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9709A - 一种车辆前端总成、车辆及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前端总成、车辆及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799709A CN117799709A CN202410005165.1A CN202410005165A CN117799709A CN 117799709 A CN117799709 A CN 117799709A CN 202410005165 A CN202410005165 A CN 202410005165A CN 117799709 A CN117799709 A CN 11779970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racket
- vehicle
- positioning
- connecting hole
- vehicl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62D25/085—Front-end modu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车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前端总成、车辆及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辆前端总成包括前端模块、补偿支架、连接支架和前脸零件,前端模块用于与车身连接,补偿支架和前端模块活动连接,连接支架通过补偿支架安装于前端模块上,前脸零件安装在连接支架上,且连接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这样设计后,连接支架在第一定位部的作用下,可以与车身定位连接,以车身为安装基准安装,连接支架和车身准确定位后,再通过调节补偿支架,使得连接支架准确固定在前端模块上,使得连接支架同时在车身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三个方向准确定位,进而保证了安装在连接支架上的前脸零件的位置精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车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前端总成、车辆及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消费者购车过程中,汽车感知质量已成为消费者购车驱动的重要因素,而外观感知质量、尤其是前脸的感知质量是影响客户视觉感知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前脸各零件(包括前贯穿组合灯和前保险杠等)之间间隙段差的控制是视觉感知质量重要的组成因素,能够直接反映汽车制造厂商制造的精度控制能力及细节处理能力,因此前脸制造精度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相关技术中,前贯穿组合灯、前保险杠总成等前脸零件安装后,位置精度差、误差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前贯穿组合灯、前保险杠等前脸零件安装后,位置精度差的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辆前端总成、车辆及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前端总成,包括:
前端模块;
补偿支架,与所述前端模块活动连接;
连接支架和安装在所述连接支架上的前脸零件,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车身定位,在所述第一定位部与所述车身定位连接的条件下,能够调节所述补偿支架相对于所述前端模块的位置,以使所述补偿支架与所述连接支架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补偿支架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均活动连接于所述前端模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端模块上设置第一连接孔,所述补偿支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中至少一者为沿所述车身高度方向的条形孔,所述补偿支架和所述前端模块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一连接件在车身高度方向活动连接;
所述补偿支架上还设置有轴线与所述车身高度方向平行的第三连接孔,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有轴线与所述车身高度方向平行的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三连接孔朝向所述连接支架的投影内,或者所述第三连接孔位于所述第四连接孔朝向所述补偿支架的投影内,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补偿支架通过位于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内的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前脸零件活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有第五连接孔,所述前脸零件上设置有第六连接孔,所述第五连接孔位于所述第六连接孔朝向所述连接支架的投影内,或者所述第六连接孔位于所述第五连接孔朝向所述前脸零件的投影内,所述连接支架和所述前脸零件通过位于所述第五连接孔和第六连接孔内的第三连接件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所述前脸零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适配的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定位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前端模块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用于与所述车身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端模块包括相连接的前端框架和防撞梁总成,所述第二定位部设置在所述前端框架上;所述补偿支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补偿支架分别安装于所述前端框架和所述防撞梁总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补偿支架分别安装于所述前端框架朝向所述防撞梁总成的端面和所述防撞梁总成的朝向所述连接支架的端面,所述连接支架位于所述补偿支架上。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车辆前端总成,所述车身包括纵梁,所述车辆前端总成的前端模块与所述纵梁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身上设置有定位孔和定位面,所述车辆前端总成的第一定位部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第一定位面定位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该方法用于组装上述第一方面所提供的的车辆前端总成或上述第二方面所提供的车辆,包括如下步骤:
S100,将所述前端模块安装于所述车身;
S200,通过连接支架装配工装定位连接所述连接支架的第一定位部和所述车身;
S300,调节所述补偿支架并连接所述补偿支架和所述连接支架;
S400,将所述前脸零件安装到所述连接支架上。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辆前端总成包括前端模块、补偿支架、连接支架和前脸零件,前端模块用于与车身连接,补偿支架和前端模块活动连接,连接支架通过补偿支架安装于前端模块上,前脸零件安装在连接支架上,且连接支架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
这样设计后,连接支架在第一定位部的作用下,可以与车身定位连接,以车身为安装基准安装,连接支架和车身准确定位后,再通过调节补偿支架,使得连接支架准确固定在前端模块上,使得连接支架同时在车身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三个方向准确定位,进而保证了安装在连接支架上的前脸零件的位置精度。
也就是说,这样设计后,虽说连接支架固定在前端模块上,但是其安装基准不再是前端模块,其不会受到前端模块安装制造误差等影响,其直接以车身为安装基准,并通过补偿支架精确安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或多种实施例中车辆的爆炸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或多种实施中车辆前端总成隐藏前脸零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爆炸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隐藏前脸零件和连接支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隐藏前脸零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当前脸零件为前保险杠总成,前保险杠总成和连接支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当前脸零件为前贯穿组合灯,前贯穿组合灯和连接支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种或多种实施例车辆组装过程中连接支架装配工装与车身、前端框架、连接支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连接支架装配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0-车辆,100-车辆前端总成,110-前端模块,110a-第一连接孔,111-前端框架,111a-第二定位部,112-防撞梁总成,120-连接支架,120a-第一定位部,120b-第四连接孔,120c-第五连接孔,121-第一定位结构,130-前脸零件,130a-第六连接孔,131-第二定位结构,140-补偿支架,140a-第二连接孔,140b-第三连接孔,200-车身,200a-定位孔,200b-定位面,210-纵梁,2000-连接支架装配工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消费者购车过程中,汽车感知质量已成为消费者购车驱动的重要因素,而外观感知质量、尤其是前脸的感知质量是影响客户视觉感知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前脸各零件(包括前贯穿组合灯和前保险杠等)之间间隙段差的控制是视觉感知质量重要的组成因素,能够直接反映汽车制造厂商制造的精度控制能力及细节处理能力,因此前脸制造精度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前贯穿组合灯、前保险杠总成等前脸零件与前端模块(前端框架和防撞梁总成)连接固定,而前端模块连接固定在白车身的左右纵梁总成上,纵梁总成一般具有高强度但成型性差,致使尺寸偏差控制困难,位置误差较大,因此导致安装在其上的前端模块的位置也存在较大误差,最后则会影响依靠前端模块定位的前贯穿组合灯、前保险杠等前脸零件的位置精度。
因此,相关技术中,前脸零件安装后,存在位置精度差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前端总成、车辆及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如图1、图2和图9所示,本申请车辆前端总成100包括前端模块110、补偿支架140、连接支架120和前脸零件130,补偿支架140与前端模块110活动连接,前脸零件130安装在连接支架120上,连接支架12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20a,第一定位部120a用于与车身200定位,在第一定位部120a与车身200定位连接的条件下,能够调节补偿支架140相对于前端模块110的位置,以使补偿支架140与连接支架120固定连接。
也就是说,本申请车辆前端总成100的前脸零件130安装在连接支架120上,补偿支架140和前端模块110活动连接,连接支架120通过补偿支架140安装在前端模块110上,前端模块110和车身200连接。这样设计后,在安装连接支架120时,连接支架120先通过第一定位部120a和车身200定位连接,接着调节补偿支架140在前端模块110上的位置,以使补偿支架140调节后的位置能和定位后的连接支架120适配,以使补偿支架140能和连接支架120固定连接。
在定位连接支架120时,通常会采用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这一工具,如图9和图10所示,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一侧与车身200定位配合,另一侧与连接支架120上的第一定位部120a定位配合,进而间接使得连接支架120的第一定位部120a与车身200定位连接,进而保证了连接支架120与车身20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连接支架120上第一定位部120a的结构是多样的,可以是定位孔、定位槽、定位凸起等,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定。
按照本申请这样设计后,连接支架120不以前端模块110为基准进行安装,连接支架120以车身200为基准安装在前端模块110上,不再受到前端模块110加工制造、安装等误差的干扰,使得连接支架120在车身20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三个方向准确定位,从而保证了连接支架120的位置精度,进而保证了安装在其上的前脸零件130的位置精度,有助于提升车辆1000前部外观尺寸感知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补偿支架140沿车身20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均活动连接于前端模块110。也就是说,补偿支架140沿车身20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其仍能和前端模块110连接,以匹配连接支架120定位后的位置。这样设计能简化连接支架120的结构,便于连接支架120加工。为了实现补偿支架140沿车身20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均活动连接于前端模块110,一些实施例中,补偿支架140包括沿车身200高度方向活动连接的第一补偿支架和第二补偿支架,第二补偿支架沿高度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仍可和第一补偿支架连接,以实现补偿支架140高度可调;在前端模块110上设置有阵列布置的多个安装孔,第一补偿支架通过其中任意一个安装孔均可和前端模块110固定连接,以此实现补偿支架140沿车身20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活动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简化补偿支架140和连接支架120的结构,便于补偿支架140和连接支架120连接,补偿支架140只在车身200的高度方向活动连接于前端模块110;连接支架120定位后,在车身200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移位,通过大小孔设计使得补偿支架140和连接支架120仍能顺利安装,具体如下:
如图2所示,前端模块110上设置第一连接孔110a,补偿支架14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40a,第一连接孔110a和第二连接孔140a中至少一者为沿车身200高度方向的条形孔,补偿支架140和前端模块110通过位于第一连接孔110a和第二连接孔140a内的第一连接件在车身200高度方向活动连接。再如图2所示,补偿支架140上还设置有轴线与车身200高度方向平行的第三连接孔140b,连接支架120上设置有轴线与车身200高度方向平行的第四连接孔120b,如图3所示;第四连接孔120b位于第三连接孔140b朝向连接支架120的投影内,或者第三连接孔140b位于第四连接孔120b朝向补偿支架140的投影内,连接支架120和补偿支架140通过位于第三连接孔140b和第四连接孔120b内的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孔110a和第二连接孔140a中至少一者为沿车身200高度方向延伸的条形孔,使得补偿支架140沿着车身200的高度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第一连接孔110a和第二连接孔140a仍可供第一连接件穿过,以使补偿支架140仍可与前端模块110固定连接,实现了补偿支架140在车身200高度方向活动连接于前端模块110。第三连接孔140b和第四连接孔120b的设置,使得连接支架120定位后,其上的第三连接孔140b与第四连接孔120b在车身20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发生一定距离的错位,第三连接孔140b和第四连接孔120b仍可供第二连接件穿过,使得连接支架120仍可与前端模块110固定连接。这样设计后,当前端框架111与车身200定位连接、在车身200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偏移一定距离,无需沿着车身200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调节补偿支架140,连接支架120仍能和补偿支架140连接,便于了本申请车辆前端总成100的安装。
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110a为圆形孔,第二连接孔140a为条形孔,圆形孔的直径和条形孔的宽度一致,第一连接孔110a和第二连接孔140a内的第一连接件为第一螺栓,当需要调节补偿支架140高度时,拧松第一螺栓,然后移动补偿支架140到指定高度,接着紧固螺栓使得补偿支架140和前端模块110固定。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孔140b和第四连接孔120b均为圆形孔,第四连接孔120b的直径大于第三连接孔140b的直径,第三连接孔140b和第四连接孔120b内的第二连接件为第二螺栓,当连接支架120和车身200定位连接,连接支架120上的第四连接孔120b与第三连接孔140b在车身20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发生一定距离错位后,第二螺栓仍能贯穿第三连接孔140b和第四连接孔120b,实现连接支架120和补偿支架140的紧固。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支架120和前脸零件130活动连接。也就是说,前脸零件130沿车身20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或高度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前脸零件130仍可和连接支架120固定连接。这样设计后,当连接支架120的安装精度不高,会影响前脸零件130的位置精度时,便可调节前脸零件130相对于连接支架120的相对位置,以此修正前脸零件130相对车身200的位置,进而保证前脸零件130相对于车身200的位置精度。
为了实现连接支架120和前脸零件130活动连接,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连接支架120上设置有第五连接孔120c,前脸零件130上设置有第六连接孔130a,第五连接孔120c位于第六连接孔130a朝向连接支架120的投影内,或者第六连接孔130a位于第五连接孔120c朝向前脸零件130的投影内,连接支架120和前脸零件130通过位于第五连接孔120c和第六连接孔130a内的第三连接件固定连接。这样设计后,前脸零件130移动一定位置,由于第五连接孔120c和第二连接孔140a尺寸不同,第五连接孔120c和第六连接孔130a仍可对齐,供第三连接件贯穿固定前脸零件130和连接支架120。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为第三螺栓,第五连接孔120c和第六连接孔130a均为圆形孔,第六连接孔130a直径大于第五连接孔120c,第五连接孔120c和第六连接孔130a的轴线均平行于车身200的高度方向,以使前脸零件130沿车身20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仍可与连接支架120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连接支架12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121,前脸零件130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结构121适配的第二定位结构131,第一定位结构121与第二定位结构131定位配合。当连接支架120以车身200为基准精确的安装在前端模块110后,便可通过第一定位结构121和第二定位结构131定位配合的方式,使得前脸零件130精确的安装在连接支架120上,进而保证了前脸零件130与车身200的位置精度,便于了安装人员精确地安装前脸零件130。
第一定位结构121和第二定位结构131的形式是多样的,第一定位结构121可以是定位指针,第二定位结构131可以是定位刻度线,或者第一定位结构121是定位刻度线,第二定位结构131为定位指针等。
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支架120上固定有两个前脸零件130,分别是前保险杠模块和前贯穿组合灯模块。这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前保险杠模块上开设有长方形定位孔,第二定位结构131为分别设置在长方形定位孔两短边中部的两个三角指针,连接支架120上的第一定位结构121为两条定位刻度线,两条定位刻度线分别位于两三角指针下方,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间距为0.5mm,每条定位刻度线中部的一条为零位线。前保险杠模块与连接支架120装配时,将前保险杠模块上的两个三角指针分别与连接支架120上的两个定位刻度线的零位线对齐。由于前部尺寸链累计,最终前保险杠模块与连接支架120装配位置往往不在零位,需要安装人员根据尺寸现状给出对应的补偿尺寸,后续调整前保险杠模块位置,将三角指针与连接支架120上对应的零位线对齐后,再通过第三连接件紧固旁边的第五连接孔120c和第六连接孔130a,从而实现前保险杠模块精准定位在连接支架120上。这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前贯穿组合灯模块上开设有正方形定位孔,第二定位结构131为设置在正方形定位孔四边的定位刻度线,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间距为0.5mm,每条刻度线中部的一条为零位线,在连接支架120上的第一定位结构121为“十”字筋,“十”字筋位于方形定位孔200a内。前贯穿组合灯模块与连接支架120装配时,将连接支架120上的“十”字筋的四端分别与前贯穿组合灯上的四条零位线对齐。由于前部尺寸链累计,最终前贯穿组合灯模块与连接支架120装配位置往往不在零位,需要工程师根据尺寸现状给出对应的补偿尺寸,后续调整前贯穿组合灯位置,将前贯穿组合灯上的零位线与连接支架120上定位“十”字筋对齐,再通过第三连接件紧固旁边的第五连接孔120c和第六连接孔130a,从而实现前贯穿组合灯模块精准安装在连接支架120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前脸零件130的安装精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前端模块110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111a,第二定位部111a用于与车身200定位。纵梁210总成一般具有高强度但成型性差,其尺寸偏差控制困难,位置误差较差,这样设计后,前端模块110在第二定位部111a的作用下,可以与车身200的左翼子板和右左翼子板等部件定位连接,以车身200的左翼子板和右左翼子板等部件为安装基准安装,而不以纵梁210为安装基准进行安装,保证前端模块110的安装精度。第二定位部111a可以是定位平面、定位孔等,在本申请中不做限定。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同时对前端模块110和连接支架120定位,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中部设置有定位台,定位台下表面为一平面。这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定位部111a为设置在前端模块110上表面的定位平面,在安装时,先将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靠近车身2000的一侧定位在车身200内,接着再安装前端模块110,使前端模块110上表面的定位平面和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定位台下表面的平面贴合,接着固定前端模块110和纵梁210,以此保证了前端模块110的安装位置精度。这些实施例中,当前端模块110安装完后,不拆卸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接着安装连接支架120:使连接支架120上的第一定位部120a与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靠近连接支架120侧的定位结构定位连接,而后调节补偿支架140、把连接支架120固定在补偿支架140上。这样设计后,前端模块110在安装时,可以以车身200上的左翼子板和右左翼子板等部件为安装基准进行安装,不会受到纵梁210的影响或受影响较小,实现前端模块110精定位装配,以此保证了安装在其上连接支架120的安装精度;而连接支架120安装时,也以车身200为安装基准进行安装,进一步确保了连接支架120的精定位装配,进而确保了前脸零件130的安装精度,通过二次精定位装配,能系统性解决前脸零件130在车身200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位置精度较差的问题,很好的提升了汽车前部外观尺寸感知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前端模块110包括相连接的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第二定位部111a设置在前端框架111上;补偿支架140设置有多个,多个补偿支架140分别安装于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这样设计后,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上均有补偿支架140,连接支架120通过补偿支架140同时与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连接,有助于保证连接支架120和前端模块110连接的牢靠性。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定位部111a为设置在前端框架111上端面沿车辆1000宽度方向两侧的两个定位平面。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多个补偿支架140分别安装于前端框架111朝向防撞梁总成112的端面和防撞梁总成112的朝向连接支架120的端面,连接支架120位于补偿支架140上。这样设计后,多个补偿支架140均位于连接支架120的下方,补偿支架140支撑连接支架120,便于了连接支架120与前端框架111、防撞梁总成112连接,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补偿支架140干涉前脸零件130或车身200上其他零件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沿车身200的宽度方向,在前端框架111朝向防撞梁总成112的端面上间隔设置有四个补偿支架140,在防撞梁总成112朝向连接支架120的端面间隔设置有三个补偿支架140,以对连接支架120沿车身200宽度方向各处进行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前端框架111沿车身200的宽度方向两端和防撞梁总成112通过沿车身200宽度方向的螺栓固定连接;补偿支架140与前端框架111、防撞梁总成112通过沿车身200长度方向的螺栓固定连接;连接支架120和补偿支架140通过沿车身200高度方向的螺栓固定连接。
以下介绍本申请车辆前端总成100的安装、调节原理:
在安装时,先将前端框架111安装在防撞梁总成112上,接着把防撞梁总成112沿车辆1000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与车辆1000的两根纵梁210固定连接。在安装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时,可以通过前端框架装配工装定位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以保证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线之间的位置误差尽可能消除。前端框架装配工装的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悉,通过前端框架装配工装可以准确定位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保证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在车辆1000高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长度方向的连接精度。
接着,把补偿支架140安装到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上。
接着,把连接支架120放置到补偿支架140上,然后,如图9所示,安装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的一侧与车身200定位配合,另一侧与连接支架120上第一定位部120a定位配合,这样一来,连接支架120便以车身200为基准准确定位。
接着,调节补偿支架140的高度。具体的是,拧松位于第一连接孔110a和第二连接孔140a内的第一连接件,沿着车身200高度方向移动补偿支架140,使得补偿支架140的上端和连接支架120接触,接着拧紧第一连接件。
当补偿支架140的高度调节完成后,便把连接支架120固定连接在补偿支架140上。具体的是,第三连接孔140b和第四连接孔120b内插入第二连接件,拧紧第二连接件实现连接支架120和补偿支架140固定连接,进而实现连接支架120和前端模块110固定连接。
当连接支架120固定连接在补偿支架140上后,拆卸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接着,把前脸零件130安装在连接支架120上。如果前脸零件130是前贯穿组合灯模块时,将连接支架120上定位“十”字筋的四端与前贯穿组合灯上的四个零位线分别对齐,接着,在第五连接孔120c和第六连接孔130a内插入第三连接件,接着拧紧第三连接件,使得前贯穿组合灯模块精确安装在连接支架120上。如果前脸零件130是前保险杠模块,将前保险杠模块上的两个三角指针分别与连接支架120上的两个定位刻度线的零位线对齐,接着,在第五连接孔120c和第六连接孔130a内插入第三连接件,接着拧紧第三连接件,使得前保险杠模块精确安装在连接支架120上。
至此,完成了本申请车辆前端总成100的安装。
综上,本申请车辆前端总成100的连接支架120不再以前端模块110为基准,而是通过其上的第一定位部120a以车身200为安装基准,使得连接支架120在车身20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准确定位。准确定位后,调节补偿支架140并连接支架120和补偿支架140连接,以使得连接支架120以车身200为基准精确安装在前端模块110上,进而保证了安装在连接支架120上的前脸零件130沿车身20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安装精度,有助于提升车辆1000前部外观尺寸感知质量。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车辆1000,包括车身200和本申请上述所提供的车辆前端总成100,车身200包括纵梁210,车辆前端总成100的前端模块110与纵梁210固定连接。由于该车辆1000包括本申请上述所提供的车辆前端总成100,因此,其自然具有本申请车辆前端总成100所具有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做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车身200上设置有定位孔200a和定位面200b,车辆前端总成100的第一定位部120a与定位孔200a、定位面200b定位连接。这样设计后,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一侧与车身200上设置有定位孔200a、定位面200b定位配合,另一侧与连接支架120上的第一定位部120a定位配合,以使连接支架120以车身200上定位孔200a和定位面200b为安装基准。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车身200包括左翼子板和右左翼子板,在左翼子板和右左翼子板上均设置有定位孔200a和定位面200b。车身200上的定位孔200a和定位面200b一般不设置在纵梁210上,因为纵梁总成成型性差,尺寸偏差控制困难,位置误差大。
基于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组装方法,该方法用于组装本申请上述所提供的车辆前端总成100和车辆1000,包括如下步骤:
S100,将前端模块110安装于车身200。通常情况下,前端模块110安装在车身200的纵梁210上。
S200,通过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定位连接连接支架120和车身200。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一侧和车身200定位连接,另一侧和连接支架120的定位部定位连接,以使得连接支架120和车身200保持精确的位置关系。
S300,调节补偿支架140并连接补偿支架140和连接支架120。当连接支架120在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的作用下定位后,调节补偿支架140的位置,以使补偿支架140能和连接支架120连接。
S400,将前脸零件130安装到连接支架120上。连接支架120精确安装后,便把前脸零件130安装在连接支架120上。
在前端模块110包括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的实施例中,在进行步骤S100之前,可以先将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线下安装在一起,以保证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之间的位置误差尽可能消除,随后再通过定位工装把防撞梁总成112安装在左右纵梁210上,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前端模块110的位置误差。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在安装时,为了保证连接精度,可以采用前端框架装配工装进行装配,通过前端框架装配工装可以准确定位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保证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在车辆1000高度方向、宽度方向以及长度方向的连接精度。前端框架装配工装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悉,其结构、尺寸等和前端框架111、防撞梁总成112的具体结构、尺寸相关。通常情况下,前端框架装配工装上设置有防撞梁总成定位孔、防撞梁总成定位块、前端框架定位孔和前端框架定位块等。
在前端模块110包括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的实施例中,在进行步骤S100时,是防撞梁总成112沿车身200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和车身200的两个纵梁210连接。一些实施例中,防撞梁总成112朝向纵梁210一侧设置有沿车身200长度方向的定位销,在纵梁210上开设有销孔,以此保证纵梁210和防撞梁总成112连接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300完成之后,拆卸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以便于前脸零件130安装。
在前端模块110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111a的实施例中,在进行步骤S100时,先把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与车身200定位连接,接着把前端模块110的第二定位部111a和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上的定位部定位贴合,以使前端模块110精确定位,接着再把前端模块110固定到车身200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车辆前端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端模块(110);
补偿支架(140),与所述前端模块(110)活动连接;
连接支架(120)和安装在所述连接支架(120)上的前脸零件(130),所述连接支架(12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20a),所述第一定位部(120a)用于与车身(200)定位,在所述第一定位部(120a)与所述车身(200)定位连接的条件下,能够调节所述补偿支架(140)相对于所述前端模块(110)的位置,以使所述补偿支架(140)与所述连接支架(120)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支架(140)沿所述车身(20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均活动连接于所述前端模块(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模块(110)上设置第一连接孔(110a),所述补偿支架(14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40a),所述第一连接孔(110a)和所述第二连接孔(140a)中至少一者为沿所述车身(200)高度方向的条形孔,所述补偿支架(140)和所述前端模块(110)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110a)和所述第二连接孔(140a)内的第一连接件在车身(200)高度方向活动连接;
所述补偿支架(140)上还设置有轴线与所述车身(200)高度方向平行的第三连接孔(140b),所述连接支架(120)上设置有轴线与所述车身(200)高度方向平行的第四连接孔(120b);所述第四连接孔(120b)位于所述第三连接孔(140b)朝向所述连接支架(120)的投影内,或者所述第三连接孔(140b)位于所述第四连接孔(120b)朝向所述补偿支架(140)的投影内,所述连接支架(120)和所述补偿支架(140)通过位于所述第三连接孔(140b)和所述第四连接孔(120b)内的第二连接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120)和所述前脸零件(130)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120)上设置有第五连接孔(120c),所述前脸零件(130)上设置有第六连接孔(130a),所述第五连接孔(120c)位于所述第六连接孔(130a)朝向所述连接支架(120)的投影内,或者所述第六连接孔(130a)位于所述第五连接孔(120c)朝向所述前脸零件(130)的投影内,所述连接支架(120)和所述前脸零件(130)通过位于所述第五连接孔(120c)和第六连接孔(130a)内的第三连接件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120)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结构(121),所述前脸零件(13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121)适配的第二定位结构(131),所述第一定位结构(121)与所述第二定位结构(131)定位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端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端模块(110)上设置有第二定位部(111a),所述第二定位部(111a)用于与所述车身(200)定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前端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模块(110)包括相连接的前端框架(111)和防撞梁总成(112),所述第二定位部(111a)设置在所述前端框架(111)上;所述补偿支架(140)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补偿支架(140)分别安装于所述前端框架(111)和所述防撞梁总成(1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前端总成,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补偿支架(140)分别安装于所述前端框架(111)朝向所述防撞梁总成(112)的端面和所述防撞梁总成(112)的朝向所述连接支架(120)的端面,所述连接支架(120)位于所述补偿支架(140)上。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200)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端总成(100),所述车身(200)包括纵梁(210),所述车辆前端总成(100)的前端模块(110)与所述纵梁(210)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200)上设置有定位孔(200a)和定位面(200b),所述车辆前端总成(100)的第一定位部(120a)与所述第一定位孔(200a)、第一定位面(200b)定位连接。
12.一种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用于组装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端总成(100)或权利要求10-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1000),包括如下步骤:
S100,将所述前端模块(110)安装于所述车身(200);
S200,通过连接支架装配工装(2000)定位连接所述连接支架(120)的第一定位部(120a)和所述车身(200);
S300,调节所述补偿支架(140)并连接所述补偿支架(140)和所述连接支架(120);
S400,将所述前脸零件(130)安装到所述连接支架(120)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05165.1A CN117799709A (zh) | 2024-01-03 | 2024-01-03 | 一种车辆前端总成、车辆及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0005165.1A CN117799709A (zh) | 2024-01-03 | 2024-01-03 | 一种车辆前端总成、车辆及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799709A true CN117799709A (zh) | 2024-04-02 |
Family
ID=90429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0005165.1A Pending CN117799709A (zh) | 2024-01-03 | 2024-01-03 | 一种车辆前端总成、车辆及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79970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656963A (zh) * | 2024-06-21 | 2024-09-17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车辆总成虚拟匹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2024
- 2024-01-03 CN CN202410005165.1A patent/CN117799709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656963A (zh) * | 2024-06-21 | 2024-09-17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车辆总成虚拟匹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7799709A (zh) | 一种车辆前端总成、车辆及车辆前端总成组装方法 | |
CN112247891B (zh) | 电动车翼子板安装定位工装 | |
KR20180130292A (ko) | 도어글래스용 테스트 지그 및 그의 장착방법 | |
US11613320B2 (en) | Adjustment jig and adjustment method | |
CN114264272B (zh) | 一种标定支架及标定系统 | |
CN208557228U (zh) | 用于定位工装的基准块组件及工装安装结构 | |
CN107599997B (zh) | 用于车辆迎宾踏板饰条的定位工装 | |
CN221541251U (zh) | 仪表板总成及车辆 | |
CN210361059U (zh) | 车顶平台定位工装 | |
CN109226982B (zh) | 一种xy运行平台系统的调整装置 | |
CN210802260U (zh) | 一种检测工具 | |
CN210653360U (zh) | 汽车仪表板总成以及包括其的汽车 | |
CN218613684U (zh) | 车门铰链工装及铰链安装装置 | |
CN223046189U (zh) | 治具及显示屏生产线 | |
CN220891795U (zh) | 固定装置和加速度测量设备 | |
CN222972034U (zh) | 定位工装与工装组件 | |
CN218120927U (zh) | 无框车门校调专用工装 | |
CN218453355U (zh) | 一种激光雷达安装架、激光雷达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 |
CN220923990U (zh) | 自动驾驶车辆及定位工装 | |
CN216940293U (zh) | 一种位置可调型支撑组件 | |
CN114413710B (zh) | 车架总成检具 | |
CN222432215U (zh) | 雷达定位工装 | |
CN113879397B (zh) | 前端框架及其装配方法 | |
CN220374646U (zh) | 一种翼子板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22271949U (zh) | 雷达安装支架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