理器的功耗也不断升高,对于散热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风冷散热和液冷散热为服务器的主流散热方式,为了提高散热效率,风冷散热器会将体积越做越大;液冷散热器会提高冷却介质的循环速度,来提高散热效率。
然而,风冷散热器体积变大对整体机箱尺寸做出更高要求,并且经过处理器后的风的温度很高,导致服务器内位于处理器后端的部件的温度过高,降温效果差,同样影响服务器的高效运行,同时风扇的转速也越来越高,导致服务器的噪声升高;而液冷散热器由于经常会出现漏液或者CDU(Cooling Distribution Unit,冷却分配单元)经常发生故障等问题,导致处理器出现超温,服务器存在数据丢失等问题。
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及服务器,来提高服务器散热均匀性,降低噪音,以及避免数据丢失。
下面结合图1至图10,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散热板1、导热体2和风冷散热组件3,具体方案如下。
如图1所示,复合散热板1至少设置有一个,具体的,复合散热板1为铜板、铝板等导热性能好的板材;复合散热板1上有第一面11,第一面11用于与发热部件的散热面抵接,以实现第一面11与发热部件的贴合性,提高复合散热板1与发热部件的换热效率;如图3所示,复合散热板1内设置有液冷腔12和均热腔13,具体的,均热腔13可以为VC均热腔(VC,Vapor-Chamber,真空腔均热板散热技术);均热腔13和液冷腔12沿远离第一面11的方向叠层设置,液冷腔12用于与冷却介质回路连通,以实现液冷降温。
如图4所示,导热体2至少设置有一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复合散热板1的具体尺寸进行选择设定;导热体2靠近其第一端的部位设置在复合散热板1内,且位于均热腔13与液冷腔12之间,来与复合散热板1进行热交换。
如图1所示,风冷散热组件3具有风冷散热结构,风冷散热组件3至少设置有一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导热体2的数量以及服务器的空间进行选择设定;导热体2靠近其第二端的部位设置在风冷散热组件3内,以对导热体2进行风冷降温;具体的,风冷散热组件3具有翅片或者多孔蜂窝状的散热部,通过进风来使热量向空气中扩散;当然,风冷散热组件3上还可以设置风扇,通过将散热部与风扇集成一体,能够增强风冷散热组件3的散热效果。
需要解释的是,上述“第一面11用于与发热部位的散热面抵接”即复合散热板1在一定的压力下压接在发热部件的散热面上,压力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设定,当然压力值也可以为0;具体的,发热部件可以为处理器等。
需要说明的是,导热体2可以为铜条、铝条或热管21等具有导热能力的物体。
具体的,液冷腔12可以为矩形腔体,且液冷腔12内靠近第一面11的面上设置有翅片部或者多孔结构部,再具体的,翅片部为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片体,能够增强液冷腔12内冷却介质与复合散热板1的换热效率;多孔结构部可以为孔与孔之间相连通的蜂窝状的导热面,当然,导热面的材质由导热金属丝焊接而成,也能增强液冷腔12内冷却介质与复合散热板1的换热效率。
优选的,液冷腔12内间隔设置有多个隔片,隔片沿液冷腔12内冷却介质的流向延伸,以将液冷腔12分隔形成多个液冷通道,具体的,液冷通道的延伸方向可以为任何方向。
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图1所示,以对服务器中的处理器进行散热为例,将复合散热板1的第一面11与处理器的发热面接触(优选的,第一面11与处理器之间设置导热硅脂层,来增强换热效率),并通过固定框6对复合散热板1进行固定,固定框6通过弹性件与服务器中的主板连接,以实现复合散热板1与处理器在一定压力下抵接,其中,弹性件可以为弹性压簧或者套设有弹簧的螺钉等。
将风冷散热组件3设置在服务器内风冷气流的路径上,使风冷气流能够进入风冷散热组件3内,对风冷散热组件3降温;当然风冷散热组件3也可以与服务器中的风扇为一体结构;将液冷腔1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与冷却介质回路连通,并通入冷却介质进行循环,从而在服务器的运行过程中,通过风冷和液冷同时对服务器进行降温。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通过将复合散热板1的第一面11与处理器的散热面抵接,均热腔13和液冷腔12沿远离第一面11的方向依次叠层设置,导热体2靠近其第一端的部位设置在复合散热板1内,且位于均热腔13与液冷腔12之间;由于均热腔通过相变介质不断由在液态与气态之间循环转化,从而能够实现热量的快速吸收传递,从而能够增强复合散热板1对处理器散热面的降温效果,使处理器产生的热量能够被及时被复合散热板1吸收并传递出去,并传递至复合散热板1的各个部位。
复合散热板1上的一部分热量通过导热体2传递给风冷散热组件3,经服务器内的风扇产生的气流进行热交换散热,另一部分热量通过液冷腔12内循环的冷却介质进行吸收,随冷却介质排出服务器外部。
由于液冷腔12内的冷却介质带走一部分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减少了风扇产生的风冷气流带走的热量,从而风冷气流在经过风冷散热组件3和处理器后,其温度上升幅度减小,从而在经过处理器后端的部件时,可以有效对处于服务器后端的部件进行降温,从而能够在不增加风扇体积和风扇转速的前提下,实现服务器内各个运行部件所处环境温度的均匀性,保证服务器的运行高效性,提高服务器的性能,同时避免服务器机箱的体积的增大,以及服务噪音大的问题。
其次,在液冷回路出现故障时或者服务器所处环境断电后,冷却介质停止循环后,服务器能够调整风扇的转速,保证处理器能继续工作,来避免短时间内服务器因超热而崩溃,造成数据的丢失;以及在突然停电时,服务器还可以通过使用服务器中的内置供电单元(如BBU,Battery Backup Unit,服务器中的电池备份单元)来对系统风扇进行短时间供电,来使系统风扇运行一定的时间,在短时间内保证处理器不超热,从而使服务器有时间来进行数据保存,避免数据丢失的问题。
同时,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先经导热体2进行热交换,再与液冷腔12进行热交换,从而在冷却介质回路出现故障停止工作或者断电的情况下,由于导热体2更靠近第一面11,从而导热体2能够更快且尽可能多的去吸收处理器传递过来的热量,有效的对处理器进行降温散热,保障处理器的工作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导热体2为热管21,热管21内部有烧结金属铜粉,烧结金属铜粉形成大量互通的毛细管道,能够增大相变介质与热管21内壁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使用热管21来连接复合散热板1与风冷散热组件3,热管21内的相变介质,在复合散热板1处受热,转变为气体,顺着热管21传递至风冷散热组件3处,经风冷降温后,转变为液体,再回流至复合散热板1处,从而实现导热功能,且导热速率快,能够提高导热效率,提高风冷降温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导热体2为热管21,热管21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与均热腔13连通,即热管21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与均热腔13内部连通,均热腔13内的相变介质能够直接进入热管21内,并通过热管21传递至风冷散热组件3处,进行降温。
具体的,热管21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可以是沿其轴向的局部与均热腔13连通,也可以沿其轴向的整个部位均与均热腔13连通;其连通方式可是可拆卸连通,如通过滑动密封结构进行插接,或者螺纹密封螺接的方式进行连通,当然可以是将热管21与均热腔13部位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此种结构能够避免相变介质泄漏的风险。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通过将热管21与均热腔13直接进行连通,从而无需均热腔13从处理器吸收的热量,使相变介质转变为气态后,在均热腔13沿远离第一面11的内顶部转变为液态,热量经均热板的上壁面再传递给热管21,热管21内再形成气态的相变介质,达到风冷散热组件3内排出外部环境。
能够直接使均热腔13从处理器发热部位吸收的热量,使相变介质转变为气态后,能够直接进入热管21内,并通过热管21传递至风冷散热组件3内进行风冷降温,避免热量在均热板与热管21之间需要经过两次相变,从而提高了热传递效率,提高风冷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热管21的高度从第二端至第一端,沿第三方向Z逐渐降低,其中,第三方向Z与所述第一面11垂直这种设置;即热管21的高度从位于风冷散热组件3的一端向位于复合散热板1方向延伸的过程中,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逐渐降低。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热管21的高度从第二端至第一端,沿第三方向Z逐渐降低的设置,能够便于液态的相变介质回流,以及气态的相变介质向风冷散热组件3方向扩散,来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导热体2设置有多个,多个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多个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一面11平行,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垂直,且与第一面11平行;即多个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均与第一面11的距离相同,且呈均匀分布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多个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虽然沿第二方向Y延伸设置,且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但多个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外部的部位的排布方式不进行限制,可以根据需求以及空间布置来进行需求调整,但是通常进行圆滑过渡。
具体的,如图1所示,风冷散热组件3设置有多个,各个风冷散热组件3分别与多个导热体2中的一部分连接;具体的,与一个复合散热板1连接的导热体2的数量为2~8个,优选为2个、4个、6个和8个中的任意一个,如图1所示,再优选为6个,其中,每2个导热体2共用一个风冷散热组件3,如图所示,每个复合散热板1上连接6个导热体2,位于中间的两个导热体2与位于复合散热板1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的一个风冷散热组件3连接,其余的4个导热体2分为两组分别与位于复合散热板1沿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的两个风冷散热组件3连接。
再具体的,沿第一方向X,任意两个相邻导热体2之间的距离为2mm~5mm,优选为2mm、3mm、4mm和5mm中任意一个,再优选为3mm。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通过设置多个导热体2,多个导热体2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且多个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保证了导热体2在复合散热板1内分布的均匀性,能够提高对处理器的发热面热交换的均匀性,保证处理器各部位的温度均匀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热体2位于风冷散热组件3内的部位,沿第三方向Z呈扁平状,其中,第三方向Z与第一面11相垂直。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服务器在厚度方向的空间一般为4.45cm,空间比较紧张,从而风冷散热组件3的厚度也比较小,通过将导热体2位于风冷散热组件3的部位,沿第三方向Z设置为扁平状,能够减少其在服务器的厚度方向的占用空间,能够增大导热体2与风冷散热组件3的接触面积,提高风冷降温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沿第一方向X呈扁平状,且靠近均热腔13的部位呈平面状,即导热体2的横截面为下部为矩形,上部为半圆形的组合形状。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沿第一方向X呈扁平状,能够增大导热体2与复合散热板1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且靠近均热腔13的部位呈平面状,能够增大导热体2与均热腔13的接触面积,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均热腔13内分别靠近第一面11和导热体2的两个内表面上均设置有热交换部,热交换部呈翅片状或多孔状,来增大与相变介质的换热面积。
具体的,热交换部呈多孔状,可以为均热腔13内设置有烧结金属铜粉,烧结金属铜粉形成大量互通的毛细管道,能够增大相变介质与均热腔13的内壁面的接触面积,以增大换热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均热腔13内分别靠近第一面11和导热体2的两个内表面上均设置有热交换部,来增大与相变介质的接触面积,能够提高相变介质与均热腔13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高复合散热板1的散热效率;且热交换部呈翅片状或多孔状,结构简单,换热效率高。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复合散热板1包括液冷板体14和均热板体15,第一面11和均热腔13均位于均热板体15上,如图5所示,导热体2靠近第一端的部位与均热板体15连接,如图4所示,液冷腔12位于液冷板体14内,均热板体15上与第一面11相对的面为第二面16,第二面16与液冷板体14抵接,以实现热量传递,液冷板体14与均热板体15可拆卸连接,来便于液冷板体14或均热板体15分别进行维修。
具体的,如图4所示,均热板体15和液冷板体14沿第三方向Z重叠接触设置,可以通过一个固定框6与主板组件进行弹性连接,也可以均热板体15和液冷板体14分别通过一个固定框6架或者其它形式的固定件与主板组件进行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通过将均热板体15和液冷板体14分为两部分进行重叠设置,能够便于在服务器不停机的状态下,单独对液冷循环系统进行维修;且均热板体15或液冷板体14在单独损坏的情况下进行单独更换,能够降低维修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凸出第二面16,如图6所示,液冷板体14与第二面16接触的面上设置有凹槽部17,凹槽部17容置导热体2凸出第二面16的部位。
值得注意的是,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凸出第二面16,指导热体2的一部分内嵌在均热板体15内,另一部分凸出第二面16,以容置在凹槽部17内;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导热体2靠近均热板体15的表面与均热板体15贴合连接或连通,导热体2全部凸出第二面16,容置在凹槽部17内。
具体的,凹槽部17的形面与导热体2突出第二面16的形状相匹配,且凹槽部17的数量与导热体2的数量也相匹配。
如图5所示,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部分的横截面可以是方向的,也可是拱门形,即正方形上部是一个半圆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通过将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容置在液冷板内,不仅能够对液冷板与均热板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同时,能够便于导热体2与均热板的维修保养。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服务器散热装置还包括固定框6,固定框6呈环形,液冷板体14的边沿设置有固定翻边141,固定框6的内圈边沿与固定翻边141压接配合,固定框6用于与主板组件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框6与主板组件可以通过弹性件或者具有弹簧的螺栓进行弹性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均热板体15与液冷板体14之间通过凹槽部17和导热体2进行定位连接,在液冷板体14的边沿部位设置固定翻边141,通过固定框6进行压接固定,固定方式简单,且拆卸方便。
在一个实施例中,凹槽部17与导热体2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胶层;和/或,第二面16与液冷板体14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热胶层,具体的,第一导热胶层和第二导热胶层为导热硅脂或者其它导热胶体。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凹槽部17与导热体2之间设置第一导热胶层,能够避免导热体2与凹槽部17之间有间隙,来提高导热效率;通过在第二面16与液冷板体14之间设置第二导热胶层,能够避免第二面16与液冷板体14之间有间隙,影响导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服务器散热装置还包括多个隔离槽壳4和多个液冷管路5,液冷腔1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连通有液冷管路5,各个液冷管路5分别设置在各个隔离槽壳4内,隔离槽壳4用于与主板组件连接。
需要注意的是,如图3所示,液冷管路5在服务器的内的形状需要根据服务器内其他部件的形状进行避让设计,如某个部件在液冷管路5的最佳布置路线上,从而需要液冷管路5进行弯折避让布置,弯折避让处进行大圆角设计;同样的,风冷散热组件3也需要进行避让设计,如图1中,风冷散热组件3进行局部挖空设置。
具体的,如图8所示,隔离槽壳4的横截面为U形,隔离槽壳4可以为塑料材质的壳体,也可以为铝质或者其他材质的壳体,隔离槽壳4与液冷管路5之间通过卡接结构来连接,如壳体内设置有卡接凸起等,液冷管路5还可以通过胶水粘接的形式进行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离槽壳4,能够对液冷管路5进行固定,并保持液冷管路5的抗变形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隔离槽壳4内沿隔离槽壳4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挡水肋板41;具体的,挡水肋板41的高度为2mm~3mm,优选为3mm,挡水肋板41之间的间距为30mm~100mm,可以为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和100mm中的任意一个。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隔离槽壳4内间隔设置多个挡水肋板41,在液冷管路5位于隔离槽壳4内的部位发生微量泄漏时,能够储存一定的液冷介质,防止液冷介质使主板组件损坏;同时能够增强隔离槽壳4的抗变形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复合散热板1沿第三方向Z的顶部设置有进液口122和出液口121,分别与液冷腔12的进液端和出液端连通,进液口122和出液口121分别设置在复合散热板1上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出液口121的朝向和进液口122的朝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Y相同,且相对设置,能够减小复合散热板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复合散热板1为多个,各个复合散热板1至少与一个导热体2连接,多个复合散热板1中的液冷腔12串联,并用于与冷却介质回路连通,来多个发热部件进行同时液冷散热,简化设计结构;优选的,复合散热板1的数量为2~4个,具体为2个、3个和4个中的任意一个,再优选为2个。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复合散热板1,能够对服务器内的多个发热部件同步进行冷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均热腔13沿第三方向Z的内底面与多个热管21沿第三方向Z重叠的部位为高位区131,均热腔13沿第三方向Z的内底面与多个热管21沿第三方向Z错位的部位为低位区132,高位区131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高于低位区132,能够便于回流的液态相变介质在均热腔13的内底部均布。
具体的,低位区132与高位区131平滑连接,即切线连接,低位区132沿远离高位区131的方向,其高度沿第三方向Z逐渐降低。
再具体的,高位区131与地位区的高度差在1mm~3mm之间,即低位区132靠近高位区131的边沿与地位区远离高位区131的边沿的高度差在1mm~3mm之间。
下面以一个实施例,对上述方案进行全面阐述。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复合散热板1、导热体2和风冷散热组件3,具体方案如下。
如图1所示,复合散热板1至少设置有一个,具体的,复合散热板1为铜板、铝板等导热性能好的板材;复合散热板1上有第一面11,第一面11用于与发热部件的散热面抵接,以实现第一面11与发热部件的贴合性,提高复合散热板1与发热部件的换热效率;如图3所示,复合散热板1内设置有液冷腔12和均热腔13,具体的,均热腔13可以为VC均热腔(VC,Vapor-Chamber,真空腔均热板散热技术);均热腔13和液冷腔12沿远离第一面11的方向叠层设置,液冷腔12用于与冷却介质回路连通,以实现液冷降温。
如图4所示,导热体2至少设置有一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复合散热板1的具体尺寸进行选择设定;导热体2靠近其第一端的部位设置在复合散热板1内,且位于均热腔13与液冷腔12之间,来与复合散热板1进行热交换。
如图1所示,风冷散热组件3具有风冷散热结构,风冷散热组件3至少设置有一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导热体2的数量以及服务器的空间进行选择设定;导热体2靠近其第二端的部位设置在风冷散热组件3内,以对导热体2进行风冷降温;具体的,风冷散热组件3具有翅片或者多孔蜂窝状的散热部,通过进风来使热量向空气中扩散;当然,风冷散热组件3上还可以设置风扇,通过将散热部与风扇集成一体,能够增强风冷散热组件3的散热效果。
具体的,液冷腔12可以为矩形腔体,且液冷腔12内靠近第一面11的面上设置有翅片部或者多孔结构部,再具体的,翅片部为多个并排间隔设置的片体,能够增强液冷腔12内冷却介质与复合散热板1的换热效率;多孔结构部可以为孔与孔之间相连通的蜂窝状的导热面,当然,导热面的材质由导热金属丝焊接而成,也能增强液冷腔12内冷却介质与复合散热板1的换热效率。
优选的,液冷腔12内间隔设置有多个隔片,隔片沿液冷腔12内冷却介质的流向延伸,以将液冷腔12分隔形成多个液冷通道,具体的,液冷通道的延伸方向可以为任何方向。
更具体的,如图4所示,导热体2为热管21,热管21内部有烧结金属铜粉,烧结金属铜粉形成大量互通的毛细管道,能够增大相变介质与热管21内壁面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更具体的,如图4所示,导热体2为热管21,热管21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与均热腔13连通,即热管21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与均热腔13内部连通,均热腔13内的相变介质能够直接进入热管21内,并通过热管21传递至风冷散热组件3处,进行降温。
具体的,热管21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可以是沿其轴向的局部与均热腔13连通,也可以沿其轴向的整个部位均与均热腔13连通;其连通方式可是可拆卸连通,如通过滑动密封结构进行插接,或者螺纹密封螺接的方式进行连通,当然可以是将热管21与均热腔13部位设置为一体成型结构,此种结构能够避免相变介质泄漏的风险。
更具体的,热管21的高度从第二端至第一端,沿第三方向Z逐渐降低,其中,第三方向Z与所述第一面11垂直这种设置;即热管21的高度从位于风冷散热组件3的一端向位于复合散热板1方向延伸的过程中,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逐渐降低。
更具体的,如图1和图4所示,导热体2设置有多个,多个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多个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一面11平行,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垂直,且与第一面11平行;即多个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均与第一面11的距离相同,且呈均匀分布的状态。
具体的,如图1所示,风冷散热组件3设置有多个,各个风冷散热组件3分别与多个导热体2中的一部分连接;具体的,与一个复合散热板1连接的导热体2的数量为2~8个,优选为2个、4个、6个和8个中的任意一个,如图1所示,再优选为6个,其中,每2个导热体2共用一个风冷散热组件3,如图所示,每个复合散热板1上连接6个导热体2,位于中间的两个导热体2与位于复合散热板1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的一个风冷散热组件3连接,其余的4个导热体2分为两组分别与位于复合散热板1沿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的两个风冷散热组件3连接。
再具体的,沿第一方向X,任意两个相邻导热体2之间的距离为2mm~5mm,优选为2mm、3mm、4mm和5mm中任意一个,再优选为3mm。
更具体的,如图5所示,导热体2位于风冷散热组件3内的部位,沿第三方向Z呈扁平状,其中,第三方向Z与第一面11相垂直。
更具体的,如图5所示,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沿第一方向X呈扁平状,且靠近均热腔13的部位呈平面状,即导热体2的横截面为下部为矩形,上部为半圆形的组合形状。
更具体的,均热腔13内分别靠近第一面11和导热体2的两个内表面上均设置有热交换部,热交换部呈翅片状或多孔状,来增大与相变介质的换热面积。
具体的,热交换部呈多孔状,可以为均热腔13内设置有烧结金属铜粉,烧结金属铜粉形成大量互通的毛细管道,能够增大相变介质与均热腔13的内壁面的接触面积,以增大换热效率。
更具体的,如图4所示,复合散热板1包括液冷板体14和均热板体15,第一面11和均热腔13均位于均热板体15上,如图5所示,导热体2靠近第一端的部位与均热板体15连接,如图4所示,液冷腔12位于液冷板体14内,均热板体15上与第一面11相对的面为第二面16,第二面16与液冷板体14抵接,以实现热量传递,液冷板体14与均热板体15可拆卸连接,来便于液冷板体14或均热板体15分别进行维修。
具体的,如图4所示,均热板体15和液冷板体14沿第三方向Z重叠接触设置,可以通过一个固定框6与主板组件进行弹性连接,也可以均热板体15和液冷板体14分别通过一个固定框6架或者其它形式的固定件与主板组件进行连接。
更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凸出第二面16,如图6所示,液冷板体14与第二面16接触的面上设置有凹槽部17,凹槽部17容置导热体2凸出第二面16的部位。
值得注意的是,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凸出第二面16,指导热体2的一部分内嵌在均热板体15内,另一部分凸出第二面16,以容置在凹槽部17内;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导热体2靠近均热板体15的表面与均热板体15贴合连接或连通,导热体2全部凸出第二面16,容置在凹槽部17内。
具体的,凹槽部17的形面与导热体2突出第二面16的形状相匹配,且凹槽部17的数量与导热体2的数量也相匹配。
如图5所示,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部分的横截面可以是方向的,也可是拱门形,即正方形上部是一个半圆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
更具体的,如图4所示,服务器散热装置还包括固定框6,固定框6呈环形,液冷板体14的边沿设置有固定翻边141,固定框6的内圈边沿与固定翻边141压接配合,固定框6用于与主板组件固定连接;具体的,固定框6与主板组件可以通过弹性件或者具有弹簧的螺栓进行弹性连接。
更具体的,凹槽部17与导热体2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胶层;和/或,第二面16与液冷板体14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热胶层,具体的,第一导热胶层和第二导热胶层为导热硅脂或者其它导热胶体。
更具体的,如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服务器散热装置还包括多个隔离槽壳4和多个液冷管路5,液冷腔1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连通有液冷管路5,各个液冷管路5分别设置在各个隔离槽壳4内,隔离槽壳4用于与主板组件连接。
具体的,如图8所示,隔离槽壳4的横截面为U形,隔离槽壳4可以为塑料材质的壳体,也可以为铝质或者其他材质的壳体,隔离槽壳4与液冷管路5之间通过卡接结构来连接,如壳体内设置有卡接凸起等,液冷管路5还可以通过胶水粘接的形式进行连接。
更具体的,如图10所示,隔离槽壳4内沿隔离槽壳4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挡水肋板41;具体的,挡水肋板41的高度为2mm~3mm,优选为3mm,挡水肋板41之间的间距为30mm~100mm,可以为30mm、40mm、50mm、60mm、70mm、80mm、90mm和100mm中的任意一个。
更具体的,如图3所示,复合散热板1沿第三方向Z的顶部设置有进液口122和出液口121,分别与液冷腔12的进液端和出液端连通,进液口122和出液口121分别设置在复合散热板1上沿第二方向Y的两端,出液口121的朝向和进液口122的朝向均与所述第二方向Y相同,且相对设置,能够减小复合散热板1在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
更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复合散热板1为多个,各个复合散热板1至少与一个导热体2连接,多个复合散热板1中的液冷腔12串联,并用于与冷却介质回路连通,来多个发热部件进行同时液冷散热,简化设计结构;优选的,复合散热板1的数量为2~4个,具体为2个、3个和4个中的任意一个,再优选为2个。
更具体的,如图9所示,均热腔13沿第三方向Z的内底面与多个热管21沿第三方向Z重叠的部位为高位区131,均热腔13沿第三方向Z的内底面与多个热管21沿第三方向Z错位的部位为低位区132,高位区131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高于低位区132,能够便于回流的液态相变介质在均热腔13的内底部均布。
具体的,低位区132与高位区131平滑连接,即切线连接,低位区132沿远离高位区131的方向,其高度沿第三方向Z逐渐降低。
再具体的,高位区131与地位区的高度差在1mm~3mm之间,即低位区132靠近高位区131的边沿与地位区远离高位区131的边沿的高度差在1mm~3mm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服务器,包括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服务器散热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服务器可以为邮件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虚拟化服务器、云计算服务器、网站服务器以及专用型服务器等中的任意一种。
在该实施例中,因服务器内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因此,服务器与服务器散热装置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进行赘述。
虽然结合附图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这样的修改和变型均落入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复合散热板(1),所述复合散热板(1)上有第一面(11),所述第一面(11)用于与发热部位的散热面抵接,所述复合散热板(1)内设置有液冷腔(12)和均热腔(13),所述均热腔(13)和所述液冷腔(12)沿远离所述第一面(11)的方向叠层设置;
所述复合散热板(1)包括液冷板体(14)和均热板体(15),所述第一面(11)和所述均热腔(13)均位于所述均热板体(15)上,所述液冷腔(12)位于所述液冷板体(14)内,所述均热板体(15)上与所述第一面(11)相对的面为第二面(16),所述第二面(16)与所述液冷板体(14)抵接;
至少一个导热体(2),所述导热体(2)靠近其第一端的部位设置在所述复合散热板(1)内,且位于所述均热腔(13)与所述液冷腔(12)之间;
至少一个风冷散热组件(3),所述导热体(2)靠近其第二端的部位设置在所述风冷散热组件(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2)为热管(21),所述热管(21)位于所述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与所述均热腔(1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21)的高度从所述第二端至所述第一端,沿第三方向(Z)逐渐降低,其中,第三方向(Z)与所述第一面(11)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2)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导热体(2)位于所述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沿第一方向(X)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导热体(2)位于所述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均沿第二方向(Y)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X)与所述第一面(11)平行,所述第二方向(Y)与所述第一方向(X)相垂直,且与所述第一面(11)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2)位于所述风冷散热组件(3)内的部位,沿第三方向(Z)呈扁平状,其中,所述第三方向(Z)与所述第一面(11)相垂直;
和/或,所述导热体(2)位于所述复合散热板(1)内的部位,沿所述第一方向(X)呈扁平状,且靠近所述均热腔(13)的部位呈平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均热腔(13)内分别靠近所述第一面(11)和所述导热体(2)的两个内表面上均设置有热交换部,所述热交换部呈翅片状或多孔状。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2)靠近所述第一端的部位与所述均热板体(15)连接,所述液冷板体(14)与所述均热板体(15)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体(2)位于复合散热板(1)内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凸出所述第二面(16),所述液冷板体(14)与所述第二面(16)接触的面上设置有凹槽部(17),所述凹槽部(17)容置所述导热体(2)凸出所述第二面(16)的部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框(6),所述固定框(6)呈环形,所述液冷板体(14)的边沿设置有固定翻边(141),所述固定框(6)的内圈边沿与所述固定翻边(141)压接配合,所述固定框(6)用于与主板组件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部(17)与所述导热体(2)之间设置有第一导热胶层;
和/或,所述第二面(16)与所述液冷板体(14)之间设置有第二导热胶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隔离槽壳(4)和多个液冷管路(5),所述液冷腔(1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连通有所述液冷管路(5),各个所述液冷管路(5)分别设置在各个所述隔离槽壳(4)内,所述隔离槽壳(4)用于与主板组件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槽壳(4)内沿所述隔离槽壳(4)延伸的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挡水肋板(41)。
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散热板(1)为多个,各个所述复合散热板(1)至少与一个所述导热体(2)连接,多个所述复合散热板(1)中的所述液冷腔(12)串联,并用于与冷却介质回路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冷散热组件(3)设置有多个,各个所述风冷散热组件(3)分别与多个导热体(2)中的一部分连接。
15.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服务器散热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922162.0A CN119376511B (zh) | 2024-12-25 | 2024-12-25 | 服务器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922162.0A CN119376511B (zh) | 2024-12-25 | 2024-12-25 | 服务器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376511A CN119376511A (zh) | 2025-01-28 |
CN119376511B true CN119376511B (zh) | 2025-05-06 |
Family
ID=94332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922162.0A Active CN119376511B (zh) | 2024-12-25 | 2024-12-25 | 服务器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9376511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14376A1 (zh) * | 2019-12-13 | 2021-06-17 |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服务器液冷散热器 |
CN118102679A (zh) * | 2024-04-11 | 2024-05-28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耦合均热板的液冷散热装置及其均热板基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992188A2 (en) * | 2013-04-29 | 2016-03-09 | Xeicle Limited | A thermodynamic machine |
KR102120837B1 (ko) * | 2014-04-18 | 2020-06-10 | (주)테크윙 | 테스트핸들러 |
WO2023240460A1 (zh) * | 2022-06-14 | 2023-12-21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管理组件、电池和用电装置 |
CN219903712U (zh) * | 2023-03-07 | 2023-10-27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层压加热装置及层压系统 |
CN118870720A (zh) * | 2023-04-28 | 2024-10-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器、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
CN119045613A (zh) * | 2023-05-22 | 2024-11-29 | 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相变液冷技术的计算设备、机柜及数据中心 |
-
2024
- 2024-12-25 CN CN202411922162.0A patent/CN11937651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14376A1 (zh) * | 2019-12-13 | 2021-06-17 | 广州高澜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服务器液冷散热器 |
CN118102679A (zh) * | 2024-04-11 | 2024-05-28 |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耦合均热板的液冷散热装置及其均热板基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376511A (zh) | 2025-01-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70163270A1 (en) | Liquid cooling system with thermoeletric cooling module | |
JP2004095891A (ja) | 電子機器 | |
TW201724959A (zh) | 熱電致冷模組與包含熱電致冷模組的散熱裝置 | |
US20060021737A1 (en) | Liquid cooling device | |
US11910564B2 (en) | Liquid cool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20240414879A1 (en) | Liquid cooling plate and server | |
CN119376511B (zh) | 服务器散热装置及服务器 | |
CN221409548U (zh) | 一种发热设备的散热系统 | |
CN210838441U (zh) | 一种应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散热装置 | |
US12295123B2 (en) | Liquid cooling plate assembly and server | |
TWI837610B (zh) | 電子元件之熱面拉出裝置 | |
CN110944488B (zh) | 散热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8338596A (zh) | 冷管与包括其的液冷组件与电子装置 | |
KR200319226Y1 (ko) | 방사형 방열핀을 갖는 히트파이프용 방열판 | |
CN211792662U (zh) | 散热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11044135U (zh) | 服务器散热系统及服务器 | |
CN104349648A (zh) | 复合式散热组件 | |
CN203203438U (zh) | 散热装置 | |
CN222461974U (zh) | 主机设备 | |
CN221689133U (zh) | 气冷液冷复合式散热装置 | |
CN222776490U (zh) | 一种大功率电源的散热装置 | |
CN222259926U (zh) | 工控计算机 | |
CN214800419U (zh) | 散热模块及运用液冷散热的马达控制器 | |
TWI530249B (zh) | 複合式散熱組件 | |
CN114828594B (zh) | 散热装置、散热系统和电气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