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81051A - 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81051A
CN117481051A CN202311751776.2A CN202311751776A CN117481051A CN 117481051 A CN117481051 A CN 117481051A CN 202311751776 A CN202311751776 A CN 202311751776A CN 117481051 A CN117481051 A CN 1174810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sh
mandarin fish
fries
mandarin
cultiv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75177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81051B (zh
Inventor
苏时萍
宋彩霞
潘学掌
李西雷
付萍
姚鼎
汤丹琪
舒伟
王磊
刘鑫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filed Critical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HAU
Priority to CN20231175177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481051B/zh
Publication of CN117481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81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81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810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1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fish
    • A01K61/13Prevention or treatment of fish disea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80Feed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Zoology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 Feed For Specific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属于淡水鱼类苗种培育领域。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培育池,2鳜催产与孵化,3大鳞副泥鳅配套繁殖,4大鳞副泥鳅苗种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本发明运用大鳞副泥鳅繁殖周期长、可高密度培育且营养丰富的特性,进行大鳞副泥鳅苗种和鳜苗种共培育;大鳞副泥鳅苗种特有平游期及形态特征易被鳜苗捕食、消化,可提高鳜苗开口期存活率;大鳞副泥鳅苗种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促进鳜苗快速生长,是鳜仔鱼开口的优质饵料鱼。本发明在鳜鱼开口时足量供给适口饵料鱼,避免每日捕捞鲢、鲂等苗种来投喂鳜苗种,省去人工捞取饵料鱼苗种的繁重工作量,创造性地延长鳜鱼苗种繁殖周期,极大提高鳜鱼苗种的年产量。

Description

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淡水鱼类苗种培育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鳜是淡水名贵养殖鱼类,但其苗种产量和成鱼养殖产量在在全国均比较低,2023年鳜鱼年产量仅40万吨,其价格逐年攀升,目前商品鳜已达120元/kg以上,5公分鳜苗价格达6-7元/尾以上,且供不应求。
鳜鱼苗种开口培育需要使用活饵料,活饵料成本较高,且不易储存和运输;鳜鱼苗种开口期培育工作量繁重,现有技术需耗费大量人力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鲢和鲂的人工繁殖,常常出现饵料鱼供应不及时的情况,导致鳜鱼苗种瘦弱、抗病力不佳,严重时鳜鱼互相蚕食;养殖生产中正常的3公分鳜鱼出苗率只能达到30%,出苗率极低,严重影响到鳜鱼市场价值。
苗种阶段的培育是鳜鱼养殖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解决鳜鱼苗种供应短缺的问题,使鳜鱼养殖业能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低耗高产的鳜鱼育苗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鳜鱼苗种成活率、降低污染排放、增产增效,更大程度提高苗种的供应量,为鳜鱼成品鱼的养殖,提供更多优质的鳜苗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鳜苗种严重短缺问题,实现高效培育鳜苗种,本发明提供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
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1)准备鳜苗种培育池,(2)鳜催产与孵化,(3)大鳞副泥鳅配套繁育;
还包括,步骤(4)大鳞副泥鳅苗种和鳜苗种的共培育;
共培育环境:培育池的培育水温28±0.25℃、溶解氧5 mg/L、水位0.8 m;
(4.1)在培育池中,按密度0.65~0.7万尾/m3投放3日龄的鳜苗种,按1:50的比例投放1日龄的饵料鱼;
所述鳜苗种的体长为3.93±0.54mm,体重为0.001±0.00082g;
所述饵料鱼的体长为3.38±0.14mm,体高为0.63±0.05cm;
(4.2)共培育养殖第1-5天,对饵料鱼每日6:00、14:00、18:00时间分别投喂,每次按3~4克/万尾鱼苗量投喂其丰年虫,同时按9克/m3量投喂其东丸开口鱼粮F0号料,每次投喂时间15分钟;
(4.3)共培育养殖第6-10天,对饵料鱼每日6:00、10:00、14:00、18:00时间分别投喂,每次按4~5克/万尾鱼苗量投喂其丰年虫,同时按12克/m3量投喂其东丸开口鱼粮F1号料,每次投喂时间18分钟;
(4.4)共培育养殖第11-14天,对饵料鱼每日6:00、10:00、14:00、18:00、22:00时间分别投喂,每次按5~6克/万尾鱼苗量投喂其丰年虫,同时按15克/m3量投喂其东丸开口鱼粮F2号料,每次投喂时间20分钟;
步骤(4.2)-(4.4)中,所述投喂采用生物饵料投饵机,旋转泼洒粒径小于1.8mm的微囊饲料;
步骤(4.1)-(4.4)过程中,养殖管理措施:隔天用100cfu/L浓度的硝化细菌原液全池泼洒,对池底的腐殖质进行降解;
共培育14天的鳜苗种即可出苗,出苗规格:鳜苗长度达3.0公分。
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如下:
步骤(3)中,鳜鱼亲本催产后的72h开始进行大鳞副泥鳅催产。
步骤(4)中,所述共育的鳜苗种,在孵化桶中出膜并且高密度培育3天,在28℃时鳜出膜3天卵黄吸收完全,放入培育池,鳜苗种开始从外界第一次开口摄食1日龄的大鳞副泥鳅苗种,进入外源性营养时间。
步骤(4.1)-(4.4)过程中,所述东丸开口鱼粮F0号料蛋白含量52%,粒径小于0.2mm,东丸开口鱼粮F1号料蛋白含量52%,粒径为0.25mm,东丸开口鱼粮F2号料蛋白含量52%,粒径为0.35mm。
步骤(4.1)-(4.4)过程中,关于鳜鱼斜管虫、车轮虫防治:早晨第一次投喂结束半小时,将养殖池水位降低到0.5 m,每个培育池使用浓度37%的甲醛水溶液,按照10克/m3的浓度进行全池泼洒,药浴1.5小时,灌注新水,提升水位至0.8m。
步骤(4.1)-(4.4)过程中,关于大鳞副泥鳅钟形虫防治:早晨第一次投喂结束半小时,使用纤虫净按照1 g/m3的浓度进行全池泼洒,曝气处理1h,两次用药之间需要间隔一天。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实现14天即可出3公分的鳜苗种,缩短了苗种培育周期,增加了经济效益。
2.本发明通过对适口饵料鱼苗的选择、共培育的特殊病害防治、自动投喂装置投喂方式的设定,鳜苗种的出苗率提高至82.5%以上;改变以往土塘培育仅30%出苗率的弊端。相比较以往大塘培育的好处是3公分以内的苗生长快、病害发生少、节省人力、稳定性较强,可提高鳜苗种成活率,单位产量高;加速鳜苗种的生长、3公分鳜苗种培育周期短,操作效率高,人工操作简单,可以规模化推广。
3.大鳞副泥鳅繁殖期长达9个月,是高度适配鳜鱼苗种开口培育的饵料鱼;以往大鳞副泥鳅全人工繁殖技术受精率在70%以下,本团队现达到95%以上,受精率高,饵料鱼出苗数量大;利用大鳞副泥鳅苗种高蛋白的特性,满足鳜苗种快速生长对蛋白的需求;大鳞副泥鳅特有的平游期和形态特征易被鳜苗捕食、消化;掌握饵料鱼的繁殖节点,鳜繁殖后120h开始大鳞副泥鳅的繁殖, 及时供应鳜苗种适配度高的开口饵料。
4.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在培育池对饵料鱼每天少食多餐的模式进行定时投喂,促进饵料苗适配于鳜苗种的生长;采用自动投饵料机投喂饵料苗,创造性的解决以往人工泼洒饵料不均匀的弊端;用硝化细菌原液全池泼洒,可分解鱼便和饲料残渣,去除其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从根源净化水质,实现鳜苗种健康培育。克服了土塘培育鳜苗种出苗率不高、苗种质量不稳定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鳜苗种第一次开口摄食大鳞副泥鳅苗种的图。
图2为鳜苗种体长测量的图。
图3为鳜苗种体重测定的图。
图4为大鳞副泥鳅苗种和鳜苗种适配生长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描述。
本实验在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基地,安徽达维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
实施例1
(1)准备鳜苗种培育池
培育池培育池直径为6m,池深0.9m,养殖培育池体积28m3,培育池侧壁设置曝气管,环绕培育池侧壁,曝气管直径3cm,且培育池中央设置刷网梯台。培育池的水源来自高位池,并经过恒温机、蛋白过滤机处理后进入培育池。进水口设于池壁中上部,用铁网目进行过滤,网目高度高于池水,上方封闭,防止鱼苗逃逸。在鳜苗种放养前对培育池进行消毒,消毒后需大量清水清洗干净培育池;培育池的正中央上方设有生物饵料自动投饵机,自动投饵料机喷头出水孔径为1.8mm,喷洒范围是培育池面积4/5,喷头可360°进行旋转喷洒。
(2)鳜催产与孵化
4月10日,鳜从专用养殖池塘中捕捞,抽出4/5的塘水,人工下塘捕捞,一次捕捞20组亲本,捕捞所得的鳜鱼亲本平均体长42.4±6.9cm,平均体重2021±680g。置于室内暂养池,于2023年4月11日进行第一批次鳜繁殖;母本鳜催产药物按照DOM:5mg/kg,A2:100ug/kg,HCG:2000IU/kg,进行一针催产,父本鳜药物浓度减半;催产后放于室内鳜暂养池,观察鳜鱼发情时间,恒定水温25-26℃,流水刺激,效应时间25h;催产后获得受精卵总重为3.5kg,鳜受精卵在基地自主研发的孵化桶中进行40万粒/m3高密度孵化,孵化水温恒定在28℃,孵化出膜时间为36h,内源性营养时间72h,平均怀卵量为体重的10%,鳜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5%,总计出膜89万鳜鱼苗种;孵化出膜后继续孵化桶流水培育3天,待卵黄消耗完95%后转池培育;参见图2和图3,鳜苗种出膜开始每日记录其每日龄生长的体重、体长、口裂、胃肠道生长情况。
(3)大鳞副泥鳅配套繁殖
3.1大鳞副泥鳅适配鳜鱼繁殖节点
结合实际生产,鳜鱼催产效应时间为24h,孵化水温28℃,孵化出膜时间36h,内源性营养时间72h,后置于培育池中28℃进行开口培育,从催产到鳜苗种第一次摄食大鳞副泥鳅苗种历经132h;而大鳞副泥鳅催产效应时间为14h,孵化水温28℃,孵化出膜时间为22h,出膜到平游期24h,从催产到大鳞副泥鳅苗种会平游历经60h;故大鳞副泥鳅在鳜鱼注射完催产针之后的72h开始繁殖,此时恰好满足鳜鱼开口摄食适配的饵料需求。
3.2大鳞副泥鳅繁殖
于2023年4月14日,鳜注射完催产针72h后进行大鳞副泥鳅的繁殖,背鳍注射泥鳅催产合剂0.1mg/kg,效应时间14h,注射完催产剂,置于暂养池中进行流水刺激;孵化水温28℃,孵化出膜时长22h,出膜后到达平游时间24h,繁殖雌鳅亲本460kg,雄鳅亲本100kg,平均怀卵量为体重的15%,获得受精卵总重为67.5kg,受精率为95%,孵化率为85%,开口率85%,出苗率82.5%,总计获得大鳞副泥鳅苗种15000万尾,其中1/2提前下土塘进行培育,作为鳜苗种3公分以后饵料鱼。
(4)大鳞副泥鳅苗与鳜苗培育池共培育
4.1鳜鱼苗种培育环境:
2023年4月17日,鳜苗种出膜后72h时其卵黄消耗95%,结束内源性营养阶段,此时鳜苗种投入培育池开始进行共培育,沿池边均匀地将鳜苗种放入已培肥好水质的室外孵化培育池中;培育池日常培育水位0.8m,水温恒定在28℃;放养密度为0.68万尾/m3,一个培育池培育14万尾鳜苗,饵料鱼按照1:50饵料密度放养;参见图1,鳜苗种第一次开口正在摄食刚出膜1天且已经会平游的大鳞副泥鳅,鳜苗种开始从外界第一次开口摄食饵料鱼,进入外源性营养时间。
4.2共培育管理措施
每天中午注意观察鳜在水面浮头情况,及时增氧,减少损耗;每次投喂结束利用虹吸管吸取培育池鳜代谢废物;每天10:00、18:00定时清洗培育池中央过滤网2次;为保持培育池水环境稳态,隔天按照100cfu/L浓度全池泼洒硝化细菌,用于分解鱼便和饲料残渣去除其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从根源净化水质。
4.3丰年虫的制备
2023年4月16日,孵化丰年虫,作为大鳞副泥鳅共培育模式下的生物饵料,在夜间进行,锥形孵化桶孵化时长18-24小时,孵化结束收集丰年虫,用200目网抄过滤、收集,重复操作3次即可完成虫卵分离,丰年虫淡水存活约1.5小时,投喂时需充分清洗2次,小容器分装后冷冻储存。
4.4培育大鳞副泥鳅
通过改变投喂频率,控制大鳞副泥鳅苗种生长速度,获得鳜苗种适配的饵料鱼,满足鳜苗种对饵料鱼适口性、营养性需求。
4.4.1共培育养殖第1-5天,对1-5日龄饵料鱼每日6:00、14:00、18:00定时投喂,每次按3~4克/万尾鱼苗量投喂其丰年虫,同时按9克/m3量投喂其东丸开口鱼粮F0号料,每次投喂时间15分钟。
4.4.2共培育养殖第6-10天,对6-10日龄饵料鱼每日6:00、10:00、14:00、18:00定时投喂,每次按4~5克/万尾鱼苗量投喂其丰年虫,同时按12克/m3量投喂其东丸开口鱼粮F1号料,每次投喂时间18分钟。
4.4.3共培育养殖第11-14天,对11-14日龄饵料鱼每日6:00、10:00、14:00、18:00、22:00定时投喂,每次按5~6克/万尾鱼苗量投喂其丰年虫,同时按15克/m3量投喂其东丸开口鱼粮F2号料,每次投喂时间20分钟。
4.5共培育病害防治
4.5.1于2023年4月22日共培育第5天,镜检5尾鳜苗种,发现其中有2尾鳜苗种尾部在一个物镜下有5个车轮虫,且活性较强,在早晨第一次投喂结束半小时,将养殖池水位降低到0.5m,每个培育池使用37%的甲醛水溶液按照10克/m3的浓度进行全池泼洒,药浴1.5小时后灌注新水,提升水位至0.8m,第二天再次镜检发现大部分车轮虫失活,防治效果明显。
4.5.2于2023年4月28日,共培育第11天,镜检5尾大鳞副泥鳅苗种,发现其中有3尾大鳞副泥鳅胸鳍处在一个物镜下有4个钟形虫,在早晨第一次投喂结束半小时,使用纤虫净按照1 g/m3的浓度进行全池泼洒,增大曝气,第二天镜检观察,防治效果明显,两次用药之间需要间隔一天。
4.6鳜苗种摄食情况
出膜1-2天时鳜苗种属于卵黄营养时期,在孵化桶中进行高密度培育,3日龄的鳜苗种卵黄消耗95%,此时投入培育池开始进行共培育,根据大鳞副泥鳅苗种体长的不同,3日龄的鳜苗种仅摄食大鳞副泥鳅头部及部分躯干,每日有效摄食6尾大鳞副泥鳅;6日龄鳜苗种日平均摄食5尾大鳞副泥鳅,此时鳜苗种并未能完全摄食大鳞副泥鳅,可有效摄食大鳞副泥鳅全长的2/3;10日龄鳜苗种日平均摄食4尾大鳞副泥鳅,此时可以完全摄食大鳞副泥鳅整体;12日龄摄食3尾完整大鳞副泥鳅;14日龄摄食3尾完整大鳞副泥鳅。
4.7鳜苗种培育效果
由表1可见,本实施例1以大鳞副泥鳅为开口饵料的鳜苗种培育池共培育方法,相比较以往大塘培育的好处是3.0公分苗生长快、病害发生少、节省人力、稳定性较强,可提高鳜苗种成活率,单位产量高。
4.8培育池鳜苗种生长
根据生产日常,记录鳜苗种、大鳞副泥鳅苗种适配生长情况,详见表2和表3。
4.8.1参见图4,鳜苗种生长:鳜苗种刚出膜体长3.93±0.54mm,口裂长0.75±0.13mm,胃肠道长2.36±0.56mm;6日龄鳜鱼苗种平均体长15.57±0.42mm,平均体重0.250±0.012g,平均口裂2.14±0.15 mm,平均胃肠道长6.75±0.63mm,10日龄鳜鱼苗种平均体长20.98±1.2mm,平均体重0.325±0.018g,平均口裂4.83±0.34mm,平均胃肠道长8.92±0.46mm,14日龄鳜鱼苗种平均体长30.6±1.87mm,平均体重0.500±0.026g,平均口裂5.22±0.39mm,平均胃肠道长13.6±0.82mm。
4.8.2参见图4,大鳞副泥鳅生长:大鳞副泥鳅苗种刚出膜平均体长3.38±0.14mm,平均体高0.5±0.02mm;6日龄大鳞副泥鳅苗种平均体长11.79±0.43mm,平均体高2.5±0.06mm,10日龄大鳞副泥鳅苗种平均体长14.21±0.32mm,平均体高3.0±0.04mm,14日龄大鳞副泥鳅苗种平均体长22.50±0.26mm,平均体高3.7±0.12mm。
大鳞副泥鳅苗种适配鳜鱼苗种生长,在培育池对饵料鱼每天少食多餐的模式进行定时投喂,使得鳜鱼苗种获得适口性强、蛋白含量高的的饵料鱼,获得体质健康的鳜苗种;经连续14天的室外培育池共培育养殖,每个培育池下苗数14万尾,除去损耗,每池出鳜苗11.55万尾,出苗率为82.5%,本批次总计获得3公分鳜苗73.43万尾。
实施例2
参照实施例1方法对鳜苗进行培育,于2023年7月7日进行鳜繁殖,催产10组亲本鳜,鳜鱼受精卵孵化水温28.5℃,溶氧5mg/L,平均怀卵量为体重的10%,受精率70%、出膜率80%、开口率88.5%;于2023年7月10日繁殖雌鳅230 kg,催产雄鳅40kg,平均怀卵量为体重的15%,受精率90%、出膜率89%、开口率88%,出苗率85%,获得大鳞副泥鳅苗种5000万尾;5日龄鳜苗种长至1公分、10龄鳜苗种长至2公分,14日龄鳜苗种长至3公分,3公分鳜苗种出苗率85%,本次共培育获得30.8万尾3公分鳜苗种。
表4为一个培育池为单位的鳜苗种摄食情况(鳜繁殖72h后才开始适配繁殖大鳞副泥鳅,故表5中大鳞副泥鳅苗种的日龄比鳜鱼苗种小3日龄),出膜1-2天时鳜苗种属于卵黄营养时期,在孵化桶中进行高密度培育,等待卵黄消耗95%后投入培育池开始进行共培育。
进入养殖池的鳜苗种为3日龄,适配的饵料鱼为1日龄,根据大鳞副泥鳅苗种体长的不同,3日龄的鳜苗种仅摄食1日龄大鳞副泥鳅头部,每日有效摄食6尾大鳞副泥鳅;6日龄鳜苗种日平均摄食5尾3日龄大鳞副泥鳅,此时鳜苗种并未能完全摄食大鳞副泥鳅,可有效摄食大鳞副泥鳅体长的2/3;10日龄鳜苗种日平均摄食5尾7日龄大鳞副泥鳅,此时可以完全摄食大鳞副泥鳅整体;12日龄摄食4尾11日龄完整大鳞副泥鳅;14日龄鳜苗种日平均摄食3尾11日龄完整大鳞副泥鳅,17日龄鳜苗种日平均摄食3尾14日龄完整大鳞副泥鳅,鳜苗种饱腹摄食尾数呈下降趋势,说明培育池配套大鳞副泥鳅养殖生长状况良好,鳜苗种有效摄食率高,促进鳜苗快速健康生长。
本发明方法的优点是,延长鳜繁殖期,使鳜苗种提前进入市场,在培育池培育饵料鱼,使其适配于鳜苗种生长,鳜苗种直接捕食培育池内的饵料鱼,省去人工捕捞饵料鱼投喂的繁重工作量,及时避免病害发生,保证鳜苗种的出苗率,以大鳞副泥鳅为共培育的饵料鱼,鳜苗种体质好、抗病力强,实现鳜苗种优质培育。

Claims (6)

1.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1)准备鳜苗种培育池,(2)鳜催产与孵化,(3)大鳞副泥鳅配套繁育;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步骤(4)大鳞副泥鳅苗种和鳜苗种的共培育;
共培育环境:培育池的培育水温28±0.25℃、溶解氧5 mg/L、水位0.8 m;
(4.1)在培育池中,按密度0.65~0.7万尾/m3投放3日龄的鳜苗种,按1:50的比例投放1日龄的饵料鱼;
所述放养的鳜苗种的体长为3.93±0.54mm,体重为0.001±0.00082g;
所述放养的饵料鱼的体长为3.38±0.14mm,体高为0.63±0.05mm;
(4.2)共培育养殖第1-5天,对饵料鱼每日6:00、14:00、18:00时间分别投喂,每次按3~4克/万尾鱼苗量投喂丰年虫,同时按9克/m3量投喂东丸开口鱼粮F0号料,每次投喂时间15分钟;
(4.3)共培育养殖第6-10天,对饵料鱼每日6:00、10:00、14:00、18:00时间分别投喂,每次按4~5克/万尾鱼苗量投喂丰年虫,同时按12克/m3量投喂东丸开口鱼粮F1号料,每次投喂时间18分钟;
(4.4)共培育养殖第11-14天,对饵料鱼每日6:00、10:00、14:00、18:00、22:00时间分别投喂,每次按5~6克/万尾鱼苗量投喂丰年虫,同时按15克/m3量投喂东丸开口鱼粮F2号料,每次投喂时间20分钟;
步骤(4.2)-(4.4)中,所述投喂采用生物饵料投饵机;
步骤(4.1)-(4.4)过程中解剖鳜苗种,统计其摄食情况;
步骤(4.1)-(4.4)过程中测定鳜苗种与大鳞副泥鳅苗种生长情况;
共培育14天的鳜苗种即可出苗,出苗规格:鳜苗长度达3公分,出苗率至82.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鳜鱼亲本催产的72h后开始进行大鳞副泥鳅催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共育的鳜苗种,是在孵化桶孵化并且高密度培育3天,在28℃时鳜苗出膜3天卵黄吸收完全,内源性营养阶段结束,放入培育池后,鳜苗种开始从外界第一次开口摄食饵料鱼,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1)-(4.4)过程中,所述东丸开口鱼粮F0号料蛋白含量52%,粒径小于0.2mm,东丸开口鱼粮F1号料蛋白含量52%,粒径为0.25mm,东丸开口鱼粮F2号料蛋白含量52%,粒径为0.3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1)-(4.4)过程中,关于鳜鱼斜管虫、车轮虫防治:早晨第一次投喂结束半小时,将养殖池水位降低到0.5 m,每个培育池使用浓度37%的甲醛水溶液,按照10克/m3的浓度进行全池泼洒,药浴1.5小时,灌注新水,提升水位至0.8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1)-(4.4)过程中,关于大鳞副泥鳅钟形虫防治:早晨第一次投喂结束半小时,使用纤虫净按照1 g/m3的浓度进行全池泼洒,曝气处理1h,两次用药之间需要间隔一天。
CN202311751776.2A 2023-12-19 2023-12-19 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 Active CN1174810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51776.2A CN117481051B (zh) 2023-12-19 2023-12-19 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751776.2A CN117481051B (zh) 2023-12-19 2023-12-19 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81051A true CN117481051A (zh) 2024-02-02
CN117481051B CN117481051B (zh) 2025-04-11

Family

ID=89669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751776.2A Active CN117481051B (zh) 2023-12-19 2023-12-19 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8105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872617A (zh) * 2024-08-02 2024-11-01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以大鳞副泥鳅为转口饵料的鳜鱼驯饲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072855A (ko) * 2009-12-23 2011-06-29 전라북도 미꾸라지류의 대량인공종묘 생산방법
CN103875571A (zh) * 2014-04-03 2014-06-25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鳜鱼鱼种规模化的培育方法
CN104381169A (zh) * 2014-11-12 2015-03-04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赤眼鳟作为鳜鱼反季节养殖饵料鱼的培育方法
CN106031363A (zh) * 2015-03-16 2016-10-19 高云 一种鳜鱼综合养殖方法
CN106259125A (zh) * 2016-09-08 2017-01-0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
CN107114279A (zh) * 2017-06-12 2017-09-0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一种鳜鱼规模化人工选择性繁殖方法
WO2017156928A1 (zh) * 2016-03-18 2017-09-2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赤点石斑鱼苗种培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10072855A (ko) * 2009-12-23 2011-06-29 전라북도 미꾸라지류의 대량인공종묘 생산방법
CN103875571A (zh) * 2014-04-03 2014-06-25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鳜鱼鱼种规模化的培育方法
CN104381169A (zh) * 2014-11-12 2015-03-04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赤眼鳟作为鳜鱼反季节养殖饵料鱼的培育方法
CN106031363A (zh) * 2015-03-16 2016-10-19 高云 一种鳜鱼综合养殖方法
WO2017156928A1 (zh) * 2016-03-18 2017-09-2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赤点石斑鱼苗种培育方法
CN106259125A (zh) * 2016-09-08 2017-01-04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翘嘴鳜苗种快速标粗的培育方法
CN107114279A (zh) * 2017-06-12 2017-09-01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一种鳜鱼规模化人工选择性繁殖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872617A (zh) * 2024-08-02 2024-11-01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以大鳞副泥鳅为转口饵料的鳜鱼驯饲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81051B (zh) 2025-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4600B (zh) 两段式青虾高效苗种繁育方法
CN110537505B (zh) 一种拉萨裂腹鱼放流苗种培育方法
CN113508766B (zh) 一种大口黑鲈鱼苗驯食方法
CN103583431A (zh) 池塘主养黄颡鱼混养其它吃食性鱼类方法
CN110800654A (zh) 一种加州鲈鱼规格苗种驯化方法
CN111990297A (zh) 一种斑点叉尾鮰与南美白对虾套养的方法
CN106417122B (zh) 一种提高优质青虾苗种产量的培育方法
CN105638528B (zh) 一种环境友好型团头鲂生态养殖方法
CN102283154A (zh) 丘陵山塘有机高效生态养殖翘嘴红鲌的方法
CN109042401A (zh) 一种河蟹套养青虾和斑点叉尾鮰的生态养殖方法
CN110074023B (zh) 一种绿鳍马面鲀苗种培育方法
CN117481051A (zh) 一种大鳞副泥鳅和鳜苗种的共培育方法
CN104381169B (zh) 一种赤眼鳟作为鳜鱼反季节养殖饵料鱼的培育方法
CN107372301A (zh) 一种促进甲鱼生长的养殖方法
CN109673541A (zh) 一种杂交黄颡鱼当年养成方法
CN112352712B (zh) 一种犀角金线鲃人工繁殖方法
CN112136738B (zh) 一种高抱卵量红螯螯虾亲本筛选及繁育方法
CN118872621A (zh) 一种基于清水生态池塘的鳜鱼的饲料驯化方法
CN104705233A (zh) 一种四鼻须鲤养殖池塘混养南美白对虾的方法
CN104304133B (zh) 一种鳜鱼反季节养殖的方法
CN111280102A (zh) 一种淡水青虾工厂化循环水苗种培育方法
CN103636544B (zh) 一种菊黄东方鲀商品鱼中套养当年鱼种的养殖方法
CN112136728B (zh) 一种循环水系统下硬刺松潘裸鲤子一代亲鱼人工养殖及繁育方法
CN108770742A (zh) 一种罗氏沼虾高成活率的育苗方法
CN108541639A (zh) 一种凡纳滨对虾高效生态养殖模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