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56985A - 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 - Google Patents

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56985A
CN117856985A CN202410265845.7A CN202410265845A CN117856985A CN 117856985 A CN117856985 A CN 117856985A CN 202410265845 A CN202410265845 A CN 202410265845A CN 117856985 A CN117856985 A CN 117856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sage
retransmission request
network
sending
re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6584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56985B (zh
Inventor
马国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Xingyun Zhil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Xingyun Zhil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Xingyun Zhili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Xingyun Zhili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6584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569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56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69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569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569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并提供一种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方法包括: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确定第一报文的丢失,执行与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发送端,在接收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如果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判断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以及发送端用于发送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如此,提升带宽利用率和整体报文转发效率。

Description

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
背景技术
随着高性能计算、人工计算、数据中心等技术的发展,丢包对上层业务影响越来越大。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例如东数西算工程涉及的跨越多个省的长距离大流量高速数据传输,传输距离长且传输时间长,在数据转发过程中有更大概率发生丢包。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接收端的超时判断机制来判断是否丢失了某个报文,接收端判断报文丢失后向发送端发送报文丢失和重传请求。但是,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从接收端发出的请求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到达发送端,然后发送端才会重传报文,这样导致整体报文转发效率低下,不利于充分利用带宽,也难以满足高性能计算、人工计算、数据中心等技术的发展需求。
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用于应对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所述发送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如果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以及所述发送端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
通过本申请的第一方面,实现了高效可靠地应对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的丢包问题,实现了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并且可以灵活地适配不同的发送端与不同的接收端之间的网络和传输链路相关的复杂多变的情况,以及通过降低算法复杂度和减轻负担从而可以适应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本身有限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基于循环冗余校验或者缓存溢出校验,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给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接收端,基于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然后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二重传请求。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至少长于所述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所指示的等待时间。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消息以便通知所述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接收端,响应于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的消息,终止基于所述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来检测所述第一报文是否丢失。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网络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的报文。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利用所述第一网络的第一通信链路来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给所述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给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重传请求或者所述第二重传请求由所述第一接收端发出,其中,当所述第二重传请求由所述第一接收端发出时,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由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转发设备发出。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发送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所述第一时间段之后,如果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三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三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有效重传请求,以及,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所述发送端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网络是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网络且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是传输控制协议栈时,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是10毫秒,当所述第一网络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网络且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协议栈时,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是8毫秒。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利用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和通过所述第一网络发送的报文均带有时间戳,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其中,当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基于时间戳检验,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是包括旧设备和新设备的混合组网。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根据上述任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的方法。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根据上述任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根据上述任一方面的任一种实现方式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报文重传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报文重传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至少一个”指一个或一个以上,“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另外,“第一”、“第二”等词汇,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图1为一种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发送端A110通过第一网络A102向接收端A120发送数据。第一网络A102可以是以太网或者其它类型网络。发送端A110距离接收端A120的传输距离较长,因此传输时间较长,从发送端A110经第一网络A102发送数据给接收端A120属于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随着高性能计算、人工计算、数据中心等技术的发展,有时候需要在一个地方收集大量的数据然后传输这些数据到另一个地方进行处理例如用于训练大型神经网络模型或者使用已经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推理,例如东数西算工程需要将东部沿海省份的原始数据传输到西部省份的数据中心进行处理,因此涉及到跨越多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长距离大流量高速数据传输。另外,有时候也需要协调部署在不同地方的计算集群一起协作完成大型项目,例如不同主体之间分享隐私数据以完成协同隐私计算任务,这些计算集群之间也可能需要频繁地收发大流量数据且涉及到较长的传输距离。随着数据流量规模的增加以及数据传输速率的增加还有传输距离的增加,更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和突发事件的影响,例如设备故障、网络拥塞等,因此有更高的概率发生丢包。对于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计算等计算任务,丢包的发生会影响上层业务的业务性能和整体效率,例如发生丢包的报文所携带的数据可能是后续流程或者其它进程所依赖的中间结果,这样意味着发生丢包后可能需要暂停受到影响的流程和进程从而影响整体业务性能和整体效率。因此,随着高性能计算、人工计算、数据中心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应用需求的增长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及推理需求,需要尽量降低丢包对上层业务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需要克服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因为较远的传输距离和较长的传输时间而导致的更高丢包概率的问题。
继续参阅图1,从发送端A110经第一网络A102发送数据给接收端A120属于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这里,第一网络A102包括多个设备或者说多个节点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这些设备或者节点可以是如报文转发设备、路由器、服务器、安全节点等。从发送端A110发出的报文经过第一网络A102中的设备或者节点,最后到达接收端A120。接收端A120通过超时判断机制来判断是否丢失了某个报文,也就是说,如果接收端A120在指定时间段结束之前没有收到特定报文,则可以推定该特定报文在报文传输过程中发生了丢包。接收端A120在判断发生了丢包后,向发送端A110发送报文丢失的通知和重传报文的请求,而接收端A120在接收到重传过来的报文之前,可能需要暂停受到影响的流程和进程(例如,发生丢包的报文所携带的数据可能是后续流程或者其它进程所依赖的中间结果),这样不利于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效率。另外,因为接收端A120可能需要暂停受到影响的流程和进程,因此难以充分利用带宽,从而不利于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为了解决因丢包导致的整体业务性能下降和整体效率低下的问题,需要考虑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面临的复杂多变的情况。例如,发送端A110可能需要向包括接收端A120在内的多个接收端发送报文,这些不同的接收端可能通过第一网络A102实现长距离报文传输,也可能通过不同于第一网络A102的其它网络实现长距离报文传输。对于通过第一网络A102实现长距离报文传输的其他接收端,可能与接收端A120采用相同的传输链路也即经过相同的设备或者节点,也可能采用不同的传输链路。对于在第一网络A102中位于从发送端A110到接收端A120的传输链路中的某个设备或者节点,该设备或者节点也可能同时用于转发从其他的发送端发送给接收端A120的报文,或者,同时用于转发从发送端A110到其他的接收端的报文。因此,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有的情况下一个发送端需要发送报文给多个接收端,有的情况下一个接收端需要接收来自多个发送端的报文,并且,不同的发送端或者不同的接收端可能通过不同的网络来传输报文。另外,从同一个发送端发送给同一个接收端的报文可能在不同时候采用不同的传输链路,例如受到网络拥塞或者网络状态的影响,下一个报文经过的节点可能不同于上一个报文经过的节点,在某些情况下还可能需要切换到不同的网络,例如图1所示的第一网络A102因某些原因无法访问,从而使得发送端A110经其他网络发送数据给接收端A120。因此,为了能够高效可靠地解决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因丢包导致的整体业务性能下降和整体效率低下的问题,需要考虑不同的发送端与不同的接收端之间的网络和传输链路相关的复杂多变的情况,以及需要考虑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本身有限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下面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如何实现了高效可靠地应对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的丢包问题,实现了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并且可以灵活地适配不同的发送端与不同的接收端之间的网络和传输链路相关的复杂多变的情况,以及通过降低算法复杂度和减轻负担从而可以适应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本身有限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0: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
步骤S220:所述发送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如果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以及所述发送端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
参阅图2,在步骤S210,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如此,实现了发送端基于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以及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应当理解的是,步骤S210定义了发送端如何响应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发送端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检测机制来判断是否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从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时间点开始,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发送端执行步骤S220所定义的操作,也就是:所述发送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如果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如此,围绕发送端提供了针对丢包的报文重传机制,该报文重传机制是由发送端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这一事件来触发,并且,以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作为关键时间点,对于发送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所接收到的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因此,围绕发送端提供的针对丢包的报文重传机制中,由发送端承担这些负担:检测是否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记录发送端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的时间点,以及检测在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是否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如此,通过安排发送端来承担上述负担,包括由发送端来判断是否触发针对丢包的报文重传机制(发送端检测到发送端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以及由发送端判断是否接收到相对于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发送端检测到在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并且由发送端采取对应的操作,这样意味着减轻了相对于发送端以外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例如减轻了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因此,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适应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本身有限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
继续参阅图2,发送端通过检测到发送端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从而触发针对丢包的报文重传机制,以及通过检测在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从而判断该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可以看出,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不依赖发送端来区分重传请求(第一重传请求或者第二重传请求)是由哪个对象发出。如上所述,考虑到不同的发送端与不同的接收端之间的网络和传输链路相关的复杂多变的情况,重传请求可能是由接收端或者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发出。例如,接收端可能在超时判断机制所设定的指定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特定报文,因此判断报文丢失并向发送端发送报文丢失的通知和重传报文的请求。再例如,在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报文中转设备或者报文转发设备,可能检测到特定报文的丢失并向发送端发送报文丢失的通知和重传报文的请求。取决于传输距离、网络拥塞、网络状态等因素,向发送端发送的重传报文的请求到达发送端所需要的传输时间可能存在一定变化。另外,报文转发设备或者接收端向发送端发送重传报文的请求,所采取的具体传输链路也可能存在变化。一般来说,如果某个报文转发设备发现报文丢失,也就意味着丢失的报文无法通过该报文转发设备被进一步地转发给接收端,因此接收端必然无法检测到丢失的报文,从而意味着接收端可能基于超时判断机制判断报文丢失并向发送端发送报文丢失的通知和重传报文的请求。因此,在发送端看来,有可能收到分别来自报文转发设备和接收端的两份请求重发的请求。为了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发送端通过检测在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从而判断该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因此,发送端并不区分重传请求是由哪个对象发出,也不区分重传请求是来自接收端还是报文转发设备,这样可以灵活地适应传输时间的变化,以及灵活地适应实际应用中传输距离、网络拥塞、网络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发送端通过检测到发送端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从而触发针对丢包的报文重传机制,然后,以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作为关键时间点,对于发送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所接收到的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如此,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可以灵活地适配不同的发送端与不同的接收端之间的网络和传输链路相关的复杂多变的情况。
继续参阅图2,第一时间段是预先设定的,并且,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限定了,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以及所述发送端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例如,当所述第一网络是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网络且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是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栈时,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是10毫秒。再例如,当所述第一网络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RDMA)网络且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协议栈时,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是8毫秒。这里,第一通信协议栈一般对应特定通信协议且第一网络也遵循该特定通信协议。例如,当第一通信协议栈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协议栈时,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协议栈遵循特定远程直接内存访问通信协议,而第一网络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网络也遵循该特定远程直接内存访问通信协议,这样可以实现两个远程主机之间基于远程直接内存访问技术进行数据访问和数据存储。不同的协议栈各自具有一定的层级结构也因此可能具有不同的时延。传输控制协议栈或者说TCP协议栈,包括四层的层级结构,也就是应用层、套接字(Socket)层、传输协议驱动层以及网卡驱动层,因此利用传输控制协议栈来发送的报文,从软件应用到网卡硬件需要经过这样的四层的层级结构,而其中的应用层、套接字层还有传输协议驱动层各自有自身的缓存,也就涉及到在这些缓存之间的报文拷贝和时延,对应了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是10毫秒。相对的,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协议栈包括两层的层级结构,也就是应用层和网卡驱动层,因此利用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协议栈来发送的报文,从软件应用到网卡硬件需要经过这样的两层的层级结构,可以直接从应用层的缓存拷贝到网卡硬件,对应了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是8毫秒。如此,通过不同的通信协议及对应的通信协议栈来发送报文,在时延上存在差异。另外,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在长距离报文传输应用中,报文转发经过的设备越多则时延越大,一般来说经过一台交换机会带来1微秒到2微秒的时延。如此,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通过限定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以及所述发送端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从而考虑到了不同网络、不同通信协议栈的作用下的时延差异。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的层级结构,例如传输控制协议栈包括应用层、套接字层、传输协议驱动层以及网卡驱动层的四层的层级结构,而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协议栈包括应用层和网卡驱动层的两层的层级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第一网络中的交换机的数量,例如一台交换机会带来1微秒到2微秒的时延。如此,通过预先设定第一时间段(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以及所述发送端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使得发送端可以在不需要区分重传请求是由哪个对象发出的基础上,结合了发送端用于发送被检测到丢失的报文(也即第一报文)所采用的网络及通信协议栈,利用该第一时间段构建起重复重传请求的检测机制,有利于高效可靠地判断出重复重传请求,这样避免了重复操作,有助于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
总之,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通过安排发送端来承担主要负担,包括由发送端来判断是否触发针对丢包的报文重传机制(发送端检测到发送端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以及由发送端判断是否接收到相对于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发送端检测到在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并且由发送端采取对应的操作,如此,减轻了相对于发送端以外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例如减轻了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可以很好地适应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本身有限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发送端不区分重传请求是由哪个对象发出,也不区分重传请求是来自接收端还是报文转发设备,这样可以灵活地适应传输时间的变化,以及灵活地适应实际应用中传输距离、网络拥塞、网络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可以灵活地适配不同的发送端与不同的接收端之间的网络和传输链路相关的复杂多变的情况;通过预先设定第一时间段(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以及所述发送端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使得发送端可以在不需要区分重传请求是由哪个对象发出的基础上,结合了发送端用于发送被检测到丢失的报文(也即第一报文)所采用的网络及通信协议栈,利用该第一时间段构建起重复重传请求的检测机制,有利于高效可靠地判断出重复重传请求,这样避免了重复操作,有助于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另外,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不需要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产生实际的协调,而是通过预先设定第一时间段(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以及所述发送端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因此,同一个发送端可以灵活地适配各种不同的接收端并且通过各种不同的网络连接。如此,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实现了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并且可以灵活地适配不同的发送端与不同的接收端之间的网络和传输链路相关的复杂多变的情况,以及通过降低算法复杂度和减轻负担从而可以适应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本身有限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
参阅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上面提到,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安排发送端来承担主要负担,包括由发送端来判断是否触发针对丢包的报文重传机制(发送端检测到发送端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以及由发送端判断是否接收到相对于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发送端检测到在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并且由发送端采取对应的操作,如此,减轻了相对于发送端以外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例如减轻了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可以很好地适应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本身有限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这里,第一报文转发设备是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的设备或者节点,并且,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具备检测功能可以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可以通过任意合适的检测功能来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上面提到,第一网络是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网络,因此,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报文转发设备也属于所述第一网络。重传请求可能是由接收端或者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发出。例如,接收端可能在超时判断机制所设定的指定时间段内没有接收到特定报文,因此判断报文丢失并向发送端发送报文丢失的通知和重传报文的请求。因此,通过使得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并且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如此,不需要等到接收端发现报文丢失,就可以通过由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从而触发发送端的针对丢包的报文重传机制。如果只依赖接收端的超时判断机制或者其他报文丢失检测机制来判断报文丢失及发送重传请求,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因为接收端发出的请求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到达发送端,然后发送端才会重传报文,这样导致效率低下,不利于充分利用带宽。因此,通过依赖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的自身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可以在接收端的超时判断机制所提供的报文丢失检测机制的基础上,额外提供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的报文丢失检测机制,这样在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发现丢包后就可以通知发送端重传报文,从而缩短了从报文丢失到报文重传的时间,有助于降低丢包对上层业务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效可靠地解决了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因丢包导致的整体业务性能下降和整体效率低下的问题。考虑到当前的网络通信协议例如TCP协议、RoCE协议等依赖发送端和接收端进行丢包交互,中间的网络设备一般被认为是透明的。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大流量专线(例如大于等于10兆比特每秒),长距离转发(例如从东莞到北京,从北京到无锡)等,通过让中间的网络设备参与,例如通过使得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并且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这样实现了提前通知发送端重发,能够大幅提升转发效率,提升专线带宽利用率。
进一步地,通过使得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并且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这样构建了由网络设备来发现丢包并通知发送端重传的机制,可以与上述的发送端利用第一时间段构建起的重复重传请求的检测机制相结合,一方面在报文丢包后启动快速重传,在大流量数据传输中降低了丢包对上层业务的影响,也有利于克服长距离报文传输中丢包概率提升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发送端来高效可靠地判断出重复重传请求,避免了重复操作,有助于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因此,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用于实现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报文传输,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报文转发设备用于实现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报文传输。例如,图1所示的第一网络A102中包括多个设备或者说多个节点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这些设备或者节点可以是如报文转发设备、路由器、服务器、安全节点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网络是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网络,并且,第一网络中的用于实现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报文传输的多个报文转发设备均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并且可以响应于检测到报文的丢失向发送端发送报文重传请求。例如,假设从发送端经第一网络到接收端需要经过包括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在内的两个或者三个或者更多个报文转发设备,则这些报文转发设备均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因此,当其中任一报文转发设备检测到报文丢失就可以向发送端发出报文重传请求。因为只需要报文转发设备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以及向发送端发送报文重传请求的功能,给报文转发设备带来的负担较少,可以很好地适应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本身有限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网络是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网络,并且,第一网络中的用于实现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报文传输的多个报文转发设备中的一部分报文转发设备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并且可以响应于检测到报文的丢失向发送端发送报文重传请求。例如,假设从发送端经第一网络到接收端需要经过包括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在内的两个或者三个或者更多个报文转发设备,则这些报文转发设备中的一部分报文转发设备(包括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以及向发送端发送报文重传请求的功能,还存在另一部分报文转发设备不具备向发送端发送报文重传请求的功能;这样意味着只需要选中一部分报文转发设备进行改造以便使得该一部分报文转发设备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以及向发送端发送报文重传请求的功能,而其他部分的报文转发设备可以采取既有的设备或者节点,从而降低了设计复杂度也有利于推广应用到既有网络。在一些示例中,可以通过仿真测试的方式,判断出第一网络中可能存在较高丢包风险的设备或者节点,或者丢包概率较高的网络链路,然后针对性地部署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以及向发送端发送报文重传请求的功能在关键节点上,或者,只针对关键性的报文转发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以便使得这些关键性的报文转发设备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以及向发送端发送报文重传请求的功能,这样在控制整体成本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基于循环冗余校验(CyclicRedundancy Check,CRC)或者缓存溢出校验,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如此,通过循环冗余校验,可以识别出循环冗余校验错误如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发现来自上游设备的线路上出现了误码,从而给报文丢失的检测提供判断依据。另外,通过缓存溢出校验,例如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发现因为缓存不够需要丢弃报文,也给报文丢失的检测提供判断依据。应当理解的是,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可以通过任意合适的检测功能来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例如可以结合循环冗余校验和缓存溢出校验还有其他校验机制。并且,假设从发送端经第一网络到接收端需要经过包括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在内的多个报文转发设备,这些多个报文转发设备可以各自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并且,可以各自采用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校验机制来实现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如此,实现了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并且可以灵活地适配不同的发送端与不同的接收端之间的网络和传输链路相关的复杂多变的情况,还可以灵活适配报文转发设备的自身特性。进一步地,通过安排发送端来承担主要负担,包括由发送端来判断是否触发针对丢包的报文重传机制(发送端检测到发送端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以及由发送端判断是否接收到相对于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发送端检测到在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并且由发送端采取对应的操作,如此,减轻了相对于发送端以外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这意味着第一报文转发设备或者其他具备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的中间的网络设备,不需要存储报文的历史状态也不需要进行报文状态转发,这样有利于实现报文高速转发也有利于适应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本身有限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给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接收端,基于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然后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二重传请求。如此,通过结合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的自身具备的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以及在第一接收端的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所提供的报文丢失检测机制,提供了对报文丢失进行检测及向发送端发送重传请求的双重保障,有利于缩短从报文丢失到报文重传的时间,有助于降低丢包对上层业务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效可靠地解决了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因丢包导致的整体业务性能下降和整体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通过发送端来高效可靠地判断出重复重传请求,避免了重复操作,有助于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至少长于所述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所指示的等待时间。接收端根据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所指示的等待时间来判断是否出现报文丢失,也即接收端在所述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所指示的等待时间到期之后,如果还没有接收到第一报文,则判断第一报文的丢失。因此,通过设定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至少长于所述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所指示的等待时间,有利于实现通过发送端来高效可靠地判断出重复重传请求,避免了重复操作,有助于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消息以便通知所述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接收端,响应于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的消息,终止基于所述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来检测所述第一报文是否丢失。如此,结合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的自身具备的报文丢失的检测功能以及在第一接收端的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所提供的报文丢失检测机制,提供了对报文丢失进行检测及向发送端发送重传请求的双重保障,有利于缩短从报文丢失到报文重传的时间,有助于降低丢包对上层业务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效可靠地解决了在长距离大流量的高速数据传输应用中因丢包导致的整体业务性能下降和整体效率低下的问题;并且,有利于实现通过发送端来高效可靠地判断出重复重传请求,避免了重复操作,有助于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网络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的报文。如此,考虑到了不同网络、不同通信协议栈的作用下的时延差异,结合了发送端用于发送被检测到丢失的报文(也即第一报文)所采用的网络及通信协议栈,利用该第一时间段构建起重复重传请求的检测机制,有利于高效可靠地判断出重复重传请求,这样避免了重复操作,有助于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利用所述第一网络的第一通信链路来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给所述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如此,实现了灵活地适配不同的发送端与不同的接收端之间的网络和传输链路相关的复杂多变的情况。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给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重传请求或者所述第二重传请求由所述第一接收端发出,其中,当所述第二重传请求由所述第一接收端发出时,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由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转发设备发出。如此,实现了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并且可以灵活地适配不同的发送端与不同的接收端之间的网络和传输链路相关的复杂多变的情况,以及通过降低算法复杂度和减轻负担从而可以适应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本身有限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端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发生丢包的报文所携带的数据可能是后续流程或者其它进程所依赖的中间结果,通过重新发送发生丢包的报文的载荷,有助于降低报文丢包对整体业务性能和整体效率的影响。如此,通过发送端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实现了减轻了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应当理解的是,所述发送端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报文。这里,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于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这是因为第二报文是在所述发送端判断触发针对丢包的报文重传机制之后所作出的对应操作,因此,发送端可以将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整合到发送端的发包流程、发包队列或者发包业务中,从而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报文,而不需要恢复被判断为丢包的第一报文,这样降低了算法复杂度也节省了恢复报文所需要的资源。因此,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这意味着第二报文不是通过恢复操作恢复得到的第一报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Time To Live,TTL)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如此,发送端可以将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整合到发送端的发包流程、发包队列或者发包业务中,从而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报文,而不需要恢复被判断为丢包的第一报文,这样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这意味着第二报文可以采用全新的生存时间例如新的数据包流通的时间,这样降低了算法复杂度也节省了恢复报文所需要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发送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所述第一时间段之后,如果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三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三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有效重传请求,以及,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如上所述,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通过限定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以及所述发送端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从而考虑到了不同网络、不同通信协议栈的作用下的时延差异。在发送端看来,有可能收到分别来自报文转发设备和接收端的两份请求重发的请求。为了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发送端通过检测在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从而判断该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发送端并不区分重传请求是由哪个对象发出,也不区分重传请求是来自接收端还是报文转发设备,这样可以灵活地适应传输时间的变化,以及灵活地适应实际应用中传输距离、网络拥塞、网络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发送端通过检测到发送端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这一事件的发生,从而触发针对丢包的报文重传机制,然后,以发送端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作为关键时间点,对于发送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所接收到的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因此,所述发送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所述第一时间段之后,如果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三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三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有效重传请求,以及,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如此,利用该第一时间段构建起重复重传请求的检测机制,有利于高效可靠地判断出重复重传请求,这样避免了重复操作,有助于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并且,利用该第一时间段构建起识别有效重传请求的检测机制,有利于高效可靠地判断出有效重传请求并且执行对应报文重传操作,进一步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所述发送端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发生丢包的报文所携带的数据可能是后续流程或者其它进程所依赖的中间结果,通过重新发送发生丢包的报文的载荷,有助于降低报文丢包对整体业务性能和整体效率的影响。如此,通过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实现了减轻了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进一步地,通过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因此,在判断出有效重传请求的基础上,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实现了减轻了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如此,不需要恢复被判断为丢包的第一报文,而是可以将第二报文和第三报文各自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整合到发送端的发包流程、发包队列或者发包业务中,也即第二报文和第三报文各自具有新的报文序列号,这样降低了算法复杂度也节省了恢复报文所需要的资源。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如此,不需要恢复被判断为丢包的第一报文,而是可以将第二报文和第三报文各自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整合到发送端的发包流程、发包队列或者发包业务中,也即第二报文和第三报文各自具有新的生存时间例如新的数据包流通的时间,这样降低了算法复杂度也节省了恢复报文所需要的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网络是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网络且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是传输控制协议栈时,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是10毫秒,当所述第一网络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网络且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协议栈时,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是8毫秒。如此,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通过限定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以及所述发送端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从而考虑到了不同网络、不同通信协议栈的作用下的时延差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端利用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和通过所述第一网络发送的报文均带有时间戳,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其中,当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基于时间戳检验,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如此,通过使得报文均带有时间戳,使得发送端在接到报文丢失和重传请求后,重发的报文具有新的时间戳,这样可以利用时间戳更好地判断报文丢失以及区别开重复重传请求和有效重传请求。发送端发出的报文都带有时间戳,如果报文转发设备发现某个报文的时间戳超过了阈值,则认为是丢包。例如同一个流中的多个报文中有一个首包和有一个尾包,首包带有一个时间戳用于表明发送开始,尾包带有一个时间戳用于表明发送结束,如此,可以通过要求时间戳同步,这样在长距离报文传输的应用中可以对多个报文转发设备各自接收到的报文的时间戳进行更精细化的判断。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网络是包括旧设备和新设备的混合组网。图2所示的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对中间的设备或者节点,例如报文转发设备、中间的网络设备等,只要求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具备检测功能可以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以及要求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因此,减轻了相对于发送端以外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例如减轻了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的负担,可以很好地适应用于实现长距离的报文传输的设备或者节点本身有限的算力资源和存储资源。如此,可以适合网路链路不稳定的情况,例如经常切换链路的应用场景,这样的特定网络可以是例如老设备和新设备的混合组网,或者类似的中间节点经常变更的网络。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报文重传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发送端B310,响应于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所述发送端B310,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如果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B310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B302以及所述发送端B310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
参阅图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网络B302包括第一报文转发设备(未示出),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发送端B310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图3中示例性示出了,在时间T1:发送端B310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B310通过所述第一网络B302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端B320,所述第一接收端B320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B302的报文。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送端B310利用所述第一网络B302的第一通信链路来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给所述第一接收端B320,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图3中示例性示出了,在时间T1后的第一时间段B304之内,在时间T2:发送端B310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因此,因为时间T2是在时间T1后的第一时间段B304之内,发送端B310判断所述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如此,通过预先设定第一时间段(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B310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B302以及所述发送端B310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使得发送端B310可以在不需要区分重传请求是由哪个对象发出的基础上,结合了发送端B310用于发送被检测到丢失的报文(也即第一报文)所采用的网络及通信协议栈,利用该第一时间段构建起重复重传请求的检测机制,有利于高效可靠地判断出重复重传请求,这样避免了重复操作,有助于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报文重传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发送端C410,响应于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所述发送端C410,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如果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C410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C402以及所述发送端C410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所述发送端C410,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所述第一时间段之后,如果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三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三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有效重传请求,以及,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图4中示例性示出了,在时间T3:发送端C410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图4中还示例性示出了,在时间T3后的第一时间段C404之后,在时间T4:发送端C410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三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三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有效重传请求,以及,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这里,因为时间T4是在时间T3后的第一时间段C404之后,发送端C410判断所述第三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有效重传请求,以及,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如此,利用该第一时间段构建起重复重传请求的检测机制,有利于高效可靠地判断出重复重传请求,这样避免了重复操作,有助于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并且,利用该第一时间段构建起识别有效重传请求的检测机制,有利于高效可靠地判断出有效重传请求并且执行对应报文重传操作,进一步提升整体业务性能和提升整体报文转发效率。
参阅图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端C410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C420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所述发送端C410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接收端C420发送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设备500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510、通信接口520以及存储器530。所述处理器510、通信接口520以及存储器530通过总线540相互连接。可选地,该计算设备50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550,输入/输出接口550连接有输入/输出设备,用于接收用户设置的参数等。该计算设备500能够用于实现上述的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实施例或者系统实施例的部分或者全部功能;处理器510还能够用于实现上述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方法实施例的部分或者全部操作步骤。例如,该计算设备500执行各种操作的具体实现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具体细节,如处理器510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部分或者全部步骤或者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操作。再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设备500可用于实现上述装置实施例中一个或者多个部件的部分或者全部功能,此外通信接口520具体可用于为了实现这些装置、部件的功能所必须的通讯功能等,以及处理器510具体可用于为了实现这些装置、部件的功能所必须的处理功能等。
应当理解的是,图5的计算设备50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510,并且多个处理器510可以按照并行化连接方式、串行化连接方式、串并行连接方式或者任意连接方式来协同提供处理能力,或者多个处理器510可以构成处理器序列或者处理器阵列,或者多个处理器510之间可以分成主处理器和辅助处理器,或者多个处理器510之间可以具有不同的架构如采用异构计算架构。另外,图5所示的计算设备500,相关的结构性描述及功能性描述是示例性且非限制性的。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计算设备500可以包括比图5所示的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处理器510可以有多种具体实现形式,例如处理器510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图形处理器(graphic processing unit,GPU)、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张量处理器(tensor processingunit,TPU)或数据处理器(data processing unit,DPU)等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本申请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处理器510还可以是单核处理器或多核处理器。处理器510可以由CPU和硬件芯片的组合。上述硬件芯片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组合。上述PLD可以是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阵列逻辑(generic array logic,GAL)或其任意组合。处理器510也可以单独采用内置处理逻辑的逻辑器件来实现,例如FPGA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等。通信接口520可以为有线接口或无线接口,用于与其他模块或设备进行通信,有线接口可以是以太接口、局域互联网络(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LIN)等,无线接口可以是蜂窝网络接口或使用无线局域网接口等。
存储器530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存储器530也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存储器530也可用于存储程序代码和数据,以便于处理器510调用存储器530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操作步骤,或者执行上述设备实施例中的相应功能。此外,计算设备500可能包含相比于图5展示的更多或者更少的组件,或者有不同的组件配置方式。
总线540可以是快捷外围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express,PCIe)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统一总线(unified bus,Ubus或UB)、计算机快速链接(compute express link,CXL)、缓存一致互联协议(cache coherent interconnect for accelerators,CCIX)等。总线540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总线540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图5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和设备是基于同一发明构思的,由于方法及设备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方法与设备的实施例、实施方式、示例或实现方式可以相互参见,其中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系统,该系统包括多个计算设备,每个计算设备的结构可以参照上述所描述的计算设备的结构。该系统可实现的功能或者操作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具体实现步骤和/或上述装置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具体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设备(如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上运行时可以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步骤。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处理器在执行上述方法步骤的具体实现可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具体操作和/或上述装置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具体功能,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也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寄存器或任何其他形式的合适存储介质。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本申请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或删减;本申请实施例系统中的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划分、合并或删减。如果本申请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2)

1.一种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端,响应于接收到指示了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一重传请求,确定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
所述发送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第一时间段内,如果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二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二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重复重传请求,其中,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发送端所连接的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网络以及所述发送端用于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的第一通信协议栈确定,所述第一时间段至少是基于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的层级结构和所述第一网络中的交换机的数量,
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基于循环冗余校验或者缓存溢出校验,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给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接收端,基于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然后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二重传请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至少长于所述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所指示的等待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响应于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消息以便通知所述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端,响应于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的消息,终止基于所述第一超时判断机制来检测所述第一报文是否丢失。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网络连接所述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的报文。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利用所述第一网络的第一通信链路来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给所述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一通信链路包括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报文给第一接收端,所述第二重传请求由所述第一接收端发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在接收到所述第一重传请求后的所述第一时间段之后,如果接收到指示了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的第三重传请求,判断所述第三重传请求是相对于所述第一重传请求的有效重传请求,以及,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报文相关联的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二报文,所述第二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
所述发送端再次执行与所述第一报文对应的报文重传操作,包括:向所述第一接收端发送第三报文,所述第三报文的载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载荷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一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与所述第二报文的报文序列号不同。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一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所述第三报文的生存时间与所述第二报文的生存时间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网络是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网络且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是传输控制协议栈时,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是10毫秒,当所述第一网络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网络且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是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协议栈时,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是8毫秒。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利用所述第一通信协议栈和通过所述第一网络发送的报文均带有时间戳,第一报文转发设备用于转发所述第一报文,其中,当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基于时间戳检验,检测到所述第一报文的丢失,所述第一报文转发设备向所述发送端发送所述第一重传请求。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网络是包括旧设备和新设备的混合组网。
20.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设备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2.一种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可被计算机设备运行,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410265845.7A 2024-03-08 2024-03-08 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 Active CN1178569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5845.7A CN117856985B (zh) 2024-03-08 2024-03-08 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65845.7A CN117856985B (zh) 2024-03-08 2024-03-08 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6985A true CN117856985A (zh) 2024-04-09
CN117856985B CN117856985B (zh) 2024-08-23

Family

ID=90536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65845.7A Active CN117856985B (zh) 2024-03-08 2024-03-08 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5698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4565A (zh) * 2013-05-22 2014-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重传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8023683A (zh) * 2016-11-02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报文的方法、装置、芯片及终端
CN112769526A (zh) * 2020-12-11 2021-05-07 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包重传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WO2022002043A1 (zh) * 2020-06-30 2022-0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方法、网络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155826A (zh) * 2021-11-19 2023-05-2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报文收发方法、网络设备、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7354253A (zh) * 2023-09-25 2024-01-0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拥塞通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84565A (zh) * 2013-05-22 2014-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重传信息的方法及装置
CN108023683A (zh) * 2016-11-02 2018-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发送报文的方法、装置、芯片及终端
WO2022002043A1 (zh) * 2020-06-30 2022-0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重传方法、网络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769526A (zh) * 2020-12-11 2021-05-07 邦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包重传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6155826A (zh) * 2021-11-19 2023-05-2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报文收发方法、网络设备、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17354253A (zh) * 2023-09-25 2024-01-0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拥塞通知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冯恺等: "一种面向无线视频流的包丢失处理算法", 电信快报, no. 04, 10 April 2008 (2008-04-1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56985B (zh) 2024-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11401C (zh) 网络设备自适应负载均衡的方法
CN103957155B (zh) 报文传输方法、装置及互联接口
CN112039884B (zh) 快速互联协议quic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应用方法
CN103200109B (zh) 一种ospf邻居关系管理方法和设备
CN105915467A (zh) 一种面向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网络流量均衡方法及装置
CN113746733A (zh) 表项同步方法、网关设备、组网系统及存储介质
US20240214280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network optimization policy, apparatus, and system
JP7348293B2 (ja) データ処理方法及び機器
WO2018219103A1 (zh) 一种链路状态确定方法及设备
CN105763375B (zh) 一种数据包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微波站
CN110417761A (zh) 基于双机冗余的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7856985B (zh) 用于报文重传的方法、计算机设备、介质及程序
WO2023051537A1 (zh) 策略调整方法、数据传输方法、系统、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02932820A (zh) 一种链路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859273A (zh) 自动交换光网络中维护控制平面可达性信息的方法
CN111953555A (zh) 一种链路检测方法、cpe及存储介质
Yaakob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optimal packet size for congestion control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N103297481A (zh) 互联交换方法和装置
CN115865682A (zh) 一种sdn链路的检测处理方法、控制器、系统及介质
CN113873033B (zh) 一种具有容错功能的智能边缘计算网关平台
CN115134304A (zh) 云计算数据中心避免数据包乱序的自适应负载均衡方法
CN114095341A (zh) 网络恢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965466A (zh) 一种自适应网络带宽的数据传输系统
CN106612240B (zh) 一种存储高效网络连接系统及方法
CN118075143B (zh) 数据中心网络拥塞控制协议仿真方法、系统、架构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