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723858A - 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723858A CN118723858A CN202410827617.4A CN202410827617A CN118723858A CN 118723858 A CN118723858 A CN 118723858A CN 202410827617 A CN202410827617 A CN 202410827617A CN 118723858 A CN118723858 A CN 1187238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lance
- lifting frame
- assembly
- lifting
-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0422 pain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961 part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638 chemical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7/00—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 B66F7/28—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end stops, pivoting supporting members, sliding runners adjustable to load dimens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F—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OR PUSH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DEVICES WHICH APPLY A LIFTING OR PUSHING FORCE DIRECTLY TO THE SURFACE OF A LOAD
- B66F7/00—Lifting frames, e.g. for lifting vehicles; Platform lif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升降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包括:立柱组件,立柱组件顶端连接有升降驱动组件,升降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有皮带;提升架,提升架滑动设置于立柱组件前侧,提升架顶端与皮带一端连接,提升架用于支撑车身;平衡组件,平衡组件连接于提升架底端,平衡组件上设置有可移动的配重轮,平衡组件用于保持提升架的平衡状态。本发明有效实现了对车身的升降作业,将车身或汽车零部件从一个工作区运输到另一个工作区;在提升架上设置平衡组件,通过位置可调的配重轮,调节提升架的重心,使其在升降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状态,保持车身或汽车零部件的稳定性,提升升降机结构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升降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涂装生产线中,皮带升降机是非常重要的设备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将汽车零部件从一个工作区运输到另一个工作区,同时也能够实现零部件的上下运动。电动机通过减速器、联轴器和链条传动装置等组成部分,将旋转运动转化为滚筒的旋转运动,通过皮带等传动件动作,带动升降架上下移动,实现升降机的上下运输功能。
现有技术中,如申请号为CN202222028240.5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件涂装线用升降机,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置有两组,且两个所述底座的顶部均设置有活动组件,所述活动组件的侧壁设置有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通过活动组件固接在底座的顶部,所述活动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内壁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设置有若干个,且所述凹槽均对称开设在固定板的侧壁,所述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设置有两组,且两个所述固定座的底部固接在固定板的顶部,所述链条的两端设置有配重块和限位块。此装置通过配重块的设置,避免活动板在移动时出现偏差,提高移动稳定性;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承载物重量、放置位置等因素,活动板的重心偏移情况更为显著,易导致活动板的不平衡状态,存在侧倾等安全隐患。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包括:
立柱组件,立柱组件顶端连接有升降驱动组件,升降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有皮带;
提升架,提升架滑动设置于立柱组件前侧,提升架顶端与皮带一端连接,提升架用于支撑车身;
平衡组件,平衡组件连接于提升架底端,平衡组件上设置有可移动的配重轮,平衡组件用于保持提升架的平衡状态。
优选的,升降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滚筒、皮带连接架和配重架,驱动电机连接于立柱组件顶端,两个驱动电机输出端同时与中心的滚筒连接,皮带连接架连接于提升架顶端,配重架滑动连接于立柱组件后侧,皮带采用双层设置,皮带顶部环绕滚筒,皮带位于立柱组件前侧的一端与皮带连接架连接,皮带位于立柱组件后侧的一端与配重架连接,配重架上连接有多个配重块。
优选的,立柱组件后侧连接有维修转运架,用于将升降机转移至维修车间进行维修和保养。
优选的,提升架设置为弯折式结构,包括提升架水平部和提升架竖直部,提升架竖直部滑动连接于立柱组件前侧,提升架水平部连接于提升架竖直部底端,提升架水平部上方连接有半封带式滚床,半封带式滚床用于输送和夹持车身。
优选的,平衡组件连接于提升架竖直部后侧,平衡组件包括:
平衡箱,平衡箱连接于提升架竖直部后侧底端;
配重轮滑轨,配重轮滑轨连接于平衡箱底端,且配重轮滑轨呈弧形设置;
配重轮,配重轮滑动连接于配重轮滑轨上,用于调节提升架的平衡状态。
优选的,平衡组件还包括:平衡压板,平衡压板通过弹性伸缩杆连接于平衡箱两侧,平衡压板与立柱组件的竖杆内壁滑动连接,平衡压板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平衡压板作用于竖杆的压力。
优选的,平衡组件还包括第一调平单元,第一调平单元包括:
齿盘,齿盘转动连接于平衡箱内壁中心,齿盘转轴与电机输出端连接,电机安装于平衡箱侧壁;
从动齿轮,两个从动齿轮转动连接于平衡箱内壁,并啮合连接于齿盘两侧,从动齿轮转轴上同轴连接有线轮;
引导轮,引导轮转动连接于平衡箱并靠近平衡箱侧壁设置;
平衡绳索,平衡绳索一端缠绕于一侧的线轮上,平衡绳索依次环绕一侧的引导轮、配重轮、另一侧的引导轮后,缠绕于另一侧的线轮上。
优选的,平衡组件还包括第二调平单元,第二调平单元包括:
调节杆,调节杆偏心连接于齿盘上,平衡位置时调节杆竖直设置于齿盘中心;
滑套,滑套铰接于平衡箱内壁中心并位于齿盘下方,调节杆下部滑动设置于滑套内;
配重球,配重球连接于调节杆底端。
优选的,平衡箱上设置有缓降单元,缓降单元包括:
支撑架,两个支撑架对称连接于平衡箱底端且倾斜布置;
缓降支架,两个缓降支架底端铰接于支撑架上;
缓降板,缓降板连接于立柱组件的竖杆内侧,缓降板上开设有竖直滑槽,竖直滑槽的宽度大于缓降支架收拢时的宽度,小于缓降支架展开时的宽度,缓降板上位于竖直滑槽两侧的部分,设置有缓降齿板,缓降支架展开时与缓降齿板接触。
优选的,缓降单元还包括:
导向滑套,导向滑套连接于平衡箱两侧;
第一连杆,第一连杆滑动连接于导向滑套内并竖直布置;
第二连杆,两个第二连杆铰接于第一连杆底端,且两个第二连杆底端分别与两个缓降支架中部铰接;
第三连杆,第三连杆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顶端和平衡压板内侧铰接。
优选的,平衡箱上设置有安全防护单元,安全防护单元包括:
弧形缓冲板,弧形缓冲板设置于平衡箱下方,弧形缓冲板的高度低于支撑架的高度;
弹性件,多个弹性件均匀连接于弧形缓冲板和平衡箱之间。
优选的,安全防护单元还包括:
防护气囊,防护气囊连接于弧形缓冲板和平衡箱之间;
安全箱,安全箱连接于平衡箱底端,并位于弧形缓冲板上方;
安全滑块,安全滑块包括下部的锥形段和上部的竖直段,安全滑块的竖直段两侧设置有限位块槽,限位块槽内通过弹簧连接有限位块,安全箱底部设置有与锥形段适应的锥形槽,安全箱中心开设有供安全滑块滑动的滑槽,且滑槽两侧设置有限位孔;
传动槽,传动槽对称开设于安全箱内,并位于锥形槽两侧;
第一传动杆,第一传动杆滑动连接于传动槽的水平段内,第一传动杆与传动槽端部之间连接有弹簧,第一传动杆一端延伸至锥形槽内与安全滑块的锥形段相对滑动;
第二传动杆,第二传动杆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杆段、连接柱和下杆段,下杆段底端设置有楔形面,下杆段的楔形面与第一传动杆端部相对滑动,第二传动杆滑动设置于传动槽的竖直段内,传动槽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第一位置传感器和第二位置传感器,第一位置传感器位于连接柱处,第二位置传感器位于上杆段上方,并且第一位置传感器与下杆段端部的距离,小于第二位置传感器与上杆段端部的距离;
充气管,充气管连接于安全箱顶端,用于为防护气囊充气。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有效实现了对车身的升降作业,将车身或汽车零部件从一个工作区运输到另一个工作区;在提升架上设置平衡组件,通过位置可调的配重轮,调节提升架的重心,使其在升降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状态,保持车身或汽车零部件的稳定性,提升升降机结构的安全性能。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提升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驱动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皮带连接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平衡箱的结构示意图(缓降支架收拢状态);
图6为本发明中平衡箱的结构示意图(缓降支架展开状态);
图7为本发明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缓降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安全箱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安全滑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第二传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立柱组件;2.升降驱动组件;3.皮带;4.提升架;5.维修转运架;21.驱动电机;22.滚筒;23.皮带连接架;24.配重架;41.提升架水平部;42.提升架竖直部;51.平衡箱;52.配重轮滑轨;53.配重轮;54.平衡压板;55.弹性伸缩杆;56.齿盘;57.从动齿轮;58.线轮;59.引导轮;61.平衡绳索;62.调节杆;63.滑套;64.配重球;65.支撑架;66.缓降支架;67.缓降板;68.竖直滑槽;69.缓降齿板;71.导向滑套;72.第一连杆;73.第二连杆;74.第三连杆;81.弧形缓冲板;82.弹性件;83.防护气囊;84.安全箱;85.安全滑块;86.限位块槽;87.限位块;88.锥形槽;89.滑槽;90.充气管;91.限位孔;92.传动槽;93.第一传动杆;94.第二传动杆;95.上杆段;96.连接柱;97.下杆段;98.第一位置传感器;99.第二位置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包括:
立柱组件1,立柱组件1顶端连接有升降驱动组件2,升降驱动组件2的输出端连接有皮带3;
提升架4,提升架4滑动设置于立柱组件1前侧,提升架4顶端与皮带3一端连接,提升架4用于支撑车身;
平衡组件,平衡组件连接于提升架4底端,平衡组件上设置有可移动的配重轮53,平衡组件用于保持提升架4的平衡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使用时,将待升降的车身结构夹持于提升架4上,启动升降驱动组件2,驱动皮带3收卷,随着提升架4上部的皮带3长度缩短,将提升架4向上拉动,实现对车身结构的举升;在提升架4底端设置平衡组件,当车身举升过程中发生左右失衡状态时,调节平衡组件上配重轮53的位置,使提升架4的重心重新向立柱组件1的中心靠近,恢复提升架4的平衡状态,保持车身的稳定性。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有效实现了对车身的升降作业,将车身或汽车零部件从一个工作区运输到另一个工作区;在提升架4上设置平衡组件,通过位置可调的配重轮53,调节提升架4的重心,使其在升降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状态,保持车身或汽车零部件的稳定性,提升升降机结构的安全性能。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升降驱动组件2包括驱动电机21、滚筒22、皮带连接架23和配重架24,驱动电机21连接于立柱组件1顶端,两个驱动电机21输出端同时与中心的滚筒22连接,皮带连接架23连接于提升架4顶端,配重架24滑动连接于立柱组件1后侧,皮带3采用双层设置,皮带3顶部环绕滚筒22,皮带3位于立柱组件1前侧的一端与皮带连接架23连接,皮带3位于立柱组件1后侧的一端与配重架24连接,配重架24上连接有多个配重块。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升降驱动组件2使用时,启动两侧的驱动电机21同步正转,驱动中心的滚筒22正向转动,滚筒22转动时将立柱组件1前侧的皮带3收卷,皮带3通过皮带轮连接架23拉动提升架4向上移动,实现对车身的举升;启动两侧的驱动电机21同步反转,驱动中心的滚筒22反向转动,滚筒22转动时将立柱组件1前侧的皮带3放开,提升架4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实现对车身的下降。在皮带3位于立柱组件1后侧的一端连接配重架24,在配重块的作用下,平衡车身和提升架4的重量,保证举升过程中受力平衡,提高车身升降过程的稳定性,采用双层皮带传动方式,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运输效率。
其中,立柱组件1后侧连接有维修转运架5,用于将升降机转移至维修车间进行维修和保养。
提升架4设置为弯折式结构,包括提升架水平部41和提升架竖直部42,提升架竖直部42滑动连接于立柱组件1前侧,提升架水平部41连接于提升架竖直部42底端,提升架水平部41上方连接有半封带式滚床6,半封带式滚床6用于输送和夹持车身或汽车零部件,将车身或汽车零部件从上一工位转移至提升架水平部41上。
实施例3:
如图5、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平衡组件连接于提升架竖直部42后侧,平衡组件包括:
平衡箱51,平衡箱51连接于提升架竖直部42后侧底端;
配重轮滑轨52,配重轮滑轨52连接于平衡箱51底端,且配重轮滑轨52呈弧形设置;
配重轮53,配重轮53滑动连接于配重轮滑轨52上,用于调节提升架4的平衡状态。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平衡组件使用时,当提升架4向左侧倾斜时,即提升架4的重心向左侧偏移,调节配重轮53的位置,使其沿着配重轮滑轨52向右侧移动,增加提升架4右侧的重量,使其重心重新回到中心位置;当提升架4向右侧倾斜时,即提升架4的重心向右侧偏移,调节配重轮53的位置,使其沿着配重轮滑轨52向左侧移动,增加提升架4左侧的重量,使其重心重新回到中心位置,从而实现对提升架4的平衡调节。
实施例4:
如图5、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平衡组件还包括:平衡压板54,平衡压板54通过弹性伸缩杆55连接于平衡箱51两侧,平衡压板54与立柱组件1的竖杆11内壁滑动连接,平衡压板54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平衡压板54作用于竖杆11的压力。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平衡箱51两侧设置有平衡压板54,平衡压板54与立柱组件1的竖杆11相对滑动,通过弹性伸缩杆55的设置,在弹性作用下,使两侧的平衡压板51压紧在竖杆11上,有助于保持平衡箱51和提升架4的中立位置;通过平衡压板54上的压力传感器检测竖杆11对平衡压板54的挤压力,当两侧的挤压力差值在预设范围内时,表明提升架4处于平衡状态;当两侧的挤压力差值超过预设范围时,表明提升架4向压力值较大的一侧倾斜,提升架4具有失衡趋势。
实施例5:
如图5-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4的基础上,平衡组件还包括第一调平单元,第一调平单元包括:
齿盘56,齿盘56转动连接于平衡箱51内壁中心,齿盘56转轴与电机输出端连接,电机安装于平衡箱51侧壁;
从动齿轮57,两个从动齿轮57转动连接于平衡箱51内壁,并啮合连接于齿盘56两侧,从动齿轮57转轴上同轴连接有线轮58;
引导轮59,引导轮59转动连接于平衡箱51并靠近平衡箱51侧壁设置;
平衡绳索61,平衡绳索61一端缠绕于一侧的线轮58上,平衡绳索61依次环绕一侧的引导轮59、配重轮53、另一侧的引导轮59后,缠绕于另一侧的线轮58上,平衡绳索61与配重轮53相对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第一调平单元使用时,当提升架4有向右侧倾的趋势时,启动电机带动齿盘56顺时针转动,齿盘56与两个从动齿轮57啮合传动,带动两个传动齿轮57逆时针转动,传动齿轮57带动线轮58同步转动,左侧的线轮58逆时针转动时,将平衡绳索61缠绕在左侧的线轮58上,右侧的线轮58逆时针转动时,将右侧线轮58上的平衡绳索61放松;进而在平衡绳索61的牵拉下,配重轮53沿着配重轮滑轨52向左滑动,使平衡箱51的重心向左移动,将提升架4由向右侧倾状态调节至平衡状态。
当提升架4有向左侧倾的趋势时,启动电机带动齿盘56逆时针转动,齿盘56与两个从动齿轮57啮合传动,带动两个传动齿轮57顺时针转动,传动齿轮57带动线轮58同步转动,左侧的线轮58顺时针转动时,将左侧线轮58上的平衡绳索61放松,右侧的线轮58顺时针转动时,将平衡绳索61缠绕在右侧线轮58上;进而在平衡绳索61的牵拉下,配重轮53沿着配重轮滑轨52向右滑动,使平衡箱51的重心向右移动,将提升架4由向左侧倾状态调节至平衡状态。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依据压力传感器采集的压力数据评估提升架4的侧倾趋势,适应启动电机的转动方向,将配重轮53向与侧倾趋势相反的方向移动,进而使提升架4的重心向中心移动,将提升架4的侧倾状态重新调整为平衡状态;采用两侧的平衡绳索61同时牵拉和放松,保持配重轮53移动的稳定性,提高重心调节准确度。
实施例6:
如图5-8所示,在上述实施例5的基础上,平衡组件还包括第二调平单元,第二调平单元包括:
调节杆62,调节杆62偏心连接于齿盘56上,平衡位置时调节杆62竖直设置于齿盘56中心;
滑套63,滑套63铰接于平衡箱51内壁中心并位于齿盘56下方,调节杆62下部滑动设置于滑套63内;
配重球64,配重球64连接于调节杆62底端。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第二调平单元使用时,当提升架4有向右侧倾的趋势时,启动电机带动齿盘56顺时针转动,齿盘56带动调节杆62上部向右侧转动,调节杆62下部沿着滑套63滑动并向左侧转动,带动配重球64向左下方向移动,使提升架4的重心向左下方向移动;当提升架4有向左侧倾的趋势时,启动电机带动齿盘56逆时针转动,齿盘56带动调节杆62上部向左侧转动,调节杆62下部沿着滑套63滑动并向右侧转动,带动配重球64向左下方向移动,使提升架4的重心向右下方向移动。
通过第二调平单元的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心调节的范围,同时解决配重轮53沿弧形的配重轮滑轨52移动时,重心上移的问题,有效实现左右重心调节的同时,减少竖直方向中心偏移的问题,提高了平衡调节效果。
实施例7:
如图5、6、9所示,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平衡箱51上设置有缓降单元,缓降单元包括:
支撑架65,两个支撑架65对称连接于平衡箱51底端且倾斜布置;
缓降支架66,两个缓降支架66底端铰接于支撑架65上;
缓降板67,缓降板67连接于立柱组件1的竖杆11内侧,缓降板67上开设有竖直滑槽68,竖直滑槽68的宽度大于缓降支架66收拢时的宽度,小于缓降支架66展开时的宽度,缓降板67上位于竖直滑槽68两侧的部分,设置有缓降齿板69,缓降支架66展开时与缓降齿板69接触;
导向滑套71,导向滑套71连接于平衡箱51两侧;
第一连杆72,第一连杆72滑动连接于导向滑套71内并竖直布置;
第二连杆73,两个第二连杆73铰接于第一连杆72底端,且两个第二连杆73底端分别与两个缓降支架66中部铰接;
第三连杆74,第三连杆74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72顶端和平衡压板54内侧铰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缓降单元使用时,缓降支架66未展开时能够在缓降板67的竖直滑槽68前侧移动,与缓降齿板69不发生接触,对提升架4的移动不发生阻碍;当提升架4有向右侧倾的趋势时,右侧的平衡压板54被向靠近调节箱21的方向压缩,弹性伸缩杆55被压缩长度变短,平衡压板54带动第三连杆74转动,推动第一连杆72沿着导向滑套71向下滑动,并通过两个第一连杆73推动两个缓降支架66展开;缓降支架66展开后与右侧的缓降齿板69接触,缓降齿板69对右侧的缓降支架66提供辅助支撑,有助于减少右侧侧倾坠落的趋势,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当提升架4恢复平衡后,在弹性伸缩杆55的作用下,平衡压板54复位,并带动第一连杆72、第二连杆73和第三连杆74复位,使缓降支架66恢复收拢状态。
实施例8:
如图5、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3的基础上,平衡箱51上设置有安全防护单元,安全防护单元包括:
弧形缓冲板81,弧形缓冲板81设置于平衡箱51下方,弧形缓冲板81的高度低于支撑架65的高度;
弹性件82,多个弹性件82均匀连接于弧形缓冲板81和平衡箱51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平衡箱51上设置安全防护单元,当提升架4下降至地面时,弧形缓冲板81首先与地面接触,通过弹性件82的设置减提升架4上方受到的冲击,保证车身转移时的稳定性,避免产生结构损伤。
实施例9:
如图5、6、10、1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8的基础上,安全防护单元还包括:
防护气囊83,防护气囊83连接于弧形缓冲板81和平衡箱51之间;
安全箱84,安全箱84连接于平衡箱51底端,并位于弧形缓冲板81上方;
安全滑块85,安全滑块85包括下部的锥形段和上部的竖直段,安全滑块85的竖直段两侧设置有限位块槽86,限位块槽86内通过弹簧连接有限位块87,安全箱84底部设置有与锥形段适应的锥形槽88,安全箱84中心开设有供安全滑块84滑动的滑槽89,且滑槽89两侧设置有限位孔91;
传动槽92,传动槽92对称开设于安全箱84内,并位于锥形槽88两侧;
第一传动杆93,第一传动杆93滑动连接于传动槽92的水平段内,第一传动杆93与传动槽93端部之间连接有弹簧,第一传动杆93一端延伸至锥形槽88内与安全滑块85的锥形段相对滑动;
第二传动杆94,第二传动杆94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上杆段95、连接柱96和下杆段97,下杆段97底端设置有楔形面,下杆段97的楔形面与第一传动杆93端部相对滑动,第二传动杆94滑动设置于传动槽92的竖直段内,传动槽92上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第一位置传感器98和第二位置传感器99,第一位置传感器98位于连接柱96处,第二位置传感器99位于上杆段95上方,并且第一位置传感器99与下杆段97端部的距离,小于第二位置传感器99与上杆段95端部的距离;
充气管90,充气管90连接于安全箱84顶端,用于为防护气囊83充气。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安全防护单元使用时,当提升架4处于正常下降状态时,弧形缓冲板81与地面接触后,受压向上移动并靠近平衡箱51,弧形缓冲板51与安全滑块85接触,并向上挤压安全滑块85,安全滑块85的锥形段直径从下至上逐渐减小,锥形段挤压第一传动杆92,向远离限位块槽86的方向移动,第一传动杆92另一端与第二传动杆94的下杆段97楔形面相对滑动,挤压第二传动杆94向上移动,下杆段97与第一位置传感器98接触,表明提升架4位于最低升降位置,控制器接收第一传感器98的到位信号,控制电机停止动作,此时上杆段95未与第二位置传感器99接触;
当提升架4处于坠落状态时,电机驱动失效,进一步挤压第二传动杆94向上移动,下杆段97与第一位置传感器98接触后,继续移动,直至上杆段95与第二位置传感器99接触,控制器接收第二位置传感器99的到位信号,启动气泵通过充气管90向防护气囊83内快速充气膨胀,将弧形缓冲板81和平衡箱51的间距增大,在防护气囊83和弹性件82的作用下实现缓冲。当安全滑块85受压移动至极限位置后,安全滑块85沿着滑槽89滑动,安全滑块85两侧的限位块87与限位孔91正对后与其卡接,保持安全滑块85的位置稳定,使第二位置传感器99的到位信号也处于稳定状态。当检修后完成后,手动将限位块87与限位孔91分离即可。
通过上述结构设计,采用安全防护单元,自动识别正常下降和坠落状态,在提升架4正常下降时,控制器接收第一传感器98的到位信号,控制电机停止动作,防护气囊83处于未充气状态,避免弧形缓冲板81和平衡箱51之间的弹力和高度过大,影响提升架4下降;在提升架4处于坠落状态时,控制器接收第二位置传感器99的到位信号,启动气泵通过充气管90向防护气囊83内快速充气膨胀,在防护气囊83和弹性件82的作用下实现缓冲,进一步提高对提升架4坠落的防护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柱组件(1),立柱组件(1)顶端连接有升降驱动组件(2),升降驱动组件(2)的输出端连接有皮带(3);
提升架(4),提升架(4)滑动设置于立柱组件(1)前侧,提升架(4)顶端与皮带(3)一端连接,提升架(4)用于支撑车身;
平衡组件,平衡组件连接于提升架(4)底端,平衡组件上设置有可移动的配重轮(53),平衡组件用于保持提升架(4)的平衡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升降驱动组件(2)包括驱动电机(21)、滚筒(22)、皮带连接架(23)和配重架(24),驱动电机(21)连接于立柱组件(1)顶端,两个驱动电机(21)输出端同时与中心的滚筒(22)连接,皮带连接架(23)连接于提升架(4)顶端,配重架(24)滑动连接于立柱组件(1)后侧,皮带(3)采用双层设置,皮带(3)顶部环绕滚筒(22),皮带(3)位于立柱组件(1)前侧的一端与皮带连接架(23)连接,皮带(3)位于立柱组件(1)后侧的一端与配重架(24)连接,配重架(24)上连接有多个配重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其特征在于,立柱组件(1)后侧连接有维修转运架(5),用于将升降机转移至维修车间进行维修和保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提升架(4)设置为弯折式结构,包括提升架水平部(41)和提升架竖直部(42),提升架竖直部(42)滑动连接于立柱组件(1)前侧,提升架水平部(41)连接于提升架竖直部(42)底端,提升架水平部(41)上方连接有半封带式滚床(6),半封带式滚床(6)用于输送和夹持车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平衡组件连接于提升架竖直部(42)后侧,平衡组件包括:
平衡箱(51),平衡箱(51)连接于提升架竖直部(42)后侧底端;
配重轮滑轨(52),配重轮滑轨(52)连接于平衡箱(51)底端,且配重轮滑轨(52)呈弧形设置;
配重轮(53),配重轮(53)滑动连接于配重轮滑轨(52)上,用于调节提升架(4)的平衡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平衡组件还包括:平衡压板(54),平衡压板(54)通过弹性伸缩杆(55)连接于平衡箱(51)两侧,平衡压板(54)与立柱组件(1)的竖杆(11)内壁滑动连接,平衡压板(54)上连接有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平衡压板(54)作用于竖杆(11)的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平衡组件还包括第一调平单元,第一调平单元包括:
齿盘(56),齿盘(56)转动连接于平衡箱(51)内壁中心,齿盘(56)转轴与电机输出端连接,电机安装于平衡箱(51)侧壁;
从动齿轮(57),两个从动齿轮(57)转动连接于平衡箱(51)内壁,并啮合连接于齿盘(56)两侧,从动齿轮(57)转轴上同轴连接有线轮(58);
引导轮(59),引导轮(59)转动连接于平衡箱(51)并靠近平衡箱(51)侧壁设置;
平衡绳索(61),平衡绳索(61)一端缠绕于一侧的线轮(58)上,平衡绳索(61)依次环绕一侧的引导轮(59)、配重轮(53)、另一侧的引导轮(59)后,缠绕于另一侧的线轮(58)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平衡组件还包括第二调平单元,第二调平单元包括:
调节杆(62),调节杆(62)偏心连接于齿盘(56)上,平衡位置时调节杆(62)竖直设置于齿盘(56)中心;
滑套(63),滑套(63)铰接于平衡箱(51)内壁中心并位于齿盘(56)下方,调节杆(62)下部滑动设置于滑套(63)内;
配重球(64),配重球(64)连接于调节杆(62)底端。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平衡箱(51)上设置有缓降单元,缓降单元包括:
支撑架(65),两个支撑架(65)对称连接于平衡箱(51)底端且倾斜布置;
缓降支架(66),两个缓降支架(66)底端铰接于支撑架(65)上;
缓降板(67),缓降板(67)连接于立柱组件(1)的竖杆(11)内侧,缓降板(67)上开设有竖直滑槽(68),竖直滑槽(68)的宽度大于缓降支架(66)收拢时的宽度,小于缓降支架(66)展开时的宽度,缓降板(67)上位于竖直滑槽(68)两侧的部分,设置有缓降齿板(69),缓降支架(66)展开时与缓降齿板(69)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其特征在于,缓降单元还包括:
导向滑套(71),导向滑套(71)连接于平衡箱(51)两侧;
第一连杆(72),第一连杆(72)滑动连接于导向滑套(71)内并竖直布置;
第二连杆(73),两个第二连杆(73)铰接于第一连杆(72)底端,且两个第二连杆(73)底端分别与两个缓降支架(66)中部铰接;
第三连杆(74),第三连杆(74)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杆(72)顶端和平衡压板(54)内侧铰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827617.4A CN118723858A (zh) | 2024-06-25 | 2024-06-25 | 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827617.4A CN118723858A (zh) | 2024-06-25 | 2024-06-25 | 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723858A true CN118723858A (zh) | 2024-10-01 |
Family
ID=92854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827617.4A Pending CN118723858A (zh) | 2024-06-25 | 2024-06-25 | 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723858A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74366U (zh) * | 2013-09-18 | 2014-03-12 | 江苏冠宇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用于汽车生产线的提升机 |
CN203851989U (zh) * | 2013-12-25 | 2014-10-01 | 李超 | 一种可上下台阶的讲桌 |
CN108408658A (zh) * | 2018-03-17 | 2018-08-17 | 卢爱珠 | 一种新型用于隧道施工的综合台车 |
KR20180097988A (ko) * | 2017-02-24 | 2018-09-03 | 박용오 | 부품 박스 승강용 리프트 |
CN210508577U (zh) * | 2019-08-05 | 2020-05-12 | 大洋泊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曳引驱动的立体车库 |
CN212559361U (zh) * | 2020-05-28 | 2021-02-19 | 浙江鲁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可自动平衡的施工检修平台的检修车 |
CN113089997A (zh) * | 2021-04-08 | 2021-07-09 | 河南明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用附着式脚手架 |
CN116639273A (zh) * | 2023-07-12 | 2023-08-25 | 刘炜堃 | 一种无人机测绘数据采集装置及其采集方法 |
CN117748830A (zh) * | 2023-12-18 | 2024-03-22 | 吉林省静汶新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海运冷藏箱适配发电装置 |
-
2024
- 2024-06-25 CN CN202410827617.4A patent/CN11872385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474366U (zh) * | 2013-09-18 | 2014-03-12 | 江苏冠宇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用于汽车生产线的提升机 |
CN203851989U (zh) * | 2013-12-25 | 2014-10-01 | 李超 | 一种可上下台阶的讲桌 |
KR20180097988A (ko) * | 2017-02-24 | 2018-09-03 | 박용오 | 부품 박스 승강용 리프트 |
CN108408658A (zh) * | 2018-03-17 | 2018-08-17 | 卢爱珠 | 一种新型用于隧道施工的综合台车 |
CN210508577U (zh) * | 2019-08-05 | 2020-05-12 | 大洋泊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曳引驱动的立体车库 |
CN212559361U (zh) * | 2020-05-28 | 2021-02-19 | 浙江鲁创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可自动平衡的施工检修平台的检修车 |
CN113089997A (zh) * | 2021-04-08 | 2021-07-09 | 河南明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用附着式脚手架 |
CN116639273A (zh) * | 2023-07-12 | 2023-08-25 | 刘炜堃 | 一种无人机测绘数据采集装置及其采集方法 |
CN117748830A (zh) * | 2023-12-18 | 2024-03-22 | 吉林省静汶新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海运冷藏箱适配发电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39524B (zh) | 一种载物平台及用于立体车库的运输台车 | |
CN212387612U (zh) | 一种用于重型物流的高精密设备吊装装置 | |
CN101462666B (zh) | 电梯曳引机的更换装置和更换方法 | |
CN117049192B (zh) | 一种电线电缆用防变形码垛机械手及其应用方法 | |
JP4942299B2 (ja) | 駐車装置と昇降装置 | |
CN118723858A (zh) | 一种用于汽车涂装的升降机结构 | |
CN113636487B (zh) | 液压千斤顶 | |
CN215287829U (zh) | 一种节省空间的汽车举升器 | |
CN118145491A (zh) | 一种建筑施工用小型吊车架 | |
CN217705873U (zh) | 一种膜卷万向移动车 | |
CN218114900U (zh) | 一种手动弹簧式移动平台 | |
CN115303987B (zh) | 一种移动式抓取机器人 | |
CN113526092B (zh) | 一种旋转双层式滚床 | |
CN110863683A (zh) | 一种二层升降横移用停车设备的限位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6581657U (zh) | 一种立体泊车装置 | |
JP2597324B2 (ja) | 自動車載置台の昇降装置 | |
CN221275114U (zh) | 一种机电安装调节式翻转装置 | |
CN113955688A (zh) | 一种建筑工程用具有偏移定位和防坠落的升降机 | |
CN113623507A (zh) | 一种卷曲幕布升降装置 | |
JP2004293074A (ja) | 立体駐車設備の昇降搬送装置 | |
CN111717101A (zh) | 一种可用于滑移装载车上的可伸缩吊臂 | |
CN113323352A (zh) | 一种建筑施工平台 | |
CN117902448B (zh) | 一种混凝土预制件吊具 | |
CN116353667A (zh) | 伸缩台车 | |
CN118651752B (zh) | 一种具有自动装卸货功能的电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