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61680A - 负压救护装置及防噎救护仪 - Google Patents

负压救护装置及防噎救护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61680A
CN118161680A CN202410473163.5A CN202410473163A CN118161680A CN 118161680 A CN118161680 A CN 118161680A CN 202410473163 A CN202410473163 A CN 202410473163A CN 118161680 A CN118161680 A CN 1181616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negative pressure
sleeve
connecting sleeve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731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姚麟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ijian Guangxi Medical And Healt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ijian Guangxi Medical And Healt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ijian Guangxi Medical And Health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ijian Guangxi Medical And Healt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8161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616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负压救护装置及防噎救护仪,包括:气筒主体;推拉活塞,所述推拉活塞设置在所述气筒主体内,且所述推拉活塞的至少部分周缘与所述气筒主体的内表面抵接;固定连接套,所述固定连接套设置在所述气筒主体内,且所述固定连接套与所述气筒主体连接,所述固定连接套上开设第一进气口;进气嘴,所述进气嘴与所述固定连接套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进气嘴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口配合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随着所述固定连接套和进气嘴之间的转动位置关系相互连通或者锁闭。由于,释放吸力的时间短,因此,能够产生更大的吸力作用在被吸的异物上,更容易将异物吸出,提升了负压救护装置的吸附能力。

Description

负压救护装置及防噎救护仪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救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负压救护装置及防噎救护仪。
背景技术
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异物吞入到气道、咽喉部或卡在食道的狭窄位置处,会引起呼吸困难和发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近年来由于此类事件引起的噎呛发生率较高,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猝死的重要原因。
现有技术中,通常提供一种负压装置,用于将发生意外时将衣物从气道、咽喉部或卡在食道中吸出。该负压装置主要包括:气筒以及能够使气筒内部和外部产生气压差的活塞组成。本发明创造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负压装置在使用时,在用户拉动活塞时,气筒产生负压进而产生吸力的过程中,负压产生的吸力增长是逐渐增加,瞬间作用力不强,对异物的吸附能力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推动活塞时,避免气筒内部气压大于外部气压的负压救护装置及防噎救护仪。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瞬间释放负压产生的吸力的负压救护装置及防噎救护仪。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负压救护装置,包括:
气筒主体;
推拉活塞,所述推拉活塞设置在所述气筒主体内,且所述推拉活塞的至少部分周缘与所述气筒主体的内表面抵接;
固定连接套,所述固定连接套设置在所述气筒主体内,且所述固定连接套与所述气筒主体连接,所述固定连接套上开设第一进气口;
进气嘴,所述进气嘴与所述固定连接套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进气嘴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口配合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随着所述固定连接套和进气嘴之间的转动位置关系相互连通或者锁闭。
可选地,所述气筒主体的内表面上凸起形成多个连接柱,所述多个连接柱均沿着所述气筒主体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固定连接套套设在所述多个连接柱上。
可选地,所述固定连接套上设置有多个连接环,所述多个连接环分别套设在所述多个连接柱上,且所述多个连接环与所述多个连接柱均通过螺钉进行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连接套的侧壁上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周缘与所述气筒主体的内侧壁相互抵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连接套包括: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与所述气筒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套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套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气筒主体内,所述第一进气口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套上,所述进气嘴与所述第二连接套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固定连接套还包括:连接帽,所述连接帽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套伸入到所述气筒主体内的一端端部,所述进气嘴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帽相互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套与所述第二连接套连接的位置,向所述第一连接套的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一环形件,所述进气嘴的侧壁上隆起形成第二环形件,所述第二环形件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件的直径,所述第一环形件和所述第二环形件搭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套上设置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套伸入到所述气筒主体内的一端端部,所述密封套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连接套和所述进气嘴之间,所述密封套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的第三进气口,所述进气嘴与所述密封套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帽盖设在所述密封套上,且所述连接帽、密封套和第二连接套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帽面向所述第二连接套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上开设有限位缺口,所述进气嘴面向所述连接帽的一端凸起形成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插入所述限位环内,所述转动轴的侧壁上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限位缺口内。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防噎救护仪,所述防噎救护仪包括上述所述的负压救护装置以及面罩,所述负压救护装置与所述面罩可拆卸连接,且所述负压救护装置与所述面罩相互连通。
本申请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将推拉活塞和固定连接套设置在气筒主体内,并且使进气嘴与固定连接套之间转动连接,在固定连接套上开设第一进气口,在进气嘴上开设第二进气口,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能够在进气嘴与固定连接套转动时相互重合或者相互错位。当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相互错位时,进气嘴与气筒主体之间的气路被锁闭,用户能够在该状态下拉动推拉活塞,使气筒主体内产生负压;然后转动气嘴与固定连接套使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气口相互重合,进气嘴与气筒主体之间的气路被连通,气筒主体内的负压产生的吸力被瞬间释放,由于,释放吸力的时间短,因此,能够产生更大的吸力作用在被吸的异物上,更容易将异物吸出,提升了负压救护装置的吸附能力。同时,由于气路锁闭功能的存在,用户在使用负压救护装置时,无需时刻保持将负压救护装置和人体口腔或者鼻腔保持连通的救护姿态,而是可以先脱离人体将气筒主体抽至负压,然后再将负压救护装置与人体口腔或者鼻腔连通,避免负压抽取过程中必须在连通人体口腔或者鼻腔的情况下操作,方便救护人员操作,减轻了救护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感。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一种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进气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连接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二种分解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二种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气筒主体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活塞组件和推拉杆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三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负压救护装置第三种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三种剖面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B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负压救护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活塞组件和推拉杆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气筒主体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气筒主体;1a、第一腔体;1b、第二腔体;11、分隔板;12、防尘盖;121、连接开口;122、缺口;13、隔板单向阀;131、连接柄;1311、连接柱;1312、阻挡柱;1313、插入柱;132、圆形顶盖;14、通风组件;141、第一通孔;142、第二通孔;15、连接柱;2、推拉活塞;21、活塞组件;211、第一环形槽;212、第二环形槽;213、第一橡胶圈;214、第二橡胶圈;22、推拉杆;221、收纳腔;222、通气孔;23、拉环;24、第一弹簧;3、进气组件;31、固定连接套;311、第一连接套;311a;第一环形件;312、第二连接套;312a、第一进气口;313、连接帽;313a、限位环;313b、限位缺口;314、连接环;315、密封圈;316、密封槽;32、进气嘴;321、第二进气口;322、第二环形件;323、转动轴;324、限位凸起;33、密封套;331、第三进气口;4、单向锁闭结构;41、锁闭套;411、连接套;412、硅胶垫;413、缩颈口;414、环形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施例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负压救护装置,包括:气筒主体1、推拉活塞2、固定连接套31和进气嘴32。推拉活塞2设置在气筒主体1内,且推拉活塞2的至少部分周缘与气筒主体1的内表面抵接;固定连接套31设置在气筒主体1内,且固定连接套31与气筒主体1连接,固定连接套31上开设第一进气口312a;进气嘴32与固定连接套31之间转动连接,且进气嘴32上开设有与第一进气口312a配合的第二进气口321,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随着固定连接套31和进气嘴32之间的转动位置关系相互连通或者锁闭。
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连接套31和进气嘴32为进气组件3的组成部分。
本实施方式中,气筒主体1整体构造成圆筒状,但是,气筒主体1的整体构造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筒主体1的整体构造能够是棱柱状。
本实施方式中,推拉活塞2由活塞组件以及连接活塞组件的推拉杆组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连接套31套设在进气嘴32上,使固定连接套31和进气嘴32形成转轴结构,固定连接套31的内表面和进气嘴32的外表面相互抵接,两者形成密封结构,且能够通过外力进行转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连接套31和进气嘴32之间设置有能够增加二者连接气密性的塑胶密封层,提高二者连接的气密性,使负压救护装置能够产生更大的气压差,提升吸力。
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推拉活塞2和固定连接套31设置在气筒主体1内,并且使进气嘴32与固定连接套31之间转动连接,在固定连接套31上开设第一进气口312a,在进气嘴32上开设第二进气口321,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能够在进气嘴32与固定连接套31转动时相互重合或者相互错位。当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相互错位时,进气嘴32与气筒主体1之间的气路被锁闭,用户能够在该状态下拉动推拉活塞2,使气筒主体1内产生负压;然后转动气嘴与固定连接套31使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相互重合,进气嘴32与气筒主体1之间的气路被连通,气筒主体1内的负压产生的吸力被瞬间释放,由于,释放吸力的时间短,因此,能够产生更大的吸力作用在被吸的异物上,更容易将异物吸出,提升了负压救护装置的吸附能力。同时,由于气路锁闭功能的存在,用户在使用负压救护装置时,无需时刻保持将负压救护装置和人体口腔或者鼻腔保持连通的救护姿态,而是可以先脱离人体将气筒主体1抽至负压,然后再将负压救护装置与人体口腔或者鼻腔连通,避免负压抽取过程中必须在连通人体口腔或者鼻腔的情况下操作,方便救护人员操作,减轻了救护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筒主体1的内表面上凸起形成多个连接柱15,多个连接柱15均沿着气筒主体1的轴向方向延伸,固定连接套31套设在多个连接柱15上。
通过在气筒主体1内设置连接柱15,固定连接套31能够通过插接、卡接、螺钉连接、胶黏连接、一体成型或者焊接的方式盖设在多个连接柱15上。提升了气筒主体1与固定连接套31连接的稳定性。
本实施方式中,气筒主体1设置有4根连接柱15。但是,连接柱15的数量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柱15的数量能够为(不限于):2根、3根、5根、6根或者更多根。
需要指出的是气筒主体1与固定连接套31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通过连接柱15连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筒主体1与固定连接套31之间的连接方式为(不限于):一体成型、过盈配合、螺纹连接、卡接或者胶黏连接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连接套31上设置有多个连接环314,多个连接环314分别套设在多个连接柱15上,且多个连接环314与多个连接柱15均通过螺钉进行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固定连接套31设置有4个连接环314。但是,连接环314的数量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柱15的数量能够为(不限于):2根、3根、5根、6根或者更多根。连接环314的具体数量根据连接柱15的数量进行对应设置即可。
通过螺钉将连接柱15和连接环314进行固定,能够提升连接柱15和连接环314的连接强度,使气筒主体1内可承受的负压上限值得以提升,负压救护装置的吸附效果更好。同时,由于螺钉固定属于可拆卸固定,因此,能够将气筒主体1和固定连接套31进行拆卸,进而对其中任一损坏的部件进行替换,提高了负压救护装置的整体可替换性,延长了负压救护装置整体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连接套31的侧壁上开设有密封槽316,密封槽316内设置有密封圈315,密封圈315的周缘与气筒主体1的内侧壁相互抵接。
在固定连接套31上设置密封圈315,能够提升活固定连接套31与气筒主体1之间连接的气密性,使固定连接套31与气筒主体1之间连接物理强度更大,能够在气筒主体1内形成更大气压差的负压空间。同时,由于固定连接套31上的硬质结构,能够在两侧对密封圈315进行夹持和支撑,避免了密封圈315在较大压强作用下脱离密封槽316的问题,使密封圈315能够承受更大压强的作用,密封性更进一步的提升。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实施例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一种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实施例进气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套包括:第一连接套311和第二连接套312,第一连接套311与气筒主体1连接,第二连接套31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套311连接,第二连接套312的另一端伸入到气筒主体1内,第一进气口312a开设在第二连接套312上,进气嘴32与第二连接套312转动连接。
本实施例中,连接环314和密封槽316均开设在第一连接套311上,其中,连接环314设置在第一连接套311的一端,并且沿着气筒主体1的轴向方向贯穿第一连接套311的两端。密封槽316则开设在第一连接套311的侧边上。
第一连接套311和第二连接套312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连接。但是,第一连接套311和第二连接套312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套311和第二连接套312的连接方式包括(不限于):焊接、胶黏连接、螺钉连接或者卡接等。
第一连接套311设置在气筒主体1内,第二连接套312也想气筒主体1内部进行延伸,使气筒主体1对固定连接套31起到了保护作用,避免第一连接套311和第二连接套312外露过多,容易受到外部碰撞损坏或者气密性损伤的问题。
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施例连接帽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连接套31还包括:连接帽313,连接帽313设置在第二连接套312伸入到气筒主体1内的一端端部,进气嘴32的一端与连接帽313相互抵接。
连接帽313通过螺钉与第二连接套312连接。但是,连接帽313与第二连接套31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帽313与第二连接套312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不限于):焊接、胶黏连接、一体成型或者卡接等。
连接帽313的设置能够对进气嘴32提供支撑,避免机器做在受到由气筒主体1外部指向气筒主体1外部的外力作用时,脱离第二连接套312跌落至气筒主体1内。连接帽313的设置还有利于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进行对齐,避免了第二连接套312和进气嘴32之间的位置发生相对位移后,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无法进行连通或者连通的面积过小,影响负压救护装置正常使用的问题,提高了负压救护装置使用的稳定性。
连接帽313与第二连接套312之间通过螺钉连接,由于,螺钉连接属于可拆卸的连接,因此,在进行装配时,进气嘴32能够通过连接帽313的一侧装配至第二连接套312内,方便了对进气嘴32的装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套311与第二连接套312连接的位置,向第一连接套311的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一环形件311a,进气嘴32的侧壁上隆起形成第二环形件322,第二环形件322的直径大于第一环形件311a的直径,第一环形件311a和第二环形件322搭接。
第一环形件311a是第一连接套311径向延伸形成的,由于,第一连接套311与气筒主体1之间通过螺钉固定,第一环形件311a受力能够直接将力传导至气筒主体1上,能够通过分散受理的方式增加自身的受力强度。第一环形件311a和第二环形件322相互搭接,使第一环形件311a对第二环形件322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避免进气嘴32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从第二连接套312中脱落的问题。连接帽313和第一环形件311a在气筒主体1的轴向两侧形成对进气嘴32的限位,使进气嘴32与第二连接套312的连接更加的稳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套312上设置有密封套33,密封套33的一端套设在第二连接套312伸入到气筒主体1内的一端端部,密封套33的另一端插入第二连接套312和进气嘴32之间,密封套33上开设有连通第一进气口312a的第三进气口331,进气嘴32与密封套33之间转动连接,连接帽313盖设在密封套33上,且连接帽313、密封套33和第二连接套312固定连接。
密封套33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提高第二连接套312和进气嘴32之间的连接气密性。由于,第二连接套312和进气嘴32之间相互转动,长期的转动摩擦会导致二者之间的气密性较差的问题,通过在二者之间设置密封套33,能够使二者的气密性更强,且密封套33的缓冲作用,也避免了第二连接套312和进气嘴32之间刚性接触,导致的部件磨损,提高了第二连接套312和进气嘴32之间的转动使用寿命。密封套33套设在第二连接套312上,密封套33在第二连接套312的端部形成外翻包裹的结构,能够使其与连接帽313之间形成气密性结构,同时起到定位的作用,预先设计好第三进气口331距离密封套33外翻部位的距离,就能够使密封套33与第二连接套312的端部抵接时,第三进气口331与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的位置刚好对应,提高了装配效率。且密封套33在第二连接套312的端部形成外翻包裹的结构,有利于连接帽313在螺钉的作用下对连接帽313进行紧固,使连接帽313与密封套33和第二连接套312连接的更加紧密。
连接帽313、密封套33和第二连接套312通过螺钉进行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帽313面向第二连接套31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环313a,限位环313a上开设有限位缺口313b,进气嘴32面向连接帽313的一端凸起形成转动轴323,转动轴323插入限位环313a内,转动轴323的侧壁上设有限位凸起324,限位凸起324位于限位缺口313b内。
限位环313a与转动轴323的配合,能够使进气嘴32与第二连接套312之间的转动保持在设定的中轴线上,使进气嘴32与第二连接套312之间的转动更加顺滑。转动轴323的设置使连接帽313与进气嘴32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使进气嘴32的转动阻力减小,进气嘴32的转动效率更高。限位缺口313b和限位凸起324的设置,能够对进气嘴32和第二连接套312的相对转动位置进行限定,将限位缺口313b与限位凸起324的第一接触位置设置成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相互重合的位置,将限位缺口313b与限位凸起324的第二接触位置设置成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完全相互错位的位置。这种方式能够使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快速实现连通和锁闭,方便用户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连接帽313、密封套33和第二连接套312固定连接,限位缺口313b和限位凸起324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使第一进气口312a、第二进气口321和第三进气口331快速实现连通和锁闭,方便用户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方式都能够独立进行实施,或者通过与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实施方式进行组合实施。组合实施时,其组合方式不应当局限于本实施例列举的组合方式。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为本实施例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施例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二种分解示意图。
如图6和图7所示,一种负压救护装置,包括:气筒主体1、推拉活塞2、进气组件3和单向锁闭结构4。其中,推拉活塞2设置在气筒主体1内,且推拉活塞2的至少部分周缘与气筒主体1的内表面抵接,推拉活塞2内部设置有收纳腔221,收纳腔221与气筒主体1内部连通,收纳腔221上开设有用于气流流通的通气孔222;进气组件3与气筒主体1连接,且进气组件3与气筒主体1相互连通;单向锁闭结构4设置在收纳腔221内,用于在推拉活塞2两侧存在气压差时锁闭或者连通收纳腔221与气筒主体1之间的气道。
本实施方式中,气筒主体1整体构造成圆筒状,但是,气筒主体1的整体构造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筒主体1的整体构造能够是棱柱状。
进气组件3能够构造成“乳头”结构。但是,进气组件3的结构不局限于,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组件3能够为带有进气嘴的独立结构,进气组件3能够可拆卸的与气筒主体1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进气组件3上设置与本实施例单向锁闭结构4类似的能够开关进气组件3的结构时,配合本实施例中推拉活塞2和单向锁闭结构4能够使负压救护装置长时间保持负压状态,然后在使用时瞬间释放,瞬间增大负压救护装置的吸力,提高负压救护装置的异物吸出能力。
本实施方式中,当进气组件3通过螺钉固定在气筒主体1上。但是,进气组件3与气筒主体1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组件3与气筒主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一体成型、卡接、过盈配合或者胶黏连接等。
本实施方式中,单向锁闭结构4为单向阀,包括(不限于):弹簧式单向阀、球式单向阀、板式单向阀或者薄膜式单向阀。
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推拉活塞2上开设收纳腔221和通气孔222,能够使推拉活塞2连通气筒主体1位于推拉活塞2的两侧的空间。又在收纳腔221内设置单向锁闭机构,推拉活塞2向外拉时,推拉活塞2和进气组件3之间的空间变大,气压减小,单向锁闭机构处于锁闭状态,推拉活塞2起到使气筒主体1形成负压的作用;当推拉活塞2向气筒主体1内部推动时,推拉活塞2和进气组件3之间的空间变小,气压增大,单向锁闭结构4连通收纳腔221与气筒主体1之间的气道,气流沿着收纳腔221和通气孔222向外排出,使推拉活塞2和进气组件3之间的气压与外部气压相同,避免了推拉活塞2推动时,气筒主体1内部气压过大对患者产生二次伤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进气组件3上设置能够开关气路的电子结构或者机械开关结构时,推拉活塞2往外拉,进气组件3与外部空间的气路关闭,气筒主体1内的气压之间变小。当推拉活塞2拉到最顶端时,气筒主体1内外的气压差值最大,此时打开进气组件3的气路开关,瞬间释放的气压差,能够为负压救护装置提供较大的吸力,提高负压救护装置吸附异物的能力。
请参阅图8和图11,图8为本实施例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二种剖面示意图;图11为本实施例活塞组件和推拉杆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推拉活塞2包括:活塞组件21和推拉杆22,活塞组件21设置在气筒主体1内,且活塞组件21的至少部分周缘与气筒主体1的内表面抵接,推拉杆22一端与活塞组件21连接,推拉杆22另一端伸出气筒主体1外,收纳腔221开设在活塞组件21和推拉杆22上,通气孔222开设在推拉杆22上。
在活塞组件21上设置推拉杆22,方便用户用手对活塞组件21进行操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推拉杆22的另外一端设置有拉环23,拉环23方便用户手指进行钩握,在推拉时方便用户用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压救护装置还包括:防尘盖12,防尘盖12盖设到气筒主体1设置有推拉活塞2的一端,推拉杆22穿过防尘盖12伸出气筒主体1外。
具体地,在气筒主体1外表面上开设有外螺纹,在防尘盖12的内表面上对应的开设内螺纹,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使防尘盖12盖设到气筒主体1的一端。但是,气筒主体1和防尘盖1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筒主体1和防尘盖12之间还能够通过:一体成型、焊接、卡接、过盈配合等方式进行连接。
在气筒主体1上设置防尘盖12,能够避免气筒主体1一端敞口设置时,异物进入到气筒主体1内部,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推拉杆22穿过防尘盖12伸出气筒主体1外还能够避免用户使用时,推拉活塞2脱离气筒主体1的问题,提高了负压救护装置操作的便捷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压救护装置还包括:第一弹簧24,第一弹簧24套设在推拉杆22上,第一弹簧24一端与活塞组件21抵接,第一弹簧24的另一端与防尘盖12相互抵接。
在推拉杆22上套设第一弹簧24,且第一弹簧24设置在防尘盖12和活塞组件21之间,第一弹簧24在用户向外拉推拉杆22时被压缩,当用户完成或者完成一轮异物吸取后,松开推拉杆22,弹簧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将推拉杆22推回到气筒主体1内。因此,第一弹簧24具有恢复推拉杆22位置形态的作用,方便用户对负压救护装置反复操作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对推拉活塞2起到保护的作用,避免用户使用完成后,未及时将推拉活塞2复位,使推拉活塞2的推拉杆22大部分伸出气筒主体1外,被外物碰撞或者挤压后发生断裂损坏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单向锁闭结构4包括:锁闭套41、第二弹簧和阻塞球,锁闭套41一端设置在收纳腔221内,沿着推拉杆22的轴向锁闭套41上开设有贯穿锁闭套41的气流通道,第二弹簧放置在气流通道内,第二弹簧一端与锁闭套41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阻塞球抵接,锁闭套41上开设有缩颈口413,阻塞球设置在第二弹簧和缩颈口413之间,且缩颈口413的孔径小于阻塞球的直径。
锁闭套41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推拉杆22连接。但是,锁闭套41与推拉杆22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锁闭套41与推拉杆22的连接方式为(不限于):一体成型、卡接、胶黏连接或者螺钉连接。
第二弹簧一端与锁闭套41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阻塞球抵接。通过预先设置第二弹簧与阻塞球之间的初始抵接强度,就能够设定单向锁闭结构4开启气流通道或者锁闭气流通道的阈值,方便在不同应用场景中使用负压救护装置。
第二弹簧与阻塞球相互抵接,能够保证阻塞球在常态下阻塞缩颈口413,避免了在非竖直状态下使用负压救护装置时,阻塞球在外力作用下无法正常阻塞缩颈口413的现象出现,保证了负压救护装置使用的稳定性。例如,负压救护装置通过俯仰的姿态对患者进行救护时,阻塞球在重力作用下,会具有脱离缩颈口413的趋势,此时,由于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能够抵消阻塞球受到的重力,从而保证了负压救护装置能够正常使用。
通过独立的设置锁闭套41、第二弹簧和阻塞球组成的单向锁闭结构4,方便对单向锁闭结构4进行拆卸装配和替换。同时还能够根据不同使用环境的需要设置不同开关阈值的单向锁闭结构4,提高负压救护装置适用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锁闭套41包括:连接套411和硅胶垫412,连接套411设置在收纳腔221内,硅胶垫412的一端与连接套411连接,硅胶垫412的另一端伸出收纳腔221并覆盖到活塞组件21面向进气组件3的一侧表面,缩颈口413设置在连接套411上。
连接套411通过过盈配合的方式与推拉杆22连接。但是,连接套411与推拉杆22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锁闭套41与推拉杆22的连接方式为(不限于):一体成型、卡接、胶黏连接或者螺钉连接。
连接套411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与硅胶垫412连接。但是,连接套411与硅胶垫412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锁闭套41与硅胶垫412的连接方式为(不限于):卡接、胶黏连接或者螺钉连接。
将缩颈口413设置在连接套411上,由于连接套411与硅胶垫412均由硅胶制成,能够增加阻塞球与缩颈口413之间的气密性,提高了负压救护装置气密性能。
硅胶垫412覆盖到活塞组件21的表面,一方面能够增加活塞组件21整体的气密性;另一方面能够为活塞组件21与气筒主体1可接触位置提供缓冲,避免刚性接触对活塞组件21或者气筒主体1内表面造成损伤;第三方面硅胶垫412的形变能力较强,能够使推拉活塞2的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对气筒主体1微小空间也能加以利用,对气筒主体1内的空气排放更加彻底,使气筒主体1内外的气压差值更大,对异物的吸附能力更强。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为本实施例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实施例气筒主体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负压救护装置还包括:分隔板11,分隔板11设置在气筒主体1内,进气组件3和推拉活塞2位于分隔板11两侧,分隔板11上开设有通风组件14,通风组件14连接有隔板单向阀13。
分隔板11能够对气筒主体1内的空间进行划分,将其一分为二,使推拉活塞2和进气组件3分别位于不同的空间内,使推拉活塞2和进气组件3之间不相互干扰。避免了推拉活塞2与进气组件3碰撞,使进气组件3的使用寿命更长。
分隔板11上开设的通风组件14能够将推拉活塞2和进气组件3进行连通。具体地,进气组件3为开设在分隔板11上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通孔。
通风组件14连接有隔板单向阀13,该隔板单向阀13为薄膜式单向阀,隔板单向阀13包括连接柄131和圆形顶盖132,连接柄131从分隔板11靠近活塞组件21的一侧插入到分隔板11中,圆形顶盖132则覆盖到通风组件14上,组成单向阀。但是,隔板单向阀13的结构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单向阀包括(不限于):弹簧式单向阀、球式单向阀、板式单向阀。
隔板单向阀13在在推拉活塞2向外拉时,将进气组件3所在的腔体的空气连通至推拉活塞2所在的空间;在推拉活塞2向内推时,处于锁闭状态,不使推拉活塞2所在的空间回流至进气组件3所在的腔体内。该结构能够使用户反复的对推拉活塞2进行推拉,通过累计的方式使进气组件3所在的腔体内的气压值降低,直至进气组件3所在的腔体成为真空空间。这种结构大大的提升了负压救护装置能够达到的气压差值,使负压救护装置的吸力得以累加,对异物的吸出能力得到了跨越式的增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进气组件3上设置能够开关气路的电子结构或者机械开关结构时。在用户反复推拉该推拉活塞2时,关闭进气组件3的气路,使进气组件3所在的腔体的得以逐步被排除,直至达到真空的极限值或者其他所需的较大气压差值时,打开进气组件3的气路,能够瞬间将较大的气压差值转化为负压救护装置的吸力,使负压救护装置对异物的吸出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硅胶垫412在单向阀对应位置处内陷形成用于收纳隔板单向阀13的环形缺口414。
环形缺口414的设置,能够避免推拉活塞2在使用过程中对隔板单向阀13造成挤压,延长隔板单向阀13的使用寿命。同时,在推拉活塞2被拉出时,环形缺口414与隔板单向阀13之间组成小的吸附结构,能够率先对单向阀进行吸附,使单向阀遮盖的通风组件14得以更早露出,提升单向阀的工作性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活塞组件21的周缘上开设有第一环形槽211和第二环形槽212,第一环形槽211内设置有第一橡胶圈213,第二环形槽212内设置有第二橡胶圈214,第一橡胶圈213和第二橡胶圈214与气筒主体1的内表面抵接。
在活塞组件21上设置双橡胶圈,能够提升活塞组件21的气密性,使活塞组件21物理强度更大,能够在气筒主体1内形成更大气压差的负压空间。同时,双橡胶圈与气筒主体1的内表面抵接,减小了活塞组件21整体与气筒主体1内表面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推拉活塞2工作时的阻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活塞组件21和推拉杆22通过一体成型的结构连接,一体成型的结构能够使活塞组件21和推拉杆22的连接强度更高,能够在气筒主体1内形成更大气压差的负压空间。这一结构配合双橡胶圈结构,使活塞组件21其他位置处的硬质结构对第一橡胶圈213和第二橡胶圈214起到强支撑作用,使第一橡胶圈213和第二橡胶圈214在收到较大外力时也不会发生形变,进而使负压救护装置性能更好。
请参阅图12至图18所示,图12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三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负压救护装置第三种分解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负压救护装置的第三种剖面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图14的B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6负压救护装置的另一角度的剖面示意图;图17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活塞组件和推拉杆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18为本申请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气筒主体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2至图17所示,一种负压救护装置,包括气筒主体1;其内设推拉活塞2,通过推拉活塞2在气筒主体1内往返运动以形成负压,进而通过负压自吸完成救护,分隔板11,所述分隔板11设置在所述气筒主体1内,所述分隔板11将所述气筒主体1内部分隔为第一腔体1a和第二腔体1b(如图14和图16),为了更好更快的形成负压,第一腔体1a的体积略大于第二腔体1b的体积,有利于推拉更少的次数以形成更强的负压,而为了避免负压太强导致第二腔体1b受损,第二腔体1b的硬度需较第一腔体1a的硬度高,且在第一腔体1a的外壁和第二腔体1b的外壁在一个曲面上时(也即是第一腔体1a的外壁和第二腔体1b的外壁之间形成一个圆柱体),第二腔体1b的内壁厚度大于第一腔体1a的内壁厚度,以防止负压救护装置在使用推拉活塞2推拉形成负压时,第二腔体1b硬度较低影响负压救护装置的使用寿命;所述分隔板11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a和第二腔体1b的通风组件14,所述通风组件14用于连通第一腔体1a和第二腔体1b,便于在推拉活塞2在推拉的过程中空气通过通风组件14将第二腔体1b内的空气抽至第一腔体1a,以使得第二腔体1b内形成负压,进而用于在用户气道堵塞时吸取气道内堵塞物;推拉活塞2,所述推拉活塞2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a内,且所述推拉活塞2的至少部分周缘与所述第一腔体1a的表面抵接,以形成很好的气密性,使得气体能够通过推拉活塞2的作用下由第二腔体1b向第一腔体1a排出;进气组件3,所述进气组件3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1b内,所述进气组件3与所述气筒主体1连接,且所述进气组件3与所述第二腔体1b连通,进气组件3,可以使得气筒主体1的第二腔体1b内形成负压时,通过进气组件3与用户口部连接,将气道中的异物吸出。
本实施方式中,气筒主体1可以是负压救护装置的外壳,整体构造为圆筒状,但是,气筒主体1的整体构造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再一些实施方式中,气筒主体1的整体构造能够是棱柱状。
分隔板2可以将气筒主体1的内部划分为两个独立的腔体,分隔板11与气筒主体1之间可以是分体连接,也可以是一体成型,分体时便于生产时出模,且在与气筒主体1连接时,采用固定连接即可,并且方便在分隔板11损坏时仅需更换分隔板而无需更换完整的气筒主体,更利于经济节约;而分隔板11与气筒主体1一体成型时,在产品使用上,因为其固定较分体的牢固,故而其在使用时,负压性能较分体的更为优异,本实施例中分隔板11与气筒主体1之间采用一体成型为例,以获得更优益的负压性能。
进气组件3能够构造成“乳头”结构。但是,进气组件3的结构不局限于,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组件3能够为带有进气嘴的独立结构,进气组件3能够可拆卸的与气筒主体1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当进气组件3通过螺钉固定在气筒主体1上。但是,进气组件3与气筒主体1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气组件3与气筒主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一体成型、卡接、过盈配合或者胶黏连接等。
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气筒主体1内设置两个独立的腔体,相互之间互不干扰,避免了推拉活塞2与进气组件3发生碰撞。也能够避免急救时反复使用,被吸异物进入到第二腔体内后,影响推拉活塞继续使用的问题。并且由于第一腔体1a和第二腔体1b位于气筒主体1的内部(从气筒主体1外观上看为一个整体,但是气筒主体1的内部实际被分隔板11分成两个不同的主体),其稳定性较分体(第一腔体1a和第二腔体1b将气筒主体1从外观上看即为两个部分的情况)的要高,其使用寿命更久,负压的效果更好,用户操作更加简单便捷。
具体地,参见图14和图18所示,所述通风组件14包括:第一通孔141和多个第二通孔142,所述多个第二通孔142环绕所述第一通孔141设置,且所述第一通孔141的孔径大于所述多个第二通孔142中每一第二通孔142的孔径。第一通孔141孔径大于第二通孔142孔径,这样设置可以保证密封性能较为优益。第二通孔142的数量可以为2个,3个,4个,5个,6个,7个,8个等,孔径的直径范围可以是1mm至3mm,在此范围内既可以保证密封性能,也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用户推拉活塞对第二腔体1b抽真空的力气,用户体验感较好。
具体地,为了便于气体单向通过通风组件14,所述通风组件14还包括:隔板单向阀13,所述隔板单向阀13与所述第一通孔141连接,且所述隔板单向阀13覆盖在所述多个第二通孔142上,优选地,隔板单向阀13由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如高分子材料或者硅胶材质,具备一定弹性的材料的隔板单向阀13便于气体在通过时,隔板单向阀13a容易被单向顶开,使得气体从被顶开的位置由第二腔体1b进入到第一腔体1a,以达到更好的单向通气的效果。
通风组件14连接有隔板单向阀13,该隔板单向阀13为薄膜式单向阀,隔板单向阀13包括连接柄131和圆形顶盖132,连接柄131从分隔板11靠近活塞组件21的一侧插入到分隔板11中,圆形顶盖132则覆盖到通风组件14上,组成单向阀。但是,隔板单向阀13的结构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单向阀包括(不限于):弹簧式单向阀、球式单向阀、板式单向阀。
隔板单向阀13在在推拉活塞2向外拉时,将进气组件3所在的腔体的空气连通至推拉活塞2所在的空间;在推拉活塞2向内推时,处于锁闭状态,不使推拉活塞2所在的空间回流至进气组件3所在的腔体内。该结构能够使用户反复的对推拉活塞2进行推拉,通过累计的方式使进气组件3所在的腔体内的气压值降低,直至进气组件3所在的腔体成为真空空间。这种结构大大的提升了负压救护装置能够达到的气压差值,使负压救护装置的吸力得以累加,对异物的吸出能力得到了跨越式的增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进气组件3上设置能够开关气路的电子结构或者机械开关结构时。在用户反复推拉该推拉活塞2时,关闭进气组件3的气路,使进气组件3所在的腔体的得以逐步被排除,直至达到真空的极限值或者其他所需的较大气压差值时,打开进气组件3的气路,能够瞬间将较大的气压差值转化为负压救护装置的吸力,使负压救护装置对异物的吸出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长。
当推拉活塞2向上运动时,第一腔体1a内空气压强变小,压强小于第二腔体1b压强,隔板单向阀13开启,空气由第二腔体1b通过第一通孔141进入第一腔体1a,使用时,先让进气组件3先处于关闭状态,当气筒主体1用逆时针旋转90度时,进气组件3的进气口(图中未示出)由关闭状态转为开启状态,面罩内空气由进气接口进入第二腔体1b,面罩内部压强变小,形成吸力,把喉咙中异物吸出。活塞反复上下运动,第二腔体1b内空气不断排出,真空度不断提高,如此可增加工作时的吸力。
具体地,参见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隔板单向阀13包括:连接柄131和圆形顶盖132,所述连接柄131由所述第一腔体1a向所述第二腔体1b方向插入所述第一通孔111内,所述圆形顶盖132覆盖在所述多个第二通孔112上。具体地,连接柄131至少由三部分构成,靠近圆形顶盖132的连接柱1311,阻挡连接柄131在气体的作用下脱离第一通孔141导致隔板单向阀13功能失效的阻挡柱1312,以及将隔板单向阀13安装在分隔板11得第一通孔141上的插入柱1313,使得隔板单向阀13可以顺利的穿过第一通孔141,连接柱1311的大小与第一通孔141匹配,也即是连接柱1311的外边缘与第一通孔141的内边缘相切,阻挡柱1312的直径大小略大于连接柱1311,这样便于将隔板单向阀13牢固的锁定在第一通孔141中除非人为施加的力,推拉活塞2所施加的力无法将阻挡柱1312推出第一通孔141;插入柱1313为椎体或者半椎体,椎体或者半椎体的最大底面与阻挡柱1312的横截面重合,椎体或者半椎体的最小底面的直径小于连接柱1311的直径,也即是椎体或者半椎体的最小底面下雨第一通孔141的底面,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更方便连接柄131更容易被安装至第一通孔141中。
优选地,参见图14和图15所示,所述推拉活塞2面向所述隔板单向阀13的一侧设置有硅胶垫412,所述硅胶垫412在所述圆形顶盖132对应位置开设有用于收纳所述圆形顶盖132的环形缺口414。所述环形缺口414的直径略大于所述圆形顶盖132的直径,也即是,环形缺口414与圆形顶盖132之间有间隙,此间隙是在推拉活塞2向下运动时,所述第二腔体1b中的空气挤压至隔板单向阀13处,再经由隔板单向阀13的圆形顶盖132与硅胶垫412旁边的间隙进入到第一腔体1a内排出气筒主体1外。硅胶垫412一方面可以限制气体的进出,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限制圆形顶盖132的运动,防止其运动范围过大,造成负压的效果不好。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硅胶垫还可以不开设环形缺口414,硅胶垫的下表面部分能够抵压住圆形顶盖132即可,以保持良好的气密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硅胶垫412在单向阀对应位置处内陷形成用于收纳隔板单向阀13的环形缺口414。
环形缺口414的设置,能够避免推拉活塞2在使用过程中对隔板单向阀13造成挤压,延长隔板单向阀13的使用寿命。同时,在推拉活塞2被拉出时,环形缺口414与隔板单向阀13之间组成小的吸附结构,能够率先对单向阀进行吸附,使单向阀遮盖的通风组件14得以更早露出,提升单向阀的工作性能。
硅胶垫412覆盖到活塞组件21的表面,一方面能够增加活塞组件21整体的气密性;另一方面能够为活塞组件21与气筒主体1可接触位置提供缓冲,避免刚性接触对活塞组件21或者气筒主体1内表面造成损伤;第三方面硅胶垫412的形变能力较强,能够使推拉活塞2的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对气筒主体1微小空间也能加以利用,对气筒主体1内的空气排放更加彻底,使气筒主体1内外的气压差值更大,对异物的吸附能力更强。
在一个其他的实施场景中,所述推拉活塞2包括:活塞组件21和推拉杆22,所述活塞组件21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1a内,推拉杆22一端设于第一腔体1a内,另一端伸出气筒主体1外,为了方便活塞组件21在推拉的过程使得气体单向运动,所述活塞组件21的至少部分周缘与所述第一腔体1a的表面抵接,气体顺着活塞组件21和第一腔体1a非抵接的表面或者间隙进行单向运动,所述推拉杆22一端与所述活塞组件21连接,以使得推拉杆22可以带动活塞组件21进行往返运动,所述推拉杆22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一腔体1a,便于用户握持在推拉杆22的伸出部分,方便其带动活塞组件21进行推拉运动。
在活塞组件21上设置双橡胶圈,能够提升活塞组件21的气密性,使活塞组件21物理强度更大,能够在气筒主体1内形成更大气压差的负压空间。同时,双橡胶圈与气筒主体1的内表面抵接,减小了活塞组件21整体与气筒主体1内表面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推拉活塞2工作时的阻力,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活塞组件21和推拉杆22通过一体成型的结构连接,一体成型的结构能够使活塞组件21和推拉杆22的连接强度更高,能够在气筒主体1内形成更大气压差的负压空间。这一结构配合双橡胶圈结构,使活塞组件21其他位置处的硬质结构对双橡胶圈起到强支撑作用,使双橡胶圈在收到较大外力时也不会发生形变,进而使负压救护装置性能更好。
为了方便用户用手对活塞组件21进行操作,所述推拉杆22伸出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连接有拉环23,拉环23方便用户手指进行钩握,在推拉时方便用户用力,以带动推拉活塞往返运动,在其他的实施场景中,还拉环23还可以是T型的拉杆,以设于所述推拉杆22上,用以阻挡用户手部在拉的时候便于手部握持,防止用力过猛,使手部脱离推拉杆22的拉环23。
优选地,为了减少灰尘等进入到第一腔体1a内,影响推拉活塞2的使用顺畅度,所述负压救护装置还包括:防尘盖12,所述防尘盖12罩设在所述气筒主体1设有所述第一腔体1a的一端,且所述防尘盖12上设置有连接开口121,所述推拉杆22插入并穿过所述连接开口121。也即是推拉杆22通过连接开口121贯穿所述防尘盖12设置,以保证在防尘盖12的情况下,推拉杆22可以不受影响的进行推拉。
具体地,在气筒主体1外表面上开设有外螺纹,在防尘盖12的内表面上对应的开设内螺纹,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使防尘盖12盖设到气筒主体1的一端。但是,气筒主体1和防尘盖12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局限于此,根据具体应用场景的不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气筒主体1和防尘盖12之间还能够通过:一体成型、焊接、卡接、过盈配合等方式进行连接。
在气筒主体1上设置防尘盖12,能够避免气筒主体1一端敞口设置时,异物进入到气筒主体1内部,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推拉杆22穿过防尘盖12伸出气筒主体1外还能够避免用户使用时,推拉活塞2脱离气筒主体1的问题,提高了负压救护装置操作的便捷性。
优选地,为了防止推拉杆22在推拉的过程中,拉环不容易被推进第一腔体1a,以及活塞组件21不容易被拉出第一腔体1a外,所述连接开口121的孔径小于所述拉环23的孔径,且所述连接开口121的孔径小于所述活塞组件21的孔径,此时防尘盖12还可以起到阻挡推拉活塞超出应有的活动范围。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为了方便从第二腔体1b中的空气进入到第一腔体1a中,并且顺利从第一腔体1a中顺利排出气筒本体11外,所述连接开口121的周缘上开设有多个缺口122,且所述多个缺口围绕所述推拉杆22设置。缺口122的设置,可以保证第一腔体1a内的空气顺利的排出,便于活塞组件21在第一腔体1a内自由的运动以及推拉杆22顺利从靠近第一腔体1a的一端推拉至远离第一腔体1a的一端,以保证能够顺利抽出第二腔体1b内的空气。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方式都能够独立进行实施,或者通过与其他一个或者多个实施方式进行组合实施。组合实施时,其组合方式不应当局限于本实施例列举的组合方式。
实施例2
一种防噎救护仪,包括实施例1中的负压救护装置及面罩,面罩用于覆盖人体的口鼻,面罩与负压救护装置的进气嘴32连接并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防噎救护仪,面罩与进气嘴32连接,当面罩固定在患者的口或鼻部位置处时,用户通过转动气筒主体1使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进气嘴32和面罩之间通过转动连接时,用户也能够直接转动进气嘴32,使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连通。
本实施方式中的防噎救护仪将推拉活塞2和固定连接套31设置在气筒主体1内,并且使进气嘴32与固定连接套31之间转动连接,在固定连接套31上开设第一进气口312a,在进气嘴32上开设第二进气口321,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能够在进气嘴32与固定连接套31转动时相互重合或者相互错位。当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相互错位时,进气嘴32与气筒主体1之间的气路被锁闭,用户能够在该状态下拉动推拉活塞2,使气筒主体1内产生负压;然后转动气嘴与固定连接套31使第一进气口312a和第二进气口321相互重合,进气嘴32与气筒主体1之间的气路被连通,气筒主体1内的负压产生的吸力被瞬间释放,由于,释放吸力的时间短,因此,能够产生更大的吸力作用在被吸的异物上,更容易将异物吸出,提升了负压救护装置的吸附能力。同时,由于气路锁闭功能的存在,用户在使用负压救护装置时,无需时刻保持将负压救护装置和人体口腔或者鼻腔保持连通的救护姿态,而是可以先脱离人体将气筒主体1抽至负压,然后再将负压救护装置与人体口腔或者鼻腔连通,避免负压抽取过程中必须在连通人体口腔或者鼻腔的情况下操作,方便救护人员操作,减轻了救护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感。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申请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发明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负压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筒主体;
推拉活塞,所述推拉活塞设置在所述气筒主体内,且所述推拉活塞的至少部分周缘与所述气筒主体的内表面抵接;
固定连接套,所述固定连接套设置在所述气筒主体内,且所述固定连接套与所述气筒主体连接,所述固定连接套上开设第一进气口;
进气嘴,所述进气嘴与所述固定连接套之间转动连接,且所述进气嘴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进气口配合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随着所述固定连接套和进气嘴之间的转动位置关系相互连通或者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筒主体的内表面上凸起形成多个连接柱,所述多个连接柱均沿着所述气筒主体的轴向方向延伸,所述固定连接套套设在所述多个连接柱上。
3.根据权利要2所述的负压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套上设置有多个连接环,所述多个连接环分别套设在所述多个连接柱上,且所述多个连接环与所述多个连接柱均通过螺钉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2所述的负压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套的侧壁上开设有密封槽,所述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周缘与所述气筒主体的内侧壁相互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套包括: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所述第一连接套与所述气筒主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套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套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气筒主体内,所述第一进气口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套上,所述进气嘴与所述第二连接套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负压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套还包括:连接帽,所述连接帽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套伸入到所述气筒主体内的一端端部,所述进气嘴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帽相互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压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套与所述第二连接套连接的位置,向所述第一连接套的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第一环形件,所述进气嘴的侧壁上隆起形成第二环形件,所述第二环形件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环形件的直径,所述第一环形件和所述第二环形件搭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压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套上设置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第二连接套伸入到所述气筒主体内的一端端部,所述密封套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连接套和所述进气嘴之间,所述密封套上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进气口的第三进气口,所述进气嘴与所述密封套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帽盖设在所述密封套上,且所述连接帽、密封套和第二连接套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压救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帽面向所述第二连接套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上开设有限位缺口,所述进气嘴面向所述连接帽的一端凸起形成转动轴,所述转动轴插入所述限位环内,所述转动轴的侧壁上设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限位缺口内。
10.一种防噎救护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噎救护仪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负压救护装置以及面罩,所述负压救护装置与所述面罩可拆卸连接,且所述负压救护装置与所述面罩相互连通。
CN202410473163.5A 2024-04-16 2024-04-19 负压救护装置及防噎救护仪 Pending CN1181616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563907 2024-04-16
CN202410456390 2024-04-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61680A true CN118161680A (zh) 2024-06-11

Family

ID=91353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473163.5A Pending CN118161680A (zh) 2024-04-16 2024-04-19 负压救护装置及防噎救护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6168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84288A (en) Multi-stage mouth-to-mouth resuscitator valve
RU2649827C1 (ru) Респиратор с плавающим эластомерным рукавом
CN1054778C (zh) 具有咬合式过滤筒的呼吸保护器
ES2686144T3 (es) Válvula de respirador
CN1285392C (zh) 呼吸器面具
JP5571687B2 (ja) 呼吸保護装置
HU217199B (hu) Szelep inhalációs készülékekhez, és ilyen szelepet tartalmazó közdarab
US20170080263A1 (en) Mask
KR20200054942A (ko) 오염 방지 얼굴 마스크
CN114653683A (zh) 送风机
CN103203082B (zh) 气体过滤器
CN118161680A (zh) 负压救护装置及防噎救护仪
US10799426B2 (en) Nipple structure
CN212699863U (zh) 奶碗及其吸奶器
JP5994536B2 (ja) 電気掃除機
TWI632935B (zh) 面罩
CN100374064C (zh) 真空吸尘器
JP3780454B2 (ja) 電動ファン付き呼吸用保護具
KR200351789Y1 (ko) 휴대용 비상호흡기
CN112043888A (zh) 呼吸道梗阻急救器
CN111214771A (zh) 可循环使用的口罩和口罩制作工艺
CN215874570U (zh) 一种防脱吸引组件
CN218883020U (zh) 一种软密封节流阀
CN221331061U (zh) 一种过滤尘杯组件
CN214231195U (zh) 一种方便清理的车载吸尘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