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7509A - 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07509A
CN118107509A CN202410429470.3A CN202410429470A CN118107509A CN 118107509 A CN118107509 A CN 118107509A CN 202410429470 A CN202410429470 A CN 202410429470A CN 118107509 A CN118107509 A CN 118107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lifting
frame
lifting assembly
vehicle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294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见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gjia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gjia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gjia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gjia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42947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075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8107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075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汽车车架装置,包括:车架本体;横向防撞柱,沿车架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横向防撞柱与车架本体之间通过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纵向防撞柱,沿车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纵向防撞柱与车架本体之间通过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第一升降组件与第二升降组件同步升降运动。通过将横向防撞柱和纵向防撞柱设置为升降的形式,并使其根据车辆运行状态调整升降高度,使得汽车车架装置能够根据车辆不同行驶状态下的碰撞需求来调整自身状态。能够避免为了满足最高程度的防撞需求而过度加强汽车车架装置,使得车辆整体更加轻盈,便于控制,降低车辆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汽车高速行驶的过程中,一旦发生车祸,汽车的整体结构往往会遭受严重冲击,导致车身被压扁。这种压扁现象不仅损坏车辆本身,更对乘客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碰撞瞬间,乘客往往无法及时躲避或采取防护措施,导致身体受到严重挤压或冲击,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
现有技术中的车辆通常采用加强底盘和车身框架的方式来提升车辆整体的防撞性能,但是,车辆在日常使用过程中碰撞发生的概率较低,通过此种方式提升车辆防撞性能的生产成本较高,且会造成车辆整体重量增加,使得车辆行驶时提速速度变慢,油耗升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车辆防撞方案会造成车辆提速变慢,油耗升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包括:
车架本体;
横向防撞柱,沿车架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横向防撞柱与车架本体之间通过第一升降组件连接;
纵向防撞柱,沿车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纵向防撞柱与车架本体之间通过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第一升降组件与第二升降组件同步升降运动。
可选地,第一升降组件间隔设置有多组,纵向防撞柱包括分体设置的车头段、车身段和车尾段,车头段、车身段和车尾段均至少与一组升降组件配合安装。
可选地,车头段和车尾段抬升的最大高度不大于车身段抬升的最大高度。
可选地,车架本体关于纵向防撞柱对称。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具有本发明所述的汽车车架装置。
可选地,车架本体上安装有至少一排座椅组件,每排座椅组件包括一对座椅本体,纵向防撞柱安装在一对座椅本体之间。
可选地,座椅本体两侧均安装第三升降组件,第三升降组件上安装有防护架,防护架适于在第三升降组件的驱动下升降运动。
可选地,还包括车速监测件,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第三升降组件均与车速监测件信号连接,车速监测件用于实时监测车速信号,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第三升降组件均适于接收车速信号并根据车速信号调整升降高度。
可选地,当车速信号低于第一预设车速值时,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第三升降组件均不抬升。
可选地,当车速信号高于第二预设车速值时,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第三升降组件均抬升至最大高度。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汽车车架装置,包括:车架本体;横向防撞柱,沿车架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横向防撞柱与车架本体之间通过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纵向防撞柱,沿车架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纵向防撞柱与车架本体之间通过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第一升降组件与第二升降组件同步升降运动。
汽车车架装置用于与车辆的气体部件配合组装成整车,通过在车架本体上安装可以同步升降运动的横向防撞柱和纵向防撞柱,通过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调整第一升降组件和第二升降组件带动横向防撞柱和纵向防撞柱升起的高度。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横向防撞柱能够防止车身被横向的冲击力压扁;纵向防撞柱能够防止车身被行驶方向的冲击力压扁;横向防撞柱和纵向防撞柱升起后,能够防止被竖直方向的冲击力压扁。通过将横向防撞柱和纵向防撞柱设置为升降的形式,并使其根据车辆运行状态调整升降高度,使得汽车车架装置能够根据车辆不同行驶状态下的碰撞需求来调整自身状态。能够避免为了满足最高程度的防撞需求而过度加强汽车车架装置,使得车辆整体更加轻盈,便于控制,降低车辆能耗。
2.本发明提供的汽车车架装置,第一升降组件间隔设置有多组,纵向防撞柱包括分体设置的车头段、车身段和车尾段,车头段、车身段和车尾段均至少与一组升降组件配合安装。通过将纵向防撞柱设置为分体式,以适应轿车前后方低,中间部分高的形状,使得纵向防撞柱能够最大程度满足车辆的防撞需求。
3.本发明提供的车辆,通过安装本发明提供的汽车车架装置,横向防撞柱和纵向防撞柱为升降形式,并能够根据车辆运行状态调整升降高度,使得汽车车架装置能够根据车辆不同行驶状态下的碰撞需求来调整自身状态。能够避免为了满足最高程度的防撞需求而过度加强汽车车架装置,使得车辆整体更加轻盈,便于控制,降低车辆能耗。
4.本发明提供的车辆,座椅本体两侧均安装第三升降组件,第三升降组件上安装有防护架,防护架适于在第三升降组件的驱动下升降运动。用于对座椅本体上的人员进行防护,降低侧面冲击对车内人员带来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汽车车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纵向防撞柱安装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防护架在座椅本体升起的变化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车架本体;2、横向防撞柱;3、纵向防撞柱;4、车头段;5、车身段;6、车尾段;7、座椅本体;8、防护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包括车架本体1、横向防撞柱2和纵向防撞柱3。
横向防撞柱2沿车架本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横向防撞柱2与车架本体1之间通过第一升降组件连接。纵向防撞柱3沿车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纵向防撞柱3与车架本体1之间通过第二升降组件连接,第一升降组件与第二升降组件同步升降运动。车架本体1关于纵向防撞柱3对称。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组件和第二升降组件均选用电动推杆。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升降件和第二升降件还可以为电动气缸或液压缸或电动油缸。
为了配合轿车使用,同时配合轿车的形状,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升降组件间隔设置有三组,纵向防撞柱3包括分体设置的车头段4、车身段5和车尾段6,车头段4、车身段5和车尾段6分别与一组升降组件配合安装。车头段4和车尾段6抬升的最大高度不大于车身段5抬升的最大高度。
汽车车架装置包括车身横向和纵向两方向,纵向为沿车身行驶方向,纵向设置的纵向防撞柱3分为车头段4、车身段5和车尾段6三部分。纵向防撞柱3的三部分在同一直线上,贯穿整个车架本体1。目的是防止车体被前后撞击导致压扁。在组装整车时,车头段4和车尾段6安装在车头和车尾,其可以预先抬升至最大高度,也可以根据实际行驶状态进行调整。车身段5由于处在车体内部需要占用车内空间。所以设定初始状态为平铺,车辆启动后自动抬升。纵向防撞柱3的预定位置是司机位和副驾位的中间。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车架本体1上设置多条纵向防撞柱3,分别设置在司机位底部、副驾位底部以及司机位和副驾位的中间。两侧的两条纵向防撞柱3的抬升最大与座椅底部平齐。横向为车身行驶的水平垂直方向,横向防撞柱2用于防止车身横向撞击导致压扁,横向防撞柱2位置安装在前排座椅靠背后方,并整个横向贯穿车身。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具有本实施例1所述的汽车车架装置。
在车架本体1上安装有两排座椅组件,分别作为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每排座椅组件包括一对座椅本体7,纵向防撞柱3的车身段5安装在一对座椅本体7之间。座椅本体7两侧均安装第三升降组件,第三升降组件上安装有防护架8,防护架8适于在第三升降组件的驱动下升降运动。
在车辆的中控系统中设置有车速监测件,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第三升降组件均与车速监测件信号连接,车速监测件用于实时监测车速信号,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第三升降组件均适于接收车速信号并根据车速信号调整升降高度。当车速信号低于第一预设车速值时,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第三升降组件均不抬升。当车速信号高于第二预设车速值时,第一升降组件、第二升降组件和第三升降组件均抬升至最大高度。如图3所示,座椅本体7两侧的防护架8在当判定条件满足时自动抬升。防护架8有高强度的防撞功能,其形状样式不定,满足需求即可。
本实施例中,纵向防撞柱3的尺寸预设为宽15cm,高50cm,长度根据车身长度确定。横向防撞柱2的尺寸预设为宽15cm,高50cm,长度根据车身宽度获得,本实施例中横向防撞柱2安装在前排的座椅组件背后。纵向防撞柱3、横向防撞柱2和防护架8抬升高度根据车速来确定。车辆的行驶速度低于30km/h时,纵向防撞柱3、横向防撞柱2和防护架8均不抬升高度,车辆的行驶速度为30km/h-80km/h时,防护架8完全抬升至最大高度,纵向防撞柱3和横向防撞柱2抬升高度为25cm,当车辆行驶速度大于80km/h时,纵向防撞柱3和横向防撞柱2抬升至最大高度50cm。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纵向防撞柱3和横向防撞柱2的尺寸以及纵向防撞柱3、横向防撞柱2和防护架8的抬升高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本体(1);
横向防撞柱(2),沿所述车架本体(1)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横向防撞柱(2)与所述车架本体(1)之间通过第一升降组件连接;
纵向防撞柱(3),沿所述车架本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纵向防撞柱(3)与所述车架本体(1)之间通过第二升降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升降组件与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同步升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组件间隔设置有多组,所述纵向防撞柱(3)包括分体设置的车头段(4)、车身段(5)和车尾段(6),所述车头段(4)、所述车身段(5)和所述车尾段(6)均至少与一组所述升降组件配合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头段(4)和所述车尾段(6)抬升的最大高度不大于所述车身段(5)抬升的最大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本体(1)关于所述纵向防撞柱(3)对称。
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架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车架本体(1)上安装有至少一排座椅组件,每排所述座椅组件包括一对座椅本体(7),纵向防撞柱(3)安装在一对所述座椅本体(7)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7)两侧均安装第三升降组件,所述第三升降组件上安装有防护架(8),所述防护架(8)适于在所述第三升降组件的驱动下升降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速监测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和所述第三升降组件均与所述车速监测件信号连接,所述车速监测件用于实时监测车速信号,所述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和所述第三升降组件均适于接收所述车速信号并根据所述车速信号调整升降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车速信号低于第一预设车速值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和所述第三升降组件均不抬升。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车速信号高于第二预设车速值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和所述第三升降组件均抬升至最大高度。
CN202410429470.3A 2024-04-10 2024-04-10 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Pending CN1181075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29470.3A CN118107509A (zh) 2024-04-10 2024-04-10 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29470.3A CN118107509A (zh) 2024-04-10 2024-04-10 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07509A true CN118107509A (zh) 2024-05-31

Family

ID=91214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429470.3A Pending CN118107509A (zh) 2024-04-10 2024-04-10 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07509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59594A (en) * 1966-10-11 1969-07-30 Emile Jette Jr Automobile Safety Device having Roof Reinforcing Bar
CN1964870A (zh) * 2004-03-29 2007-05-16 简斯·荷斯坦恩·斯柏克·尼雅德 车辆和用于车辆的加固部件
CN105564354A (zh) * 2015-10-10 2016-05-11 石晓燕 一种防止车被压扁的液压顶杆
WO2017041389A1 (zh) * 2015-09-08 2017-03-16 汪冰洋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防撞龙骨结构
CN108556921A (zh) * 2018-06-16 2018-09-21 杭州仙珑宇盈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撞击支撑装置及方法
CN109398284A (zh) * 2018-11-13 2019-03-01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一种汽车防纵向穿刺、防压砸装置
CN110040100A (zh) * 2018-01-15 2019-07-2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锚定式安全气囊拴系件的车辆座椅组件
CN117734622A (zh) * 2022-09-15 2024-03-22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由车辆座椅的扶手支撑的安全气囊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59594A (en) * 1966-10-11 1969-07-30 Emile Jette Jr Automobile Safety Device having Roof Reinforcing Bar
CN1964870A (zh) * 2004-03-29 2007-05-16 简斯·荷斯坦恩·斯柏克·尼雅德 车辆和用于车辆的加固部件
WO2017041389A1 (zh) * 2015-09-08 2017-03-16 汪冰洋 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防撞龙骨结构
CN105564354A (zh) * 2015-10-10 2016-05-11 石晓燕 一种防止车被压扁的液压顶杆
CN110040100A (zh) * 2018-01-15 2019-07-2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锚定式安全气囊拴系件的车辆座椅组件
CN108556921A (zh) * 2018-06-16 2018-09-21 杭州仙珑宇盈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撞击支撑装置及方法
CN109398284A (zh) * 2018-11-13 2019-03-01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一种汽车防纵向穿刺、防压砸装置
CN117734622A (zh) * 2022-09-15 2024-03-22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由车辆座椅的扶手支撑的安全气囊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EP2454121B1 (en) Vehicle charging port arrangement
CN112140860A (zh) 车辆车身结构及包括该车辆车身结构的车辆
CN109204567B (zh) 电动汽车及其车身结构
CN104670341A (zh) 汽车加强地板结构和汽车
CN109204528B (zh) 车辆及其车身结构
DE102020123098A1 (de) Fahrzeugrahmenbaugruppe
CN211006468U (zh) 一种交通安全防撞护栏
EP2392481A1 (en) Road vehicle crash control method, and road vehicle implementing such a control method
CN118107509A (zh) 一种汽车车架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3247119A (zh) 一种挂车备胎支架及具有该支架的挂车
CN212401376U (zh) 一种汽车底板结构及电动汽车
CN110758562A (zh) 一种平台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平台车辆
CN217496273U (zh) 车身前端碰撞结构与汽车
CN103407499A (zh) 应用于车辆内部的地板加强装置及车身结构
US11701958B2 (en) Electric powered vehicle
CN10920452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9115574U (zh) 下车体结构及汽车
CN215204768U (zh) 一种具有一定防撞性能的卡车
CN106697056B (zh) 前置前驱汽车
CN210101754U (zh) 一种防撞吸能一体式结构及具有其的车架和车辆
CN220076190U (zh) 车辆前排座椅安装结构与车辆
CN219154296U (zh) 一种新型的座椅安装横梁结构
CN212401356U (zh) 下车体结构总成和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