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811053B - 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811053B
CN117811053B CN202410225968.8A CN202410225968A CN117811053B CN 117811053 B CN117811053 B CN 117811053B CN 202410225968 A CN202410225968 A CN 202410225968A CN 117811053 B CN117811053 B CN 1178110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gulation
target
demand side
polymer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22596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811053A (zh
Inventor
袁葆
于卓
杨勇
邓伟
焦筱悛
吕海
李松
郝艳亚
屈楠
门进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ina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ina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ina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ina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22596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811053B/zh
Publication of CN1178110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110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8110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8110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3Load forecast, e.g. methods or systems for forecasting future load deman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004Generation forecast, e.g. methods or systems for forecasting future energy gen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1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 H02J3/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for adjusting voltage in ac networks by changing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network load by switching loads on to, or off from, network, e.g. progressively balanced loading
    • H02J3/144Demand-response operation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38Arrangements for parallely feeding a single network by two or mor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Controlling of the sharing of output between the generators, converters, or transformers
    • H02J3/466Schedu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generators, e.g. connecting or disconnecting generators to meet a given deman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2203/20Simulating, e g planning, reliability check, modelling or 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CA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20The dispersed energy generation being of renewable origi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00/0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 H02J2300/40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decentralized, dispersed, or local generation wherein a plurality of decentralised, dispersed or local energy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are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5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 H02J2310/56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for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lo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ition upon which the selective controlling is based
    • H02J2310/58The condition being electrical
    • H02J2310/60Limit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the network or in one section of the network, e.g. load shedding or peak shav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包括:根据主体的资源信息和预设的系统信息,建立包括主体的资源的电力拓扑关系;基于所述电力拓扑关系中的所有资源,按照资源的类型和位置进行资源聚合,形成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控制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所述调控策略。通过需求侧可调节的各类资源参与协调互动,可以提高系统调节能力的灵活性,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电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电力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电源、电网、负荷与储能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互动水平,可以充分挖掘系统的灵活性调节能力以及需求侧的资源,从而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其中,电源(“源”)包括火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发电设备,电网(“网”)包括输电线路、变电站、配电线路等电力传输与分配设备,负荷(“荷”)是指电力负荷,即用电设备,储能(“储”)包括电池、抽水蓄能、蓄热等储能设备。目前,“源”、“网”、“荷”、“储”等环节之间的协调互动水平不高,系统存在高耗能和高排放。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能够提高电源、电网、负荷与储能环节之间的协调互动水平。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包括:
根据主体的资源信息和预设的系统信息,建立包括主体的资源的电力拓扑关系;
基于所述电力拓扑关系中的所有资源,按照资源的类型和位置进行资源聚合,形成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
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
控制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所述调控策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装置,包括:
关系构建模块,用于根据主体的资源信息和预设的系统信息,建立包括主体的资源的电力拓扑关系;
聚合体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电力拓扑关系中的所有资源,按照资源的类型和位置进行资源聚合,形成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
调控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所述调控策略。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系统,包括参与调控的主体、调控终端以及所述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装置。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根据主体的资源信息和预设的系统信息,建立电力拓扑关系,基于电力拓扑关系按照资源的类型和位置进行资源聚合,形成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控制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调控策略。通过需求侧可调节的各类资源参与协调互动,可以充分挖掘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提高用户侧的资源利用率,促进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聚合体示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调控目标分解至各级聚合体的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调控目标执行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主体、聚合体及用户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系统结构框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装置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电源、电网、负荷与储能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互动水平,直接决定着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和运行效率。相关技术中,结合用户参与度和意愿度,评估分布式资源的聚合体的可调节能力,由于未考虑电网的实际运行情况,可调节资源间的匹配度不高,能源利用率不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通过构建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充分挖掘需求侧资源的可调节资源潜力,提高源网荷储间的协调互动水平,支撑电网实时动态平衡,将电网调控目标与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相匹配,各主体通过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互动,提升系统调节能力的灵活性。
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源提供的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包括:
S101:根据主体的资源信息和预设的系统信息,建立包括主体的资源的电力拓扑关系;
本实施例中,主体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的协调互动,主体包括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和独立用户等,独立用户是指在电力市场中独立参与,不受任何其他组织或个人控制的电力用户,独立用户包括大型企业、商业机构、公共设施等。主体包括可调节的资源,可调节的资源包括分布式新能源(例如,光伏、风机等)、储能系统(例如,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等)和负荷(例如中央空调、生产线设备等)等,通过资源的调控实现需求侧的可调节资源参与电网的协调互动。
参与互动的主体上报其拥有的资源的资源信息,根据各主体的资源信息和预设的系统信息,构建包括主体的资源在内的电力拓扑关系,该电力拓扑关系包括电力系统中变电站、输电线路、变压器和用户之间的连接和分布关系。
一些方式中,预设的系统信息可根据现场调研和电力系统设计、运行和维护等各阶段中的各项数据获得。具体的,系统信息包括用户基本信息(包括户名、户号、用电地址、联系方式、供电电压等级、合同容量、运行容量、行业信息、夏/冬季最大负荷、夏/冬季典型日平均负荷等)、用电负荷信息(包括用户一次接线图、企业生产方式、保安负荷、主要生产负荷、辅助生产负荷、非生产负荷、主要可调节负荷设备或生产线、负荷重要性调研、最大可调节负荷、提前通知执行时间、最长连续限电时间、调控方式(刚性/柔性)、可调节时段、恢复投运时间、是否具备生产控制系统、上下游产业用户等),分回路负荷信息(包括可控回路名称、负荷类型、回路电压等级、回路可控负荷大小、午晚高峰时的负荷量、回路调节准备时间、回路可调节时间、回路的开关信息及企业配电系统自动化程度等)、柔性可调负荷信息(包括光伏系统、储能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电锅炉系统、5G基站、充电桩等柔性可调负荷的相关信息)、自有电源信息(包括企业自有的发电设备,如分布式电源、自备电厂、小水电机组等)、能源服务信息(包括企业生产所用的基本能源种类、年使用量及各类能源的年消耗情况及能源服务的需求信息)、预留的行业研究需求的专业信息等。
S102:基于电力拓扑关系中的所有资源,按照资源的类型和位置进行资源聚合,形成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
本实施例中,构建电力拓扑关系之后,根据电力拓扑关系中所有资源的类型和位置,构建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是按照网架结构对需求侧可调节的资源进行聚合所形成的具备调控能力的互动管理单元,具有需求侧资源监测、预测、调控等功能,能够支撑主体参与市场互动,满足调度、设备、交易等主网业务需求。
一些实施方式中,所构建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包括公变聚合体、专变聚合体、公线聚合体、专线聚合体和变电站聚合体五种类型。其中,公变聚合体是以单个公用变压器为边界,对需求侧资源进行互动服务管理的聚合体。专变聚合体是以单个专有变压器为边界,对需求侧资源进行互动服务管理的聚合体。公线聚合体是以单条公用线路为边界,对需求侧资源进行互动服务管理的聚合体。专线聚合体是以单条专有线路为边界,对需求侧资源进行互动服务管理的聚合体。变电站聚合体是以单个变电站为边界,对需求侧资源进行互动服务管理的聚合体。
如图2、3所示,根据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与电网的供电区域等级的关系,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包括从上级至下级的多级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具体的,区域(省)级供电区域包括变电站聚合体,市(县)级供电区域包括变电站聚合体,农村(乡镇)级供电区域包括专线聚合体、公线聚合体,园区(居民区)级供电区域包括公变聚合体、专变聚合体。
如图5所示,主体与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是一对多的关系,根据参与市场行为的不同,选取主体下的不同聚合体参与调控。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与用户是一对多的关系,根据不同的调控目标,选取不同的用户及资源参与互动。主体负责整合用户的资源,以便于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源进行聚合,并代表用户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用户与主体之间存在服务关系,主体通过提供电力产品和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
S103: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
S104:控制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调控策略。
本实施例中,构建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之后,根据设定的调控目标,结合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需要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并确定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参与调控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由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按照调控策略对可调节的资源进行调控,通过互动调控达到电网的调控目标。
一些实施例中,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包括:
将调控目标从上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至下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逐层分解,直至本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达到调控目标为止,形成相应的调控策略。
本实施例中,确定调控目标之后,从属于上级供电区域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开始响应调控目标,如果上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无法达到调控目标,将调控目标分解为调控子目标后继续由下一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响应调控子目标,如果下一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能够达到调控子目标,则无需继续向下一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分解调控目标,如果下一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仍然未达到调控目标,则继续向下一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分解调控目标。通过将调控目标逐级分解,由各级需求侧资源聚合体逐层分别响应,达到协调互动实现调控目标的目的,并形成各级需求侧资源聚合体达到调控目标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
一些方式中,对于市(县)级电网的调控目标,利用属于市(县)级的变电站聚合体进行响应。对于农村(乡镇)级电网的调控目标,优先利用农村(乡镇)级的专线聚合体进行响应,其次利用农村(乡镇)级的公线聚合体响应。这是因为,专线聚合体通常由同一用户或同一类用户使用的多条专用线路组成,具有较高的调节精度和灵活性,利用专线聚合体在响应调控目标时,能够更精确地控制负荷变化,更好地满足电网的调控目标;公线聚合体由多条公共线路组成,具有较强的覆盖范围和调节能力,但是调节精度低于专线聚合体,当专线聚合体无法满足调控目标时,可以作为补充手段,实现电网的调控目标。对于园区(居民区)级电网的调控目标,优先利用园区(居民区)级的专变聚合体进行响应,其次利用园区(居民区)级的公变聚合体响应,同样是由于专变聚合体的调节精度和灵活性更高,将公变聚合体作为补充协助进行互动调控。
一些实施方式中,将调控目标从上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至下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逐层分解,直至本级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达到调控目标为止,形成相应的调控策略,包括:
对于市或县级的调控目标,利用市或县级的变电站聚合体进行响应;
如果该变电站聚合体能够达到调控目标,形成该变电站聚合体达到调控目标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
如果该变电站聚合体未能达到调控目标,将该调控目标分解为该变电站聚合体可以达到的第一调控子目标,以及未能达到的第二调控子目标;
利用专线聚合体对第二调控子目标进行响应;
如果该专线聚合体能够达到第二调控子目标,形成该变电站聚合体达到第一调控子目标,以及该专线聚合体达到第二调控子目标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
如果该专线聚合体未能达到第二调控子目标,将该第二调控子目标分解为该专线聚合体可以达到的第三调控子目标,以及未能达到的第四调控子目标;
利用公线聚合体对第四调控子目标进行响应;
如果该公线聚合体能够达到第四调控子目标,形成该变电站聚合体达到第一调控子目标,该专线聚合体达到第三调控子目标,以及公线聚合体达到第四调控子目标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
本实施例提供了根据调控目标和各级聚合体的调控能力对调控目标进行逐级分解的方法。即,当前级电网确定的调控目标,由当前级的聚合体进行响应,如果当前级的聚合体无法独立完成调控目标,则将调控目标分解可当前级聚合体可完成的调控子目标和无法完成的调控子目标,利用下一级的聚合体响应无法完成的调控子目标,如果下一级的聚合体无法独立完成此部分调控子目标,继续将此部分调控子目标进行分解,再利用更下一级的聚合体响应未完成的调控子目标,直至分解至通过一级或多级聚合体能够响应完成全部的调控目标为止,并形成完成调控目标各聚合体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
一些实施方式中,变电站聚合体对于调控目标的响应方式和响应内容包括:通过调整变电站的输出功率以满足电网的负荷平衡要求,通过调整变电站内部的可调节资源的运行状态维持电网的稳定运行。具体实施时,可通过控制变电站内的调控终端(变压器分接头、投切电容器、调整无功补偿装置等)调整变电站的输出功率(例如,增加或减少有功功率输出、调整无功功率输出等);通过协调控制其内部的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和可调节负荷等资源的运行状态,参与电网的频率和电压调节,提高响应速度和精度。
专线聚合体和公线聚合体对于调控目标的响应方式和响应内容包括:通过调整其内部的可调节负荷、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等资源的运行状态,满足电网的负荷平衡要求。调整资源的运行状态包括增加或减少负荷、增加或减少有功功率输出、调整无功功率输出、投切储能设备等,参与电网的频率和电压调节等,通过协调控制其内部资源来提高响应速度和精度。
专变聚合体和公变聚合体对于调控目标的响应方式和响应内容包括:通过调整其内部的可调节负荷、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等资源的运行状态,满足电网的负荷平衡要求。调整资源的运行状态包括增加或减少负荷、增加或减少有功功率输出、调整无功功率输出、投切储能设备等,参与电网的频率和电压调节等,通过协调控制其内部资源来提高响应速度和精度。
举例来说,假设某地区电网的市(县)级电网的调控目标为增加10MW的有功功率输出,由属于市(县)级的变电站聚合体进行响应。假设该变电站聚合体由5个变电站组成,每个变电站都连接有一定数量的分布式电源、储能设备和可调节负荷。在响应过程中,变电站聚合体根据各个变电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各变电站的调控策略,一种可能的调控策略可以是:变电站A增加2MW的有功功率输出,变电站B增加3MW的有功功率输出,变电站C增加1MW的有功功率输出,变电站D增加2MW的有功功率输出,变电站E增加2MW的有功功率输出。如果5个变电站均可按照该调控策略执行,则该变电站聚合体可以达到设定的调控目标,无需再向下一级的聚合体分解调控目标。
如果5个变电站中的部分无法完成制定的调控策略,则需要将调控目标分解至下一级聚合体响应,通过多级聚合体的协调互动完成调控目标。假设根据各变电站的调控能力,确定变电站A可增加1MW,变电站B可增加3MW,变电站C可增加1MW,变电站D可增加2MW,变电站E可增加1MW,则将增加10MW的有功功率输出的调控目标分解为变电站聚合体可完成的8MW(作为第一调控子目标)和剩余的2MW(作为第二调控子目标),其中,第一调控子目标由变电站聚合体完成响应,第二调控子目标由下一级的聚合体响应,即农村(乡镇)级的聚合体进行响应,对于农村(乡镇)级的聚合体,优先利用专线聚合体响应调控子目标。假设专线聚合体由5条专线组成,每条专线都可以增加0.4MW的有功功率输出,那么,该专线聚合体可增加共2MW的有功功率输出,正好完成第二调控子目标。如果专线聚合体仅能完成第二调控子目标中的一部分,则继续将第二调控子目标进行分解,专线聚合体无法完成的部分利用公线聚合体进行响应。假设存在一个公线聚合体,由10条公线组成,每条公线都可以增加0.2MW的有功功率输出。那么,如果专线聚合体无法独立完成第二调控子目标,则将第二调控子目标继续分解为第三调控子目标(例如,增加1 MW的有功功率输出)和第四调控子目标(例如,增加1 MW的有功功率输出),利用专线聚合体完成第三调控子目标,并利用公线聚合体完成第四调控子目标,最终由变电站聚合体和下一级的专线聚合体、公线聚合体共同完成调控目标。
当市(县)级的变电站聚合体可以完成市(县)级电网的调控目标时,形成该变电站聚合体达到调控目标所制定的调控策略,当市(县)级的变电站聚合体及其下级的聚合体通过分解调控目标可以共同完成市(县)级电网的调控目标时,形成该变电站聚合体及其下级的聚合体达到调控目标所制定的调控策略。确定调控策略之后,由变电站聚合体将调控策略上报给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独立用户等主体,用以支撑主体参与市场业务互动。例如,虚拟电厂可以根据调控策略同步调整其内部的发电和用电计划,以更好地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和调度。
一些实施例中,预设的调控目标包括预设的出清计划;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包括:
对出清计划的调控目标进行分解,得到多个调控子目标;
根据各调控子目标和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执行各调控子目标的多个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
控制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调控策略,包括:
通过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对应的主体将相应的调控子目标下发至相应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
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按照相应的调控子目标,通过调控终端控制参与调控的需求侧资源进行调节响应。
一些实施例中,出清计划是指在电力市场中,系统根据预测的电力需求和可调节资源情况,确定各主体参与电网互动的顺序和数量的计划。出清计划的目标是在满足电力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可调节资源,优化电网运行,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出清计划的过程包括:预测电力需求、分析可调节资源、优化配置、制定市场规则、执行出清计划:其中,预测电力需求是指系统预测电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包括电力总量、高峰时段、低谷时段等;分析可调节资源是指系统分析各主体申报的可调节资源情况,包括资源的种类、数量、调节范围等;优化配置是指系统根据预测的电力需求和可调节资源情况,优化配置资源,确定各主体参与电网互动的顺序和数量;制定市场规则是指系统制定市场规则,包括主体的参与方式、报价规则、中标规则等;执行出清计划是指系统按照出清计划确保各主体按照计划参与电网互动,实现系统优化。出清计划的结果通常表现为主体的中标信息,包括中标的市场主体、中标数量、中标价格等。市场主体根据中标情况参与电网互动,并按照市场规则获得相应的收益。
一些实施例中,调控终端是指用于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和远程监控的自动化设备,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无功补偿装置、配电自动化终端、继电保护装置等设备。调控终端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与系统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功能。调控终端的主要功能包括: 数据采集、操控操作、安全防护、智能管理等。其中,数据采集是指调控终端可以实时采集各种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参数信息,包括电压、电流、功率、频率等,并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电网调度机构进行分析和处理;操控操作是指系统可以通过调控终端对电力设备进行操控操作,包括开关分合、调整电压、调整无功补偿等,从而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化调度;安全防护是指调控终端可以监测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异常情况,及时报警和处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智能管理是指调控终端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进行集成和协同,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管理和优化调度。
如图4所示,系统确定出清计划后,按照出清计划将调控目标分解为各主体对应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可执行的调控子目标,系统将调控子目标下发至相应的主体,主体再将调控子目标逐层下发至相应级别的聚合体,由各级聚合体分别响应对应的调控子目标。例如,变电站聚合体将专线聚合体所需响应的调控子目标下发至专线聚合体,专线聚合体根据所需响应的调控子目标通过调控终端控制需求侧资源进行响应;变电站聚合体将公线聚合体所需响应的调控子目标下发至公线聚合体,公线聚合体将专变聚合体和公变聚合体所需响应的调控子目标分别对应下发至专变聚合体和公变聚合体,由专变聚合体和公变聚合体分别根据所需响应的调控子目标,通过调控终端控制需求侧资源进行响应。这样,对于制定的出清计划,通过将调控目标逐级分解,并通过主体、各级聚合体逐级下发,最终由可调节的资源响应调控子目标,通过各级聚合体的协调互动达到电网的调控目的。
一些实施方式中,调控目标包括不限于降低负荷、增加发电量、调整电网频率等。调控目标的分解是指将调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调控子目标,每个调控子目标对应于一个或多个聚合体,由一个或多个聚合体响应相应的调控子目标,通过各聚合体分别完成对应的调控子目标,完成最终的调控目标。分解的调控子目标包括聚合体需要实现的调控目标值,响应的时间段,具体的响应方式等,例如,变电站聚合体需要降低的负荷量,降低负荷的时间段以及降低负荷的方式等。
一些实施例中,预设的调节目标包括预设的需求响应计划和/或有序用电执行方案;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包括:
对需求响应计划和/或有序用电执行方案的调控目标进行分解,得到多个调控子目标;
根据各调控子目标和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执行各调控子目标的多个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
控制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调控策略,包括:
将各调控子目标下发至相应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
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按照相应的调控子目标,通过调控终端控制参与调控的需求侧资源进行调节响应。
一些实施例中,需求响应计划是指电力市场中,系统为了平衡电力负荷,减少尖峰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用以鼓励用户在电力高峰期减少用电或者转移用电时间的计划。需求响应计划包括:预测电力负荷、制定需求响应策略、确定参与用户、告知用户、执行需求响应计划。其中,预测电力负荷是指系统预测电力市场的需求情况,包括电力总量、高峰时段、低谷时段等,以便制定适当的需求响应计划;制定需求响应策略是指电网调度机构需要制定需求响应策略,包括响应方式、响应时间、响应量等,以激励用户在电力高峰期减少用电或者转移用电时间;确定参与用户是指系统确定参与需求响应计划的用户范围,包括用户类型、用户数量、用户用电情况等;告知用户是指系统将需求响应计划告知用户,包括响应方式、响应时间、响应量等,以便用户做好准备;执行需求响应计划是指系统按照需求响应计划执行,监控用户的用电情况,并根据用户实际响应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惩罚。需求响应计划的效果通常表现为减少电力尖峰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系统成本,提高用户的用电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
有序用电执行方案是指在电力市场供需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系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用户的用电进行有序调节,以实现电力供需平衡的计划。有序用电执行方案包括:预测电力供需情况、制定有序用电策略、确定参与用户、告知用户、执行有序用电计划:其中,预测电力供需情况是指系统预测电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包括电力总量、高峰时段、低谷时段等,以便制定适当的有序用电执行方案; 制定有序用电策略是指系统需要制定有序用电策略,包括调控范围、调控时间、调控方式等,以引导用户在电力紧张时段减少用电或者转移用电时间;确定参与用户是指系统确定参与有序用电计划的用户范围,包括用户类型、用户数量、用户用电情况等;告知用户是指系统将有序用电执行方案告知用户,包括调控范围、调控时间、调控方式等,以便用户做好准备;执行有序用电计划是指系统按照有序用电执行方案执行市场,监控用户的用电情况,并根据用户实际响应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限电、拉闸等。有序用电执行方案的目标是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减少电力供需紧张情况下的负面影响,同时还可提高用户的用电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在执行有序用电计划时,系统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用电需求和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如图4所示,系统确定需求响应计划和/或有序用电执行方案后,按照需求响应计划和/或有序用电执行方案将调控目标分解为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可执行的调控子目标,并将调控子目标逐层下发至相应级别的聚合体,由各级聚合体通过对资源进行调控分别响应对应的调控子目标。
一些方式中,出清计划的调控目标需要通过主体下发至聚合体,因为主体是电网调控任务的承担者,需要根据出清计划将调控目标分解为可执行的调控子目标,并下发至相应的聚合体,从而确保调控目标的准确执行,同时有利于主体对聚合体的调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需求响应计划通常由电网调度机构制定,并通过电力市场交易平台发布,主体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市场条件自愿参与需求响应计划,而无需通过主体分解调控任务并下发。有序用电执行方案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电网调度机构制定,并通过行政手段或技术手段实施,主体负责协助实施有序用电执行方案,而无需通过主体分解调控任务并下发。
一些实施例中,执行调控策略包括:
监测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状态;
监测电网的运行状态;
根据响应状态和运行状态,调整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
本实施例中,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在执行调控策略的过程中,实时监测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状态和电网的运行状态,并根据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状态和电网的运行状态实时调整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其中,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状态包括在执行调控策略过程中,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资源的响应行为、运行状态和响应结果,根据资源的响应状态判断资源是否按照调控策略进行了响应以及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例如,监测负荷量、发电设备的出力、储能设备的容量等,根据实际削减的负荷量、实际增加的发电量等,判断资源响应的速度和准确性。电网的运行状态包括电网的频率、电压、潮流等参数,以及电网的负荷情况和运行状态等。
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响应状态和运行状态,调整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包括:
如果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速度低于预设的速度阈值,或者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结果未达到相应的调控目标,输出提示信息;
如果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行为不符合预设的调控行为标准,控制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重新执行符合调控行为标准的响应行为;
如果电网的运行状态出现预设的故障,控制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用于解决故障的调控策略。
本实施例中,在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调控策略的过程中,实时监测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状态以及电网的实际运行状态,并根据聚合体的响应状态和电网的运行状态灵活调整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当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速度未达到速度阈值时,即可调节资源的响应速度过慢时,系统可及时输出提示告警信息,当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结果并未达到设定的调控目标时,即资源的响应结果与制定的调控策略相差较大时,可及时输出提示告警信息;其中,提示告警信息可通过短信、电话、推送消息等方式进行告知。当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行为不符合调控行为标准,并对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造成了威胁,系统可通过远程控制资源的方式,强制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重新执行符合调控行为标准的响应行为,以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当系统出现紧急情况或重大故障时,系统可通过远程控制资源的方式,强制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用于解决故障的调控策略,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这样,通过对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资源进行全过程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可调节资源更好地响应电网需求,提高用户侧的能源利用效率。
一些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
接收主体的申报信息;其中,申报信息包括主体的资源信息;
根据主体的资源信息,利用预设的预测方法对主体的资源的调节能力进行预测,得到调节能力预测结果;
根据调节能力预测结果,确定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
本实施例中,主体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的协调互动调控,主体将各项申报信息提交至系统,由系统对主体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需要对主体的资源的调节能力进行预测和评估,以便于根据资源的调节能力制定资源参与电网调控的策略。
其中,主体上报的申报信息是指参加电网互动的主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未来需求,向系统提交的包括其可调节资源的数量和调节方式的计划。申报信息包括:主体拥有的可调节的资源的种类、数量、容量、调节方式、调节范围和时间,以及成本和收益。其中,调节方式即可调节资源如何响应电网的调控目标,例如在电力高峰期增加发电,在电力低谷期减少发电,或者通过调整充电速度来平衡电网负荷;调节范围和时间即可调节的资源能够在多大的范围内和时间跨度内进行调节,以及调节的速度;成本和收益即可调节的资源的调节成本和预期收益,用以确定其参与电网互动的合理报价。系统接收主体的申报信息后进行审核,以确保符合电网的安全和稳定性要求,并且能够有效地满足电力需求。如果申报信息审核通过,主体将根据申报信息参与电网的互动调控,并根据实际调节情况获得相应的收益。
一些方式中,系统对主体进行审核的内容包括:主体的经营资质、资源类型、调节能力、负荷采集等,确保用户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具体的,审核经营资质是指审核主体的营业执照、电力业务许可证等相关资质文件,确保具备合法的经营资格,审核资源类型是指审核主体拥有的资源类型,包括分布式新能源、储能设备、负荷,确保主体具备参与源网荷储互动的资源条件,审核调节能力是指审核主体所拥有的资源的调节能力,包括可调负荷容量、储能设备容量等,确保主体具备参与源网荷储互动的调节能力,审核负荷采集能力是指审核主体所拥有资源的负荷采集能力,包括采集设备、采集方式、采集精度等,确保用户具备准确、实时地采集负荷数据的能力。
一些实施例中,主体的资源包括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和负荷;利用预设的预测方法对主体的资源的调节能力进行预测,得到调节能力预测结果,包括:
利用预设的预测方法分别对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和负荷进行预测,得到分布式新能源出力预测结果、储能充放电预测结果和负荷预测结果;
根据调节能力预测结果,确定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包括:
根据分布式新能源出力预测结果、储能充放气预测结果和负荷预测结果,确定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
本实施例中,系统利用预设的预测方法对主体所拥有的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和负荷进行预测,分别得到未来一定时间段内的分布式新能源出力曲线,储能充放电曲线和负荷曲线,根据分布式新能源出力曲线,储能充放电曲线和负荷曲线,对各类资源的潜在调节能力进行评估,基于资源潜在的调节能力确定资源参与互动调控的调控策略。
其中,资源的调节能力可以采用历史数据分析法、预测分析法、模拟分析法中的一种或几种从资源技术特性、运行能力和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资源技术特性是指电力系统中各种设备的性能和技术参数,如变电站的容量、输电线路的电阻和电抗、变压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容量等,这些参数直接决定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性能。运行能力是指电力系统中各种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如变电站的负载情况、输电线路的传输能力、变压器的转换效率等,运行状态和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力的供应和分配,以及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相互之间的协同效应是指电力系统中各种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如变电站与输电线路之间的耦合、变压器与用户之间的匹配等,协同效应可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资源利用效率。
例如,对于负荷和分布式新能源的调节能力,结合预测的负荷曲线和分布式新能源出力曲线,采用历史数据分析法和预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预测未来数据来评估负荷和分布式新能源的调节潜力。如果负荷的调节幅度大、响应速度快,负荷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潜力比较大;如果分布式新能源的出力波动性小、不确定性低,那么分布式新能源在电力系统中的调节潜力也比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由单个设备执行,例如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等。本实施例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场景下,由多台设备相互配合来完成。在这种分布式场景的情况下,这多台设备中的一台设备可以只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步骤,这多台设备相互之间会进行交互以完成所述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本说明书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如图7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装置,包括:
关系构建模块,用于根据主体的资源信息和预设的系统信息,建立包括主体的资源的电力拓扑关系;
聚合体构建模块,用于基于电力拓扑关系中的所有资源,按照资源的类型和位置进行资源聚合,形成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
调控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调控策略。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上述实施例的装置用于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相应的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系统,包括参与调控的主体、调控终端以及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装置。
如图6所示,于一具体实施例中,系统的接入模块接收主体的申报信息,对申报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对主体所拥有的分布式新能源、储能系统和负荷进行预测,得到分布式新能源出力预测结果、储能充放电预测结果和负荷预测结果,根据资源的预测结果对资源的调节能力进行评估。在互动阶段,互动模块根据预设的系统信息和主体上报的资源信息,构建电力拓扑关系,该电力拓扑关系包括网架结构和资源的分层分区多维标签,根据资源的标签对资源进行聚合形成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按照电网的供电区域,将电网的调控目标从上级至下级的各级需求侧资源聚合体逐层分解,由各级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对相应的调节目标进行响应,当能够达到调控目标时,生成各级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响应调节目标的调控策略。主体生成包括资源信息和调控策略的申报信息,并上报系统,由系统对申报信息进行审核,确保调控策略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审核通过后,主体可以参与互动调控。当系统确定电网的调控目标后,将调控目标分解为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可执行的调控子目标,并经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下发至可调节资源,由可调节资源按照调控子目标进行响应,响应过程中,实时获取资源的响应状态和电网的运行状态,对互动调节过程进行全程监测,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互动调控结束之后,根据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结果和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资源评估和聚合体评估。
其中,资源评估主要针对各类可调节资源的调节精度、调节速率、可用率、可靠性等进行评估。调节精度的评估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响应结果与调控目标之间的差距来进行。例如,如果实际削减的负荷量与调控目标的削减量的差值较大,可以认为该资源的调节精度不高。调节速率的评估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响应时间与调控目标的时间之间的差距来进行。例如,如果实际响应时间比调控目标的时间的差距较大,可以认为该资源的调节速率较慢。可用率的评估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可用的资源与总资源之间的比例来进行。例如,如果实际可用的资源占总资源的比例小于预定的比例值,可以认为该资源的可用率较低。可靠性的评估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响应结果与预期响应结果之间的差距来进行。例如,如果资源的实际响应结果与预期的响应结果相差较大,可以认为该资源的可靠性不高。
聚合体评估主要是对五种类型的聚合体的调节效果、可用率、可靠性等进行评估。调节效果的评估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响应结果与调控目标之间的差距来进行。例如,如果实际削减的负荷量与调控目标的削减量相差较大,可以认为聚合体的调节效果不佳。可用率的评估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可用的资源与总资源之间的比例来进行。例如,如果实际可用的资源占总资源的比例小于预定的比例值,可以认为聚合体的可用率较低。可靠性的评估可以通过比较实际响应结果与预期的响应结果之间的差距来进行。例如,如果实际响应结果与预期响应结果相差较大,可以认为聚合体的可靠性不高。
对资源和聚合体进行评估之后,可以基于评估结果进行评估优化。评估优化是根据历史评估结果,对影响互动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资源负荷特性分析和主体的历史响应结果,形成优化的资源调节策略和主体响应策略,提高聚合资源的响应能力和响应效果,提高主体响应调控的准确性。这样,通过评估和优化,系统可以更好地了解资源的调节能力和聚合体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和准确性,同时,主体可以更好地响应电网的需求,提高用户侧的能源利用效率。
系统的市场模块用于为参与电网调控的主体提供相关服务。市场模块收集各类资源的资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根据资源的类型、规模、位置等特征,将资源进行分类和聚合,形成不同的聚合体资源池,针对每个聚合体资源池,根据资源的特性、调节能力、响应速度等参数,建立相应的资源模型,并对每个聚合体资源池进行评估和优化,确定最佳的资源组合和配置方案。在确定调控目标之后,可根据调控目标的调节时间、调节方式等,通过评估每个聚合体资源池的调节能力、响应速度等参数,选择最适合的聚合体资源池参与调节,以及参与调节的调节方式和调节量,为确定参与调节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相应的调控策略提供支持。市场模块按照市场运行规则对参与电力交易的主体实际参与情况完成出清结算,为主体提供聚合体实际参与互动执行的出清数据,支撑主体与用户间的结算。
一些方式中,分层分区多维标签用于描述电力系统的资源属性、状态和位置,多维标签包括区域标签、状态标签、类型标签、功能标签和容量标签。其中,区域标签描述了资源所在的位置和区域,例如某个变电站位于某个城市或者某个区域;状态标签描述了资源的运行状态,例如某个变压器处于正常状态或者故障状态;类型标签描述了资源的类型,例如10kV的变压器或是220kV的变压器;功能标签描述了资源的功能,例如某个变电站是供电所或者是开闭所;容量标签描述了资源的容量,例如某个变压器的额定容量是100kVA或者是200kVA。通过五个维度的标签对资源进行描述,可以将电力系统中的资源进行划分和管理,按照资源的类型和位置进行聚合,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调度。例如,可以根据资源的多维标签,将位于同一个区域的变压器进行聚合,形成变压器聚合体。
一些实施方式中,电网调度机构也可以根据系统的负荷情况和电网的稳定要求,制定相应的调控目标,并综合各级聚合体的调节能力、负荷特性等因素,将调控目标与聚合体进行匹配。如果聚合体的调节能力无法达到调控目标,电网调度机构可以通过优化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增加可调节资源等方式来提高聚合体的调节能力;例如,通过改变聚合体的响应速度、调节精度等参数提高聚合体的调节能力;通过增加可调节资源(如增加储能设备、可调度负荷等),提高聚合体的调节能力。如果聚合体的调节能力超出调控目标,电网调度机构可以通过调整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减少可调节资源等方式来降低聚合体的调节能力;例如,通过降低聚合体的响应速度、调节精度等参数降低聚合体的调节能力;通过减少可调节资源降低聚合体的调节能力。通过电网的调控目标与聚合体相匹配,可以实现对需求侧资源的有效管理和调控,提高系统的响应能力和准确性,有助于主体更好地响应电网的需求,提高用户侧的能源利用效率。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公开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申请实施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申请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主体的资源信息和预设的系统信息,建立包括主体的资源的电力拓扑关系;
基于所述电力拓扑关系中的所有资源,按照资源的类型和位置进行资源聚合,形成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其中,按照电网的供电区域,所述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包括属于区域或省级的变电站聚合体,属于市或县级的变电站聚合体,属于农村或乡镇级的专线聚合体和公线聚合体,属于园区或居民区级的公变聚合体和专变聚合体;
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包括:对于市或县级的调控目标,利用市或县级的变电站聚合体进行响应;
如果该变电站聚合体能够达到该调控目标,形成该变电站聚合体达到该调控目标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
如果该变电站聚合体未能达到该调控目标,将该调控目标分解为该变电站聚合体可以达到的第一调控子目标,以及未能达到的第二调控子目标;
利用专线聚合体对所述第二调控子目标进行响应;
如果该专线聚合体能够达到所述第二调控子目标,形成该变电站聚合体达到第一调控子目标,以及该专线聚合体达到所述第二调控子目标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
如果该专线聚合体未能达到所述第二调控子目标,将该第二调控子目标分解为该专线聚合体可以达到的第三调控子目标,以及未能达到的第四调控子目标;
利用公线聚合体对所述第四调控子目标进行响应;
如果该公线聚合体能够达到所述第四调控子目标,形成该变电站聚合体达到所述第一调控子目标,该专线聚合体达到所述第三调控子目标,以及该公线聚合体达到所述第四调控子目标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
当预设的调控目标包括预设的出清计划时,对所述出清计划的调控目标进行分解,得到多个调控子目标;根据各调控子目标和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执行各调控子目标的多个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
控制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所述调控策略,包括:通过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对应的主体将相应的调控子目标下发至相应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按照相应的调控子目标,通过调控终端控制参与调控的需求侧资源进行响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调节目标包括预设的需求响应计划和/或有序用电执行方案;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包括:
对所述需求响应计划和/或有序用电执行方案的调控目标进行分解,得到多个调控子目标;
根据各调控子目标和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执行各调控子目标的多个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
控制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所述调控策略,包括:
将各调控子目标下发至相应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
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按照相应的调控子目标,通过调控终端控制参与调控的需求侧资源进行响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执行所述调控策略,还包括:
监测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状态;
监测电网的运行状态;
根据所述响应状态和运行状态,调整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响应状态和运行状态,调整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包括:
如果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速度低于预设的速度阈值,或者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结果未达到相应的调控目标,输出提示信息;
如果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响应行为不符合预设的调控行为标准,控制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重新执行符合调控行为标准的响应行为;
如果电网的运行状态出现预设的故障,控制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用于解决故障的调控策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主体的申报信息;其中,所述申报信息包括所述主体的资源信息;
根据所述主体的资源信息,利用预设的预测方法对所述主体的资源的调节能力进行预测,得到调节能力预测结果;
根据所述调节能力预测结果,确定所述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
6.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关系构建模块,用于根据主体的资源信息和预设的系统信息,建立包括主体的资源的电力拓扑关系;
聚合体构建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电力拓扑关系中的所有资源,按照资源的类型和位置进行资源聚合,形成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其中,按照电网的供电区域,所述多个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包括属于区域或省级的变电站聚合体,属于市或县级的变电站聚合体,属于农村或乡镇级的专线聚合体和公线聚合体,属于园区或居民区级的公变聚合体和专变聚合体;
调控模块,用于根据预设的调控目标与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参与调控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包括:对于市或县级的调控目标,利用市或县级的变电站聚合体进行响应;如果该变电站聚合体能够达到该调控目标,形成该变电站聚合体达到该调控目标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如果该变电站聚合体未能达到该调控目标,将该调控目标分解为该变电站聚合体可以达到的第一调控子目标,以及未能达到的第二调控子目标;利用专线聚合体对所述第二调控子目标进行响应;如果该专线聚合体能够达到所述第二调控子目标,形成该变电站聚合体达到第一调控子目标,以及该专线聚合体达到所述第二调控子目标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如果该专线聚合体未能达到所述第二调控子目标,将该第二调控子目标分解为该专线聚合体可以达到的第三调控子目标,以及未能达到的第四调控子目标;利用公线聚合体对所述第四调控子目标进行响应;如果该公线聚合体能够达到所述第四调控子目标,形成该变电站聚合体达到所述第一调控子目标,该专线聚合体达到所述第三调控子目标,以及该公线聚合体达到所述第四调控子目标所需执行的调控策略;
当预设的调控目标包括预设的出清计划时,对所述出清计划的调控目标进行分解,得到多个调控子目标;根据各调控子目标和各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节能力,确定执行各调控子目标的多个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以及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的调控策略;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执行所述调控策略,包括:通过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对应的主体将相应的调控子目标下发至相应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各目标需求侧资源聚合体按照相应的调控子目标,通过调控终端控制参与调控的需求侧资源进行响应。
7.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参与调控的主体、调控终端以及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装置。
CN202410225968.8A 2024-02-29 2024-02-29 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178110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25968.8A CN117811053B (zh) 2024-02-29 2024-02-29 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225968.8A CN117811053B (zh) 2024-02-29 2024-02-29 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11053A CN117811053A (zh) 2024-04-02
CN117811053B true CN117811053B (zh) 2024-05-07

Family

ID=904338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225968.8A Active CN117811053B (zh) 2024-02-29 2024-02-29 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811053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5913A (zh) * 2021-07-31 2021-11-30 国家电网公司华北分部 一种适应源网荷储多类型资源协同的自动功率控制方法
WO2021244000A1 (zh) * 2020-06-03 2021-12-09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区域能源综合体虚拟聚合系统及方法
WO2022036793A1 (zh) * 2020-08-20 2022-02-24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省地一体的源网荷储实时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6722596A (zh) * 2023-04-24 2023-09-08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一种源网荷储资源的调节互动方法
CN117057547A (zh) * 2023-07-31 2023-11-14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多形态负荷资源调度模型构建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CN117239725A (zh) * 2023-09-12 2023-12-15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灵活资源聚合及分层协同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7522020A (zh) * 2023-11-07 2024-02-06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调度可行域边界辨识的电动汽车优化调度方法
CN117559430A (zh) * 2023-11-21 2024-02-13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侧资源多层协同调控方法及系统
EP4325683A1 (en) * 2022-04-18 2024-02-21 State Grid Smart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Distributed flexible resource aggrega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244000A1 (zh) * 2020-06-03 2021-12-09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区域能源综合体虚拟聚合系统及方法
WO2022036793A1 (zh) * 2020-08-20 2022-02-24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省地一体的源网荷储实时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3725913A (zh) * 2021-07-31 2021-11-30 国家电网公司华北分部 一种适应源网荷储多类型资源协同的自动功率控制方法
EP4325683A1 (en) * 2022-04-18 2024-02-21 State Grid Smart Gri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Distributed flexible resource aggrega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CN116722596A (zh) * 2023-04-24 2023-09-08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一种源网荷储资源的调节互动方法
CN117057547A (zh) * 2023-07-31 2023-11-14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智慧能源服务平台多形态负荷资源调度模型构建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CN117239725A (zh) * 2023-09-12 2023-12-15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分布式灵活资源聚合及分层协同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7522020A (zh) * 2023-11-07 2024-02-06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调度可行域边界辨识的电动汽车优化调度方法
CN117559430A (zh) * 2023-11-21 2024-02-13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侧资源多层协同调控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基于配网潮流追踪的可再生能源有功调度与节点集群需求响应策略研究;刘开欣;杨卫红;王丹;贾宏杰;何桂雄;宋毅;范孟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80111(19);第102-1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811053A (zh) 2024-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hmud et al. An internet of energy framework with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 prosumers and small-scale virtual power plants: An overview
Zia et al. Microgrids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A critical review on methods, solutions, and prospects
Kanakadhurga et al. Demand side management in microgrid: A critical review of key issues and recent trends
Mahmud et al. Peak-load reduction by coordinated response of photovoltaics, battery storage, and electric vehicles
Mahmoud et al. The role of intelligent generation control algorithms in optimizing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s size in microgrids: A case study from Western Australia
Wu et al. A multi-agent-based energy-coordination control system for grid-connected large-scale wind–photovoltaic energy storage power-generation units
Walker et al. Design of structured control policy for shared energy storage in residential community: A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approach
CN105207267A (zh) 一种微网能量管理系统
Zacharia et al. Optimal energy management and scheduling of a microgrid in grid-connected and islanded modes
CN112085327B (zh) 一种配电商参与的主动配电网多层分区调控方法及系统
Amicarelli et al. Multi-agent system for day-ahead energy management of microgrid
Awasthi et al. Operation of datacenter as virtual power plant
Saini et al. Cloud 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consumers and prosumers in residential microgrids
Cheng et al. A review on virtual power plants interactive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scheduling optimization
CN117526454B (zh) 虚拟电厂运行管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Jain et al. Overview of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for Microgrids and Smart Grid
Bayat et al. Reliability-oriented operation of distribution networks with multi-microgrids considering peer-to-peer energy sharing
Ahmed et al. Grid Integration of PV Based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Stations: A Brief Review
Xv et al. Day-ahead scheduling with renewable generation considering shared energy storage
Dizaji et al. Resilient operation scheduling of microgrid using stochastic programming considering demand response and electric vehicles
Tazi et al. Demand and energy management in smart grid: Techniques and implementation
CN117811053B (zh) 一种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调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Qiuna et al. A day-ahead optimal market bidding strategy for risk-averse virtual power plants based on stochastic dominance constraints
Kaczorowska et al. Smart control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in residential photovoltaic systems for economic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 et al. Demand response and ancillary service management using fractional-order integral indicator and dynamic game model for an aggregator program in smart grid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