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01551A - 端子 - Google Patents

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01551A
CN117501551A CN202280042630.8A CN202280042630A CN117501551A CN 117501551 A CN117501551 A CN 117501551A CN 202280042630 A CN202280042630 A CN 202280042630A CN 117501551 A CN117501551 A CN 1175015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tab
elastic piece
square tube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26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绫那
原照雄
小林大树
今吉孝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015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015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端子(10)具备:方筒部(11),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40)的接头片(41);弹性接触片(15),设置于方筒部(11)内;以及承受部(19),设置于方筒部(11)内,与弹性接触片(15)一起夹持接头片(41),方筒部(11)具备:第1壁(12),设置有弹性接触片(15);第2壁(13),设置有承受部(19);以及一对侧壁(14),连接第1壁(12)的两侧缘和第2壁(13)的两侧缘,一对侧壁(14)对置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一对侧壁(14)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23),弹性片(23)向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方按压接头片(41)的侧缘,抑制接头片(41)向第1方向移动,方筒部(11)具备止动部(22),止动部(22)抑制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向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方移动,弹性片(23)具备抵接部(27),抵接部(27)在第1方向上与止动部(22)对置地配置,止动部(22)在第1方向上配置于弹性接触片(15)与弹性片(23)之间,通过抵接部(27)和止动部(22)抵接,从而抑制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与弹性接触片(15)接触。

Description

端子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端子。
背景技术
作为在汽车等中使用的端子零件,以往已知日本特开2009-54504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端子零件。该端子零件具备方筒部,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的接头片。在方筒部的底壁设置有弹性接触片,在方筒部的上面壁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承受部。在方筒部的左右一对侧壁形成有向斜后方呈悬臂状伸出的弹性片。插入到方筒部的接头片在厚度方向上被夹在弹性接触片与承受部之间,在宽度方向上被夹在一对弹性片之间。通过一对弹性片的弹性按压力来抑制接头片向宽度方向的移动,所以能抑制接头片、弹性接触片以及承受部的磨损。因此,即使在汽车等的振动环境下,也能确保端子零件和对方侧端子的连接可靠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545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结构中,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通过利用外力将弹性片向方筒部的内方折弯,从而弹性接触片变形,或者对方侧端子向方筒部的插入被阻碍。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端子具备:方筒部,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的接头片;弹性接触片,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以及承受部,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与所述弹性接触片一起夹持所述接头片,所述方筒部具备:第1壁,设置有所述弹性接触片;第2壁,设置有所述承受部;以及一对侧壁,连接所述第1壁的两侧缘和所述第2壁的两侧缘,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所述一对侧壁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所述弹性片向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方筒部的内方按压所述接头片的侧缘,抑制所述接头片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所述方筒部具备止动部,所述止动部抑制所述弹性片的末端部向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方筒部的内方移动,所述弹性片具备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止动部对置地配置,所述止动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弹性接触片与所述弹性片之间,通过所述抵接部和所述止动部抵接,从而抑制所述弹性片的末端部与所述弹性接触片接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提供一种端子,不易因外力而变形,能确保振动环境下的与对方侧端子的连接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端子的俯视图。
图3是端子的主视图。
图4是端子的左侧视图。
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6是示出在图3的A-A截面中对方侧端子的接头片插入到方筒部的状态的图。
图7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8是图4的C-C剖视图。
图9是示出在图4的C-C截面中对方侧端子的接头片插入到方筒部的状态的图。
图10是图4的D-D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2是端子的左侧视图。
图13是端子的主视图。
图14是图13的E-E剖视图。
图15是示出在图13的E-E截面中对方侧端子的接头片开始插入到方筒部并与弹性片的末端部接触的状态的图。
图16是示出在图13的E-E截面中对方侧端子的接头片插入到方筒部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1)本公开的端子具备:方筒部,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的接头片;弹性接触片,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以及承受部,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与所述弹性接触片一起夹持所述接头片,所述方筒部具备:第1壁,设置有所述弹性接触片;第2壁,设置有所述承受部;以及一对侧壁,连接所述第1壁的两侧缘和所述第2壁的两侧缘,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所述一对侧壁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所述弹性片向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方筒部的内方按压所述接头片的侧缘,抑制所述接头片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所述方筒部具备止动部,所述止动部抑制所述弹性片的末端部向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方筒部的内方移动,所述弹性片具备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止动部对置地配置,所述止动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弹性接触片与所述弹性片之间,通过所述抵接部和所述止动部抵接,从而抑制所述弹性片的末端部与所述弹性接触片接触。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通过弹性片抑制接头片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所以即使在振动环境下也可抑制接头片、弹性接触片以及承受部的磨损,能确保端子和对方侧端子的连接可靠性。通过弹性片的抵接部和方筒部的止动部抵接,从而能抑制弹性片的末端部向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的内方移动。因为止动部在第1方向上配置于弹性接触片与弹性片之间,所以能抑制弹性片的末端部与弹性接触片接触。因此,能抑制弹性接触片的变形、端子和对方侧端子的连接不良等。
(2)优选的是,所述第1壁及所述第2壁中的任一方具备所述止动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一对侧壁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第1壁及第2壁中的任一方具备止动部,所以容易将弹性片的抵接部和止动部对置地配置。
(3)优选的是,所述第2壁具备所述止动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在不具备弹性接触片的第2壁设置有止动部,所以容易抑制弹性片和弹性接触片的接触。
(4)优选的是,所述弹性片具备:在前后方向较长的主体部;和伸出部,从所述主体部的末端部向与所述第1方向及前后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延伸,所述伸出部具有所述抵接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增大抵接部和止动部抵接的部分。因此,能进一步抑制弹性片与弹性接触片接触。
(5)优选的是,所述方筒部具备向所述第1方向形成凹状的凹部,所述凹部具备所述止动部,所述伸出部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内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伸出部配置于凹部的内侧,所以能将弹性片的末端部配置于比设置有弹性片的侧壁靠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的内方。
(6)优选的是,仅所述一对侧壁的一方具备所述弹性片,所述一对侧壁的另一方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弹性片一起在所述第1方向夹持所述接头片。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通过弹性片和按压部抑制接头片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所以即使在振动环境下也能确保端子和对方侧端子的连接可靠性。因为弹性片仅设置于一对侧壁的一方,所以与弹性片设置于一对侧壁双方的情况相比,不易引起弹性片的末端部向方筒部的内方移动。
(7)本公开的端子具备:方筒部,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的接头片;弹性接触片,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以及承受部,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与所述弹性接触片一起夹持所述接头片,所述方筒部具备:第1壁,设置有所述弹性接触片;第2壁,设置有所述承受部;以及一对侧壁,连接所述第1壁的两侧缘和所述第2壁的两侧缘,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所述一对侧壁的一方具备:弹性片,向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方筒部的内方按压所述接头片的侧缘,抑制所述接头片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和突出部,配置于所述弹性片的前方,向所述方筒部的内方突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通过弹性片抑制接头片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所以即使在振动环境下也可抑制接头片、弹性接触片以及承受部的磨损,能确保端子和对方侧端子的连接可靠性。因为在弹性片的前方设置有突出部,所以在接头片插入到方筒部时,接头片比弹性片先与突出部接触。因此,能抑制弹性片与接头片接触而变形。
(8)优选的是,所述弹性片在前后方向延伸,所述弹性片的后端部与所述一对侧壁的一方连接,在所述弹性片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配置有按压所述接头片的按压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弹性片的按压部配置于突出部的附近,所以更进一步容易抑制弹性片的变形。
(9)优选的是,所述突出部在与所述一对侧壁的另一方之间夹持插入到所述方筒部的所述接头片。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在突出部与一对侧壁的另一方之间夹持接头片,所以在振动环境下能更进一步抑制接头片、弹性接触片等的磨损。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10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0例如搭载于汽车等车辆,在产生振动的振动环境下使用。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线Z表示的方向设为上方,将箭头线X表示的方向设为前方,将箭头线Y表示的方向设为右方进行说明。
[端子]
端子10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1所示,端子10具备在端子10的大致前半部分在前后方向开口的方筒部11、和配置于方筒部11的后方的线筒B1及绝缘筒B2。如图6所示,在方筒部11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40的接头片(tab)41。线筒B1压接于未图示的包覆电线的芯线,绝缘筒B2压接于未图示的包覆电线的绝缘包覆部。
[方筒部、第1壁、第2壁、一对侧壁]
如图3及图8所示,方筒部11具备配置于方筒部11的下侧的第1壁12、与第1壁12对置的第2壁13、以及连接第1壁12的两侧缘和第2壁13的两侧缘的一对侧壁14。一对侧壁14对置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第1方向的一例)。一对侧壁14的一方为配置于方筒部11的左侧的第3壁14A。一对侧壁14的另一方为配置于方筒部11的右侧的第4壁14B。
[弹性接触片、触点部]
如图7所示,在第1壁12的前端设置有向后方折回的弹性接触片15。弹性接触片15在方筒部11内向斜上后方呈悬臂状延伸,向下方挠曲变形。在弹性接触片15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触点部16。触点部16通过敲打加工而形成,在整体上呈球面状。如图9所示,在对方侧端子40的接头片41插入到方筒部11的状态下,接头片41的下表面(与第1壁12对置的面)与触点部16的顶点接触。
如图8所示,在第1壁12的弹性接触片15的下方设置有防止过度挠曲部17,防止过度挠曲部17抑制弹性接触片15向下方变形。防止过度挠曲部17通过切起加工在弹性接触片15的右端部及左端部的下方形成有一对。如图7所示,第1壁12具有卡止部18,卡止部18用于将端子10卡止于未图示的壳体。
[承受部]
如图3及图8所示,在第2壁13设置有承受部19,承受部19从第2壁13的下表面向下突出。承受部19通过向下方实施敲打加工而形成。承受部19由在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突条部20构成。如图7所示,突条部20在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突条部20的下端和触点部16的顶点的上下方向的间隔设定得比接头片4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如图9所示,在接头片41插入到方筒部11的状态下,承受部19在与弹性接触片15的触点部16之间在上下方向夹持接头片41。由此,端子10和对方侧端子40电连接。
[凹部、止动部]
如图2所示,第2壁13在左端部具备向右方形成凹状的凹部21。凹部21配置于比第2壁13的前后方向中央位置靠前侧。凹部21具备配置于前侧的前表面21A、配置于后侧的后表面21B、以及连接前表面21A的右端部和后表面21B的右端部的止动部22。止动部22成为与第3壁14A大致平行的面。止动部22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弹性接触片15与后述的弹性片23之间(参照图10)。
[弹性片]
如图1所示,在第3壁14A通过实施切起加工而设置有弹性片23。弹性片23形成从第3壁14A的后部向前方延伸的悬臂状。弹性片23能以后端部的基端为大致支点向左右方向弹性变形。如图5所示,弹性片23在整体上以越朝向前方越位于方筒部11的内方即右方的方式设置。作为弹性片23的前侧端部的末端部23A向方筒部11的外方即左方弯曲。弹性片23中位于最右侧的部分形成为按压部24。按压部24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弹性接触片15的触点部16接近的位置。如图6所示,按压部24按压插入到方筒部11的接头片41的侧缘。
[主体部、伸出部]
如图4所示,弹性片23在侧视时呈大致L字型,具备: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主体部25;和伸出部26,从主体部25的末端部向上方(与第1方向及前后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的一例)延伸。伸出部26是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的上侧部分。
如图1及图2所示,伸出部26配置于第2壁13的凹部21的内侧。由此,能将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配置于比设置有弹性片23的第3壁14A靠方筒部11的内方(右方)。因此,容易将弹性片23的按压部24设置于与接头片41的左侧缘接触的位置。另外,弹性片23以不向方筒部11的外方(左方)突出的方式配置,因此弹性片23不易受到外力。
[抵接部]
如图10所示,伸出部26具有抵接部27,抵接部27在左右方向上与止动部22对置地配置。在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因外力而向右方移动的情况下,抵接部27和止动部22抵接。
[按压部]
如图3、图5以及图8所示,在第4壁14B设置有从第4壁14B的左面向左方突出的按压部28。按压部28通过向左方实施敲打加工而形成。按压部28呈在前后方向较长、在上下方向较短的矩形形状。如图8所示,按压部28及弹性片23的按压部24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从承受部19的下端到比弹性接触片15的上表面稍微靠下方的位置。按压部28和按压部24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设定得比接头片4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稍小。
如图6及图9所示,在接头片41插入到方筒部11的状态下,按压部28在与按压部24之间在左右方向夹持接头片41。由此,即使在汽车等的振动环境下,也能抑制接头片41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抑制由于接头片41在左右方向移动而使接头片41、弹性接触片15、承受部19磨损,能确保端子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一对侧壁14的后部分别设置有向方筒部11的下方突出的突片29。突片29在将端子10收纳于未图示的壳体时,通过进入设置于壳体的槽,从而防止端子10相对于壳体的上下反向插入,并且引导端子10向壳体的插入。
[通过止动部及抵接部抑制弹性片的末端部的移动]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0的结构为如上所述,下面对端子10的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说明。
端子10的弹性片23通过对第3壁14A实施切起加工而设置,并露出于外部。因此,考虑到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受到外力而将要向方筒部11的内方移动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中,在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设置有抵接部27,在第2壁13设置有与抵接部27在左右方向对置的止动部22。由此,即使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受到外力而向左右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方(右方)移动,通过抵接部27和止动部22抵接,也可抑制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向比止动部22靠方筒部11的内方(右方)移动。另外,因为止动部22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弹性接触片15与弹性片23之间,所以可抑制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与弹性接触片15接触。因此,通过弹性片23向方筒部11的内方(右方)折弯,从而能抑制弹性接触片15变形或者对方侧端子40的接头片41向方筒部11内的插入被阻碍。
[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0具备:方筒部11,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40的接头片41;弹性接触片15,设置于方筒部11内;以及承受部19,设置于方筒部11内,与弹性接触片15一起夹持接头片41,方筒部11具备:第1壁12,设置有弹性接触片15;第2壁13,设置有承受部19;以及一对侧壁14,连接第1壁12的两侧缘和第2壁13的两侧缘,一对侧壁14对置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一对侧壁14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23,弹性片23向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方按压接头片41的侧缘,抑制接头片41向第1方向移动,方筒部11具备止动部22,止动部22抑制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向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方移动,弹性片23具备在第1方向上与止动部22对置地配置的抵接部27,止动部22在第1方向上配置于弹性接触片15与弹性片23之间,通过抵接部27和止动部22抵接,从而可抑制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与弹性接触片15接触。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通过弹性片23抑制接头片41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所以即使在振动环境下,也可抑制接头片41、弹性接触片15以及承受部19的磨损,能确保端子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可靠性。通过弹性片23的抵接部27和方筒部11的止动部22抵接,从而能抑制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向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方移动。因为止动部22在第1方向上配置于弹性接触片15与弹性片23之间,所以能抑制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与弹性接触片15接触。因此,能抑制弹性接触片15的变形、端子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不良等。
本实施方式中,第2壁13具备止动部22。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一对侧壁14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23,第2壁13具备止动部22,所以容易将弹性片23的抵接部27和止动部22对置地配置。另外,因为在不具备弹性接触片15的第2壁13设置有止动部22,所以容易抑制弹性片23和弹性接触片15的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片23具备在前后方向较长的主体部25、和从主体部25的末端部向与第1方向及前后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伸出部26,伸出部26具有抵接部27。
根据这样的结构,容易增大抵接部27和止动部22抵接的部分。因此,能进一步抑制弹性片23与弹性接触片15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方筒部11具备向第1方向呈凹状的凹部21,凹部21具备止动部22,伸出部26配置于凹部21的内侧。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伸出部26配置于凹部21的内侧,所以能将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配置于比设置弹性片23的侧壁14(第3壁14A)靠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一对侧壁14的一方(第3壁14A)具备弹性片23,一对侧壁14的另一方(第4壁14B)具备与弹性片23一起在第1方向夹持接头片41的按压部28。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通过弹性片23和按压部28抑制接头片41在第1方向上的移动,所以即使在振动环境下也能确保端子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可靠性。因为弹性片23仅设置于一对侧壁14的一方(第3壁14A),所以与弹性片设置于一对侧壁双方的情况相比,不易引起弹性片23的末端部23A向方筒部11的内方移动。
<实施方式2>
参照图11至图16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10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产生振动的振动环境下使用。在以下说明中,将箭头线Z表示的方向设为上方,将箭头线X表示的方向设为前方,将箭头线Y表示的方向设为右方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实施方式2的结构,对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构件标注相同附图标记,有时省略关于该构件的详细说明。
[端子]
端子110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11所示,端子110具有在前后方向开口的方筒部11、和配置于方筒部11的后方的线筒B1及绝缘筒B2。如图15及图16所示,在方筒部11从前方插入对方侧端子40的接头片41。
[方筒部、第1壁、第2壁、一对侧壁]
如图13所示,方筒部11具备第1壁12、与第1壁12对置的第2壁13、以及一对侧壁14。一对侧壁14在左右方向(第1方向的一例)对置。一对侧壁14的一方为配置于方筒部11的左侧的第3壁14A。一对侧壁14的另一方为配置于方筒部11的右侧的第4壁14B。
[弹性接触片、承受部]
在方筒部11的内部设置有弹性接触片15。在弹性接触片15的上表面设置有触点部16。在第2壁13设置有从第2壁13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承受部19。承受部19由在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突条部20构成。承受部19在与弹性接触片15的触点部16之间在上下方向夹持接头片41。由此,端子110和对方侧端子40电连接。
[弹性片]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第3壁14A通过实施切起加工而设置有弹性片123。弹性片123在前后方向较长地形成,在后端部与第3壁14A连接。弹性片123能以后端部的基端为大致支点向左右方向弹性变形。如图14所示,弹性片123在整体上以越朝向前方越位于方筒部11的内方即右方的方式设置。作为弹性片123的前侧端部的末端部123A向方筒部11的外方即左方弯曲。
[按压部]
在弹性片123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设置有按压部124。按压部124位于弹性片123中的最右侧。按压部124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弹性接触片15的触点部16接近的位置。如图16所示,按压部124按压插入到方筒部11的接头片41的侧缘。在弹性片123为自然状态时,第4壁14B和按压部124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设定得比接头片4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稍小。
如图16所示,在接头片41插入到方筒部11内的正规位置的状态下,接头片41在左右方向被夹持在第4壁14B与按压部124之间。由此,即使在汽车等的振动环境下,也能抑制接头片41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抑制由于接头片41在左右方向移动而使接头片41、弹性接触片15、承受部19磨损,能确保端子1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可靠性。
[突出部]
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弹性片123的前侧的第3壁14A形成有突出部130,突出部130从第3壁14A向方筒部11的内方(在此为右方)突出。突出部130通过向右方实施敲打加工而形成。突出部130配置于与弹性片123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第4壁14B和突出部130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优选设定为与接头片4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实质上相同。在此,实质上相同是指在不考虑制造公差等的情况下相同。
突出部130优选在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30向后方延伸到通过弹性片123的切起加工而设置的开口的口缘。
当开始向方筒部11插入接头片41时,接头片41首先与位于弹性片123的前侧的突出部130接触。并且,当接头片41进一步插入到方筒部11时,如图15所示,接头片41与弹性片123接触。即,弹性片123因为被突出部130保护前方,所以不易因与接头片41接触而变形。
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没有设置突出部130的情况下,例如当接头片41一边与第3壁14A滑接一边插入到方筒部11时,接头片41在前后方向与弹性片123对置地接触,有可能使弹性片123变形。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突出部130比弹性片123先与接头片41接触,从而调整接头片41与弹性片123接触的位置。因此,能抑制由于接头片41的不适当的接触而导致的弹性片123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片123呈向前方延伸的悬臂状,按压部124配置于弹性片123的前端部,所以按压部124配置于突出部130的附近。根据这样的配置,例如,即使是接头片41的插入姿势变得倾斜的情况,弹性片123也不易被接头片41向方筒部11的外侧推开。因此,能更进一步抑制弹性片123的变形。
如图16所示,在第4壁14B和突出部130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与接头片4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实质上相同的情况下,接头片41在左右方向被突出部130和第4壁14B夹持。另外,在突出部130在前后方向延伸的情况下,突出部130与接头片41线接触。因此,通过突出部130能抑制接头片41的插入姿势变得倾斜。因此,通过突出部130更进一步容易抑制弹性片123的变形。
如上所述,在接头片41在左右方向被突出部130和第4壁14B夹持的情况下,能抑制在振动环境下接头片41在方筒部11内在左右方向振动。因此,能抑制由振动导致的接头片41、弹性接触片15以及承受部19的磨损,能更进一步提高端子110的连接可靠性。另外,通过抑制接头片41的振动,从而能抑制对弹性片123反复施加应力。因此,即使在振动环境下也能抑制弹性片123的偏移。
[实施方式2的作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端子110具备:方筒部11,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的接头片41;弹性接触片15,设置于方筒部11内;以及承受部19,设置于方筒部11内,与弹性接触片15一起夹持接头片41,方筒部11具备:第1壁12,设置有弹性接触片15;第2壁13,设置有承受部19;以及一对侧壁14,连接第1壁12的两侧缘和第2壁13的两侧缘,一对侧壁14对置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一对侧壁14的一方(第3壁14A)具备:弹性片123,向第1方向上的方筒部11的内方按压接头片41的侧缘,抑制接头片41向第1方向移动;和突出部130,配置于弹性片123的前方,向方筒部11的内方突出。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利用弹性片123抑制接头片41的第1方向上的移动,所以在振动环境下也可抑制接头片41、弹性接触片15以及承受部19的磨损,能确保端子110和对方侧端子40的连接可靠性。因为在弹性片123的前方设置有突出部130,所以在接头片41插入到方筒部11时,接头片41比弹性片123先与突出部130接触。因此,能抑制弹性片123与接头片41接触而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片123在前后方向延伸,弹性片123的后端部与一对侧壁的一方连接,在弹性片123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配置有按压接头片41的按压部124。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弹性片123的按压部124配置于突出部130的附近,所以更进一步容易抑制弹性片123的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30在与一对侧壁14的另一方(第4壁14B之间夹持插入到方筒部11的接头片41。
根据这样的结构,因为在突出部130与一对侧壁14的另一方之间夹持接头片41,所以在振动环境下能更进一步抑制接头片41、弹性接触片15以及承受部19的磨损。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弹性片23仅设置于第3壁14A,在第4壁14B设置有按压部28,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一对侧壁双方分别设置有弹性片,通过一对弹性片在第1方向夹持接头片。
(2)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止动部22为设置于第2壁13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止动部也可以设置于第1壁、第3壁以及第4壁中的任一方。
(3)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弹性片23、123形成为从第3壁14A的后部向前方延伸的悬臂状,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弹性片也可以形成为从第3壁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悬臂状。
(4)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第4壁14B和突出部130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与接头片4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实质上相同,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第4壁和突出部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也可以比接头片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稍大。
(5)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突出部130在前后方向延伸,但是不限于此,突出部也可以不在前后方向延伸。
(6)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第4壁14B不具备实施方式1的按压部28,但是不限于此,第4壁也可以具备按压部。
附图标记说明
10:端子
11:方筒部
12:第1壁
13:第2壁
14:侧壁
14A:第3壁
14B:第4壁
15:弹性接触片
16:触点部
17:防止过度挠曲部
18:卡止部
19:承受部
20:突条部
21:凹部
21A:前表面
21B:后表面
22:止动部
23:弹性片
23A:末端部
24:按压部
25:主体部
26:伸出部
27:抵接部
28:按压部
29:突片
40:对方侧端子
41:接头片
110:端子
123:弹性片
123A:末端部
124:按压部
130:突出部
B1:线筒
B2:绝缘筒

Claims (9)

1.一种端子,具备:
方筒部,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的接头片;
弹性接触片,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以及
承受部,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与所述弹性接触片一起夹持所述接头片,
所述方筒部具备:第1壁,设置有所述弹性接触片;第2壁,设置有所述承受部;以及一对侧壁,连接所述第1壁的两侧缘和所述第2壁的两侧缘,
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
所述一对侧壁的至少一方具备弹性片,所述弹性片向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方筒部的内方按压所述接头片的侧缘,抑制所述接头片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
所述方筒部具备止动部,所述止动部抑制所述弹性片的末端部向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方筒部的内方移动,
所述弹性片具备抵接部,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与所述止动部对置地配置,
所述止动部在所述第1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弹性接触片与所述弹性片之间,
通过所述抵接部和所述止动部抵接,从而抑制所述弹性片的末端部与所述弹性接触片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第1壁及所述第2壁中的任一方具备所述止动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第2壁具备所述止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弹性片具备:在前后方向较长的主体部;和伸出部,从所述主体部的末端部向与所述第1方向及前后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延伸,
所述伸出部具有所述抵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方筒部具备向所述第1方向形成凹状的凹部,
所述凹部具备所述止动部,
所述伸出部配置于所述凹部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其中,仅所述一对侧壁的一方具备所述弹性片,
所述一对侧壁的另一方具备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弹性片一起在所述第1方向夹持所述接头片。
7.一种端子,具备:
方筒部,从前方被插入对方侧端子的接头片;
弹性接触片,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以及
承受部,设置于所述方筒部内,与所述弹性接触片一起夹持所述接头片,
所述方筒部具备:第1壁,设置有所述弹性接触片;第2壁,设置有所述承受部;以及一对侧壁,连接所述第1壁的两侧缘和所述第2壁的两侧缘,
所述一对侧壁对置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
所述一对侧壁的一方具备:弹性片,向所述第1方向上的所述方筒部的内方按压所述接头片的侧缘,抑制所述接头片向所述第1方向移动;和突出部,配置于所述弹性片的前方,向所述方筒部的内方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弹性片在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弹性片的后端部与所述一对侧壁的一方连接,
在所述弹性片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配置有按压所述接头片的按压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其中,所述突出部在与所述一对侧壁的另一方之间夹持插入到所述方筒部的所述接头片。
CN202280042630.8A 2021-06-22 2022-05-13 端子 Pending CN1175015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3267 2021-06-22
JP2021103267 2021-06-22
PCT/JP2022/020198 WO2022270174A1 (ja) 2021-06-22 2022-05-13 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01551A true CN117501551A (zh) 2024-02-02

Family

ID=84544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2630.8A Pending CN117501551A (zh) 2021-06-22 2022-05-13 端子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266771A1 (zh)
JP (1) JPWO2022270174A1 (zh)
CN (1) CN117501551A (zh)
WO (1) WO202227017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4376A (ja) * 1988-02-09 1989-08-16 Riyousei Denso Kk 接続端子
GB9206962D0 (en) * 1992-03-31 1992-05-13 Amp Gmbh Electrical contact
EP1057227B1 (en) * 1998-02-16 2003-05-07 Fci Electrical connection terminal with a cage
EP1146597B1 (en) * 2000-01-31 2003-05-21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Contact spring
JP6780571B2 (ja) * 2017-04-10 2020-11-0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端子金具
JP7052665B2 (ja) * 2018-10-02 2022-04-1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雌端子
TWI754961B (zh) * 2019-12-18 2022-02-11 大陸商東莞訊滔電子有限公司 連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266771A1 (en) 2024-08-08
WO2022270174A1 (ja) 2022-12-29
JPWO2022270174A1 (zh) 2022-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83940B1 (ko) 커넥터 조립체
US7198525B2 (en) Connection terminal and connector equipped therewith
JP5603790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5956071B2 (ja) 接続端子
CN110277689B (zh) 可动连接器
US9306301B2 (en) Wire-to-board connector
CN110277678B (zh) 连接器
CN112652902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US10374346B2 (en) Movable connector
JP4207007B2 (ja) 端子金具
US9022817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including limiter extending along first and second spring terminals
CN117501551A (zh) 端子
CN116745999A (zh) 端子单元、阴端子、阳端子
CN111082244B (zh) 连接器
CN110233370B (zh) 端子、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JP2014056718A (ja) コネクタ
CN117546369A (zh) 端子
JP6782735B2 (ja) 端子金具、及び、端子金具とハウジングとの係合構造
JP3659198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及び端子金具
CN110729579A (zh) 端子
JP5506022B2 (ja) 雌型端子
JP2020135998A (ja) コネクタ
JPS61161679A (ja) レセプタクル用電気コネクタ
JP2020068060A (ja) コネクタ
JP7360310B2 (ja)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