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650822B -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650822B CN118650822B CN202411140138.1A CN202411140138A CN118650822B CN 118650822 B CN118650822 B CN 118650822B CN 202411140138 A CN202411140138 A CN 202411140138A CN 118650822 B CN118650822 B CN 1186508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 injection molding
- adjusting
- mold
- die co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13642 Drooling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08630 Sialorrhe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924 continuous prod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涉及塑料加工技术领域的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其一侧设有注塑口,另一侧设有定模仁,所述定模仁内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调节模仁,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调节模仁之间设有第二调节模仁,所述第二调节模仁内开设第一注塑流道,所述第一调节模仁内开设第二注塑流道,所述第一注塑流道与所述注塑口相通,注塑时所述第一注塑流道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相通,脱模时所述第一调节模仁能够沿其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的接触面转动。本发明在模具内部设置了多个可相对移动的部件,在注塑完成后多个部件能够收缩变形,不阻碍手机壳的取出,并且将第二注塑流道中凝固的水口扯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料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手机壳注塑工艺中,手机壳是通过固定在模具上进行注塑成型的。但是针对结构复杂或具有倒扣特征的手机壳产品,传统的注塑模具往往难以满足生产需求。这些产品在注塑过程中,由于模具结构的限制,无法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高效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限。
传统注塑模具无法实现自动脱模,需要依赖复杂的侧向抽芯机构或手动操作来完成脱模过程。这不仅增加了模具的设计和制造成本,同时也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和时间消耗。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手机壳注塑工艺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包括:
定模板,其一侧设有注塑口,另一侧设有定模仁,所述定模仁内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调节模仁,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调节模仁之间设有第二调节模仁;
所述第二调节模仁内开设第一注塑流道,所述第一调节模仁内开设第二注塑流道,所述第一注塑流道与所述注塑口相通,注塑时所述第一注塑流道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相通,脱模时所述第一调节模仁能够沿其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的接触面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调节模仁的外端向远离所述定模仁的方向移动;
第一动模板,其设于所述定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动模板内设有动模仁,所述定模仁、所述第一调节模仁、所述第二调节模仁和所述动模仁之间形成模腔,所述注塑口内的物料流经所述第一注塑流道和所述第二注塑流道后注入所述模腔,以形成电子产品外壳;
第二动模板,其可移动的设于所述第一动模板的一侧,用于在所述第二动模板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时使得所述定模板向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的方向移动;
推料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动模板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时,推动所述第一调节模仁沿其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的接触面转动,使所述第一注塑流道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错开,以封闭所述第一注塑流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动模板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时带动所述定模板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齿条,其一端与所述定模板固定连接;
第二齿条,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动模板固定连接;
齿轮,其与所述第一动模板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分别啮合,在所述第二齿条移动带动所述齿轮转动时,使所述齿轮驱动所述第一齿条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动模板远离所述定模板的范围,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限位槽,其开设于所述第一动模板靠近所述定模板的一侧;
限位柱,其一端通过第一压簧与所述第二动模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设所述第一动模板,并位于所述定模板上的第一凹槽内,在所述第二动模板远离所述定模板时,所述限位柱的一端从所述第一凹槽内移动至所述限位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设置两组,且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动模板上,一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三个所述限位柱,且三个所述限位柱呈三角形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料组件包括:
推料针,其一端设于所述第二动模板的外侧,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动模板、所述第一动模板、所述动模仁和所述定模仁,并位于所述定模板的第二凹槽内;
第二压簧,其一端与所述推料针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模仁连接,在所述第二动模板带动所述推料针移动时,所述第二压簧将所述第一调节模仁的外端向远离所述定模仁的方向拨动,以使所述第一注塑流道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错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料针的截面为横向的L型,所述推料针包括:
本体,其贯穿所述第二动模板、所述第一动模板、所述动模仁和所述定模;
凸出部,其与所述本体伸出所述第二动模板的一端连接,以使第二动模板带动所述本体移动;
推料部,其与所述本体伸入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压簧推动所述第一调节模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料组件设置两组,且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动模板上,一组所述推料组件包括多个所述推料针,且多个所述推料针呈直线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回收组件,所述回收组件用于回收所述第二注塑流道内的物料,所述回收组件包括:
储料腔,其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内,所述储料腔内设有负压发生装置;
收料流道,其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内,并与所述储料腔相通,注塑时所述收料流道被所述第一调节模仁封闭,回收时所述收料流道与所述第一调节模仁相通;
密封杆,其通过第三压簧滑动设于所述收料流道内,用于密封所述收料流道,并在所述第三压簧的作用下远离所述储料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调节模仁的截面为等腰梯形,其等腰的侧面设为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上开设滑槽;
所述第一调节模仁的截面为近似直角梯形,其靠近所述第一弧形面的侧面设为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二弧形面上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调节模仁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转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模仁靠近所述定模仁的侧面和/或其相对于所述第二弧形面设置的侧面上设有凸块,以在所述电子产品外壳上打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在模具内部设置了多个可相对移动的部件,在注塑完成后多个部件能够收缩变形,不阻碍手机壳的取出,并且将第二注塑流道中凝固的水口扯断,以实现自动化脱模,简化了手机壳的取出过程,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一调节模仁和第二调节模仁之间形成连续的注塑流道,当第一调节模仁相对第二调节模仁移动后,第一注塑流道被截断,有效减少了喷嘴流涎现象。与传统的压力阀芯自锁技术相比,本发明减少了注射压力的损失,提高了注塑效率。
并且,第二调节模仁设置了储料腔,储料腔内部的负压设计减少了内部空气量,提高了隔热性能,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不会影响手机壳的冷却过程。还能够将第二注塑流道内剪断的水口吸入储料腔内,减少了模具清理时间,避免了对下次注塑的影响,保证了产品的连续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注塑模具的俯视图;
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B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注塑模具的爆炸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注塑模具的爆炸轴测视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注塑模具脱模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注塑模具脱模状态的俯视图;
图9为沿图8中C-C线的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的D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9中的E局部放大图。
其中:
101、定模板;1011、第一齿条;1012、注塑口;102、第一动模板;1021、齿轮;1022、限位槽;103、第二动模板;1031、第二齿条;1032、限位柱;1033、第一压簧;104、推料针;1041、第二压簧;105、第一调节模仁;1051、第二注塑流道;1052、第二弧形面;1053、滑块;1054、凸块;106、动模仁;107、定模仁;108、电子产品外壳;109、第二调节模仁;1091、储料腔;1092、第一注塑流道;1093、收料流道;1094、密封杆;1095、第一弧形面;1096、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文中为组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发明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手机壳在注塑时,由于手机壳是扣在模具上的,会导致以下问题:首先,手机壳在注塑完成后难以从模具中取出,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使用过大的力量可能会导致产品损伤。其次,取出手机壳后,还需要对水口进行打磨切除,以保证产品的外观质量,这一步骤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时间。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如图1-图2所示,包括定模板101、第一动模板102、第二动模板103和推料组件。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定模板101一侧设有注塑口1012,另一侧设有定模仁107。其中,所述注塑口1012与所述定模板101滑动连接,所述定模板101和所述定模仁107均为回字形结构,所述定模仁107能够嵌入所述定模板101的开口处。所述定模仁107与所述定模板101为固定连接。
所述定模仁107内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调节模仁105,即设有两个第一调节模仁105。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之间设有第二调节模仁109。其中,所述第二调节模仁109与所述注塑口1012固定连接,并且所述第二调节模仁109与所述定模仁107滑动连接。因此,当所述注塑口1012相对于所述定模板101滑动时,会带动所述第二调节模仁109移动,进而使得第二调节模仁109伸出于所述定模仁107。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第二调节模仁109内开设第一注塑流道1092,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内开设第二注塑流道1051,所述第一注塑流道1092与所述注塑口1012相通,注塑时所述第一注塑流道1092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1051相通,脱模时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能够沿其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109的接触面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的外端向远离所述定模仁107的方向移动。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动模板102设于所述定模板101的一侧,所述第一动模板102内设有动模仁106,所述定模仁107、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所述第二调节模仁109和所述动模仁106之间形成模腔,所述注塑口1012内的物料流经所述第一注塑流道1092和所述第二注塑流道1051后注入所述模腔,以形成电子产品外壳108。所述动模仁106与所述第一动模板102为固定连接。
如图3、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动模板103可移动的设于所述第一动模板102的一侧,用于在所述第二动模板103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102时使得所述定模板101向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102的方向移动。
如图2、图5、图6和图10所示,所述推料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动模板103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102时,推动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沿其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109的接触面转动,使所述第一注塑流道1092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1051错开,以封闭所述第一注塑流道109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定模板101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102的一侧设有一液压缸A,所述第二动模板103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102的一侧设有另一液压缸B。通过所述液压缸B带动第二动模板103移动,第二动模板103的移动使得所述定模板101、所述第一动模板102和所述第二动模板103合模。
在合模后且注塑开始之前,启动所述液压缸A,使其动力输出端作用于所述定模板101上,进而使得所述定模板101与所述第一动模板102挤压,产生足够的合模力。
并在注塑完成后且脱模开始之前,所述液压缸A将其动力输出端收回,避免影响所述第二动模板103的移动带动所述定模板101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10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注塑模具的工作过程如下:
注塑开始前,注塑模具处于合模状态,定模板101、第一动模板102和第二动模板103紧密配合,形成完整的模腔。注塑过程中,物料通过定模板101上的注塑口1012注入,流经第一调节模仁105内的第二注塑流道1051和第二调节模仁109内的第一注塑流道1092后,最终注入模腔。
当注塑完成且产品冷却固化后,注塑模具进行脱模。第二动模板103开始向远离第一动模板102的方向移动,同时该动作使得定模板101向远离第一动模板102的方向移动。
第二动模板103的移动带动推料组件移动,推料组件的移动推动第一调节模仁105的外端向远离定模仁107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一调节模仁105沿其与第二调节模仁109的接触面转动,使得第一注塑流道1092与第二注塑流道1051错开,封闭第一注塑流道1092,防止物料泄漏。
随着模具的分离,电子产品外壳108的水口被扯断,并且定模板101和第一动模板102之间有足够的空间,在没有第一调节模仁105的阻碍下可以采用机械手或人工将电子产品外壳108取下。另外,可以采用人工或者气吹的方式清理第一注塑流道1092内的物料,以使注塑模具复位时能够直接进行下一次的注塑。
本发明通过第二动模板103的移动和推料组件的推动,将第二注塑流道1051中凝固的水口扯断,简化了取件的流程,实现了注塑后的自动化脱模,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第一调节模仁105的设计允许在注塑和脱模过程中灵活控制第一注塑流道1092的开闭,减少了物料浪费和清理工作。本发明通过自动化和精确控制,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废品率和维护成本,实现了自动化、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电子产品外壳108生产,具有显著的工业应用潜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二调节模仁109的截面为等腰梯形,其等腰的侧面设为第一弧形面1095,所述第一弧形面1095上开设滑槽1096。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的截面为近似直角梯形,其靠近所述第一弧形面1095的侧面设为第二弧形面1052,所述第二弧形面1052上设有滑块1053,所述滑块1053与所述滑槽1096滑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109转动。
具体地,注塑完成后,第二动模板103移动,推动定模板101和第一动模板102分离。此时,第一调节模仁105的第二弧形面1052上的滑块1053与第二调节模仁109的第一弧形面1095上的滑槽1096滑动配合,实现第一调节模仁105相对于第二调节模仁109的转动。
通过滑块1053和滑槽1096的配合,第一调节模仁105转动,使得第一注塑流道1092与第二注塑流道1051错开,封闭流道,防止物料泄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靠近所述定模仁107的侧面和/或其相对于所述第二弧形面1052设置的侧面上设有凸块1054,以在所述电子产品外壳108上打孔。
具体地,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设有凸块1054。注塑过程中,凸块1054可以在电子产品外壳108上形成所需的孔洞,减少了侧向抽芯机构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动模板103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102时带动所述定模板101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102,所述联动组件包括第一齿条1011、第二齿条1031和齿轮1021。
所述第一齿条1011的一端与所述定模板1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条10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动模板103固定连接。所述齿轮1021与所述第一动模板102转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齿条1011和所述第二齿条1031分别啮合,在所述第二齿条1031移动带动所述齿轮1021转动时,使所述齿轮1021驱动所述第一齿条101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注塑模具进一步集成了一个联动组件,该组件负责在第二动模板103远离第一动模板102时,同步带动定模板101远离第一动模板102,以实现注塑模具之间的协调运动,提高了脱模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
具体地,模具闭合后形成模腔,准备注塑。注塑时,物料通过注塑口1012注入模腔,填充并形成电子产品外壳108。注塑完成后,第二动模板103开始远离第一动模板102移动,触发脱模动作。
此时,第二齿条1031一端与第二动模板103固定连接,随着第二动模板103的移动,第二齿条1031带动齿轮1021转动。齿轮1021与第一齿条1011和第二齿条1031分别啮合,当齿轮1021转动时,其驱动第一齿条1011移动。第一齿条1011一端与定模板101连接,齿轮1021的驱动使得第一齿条1011移动,进而带动定模板101远离第一动模板102。
随着定模板101的移动,模腔打开,为电子产品外壳108的取出提供空间。当电子产品外壳108从模腔中取出时,完成脱模。
本发明通过联动组件的使用实现了注塑模具之间的同步运动,减少了脱模所需的时间和劳动力。通过齿轮1021和齿条的啮合传动,模具的脱模动作更加自动化,减少了对人工操作的依赖。并且,自动化的脱模过程减少了人为操作错误的可能性,提高了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联动组件为一个传感器,通过液压缸B使得第二动模板103向远离第一动模板102的方向移动,同时传感器能够检测液压缸B的动作,检测到的动作信号能够触发液压缸A工作,使得定模板101向远离第一动模板102的方向移动。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如图3和图9所示,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动模板103远离所述定模板101的范围,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槽1022和限位柱1032。
所述限位槽1022开设于所述第一动模板102靠近所述定模板101的一侧,所述限位柱1032的一端通过第一压簧1033与所述第二动模板103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设所述第一动模板102,并位于所述定模板101上的第一凹槽内,在所述第二动模板103远离所述定模板101时,所述限位柱1032的一端从所述第一凹槽内移动至所述限位槽1022内。所述第一动模板102与所述限位柱1032为滑动连接。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限位组件设置两组,且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动模板103上,一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三个所述限位柱1032,且三个所述限位柱1032呈三角形分布,三角形分布的限位柱1032提供了均匀的支撑,优化了模具的整体设计。
在本实施例中,注塑模具进一步增加了限位组件,其目的是在注塑模具的脱模过程中,限制第二动模板103远离定模板101的最大距离,确保模具的稳定性和精确性。限位组件的设计有助于防止注塑模具之间的过度分离,从而避免损坏或降低生产效率。
具体地,模具闭合后形成模腔,准备注塑。注塑时,物料通过注塑口1012注入模腔,填充并固化形成电子产品外壳108。注塑完成后,第二动模板103开始远离第一动模板102移动,触发脱模动作。第二动模板103的移动通过联动组件带动定模板101移动,实现自动化脱模。
当第二动模板103远离定模板101时,限位柱1032的一端从定模板101上的第一凹槽内移动至第一动模板102上的限位槽1022内。限位槽1022和限位柱1032的配合限制了第二动模板103的移动范围,防止其过度分离。
第二动模板103移动到限位槽1022内,达到最大脱模距离,此时注塑模具处于安全距离,为取出产品提供足够空间。当电子产品外壳108从模腔中取出,完成脱模。取出产品后,注塑模具通过复位机制返回到闭合位置,准备下一次注塑。
本发明通过限位组件有效防止第二动模板103过度远离定模板101,避免注塑模具损坏。通过限制移动范围,确保注塑模具在脱模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因注塑模具损坏或错位导致的生产中断,提高生产连续性。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如图3、图8-图11所示,所述推料组件包括推料针104和第二压簧1041。
所述推料针104的一端设于所述第二动模板103的外侧,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动模板103、所述第一动模板102、所述动模仁106和所述定模仁107,并位于所述定模板101的第二凹槽内。其中,所述第二定模板101的移动能够带动所述推料针104移动。所述第二动模板103、所述第一动模板102和所述动模仁106与所述推料针104为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压簧1041的一端与所述推料针10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连接,在所述第二动模板103带动所述推料针104移动时,所述第二压簧1041将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的外端向远离所述定模仁107的方向拨动,以使所述第一注塑流道1092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1051错开。其中,所述第二压簧1041将所述推料针104挤压在所述定模板101的第二凹槽内。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如图3和图9所示,所述推料针104的截面为横向的L型,所述推料针104包括本体、凸出部和推料部。
所述本体贯穿所述第二动模板103、所述第一动模板102、所述动模仁106和所述定模。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本体伸出所述第二动模板103的一端连接,以使第二动模板103带动所述本体移动。所述推料部与所述本体伸入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压簧1041推动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
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推料组件设置两组,且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动模板103上,一组所述推料组件包括多个所述推料针104,且多个所述推料针104呈直线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推料组件负责在脱模过程中推动第一调节模仁105,使其与第二调节模仁109错开,从而封闭第一注塑流道1092。推料组件的设计确保了第一注塑流道1092在脱模时能够被有效切断,防止物料泄漏,同时简化了脱模过程。
具体地,模具闭合后,形成模腔,准备注塑。注塑时,物料通过注塑口1012注入模腔,填充并固化形成电子产品外壳108。注塑完成后,第二动模板103开始远离第一动模板102移动,触发脱模动作。
推料针104的一端设于第二动模板103的外侧,另一端贯穿至定模板101的第二凹槽内。第二压簧1041的一端与推料针104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调节模仁105连接。
当第二动模板103移动时,带动推料针104移动,进而通过第二压簧1041将第一调节模仁105的外端向远离定模仁107的方向拨动,使得第一注塑流道1092与第二注塑流道1051错开,封闭第一注塑流道1092。
随着第一调节模仁105的移动,模腔打开,为电子产品外壳108的取出提供空间。电子产品外壳108从模腔中取出,完成脱模。取出产品后,注塑模具通过复位机制返回到闭合位置,准备下一次注塑。
本发明的推料组件实现了第一注塑流道1092的自动化封闭,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推动第一调节模仁105,有效封闭了第一注塑流道1092,防止了物料泄漏,减少了浪费,有效减少了喷嘴流涎现象。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如图3、图4、图9和图10所示,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回收组件,所述回收组件用于回收所述第二注塑流道1051内的物料,所述回收组件包括储料腔1091、收料流道1093和密封杆1094。
所述储料腔1091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109内,所述储料腔1091内设有负压发生装置。所述收料流道1093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109内,并与所述储料腔1091相通,注塑时所述收料流道1093被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封闭,回收时所述收料流道1093与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相通。所述密封杆1094通过第三压簧滑动设于所述收料流道1093内,用于密封所述收料流道1093,并在所述第三压簧的作用下远离所述储料腔1091。
在本实施例中,注塑模具的回收组件是用于回收第二注塑流道1051内的多余物料,以减少物料浪费和提高生产效率。回收组件的设计允许在注塑过程中未被注入模腔的物料(即第二注塑流道1051内的物料)被储存和再利用。
具体地,模具闭合后,形成模腔,准备注塑。注塑时,物料通过注塑口1012注入模腔,填充并固化形成电子产品外壳108。在注塑过程中,第二注塑流道1051内的物料流经第一注塑流道1092,以确保物料被正确注入模腔。
注塑完成后,开始回收过程。此时第一调节模仁105被推动,第二注塑流道1051与第一注塑流道1092错开且第一注塑流道1092被封闭,并且收料流道1093与第二注塑流道1051相通,允许物料从第二注塑流道1051流入储料腔1091。
密封杆1094在第三压簧的作用下滑动,用于控制收料流道1093的开闭。当储料腔1091内的负压发生装置作用时,使得密封杆1094向储料腔1091内移动,以打开收料流道1093吸引第二注塑流道1051内的物料。完成物料的回收后,密封杆1094在第三压簧的作用下移动,密封收料流道1093,防止物料泄漏。
本发明通过回收第二注塑流道1051内的物料,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浪费。回收的物料可以被再利用,提高了物料的整体利用率。回收物料的方式减少了模具清理时间,避免了对下次注塑的影响,保证了产品的连续生产。并且,第二调节模仁109设置了储料腔1091,储料腔1091内部的负压设计减少了内部空气量,提高了隔热性能,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不会影响手机壳的冷却过程。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注塑模具包括定模板101、第一动模板102、第二动模板103、推料组件、联动组件、限位组件和回收组件。所述电子产品外壳108为手机壳,如图1和图7所示,所述注塑模具的工作过程如下:
注塑机将注塑模具顶在一起,注塑机将让融化的塑料从注塑口1012注入,融化的塑料从注塑口1012流入第一注塑流道1092和第二注塑流道1051,然后进入模腔内,形成电子产品外壳108。
冷却完成后,注塑机控制第二动模板103远离定模板101,随着第二动模板103的移动,第二齿条1031带动齿轮1021转动。齿轮1021转动时驱动第一齿条1011移动,又因为第一齿条1011与定模板101连接,因此带动定模板101向左移动以远离第一动模板102,第二调节模仁109从定模仁107中伸出。
第二动模板103移动一段距离后,带动推料针104向右移动,推料针104带动第二压簧1041移动,第二压簧1041拨动第一调节模仁105,第一调节模仁105相对于第二调节模仁109转动。在转动过程中,第一调节模仁105会将电子产品外壳108的水口扯断,被扯断的水口存储在第二注塑流道1051内。
随着第一调节模仁105的继续转动,第二注塑流道1051和收料流道1093会有一刻处在同一轴线,此时第二注塑流道1051另一端接触大气,靠近密封杆1094的一端与密封杆1094接触。
储料腔1091内的负压发生装置工作,将第二注塑流道1051内断掉的水口吸入储料腔1091内。此时,第一调节模仁105的第二弧形面1052将第一注塑流道1092堵住,避免第一注塑流道1092内的塑料流涎。
并且,第二调节模仁109的温度较高,使第一注塑流道1092内的塑料不会固化。同时,储料腔1091内的负压,会使第二调节模仁109传递到电子产品外壳108的热量大大降低,具有隔热作用。
最后,定模板101、第一动模板102和第二动模板103相对分离后,给与取出电子产品外壳108的空间,方便机械手或人工将电子产品外壳108取下,注塑模具在注塑机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再次进行注塑。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收组件还可以为外设的回收箱,所述回收箱内设有负压发生装置,所述回收箱连接有回收管,所述回收管贯穿所述定模板101,且所述回收管的进料端与转动后的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上的第二注塑流道1051相通;
其中,所述回收管为带有动力源的可伸缩的结构,当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转动后,所述回收管的进料端向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进料端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1051相通。当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复位时,所述回收管的进料端向远离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的方向移动,避免影响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的转动。
为了确保所述进料端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1051的连接效果,所述进料端为吸盘结构,在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时可以牢固的吸附在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上,防止所述进料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的连接处漏气而影响对所述第二注塑流道1051内物料的回收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回收管的进料端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既不影响所述第一调节模仁105的转动,也不影响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1051内回收物料。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模板,其一侧设有注塑口,另一侧设有定模仁,所述定模仁内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调节模仁,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调节模仁之间设有第二调节模仁;
所述第二调节模仁内开设第一注塑流道,所述第一调节模仁内开设第二注塑流道,所述第一注塑流道与所述注塑口相通,注塑时所述第一注塑流道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相通,脱模时所述第一调节模仁能够沿其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的接触面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调节模仁的外端向远离所述定模仁的方向移动;
第一动模板,其设于所述定模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动模板内设有动模仁,所述定模仁、所述第一调节模仁、所述第二调节模仁和所述动模仁之间形成模腔,所述注塑口内的物料流经所述第一注塑流道和所述第二注塑流道后注入所述模腔,以形成电子产品外壳;
第二动模板,其可移动的设于所述第一动模板的一侧,用于在所述第二动模板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时使得所述定模板向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的方向移动;
推料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动模板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时,推动所述第一调节模仁沿其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的接触面转动,使所述第一注塑流道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错开,以封闭所述第一注塑流道;
所述推料组件包括:
推料针,其一端设于所述第二动模板的外侧,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动模板、所述第一动模板、所述动模仁和所述定模仁,并位于所述定模板的第二凹槽内;
第二压簧,其一端与所述推料针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调节模仁连接,在所述第二动模板带动所述推料针移动时,所述第二压簧将所述第一调节模仁的外端向远离所述定模仁的方向拨动,以使所述第一注塑流道与所述第二注塑流道错开;
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回收组件,所述回收组件用于回收所述第二注塑流道内的物料,所述回收组件包括:
储料腔,其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内,所述储料腔内设有负压发生装置;
收料流道,其设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内,并与所述储料腔相通,注塑时所述收料流道被所述第一调节模仁封闭,回收时所述收料流道与所述第一调节模仁相通;
密封杆,其通过第三压簧滑动设于所述收料流道内,用于密封所述收料流道,并在所述第三压簧的作用下远离所述储料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联动组件,所述联动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动模板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时带动所述定模板远离所述第一动模板,所述联动组件包括:
第一齿条,其一端与所述定模板固定连接;
第二齿条,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动模板固定连接;
齿轮,其与所述第一动模板连接,并与所述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分别啮合,在所述第二齿条移动带动所述齿轮转动时,使所述齿轮驱动所述第一齿条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动模板远离所述定模板的范围,所述限位组件包括:
限位槽,其开设于所述第一动模板靠近所述定模板的一侧;
限位柱,其一端通过第一压簧与所述第二动模板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设所述第一动模板,并位于所述定模板上的第一凹槽内,在所述第二动模板远离所述定模板时,所述限位柱的一端从所述第一凹槽内移动至所述限位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设置两组,且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动模板上,一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三个所述限位柱,且三个所述限位柱呈三角形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料针的截面为横向的L型,所述推料针包括:
本体,其贯穿所述第二动模板、所述第一动模板、所述动模仁和所述定模仁;
凸出部,其与所述本体伸出所述第二动模板的一端连接,以使第二动模板带动所述本体移动;
推料部,其与所述本体伸入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连接,用于通过所述第二压簧推动所述第一调节模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料组件设置两组,且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二动模板上,一组所述推料组件包括多个所述推料针,且多个所述推料针呈直线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的截面为等腰梯形,其等腰的侧面设为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上开设滑槽;
所述第一调节模仁的截面为近似直角梯形,其靠近所述第一弧形面的侧面设为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二弧形面上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滑槽滑动配合,以使所述第一调节模仁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调节模仁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模仁靠近所述定模仁的侧面和/或其相对于所述第二弧形面设置的侧面上设有凸块,以在所述电子产品外壳上打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140138.1A CN118650822B (zh) | 2024-08-20 | 2024-08-20 |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140138.1A CN118650822B (zh) | 2024-08-20 | 2024-08-20 |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650822A CN118650822A (zh) | 2024-09-17 |
CN118650822B true CN118650822B (zh) | 2024-10-15 |
Family
ID=92706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140138.1A Active CN118650822B (zh) | 2024-08-20 | 2024-08-20 |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650822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73973A (zh) * | 2011-05-13 | 2012-11-14 | 哈希斯热流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热流道注塑模具装置的残留树脂排出装置 |
CN104487226A (zh) * | 2012-06-22 | 2015-04-01 | 加压科技有限公司 | 真空注射成型设备及使用该设备的注射成型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544422U (zh) * | 2010-03-11 | 2010-08-11 | 镒生电线塑料(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注塑料头切断装置 |
CN201755888U (zh) * | 2010-08-05 | 2011-03-09 |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脱模机构 |
CN104707964A (zh) * | 2013-12-13 | 2015-06-17 | 牟维军 | 金属压铸模具连杆抽圆弧孔的模具机构 |
CN204749141U (zh) * | 2015-07-13 | 2015-11-11 | 李金国 | 一种旋转式自动断浇模具 |
CN112659488B (zh) * | 2020-12-04 | 2022-10-04 | 苏州宝昱来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保险杠模具 |
CN216832040U (zh) * | 2021-12-01 | 2022-06-28 | 青岛基姆特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 便于注塑生产中的自动切断侧浇口模具 |
-
2024
- 2024-08-20 CN CN202411140138.1A patent/CN1186508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73973A (zh) * | 2011-05-13 | 2012-11-14 | 哈希斯热流道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热流道注塑模具装置的残留树脂排出装置 |
CN104487226A (zh) * | 2012-06-22 | 2015-04-01 | 加压科技有限公司 | 真空注射成型设备及使用该设备的注射成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650822A (zh) | 2024-09-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05682B (zh) | 注塑模具 | |
CN118596470A (zh) | 一种进胶量平衡的笔记本壳生产用双色注塑模具及其方法 | |
CN217916495U (zh) | 一种多零件的大角度汽车中空塑料管模具 | |
CN118650822B (zh) |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生产用注塑模具 | |
CN118650821A (zh) | 一种汽车配件注塑模具及注塑装置 | |
CN220946469U (zh) | 一种动模侧开板驱动定模滑块脱模结构 | |
CN118358129A (zh) | 一种双色注塑生产的旋转倒装模具结构及注塑工艺 | |
CN217553015U (zh) | 一种有定模侧液压缸先抽脱模的注射模具 | |
CN219360184U (zh) | 一种模具内自动切水口结构 | |
CN115042393A (zh) | 一种注塑浇口和产品自动分离的机构及注塑成型方法 | |
CN210047016U (zh) | 一种注塑模具三级行位出模结构 | |
CN210139584U (zh) | 一种定模智能二次脱模注塑模结构 | |
CN112078097A (zh) | 一种嵌入式无支撑全包胶注塑的工艺 | |
CN221212573U (zh) | 一种针阀式热唧嘴模具 | |
CN222755944U (zh) | 一种注塑等电位回水环模具结构 | |
CN221584374U (zh) | 箱包拉杆注塑模具 | |
CN217752560U (zh) | 一种带有可限位下滑块的注塑模具 | |
US4678421A (en) | Resin molding apparatus | |
CN216400428U (zh) | 一种可对内部造型块进行更换的自顶出注塑模具 | |
CN206475382U (zh) | 一种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 | |
CN220129370U (zh) | 一种氮气真空注塑模具 | |
CN219133055U (zh) | 塑料盖板注塑模具 | |
CN221641653U (zh) | 一种可互换的接头配件模具 | |
CN221315051U (zh) | 一种电动工具弯管模具 | |
CN220923086U (zh) | 一种橡胶板三板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