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0435B - 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10435B
CN117610435B CN202410087113.3A CN202410087113A CN117610435B CN 117610435 B CN117610435 B CN 117610435B CN 202410087113 A CN202410087113 A CN 202410087113A CN 117610435 B CN117610435 B CN 1176104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portioning
algorithm
scheme
data
analys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08711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610435A (zh
Inventor
王岩
尹特利
宋立立
成华
李查
岳莎莎
郭健
李春瑶
辛奉隆
牛利军
刘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Lulian Zhitong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Lulian Zhitong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Lulian Zhitong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Lulian Zhitong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08711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6104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76104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04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6104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04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7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machine learning, e.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neural network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or training a mode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1Design or setup of recognition systems or techniques; Extraction of features in feature space;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 G06F18/213Feature extraction, e.g. by transforming the feature space; Summarisation; Mappings, e.g. subspace methods
    • G06F18/2135Feature extraction, e.g. by transforming the feature space; Summarisation; Mappings, e.g. subspace methods based on approximation criteria, e.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3Clustering techniques
    • G06F18/232Non-hierarchical techniques
    • G06F18/2321Non-hierarchical techniques using statistics or function optimisation, e.g. modelling of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 G06F18/23213Non-hierarchical techniques using statistics or function optimisation, e.g. modelling of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with fixed number of clusters, e.g. K-means cluster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4Classification techniqu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12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using genetic models
    • G06N3/126Evolutionary algorithms, e.g. genetic algorithms or genetic programm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4Forecasting or optimis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or management purposes, e.g. linear programming or "cutting stock proble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8Constr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00Technologies having an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90/1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suppor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g.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or climate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ometry (AREA)
  • Economics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iophys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混凝土配比技术领域,具体为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气候特征,评估环境条件,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本发明中,通过集成数据挖掘技术,评估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遗传算法的使用在配比设计阶段引入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算法的应用提高性能预测的准确性,模拟退火算法优化配比方案,使其在全局层面上达到最优,结合BIM模型和线性规划技术,提升配比方案的精确度,增强学习算法运用Q学习和策略梯度方法,实现施工过程的实时优化。

Description

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化混凝土配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自动化混凝土配比技术是通过先进的控制系统、传感器和计算平台,确保混凝土的成分和质量符合特定的建筑标准和需求。在这个领域内,研究和应用不仅包括混凝土的基本成分比例(如水泥、砂、石子和水的比例),还涉及添加剂和其他特殊材料的精确控制,以及混合过程的自动化。这种技术的发展对提高建筑质量、缩短施工周期、降低人工成本和增强环境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是一种在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中应用的技术,旨在自动化地配制混合材料,特别是混凝土。这种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混凝土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满足工程要求,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浪费。通过精确控制各种成分的比例,这种方法可以实现更加均匀和可靠的混凝土质量,从而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此外,自动化配比还有助于降低因人为错误而导致的材料浪费,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
传统方法在多个方面显示出局限性。传统方法通常缺乏对复杂环境条件的深入分析和适应能力,导致混凝土配比无法最佳地适应特定地理位置和气候变化。配比设计过程较为刻板,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来应对多样的建筑要求和环境挑战。性能预测通常依赖于经验判断而非精确的计算模型,增加了建筑质量风险。传统方法在资源配置和施工计划方面通常缺乏高效的优化机制,导致资源浪费和施工效率低下。传统施工方法在执行阶段缺乏实时调整和优化能力,这限制了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和整体项目管理的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及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气候特征,评估环境条件,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
S2:基于所述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对混凝土配比进行初步设计,通过选择算法确定种群,交叉算法生成新的配比方案,以及变异算法引入新的配比变量,生成初步配比方案;
S3:基于所述初步配比方案,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性能评估,利用前馈神经网络构建性能预测模型,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和优化,生成配比性能评估报告;
S4:基于所述配比性能评估报告,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配比方案进行优化,通过设置冷却方案控制温度下降速率,邻域搜索策略搜索全局优解,生成优化后配比方案;
S5:将所述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通过数据解析技术提取BIM模型中的结构信息,模型匹配方法保持配比方案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进而调整混凝土配比符合建筑设计标准,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
S6:基于所述结构信息整合配比,使用线性规划对资源分配和施工计划进行优化,通过单纯形方法搜索资源配置,评估多种资源配置方案效果,制定资源优化施工计划;
S7:基于所述资源优化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实施,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应用增强学习算法进行实时分析和优化,使用Q学习算法调整策略,并通过策略梯度方法优化决策过程,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所述环境条件评估报告包括气候特性、土壤类型、地形特征,所述初步配比方案包括多种材料的比例、预期强度和耐久性指标,所述配比性能评估报告,包括抗压强度预测、抗冻性能评估,所述优化后配比方案具体为调整后的材料比例和改进的性能指标,所述结构信息整合配比具体为根据BIM模型优化的混凝土配比方案和结构应力分布,所述资源优化施工计划包括材料采购时间表、施工队伍调度,所述实施反馈优化报告包括施工过程中的配比调整记录和性能达成情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气候特征,评估环境条件,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的步骤具体为:
S101: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地理特征分析,以及地形和地貌分析,生成地理特征分析报告;
S102:基于所述气候条件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气候区域进行分类,识别差异化气候区的特性,生成气候区域分类报告;
S103:基于所述气候区域分类报告,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从气候数据中提取关键趋势和模式,生成气候数据分析报告;
S104:综合所述地理特征分析报告、气候区域分类报告和气候数据分析报告,运用数据分析和环境建模算法,对多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评估环境条件,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
所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包括空间数据分析、地图叠加分析和地理编码,所述K-均值聚类算法包括气候特征的距离度量和群集形成,所述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和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所述数据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所述环境建模算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和遥感影像分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基于所述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对混凝土配比进行初步设计,通过选择算法确定种群,交叉算法生成新的配比方案,以及变异算法引入新的配比变量,生成初步配比方案的步骤具体为:
S201:基于所述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初始种群的生成,并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匹配目标建筑需求和环境挑战,生成初始混凝土配比方案;
S202:基于所述初始混凝土配比方案,采用交叉算法进行种群繁殖,通过遗传操作模拟自然选择过程,生成交叉繁殖混凝土配比方案;
S203:基于所述交叉繁殖混凝土配比方案,应用变异算法对配比方案进行调整,并引入配比变量,生成变异混凝土配比方案;
S204:基于所述变异混凝土配比方案,采用蚁群算法进行适应度评估,综合参照性能和成本因素,筛选出配比方案,生成初步配比方案;
所述遗传算法包括个体编码、适应度函数的定义和种群初始化,所述交叉算法包括单点交叉、多点交叉和均匀交叉,所述变异算法包括基本位变异、均匀变异和高斯变异,所述蚁群算法包括路径选择优化、信息素更新机制和启发式搜索策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基于所述初步配比方案,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性能评估,利用前馈神经网络构建性能预测模型,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和优化,生成配比性能评估报告的步骤具体为:
S301:基于所述初步配比方案,采用数据预处理技术,进行数据清洗、归一化处理,并提取关键特征,生成预处理数据集;
S302:基于所述预处理数据集,应用前馈神经网络,进行网络结构设计和权重初始化,使用激活函数增强模型表达能力,通过前向传播得到初始性能预测,生成初步神经网络模型;
S303:基于所述初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误差计算和梯度下降,调整网络参数并优化模型性能,生成优化神经网络模型;
S304:基于所述优化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进行性能评估,综合考虑多项性能指标,获得配比性能评估报告;
所述数据预处理技术包括数据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归一化和特征选择,所述前馈神经网络包括多层感知器结构、ReLU或Sigmoid激活函数的应用,所述反向传播算法包括梯度计算、学习率调整和权重更新,所述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包括加权评分算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基于所述配比性能评估报告,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配比方案进行优化,通过设置冷却方案控制温度下降速率,邻域搜索策略搜索全局优解,生成优化后配比方案的步骤具体为:
S401:基于所述配比性能评估报告,采用模拟退火算法设置初始搜索温度,并定义冷却计划和搜索策略,执行初步的方案优化过程,生成初始模拟退火优化方案;
S402:基于所述初始模拟退火优化方案,采用邻域搜索策略,对优化目标进行调整,调整温度下降速率,生成温度调控优化方案;
S403:基于所述温度调控优化方案,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扩大搜索范围,执行全局搜索和局部优化过程,生成搜索优化方案;
S404:基于所述搜索优化方案,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调整与优化,并执行综合效果评估,综合参照性能提升和资源消耗的因素,生成优化后配比方案;
所述邻域搜索策略包括局部最优解探索和解空间迭代遍历,所述遗传算法包括种群初始化、交叉配对、变异处理和适应度评估。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将所述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通过数据解析技术提取BIM模型中的结构信息,模型匹配方法保持配比方案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进而调整混凝土配比符合建筑设计标准,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的步骤具体为:
S501:基于所述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采用数据解析技术,进行BIM模型的结构信息提取,并分析模型数据结构,生成结构信息提取报告;
S502:基于所述结构信息提取报告,采用模型匹配算法,校准设计要求与配比方案,并进行匹配度分析,生成配比一致性核查报告;
S503:基于所述配比一致性核查报告,采用优化调整技术,调整混凝土配比并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生成调整后混凝土配比方案;
S504:基于所述调整后混凝土配比方案,采用数据融合技术,整合结构信息与配比数据,并进行同化分析,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
所述数据解析技术包括结构化查询和模式识别,所述模型匹配算法包括模糊匹配和几何对比分析,所述优化调整技术包括线性规划和成本效益分析,所述数据融合技术包括同化分析和多源数据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基于所述结构信息整合配比,使用线性规划对资源分配和施工计划进行优化,通过单纯形方法搜索资源配置,评估多种资源配置方案效果,制定资源优化施工计划的步骤具体为:
S601:基于所述结构信息整合配比,采用线性规划算法,优化资源分配,并分析资源成本,生成资源分配方案;
S602:基于所述资源分配方案,采用资源配置搜索技术,搜索资源配置方案,并对配置效率进行评估,生成资源配置搜索报告;
S603:基于所述资源配置搜索报告,采用效能分析方法,评估资源配置方案的效果,并对差异化方案进行多标准比较,生成资源配置评估报告;
S604:基于所述资源配置评估报告,采用项目管理技术,制定资源优化施工计划,并进行关键路径分析,生成资源优化施工计划;
所述线性规划算法包括单纯形法和内点法,所述资源配置搜索技术包括启发式搜索和遗传算法,所述效能分析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和多标准决策分析,所述项目管理技术包括关键路径法和资源平衡技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方案,基于所述资源优化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实施,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应用增强学习算法进行实时分析和优化,使用Q学习算法调整策略,并通过策略梯度方法优化决策过程,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的步骤具体为:
S701:基于所述资源优化施工计划,采用数据收集技术,进行施工实施及收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日志记录,生成施工实施数据;
S702:基于所述施工实施数据,采用增强学习算法,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并应用深度Q网络进行决策优化,生成实时分析报告;
S703:基于所述实时分析报告,采用Q学习算法,调整施工策略,并对策略进行评估,生成策略调整方案;
S704:基于所述策略调整方案,采用策略梯度方法,优化决策过程,并提升策略执行效率,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
所述数据收集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和数据日志记录,所述增强学习算法包括深度Q网络和策略梯度方法,所述Q学习算法包括奖励函数优化和行为选择策略,所述策略梯度方法包括策略网络构建和梯度上升优化。
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系统,所述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系统用于执行上述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环境条件评估模块、混凝土初步设计模块、性能评估与优化模块、配比与BIM集成模块、资源配置优化模块、施工执行与反馈优化模块;
所述环境条件评估模块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地理和气候特征分析,并进行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
所述混凝土初步设计模块基于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对混凝土配比进行初步设计,通过种群选择、交叉和变异算法的应用,生成初步配比方案;
所述性能评估与优化模块基于初步配比方案,应用前馈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算法,进行性能预测和优化,生成配比性能评估报告;
所述配比与BIM集成模块基于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采用数据解析技术和模型匹配方法进行配比调整,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
所述资源配置优化模块基于结构信息整合配比,采用线性规划算法和单纯形方法,对资源分配和施工计划进行优化,生成资源优化施工计划;
所述施工执行与反馈优化模块基于资源优化施工计划,应用增强学习算法,通过深度Q网络和策略梯度方法,进行实时施工优化,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发明中,通过集成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如K-均值聚类算法和主成分分析,该方法能精准地评估工程项目所在地的环境条件,确保混凝土配比更适应特定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遗传算法的使用在配比设计阶段引入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配比方案能够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适应多变的环境要求。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算法的应用提高了性能预测的准确性,从而确保最终混凝土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模拟退火算法优化配比方案,使其在全局层面上达到最优。结合BIM模型和线性规划技术,系统不仅提升配比方案的精确度,还增强资源分配和施工计划的有效性。增强学习算法中的Q学习和策略梯度方法的运用,实现施工过程的实时优化,保证施工效率和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S1细化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S2细化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的S3细化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的S4细化流程图;
图6为本发明的S5细化流程图;
图7为本发明的S6细化流程图;
图8为本发明的S7细化流程图;
图9为本发明的系统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气候特征,评估环境条件,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
S2:基于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对混凝土配比进行初步设计,通过选择算法确定种群,交叉算法生成新的配比方案,以及变异算法引入新的配比变量,生成初步配比方案;
S3:基于初步配比方案,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性能评估,利用前馈神经网络构建性能预测模型,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和优化,生成配比性能评估报告;
S4:基于配比性能评估报告,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配比方案进行优化,通过设置冷却方案控制温度下降速率,邻域搜索策略搜索全局优解,生成优化后配比方案;
S5:将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通过数据解析技术提取BIM模型中的结构信息,模型匹配方法保持配比方案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进而调整混凝土配比符合建筑设计标准,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
S6:基于结构信息整合配比,使用线性规划对资源分配和施工计划进行优化,通过单纯形方法搜索资源配置,评估多种资源配置方案效果,制定资源优化施工计划;
S7:基于资源优化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实施,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应用增强学习算法进行实时分析和优化,使用Q学习算法调整策略,并通过策略梯度方法优化决策过程,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
环境条件评估报告包括气候特性、土壤类型、地形特征,初步配比方案包括多种材料的比例、预期强度和耐久性指标,配比性能评估报告,包括抗压强度预测、抗冻性能评估,优化后配比方案具体为调整后的材料比例和改进的性能指标,结构信息整合配比具体为根据BIM模型优化的混凝土配比方案和结构应力分布,资源优化施工计划包括材料采购时间表、施工队伍调度,实施反馈优化报告包括施工过程中的配比调整记录和性能达成情况。
S1步骤中,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工程项目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数据,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地理数据进行精细化分类。这里,算法首先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中心点,然后迭代计算每个数据点到中心点的距离,将数据点分配给最近的中心点,形成K个簇,接着重新计算每个簇的中心点。该过程反复进行,直到中心点位置稳定,从而完成地理数据的分类。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气候数据进行特征提取。PCA通过线性变换将气候数据转换为一组线性无关的变量,即主成分,以此提取出最具代表性的气候特征。这些操作确保了对环境条件的全面评估,进而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该报告详细反映了项目地区的气候特性、土壤类型和地形特征,为后续的混凝土配比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S2步骤中,基于环境条件评估报告,应用遗传算法对混凝土配比进行初步设计。遗传算法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学原理,从一组随机配比方案(即种群)开始,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迭代产生新一代配比方案。选择算法基于适应度函数(如配比的性能评估)选出优秀个体,交叉算法模拟生物遗传的交叉过程,在两个配比方案之间交换部分特征,产生新的配比方案。变异算法则随机改变配比方案中的某些成分,引入新的变异,增加多样性。经过多代迭代后,算法趋于稳定,形成一组优化的初步配比方案,步骤不仅提高了配比设计的效率和质量,而且确保了配比方案适应特定的环境条件。
S3步骤涉及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初步配比方案进行性能评估。在这里,前馈神经网络被用于构建混凝土性能预测模型。神经网络通过输入层接收配比方案的各种参数,经过一系列隐藏层的加权和偏置调整,最终在输出层给出性能预测(如抗压强度)。通过反向传播算法,网络根据预测误差调整内部权重和偏置,使预测结果逐渐接近实际值。模型经过大量数据训练和优化后,能准确预测不同配比方案的性能指标,生成配比性能评估报告,报告详细说明了预测的抗压强度、抗冻性能等关键指标,步骤显著提高了配比方案的可靠性,确保最终的混凝土配比能满足设计要求。
S4步骤中,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配比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概率搜索算法,通过模拟金属退火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来寻找全局最优解。具体操作包括设置一个初始高温,随机选择配比方案作为当前解,并计算其适应度。然后,算法在邻域内搜索新的配比方案,如果新方案的适应度更高,就接受作为当前解;即使适应度较低,也有一定概率接受,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接受较差解的概率减小,算法逐渐聚焦于高适应度的解,此过程最终生成优化后的配比方案,包括调整后的材料比例和改进的性能指标,确保混凝土配比在技术上的最优化。
S5步骤涉及将优化后的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通过数据解析技术,从BIM模型中提取结构信息,然后利用模型匹配方法确保配比方案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具体而言,配比方案需要调整以符合建筑设计标准,包括根据BIM模型优化的混凝土配比方案和结构应力分布,步骤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详细描述了混凝土配比如何满足建筑结构的特定需求,如何在设计和实际应用之间实现最佳匹配,为实现高效和精确的建筑施工提供了重要支持。
S6步骤中,使用线性规划对资源分配和施工计划进行优化。通过单纯形方法,算法搜索最佳资源配置,评估不同资源配置方案的效果。线性规划模型考虑了多种约束条件,如预算限制、资源可用性、时间窗口等,确保资源分配在满足所有约束的同时达到最优。生成的资源优化施工计划包括详细的材料采购时间表和施工队伍调度,有助于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和时间管理优化,确保施工项目按计划顺利进行。
S7步骤中,基于资源优化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实施,并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应用增强学习算法,如Q学习和策略梯度方法,进行实时分析和优化。Q学习算法通过探索和利用策略,动态调整施工策略,以优化施工过程中的决策。策略梯度方法则通过梯度上升方式优化策略,实现更高效的学习过程。这些操作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包括配比调整记录和性能达成情况,为施工团队提供宝贵的反馈和指导,确保施工过程的连续优化和性能提升。
请参阅图2,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气候特征,评估环境条件,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的步骤具体为:
S101: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地理特征分析,以及地形和地貌分析,生成地理特征分析报告;
S102:基于气候条件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气候区域进行分类,识别差异化气候区的特性,生成气候区域分类报告;
S103:基于气候区域分类报告,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从气候数据中提取关键趋势和模式,生成气候数据分析报告;
S104:综合地理特征分析报告、气候区域分类报告和气候数据分析报告,运用数据分析和环境建模算法,对多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评估环境条件,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包括空间数据分析、地图叠加分析和地理编码,K-均值聚类算法包括气候特征的距离度量和群集形成,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和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数据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环境建模算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和遥感影像分析。
在S101子步骤中,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地理特征分析,首要任务是收集并整理工程项目地理位置的空间数据。这包括经纬度坐标、高程、地形图等,格式通常为矢量图形和栅格数据。以矢量数据为例,数据结构通常包括点、线、面等几何形状,搭配各种属性数据,如地名、土地利用类型等。空间数据分析开始时,系统会加载这些数据,并在地图上形成可视化表示。然后,地图叠加分析被用来识别地理要素间的空间关系,如相邻、相交等。例如,通过叠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图层,可以清晰地看到工程项目地点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地理编码则将地理位置转换为地图上的具体坐标点,便于后续分析。这些步骤完成后,系统会生成一份详细的地理特征分析报告,展示了地理位置的多维度特征,如地形起伏、水域分布等,对于项目规划和风险评估至关重要。
在S102子步骤中,基于气候条件数据,通过K-均值聚类算法对气候区域进行分类。气候数据通常包括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格式为时间序列数据。K-均值聚类开始时,首先确定聚类的数量K,这个数字代表将数据分为多少个气候区。然后,算法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的群集中心。接下来的步骤是迭代过程,算法计算每个数据点到各群集中心的距离,并将其归类到最近的群集中。群集中心随后更新为所包含点的均值。这个过程重复进行,直到群集中心的变化量低于某个阈值,意味着聚类稳定。最终,算法输出气候区域分类报告,展示了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为后续的气候适应性规划提供依据。
在S103子步骤中,利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气候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在此步骤中,时间序列分析用来识别气候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逐年升温或降雨模式的变化。这涉及到对历史气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取出长期趋势线。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则用于探究不同气候因素之间的关联度,例如,温度与降水量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性。通过这些分析,气候数据分析报告能够揭示关键的气候趋势和模式,对于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制定适应策略非常有价值。
在S104子步骤中,综合前面的报告,运用数据分析和环境建模算法对多项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用于从多维度环境数据中提取关键特征,减少数据的复杂性,而聚类分析则进一步对这些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出环境条件的不同模式。地理信息系统建模结合了地理特征和气候数据,创建了项目地点的详细环境模型。遥感影像分析则提供了从卫星图像中提取环境信息的手段,如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变化。最终,环境条件评估报告整合了这些分析结果,提供了全面的环境条件评估,对项目规划和决策至关重要。
在S101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被用于分析特定工程项目的地理特征。以一个位于30.2666°N, 97.7333°W的项目为例,首先收集该地区的空间数据,包括矢量格式的地形图、栅格格式的卫星影像及土地利用数据。空间数据分析开始时,这些数据被导入GIS软件。例如,地形图上的高程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平均海拔为450米,卫星影像揭示了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和水域分布。地图叠加分析用于识别这些要素间的空间关系,例如,通过叠加土地利用图层,可以发现项目地点附近主要为城市用地,且有一条宽约100米的河流流经。地理编码将项目地点转换为地图上的具体坐标点,确保后续分析的准确性。这些步骤完成后,系统生成了地理特征分析报告,展示了项目地点的地形起伏、植被类型和水域分布等多维度特征。
在S102中,K-均值聚类算法被用于分类基于30年历史数据的气候区域。气候数据包括平均温度、年降水量等,格式为每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设定K值为5,意味着将数据分为五个气候区。初始群集中心随机设定后,算法开始迭代计算每个数据点与群集中心的距离,并归类到最近的群集。迭代十次后,群集中心稳定,最终气候区域分类报告揭示了该地区属于温带湿润气候,平均温度为16°C,年降水量为650mm,这对于项目的环境适应性和资源规划至关重要。
在S103中,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应用于气候数据。以时间序列分析为例,对过去30年的平均温度数据进行统计,发现温度呈现0.03°C/年的上升趋势。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显示,温度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5,表明这两个因素有中度负相关。气候数据分析报告基于这些分析,展示了关键气候趋势和模式,如温度逐年升高和降水量减少的趋势,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S104中,综合前述报告,应用数据分析和环境建模算法对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主成分分析从多维度数据中提取出海拔、植被覆盖度和年平均温度等关键特征。聚类分析将这些特征分类,揭示了该项目地点的主要环境模式为城市化区域,高植被覆盖度,适中的温度范围。GIS建模结合了地理特征与气候数据,创建了该项目地点的详细环境模型。遥感影像分析提供了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状态的信息。最终,环境条件评估报告整合了这些分析结果,提供了该项目地点的全面环境评估,对项目的规划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关键信息。
请参阅图3,基于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对混凝土配比进行初步设计,通过选择算法确定种群,交叉算法生成新的配比方案,以及变异算法引入新的配比变量,生成初步配比方案的步骤具体为:
S201:基于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初始种群的生成,并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匹配目标建筑需求和环境挑战,生成初始混凝土配比方案;
S202:基于初始混凝土配比方案,采用交叉算法进行种群繁殖,通过遗传操作模拟自然选择过程,生成交叉繁殖混凝土配比方案;
S203:基于交叉繁殖混凝土配比方案,应用变异算法对配比方案进行调整,并引入配比变量,生成变异混凝土配比方案;
S204:基于变异混凝土配比方案,采用蚁群算法进行适应度评估,综合参照性能和成本因素,筛选出配比方案,生成初步配比方案;
遗传算法包括个体编码、适应度函数的定义和种群初始化,交叉算法包括单点交叉、多点交叉和均匀交叉,变异算法包括基本位变异、均匀变异和高斯变异,蚁群算法包括路径选择优化、信息素更新机制和启发式搜索策略。
在S201子步骤中,遗传算法被用于生成初始混凝土配比方案。首先,环境条件评估报告提供了关于项目地点的详细环境数据,例如气候特性、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这些数据被用于形成遗传算法的初始种群。个体编码的过程涉及将混凝土的各种成分比例(如水泥、砂、碎石、水和添加剂的比例)转换为一系列可操作的数字编码。例如,一个特定的混凝土配比可以被编码为一个包含五个数字的序列,每个数字代表一种成分的比例。适应度函数则定义为该混凝土配比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性能,包括耐久性、强度和成本效率。种群初始化是随机生成一系列不同的混凝土配比作为算法的起始点,步骤完成后,生成了一系列初始的混凝土配比方案,每个方案都是针对项目特定环境条件的潜在解决方案。
在S202子步骤中,交叉算法用于对初始种群进行繁殖,产生新的混凝土配比方案。交叉算法模拟自然选择过程中的遗传交叉,通过组合两个父本配比方案的编码来生成子代。在单点交叉中,选定一个交叉点,父本配比方案的编码在这点切分,然后交换切分后的部分以形成新的子代配比方案。例如,两个父本配比(A: 1,2,3,4,5 和 B: 6,7,8,9,10)在第三个数字处切分,产生的子代是1,2,8,9,10和6,7,3,4,5。通过这样的交叉操作,混凝土配比方案的多样性得以保持,并且有助于发现更优的配比解决方案。最终,步骤生成了一系列交叉繁殖后的混凝土配比方案,提高了找到最优解的可能性。
在S203子步骤中,变异算法应用于已有的混凝土配比方案,以引入新的遗传变异。基本位变异涉及随机改变配比编码中的一个数字,例如将配比方案中的“水泥比例”从3变更为4。均匀变异则涉及在整个配比编码中应用一定程度的随机改变。高斯变异则在变异操作中引入高斯分布,以更精细地调整配比参数。这些变异操作增加了混凝土配比方案的多样性,有助于遗传算法跳出局部最优解,寻找到全局最优解。变异后的混凝土配比方案更加多元,更好地适应环境挑战或满足建筑需求。
在S204子步骤中,蚁群算法被用于对变异后的混凝土配比方案进行适应度评估。蚁群算法通过模拟蚂蚁寻找食物的路径选择行为来优化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混凝土配比方案被视为一个“路径”,其适应度(考虑性能和成本因素)相当于路径的质量。信息素更新机制确保了高适应度的配比方案在迭代过程中被优先选择。启发式搜索策略则帮助算法在探索和利用之间保持平衡,避免过早收敛于局部最优解。最终,该步骤生成了一系列经过筛选的混凝土配比方案,每个方案都综合考虑了性能和成本因素,为最终的项目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请参阅图4,基于初步配比方案,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性能评估,利用前馈神经网络构建性能预测模型,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和优化,生成配比性能评估报告的步骤具体为:
S301:基于初步配比方案,采用数据预处理技术,进行数据清洗、归一化处理,并提取关键特征,生成预处理数据集;
S302:基于预处理数据集,应用前馈神经网络,进行网络结构设计和权重初始化,使用激活函数增强模型表达能力,通过前向传播得到初始性能预测,生成初步神经网络模型;
S303:基于初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误差计算和梯度下降,调整网络参数并优化模型性能,生成优化神经网络模型;
S304:基于优化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进行性能评估,综合考虑多项性能指标,获得配比性能评估报告;
数据预处理技术包括数据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归一化和特征选择,前馈神经网络包括多层感知器结构、ReLU或Sigmoid激活函数的应用,反向传播算法包括梯度计算、学习率调整和权重更新,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包括加权评分算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S301子步骤中,进行数据预处理,这包括数据清洗、归一化处理和关键特征提取。初始数据格式是结构化数据表,如CSV或数据库格式。数据清洗主要涉及缺失值处理和异常值检测。例如,针对缺失值,可以采用插值方法,如均值、中位数或使用K-最近邻算法估计缺失值。对于异常值,可以使用Z-score方法,即计算数据点与平均值的标准差数目,从而识别和删除异常值。随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如最小-最大归一化,将数据缩放到0到1范围,或Z-score标准化,将数据转换为平均值为0,标准差为1的分布。特征选择涉及决定哪些特征对预测模型最为重要。这可以通过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或基于模型的特征选择方法来实现,例如使用随机森林的特征重要性评分。通过这些步骤,生成了预处理后的数据集,其中包含已被清洗、标准化和精选特征的数据,为后续模型训练做准备。
在S302子步骤中,基于预处理后的数据集,设计并初始化前馈神经网络。网络的结构设计包括确定层数、每层的神经元数量以及连接方式。权重初始化可以采用如He初始化或Xavier初始化方法,确保权重在合理范围,以促进有效的学习。接着,选择激活函数,常见的有ReLU或Sigmoid。ReLU用于增加网络的非线性,而Sigmoid适用于输出层,尤其是在二分类问题中。通过前向传播,即从输入层到输出层的逐层计算,神经网络对输入数据进行分类或回归预测。此阶段产生的是一个未经训练的初步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提供基础的性能预测,但还远未达到最优。
在S303子步骤中,利用反向传播算法对初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反向传播是一种高效计算网络误差梯度的方法。首先,计算输出层的误差,并将这些误差反向传播到网络中,以计算每层的误差梯度。接着,使用梯度下降算法来更新网络中的权重。这涉及设置学习率,决定了在梯度方向上更新权重的步长大小。通过多次迭代,网络逐渐学习并优化其参数,最终生成一个经过训练的、性能更佳的神经网络模型。
在S304子步骤中,基于优化后的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这包括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等多个性能指标。评估方法可以是加权评分算法,主成分分析法或模糊综合评价法,这些方法综合考虑了不同的性能指标,以提供全面的模型性能评估,此阶段的输出是一个包含详细性能指标的配比性能评估报告,展示了模型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帮助研究者和工程师理解模型的优势和局限,为进一步的模型迭代和应用提供指导。
假设有一个包含电力消耗的时间序列数据集,其中包括各种特征,如时间、电力消耗量等。首先,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比如用平均值填充缺失的电力消耗量,使用Z-score方法去除异常高或低的消耗记录。然后,应用PCA减少特征数量,同时保留大部分变异性。接下来,设计一个包含两个隐藏层的前馈神经网络,使用ReLU激活函数和He初始化方法。通过前向传播得到初步预测模型。然后,通过反向传播和梯度下降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最后,使用加权评分算法,结合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生成一个综合评估报告,展示模型在预测电力消耗方面的性能。这个报告可以帮助决定模型是否适用于实际应用或需要进一步调整。
请参阅图5,基于配比性能评估报告,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配比方案进行优化,通过设置冷却方案控制温度下降速率,邻域搜索策略搜索全局优解,生成优化后配比方案的步骤具体为:
S401:基于配比性能评估报告,采用模拟退火算法设置初始搜索温度,并定义冷却计划和搜索策略,执行初步的方案优化过程,生成初始模拟退火优化方案;
S402:基于初始模拟退火优化方案,采用邻域搜索策略,对优化目标进行调整,调整温度下降速率,生成温度调控优化方案;
S403:基于温度调控优化方案,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扩大搜索范围,执行全局搜索和局部优化过程,生成搜索优化方案;
S404:基于搜索优化方案,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调整与优化,并执行综合效果评估,综合参照性能提升和资源消耗的因素,生成优化后配比方案;
邻域搜索策略包括局部最优解探索和解空间迭代遍历,遗传算法包括种群初始化、交叉配对、变异处理和适应度评估。
在S401子步骤中,通过模拟退火算法进行初步方案优化。首先,设置初始搜索温度,这是模拟退火算法的关键参数,影响搜索过程的开始阶段。较高的初始温度允许算法在解空间中进行更广泛的搜索,避免过早陷入局部最优解。接下来,定义冷却计划,决定了温度随时间的下降速率。一个常用的冷却计划是指数衰减,其中温度在每次迭代后乘以一个小于1的常数。搜索策略在此步骤中同样重要,决定了如何从当前解移动到新解。这通常涉及到随机选择一个小的变化,应用于当前解。在整个过程中,即使新解的性能较差,算法也有一定概率接受,以此来避免局部最优。通过这些步骤,生成了初始模拟退火优化方案,为更细致的优化提供了基础。
在S402子步骤中,基于初始模拟退火优化方案,采用邻域搜索策略进行优化目标调整,步骤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邻域解,并决定哪些邻域解值得探索。邻域搜索策略可以包括对当前解进行小幅度的随机改动,例如调整参数的值或更改某些决策变量。此外,本步骤中还需要调整温度下降速率,这直接影响算法的探索和开发平衡。较慢的温度下降速率允许算法在每个温度级别上进行更多的搜索,从而更全面地探索解空间。通过这些调整,生成了温度调控优化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找到高质量的解,同时避免过早陷入局部最优。
在S403子步骤中,基于温度调控优化方案,使用模拟退火算法扩大搜索范围。这个步骤的核心是在全局搜索和局部优化之间找到平衡。全局搜索意味着在整个解空间中寻找可能的解,而局部优化则专注于当前解附近的区域。通过适当调整搜索策略和温度参数,可以增加搜索范围,同时保持对高质量解的追求,此阶段的输出是搜索优化方案,通过全局和局部的平衡搜索,提高了找到优质解的可能性。
在S404子步骤中,基于搜索优化方案,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调整和优化。遗传算法是一种启发式搜索方法,模仿生物进化的过程。首先进行种群初始化,创建一组随机生成的解。然后进行交叉配对和变异处理,以产生新一代的解。交叉配对涉及将两个解的部分特征组合起来,而变异则是对解的小部分进行随机改动。适应度评估是判断解的质量,决定哪些解应被保留在种群中。通过这些步骤,生成了优化后的配比方案,综合考虑了性能提升和资源消耗,提供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处理一个工厂的生产调度问题时,可以使用模拟退火算法和遗传算法来优化生产线的配置。初始数据包括各机器的工作效率、生产任务的紧急程度和资源消耗情况。使用模拟退火算法进行初步优化,设定高初始温度和指数衰减的冷却计划,通过随机调整生产任务的分配来探索解空间。然后,通过邻域搜索策略和调整温度下降速率进行细化优化。接下来,采用遗传算法,通过交叉配对和变异处理进一步优化生产线配置。最终生成的优化后配比方案会展示出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资源消耗,这对提高工厂运营效率至关重要。
请参阅图6,将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通过数据解析技术提取BIM模型中的结构信息,模型匹配方法保持配比方案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进而调整混凝土配比符合建筑设计标准,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的步骤具体为:
S501:基于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采用数据解析技术,进行BIM模型的结构信息提取,并分析模型数据结构,生成结构信息提取报告;
S502:基于结构信息提取报告,采用模型匹配算法,校准设计要求与配比方案,并进行匹配度分析,生成配比一致性核查报告;
S503:基于配比一致性核查报告,采用优化调整技术,调整混凝土配比并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生成调整后混凝土配比方案;
S504:基于调整后混凝土配比方案,采用数据融合技术,整合结构信息与配比数据,并进行同化分析,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
数据解析技术包括结构化查询和模式识别,模型匹配算法包括模糊匹配和几何对比分析,优化调整技术包括线性规划和成本效益分析,数据融合技术包括同化分析和多源数据融合。
在S501子步骤中,通过结构信息提取报告,结合优化后的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采用数据解析技术,进行BIM模型的结构信息提取。首先,数据解析技术包括结构化查询和模式识别。结构化查询主要针对BIM模型中的数据进行筛选,提取出与配比方案相关的结构信息,例如混凝土强度、配筋细节等。模式识别技术则用于识别和解析BIM模型中的各种结构元素,如梁、柱、板等,以及几何尺寸和位置信息。在执行过程中,首先对BIM模型进行解析,提取模型的数据结构,包括元素类型、属性等。然后,通过结构化查询技术,筛选出与混凝土配比方案相关的结构元素和属性信息。接下来,使用模式识别技术进一步分析这些结构元素的特征,如尺寸、形状和位置。最终,通过这两种技术的结合使用,生成一份详细的结构信息提取报告,该报告包含了所有与混凝土配比方案相关的结构信息,为下一步的模型匹配和配比调整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基础。
在S502子步骤中,基于结构信息提取报告,采用模型匹配算法校准设计要求与配比方案,并进行匹配度分析。模型匹配算法包括模糊匹配和几何对比分析。模糊匹配用于比较设计要求与现有配比方案之间的相似度,通过算法对设计要求中的每一个参数与配比方案中的相应参数进行比较,计算彼此之间的相似度得分。几何对比分析则专注于BIM模型中的几何信息与配比方案的匹配度。在这个过程中,模型匹配算法首先对结构信息提取报告中的数据进行解析,提取关键参数,如混凝土强度、配筋要求等。然后,将这些参数与配比方案进行比较,通过模糊匹配算法计算彼此之间的相似度得分。同时,几何对比分析被用于评估BIM模型的几何特征与配比方案的一致性,步骤的最终输出是配比一致性核查报告,详细展示了设计要求与配比方案之间的匹配度,以及任何潜在的不一致之处。
在S503子步骤中,基于配比一致性核查报告,采用优化调整技术,调整混凝土配比并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优化调整技术包括线性规划和成本效益分析。线性规划用于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找到成本最低的配比方案。在此过程中,算法首先定义一个优化目标,通常是最小化配比成本。然后,根据配比一致性核查报告中的数据,设置一系列线性约束条件,如混凝土的强度要求、成分比例限制等。通过求解这个线性规划问题,找到最优的配比方案。接着,成本效益分析被用于评估这个配比方案的经济性,比较调整前后的成本差异,并分析成本节省的可能性。最后,生成调整后的混凝土配比方案,这个方案不仅满足设计要求,而且在成本效益上得到了优化。
在S504子步骤中,基于调整后的混凝土配比方案,采用数据融合技术,整合结构信息与配比数据,并进行同化分析。数据融合技术包括同化分析和多源数据融合。同化分析主要用于确保结构信息与配比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在此过程中,首先将调整后的混凝土配比方案与BIM模型中的结构信息进行对比,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技术整合这两部分数据,确保信息之间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接着,通过同化分析进一步优化数据的整合过程,确保所有相关数据在结构和逻辑上都是一致的。最后,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详细展示了配比方案与结构设计之间的完美融合,为施工提供了准确的指导。
例如,在S501中,BIM模型包含一个具体的楼层结构,其数据项包括梁的尺寸、位置、所需混凝土强度等,通过结构化查询和模式识别,这些数据被提取出来形成结构信息提取报告。在S502中,这些数据项与一个具体的混凝土配比方案进行比较,通过模糊匹配和几何对比分析,生成配比一致性核查报告。在S503中,通过线性规划和成本效益分析,对配比方案进行调整,会发现通过调整水泥和骨料的比例,可以在不牺牲强度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最后,在S504中,调整后的配比方案与结构信息进行数据融合,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展示了配比方案与结构设计的完美结合。
请参阅图7,基于结构信息整合配比,使用线性规划对资源分配和施工计划进行优化,通过单纯形方法搜索资源配置,评估多种资源配置方案效果,制定资源优化施工计划的步骤具体为:
S601:基于结构信息整合配比,采用线性规划算法,优化资源分配,并分析资源成本,生成资源分配方案;
S602:基于资源分配方案,采用资源配置搜索技术,搜索资源配置方案,并对配置效率进行评估,生成资源配置搜索报告;
S603:基于资源配置搜索报告,采用效能分析方法,评估资源配置方案的效果,并对差异化方案进行多标准比较,生成资源配置评估报告;
S604:基于资源配置评估报告,采用项目管理技术,制定资源优化施工计划,并进行关键路径分析,生成资源优化施工计划;
线性规划算法包括单纯形法和内点法,资源配置搜索技术包括启发式搜索和遗传算法,效能分析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和多标准决策分析,项目管理技术包括关键路径法和资源平衡技术。
在S601子步骤中,通过结构信息整合配比,采用线性规划算法优化资源分配。线性规划算法主要包括单纯形法和内点法,步骤涉及将报告中的数据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的参数,包括资源成本、可用量、需求量等。单纯形法在这里用于寻找最佳资源分配方案,通过迭代过程,逐步逼近最优解。内点法则通过在可行域内寻找最优点的策略来优化计算效率。操作过程中,首先定义一个目标函数,比如最小化总成本或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然后,根据结构信息整合配比中的数据,设定一系列线性约束条件,如资源限制、需求满足等。算法通过这些数据和约束寻找最优解。最终,生成的资源分配方案详细列出了各类资源的最优分配方式和数量,这个方案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
在S602子步骤中,基于资源分配方案,采用资源配置搜索技术,搜索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这里涉及的技术包括启发式搜索和遗传算法。启发式搜索通过对问题空间的智能探索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而遗传算法则模仿自然选择的原理,通过种群的迭代进化来逐步优化解决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定义资源配置的目标,如最大化配置效率或最小化配置时间。然后,将资源分配方案转化为搜索算法的输入数据。启发式搜索通过评估不同配置方案的效益,迅速缩小搜索范围,而遗传算法则通过交叉、变异等操作在种群中产生新的解决方案,并通过适应度函数选择最优解。最终,生成的资源配置搜索报告详细描述了搜索过程和最终选择的配置方案,这个方案在确保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还提高了配置的效率和效益。
在S603子步骤中,基于资源配置搜索报告,采用效能分析方法评估资源配置方案的效果。效能分析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和多标准决策分析,步骤涉及对所选资源配置方案的综合评价,考虑成本、时间、效率等多个维度。成本效益分析用于评估配置方案的经济效益,通过比较不同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来决定最优方案。多标准决策分析则综合考虑多个评价标准,通过加权和排序的方法确定最终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首先提取资源配置搜索报告中的关键数据,然后对每个配置方案进行详细的成本效益分析,同时利用多标准决策分析来评价不同方案在多个维度上的表现。最终,生成的资源配置评估报告详细说明了每个方案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情况,为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S604子步骤中,基于资源配置评估报告,采用项目管理技术制定资源优化施工计划。项目管理技术包括关键路径法和资源平衡技术。关键路径法用于确定项目中的关键任务和时间线,而资源平衡技术则确保在整个项目周期内资源的均衡使用。在执行过程中,首先基于资源配置评估报告的结果,确定施工项目中的关键任务和里程碑。然后,使用关键路径法计算项目的最短完成时间,并识别关键任务。接下来,应用资源平衡技术,确保资源在整个项目中得到有效和均衡的分配。最终,生成的资源优化施工计划详细规划了施工的每个阶段和任务,包括时间安排、资源分配和关键任务,这个计划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还缩短了施工周期,提高了整个项目的效率。
S601中,假设有一个建筑项目需要分配混凝土、钢材和劳动力。混凝土的需求量为1000立方米,每立方米成本为300元;钢材需求量为500吨,每吨成本为4000元;劳动力需求量为200人天,每人天成本为500元。目标是最小化总成本。使用单纯形法进行线性规划,首先定义目标函数:最小化成本 = 300x1 + 4000x2 + 500x3(其中x1为混凝土量,x2为钢材量,x3为劳动力量)。接着设定约束条件:x1 ≤ 1000, x2 ≤ 500, x3 ≤ 200。运行算法后,得到一个最优解:x1 = 1000, x2 = 500, x3 = 150,总成本为3,500,000元。生成的资源分配方案明确指出了每种资源的最优分配量和总成本。
S602中,假设有三家混凝土供应商、两家钢材供应商和四家劳动力供应商。使用遗传算法进行搜索,首先定义一个适应度函数,如成本最低。初始种群随机生成多个供应商配置方案。通过交叉和变异操作,逐步产生新的方案。经过若干代迭代后,找到一个最优配置方案:混凝土由供应商A提供,钢材由供应商B提供,劳动力由供应商D提供,总成本最低。生成的资源配置搜索报告详细描述了搜索过程和最终选择的配置方案。
S602中,假设评估标准包括成本、交货时间和质量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成本50%,交货时间30%,质量20%。采用多标准决策分析方法,对各供应商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表现进行评分和加权。例如,供应商A在成本上得分高,但交货时间较长;供应商B在质量上表现优异。综合评分后,确定供应商B的方案综合效能最高。生成的资源配置评估报告详细说明了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情况。
S604中,设想施工项目包括三个主要阶段:地基工程、主体结构建设和内部装修。每个阶段需要不同的资源配置。使用关键路径法确定每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相应的资源需求。例如,地基工程需要30天,主体结构建设需要60天,内部装修需要40天。资源需求分别是地基工程(混凝土500立方米、钢材200吨、劳动力100人天),主体结构建设(混凝土300立方米、钢材200吨、劳动力80人天),内部装修(混凝土200立方米、劳动力70人天)。然后,运用资源平衡技术调整资源分配,以避免在项目的任何阶段出现资源过剩或短缺。最终,生成的资源优化施工计划详细规划了每个阶段的资源配置,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优化了成本和时间效率。
请参阅图8,基于资源优化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实施,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应用增强学习算法进行实时分析和优化,使用Q学习算法调整策略,并通过策略梯度方法优化决策过程,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的步骤具体为:
S701:基于资源优化施工计划,采用数据收集技术,进行施工实施及收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日志记录,生成施工实施数据;
S702:基于施工实施数据,采用增强学习算法,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并应用深度Q网络进行决策优化,生成实时分析报告;
S703:基于实时分析报告,采用Q学习算法,调整施工策略,并对策略进行评估,生成策略调整方案;
S704:基于策略调整方案,采用策略梯度方法,优化决策过程,并提升策略执行效率,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
数据收集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和数据日志记录,增强学习算法包括深度Q网络和策略梯度方法,Q学习算法包括奖励函数优化和行为选择策略,策略梯度方法包括策略网络构建和梯度上升优化。
在S701子步骤中,通过资源优化施工计划的方法,施工过程中采用数据收集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和数据日志记录,以收集相关数据,并记录日志,生成施工实施数据。在这个阶段,数据的格式通常是多维时序数据,由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压力传感器等实时收集。这些数据首先经过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和归一化,以适应后续处理。然后,数据被存储在日志系统中,该系统能够实时记录数据变化,支持数据回溯和状态监控。生成的施工实施数据为后续步骤提供了基础,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S702子步骤中,基于施工实施数据,采用增强学习算法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并应用深度Q网络(DQN)进行决策优化,步骤中,实时数据分析涉及的操作包括数据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深度Q网络,一种结合深度学习和Q学习的增强学习方法,通过输入施工数据,网络学习如何映射这些数据到一个奖励值上,从而进行决策优化。DQN训练过程包括选择行动、评估结果和优化Q值函数。这个步骤的最终产物是实时分析报告,该报告详细展示了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决策点和相应的优化策略,有助于实时调整施工计划,提高效率。
在S703子步骤中,基于实时分析报告,采用Q学习算法来调整施工策略,并对策略进行评估。Q学习是一种无模型的强化学习算法,通过奖励函数优化和行为选择策略来更新Q值。该步骤中,首先定义奖励函数来评估施工策略的效果,然后通过探索和利用的策略来选择最佳行动。通过这种方式,策略不断调整和优化。最后,生成的策略调整方案详细描述了施工策略的调整和预期效果,这有助于指导后续的施工活动,并提高整体施工效率。
在S704子步骤中,基于策略调整方案,采用策略梯度方法来优化决策过程,并提升策略执行效率。策略梯度方法是一种直接在策略空间中搜索最优策略的方法,通过构建策略网络和应用梯度上升优化来实现。这个步骤涉及到的操作包括策略网络的构建和训练,以及基于收集到的施工数据对策略网络进行优化。经过这些操作,生成的实施反馈优化报告为施工团队提供了更加精确和高效的决策支持,进而提升了施工过程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模拟一个建筑施工现场,通过综合应用多个步骤的算法和技术来优化施工策略。在S701阶段,首先收集现场数据,包括温度(30°C)、湿度(60%)、噪音级别(85 dB)和工人数量(20人)。这些数据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收集并每15分钟记录一次,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存储于数据日志中。接着,在S702阶段,使用增强学习算法和深度Q网络(DQN)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DQN通过输入标准化后的特征数据,根据奖励函数(基于安全性和效率)学习预测最优行动策略,例如在高温条件下推荐调整工作时间。然后在S703阶段,应用Q学习算法对策略进行调整和评估。根据施工环境和工人健康数据调整奖励函数,更新Q值,并得出最优化的工作/休息策略,如在高温时段减少工作时间。最后,在S704阶段,通过策略梯度方法优化决策过程。构建并优化一个策略网络,使用梯度上升方法提高策略的执行效率,进而优化工作调度策略,例如在最热的时段安排室内工作。
请参阅图9,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系统,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系统用于执行上述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系统包括环境条件评估模块、混凝土初步设计模块、性能评估与优化模块、配比与BIM集成模块、资源配置优化模块、施工执行与反馈优化模块;
环境条件评估模块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地理和气候特征分析,并进行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
混凝土初步设计模块基于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对混凝土配比进行初步设计,通过种群选择、交叉和变异算法的应用,生成初步配比方案;
性能评估与优化模块基于初步配比方案,应用前馈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算法,进行性能预测和优化,生成配比性能评估报告;
配比与BIM集成模块基于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采用数据解析技术和模型匹配方法进行配比调整,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
资源配置优化模块基于结构信息整合配比,采用线性规划算法和单纯形方法,对资源分配和施工计划进行优化,生成资源优化施工计划;
施工执行与反馈优化模块基于资源优化施工计划,应用增强学习算法,通过深度Q网络和策略梯度方法,进行实时施工优化,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
通过精确分析环境条件,系统确保配比方案适应特定环境需求,增强材料的耐久性和实用性。遗传算法在初步设计中创新性地提供多样化配比选择,满足不同建筑项目需求。性能评估与优化模块的深度预测和优化通过神经网络,保障配比方案的可靠性和效果。配比与BIM集成模块增强配比方案与建筑设计的一致性,提高结构安全性。资源配置优化模块通过线性规划和单纯形方法有效减少材料浪费,降低成本,同时提高施工效率。施工执行与反馈优化模块运用增强学习算法实现实时施工过程优化,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其他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他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气候特征,评估环境条件,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
基于所述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对混凝土配比进行初步设计,通过选择算法确定种群,交叉算法生成新的配比方案,以及变异算法引入新的配比变量,生成初步配比方案;
基于所述初步配比方案,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性能评估,利用前馈神经网络构建性能预测模型,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和优化,生成配比性能评估报告;
基于所述配比性能评估报告,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配比方案进行优化,通过设置冷却方案控制温度下降速率,通过邻域搜索策略搜索全局优解,生成优化后配比方案;
将所述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通过数据解析技术提取BIM模型中的结构信息,模型匹配方法保持配比方案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进而调整混凝土配比符合建筑设计标准,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所述结构信息整合配比具体为根据BIM模型优化的混凝土配比方案和结构应力分布;
基于所述结构信息整合配比,使用线性规划对资源分配和施工计划进行优化,通过单纯形方法搜索资源配置,评估多种资源配置方案效果,制定资源优化施工计划;
基于所述资源优化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实施,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应用增强学习算法进行实时分析和优化,使用Q学习算法调整策略,并通过策略梯度方法优化决策过程,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
基于所述初步配比方案,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性能评估,利用前馈神经网络构建性能预测模型,并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训练和优化,生成配比性能评估报告的步骤具体为:
基于所述初步配比方案,采用数据预处理技术,进行数据清洗、归一化处理,并提取关键特征,生成预处理数据集;
基于所述预处理数据集,应用前馈神经网络,进行网络结构设计和权重初始化,使用激活函数增强模型表达能力,通过前向传播得到初始性能预测,生成初步神经网络模型;
基于所述初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反向传播算法,进行误差计算和梯度下降,调整网络参数并优化模型性能,生成优化神经网络模型;
基于所述优化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进行性能评估,综合考虑多项性能指标,获得配比性能评估报告;
所述数据预处理技术包括数据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归一化和特征选择,所述前馈神经网络包括多层感知器结构、ReLU或Sigmoid激活函数的应用,所述反向传播算法包括梯度计算、学习率调整和权重更新,所述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包括加权评分算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境条件评估报告包括气候特性、土壤类型、地形特征,所述初步配比方案包括多种材料的比例、预期强度和耐久性指标,所述配比性能评估报告,包括抗压强度预测、抗冻性能评估,所述优化后配比方案具体为调整后的材料比例和改进的性能指标,所述资源优化施工计划包括材料采购时间表、施工队伍调度,所述实施反馈优化报告包括施工过程中的配比调整记录和性能达成情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数据,采用数据挖掘算法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地理数据进行分类,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气候特征,评估环境条件,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的步骤具体为:
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地理特征分析,以及地形和地貌分析,生成地理特征分析报告;
基于所述气候条件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对气候区域进行分类,识别差异化气候区的特性,生成气候区域分类报告;
基于所述气候区域分类报告,采用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从气候数据中提取关键趋势和模式,生成气候数据分析报告;
综合所述地理特征分析报告、气候区域分类报告和气候数据分析报告,运用数据分析和环境建模算法,对多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综合评估环境条件,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
所述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包括空间数据分析、地图叠加分析和地理编码,所述K-均值聚类算法包括气候特征的距离度量和群集形成,所述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和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所述数据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所述环境建模算法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建模和遥感影像分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对混凝土配比进行初步设计,通过选择算法确定种群,交叉算法生成新的配比方案,以及变异算法引入新的配比变量,生成初步配比方案的步骤具体为:
基于所述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初始种群的生成,并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匹配目标建筑需求和环境挑战,生成初始混凝土配比方案;
基于所述初始混凝土配比方案,采用交叉算法进行种群繁殖,通过遗传操作模拟自然选择过程,生成交叉繁殖混凝土配比方案;
基于所述交叉繁殖混凝土配比方案,应用变异算法对配比方案进行调整,并引入配比变量,生成变异混凝土配比方案;
基于所述变异混凝土配比方案,采用蚁群算法进行适应度评估,综合参照性能和成本因素,筛选出配比方案,生成初步配比方案;
所述遗传算法包括个体编码、适应度函数的定义和种群初始化,所述交叉算法包括单点交叉、多点交叉和均匀交叉,所述变异算法包括基本位变异、均匀变异和高斯变异,所述蚁群算法包括路径选择优化、信息素更新机制和启发式搜索策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配比性能评估报告,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配比方案进行优化,通过设置冷却方案控制温度下降速率,邻域搜索策略搜索全局优解,生成优化后配比方案的步骤具体为:
基于所述配比性能评估报告,采用模拟退火算法设置初始搜索温度,并定义冷却计划和搜索策略,执行初步的方案优化过程,生成初始模拟退火优化方案;
基于所述初始模拟退火优化方案,采用邻域搜索策略,对优化目标进行调整,调整温度下降速率,生成温度调控优化方案;
基于所述温度调控优化方案,采用模拟退火算法扩大搜索范围,执行全局搜索和局部优化过程,生成搜索优化方案;
基于所述搜索优化方案,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参数调整与优化,并执行综合效果评估,综合参照性能提升和资源消耗的因素,生成优化后配比方案;
所述邻域搜索策略包括局部最优解探索和解空间迭代遍历,所述遗传算法包括种群初始化、交叉配对、变异处理和适应度评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通过数据解析技术提取BIM模型中的结构信息,模型匹配方法保持配比方案与设计要求的一致性,进而调整混凝土配比符合建筑设计标准,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的步骤具体为:
基于所述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采用数据解析技术,进行BIM模型的结构信息提取,并分析模型数据结构,生成结构信息提取报告;
基于所述结构信息提取报告,采用模型匹配算法,校准设计要求与配比方案,并进行匹配度分析,生成配比一致性核查报告;
基于所述配比一致性核查报告,采用优化调整技术,调整混凝土配比并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生成调整后混凝土配比方案;
基于所述调整后混凝土配比方案,采用数据融合技术,整合结构信息与配比数据,并进行同化分析,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
所述数据解析技术包括结构化查询和模式识别,所述模型匹配算法包括模糊匹配和几何对比分析,所述优化调整技术包括线性规划和成本效益分析,所述数据融合技术包括同化分析和多源数据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结构信息整合配比,使用线性规划对资源分配和施工计划进行优化,通过单纯形方法搜索资源配置,评估多种资源配置方案效果,制定资源优化施工计划的步骤具体为:
基于所述结构信息整合配比,采用线性规划算法,优化资源分配,并分析资源成本,生成资源分配方案;
基于所述资源分配方案,采用资源配置搜索技术,搜索资源配置方案,并对配置效率进行评估,生成资源配置搜索报告;
基于所述资源配置搜索报告,采用效能分析方法,评估资源配置方案的效果,并对差异化方案进行多标准比较,生成资源配置评估报告;
基于所述资源配置评估报告,采用项目管理技术,制定资源优化施工计划,并进行关键路径分析,生成资源优化施工计划;
所述线性规划算法包括单纯形法和内点法,所述资源配置搜索技术包括启发式搜索和遗传算法,所述效能分析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和多标准决策分析,所述项目管理技术包括关键路径法和资源平衡技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资源优化施工计划进行施工实施,收集施工过程中的数据,应用增强学习算法进行实时分析和优化,使用Q学习算法调整策略,并通过策略梯度方法优化决策过程,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的步骤具体为:
基于所述资源优化施工计划,采用数据收集技术,进行施工实施及收集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日志记录,生成施工实施数据;
基于所述施工实施数据,采用增强学习算法,进行实时数据分析,并应用深度Q网络进行决策优化,生成实时分析报告;
基于所述实时分析报告,采用Q学习算法,调整施工策略,并对策略进行评估,生成策略调整方案;
基于所述策略调整方案,采用策略梯度方法,优化决策过程,并提升策略执行效率,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
所述数据收集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和数据日志记录,所述增强学习算法包括深度Q网络和策略梯度方法,所述Q学习算法包括奖励函数优化和行为选择策略,所述策略梯度方法包括策略网络构建和梯度上升优化。
9.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系统,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所述系统包括环境条件评估模块、混凝土初步设计模块、性能评估与优化模块、配比与BIM集成模块、资源配置优化模块、施工执行与反馈优化模块;
所述环境条件评估模块基于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K-均值聚类算法,进行地理和气候特征分析,并进行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生成环境条件评估报告;
所述混凝土初步设计模块基于环境条件评估报告,采用遗传算法对混凝土配比进行初步设计,通过种群选择、交叉和变异算法的应用,生成初步配比方案;
所述性能评估与优化模块基于初步配比方案,应用前馈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算法,进行性能预测和优化,生成配比性能评估报告;
所述配比与BIM集成模块基于优化后配比方案,与BIM模型集成,采用数据解析技术和模型匹配方法进行配比调整,生成结构信息整合配比;
所述资源配置优化模块基于结构信息整合配比,采用线性规划算法和单纯形方法,对资源分配和施工计划进行优化,生成资源优化施工计划;
所述施工执行与反馈优化模块基于资源优化施工计划,应用增强学习算法,通过深度Q网络和策略梯度方法,进行实时施工优化,生成实施反馈优化报告。
CN202410087113.3A 2024-01-22 2024-01-22 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76104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87113.3A CN117610435B (zh) 2024-01-22 2024-01-22 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087113.3A CN117610435B (zh) 2024-01-22 2024-01-22 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0435A CN117610435A (zh) 2024-02-27
CN117610435B true CN117610435B (zh) 2024-04-09

Family

ID=89960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87113.3A Active CN117610435B (zh) 2024-01-22 2024-01-22 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104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826887B (zh) * 2024-03-05 2024-06-14 深圳鼎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显示模组邦定的动态反馈压力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7912592B (zh) * 2024-03-19 2024-06-14 威海科力化工材料有限公司 高耐候水性双组份uv光固化涂料配方优化系统及方法
CN118024445B (zh) * 2024-04-11 2024-06-21 苏州顶材新材料有限公司 共混型互穿网络热塑性弹性体的改性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18037027B (zh) * 2024-04-12 2024-07-05 南昌工学院 智能化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8793A (ja) * 1992-07-17 1994-02-22 Yasushi Shimonaka 透水性コンクリートの製造方法
KR20090002610A (ko) * 2007-07-02 2009-01-09 연윤택 소일 시멘트 월 개량공법
CN109783988A (zh) * 2019-03-01 2019-05-21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a-bp网络的碾压混凝土压实度评价方法
CN112016244A (zh) * 2020-08-07 2020-12-01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 基于svm与智能算法的耐久性混凝土多目标配合比优化方法
CN114388069A (zh) * 2021-12-22 2022-04-22 汉谷云智(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性能控制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法
CN116913435A (zh) * 2023-07-27 2023-10-20 常州威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成分分析的高强度工程塑料评估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8793A (ja) * 1992-07-17 1994-02-22 Yasushi Shimonaka 透水性コンクリートの製造方法
KR20090002610A (ko) * 2007-07-02 2009-01-09 연윤택 소일 시멘트 월 개량공법
CN109783988A (zh) * 2019-03-01 2019-05-21 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a-bp网络的碾压混凝土压实度评价方法
CN112016244A (zh) * 2020-08-07 2020-12-01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 基于svm与智能算法的耐久性混凝土多目标配合比优化方法
CN114388069A (zh) * 2021-12-22 2022-04-22 汉谷云智(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性能控制的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方法
CN116913435A (zh) * 2023-07-27 2023-10-20 常州威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成分分析的高强度工程塑料评估方法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New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Mix Design of High-Performance Concrete;Joo-Ha Lee 等;《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20121231;第974-979页 *
自密实混凝土及其性能试验研究;朱海燕;李四金;;云南水力发电;20081015(第05期);全文 *
高效减水剂对结构混凝土长期性能影响;赵晖;吴晓明;孙伟;高波;刘冠国;;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120615(第03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0435A (zh) 202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610435B (zh) 土木建筑施工混合材料自动配比方法及系统
CN112700045B (zh) 一种基于土地储备实施监测模型的智能选址系统
Mungle et al. A fuzzy clustering-based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 for time–cost–quality trade-off problems: A case study of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
Zhang et al.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urban growth scenarios for the Greater Shanghai Area, China
RU2502120C2 (ru) Системы и способы оптимизации операций добычи в реальном времени
Stanujkic An extension of the MOORA method for solving fuzzy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
De Soto et al. Preliminary resource-based estimates combin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roaches and traditional techniques
García de Soto et al. A hybrid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construction material quantities at an early project phase
Jaafaru et al. Bridge maintenance planning framework using machine learning, multi-attribute utility theory and evolutionary optimization models
CN108416524A (zh) 基于一张图通用框架的产业规划精细化解读方法
CN111882244A (zh) 基于层次框架的多源国土开发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方法
CN113076336A (zh) 偏远地区水厂选址gis宏微观决策支持系统
CN117669895A (zh) 公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估系统
CN117787569B (zh) 一种智能辅助评标方法及系统
CN117668500B (zh) 基于gis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评估方法
CN117436708B (zh) 国土空间规划风险评估方法
CN118115002A (zh) 一种水利规划建设评估方法及系统
Dodangeh et al. Best project selection by using of Group TOPSIS method
Gu et al. Location optimization with uncertainty for industrial project using discrete block model and spatial meshing algorithm
Mansor et al.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suitability for agriculture using integrated geospatial model and genetic algorithms
Elkabalawy et al. Optimized resource-constrained method for project schedule compression
Xiaoli et al. A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land-us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Nelsia Priya Dharsini et al. Probabilistic model development for estimating construction labor productivity optimization integrating with fuzzy logic approach systems
Meng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Design Through Data Mining Technology
Yang et al. Combining prediction models and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technology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under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dynamic chan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