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03784A - 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7403784A CN117403784A CN202311282187.4A CN202311282187A CN117403784A CN 117403784 A CN117403784 A CN 117403784A CN 202311282187 A CN202311282187 A CN 202311282187A CN 117403784 A CN117403784 A CN 1174037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acking
- steel mesh
- mesh frame
- equipment
- monitor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73 ancho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5—Extraordinary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e.g. lift-slab, jack-block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5—Extraordinary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e.g. lift-slab, jack-block
- E04B2001/3577—Extraordinary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e.g. lift-slab, jack-block prefabricating a building and moving it as a whole to the erection site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5—Extraordinary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e.g. lift-slab, jack-block
- E04B2001/3588—Extraordinary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e.g. lift-slab, jack-block using special lifting or handling devices, e.g. gantries, overhead conveying r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包括:步骤一,拼装钢网架。步骤二,设计顶升方案,通过BIM模拟钢网架的顶升流程。步骤三,安装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步骤四,连接钢网架与顶升设备。步骤五,正式顶升钢网架。通过BIM设计顶升方案,模拟顶升流程,可以有效减少实际顶升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一步提高钢网架整体的顶升速度。顶升过程中,使用控制监测系统对顶升设备进行控制,对顶升全过程进行监测,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降低了成本。实时的监测也保证了整体施工的质量,同时为施工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施工环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结构网架安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装配式结构的快速发展,钢结构网架的屋顶也在各个领域中应用广泛。
钢结构网架的屋顶一般情况下面积或跨度较大,将其安装在设置位置时,若使用现有技术中的高空散拼、整体吊装、分块组装等安装工艺,不仅周期长、效率低,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施工危险系数较大,安装质量也难以保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钢网架的施工方法效率低下、耗费人力物力、成本高、施工危险系数高以及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包括:步骤一,拼装钢网架,在地面将钢网架的各个组成部分拼装成一个整体,形成所述钢网架;步骤二,设计顶升方案,根据所述钢网架的拼装规模,通过BIM模拟所述钢网架的顶升流程;步骤三,安装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根据所述顶升方案,选取与钢网架相对应的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并将顶升设备安装在地面预设的顶升位置,将控制监测系统邻近所述顶升设备设置,并且与所述顶升设备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顶升设备;步骤四,连接钢网架与顶升设备,根据所述顶升方案,将所述钢网架的多个上弦球作为多个顶升点,每个顶升点分别连接一台顶升设备;所述顶升设备包括液压千斤顶、顶升支座、顶升标准节支架、顶升支托,在每个所述上弦球正下方安装所述顶升支托,所述液压千斤顶通过所述顶升支托对所述上弦球进行顶升,所述顶升支座设置在所述液压千斤顶下方,在所述顶升支座上将第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围绕所述液压千斤顶进行组装;步骤五,正式顶升钢网架,通过所述控制监测系统控制所述顶升设备对所述钢网架进行逐级顶升,直至达到设计标高;在正式顶升过程中,通过所述控制监测系统对顶升设备进行监测。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三中,所述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连接完成后,通过所述控制监测系统对所述顶升设备进行第一次试顶升,检测顶升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并调试,使得所述顶升设备与控制监测系统相互适配以满足顶升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四中,钢网架与顶升设备连接完成后,以地平面为基准面,并设定基准高度,通过所述控制监测系统对所述顶升设备进行第二次试顶升,测量各所述顶升点距离所述基准面的高度并计算与所述基准高度之间的误差,调整顶升设备使得顶升设备的安装位置处于基准面、各个所述顶升点距离所述基准面的高度均为基准高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五中,钢网架逐级顶升时,每顶升一级,在上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的下方安装下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每次顶升的高度为液压千斤顶的工作行程L;同时,在每一级顶升过程中,每次顶升第一设定距离h1后停止顶升,通过所述控制监测系统对各顶升点距离所述基准面的高度进行统一校核并调整,然后再次顶升第二设定距离h2,h1+h2=L;依次循环,直至所述钢网架顶升至设计标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升标准节支架包括三个可拆卸组装的标准节支架杆件,组装后形成的所述顶升标准节支架整体呈三棱柱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升标准节支架包括八个可拆卸组装的标准节支架杆件,组装后形成的所述顶升标准节支架整体呈直四棱柱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五中,钢网架正式顶升过程中,增设固定支撑装置,所述固定支撑装置包括固定绳索和紧固器,所述固定绳索的一端连接邻近所述钢网架的下弦球,所述固定绳索的另一端连接设定的目标顶升标准节支架,每顶升一级则目标顶升标准节支架下方的顶升标准节支架重新作为目标顶升标准节支架,在所述固定绳索靠近地面处设置紧固器,当所述钢网架处于顶升状态时,放松所述紧固器,当所述钢网架处于停止状态时,拉紧所述紧固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三中,所述顶升设备安装之前,先在地面顶升位置处设置混凝土基础,所述顶升设备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六:设置临时支撑体系,在所述顶升标准节支架与混凝土基础之间连接支撑钢管,增加所述钢网架和所述顶升设备的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七:卸载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所述钢网架验收合格后,将所述控制监测系统与顶升设备断开连接,并对每个所述顶升设备进行同步卸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包括:步骤一,拼装钢网架,在地面将钢网架的各个组成部分拼装成一个整体,形成钢网架。步骤二,设计顶升方案,根据钢网架的拼装规模,通过BIM模拟钢网架的顶升流程。步骤三,安装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根据顶升方案,选取与钢网架相对应的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并将顶升设备安装在地面预设的顶升位置,将控制监测系统邻近顶升设备设置,并且与顶升设备连接,用于控制顶升设备。步骤四,连接钢网架与顶升设备,根据顶升方案,将钢网架的多个上弦球作为多个顶升点,每个顶升点分别连接一台顶升设备;顶升设备包括液压千斤顶、顶升支座、顶升标准节支架、顶升支托,在每个上弦球正下方安装顶升支托,液压千斤顶通过顶升支托对上弦球进行顶升,顶升支座设置在液压千斤顶下方,在顶升支座上将第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围绕液压千斤顶进行组装。步骤五,正式顶升钢网架,通过控制监测系统控制顶升设备对钢网架进行逐级顶升,直至达到设计标高;在正式顶升过程中,通过控制监测系统对顶升设备进行监测。通过BIM设计顶升方案,模拟顶升流程,可以有效减少实际顶升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一步提高钢网架整体的顶升速度。顶升过程中,使用控制监测系统对顶升设备进行控制,对顶升全过程进行监测,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降低了成本。实时的监测也保证了整体施工的质量,同时为施工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施工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的正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一实施例中步骤五顶升过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一实施例中步骤五顶升过程中增加顶升标准节支架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一实施例中顶升标准节支架的另一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一实施例中顶升标准节支架的另一实施例的正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阅图1,为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S1:拼装钢网架,在地面将钢网架的各个组成部分拼装成一个整体,形成钢网架。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钢网架1为四角锥体式钢网架,包括若干上弦球101、连接相邻两个上弦球101的上弦杆102、若干下弦球103、连接相邻两个下弦球103的下弦杆104,以及连接上弦球101与下弦球103的斜腹杆105。
拼装钢网架1时,将地面清理干净并垫平,以保证钢网架1拼装完成后整体处于水平的状态。将钢网架1的各个组成部分按要求拼装到一起,拼装后形成四角锥体式的钢网架1。
钢网架1拼装完成后进行验收并保证合格。
步骤二S2:设计顶升方案,根据钢网架的拼装规模,通过BIM模拟钢网架的顶升流程。
其中,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信息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是将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过程进行信息化的技术。通过信息化、参数化的方式构建建筑模型,从而实现管理项目全生命周期历程、优化工程项目资源、缩减工程开支、提升工程施工效率等目的。
根据钢网架的拼装规模,通过BIM信息技术,设计所需的顶升设备的类型、数量及其安装位置;设计钢网架的顶升点的数量及位置;计算钢网架顶升过程中的数据;从而设计出一个完整的顶升方案,并对钢网架的顶升流程进行模拟,在模拟过程中观察钢网架顶升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数据误差,并及时修改、调整顶升方案。钢网架在正式顶升前进行模拟可以减少钢网架在正式顶升过程中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缩短了钢网架顶升的施工周期,降低了成本,并且提高了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步骤三S3:安装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根据顶升方案,选取与钢网架相对应的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并将顶升设备安装在地面预设的顶升位置,将控制监测系统邻近顶升设备设置,并且与顶升设备连接,用于控制顶升设备。
其中,根据步骤二S2中设计好的顶升方案,准备相应的施工设施,包括:顶升设备、控制监测系统、固定支撑装置、支撑钢管、混凝土基础等。
首先,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在顶升设备安装之前,先在地面预设的顶升位置处分别设置混凝土基础2,然后将准备好的多个顶升设备对应安装在混凝土基础2上方,混凝土基础2对顶升设备起到支撑的作用。
其次,将控制监测系统与多个顶升设备分别进行连接。控制监测系统可以控制顶升设备进行工作:控制顶升设备开始或停止顶升;控制监测系统还可以监测顶升设备,包括每个顶升设备的顶升高度、顶升速度、顶升压力等,据此判断顶升过程中钢网架的平衡性和受力分布情况,进而监测钢网架顶升的全过程,若出现异常问题,及时控制顶升设备停止工作,并进行纠正,有效提高了钢网架整体顶升的精确性,进一步提升了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使得钢网架的顶升更加安全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当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连接完成后,通过控制监测系统对顶升设备进行第一次试顶升,检测顶升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并对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进行调试,使得顶升设备与控制监测系统相互适配以满足钢网架的顶升要求,从而降低钢网架在正式顶升过程中出现问题的频率。
步骤四S4:结合图2、图4(图4未示出钢网架),连接钢网架1与顶升设备,根据顶升方案,将钢网架1的多个上弦球101作为多个顶升点,每个顶升点分别连接一台顶升设备;顶升设备包括液压千斤顶4、顶升支座3、顶升标准节支架5、顶升支托6,在每个上弦球101正下方安装顶升支托6,液压千斤顶4通过顶升支托6对上弦球101进行顶升,顶升支座3设置在液压千斤顶4下方,在顶升支座3上将第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围绕液压千斤顶4进行组装。
其中,顶升设备包括液压千斤顶4、顶升支座3、顶升标准节支架5和顶升支托6。
在本实施例中,液压千斤顶4为自锁式液压千斤顶,自锁式液压千斤顶包括液压油缸和液压活塞,液压油缸在外部通过油管与控制监测系统进行连接。使用自锁式液压千斤顶,可以保证在外部油管爆裂的情况下,对液压活塞维持锁死状态,防止顶升时顶升标准节支架5的下滑,进而引起钢网架1的整体失稳。自锁式液压千斤顶还可以调节顶升行程的大小,调节起升的吨位和行程,使用也极其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3,顶升支座3为20mm厚的钢板,钢板设置在混凝土基础2的上方,对液压千斤顶4起到支撑的作用。将钢板设置在液压千斤顶4下方,可以保证液压千斤顶4处于一个平面上,减少在高度方面的误差。
在本实施例中,顶升标准节支架5包括三个可拆卸组装的标准节支架杆件,每两个标准节支架杆件之间均使用钢销进行连接,组装后形成的顶升标准节支架5整体呈三棱柱形状。标准节支架杆件是型号为P219mm(口径)*10(材质)的无缝钢管。顶升标准节支架5的横截面形状呈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边长为0.624米(即每个无缝钢管的圆心到另一个无缝钢管圆心的直线距离为0.624米)。每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的高度可以为0.9米,也可以为1.2米;每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与下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之间采用螺栓进行连接。
如图6、图7所示,在某些实施例中,顶升标准节支架5包括八个可拆卸组装的标准节支架杆件,其中,四个为横向标准节支架杆件,其余四个为纵向标准节支架杆件,组装后形成的顶升标准节支架5整体呈直四棱柱形状。每两个标准节支架杆件之间均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标准节支架杆件是型号为P219mm(口径)*10(材质)的无缝钢管。顶升标准节支架5的横截面形状呈四方形。每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的高度可以为0.9米,也可以为1.2米;每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与下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之间采用螺栓进行连接。
如图7所示,当钢网架正式顶升时,当液压千斤顶4通过顶升支托6将第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顶升上去后,液压千斤顶4的液压活塞回落至第二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处。此时,结合图6,在第二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的横向标准节支架杆件下方通过螺栓安装两个顶升辅助架501,两个顶升辅助架501呈十字交叉型。继续顶升第二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时,液压千斤顶4的液压活塞可对两个顶升辅助架501的交叉处B进行顶升,从而将第二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顶升到指定位置处。依次循环,继续安装下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和顶升辅助架501并对钢网架进行顶升。
钢网架与顶升设备连接完成后,设置地平面为基准面,对钢网架进行手动预顶升。手动控制顶升设备对钢网架进行预顶升,使钢网架的上弦距离基准面的高度为1.1米(此时液压千斤顶的顶部距离基准面的高度为0.9米)。用水准仪测出钢网架各顶升点预顶升后距离基准面的高度,并计算出它们之间的高度差,控制高度差的范围在5毫米之内,并对各顶升点进行调整,使其均达到距离基准面为1.1米的高度,进一步保证了钢网架顶升的精确性。
钢网架手动预顶升后,设定基准高度,通过控制监测系统对顶升设备进行第二次试顶升。控制所有顶升设备同时顶升一个基准高度,测量钢网架各顶升点距离基准面的高度并计算出其与基准高度之间的误差。然后调整顶升设备使得顶升设备的安装位置处于基准面、调整各个顶升点使其距离基准面的高度均为基准高度。出现误差的原因是因为钢网架的底部设置有多个顶升设备,当地面高度不一致时,每一次顶升会导致钢网架的不同位置顶升的高度不一致;如果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就需要对顶升设备、混凝土基础2进行调整。通过第二次试顶升,可以再一次将钢网架整个顶升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缩小。
步骤五S5:正式顶升钢网架,通过控制监测系统控制顶升设备对钢网架进行逐级顶升,直至达到设计标高;在正式顶升过程中,通过控制监测系统对顶升设备进行监测。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监测系统包括位移传感器、液压泵站和计算机。位移传感器设置在液压千斤顶4上,并与计算机电连接。液压泵站具有油路电磁阀和油压表,液压泵站通过油管与液压千斤顶4连接,液压泵站还与计算机电连接。
钢网架顶升过程中,计算机通过感知液压千斤顶4上的位移传感器发出的信号,控制液压泵站的油路电磁阀开通或关闭,进而导致液压千斤顶4开始或停止顶升,从而达到控制钢网架逐级顶升的目的。
顶升时,液压千斤顶4通过工作产生一定的油压,油压通过油管传入液压泵站,计算机通过读取液压泵站的油压表上的油压,可以换算出顶升设备的顶升力值,通过顶升力值判断顶升设备所处的状态和钢网架所处的高度,从而对钢网架顶升的全过程进行监测,确保钢网架的各个顶升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控制监测系统通过对顶升设备的实时控制和对顶升全过程的监测,使钢网架各个位置保持同步且匀速的上升,不仅提升了钢网架整体的顶升速度,还进一步提高了顶升施工的质量,创造了更加安全的施工环境。
正式顶升开始,对钢网架进行逐级顶升。如图4、图5所示(钢网架未示出),顶升第一设定距离h1后停止顶升,通过控制监测系统对各顶升点距离基准面的高度进行统一校核并调整,将各顶升点之间距离基准面的高度差范围控制在5mm以内。然后再次顶升第二设定距离h2,使得h1+h2=L(L为液压千斤顶4的工作行程)。此时,钢网架完成了一级顶升,在第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的下方安装下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5。因此,液压千斤顶4的工作行程通常是等于顶升标准节支架5的高度。继续顶升第一设定距离h1,依次循环,直至钢网架顶升至设计标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定距离h1=500mm,第二设定距离h2=400mm,液压千斤顶4的工作行程L=h1+h2=900mm。
在钢网架正式顶升过程中,如图2、图3所示,增设固定支撑装置,固定支撑装置包括固定绳索8和紧固器(图未示),固定绳索8的一端连接邻近钢网架1的下弦球103,固定绳索8的另一端连接设定的目标顶升标准节支架5。每顶升一级则目标顶升标准节支架5下方的顶升标准节支架5重新作为目标顶升标准节支架5,在固定绳索8靠近地面处设置紧固器,当钢网架1处于顶升状态时,放松紧固器,当钢网架1处于停止状态时,拉紧紧固器。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绳索8为八根Ф18.5mm的钢丝绳,紧固器为手拉葫芦。顶升时,使用手拉葫芦将钢丝绳松动;停止顶升时,将钢丝绳的另一端从上一个目标顶升标准节支架5移到其下方的顶升标准节支架5上,使其下方的顶升标准节支架5成为新的目标顶升标准节支架5,然后使用手拉葫芦将钢丝绳拉紧。
增设固定支撑装置可以确保钢网架1在顶升过程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防止钢网架1顶升时发生水平位移。
在本实施例中,顶升时,顶升标准节支架5与钢网架1的下弦球103之间还连接有两根Ф48mm的支撑钢管7,以此来形成一个稳固的体系。
步骤六S6:设置临时支撑体系,如图3所示,在顶升标准节支架5与混凝土基础2之间连接支撑钢管7,增加钢网架1和顶升设备的稳固性。
其中,在步骤S5中,钢网架1顶升到达设计标高后,在顶升标准节支架5与混凝土基础2之间使用三根Ф48mm的支撑钢管7进行斜撑锚固连接,以增加整体抗风的稳固性。
步骤七S7:卸载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钢网架验收合格后,将控制监测系统与顶升设备断开连接,并对每个顶升设备进行同步卸载。
其中,钢网架顶升至设计标高后,对其进行验收,确保钢网架顶升的位置为设计的高度,并保证钢网架整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然后对多个顶升设备进行卸载,在多个顶升设备完全脱离钢网架之前,确保每个顶升设备卸载时保持同步且匀速,卸载高度也保持一致,使钢网架各个顶升点受力均匀。每卸载5厘米就停止,并对卸载点的水平高度进行统一,保证误差高度范围在5mm之内,确保下一次的正常卸载。每个顶升设备均脱离钢网架之后,再进行单独卸载。多个顶升设备均卸载完毕后,将其与控制监测系统之间的连接断开,完成全部卸载。
由此可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包括:步骤一,拼装钢网架,在地面将钢网架的各个组成部分拼装成一个整体,形成钢网架。步骤二,设计顶升方案,根据钢网架的拼装规模,通过BIM模拟钢网架的顶升流程。步骤三,安装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根据顶升方案,选取与钢网架相对应的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并将顶升设备安装在地面预设的顶升位置,将控制监测系统邻近顶升设备设置,并且与顶升设备连接,用于控制顶升设备。步骤四,连接钢网架与顶升设备,根据顶升方案,将钢网架的多个上弦球作为多个顶升点,每个顶升点分别连接一台顶升设备;顶升设备包括液压千斤顶、顶升支座、顶升标准节支架、顶升支托,在每个上弦球正下方安装顶升支托,液压千斤顶通过顶升支托对上弦球进行顶升,顶升支座设置在液压千斤顶下方,在顶升支座上将第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围绕液压千斤顶进行组装。步骤五,正式顶升钢网架,通过控制监测系统控制顶升设备对钢网架进行逐级顶升,直至达到设计标高;在正式顶升过程中,通过控制监测系统对顶升设备进行监测。通过BIM设计顶升方案,模拟顶升流程,可以有效减少实际顶升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一步提高钢网架整体的顶升速度。顶升过程中,使用控制监测系统对顶升设备进行控制,对顶升全过程进行监测,有效减少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降低了成本。实时的监测也保证了整体施工的质量,同时为施工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施工环境。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一,拼装钢网架,在地面将钢网架的各个组成部分拼装成一个整体,形成所述钢网架;
步骤二,设计顶升方案,根据所述钢网架的拼装规模,通过BIM模拟所述钢网架的顶升流程;
步骤三,安装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根据所述顶升方案,选取与钢网架相对应的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并将顶升设备安装在地面预设的顶升位置,将控制监测系统邻近所述顶升设备设置,并且与所述顶升设备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顶升设备;
步骤四,连接钢网架与顶升设备,根据所述顶升方案,将所述钢网架的多个上弦球作为多个顶升点,每个顶升点分别连接一台顶升设备;所述顶升设备包括液压千斤顶、顶升支座、顶升标准节支架、顶升支托,在每个所述上弦球正下方安装所述顶升支托,所述液压千斤顶通过所述顶升支托对所述上弦球进行顶升,所述顶升支座设置在所述液压千斤顶下方,在所述顶升支座上将第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围绕所述液压千斤顶进行组装;
步骤五,正式顶升钢网架,通过所述控制监测系统控制所述顶升设备对所述钢网架进行逐级顶升,直至达到设计标高;在正式顶升过程中,通过所述控制监测系统对顶升设备进行监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三中,所述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连接完成后,通过所述控制监测系统对所述顶升设备进行第一次试顶升,检测顶升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并调试,使得所述顶升设备与控制监测系统相互适配以满足顶升要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四中,钢网架与顶升设备连接完成后,以地平面为基准面,并设定基准高度,通过所述控制监测系统对所述顶升设备进行第二次试顶升,测量各所述顶升点距离所述基准面的高度并计算与所述基准高度之间的误差,调整顶升设备使得顶升设备的安装位置处于基准面、各个所述顶升点距离所述基准面的高度均为基准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五中,钢网架逐级顶升时,每顶升一级,在上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的下方安装下一节顶升标准节支架,每次顶升的高度为液压千斤顶的工作行程L;同时,在每一级顶升过程中,每次顶升第一设定距离h1后停止顶升,通过所述控制监测系统对各顶升点距离所述基准面的高度进行统一校核并调整,然后再次顶升第二设定距离h2,h1+h2=L;依次循环,直至所述钢网架顶升至设计标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标准节支架包括三个可拆卸组装的标准节支架杆件,组装后形成的所述顶升标准节支架整体呈三棱柱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标准节支架包括八个可拆卸组装的标准节支架杆件,组装后形成的所述顶升标准节支架整体呈直四棱柱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五中,钢网架正式顶升过程中,增设固定支撑装置,所述固定支撑装置包括固定绳索和紧固器,所述固定绳索的一端连接邻近所述钢网架的下弦球,所述固定绳索的另一端连接设定的目标顶升标准节支架,每顶升一级则目标顶升标准节支架下方的顶升标准节支架重新作为目标顶升标准节支架,在所述固定绳索靠近地面处设置紧固器,当所述钢网架处于顶升状态时,放松所述紧固器,当所述钢网架处于停止状态时,拉紧所述紧固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三中,所述顶升设备安装之前,先在地面顶升位置处设置混凝土基础,所述顶升设备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六:设置临时支撑体系,在所述顶升标准节支架与混凝土基础之间连接支撑钢管,增加所述钢网架和所述顶升设备的稳固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七:卸载顶升设备和控制监测系统,所述钢网架验收合格后,将所述控制监测系统与顶升设备断开连接,并对每个所述顶升设备进行同步卸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282187.4A CN117403784A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282187.4A CN117403784A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7403784A true CN117403784A (zh) | 2024-01-16 |
Family
ID=89493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282187.4A Pending CN117403784A (zh) | 2023-09-28 | 2023-09-28 | 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7403784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167065A (zh) * | 2024-05-13 | 2024-06-11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 基于bim的空间精确定位钢网架安装装置及施工方法 |
-
2023
- 2023-09-28 CN CN202311282187.4A patent/CN117403784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167065A (zh) * | 2024-05-13 | 2024-06-11 |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 | 基于bim的空间精确定位钢网架安装装置及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86669B (zh) | 一种大型空间异形曲面钢网架模块化快速建造方法 | |
CN101200916B (zh) | 一种预应力悬挂式建筑结构的施工方法 | |
CN111270852A (zh) | 一种钢筋混凝土筒仓穹顶新型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方法 | |
CN111809888A (zh) | 大跨度不规则桁架的施工方法 | |
CN115467421B (zh) | 一种复杂大跨钢屋盖吊装施工方法 | |
CN208668482U (zh) | 一种地基承载力检测装置 | |
CN111254803A (zh) | 一种三跨连续钢箱梁悬索桥的无索区线形控制方法 | |
CN205558306U (zh) | 一种大型钢结构连廊吊装提升架 | |
CN109898821B (zh) | 一种高空悬挑模板支撑架体的施工方法 | |
CN111980165A (zh) | 大跨度网架外扩拼装整体顶升施工方法 | |
CN117403784A (zh) | 一种大跨度钢网架整体顶升方法 | |
CN111980418A (zh) | 一种大型公用建筑工程张弦梁穹顶钢结构屋面吊装的施工方法 | |
CN114837341B (zh) | 张弦倒三角管桁架钢屋盖支撑系统 | |
CN211034860U (zh) | 钢结构网架液压提升施工作业装置 | |
CN111779274A (zh) | 一种大跨度不等高钢结构网架整体提升临时吊点施工方法 | |
CN113718958B (zh) | 钢木组合桁架结构及其搭建方法 | |
CN111620223B (zh) | 一种支座二次受力转换提升网架施工方法 | |
CN106639500A (zh) | 高风压下方形变截面多层平台烟囱一次滑模施工方法 | |
CN113737957A (zh) | 一种大跨度机库的施工方法 | |
CN211079936U (zh) | 一种新型装配式高抗剪贝雷托架 | |
CN116181079B (zh) | 重型钢桁架与大直径铝合金网壳结构整体提升装置及方法 | |
CN116657922A (zh) | 一种机库钢结构拼装施工工艺 | |
CN112112284A (zh) | 一种网架整体顶升施工方法 | |
CN111456454A (zh) | 钢网架施工方法 | |
CN113756504B (zh) | 一种带有阳角的直角铝合金网壳的施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