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92510A - 旋钮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旋钮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92510A
CN117492510A CN202311315609.3A CN202311315609A CN117492510A CN 117492510 A CN117492510 A CN 117492510A CN 202311315609 A CN202311315609 A CN 202311315609A CN 117492510 A CN117492510 A CN 1174925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bearing
friction
rotating assembly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31560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赫
李伟
林秦辉
姜钊
朱想先
陈岱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Preh Joys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Preh Joys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Preh Joys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Preh Joyson Automotiv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31560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925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7492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925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08Controlling members for hand actuation by rotary movement, e.g. hand wheels
    • G05G1/10Details, e.g. of discs, knobs, wheels or hand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旋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旋钮装置及车辆。旋钮装置包括固定座、旋转组件、第一承载件、第二承载件、摩擦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当旋转组件响应外力发生转动时,第二承载件在第二驱动件驱动下能够朝向靠近摩擦件的方向移动并对摩擦件施加作用力,以使第二承载件和摩擦件间能够产生阻碍第二承载件沿固定座周向运动的摩擦力。当第一承载件转动预设角度时,第一驱动件能够对旋转组件施加预设时间持续的作用力,旋转组件在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能够朝靠近固定座的方向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以使第一弹性件具有推动旋转组件朝向远离固定座的方向移动复位的趋势。本申请提供的旋钮装置,解决了现有旋钮的手感比较单一的问题。

Description

旋钮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旋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旋钮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内部常设置有旋钮,通过旋钮不同档位的切换实现不同的调节和控制功能。其中,传统的旋钮大多采用机械结构来实现换挡,并以此来给用户一定的使用反馈。
但是,传统的机械式旋钮手感较为单一,且每个旋钮的档位和手感在出厂时均已设定好,无法在使用调节,在操作上以及功能策略上都显得很单调。并且,随着用户使用要求的提高,这种固定手感的反馈也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旋钮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旋钮的手感比较单一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旋钮装置,该旋钮装置包括固定座、旋转组件、第一承载件、第二承载件、摩擦件、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所述固定座设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摩擦件、所述第二承载件和所述第一承载件通过所述开口依次安装于所述装配槽,所述旋转组件盖设于所述固定座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且所述旋转组件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绕所述固定座的轴线转动;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件的一端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旋转组件,另一端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二承载件,以使所述旋转组件和所述第二承载件能够沿所述固定座的轴向相对所述第一承载件移动;当所述旋转组件响应外力发生转动时,所述旋转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带动所述第一承载件和所述第二承载件同步转动,且所述第二承载件在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下能够朝向靠近所述摩擦件的方向移动并对所述摩擦件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二承载件和所述摩擦件间能够产生阻碍所述第二承载件沿所述固定座周向运动的摩擦力;当所述第一承载件转动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对所述旋转组件施加预设时间持续的作用力,所述旋转组件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驱动下能够朝靠近所述固定座的方向移动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推动所述旋转组件朝向远离所述固定座的方向移动复位的趋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沿所述固定座的轴向延伸,且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延伸部围设形成所述装配槽;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件和所述第二承载件套设于所述延伸部的周侧,以阻止所述第一承载件和所述第二承载件沿所述固定座径向的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钮装置还包括轴承,定义所述装配槽远离所述延伸部的壁面为第一侧壁,所述第一承载件的外壁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一侧壁转动连接,且所述轴承能够阻止所述第一承载件沿所述固定座轴向的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摩擦件为柔性元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钮装置还包括力传感器,所述力传感器的一端连接所述装配槽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所述摩擦件,用于检测由所述第二承载件朝向所述摩擦件作用于所述力传感器的作用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力传感器嵌设于所述摩擦件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钮装置还包括角度传感器,所述角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固定座远离所述开口的一侧,且所述角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承载件对应设置,以检测所述第一承载件绕所述固定座转动的角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磁吸件和第一金属件,所述第一磁吸件固设于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一金属件固设于所述旋转组件,且所述第一磁吸件电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当所述角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第一承载件转动所述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磁吸件能够吸引所述第一金属件并带动所述旋转组件朝向靠近所述固定座的方向移动;及/或,所述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磁吸件和第二金属件,所述第二磁吸件固设于所述装配槽的内壁,所述第二金属件固设于所述第二承载件,且所述第二磁吸件电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当所述角度传感器检测到所述第一承载件开始转动时,所述第二磁吸件能够吸引所述第二金属件并带动所述第二承载件朝向靠近所述摩擦件的方向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或第二弹性件为片状弹簧、金属弹簧、橡胶弹簧或空气弹簧。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旋钮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旋钮装置及车辆,通过设置旋转组件、第一弹性件、第一承载件以及第一驱动件,能够给予操作者一个振动手感,通过设置第二承载件、摩擦件和第二驱动件能够给予操作者一个摩擦阻尼手感,通过两种手感的组合实现一个周期的信号反馈,从而极大提升了操作者的使用体验。并且,振动手感可通过第一驱动件施加的作用力大小进行调整,阻尼手感能够通过第二驱动件施加的作用力大小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手感的多样变化,使用上更加灵活,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本申请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第一承载件和第二承载件,第二承载件能够随第一承载件的转动而转动,从而降低了第二承载件的转动难度,无需另设其他结构用于带动第二承载件转动,从而有利于旋钮装置内部零部件的排布并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此外,第二弹性件还能够满足第二承载件沿固定座轴向运动的需要,使得第二承载件能够在第二驱动件的驱动下挤压摩擦件并以此产生阻尼手感,从而提升了操作者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旋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旋钮装置的剖视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00、旋钮装置;10、固定座;101、装配槽;1011、开口;1012、第一侧壁;11、主体部;12、延伸部;20、旋转组件;21、旋盖;211、防滑筋;22、固定板;23、紧固件;24、显示屏;30、第一承载件;31、第一弹性件;32、轴承;40、第二承载件;41、第二弹性件;50、摩擦件;60、第一驱动件;61、第一磁吸件;62、第一金属件;70、第二驱动件;71、第二磁吸件;72、第二金属件;80、力传感器;90、角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目前,车辆内部常设置有旋钮,通过旋钮不同档位的切换实现不同的调节和控制功能。其中,传统的旋钮大多采用机械结构来实现换挡,并以此来给用户一定的使用反馈。
但是,传统的机械式旋钮手感较为单一,且每个旋钮的档位和手感在出厂时均已设定好,无法在使用调节,在操作上以及功能策略上都显得很单调。并且,随着用户使用要求的提高,这种固定手感的反馈也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参阅图1和图2,为解决现有旋钮的手感比较单一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旋钮装置100,该旋钮装置100包括固定座10、旋转组件20、第一承载件30、第二承载件40、摩擦件50、第一驱动件60和第二驱动件70。
请参阅图2,固定座10设有装配槽101,装配槽101沿固定座10轴向的一端设有开口1011,摩擦件50、第二承载件40和第一承载件30通过开口1011依次安装于装配槽101,旋转组件20盖设于固定座10靠近开口1011的一端,且旋转组件20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绕固定座10的轴线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承载件30的一端通过第一弹性件31连接旋转组件20,另一端通过第二弹性件41连接第二承载件40,以使旋转组件20和第二承载件40能够沿固定座10的轴向相对第一承载件30移动。并且,当旋转组件20响应外力发生转动时,旋转组件20能够通过第一弹性件31和第二弹性件41带动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同步转动。
具体地,旋转组件20转动时,旋转组件20通过第一弹性件31带动第一承载件30转动,且第一承载件30在转动过程中,通过第二弹性件41带动第二承载件40转动。期间,第二驱动件70能够对第二承载件40施加作用力,且第二承载件40在第二驱动件70驱动下能够朝向靠近摩擦件50的方向移动并对摩擦件50施加作用力,以使第二承载件40和摩擦件50间能够产生阻碍第二承载件40沿固定座10周向运动的摩擦力。该摩擦力能够传递至操作者的手中,从而产生转动手感。
进一步地,当第一承载件30转动预设角度时,第一驱动件60能够对旋转组件20施加预设时间持续的作用力,旋转组件20在第一驱动件60的驱动下能够朝靠近固定座10的方向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31,以使第一弹性件31具有推动旋转组件20朝向远离固定座10的方向移动复位的趋势。也即,在第一驱动件60施力期间,第一弹性件31受压缩产生弹性势能,而当第一驱动件60施加的作用力消除时,第一弹性件31的弹性势能释放并产生振动,该振动通过旋转组件20传递至操作者的手中,以使操作者感受到振动手感。
本申请通过设置旋转组件20、第一弹性件31、第一承载件30以及第一驱动件60,能够给予操作者一个振动手感,通过设置第二承载件40、摩擦件50和第二驱动件70能够给予操作者一个摩擦阻尼手感,通过两种手感的组合实现一个周期的信号反馈,从而极大提升了操作者的使用体验。并且,振动手感可通过第一驱动件60施加的作用力大小进行调整,阻尼手感能够通过第二驱动件70施加的作用力大小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手感的多样变化,使用上更加灵活,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
进一步地,本申请通过第二弹性件41连接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第二承载件40能够随第一承载件30的转动而转动,从而降低了第二承载件40的转动难度,无需另设其他结构用于带动第二承载件40转动,从而有利于旋钮装置100内部零部件的排布并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此外,第二弹性件41还能够满足第二承载件40沿固定座10轴向运动的需要,使得第二承载件40能够在第二驱动件70的驱动下挤压摩擦件50并以此产生阻尼手感,从而提升了操作者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当第二驱动件70未启动时,第二承载件40可贴设于摩擦件50,并且,可使第二弹性件41的弹力等于第二承载件40的重力,如此,受第二弹性件41的弹力作用,第二承载件40和摩擦件50间不存在压力,从而减轻第二承载件40和摩擦件50间的磨损。而当第二驱动件70启动时,第二承载件40可直接对摩擦件50施加压力,并产生阻尼手感,从而提高了手感反馈的响应速度。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承载件40也可与摩擦件50间隔设置或直接挤压摩擦件50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旋钮装置100还包括处理器(图未示),处理器分别与第一驱动件60和第二驱动件70电连接,以控制第一驱动件60和第二驱动件70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以及输出时间。
在使用时,处理器通过控制第二驱动件70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能够控制第二承载件40施加于摩擦件50的压力,压力的变化会导致第二承载件40受到摩擦力随之改变,从而起到调节手感的作用。同理,处理器通过控制第一驱动件60施加的作用力的大小,能够调节第一弹性件31产生的振动手感。
其中,处理器控制第一驱动件60和第二驱动件70施加的作用力可以是线性变化的,也可以为非线性变化,具体可通过处理器软件策略的改变来进行调控,从而进一步提高手感设置的多样性。并且,不同的软件策略也可实现不同的模式组合,从而在一个旋钮装置100上实现多种功能的集成。
例如,处理器可控制旋钮装置100作为模式转换开关使用,并以90°作为一个手感周期,操作者每旋转90°即产生一个完整的手感并实现模式的转换。此外,处理器也可控制旋钮装置100作为空调控制器使用,并以30°作为一个旋转周期产生一个完整的手感。当然,处理器也可用于其他功能的控制,在此不一一列举。
并且,上述功能均可通过固定于旋转组件20上的显示屏24展示出来,从而有利于操作者更加直观地进行观测,以更好地操作旋钮装置100。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驱动件60包括第一磁吸件61和第一金属件62,第一磁吸件61固设于固定座10,第一金属件62固设于旋转组件20,且第一磁吸件61电连接角度传感器90,当角度传感器90检测到第一承载件30转动预设角度时,第一磁吸件61能够吸引第一金属件62并带动旋转组件20朝向靠近固定座10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驱动件70包括第二磁吸件71和第二金属件72,第二磁吸件71固设于装配槽101的内壁,第二金属件72固设于第二承载件40,且第二磁吸件71电连接角度传感器90,当角度传感器90检测到第一承载件30开始转动时,第二磁吸件71能够吸引第二金属件72并带动第二承载件40朝向靠近摩擦件50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第一磁吸件61和第二磁吸件71可以为电磁线圈,如此,便于操控,处理器可通过控制向电磁线圈通入的电流大小来控制电磁线圈的吸力,从而调整旋钮装置100的手感。并且,将第一磁吸件61和第二磁吸件71固定于不发生转动的固定座10上,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驱动件60和第二驱动件70使用时的可靠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60还可以为线性马达、音圈马达或压电陶瓷。同样的,第二驱动件70也还可以为线性马达、音圈马达或压电陶瓷。只要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固定座10包括主体部11和延伸部12,延伸部12沿固定座10的轴向延伸,且主体部11和延伸部12围设形成装配槽101。其中,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套设于延伸部12的周侧,以阻止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沿固定座10径向的移动。
通过设置延伸部12,便于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的安装,且能够阻止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转动时发生径向移动,从而提高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的转动稳定性及配合精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旋钮装置100还包括轴承32,定义装配槽101远离延伸部12的壁面为第一侧壁1012,第一承载件30的外壁通过轴承32与第一侧壁1012转动连接,且轴承32能够阻止第一承载件30沿固定座10轴向的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轴承32的设置不仅能够实现第一承载件30沿固定座10轴向的限位,而且也不会对第一承载件30的转动造成阻碍。并且,由于第一承载件30沿固定座10轴向的移动受到限制,能够保证产生旋钮装置100产生振动手感和阻尼手感的两部分零部件不会相互干涉。例如,当第二驱动件70驱动第二承载件40朝靠近摩擦件50的方向移动产生阻尼手感时,第二弹性件41受拉伸产生弹性力,若第一承载件30沿固定座10轴向不受限制,则第二弹性件41会依次拉动第一承载件30、第一弹性件31及旋转组件20朝靠近摩擦件50方向移动,使得旋转组件20产生振动,如此,会增加两种手感变化的控制难度,并影响操作者的转动判断。当第一驱动件60驱动旋转组件20朝靠近第一承载件30的方向移动产生振动手感时,与上述原理相近,同样会使摩擦件50受压,并使第二承载件40和摩擦件50间产生摩擦形成手感。因此,轴承32的设置使得实现不同功能的零部件相互之间不产生干涉,从而降低阻尼手感和振动手感的控制难度,并提高控制精度。
具体地,轴承32可以选择现有的滚珠轴承32,从而降低成本。其中,轴承32的外环与第一侧壁1012固定连接,轴承32的内环与第一承载件30固定连接,并通过设于内环和外环间的滚珠实现相对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摩擦件50固设于装配槽101的内壁,如此,能够避免摩擦件50相对固定座10发生转动,导致固定座10发生磨损。并且,由于摩擦件50处于固定状态,第二承载件40与摩擦件50之间能够形成相对转动并产生稳定的摩擦阻力,便于形成阻尼手感。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旋钮装置100还包括力传感器80,力传感器80的一端连接装配槽101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摩擦件50,用于检测由第二承载件40朝向摩擦件50作用于力传感器80的作用力。其中,力传感器80电连接于处理器。
如此,通过设置力传感器80,能够精确地测量出第二承载件40对摩擦件50的压力,当处理器接收到力传感器80的压力信号后,经过处理分析,将信号传递至第二驱动件70,从而能够更加精确控制地第二驱动件70对第二承载件40施加的作用力,实现对阻尼手感的实时控制。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摩擦件50为柔性元件。如此,既能够将受到的压力传递至力传感器80,又能够避免力传感器80碰撞受损,从而提高力传感器80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摩擦件50的材质为橡胶、硅胶或者软塑料材质,在此不一一列举。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力传感器80嵌设于摩擦件50内。如此,力传感器80能够更好地获得摩擦件50传递的压力。并且,力传感器80占用的空间较小,不会影响摩擦件50等零部件在装配槽101内的安装,从而提高了旋钮装置100整体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旋钮装置100还包括角度传感器90,角度传感器90安装于固定座10远离开口1011的一侧,且角度传感器90与第一承载件30对应设置,以检测第一承载件30绕固定座10转动的角度。其中,角度传感器90电连接于处理器。
通过设置角度传感器90,能够识别第一承载件30的转动信号,当处理器接收到角度传感器90传递的信号后,能够控制第一驱动件60和第二驱动件70施加不同时间和大小的作用力,从而实现不同的操作手感。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弹性件31为片状弹簧,本申请采用的片状弹簧基本呈圆环状,能够沿固定座10的周向与第一承载件30的端面贴合连接,从而提高了片状弹簧和第一承载件30间的接触面积,大大提高了片状弹簧和第一承载件30的连接强度和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旋转组件20包括旋盖21、固定板22和紧固件23,旋盖21盖设于固定座10靠近开口1011的一端,第一弹性件31的一端连接第一承载件30,另一端夹设于旋盖21和固定板22之间,紧固件23依次穿设固定板22和第一弹性件31并与旋盖21配合连接,如此,实现了第一弹性件31和旋转组件20的固定连接。
其中,旋盖21的周侧设有防滑筋211,从而便于操作者的操作。固定板22则用于与其他零部件的固定(例如第一金属件62等),从而避免对旋盖21的结构造成影响。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1还可以为金属弹簧、橡胶弹簧或空气弹簧,只要能够起到相同的使旋转组件20和第一承载件30发生轴向运动的效果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弹性件41为线性金属弹簧,结构简单,易于成型,能够降低旋钮装置100的成本。
进一步地,第二弹性件41为多个,且多个第二弹性件41沿第二承载件40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从而提高第二承载件40的受力稳定性。其中,第二承载件40开设有能够容置第二弹性件41的容置孔,从而能够减少第二弹性件41对旋钮装置100内部空间的占据,提高了旋钮装置100空间的利用率。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41还可以为片状弹簧、橡胶弹簧或空气弹簧,只要能够起到相同的使第一承载件30和第二承载件40发生轴向运动的效果即可。
本申请提供的旋钮装置100在使用时,操作者通过转动旋转组件20的旋盖21,使得旋转组件20通过第一弹性件31带动第一承载件30转动,第一承载件30在转动期间通过第二弹性件41带动第二承载件40同步转动。
当第一承载件30发生转动时,角度传感器90能够识别第一承载件30的转动信号,并将信号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控制第二驱动件70启动,在第二驱动件70的驱动下,第二承载件40朝向靠近摩擦件50的方向移动并对摩擦件50施加压力,使得摩擦件50产生阻碍第二承载件40周向转动的摩擦力,并以此产生阻尼手感反馈至操作者的手中。其中,第二承载件40对摩擦件50施加的压力能够被力传感器80检测,且力传感器80将压力信号传输至处理器,从而更精确地控制第二承载件40对摩擦件50施加的压力,实现阻尼手感的控制调节。
进一步地,处理器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可设定不同的预设角度。
当第一承载件30转动该预设角度时,同样由角度传感器90识别该预设角度信号,并将信号传输至处理器,处理器控制第一驱动件60启动,在第一驱动件60的驱动下,旋转组件20朝向靠近第一承载件30的方向移动并压缩第一弹性件31,第一驱动件60施加的作用力时间较短,当第一驱动件60施加的作用力消失时,第一弹性件31回复并产生振动手感反馈至操作者的手中。如此,实现一个预设角度周期的手感控制。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旋钮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10)、旋转组件(20)、第一承载件(30)、第二承载件(40)、摩擦件(50)、第一驱动件(60)和第二驱动件(70);
所述固定座(10)设有装配槽(101),所述装配槽(101)的一端设有开口(1011),所述摩擦件(50)、所述第二承载件(40)和所述第一承载件(30)通过所述开口(1011)依次安装于所述装配槽(101),所述旋转组件(20)盖设于所述固定座(10)靠近所述开口(1011)的一端,且所述旋转组件(20)能够在外力作用下绕所述固定座(10)的轴线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件(30)的一端通过第一弹性件(31)连接所述旋转组件(20),另一端通过第二弹性件(41)连接所述第二承载件(40),以使所述旋转组件(20)和所述第二承载件(40)能够沿所述固定座(10)的轴向相对所述第一承载件(30)移动;
当所述旋转组件(20)响应外力发生转动时,所述旋转组件(20)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31)和所述第二弹性件(41)带动所述第一承载件(30)和所述第二承载件(40)同步转动,且所述第二承载件(40)在所述第二驱动件(70)驱动下能够朝向靠近所述摩擦件(50)的方向移动并对所述摩擦件(50)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第二承载件(40)和所述摩擦件(50)间能够产生阻碍所述第二承载件(40)沿所述固定座(10)周向运动的摩擦力;
当所述第一承载件(30)转动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驱动件(60)能够对所述旋转组件(20)施加预设时间持续的作用力,所述旋转组件(20)在所述第一驱动件(60)的驱动下能够朝靠近所述固定座(10)的方向移动并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31),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件(31)具有推动所述旋转组件(20)朝向远离所述固定座(10)的方向移动复位的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0)包括主体部(11)和延伸部(12),所述延伸部(12)沿所述固定座(10)的轴向延伸,且所述主体部(11)和所述延伸部(12)围设形成所述装配槽(101);
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件(30)和所述第二承载件(40)套设于所述延伸部(12)的周侧,以阻止所述第一承载件(30)和所述第二承载件(40)沿所述固定座(10)径向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装置还包括轴承(32),定义所述装配槽(101)远离所述延伸部(12)的壁面为第一侧壁(1012),所述第一承载件(30)的外壁通过所述轴承(32)与所述第一侧壁(1012)转动连接,且所述轴承(32)能够阻止所述第一承载件(30)沿所述固定座(10)轴向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件(50)为柔性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装置还包括力传感器(80),所述力传感器(80)的一端连接所述装配槽(101)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所述摩擦件(50),用于检测由所述第二承载件(40)朝向所述摩擦件(50)作用于所述力传感器(80)的作用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力传感器(80)嵌设于所述摩擦件(50)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钮装置还包括角度传感器(90),所述角度传感器(90)安装于所述固定座(10)远离所述开口(1011)的一侧,且所述角度传感器(90)与所述第一承载件(30)对应设置,以检测所述第一承载件(30)绕所述固定座(10)轴线转动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件(60)包括第一磁吸件(61)和第一金属件(62),所述第一磁吸件(61)固设于所述固定座(10),所述第一金属件(62)固设于所述旋转组件(20),且所述第一磁吸件(61)电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90),当所述角度传感器(90)检测到所述第一承载件(30)转动所述预设角度时,所述第一磁吸件(61)能够吸引所述第一金属件(62)并带动所述旋转组件(20)朝向靠近所述固定座(10)的方向移动;
及/或,所述第二驱动件(70)包括第二磁吸件(71)和第二金属件(72),所述第二磁吸件(71)固设于所述装配槽(101)的内壁,所述第二金属件(72)固设于所述第二承载件(40),且所述第二磁吸件(71)电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90),当所述角度传感器(90)检测到所述第一承载件(30)开始转动时,所述第二磁吸件(71)能够吸引所述第二金属件(72)并带动所述第二承载件(40)朝向靠近所述摩擦件(50)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31)及/或第二弹性件(41)为片状弹簧、金属弹簧、橡胶弹簧或空气弹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旋钮装置。
CN202311315609.3A 2023-10-11 2023-10-11 旋钮装置及车辆 Pending CN1174925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15609.3A CN117492510A (zh) 2023-10-11 2023-10-11 旋钮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315609.3A CN117492510A (zh) 2023-10-11 2023-10-11 旋钮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92510A true CN117492510A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75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315609.3A Pending CN117492510A (zh) 2023-10-11 2023-10-11 旋钮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9251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08773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aptic operating device and for operating electronic equipment with the haptic operating device
US10481631B2 (en) Haptic operating device with a rotating element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echnical equipment
US20170045958A1 (en) Minicomputer with a rotating unit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minicomputer
US10310603B2 (en) Control interface with haptic feedback using a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module
CN107710106B (zh) 包括带旋转单元的触觉操作装置的小型计算机和方法
US8797153B2 (en) Rotary control device with haptic feedback
CN114461073A (zh) 用于操作技术设备或装置的方法和帮助人病后康复的方法
US9776513B2 (en) Input device using a plurality of magnets, and steering wheel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JP2014167926A (ja) 変速スイッチ
CN103813927B (zh) 旋转调节器
CN117492510A (zh) 旋钮装置及车辆
CN111158429A (zh) 旋钮及家用电器
CN102349034A (zh) 踏板装置
CN206926521U (zh) 一种电子油门踏板总成
JP2001239925A (ja) 車両用ブレーキ装置
CN103781674B (zh) 具有集成的换低档以及触觉告警机构的落地式安装的etc踏板
JP2001253326A (ja) 産業用車両の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CN211669567U (zh) 旋钮及家用电器
JP2009301097A (ja) 節度装置
CN209813726U (zh) 电子油门踏板总成
CN210297673U (zh) 扭力可控的控制旋钮
KR100832598B1 (ko) 전자식 훌라후프
CN219544868U (zh) 握把和营地车
CN108749569B (zh) 油门踏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904486U (zh) 握把和营地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