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398973A - 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 Google Patents
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398973A CN118398973A CN202410832878.5A CN202410832878A CN118398973A CN 118398973 A CN118398973 A CN 118398973A CN 202410832878 A CN202410832878 A CN 202410832878A CN 118398973 A CN118398973 A CN 11839897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temperature
- time
- wake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9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7958 sleep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2618 wa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266 hiber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1121408 Homo sapiens L-amino-acid oxid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6388 L-amino-acid oxid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622 sleep tim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827703 Homo sapiens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3591 Polyphosphoinositide phosphatase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012902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FIG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3391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KAR5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algorithms, flow charts, software details or the lik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2—Matching criteria, e.g. proximity measure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10/00—Economic sectors
- G16Y10/40—Transportation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20/00—Information sensed or collected by the things
- G16Y20/10—Information sensed or collected by the things relating to the environment, e.g. temperature; relating to location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40/00—IoT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G16Y40/10—Detection; Monitoring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40/00—IoT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G16Y40/20—Analytics; Diagnosi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40/00—IoT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G16Y40/30—Control
- G16Y40/35—Management of things, i.e. controlling in accordance with a policy or in order to achieve specified objectiv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5—Heating or keeping warm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3—Control systems
- H01M10/635—Control systems based on ambient 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conomics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Accounting & Taxation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以指示云端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发送到云端;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车辆的使用场景来进行灵活调整车辆电池的保温控制和参数,智能化和精准化地控制电池的温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益普遍,保证在全温度范围使用车辆时都能体验到电池的最优性能的需求是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电池的保温控制也是电池热管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动力电池保温控制的精准性,对车辆的充电、行驶性能影响较大,现有的动力电池保温控制一般是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环境温度,来控制加热保温模块对动力进行保温,然而,这种保温控制方式无法灵活调节电池的保温控制和保温参数,不够智能化和精准化。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用以解决现有的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式无法灵活调节电池的保温控制和参数,不够智能化和精准化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以指示云端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
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发送到云端;
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
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获取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以指示云端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发送到云端;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可以根据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车辆的使用场景来进行灵活调整车辆电池的保温控制和参数,智能化和精准化地控制电池的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温度数据,包括:
获取车辆休眠前一时刻的第一环境温度、第一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一电池最高温度,以及车辆唤醒第一时刻的第二环境温度、第二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二电池最高温度;
采集电池加热开始的第三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低温度,以及加热停止的第四环境温度、第四电池最低温度;
采集电池冷却开始的第五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以及冷却停止的第六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获取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包括:
接收客户端首次设置的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一保温时间进行存储,并发送到云端;
接收客户端非首次设置的第二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保温时间,对比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电池保温模式,且对比第一保温时间和第二保温时间;
若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电池保温模式不相同,和/或第一保温时间和第二保温时间不相同,则将第二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保温时间进行存储,结合设置变更标识发送至云端,同时反馈设置成功信息至客户端。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包括:
接收云端的场景参数;
当识别车辆已充电完成且充电枪保持连接状态且车辆未休眠时,若未接收到用户端的电池保温模式,不启动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功能;
若接收到用户端的电池保温模式,比较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
若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保温唤醒间隔,则不进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其中,第一保温唤醒间隔通过场景参数计算得到;
若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大于第一保温唤醒间隔,则进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
根据场景参数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包括:
接收云端基于保温模式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的保温唤醒信号和唤醒模式,与车端的存储信息进行校验;
若校验通过,车端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控制结果至云端;
如校验不通过,车端未开启电池保温控制功能,反馈保温启动失败原因至云端,以指示云端更新场景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若校验通过,车端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控制结果至云端,包括:
识别到车辆已充电完成且交流充电枪保持连接状态且车辆未休眠时,电池保温控制功能标识为有效;
若电池最低温度低于加热启动温度,开启加热控制,若电池最高温度高于冷却启动温度,开启冷却控制;
当正常开启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达到目标温度后,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停止,判断电池保温模式;
若保温模式为单次保温,清除存储的保温模式和保温唤醒时间,恢复初始存储状态;
若保温模式为循环保温,保持存储的保温模式,并重新计算保温唤醒时间。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应用于云端,包括:
接收车端的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
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
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实时校准车端当前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基于保温模式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保温唤醒信号至车端,以控制车端执行电池保温,并接收车端的反馈校验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包括:
以车辆休眠前一时刻的第一环境温度、第一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一电池最高温度,以及车辆唤醒第一时刻的第二环境温度、第二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二电池最高温度作为车辆休眠场景标签,计算得到电池最低温度变化速率和电池最高温度变化速率;
设定车辆休眠场景的场景编号,该车辆休眠场景的参数包括电池最低温度变化速率和电池最高温度变化速率;
以电池加热开始的第三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低温度,以及加热停止的第四环境温度、第四电池最低温度作为电池加热场景标签,计算得到电池温升速率;
设定电池加热场景的场景编号,该电池加热场景的参数包括电池温升速率;
以电池冷却开始的第五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以及冷却停止的第六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作为电池冷却场景标签,计算得到电池温降速率;
设定电池冷却场景的场景编号,该电池冷却场景的参数包括电池温降速率。
进一步地,所述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实时校准车端当前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包括:
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获取车端的实时环境温度信息;
通过实时环境温度信息判断场景标签,以获取场景参数;
根据场景参数匹配温度变化参数,校准云端保温唤醒时间;
比较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和云端校准后的保温唤醒时间的差值,若差值在预设校准值内,则采用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若差值超过预设校准值,则将云端校准后的保温唤醒时间作为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以指示云端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
时间计算模块,用于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发送到云端;
保温执行模块,用于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包括:
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车端的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
场景匹配模块,用于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
时间校准模块,用于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实时校准车端当前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控制发送模块,用于基于保温模式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保温唤醒信号至车端,以控制车端执行电池保温,并接收车端的反馈校验结果。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总线与所述存储器相连,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取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服务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在由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施如上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温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保温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温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保温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请参看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温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电池保温控制方法,用于车端,所述方法包括:
110、获取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以指示云端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
具体的,车端电池控制器进行数据采集,并将采集的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同步上传云端,以便云端根据车辆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分析,计算场景参数;可选的,车辆信息包括车辆类型、车辆型号、电池型号等信息,可选的,采集车辆休眠前一时刻数据,包括休眠前一时刻的环境温度、电池温度;采集车辆唤醒时第一时刻有效数据,包括唤醒时第一时刻的环境温度、电池温度;采集电池加热数据,包括加热开始时环境温度、电池温度和加热停止时环境温度、电池温度;采集电池冷却数据,包括冷却开始时环境温度、电池温度和冷却停止时环境温度、电池温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还可以具体化为:所述获取温度数据,包括:
111、获取车辆休眠前一时刻的第一环境温度、第一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一电池最高温度,以及车辆唤醒第一时刻的第二环境温度、第二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二电池最高温度。
112、采集电池加热开始的第三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低温度,以及加热停止的第四环境温度、第四电池最低温度。
113、采集电池冷却开始的第五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以及冷却停止的第六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
可以理解的是,采集车辆休眠前一时刻的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车辆唤醒第一时刻的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电池加热开始和停止的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电池冷却开始和停止的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将采集的数据发送到云端,通过云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场景分析和匹配,并进行场景编号,计算每个场景下温度变化参数,更新车端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参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还可以具体化为:所述获取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包括:
114、接收客户端首次设置的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一保温时间进行存储,并发送到云端。
115、接收客户端非首次设置的第二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保温时间,对比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电池保温模式,且对比第一保温时间和第二保温时间。
116、若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电池保温模式不相同,和/或第一保温时间和第二保温时间不相同,则将第二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保温时间进行存储,结合设置变更标识发送至云端,同时反馈设置成功信息至客户端。
具体的,车端电池控制器接收及存储用户端发送的保温模式,其中,保温模式包括用户保温时间、模式信号,其中,用户端可以是车端人机交互界面、客户端或APP等。
可选的,车端电池控制器接收用户在车端人机交互界面或客户端设置的电池保温模式和保温时间,设置来源可以是仪表、中控界面、手机端App等,电池保温模式可以是单次保温、循环保温,其中,保温时间范围为00:00~23:59。
可选的,用户首次设置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一保温时间时,车端电池控制器将接收的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一保温时间写入存储器中,并发送给云端。
可选的,用户非首次设置第二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保温时间时,车端电池控制器将接收的第二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保温时间与存储器中的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一保温时间进行比较,如模式和时间的信号数值不一致,将新设置的第二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保温时间写入存储器中,并反馈给车端人机交互界面或客户端设置成功,同步更新发送给云端的第二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保温时间及设置变更标识;若如模式和时间的信号数值一致,则无需更新电池保温模式和保温时间。
120、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发送到云端。
可选的,当车端电池控制器识别到车辆已充电完成且交流充电枪保持连接状态且车辆未休眠时,如用户未设置电池保温模式,即未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电池保温模式,则不启动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功能;如用户已设置电池保温模式,即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电池保温模式,根据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关系,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还可以具体化为:所述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包括:
121、接收云端的场景参数。
122、当识别车辆已充电完成且充电枪保持连接状态且车辆未休眠时,若未接收到用户端的电池保温模式,不启动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功能。
123、若接收到用户端的电池保温模式,比较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
124、若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保温唤醒间隔,则不进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其中,第一保温唤醒间隔通过场景参数计算得到。
125、若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大于第一保温唤醒间隔,则进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
126、根据场景参数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可选的,当车端电池控制器识别到车辆已充电完成且交流充电枪保持连接状态且车辆未休眠时,如用户未设置电池保温模式,即未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电池保温模式,则不启动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功能;如用户已设置电池保温模式,即接收到客户端发送的电池保温模式,比较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关系,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示例性的,计算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
Δtkt=tkt0-tnow;
其中,tkt0为用户设置保温时间,tnow为当前时间。
若0<Δtkt≤Δt1,不进行保温唤醒时间计算,电池保温控制功能使能标识置为0,其中,Δt1通过当前电池加热场景或冷却场景参数计算得到。
若采集的电池最低温度低于加热开启温度,使用电池加热场景参数计算Δt1=ΔtH:
;
其中,为电池加热场景的电池温升速率,为加热开启温度,为电池最低温度;
若电池最高温度高于冷却开启温度,使用电池冷却场景参数计算Δt1=ΔtC:
;
其中为电池冷却场景的电池温升速率,为冷却开启温度,为电池最高温度;
若Δt1<Δtkt≤2Δt1,不进行保温唤醒时间计算,电池保温控制功能使能标识置为1,直接触发电池的保温执行控制功能。
若Δtkt>2Δt1,电池保温控制功能使能标识置为0,通过车辆休眠场景参数,以及电池加热场景或冷却场景参数,计算保温唤醒时间tkt。
具体的,通过将当前环境温度、电池最低温度、电池最高温度与车辆休眠场景的标签值进行比较,如温度偏差±2℃,认为场景匹配,采用该场景的参数组。
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刻预测电池最高温度和电池最低温度:
;
;
其中,为电池休眠场景的电池最低温度变化速率,为电池休眠场景的电池最高温度变化速率;
若电池最高温度高于冷却开启温度,保温唤醒时间为tkt=tkt0-ΔtC。
若电池最低温度低于加热开启温度,保温唤醒时间为tkt=tkt0-ΔtH。
若预测的电池最高温度与电池最低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值,电池保温控制功能使能标识置为0,保温唤醒时间设置为无效值。
将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至云端,车端存储器同步存储,接收到云端反馈信号为“接收成功”,启动车辆休眠流程。
可以理解的是,预设温差值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需求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130、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
具体的,车端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车端被唤醒,接收唤醒模式,与车端存储信息进行校验,如校验通过,车端进行保温控制执行,如本次唤醒不满足保温条件,由云端统计不满足原因,同步更新云端计算保温唤醒时间参数,如校验不通过,反馈云端校验结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还可以具体化为:所述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包括:
131、接收云端基于保温模式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的保温唤醒信号和唤醒模式,与车端的存储信息进行校验。
132、若校验通过,车端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控制结果至云端。
具体的,识别到车辆已充电完成且交流充电枪保持连接状态且车辆未休眠时,电池保温控制功能标识为有效;若电池最低温度低于加热启动温度,开启加热控制,若电池最高温度高于冷却启动温度,开启冷却控制;当正常开启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达到目标温度后,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停止,判断电池保温模式;若保温模式为单次保温,清除存储的保温模式和保温唤醒时间,恢复初始存储状态;若保温模式为循环保温,保持存储的保温模式,并重新计算保温唤醒时间。
133、如校验不通过,车端未开启电池保温控制功能,反馈保温启动失败原因至云端,以指示云端更新场景参数。
可选的,车端电池控制器接收到云端发送的唤醒模式为保温唤醒,比较当前时间与存储器中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如二者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设定唤醒时间阈值,电池保温控制功能使能标识置为1,其中,设定唤醒时间阈值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
可选的,当车端电池控制器识别到车辆已充电完成且交流充电枪保持连接状态且车辆未休眠时,电池保温控制功能使能标识为1,如果电池最低温度低于加热启动温度或电池最高温度高于冷却启动温度,开启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否则,不启动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
如果正常开启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达到加热目标温度或冷却目标温度后,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停止,判断电池保温模式:
若保温模式为单次保温,清除存储的电池保温模式、电池保温唤醒时间,恢复初始存储状态;若保温模式为循环保温,保持存储的电池保温模式,并重新计算保温唤醒时间。
可选的,如果车端电池控制器按时保温唤醒,但不满足校验条件,未开启保温控制功能,反馈给云端保温启动失败原因,云端更新场景参数。如果车端电池控制器按时保温唤醒,但不满足温度条件,未开启保温控制功能,反馈给云端保温启动失败原因,云端更新场景参数。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获取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以指示云端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发送到云端;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可以根据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车辆的使用场景来进行灵活调整车辆电池的保温执行和参数,智能化和精准化地控制电池的温度。
第二方面,请参看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保温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电池保温控制方法,用于云端,所述方法包括:
210、接收车端的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
可选的,温度数据包括车辆休眠前一时刻的第一环境温度、第一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一电池最高温度,车辆唤醒第一时刻的第二环境温度、第二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二电池最高温度,电池加热开始的第三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低温度,加热停止的第四环境温度、第四电池最低温度,电池冷却开始的第五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以及冷却停止的第六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
可选的,云端接收车端电池控制器发送电池保温模式和保温时间,并进行存储,当用户设置的电池保温模式、保温时间信息变更时,通过识别车端电池控制器发送的设置变更标识变化,更新云端存储的电池保温模式、保温时间信息,以及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参数。
220、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
具体的,云端根据车辆上传数据和车辆信息、电池信息,识别相同车辆同款电池温度变化场景,以环境温度、电池温度为场景标签,并进行场景编号,计算每个场景下温度变化参数,更新车端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参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场景包括电池静态场景(电池休眠场景)、电池加热场景和电池冷却场景。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还可以具体化为:所述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包括:
221、以车辆休眠前一时刻的第一环境温度、第一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一电池最高温度,以及车辆唤醒第一时刻的第二环境温度、第二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二电池最高温度作为车辆休眠场景标签,计算得到电池最低温度变化速率和电池最高温度变化速率。
222、设定车辆休眠场景的场景编号,该车辆休眠场景的参数包括电池最低温度变化速率和电池最高温度变化速率。
223、以电池加热开始的第三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低温度,以及加热停止的第四环境温度、第四电池最低温度作为电池加热场景标签,计算得到电池温升速率。
224、设定电池加热场景的场景编号,该电池加热场景的参数包括电池温升速率。
225、以电池冷却开始的第五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以及冷却停止的第六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作为电池冷却场景标签,计算得到电池温降速率。
226、设定电池冷却场景的场景编号,该电池冷却场景的参数包括电池温降速率。
具体的,根据设定的场景编号,便于存储和识别,根据与场景编号匹配对应的电池场景和场景参数,实现对电池进行保温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静态温度变化参数计算过程如下:
接收车辆休眠前一时刻的时间,采集此刻的第一环境温度、第一电池最低温度、第一电池最高温度。
接收车辆唤醒时第一时刻的时间,采集此刻的第二环境温度、第二电池最低温度、第二电池最高温度。
计算车辆从休眠到唤醒的时间间隔:
Δt=t2-t1;
其中,t1为唤醒第一时刻的时间,t2为休眠前一时刻的时间;
计算从休眠到唤醒的环境温度变化值:
ΔT=|Te2- Te1|;
其中,Te1为休眠前一时刻的第一环境温度,Te2为唤醒第一时刻的第二环境温度;
若从休眠到唤醒的环境温度变化值小于或等于第一设定温度间隔,则计算电池最低温度变化速率:
;
其中,为休眠前一时刻的第一电池最低温度,为唤醒第一时刻的第一电池最低温度;
计算电池最高温度变化速率:
;
其中,为休眠前一时刻的第二电池最高温度,为唤醒第一时刻的第二电池最高温度;
若从休眠到唤醒的环境温度变化值大于第一设定温度间隔,则不计算电池最低温度变化速率,其中,第一设定温度间隔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加热温度变化参数计算过程如下:
接收电池加热开始的第三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低温度,以及加热停止的第四环境温度、第四电池最低温度。
计算电池加热时环境温度变化值:
ΔTeH=|TeHS1- TeHS2|;
其中,TeHS1为加热开始的第三环境温度,TeHS2为加热停止的第四环境温度;
若电池加热的环境温度变化值小于或等于第二设定温度间隔,则计算电池温升速率:
;
其中,为加热开始的第三电池最低温度,为加热停止的第四电池最低温度,为加热开始至停止的时间;
若电池加热的环境温度变化值大于第二设定温度间隔,则不计算电池温升速率,其中,第二设定温度间隔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冷却温度变化参数计算过程如下:
接收电池冷却开始的第五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以及冷却停止的第六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
计算电池冷却时环境温度变化值:
ΔTeC=|TeCS1- TeCS2|;
其中,TeCS1为冷却开始的第五环境温度,TeCS2为冷却停止的第六环境温度;
若电池冷却的环境温度变化值小于或等于第三设定温度间隔,则计算电池温降速率:
;
其中,为冷却开始的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为冷却停止的第四电池最高温度,为冷却开始至停止的时间;
若电池冷却的环境温度变化值大于第三设定温度间隔,则不计算电池温降速率,其中,第三设定温度间隔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
示例性的,以第一环境温度、第一电池最低温度、第一电池最高温度、第二环境温度、第二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二电池最高温度为车辆休眠场景标签,场景编号为S1~Sn,每个场景包含参数组:电池最低温度变化速率和电池最高温度变化速率。
示例性的,以第三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低温度、第四环境温度、第四电池最低温度为电池加热场景标签,场景编号为SH1~SH2,每个场景包含参数:电池温升速率。
示例性的,以第五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第六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为电池冷却场景标签,场景编号为SC1~SC2,每个场景包含参数:电池温降速率。
可选的,预设定时周期由云端发送场景标签、场景参数组给车端电池控制器,以便车端和云端同步存储。
230、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实时校准车端当前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具体的,车端电池控制器上传电池保温唤醒时间,云端识别并判断车端的场景标签,通过车端的场景标签定位实时获取附近环境温度信息,根据环境温度变化调整云端场景编号,通过对应场景编号,匹配温度变化参数,校准云端保温唤醒时间。比较车端上传保温唤醒时间与云端校准后的保温唤醒时间,如偏差在预设范围内,按车端上传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控制车端电池控制器唤醒,如偏差在预设范围外,按云端校准后的保温唤醒时间控制车端电池控制器唤醒。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还可以具体化为:所述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实时校准车端当前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包括:
231、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获取车端的实时环境温度信息。
232、通过实时环境温度信息判断场景标签,以获取场景参数。
233、根据场景参数匹配温度变化参数,校准云端保温唤醒时间。
234、比较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和云端校准后的保温唤醒时间的差值,若差值在预设校准值内,则采用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若差值超过预设校准值,则将云端校准后的保温唤醒时间作为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示例性的,云端实时匹配场景,云端通过车端电池控制器上传数据,识别车辆休眠时刻,通过车辆休眠时刻的位置信息获取附近环境温度数据,通过将当前环境温度、电池最低温度、电池最高温度与车辆休眠场景的标签值进行比较,如温度偏差±2℃,认为场景匹配,采用该场景的参数组,并根据识别的场景参数,实时计算云端的保温唤醒时间;可以理解的是,云端的保温唤醒时间的计算方法与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的计算方法相同。
示例性的,云端校准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先计算云端的保温唤醒时间与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的差值:
;
其中,为云端的保温唤醒时间,为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如果两者的差值小于第一设定唤醒时间阈值或大于第二设定唤醒时间阈值,则不调整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如果两者的差值在第一设定唤醒时间阈值和第二设定唤醒时间阈值之间,则将云端校准后的保温唤醒时间作为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则按云端校准后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控制车端电池控制器唤醒并启动电池保温控制功能。
240、基于保温模式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保温唤醒信号至车端,以控制车端执行电池保温,并接收车端的反馈校验结果。
具体的,云端识别已到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识别到唤醒模式设置为保温唤醒,发送保温唤醒信号至车端,唤醒车端电池控制器启动保温控制功能判断,并接收车端的反馈校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端电池控制器接收到云端发送的唤醒模式为保温唤醒,比较当前时间与存储器中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如二者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设定唤醒时间阈值,电池保温控制功能使能标识置为1,其中,设定唤醒时间阈值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
可选的,当车端电池控制器识别到车辆已充电完成且交流充电枪保持连接状态且车辆未休眠时,电池保温控制功能使能标识为1,如果电池最低温度低于加热启动温度或电池最高温度高于冷却启动温度,开启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否则,不启动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
如果正常开启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达到加热目标温度或冷却目标温度后,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停止,判断电池保温模式:
若保温模式为单次保温,清除存储的电池保温模式、电池保温唤醒时间,恢复初始存储状态;若保温模式为循环保温,保持存储的电池保温模式,并重新计算保温唤醒时间。
可选的,如果车端电池控制器按时保温唤醒,但不满足校验条件,未开启保温控制功能,反馈给云端保温启动失败原因,云端更新场景参数。如果车端电池控制器按时保温唤醒,但不满足温度条件,未开启保温控制功能,反馈给云端保温启动失败原因,云端更新场景参数。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接收车端的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实时校准车端当前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基于保温模式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保温唤醒信号至车端,以控制车端执行电池保温,并接收车端的反馈校验结果;可以根据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车辆的使用场景来进行灵活调整车辆电池的保温执行和参数,智能化和精准化地控制电池的温度。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云端通过车辆上传数据,识别相同车型相同类型电池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场景,计算每个场景下温度变化速率,更新车端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参数,解决车端电池控制器无法识别不同用户使用习惯,只靠单一参数或公式计算保温唤醒时间导致的误差偏大问题。
车端电池控制器计算并上传保温唤醒时间给云端,云端根据车辆休眠期间环境温度变化校准唤醒时间,解决车辆休眠期间对温度变化速率判断盲点。车端进行保温控制执行,如本次唤醒不满足保温条件,由云端统计不满足原因,同步更新云端计算保温唤醒时间参数,持续优化电池保温控制功能,使唤醒时间计算更精准。
本申请实施例利用云端大数据优势统计电池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场景,匹配不同用户使用习惯,同类车型同款电池的参数可通过云端批量更新,随场景增加,不同车辆的保温唤醒时间在初遇同类场景时保温唤醒时间计算会更加精准。同时通过车端和云端交互,适时更新唤醒时间计算参数,比预设、固化参数或复杂算法更具普适性。
第三方面,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参考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具体包括:信息获取模块301、时间计算模块302和保温执行模块303。
其中,信息获取模块301用于获取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以指示云端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时间计算模块302用于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发送到云端;保温执行模块303用于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具体包括:车端数据采集模块,对车端数据进行采集和车辆、电池信息同步上传云端。采集车辆休眠前一时刻的第一环境温度、第一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一电池最高温度,以及车辆唤醒第一时刻的第二环境温度、第二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二电池最高温度;采集电池加热开始的第三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低温度,以及加热停止的第四环境温度、第四电池最低温度;采集电池冷却开始的第五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以及冷却停止的第六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
车端保温信息处理模块,识别并存储用户保温时间、模式设置,包括但不限于读取车端设置、APP设置等。
车端保温唤醒时间计算模块,根据电池温度变化参数计算保温唤醒时间并上传云端。
车端电池保温控制执行模块,车端被唤醒后,将接收到的唤醒模式与车端存储信息进行校验,如校验通过,车端进行保温控制执行,如本次唤醒不满足保温条件,由云端统计不满足原因,同步更新云端计算保温唤醒时间参数。如校验不通过,反馈云端校验结果。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获取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以指示云端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发送到云端;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可以根据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车辆的使用场景来进行灵活调整车辆电池的保温执行和参数,智能化和精准化地控制电池的温度。
第四方面,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参考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具体包括:信息接收模块401、场景匹配模块402、时间校准模块403和控制发送模块404。
其中,信息接收模块401用于接收车端的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场景匹配模块402用于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时间校准模块403用于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实时校准车端当前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控制发送模块404用于基于保温模式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保温唤醒信号至车端,以控制车端执行电池保温,并接收车端的反馈校验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具体包括:云端场景识别及参数计算模块,根据车辆采集的温度数据和车辆信息、电池信息,识别相同车辆同款电池温度变化场景,以环境温度、电池温度为场景标签,并进行场景编号,计算每个场景下温度变化参数,发送并更新车端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参数。
云端保温信息处理模块,接收并存储车端发送的用户保温时间、模式设置。
云端保温唤醒时间计算模块,根据环境温度变化调整场景匹配,校准云端保温唤醒时间。
电池保温唤醒控制模块,识别已到保温唤醒时间,下发唤醒模式,唤醒车端电池控制器。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接收车端的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实时校准车端当前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基于保温模式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保温唤醒信号至车端,以控制车端执行电池保温,并接收车端的反馈校验结果;可以根据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车辆的使用场景来进行灵活调整车辆电池的保温执行和参数,智能化和精准化地控制电池的温度。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云端通过车辆上传数据,识别相同车型相同类型电池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场景,计算每个场景下温度变化速率,更新车端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参数,解决车端电池控制器无法识别不同用户使用习惯,只靠单一参数或公式计算保温唤醒时间导致的误差偏大问题。
车端电池控制器计算并上传保温唤醒时间给云端,云端根据车辆休眠期间环境温度变化校准唤醒时间,解决车辆休眠期间对温度变化速率判断盲点。车端进行保温控制执行,如本次唤醒不满足保温条件,由云端统计不满足原因,同步更新云端计算保温唤醒时间参数,持续优化电池保温控制功能,使唤醒时间计算更精准。
本申请实施例利用云端大数据优势统计电池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场景,匹配不同用户使用习惯,同类车型同款电池的参数可通过云端批量更新,随场景增加,不同车辆的保温唤醒时间在初遇同类场景时保温唤醒时间计算会更加精准。同时通过车端和云端交互,适时更新唤醒时间计算参数,比预设、固化参数或复杂算法更具普适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可以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第五方面,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集成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该电子设备包括:输入装置73、输出装置74、存储器72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71;所述存储器72,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71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71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其中输入装置73、输出装置74、存储器72和处理器71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5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处理器7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72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设备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
上述提供的电子设备可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在计算机程序运行时控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如上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且能达到与之相同的有益效果。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包含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介质,其计算机可执行指令不限于如上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还可以执行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中的相关操作。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核心网设备、OAM(OpenApplicationModel,开放应用模型)或者其它可编程装置。
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集成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也可以是光介质,例如,数字视频光盘;还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两种类型的存储介质。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4)
1.一种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端,包括:
获取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以指示云端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
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发送到云端;
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温度数据,包括:
获取车辆休眠前一时刻的第一环境温度、第一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一电池最高温度,以及车辆唤醒第一时刻的第二环境温度、第二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二电池最高温度;
采集电池加热开始的第三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低温度,以及加热停止的第四环境温度、第四电池最低温度;
采集电池冷却开始的第五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以及冷却停止的第六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包括:
接收客户端首次设置的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一保温时间进行存储,并发送到云端;
接收客户端非首次设置的第二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保温时间,对比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电池保温模式,且对比第一保温时间和第二保温时间;
若第一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电池保温模式不相同,和/或第一保温时间和第二保温时间不相同,则将第二电池保温模式和第二保温时间进行存储,结合设置变更标识发送至云端,同时反馈设置成功信息至客户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包括:
接收云端的场景参数;
当识别车辆已充电完成且充电枪保持连接状态且车辆未休眠时,若未接收到用户端的电池保温模式,不启动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功能;
若接收到用户端的电池保温模式,比较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
若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一保温唤醒间隔,则不进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其中,第一保温唤醒间隔通过场景参数计算得到;
若用户设置保温时间与当前时间的差值大于第一保温唤醒间隔,则进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计算;
根据场景参数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包括:
接收云端基于保温模式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的保温唤醒信号和唤醒模式,与车端的存储信息进行校验;
若校验通过,车端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控制结果至云端;
如校验不通过,车端未开启电池保温控制功能,反馈保温启动失败原因至云端,以指示云端更新场景参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校验通过,车端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控制结果至云端,包括:
识别到车辆已充电完成且交流充电枪保持连接状态且车辆未休眠时,电池保温控制功能标识为有效;
若电池最低温度低于加热启动温度,开启加热控制,若电池最高温度高于冷却启动温度,开启冷却控制;
当正常开启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达到目标温度后,加热控制或冷却控制停止,判断电池保温模式;
若保温模式为单次保温,清除存储的保温模式和保温唤醒时间,恢复初始存储状态;
若保温模式为循环保温,保持存储的保温模式,并重新计算保温唤醒时间。
7.一种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云端,包括:
接收车端的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
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
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实时校准车端当前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基于保温模式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保温唤醒信号至车端,以控制车端执行电池保温,并接收车端的反馈校验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包括:
以车辆休眠前一时刻的第一环境温度、第一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一电池最高温度,以及车辆唤醒第一时刻的第二环境温度、第二电池最低温度和第二电池最高温度作为车辆休眠场景标签,计算得到电池最低温度变化速率和电池最高温度变化速率;
设定车辆休眠场景的场景编号,该车辆休眠场景的参数包括电池最低温度变化速率和电池最高温度变化速率;
以电池加热开始的第三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低温度,以及加热停止的第四环境温度、第四电池最低温度作为电池加热场景标签,计算得到电池温升速率;
设定电池加热场景的场景编号,该电池加热场景的参数包括电池温升速率;
以电池冷却开始的第五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以及冷却停止的第六环境温度、第三电池最高温度作为电池冷却场景标签,计算得到电池温降速率;
设定电池冷却场景的场景编号,该电池冷却场景的参数包括电池温降速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实时校准车端当前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包括:
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获取车端的实时环境温度信息;
通过实时环境温度信息判断场景标签,以获取场景参数;
根据场景参数匹配温度变化参数,校准云端保温唤醒时间;
比较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和云端校准后的保温唤醒时间的差值,若差值在预设校准值内,则采用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若差值超过预设校准值,则将云端校准后的保温唤醒时间作为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10.一种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端,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并发送到云端,以指示云端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
时间计算模块,用于接收场景参数,结合保温模式计算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发送到云端;
保温执行模块,用于接收云端的保温唤醒信号,以执行电池保温控制,并反馈唤醒结果至云端。
11.一种电池保温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云端,包括:
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车端的车辆信息、温度数据和保温模式,其中,所述温度数据包括环境温度和电池温度;
场景匹配模块,用于根据车辆信息和温度数据进行场景匹配,并计算场景参数;
时间校准模块,用于接收车端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并实时校准车端当前的电池保温唤醒时间;
控制发送模块,用于基于保温模式和电池保温唤醒时间,发送保温唤醒信号至车端,以控制车端执行电池保温,并接收车端的反馈校验结果。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处理器通过所述总线与所述存储器相连,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取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服务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电池保温控制方法。
14.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所述指令在由计算机执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实施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832878.5A CN118398973B (zh) | 2024-06-26 | 2024-06-26 | 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832878.5A CN118398973B (zh) | 2024-06-26 | 2024-06-26 | 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398973A true CN118398973A (zh) | 2024-07-26 |
CN118398973B CN118398973B (zh) | 2024-10-29 |
Family
ID=92001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832878.5A Active CN118398973B (zh) | 2024-06-26 | 2024-06-26 | 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8398973B (zh)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497768A (zh) * | 2022-01-24 | 2022-05-13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方法、系统及车辆 |
WO2022174820A1 (zh) * | 2021-02-22 | 2022-08-25 |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车辆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5411410A (zh) * | 2022-08-25 | 2022-11-29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的插枪保温控制系统、方法、车辆及介质 |
CN115959006A (zh) * | 2022-12-26 | 2023-04-14 | 章鱼博士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热管理控制方法、电池管理系统和电动车辆 |
CN116001647A (zh) * | 2022-12-15 | 2023-04-25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动力电池热管理方法和系统 |
CN116373691A (zh) * | 2023-04-28 | 2023-07-04 | 蜂巢传动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插枪保温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
CN116476702A (zh) * | 2023-05-31 | 2023-07-25 | 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的加热方法、整车控制器、车辆及存储介质 |
CN116872796A (zh) * | 2023-08-18 | 2023-10-13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包热管理方法、装置和车辆 |
CN116960525A (zh) * | 2023-07-28 | 2023-10-27 |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预加热方法及电池预加热系统 |
CN117301956A (zh) * | 2022-06-24 | 2023-12-29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载动力电池的温度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介质 |
CN117341542A (zh) * | 2023-11-20 | 2024-01-05 |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
CN118107443A (zh) * | 2024-02-29 | 2024-05-31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充电插枪的预热控制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及车辆 |
-
2024
- 2024-06-26 CN CN202410832878.5A patent/CN11839897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74820A1 (zh) * | 2021-02-22 | 2022-08-25 |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车辆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4497768A (zh) * | 2022-01-24 | 2022-05-13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方法、系统及车辆 |
CN117301956A (zh) * | 2022-06-24 | 2023-12-29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载动力电池的温度控制方法、系统、车辆及介质 |
CN115411410A (zh) * | 2022-08-25 | 2022-11-29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的插枪保温控制系统、方法、车辆及介质 |
CN116001647A (zh) * | 2022-12-15 | 2023-04-25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车辆动力电池热管理方法和系统 |
CN115959006A (zh) * | 2022-12-26 | 2023-04-14 | 章鱼博士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热管理控制方法、电池管理系统和电动车辆 |
CN116373691A (zh) * | 2023-04-28 | 2023-07-04 | 蜂巢传动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插枪保温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车辆 |
CN116476702A (zh) * | 2023-05-31 | 2023-07-25 | 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的加热方法、整车控制器、车辆及存储介质 |
CN116960525A (zh) * | 2023-07-28 | 2023-10-27 |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预加热方法及电池预加热系统 |
CN116872796A (zh) * | 2023-08-18 | 2023-10-13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包热管理方法、装置和车辆 |
CN117341542A (zh) * | 2023-11-20 | 2024-01-05 |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动力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
CN118107443A (zh) * | 2024-02-29 | 2024-05-31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充电插枪的预热控制方法、系统、可读存储介质及车辆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徐志峰;孙江辉;张兆龙;李玉军;: "基于场景识别的电动汽车唤醒、休眠策略设计", 汽车实用技术, no. 05, 15 March 2020 (2020-03-15)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8398973B (zh) | 2024-10-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631243B (zh) | 一种环境温度的监测方法、装置及机组 | |
CN116142033A (zh) | 车辆及其电池预热方法、装置以及存储介质 | |
WO2023197848A1 (zh) | 一种电池及电池充电方法 | |
WO2024139329A1 (zh) | 电池自加热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8398973B (zh) | 电池保温控制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程序产品 | |
CN116247337A (zh) | 动力电池智能热管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 |
WO2022267771A1 (zh) | 用于空调器预热的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空调系统 | |
CN114963552B (zh) | 热水器启动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7346292A (zh) | 空调器提前启动的控制方法、控制器及空调器 | |
CN117276749B (zh) | 储能系统的温控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15540247A (zh) | 空调降温控制方法、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842173A (zh) | 一种电池温度均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8818342A (zh) | 估算电池充电剩余时间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CN115436809B (zh) | 电池容量估算的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5033988B (zh) | 一种动力总成温度估算方法、装置、整车控制器及介质 | |
CN112467243B (zh) | 电池包冷却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12418910B (zh) | 共享空调的数据处理方法及数据处理装置 | |
CN115614905A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室内温度预测方法和装置 | |
CN115064808A (zh) | 电流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7301959A (zh) | 动力电池加热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车辆 | |
CN108073484A (zh) | 一种bmc时间准确性测试方法及系统 | |
CN119560698B (zh) | 储能系统的智能温控方法、温控装置、储能系统 | |
CN114963494A (zh) | 智能热水器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104926A (zh) | 一种低功耗物联网型遥测终端机 | |
CN110830857A (zh) | 一种农业环境参数无线网络采集系统的采样周期节能算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