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58440B - 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泄漏处置方法及装置、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泄漏处置方法及装置、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858440B CN116858440B CN202311135668.2A CN202311135668A CN116858440B CN 116858440 B CN116858440 B CN 116858440B CN 202311135668 A CN202311135668 A CN 202311135668A CN 116858440 B CN116858440 B CN 1168584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concentration
- interlocking
- carbon dioxide
- detectio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4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7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7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956 nontoxicity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04—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泄漏处置方法及装置、处理系统,所述泄漏检测方法包括步骤:浓度检测装置实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判断气体浓度是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在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上述泄漏检测方法,通过联锁启动风机方式,既能够快速确定二氧化碳泄漏情况,也可以实现二氧化碳泄漏时的快速处理,保证二氧化碳储能厂区及时有效通风,保障储能系统安全性,消除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泄漏造成的人身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根据二氧化碳物化性质实现泄漏检测的领域,特别是涉及二氧化碳的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泄漏处置方法及装置、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电网深度调峰需求不断的增加以及大众能源节约意识不断增强,储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从规模等级,设备形态,技术水平,经济成本等多方面来看,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储能技术。但抽水蓄能技术需要足够水源,对地质环境存在要求;压缩空气储能则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积过大。
因此开发了基于二氧化碳循环的储能技术,其利用了二氧化碳工质粘度低、密度大、流动换热性强、无毒且不可燃的特性,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效率高、安全、投资成本低等优势。
然而,对于二氧化碳循环而言,动力设备动静部件间存在间隙,二氧化碳的泄漏难以避免;同时,二氧化碳循环储能厂区囤积大量液相及气相二氧化碳,相关区域遭受破坏或者发生异常状况时,其附近可能出现大量二氧化碳泄漏和积聚的情况,这无疑对周围环境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隐患,需要根据二氧化碳物化性质实现泄漏检测,以提升生产安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泄漏处置方法及装置、处理系统。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泄漏检测方法,其包括步骤:
S110,浓度检测装置实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
S130,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是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
S150,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
上述泄漏检测方法,通过联锁启动风机方式,既能够快速确定二氧化碳泄漏情况,也可以实现二氧化碳泄漏时的快速处理,保证二氧化碳储能厂区及时有效通风,保障储能系统安全性,消除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泄漏造成的人身安全隐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10中,浓度检测装置受控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定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或感应触发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或者,
步骤S110之后,所述泄漏检测方法还包括步骤:S120,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在第二预设时间后,未接收特定指令时,主动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其中,所述特定指令为所述联锁顺序中的前一执行位次的浓度检测装置所发送的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或者,
步骤S150之后,所述泄漏检测方法还包括步骤:S170,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并持续第一预设时间后,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联锁停运风机指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其包括:
第一传输模块,用于发送联锁启动指令;
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是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及
第一联锁模块,用于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停运模块,用于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并持续第一预设时间后,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发送联锁停运风机指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泄漏处置方法,其包括步骤:
S220,控制装置接收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执行送风机制;其中,所述送风机制包括:在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浓度检测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在区域的当前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
S250,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处于联锁顺序中的前一执行位次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执行所述送风机制。
上述泄漏处置方法,通过联锁启动方式实现有效送风,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二氧化碳泄漏的快速处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配合送风机制实现大量风机的配合运作,从而保证了二氧化碳储能厂区通风效果,有利于保障储能系统安全性,消除生产安全隐患,可应用于二氧化碳储能厂区泄漏的快速处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20之前,所述泄漏处置方法还包括步骤:S210,所述控制装置以触发方式或者定时发送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者,
所述送风机制还包括:在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浓度检测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按第一功率送风;且在所述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控制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按第二功率送风;或者,
步骤S220之后,所述泄漏处置方法还包括步骤:S230,发出报警信号;或者,
步骤S220之后,所述泄漏处置方法还包括步骤:S240,所述控制装置判断第一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是否处于送风状态,否则启动第一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或者,
步骤S250之后,所述泄漏处置方法还包括步骤:S260,所述控制装置接收任一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停运风机指令,停止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在的当前风机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泄漏控制的处理装置,其包括: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接收及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所对应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应用于设有储气库、主厂房、安全阀、灌注口及液态二氧化碳储罐的储能厂区,所述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包括:
第一处理组件,所述第一处理组件包括至少二个风机;
浓度检测装置,邻近所述储气库、所述主厂房、所述安全阀、所述灌注口及所述液态二氧化碳储罐设置,所述浓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联锁停运风机指令;及
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组件及所述浓度检测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按联锁顺序控制所述第一处理组件,启动或停止各所述第一处理组件。
上述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一方面通过浓度检测装置快速确定二氧化碳泄漏,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处理组件实现二氧化碳泄漏的快速处理,从而保证了二氧化碳储能厂区通风效果,有利于保障储能系统安全性,消除生产安全隐患,整体实现了二氧化碳储能厂区泄漏的快速处理。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且在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后,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低于第二预设阈值时发送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按联锁顺序逐组启动各所述风机及控制各所述风机的工作参数,还根据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按联锁顺序逐组停止各所述风机及调整各所述风机的工作参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还包括邻近所述灌注口、安全阀、排风阀设置的第二处理组件,所述第二处理组件包括至少二个风机;
各所述风机按位置分为至少二组;
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传输模块、第一检测模块、第一判断模块及第一联锁模块;其中,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是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所述第一联锁模块用于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二传输模块及第二执行模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模块用于接收及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所述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所对应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具有至少二级输出功率;或者,所述第一处理组件的风机数量根据所述储气库的容量设置为:
其中,α为安全系数,范围为1至1.5且根据需求设置,V为储气库的容量,T l 为规定的最大泄漏处理时间,Q为风机额定风量,f( )为向上取整函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检测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处置方法的步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检测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处置方法的步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布置方式水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风机布置方式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易泄漏点风机群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送风机制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易泄漏点浓度监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易泄漏点浓度监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易泄漏点联锁启动示意图。
图8为不布置风机时厂区泄漏600s时刻1m高度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图9为布置风机时厂区泄漏600s时刻1m高度二氧化碳体积分数。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应用示意图。
附图标记:101、厂区围墙;102、储气库;103、主厂房;104、液态二氧化碳储罐;200、风机;201、第一风机;202、第二风机;203、第三风机;204、第四风机;205、第五风机;206、第六风机;207、第七风机;208、第八风机;209、第九风机;301、储液单元;302、冷凝器;303、灌注口;304、安全阀;305、压缩机;306、蒸发器;307、过热器;308、透平机;309、储气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通风系统的效果直接影响厂区人民生命安全,本申请各实施例的目的是保证二氧化碳储能厂区通风效果,实现二氧化碳泄漏的快速处理对于保障储能系统安全性,消除生产安全隐患。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泄漏处置方法及装置、处理系统,具体地,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泄漏检测方法、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泄漏处置方法、用于泄漏控制的处理装置、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包括以下实施例的部分技术特征或全部技术特征。本申请各实施例通过在厂区内布置多台风机对泄漏的二氧化碳进行吹扫,可实现二氧化碳储能厂区泄漏的快速处理,消除了生产的安全隐患,提高了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实际运行中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泄漏检测方法,其包括步骤:S110,浓度检测装置实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S130,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是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S150,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这样的设计,通过联锁启动风机方式,既能够快速确定二氧化碳泄漏情况,也可以配合实现二氧化碳泄漏的快速处理,从而保证了二氧化碳储能厂区及时有效通风,保障储能系统安全性,消除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泄漏造成的人身安全隐患。
步骤S110中,浓度检测装置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浓度检测装置可直接购买获得,亦可自制获得,亦可采用市售浓度检测组件结合数据传输组件及/或感应组件例如传感器获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10中,浓度检测装置还可以受控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定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或感应触发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其中,浓度检测装置受控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即浓度检测装置收到检测信号例如其他浓度检测装置所发送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则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浓度检测装置定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包括每间隔5分钟、10分钟、30分钟或60分钟,就检测一次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浓度检测装置感应触发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即浓度检测装置通过感应组件例如传感器、气流计等,触发检测启动,则浓度检测装置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10之后,所述泄漏检测方法还包括步骤:S120,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在第二预设时间后,未接收特定指令时,主动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其中,所述特定指令为所述联锁顺序中的前一执行位次的浓度检测装置所发送的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可根据实际应用而设置或者调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预设时间包括5分钟、10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或240分钟等。这样的设计,构成了一个整体联动的检测环境,后一位次的浓度检测装置可以主动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而为了降低损耗,当后一位次的浓度检测装置接收特定指令时,则可以被动地启动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从而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步骤S130中,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是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判断逻辑可以在浓度检测装置端进行,亦可交由整体的控制端进行。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即为浓度的预设阈值,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可根据实际需求而设置或者调整。这样的设计,可以根据浓度检测装置所检测得到的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适当作出判定。
步骤S150中,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包括启动特定位置的风机、控制风机的输出功率及/或调整风机的输出角度,通常地,一个风机或者一个风机组通常被至少一个所述浓度检测装置联锁,当具有两个或以上所述浓度检测装置联锁同一个风机或者同一个风机组时,则涉及风机的输出角度优化问题,有必要根据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而调整风机的输出角度。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50中,发送链式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即以链锁方式逐一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前一浓度检测装置仅发送一个联锁启动风机指令予其后一浓度检测装置,依次传递;或者步骤S150中,发送星式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即以星散方式亦即一次从一个浓度检测装置对多个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这样的设计,通过联锁启动方式,快速启动相邻位置风机,有利于形成大量浓度检测装置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合理控制,快速确定二氧化碳泄漏,且根据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可以迅速确定泄漏的中心位置,这是传统技术所未能实现的。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50之后,所述泄漏检测方法还包括步骤:S160,持续第三预设时间后,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联锁停运风机指令。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可根据实际应用而设置或者调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预设时间包括20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或240分钟等。其中,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用于实现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即前一位次的浓度检测装置启动后一位次的浓度检测装置,从而在一地点异常时,实现一个片区的联锁检测,而且是只有检测出一地点异常时,才会在可能相关联的一个片区进行主动检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50或步骤S160之后,所述泄漏检测方法还包括步骤:S170,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并持续第一预设时间后,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联锁停运风机指令。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可根据实际应用而设置或者调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包括5分钟、10分钟、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或240分钟等。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预设时间小于等于所述第三预设时间。这样的设计,可以在配合实现二氧化碳泄漏的快速处理后,通过联锁停运风机指令实现整体的停止处理。
为确保这种应急措施的快速、精准响应,上述各实施例在具体应用中,可在各易泄漏点附近设置浓度监测装置,对浓度监测数据采集并送入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根据风机分布位置以及浓度监测分布位置设定自动联锁控制逻辑,当该区域浓度监测超出安全范围时,直接报警提醒生产人员,同时联锁启动同区域风机群。例如,当该区域浓度监测低于报警值持续5分钟后,联锁停运该区域风机。或者,当该区域浓度监测低于报警值持续10分钟后,联锁停运该区域风机。或者,当该区域浓度监测低于报警值持续20分钟或30分钟后,联锁停运该区域风机。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若泄漏点附近风机群联锁启动失败,自动联锁启动距离最近点风机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基于所述泄漏检测方法实现,即所述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具有实现所述泄漏检测方法的各步骤的功能模块;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其包括第一传输模块、第一检测模块、第一判断模块及第一联锁模块;其中,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是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第一联锁模块用于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模块用于接收及/或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漏检测方法基于所述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实现,亦即所述泄漏检测方法采用所述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实现,亦即所述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具有实现所述泄漏检测方法的各步骤的功能模块。所述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亦可简称为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一停运模块,用于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并持续第一预设时间后,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发送联锁停运风机指令。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用于控制后一位次的处理装置例如风机组,停止送风;及/或,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用于提示后一位次的浓度检测装置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模块继续发送联锁停运风机指令。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在误报或者恢复正常后顺序停止浓度检测或者停止风机。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的执行顺序与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的执行顺序相反,例如对于第一浓度检测装置至第十浓度检测装置,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顺序从第一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至第十浓度检测装置,即联锁顺序为从第一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至第十浓度检测装置;而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则顺序从第十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至第一浓度检测装置,即联锁顺序为从第十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至第一浓度检测装置。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还包括自启动模块,所述自启动模块用于在第二预设时间后,未接收特定指令时,主动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其中,所述特定指令为所述联锁顺序中的前一执行位次的浓度检测装置所发送的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泄漏处置方法,其包括步骤:S220,控制装置接收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执行送风机制;其中,所述送风机制包括: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在区域的当前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S250,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处于联锁顺序中的前一执行位次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执行所述送风机制。上述泄漏处置方法,通过联锁启动风机方式实现有效送风,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二氧化碳泄漏的快速处理,另一方面有利于配合送风机制实现大量风机的配合运作,从而保证了二氧化碳储能厂区通风效果,有利于保障储能系统安全性,消除生产安全隐患,可应用于二氧化碳储能厂区泄漏的快速处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漏处置方法基于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检测方法实现,亦即所述泄漏处置方法包括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检测方法的部分步骤或者全部步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20之前,所述泄漏处置方法还包括步骤:S210,所述控制装置以触发方式或者定时发送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即,所述泄漏处置方法包括步骤:S210,所述控制装置以触发方式或者定时发送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S220,控制装置接收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执行送风机制;其中,所述送风机制包括: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在区域的当前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S250,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处于联锁顺序中的前一执行位次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执行所述送风机制;进一步地,前一位次CO2浓度高,但连起风机失败时,连起后一位次风机;或者,前一位次CO2浓度高但是连起风机组失败时,连起后一位次的风机组。进一步地,每个易泄漏点,可以设置一个浓度检测装置或者一组浓度检测装置,而浓度检测装置所在区域作为所述易泄漏点,可以设置一个、两个或更多数量的风机,作为一个风机组,亦可称为风机群。亦即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在区域设有一个风机组。这样的设计,可以通过联锁顺序控制某一检测位置所对应的联锁检测范围。
本申请的控制逻辑可根据泄漏点浓度大小将同一区域风机群分成两级或以上梯队,浓度仅达到第一级报警程度时,第一梯度风机启动执行紧急指令,达到第二级报警程度时,第二梯度风机群再启动执行指令。所有梯队风机群设置启动失败备用循环回路,任一梯度风机群启动失败将会顺延启动下一备用风机群。风机群备用顺序根据某一定点开始由近到远排序。步骤S220中,控制装置接收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执行送风机制;其中,所述送风机制包括: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在区域的当前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机制还包括: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按第一功率送风;且在所述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控制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按第二功率送风。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送风机制还包括: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启动各风机组的全部风机,按第二功率送风;或者,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三预设阈值时,启动各风机组的全部风机,按第二功率或者最大功率送风。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及/或第三预设阈值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或者调整即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预设阈值、第二预设阈值、第三预设阈值顺序增大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功率小于第二功率。这样的设计,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设置所述送风机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20之后,所述泄漏处置方法还包括步骤:S230,发出报警信号。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出音频的报警信号,以通过喇叭输出;或者发出数据流的报警信号,以推送给特定用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20之后,所述泄漏处置方法还包括步骤:S240,所述控制装置判断第一风机组是否至少一个风机处于送风状态;如果第一风机组都不在送风状态,则启动第一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判断第一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是否处于送风状态,否则启动第一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40中,所述浓度检测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按第一功率送风;且在所述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控制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按第二功率送风。或者,步骤S240中,所述浓度检测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各风机组的一个风机,按第一功率送风;且在所述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控制各风机组的全部风机,按第二功率送风。或者,步骤S240中,所述浓度检测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对应的风机组的一个风机,按第一功率送风;且在所述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控制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对应的风机组的全部风机,按第二功率送风。这样的设计,可以根据送风机制及预设置的安全需求,灵活控制风机组的风机输出,以达到二氧化碳泄漏快速处理的效果,从而保证了二氧化碳储能厂区通风效果,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步骤S250中,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处于联锁顺序中的前一执行位次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执行所述送风机制。无论是何种联锁方式,前一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者联锁停运风机指令给后一浓度检测装置,或者前一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者联锁停运风机指令给后面多个浓度检测装置;亦即前一执行位次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者联锁停运风机指令给后一执行位次浓度检测装置。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无论是何种联锁方式,所有的浓度检测装置仅收到一次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者仅收到一次联锁停运风机指令;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根据联锁顺序进行溯源追踪及有序管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50之后,所述泄漏处置方法还包括步骤:S260,所述控制装置接收任一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停运风机指令,停止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在的当前风机组,向其他浓度检测装置发送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这样的设计,可以有序地停止风机,亦可有序地停止浓度检测。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60中,仅当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处的区域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即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并持续一定时间,且未收到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即未收到前一区域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亦即前一区域没有继续向本区域发送启动指令时,停止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在区域的风机组。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停止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在区域的风机组,即并非任意浓度检测装置都能停本区域风机,例如一个相对大区域两端风机的启停就不会受到彼此的影响。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对于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所述控制装置优先执行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即对于任意位置或者区域的风机或风机组,当同时存在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及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时,优先执行联锁启动风机指令,亦即所述控制装置采用启动优先原则控制各风机,启动优先原则旨在解决任何情形下产生的启停指令同时存在的可能,避免风机不起或早停。例如某区域浓度高但风机组故障时启动下一组风机,而下一组风机所在区域浓度不高的情形,此时下一组风机仍需被启动。任何时候,当风机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与联锁停止指令同时存在时,启动优先,即忽略停指令,以确保二氧化碳泄漏时的快速处理,保证二氧化碳储能厂区及时有效通风,从而保障了储能系统安全性,消除了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泄漏造成的人身安全隐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泄漏控制的处理装置,具有实现所述泄漏处置方法的各步骤的功能模块,即所述用于泄漏控制的处理装置应用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处置方法,亦即所述用于泄漏控制的处理装置基于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处置方法实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泄漏控制的处理装置,其包括第二传输模块及第二执行模块;所述第二传输模块用于接收及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所述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所对应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其余实施例以此类推,不做赘述。
一个具体应用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风机200均布置于厂区围墙101内,风机200与厂区主要设备的间距为2米至5米。具体而言,储气库102是气态二氧化碳主要存储及易泄漏部件,储气库102的长边侧各布置2台风机200,图示储气库102下方分别为第一风机201及第二风机202,上方分别为第四风机204及第五风机205,储气库102短边侧各布置1台风机200,左方为第六风机206,右方为第三风机203。所述风机按储气库102长边中轴对称布置,长边侧2台风机之间的间距为储气库102长边尺寸的40%-60%;短边侧第六风机206及第三风机203布置于短边中轴线上。液态二氧化碳储罐104作为另一主要二氧化碳存储设备,左右两侧分别布置第七风机207及第八风机208,第七风机207及第八风机208位于液态二氧化碳储罐104中轴线上。主厂房103下方布置第九风机209,第九风机209位于主厂房103通风口外侧。
结合图2所示,对于所有风机200,其风机主体初始布置方式与地面垂直,风机吸入口距离地面0.7m至1.2m,风机直径为0.5m-0.7m,风机高度为1.5m至2.5m,风机风量为25000m3/h至45000m3/h,风机可以调整自身与地面夹角,风机与地面夹角的变化范围为45°至135°。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风机吸入口距地面0.9m,直径为0.64m,风机高度为2m,风机风量为30000m3/h。
当二氧化碳储能厂区发生泄漏时,根据泄漏浓度及位置进行判断,当存在局部泄漏且泄漏浓度较低时,打开距离泄漏位置最近的一个或多个风机200,使风机200垂直向上喷射,或以一定角度向厂区围墙101外侧进行喷射;当存在全局泄漏或泄漏浓度较高时,打开所有风机200,使风机200垂直向上喷射,或以一定角度向厂区围墙101外侧进行喷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厂区围墙101内根据易泄漏点的位置邻近设有多个风机群,假设有N个易泄漏点,则共设置N个风机群,各所述风机群顺序联锁。
各个易泄漏点的风机群控制逻辑即送风机制如图4所示,根据浓度判断梯级要求,满足一级例如所述浓度检测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按第一梯级执行指令,启动第一梯级风机执行单元;满足二级例如所述浓度检测装置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则按第二梯级执行指令,启动第二梯级风机执行单元;以此类推,实现联锁控制。
第一易泄漏点的第一梯级风机执行单元执行失败时,则直接启动第一易泄漏点的第二梯级风机执行单元;第一易泄漏点的第二泄漏风机群执行失败时,则直接启动第二易泄漏点的第一梯级风机执行单元;以此类推,第N易泄漏点的第二泄漏风机群执行失败时,则直接启动第一易泄漏点的第一梯级风机执行单元。
第一易泄漏点浓度监测如图5所示,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例如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监测结果为高,发出报警信号;开始在第一梯队执行风机,第一梯队风机启动,启动成功则工作一段时间,到达延时例如第一预设时间后或第二预设时间后,第一梯队风机停运;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即浓度第一高报警值消失,并持续第一预设时间后,如果第一梯队风机处于工作状态亦即送风状态,则同样地控制第一梯队风机停运。
如果第一梯队风机启动失败,则直接启动第二梯队风机,并工作一段时间,到达延时例如第一预设时间后或第二预设时间后,第二梯队风机停运。
如果第二梯队风机也启动失败,则处于A1节点,此时继续启动其他易泄漏点例如下一易泄漏点亦即第二易泄漏点的第一梯队风机,以此类推。
当处于A2节点时,即从他处例如第N易泄漏点收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则直接启动第一梯队风机,并工作一段时间,到达延时例如第一预设时间后或第二预设时间后,第一梯队风机停运。
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例如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监测结果为超高,发出超高报警信号;开始在第二梯队执行风机,第二梯队风机启动,启动成功则工作一段时间,到达延时例如第一预设时间后或第二预设时间后,第二梯队风机停运;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第二预设阈值,即浓度第二高报警值消失,并持续第一预设时间后,如果第二梯队风机处于工作状态亦即送风状态,则同样地控制第二梯队风机停运。
第二易泄漏点浓度监测如图6所示,基本与第一易泄漏点浓度监测相似,只是第二易泄漏点处于A2节点时,是从第一易泄漏点的A1节点直接启动第一梯队风机,并工作一段时间,到达延时例如第一预设时间后或第二预设时间后,第一梯队风机停运。第二易泄漏点处于A1节点时,则继续启动其他易泄漏点例如下一易泄漏点亦即第三易泄漏点的第一梯队风机,以此类推。
第一易泄漏点至第N易泄漏点的链式联锁启动如图7所示,第N易泄漏点的A1节点直连第一易泄漏点的A2节点。
初始状态为厂区围墙101内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99.5%时,没有风机的状况下,600s时刻1m高度截面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如图8所示;而采用本申请所述泄漏处置方法的风机工作的状况下,600s时刻1m高度截面二氧化碳浓度分布如图9所示。对比图8及图9,可以清楚看出,本申请所述泄漏处置方法可以实现二氧化碳储能厂区泄漏的快速处理,有效减少厂区二氧化碳浓度,保障厂区工作人员生命安全,提高厂区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应用于设有储气库、主厂房、安全阀、灌注口及液态二氧化碳储罐的储能厂区,所述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包括第一处理组件、浓度检测装置及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处理组件包括至少二个风机;所述浓度检测装置邻近所述储气库、所述主厂房、所述安全阀、所述灌注口及所述液态二氧化碳储罐设置,所述浓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发送相应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组件及所述浓度检测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按联锁顺序控制所述第一处理组件,启动或停止各所述第一处理组件。上述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一方面通过浓度检测装置快速确定二氧化碳泄漏,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处理组件实现二氧化碳泄漏的快速处理,从而保证了二氧化碳储能厂区通风效果,有利于保障储能系统安全性,消除生产安全隐患,整体实现了二氧化碳储能厂区泄漏的快速处理。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且在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后,在所述二氧化碳浓度低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持续一段时间例如第一预设时间时发送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控制装置接收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执行送风机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按联锁顺序逐组启动各所述风机及控制各所述风机的工作参数,还根据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按联锁顺序逐组停止各所述风机及调整各所述风机的工作参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还包括邻近所述灌注口、安全阀、排风阀设置的第二处理组件,所述第二处理组件包括至少二个风机;各所述风机按位置分为至少二风机组即各所述风机按位置分为至少二组;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传输模块、第一检测模块、第一判断模块及第一联锁模块;其中,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是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所述第一联锁模块用于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二传输模块及第二执行模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模块用于接收及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所述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所对应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浓度检测装置为任一实施例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即所述用于泄漏检测的浓度检测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为任一实施例所述用于泄漏控制的处理装置。
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具有至少二级输出功率;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处理组件的风机数量根据所述储气库的容量设置为:
其中,α为安全系数,范围为1至1.5且根据需求设置,V为储气库的容量,T l 为规定的最大泄漏处理时间,Q为风机额定风量,f( )为向上取整函数。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合理地设置第一处理组件的风机数量,在保证泄漏检测效果的前提下,降低风机数量,不仅有利于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降低能耗。
一个具体应用的实施例如图10所示,所述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应用于设有储气库309、主厂房、安全阀304、灌注口303及液态二氧化碳储罐的储能厂区,其中,主厂房未示出,液态二氧化碳储罐即为储液单元301;
储气库309分别连通灌注口303、透平机308及压缩机305,且储气库309与灌注口303之间、储气库309与透平机308之间、储气库309与压缩机305之间,分别设有风机200。
储气库309经透平机308顺序连通蒸发器306及冷凝器302的一端,根据位置分布设有多个风机200;透平机308与蒸发器306之间设有安全阀304,蒸发器306及冷凝器302亦分别连接有安全阀304。
储气库309经压缩机305连通冷凝器302的另一端,同样地,根据位置分布设有多个风机200,且压缩机305与冷凝器302之间设有安全阀304。
浓度检测装置邻近所述储气库309、所述安全阀304、所述灌注口303及所述储液单元301设置。对于具有所述主厂房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亦邻近所述主厂房设有所述浓度检测装置。
本实施例中,储气库309与压缩机305之间、压缩机305与冷凝器302之间、冷凝器302与储液单元301之间、储液单元301与蒸发器306之间、蒸发器306与透平机308之间、透平机308与储气库309之间,于连接管路均设有阀门,且邻近阀门处均设有风机200,且在邻近灌注口303及安全阀304处都分别设有风机20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检测方法的步骤,或者实现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处置方法的步骤。所述电子设备亦可称为设备或者电控设备,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所述泄漏检测方法的步骤,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所述泄漏处置方法的步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检测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任一实施例所述泄漏处置方法的步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泄漏处置方法及装置、处理系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9)
1.一种泄漏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S110,每个易泄漏点设置一个浓度检测装置或者一组浓度检测装置,还设置一个风机组,用于通过联锁顺序控制某一检测位置所对应的联锁检测范围;并且各个易泄漏点的浓度检测装置和风机组的组合按链式联锁顺序启动;浓度检测装置实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
S120,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在第二预设时间后,未接收特定指令时,主动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其中,所述特定指令为联锁顺序中的前一执行位次的浓度检测装置所发送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联锁停运风机指令;
S130,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是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
S150,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
S160,持续第三预设时间后,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联锁停运风机指令;
S170,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低于第一预设阈值并持续第一预设时间后,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发送联锁停运风机指令;其中,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的执行顺序与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的执行顺序相反;
S220,控制装置接收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执行送风机制;其中,所述送风机制包括: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在区域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开始送风;所述送风机制还包括: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相应所述浓度检测装置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按第一功率送风;且在所述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二浓度阈值时,控制相应所述浓度检测装置的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按第二功率送风;
S250,所述控制装置接收处于联锁顺序中的前一执行位次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执行所述送风机制;
S260,所述控制装置接收本区域浓度检测装置的联锁停运风机指令,仅当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处的区域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未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并持续一定时间,且未收到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时,停止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所在区域的风机组;其中,对于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所述控制装置优先执行联锁启动风机指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泄漏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20之前,所述泄漏处置方法还包括步骤:S210,所述控制装置以触发方式或者定时发送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泄漏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20之后,所述泄漏处置方法还包括步骤:S230,发出报警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泄漏处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20之后,所述泄漏处置方法还包括步骤:S240,所述控制装置判断第一风机组是否至少一个风机处于送风状态;如果第一风机组都不在送风状态,则启动第一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
5.一种用于泄漏控制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基于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泄漏处置方法实现,所述用于泄漏控制的处理装置包括:
第二传输模块,用于接收及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
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在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所对应风机组的至少一个风机送风。
6.一种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设有储气库、主厂房、安全阀、灌注口及液态二氧化碳储罐的储能厂区,所述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包括:
第一处理组件,所述第一处理组件包括至少二个风机,所述风机具有至少二级输出功率;
浓度检测装置,邻近所述储气库、所述主厂房、所述安全阀、所述灌注口及所述液态二氧化碳储罐设置,所述浓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发送相应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联锁停运风机指令;及
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处理组件及所述浓度检测装置连接,用于根据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或所述联锁停运风机指令,按联锁顺序控制所述第一处理组件,启动或停止各所述第一处理组件;其中,所述控制装置为权利要求5所述用于泄漏控制的处理装置;
并且,所述第一处理组件的风机数量根据所述储气库的容量设置为:
其中,α为安全系数,范围为1至1.5且根据需求设置,V为储气库的容量,T l 为规定的最大泄漏处理时间,Q为风机额定风量,f( )为向上取整函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二氧化碳泄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邻近所述灌注口、安全阀、排风阀设置的第二处理组件,所述第二处理组件包括至少二个风机;
各所述风机按位置分为至少二风机组;
所述浓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传输模块、第一检测模块、第一判断模块及第一联锁模块;其中,所述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实时检测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浓度是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所述第一联锁模块用于在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通过所述第一传输模块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二传输模块及第二执行模块;其中,所述第二传输模块用于接收及发送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所述第二执行模块用于在所述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二氧化碳气体浓度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启动所述联锁启动风机指令所对应的风机组的第二梯队风机送风。
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泄漏处置方法的步骤。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泄漏处置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135668.2A CN116858440B (zh) | 2023-09-05 | 2023-09-05 | 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泄漏处置方法及装置、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11135668.2A CN116858440B (zh) | 2023-09-05 | 2023-09-05 | 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泄漏处置方法及装置、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58440A CN116858440A (zh) | 2023-10-10 |
CN116858440B true CN116858440B (zh) | 2023-12-08 |
Family
ID=882194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1135668.2A Active CN116858440B (zh) | 2023-09-05 | 2023-09-05 | 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泄漏处置方法及装置、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858440B (zh)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65504A (ja) * | 2007-04-19 | 2008-11-06 | Toyota Boshoku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02966586A (zh) * | 2012-11-30 | 2013-03-13 |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核电站通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4132437A (zh) * | 2014-08-14 | 2014-11-05 | 上海嘉成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股份公司 | 空气净化系统的进风机构及控制方法 |
CN106183708A (zh) * | 2016-07-12 | 2016-12-07 | 上海爱斯达克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车厢内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298995A (zh) * | 2019-06-26 | 2019-10-01 | 长春融成智能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有害气体泄漏监控系统及泄漏类型的判别方法 |
CN110349375A (zh) * | 2019-08-19 | 2019-10-18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sf6电气设备气体泄漏报警系统 |
CN111174256A (zh) * | 2020-01-20 | 2020-05-19 | 宁波舜韵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吸油烟机 |
CN111780335A (zh) * | 2020-06-01 | 2020-10-16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系统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
US11125457B1 (en) * | 2020-07-16 | 2021-09-21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Refrigerant leak sensor and mitigation device and methods |
CN215508264U (zh) * | 2021-05-24 | 2022-01-14 |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联通式排风系统 |
CN115388022A (zh) * | 2022-08-24 | 2022-11-25 | 百穰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风机设备和储能工质泄露处理方法及系统 |
-
2023
- 2023-09-05 CN CN202311135668.2A patent/CN1168584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265504A (ja) * | 2007-04-19 | 2008-11-06 | Toyota Boshoku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02966586A (zh) * | 2012-11-30 | 2013-03-13 |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核电站通风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4132437A (zh) * | 2014-08-14 | 2014-11-05 | 上海嘉成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系统股份公司 | 空气净化系统的进风机构及控制方法 |
CN106183708A (zh) * | 2016-07-12 | 2016-12-07 | 上海爱斯达克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车厢内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0298995A (zh) * | 2019-06-26 | 2019-10-01 | 长春融成智能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有害气体泄漏监控系统及泄漏类型的判别方法 |
CN110349375A (zh) * | 2019-08-19 | 2019-10-18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sf6电气设备气体泄漏报警系统 |
CN111174256A (zh) * | 2020-01-20 | 2020-05-19 | 宁波舜韵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吸油烟机 |
CN111780335A (zh) * | 2020-06-01 | 2020-10-16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风系统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
US11125457B1 (en) * | 2020-07-16 | 2021-09-21 | Emerson Climate Technologies, Inc. | Refrigerant leak sensor and mitigation device and methods |
CN215508264U (zh) * | 2021-05-24 | 2022-01-14 | 深圳中广核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联通式排风系统 |
CN115388022A (zh) * | 2022-08-24 | 2022-11-25 | 百穰新能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风机设备和储能工质泄露处理方法及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858440A (zh) | 2023-10-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90311B (zh) | 针对高温服务器的空调制冷方法、系统和装置 | |
CN108266876A (zh) | 电控盒、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116858440B (zh) | 泄漏检测方法及装置、泄漏处置方法及装置、处理系统 | |
CN110686356A (zh) | 一种防止空调频繁停机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 | |
CN110398116A (zh) | 一种工艺设备冷却水循环系统 | |
JP4301238B2 (ja) | 冷水循環システム | |
JP2009063290A (ja) | 冷水循環システム | |
CN206294061U (zh) | 水冷系统及变流器系统 | |
CN115711454B (zh) | 空调控制方法、空调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JP2009115452A (ja) | 冷水循環システム | |
JP2009115452A5 (zh) | ||
CN214628248U (zh) | 一种粮仓调控储粮系统 | |
JP4569661B2 (ja) | 冷水循環システム | |
JP2008180504A (ja) | 冷水循環システム | |
CN214172408U (zh) | 加湿器以及空调 | |
JP3855903B2 (ja) |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CN117173863A (zh) | 一种液冷管路故障的处理方法及终端 | |
CN110793155B (zh) | 发电厂空调闭式冷冻水系统的ph值自动调节及报警装置 | |
JP2005129459A (ja)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
CN206817834U (zh) | 一种储粮仓空调智能化控制管理设备 | |
CN103573282A (zh) | 二氧化碳/氮的液气状态转换器及转换系统 | |
CN215050437U (zh) | 一种高炉密闭循环水系统及应急供水装置 | |
CN207135570U (zh) | 气调保鲜库用止漏系统 | |
CN114198866B (zh) | 多联机除霜控制方法和多联机 | |
CN117365613A (zh) | 矿井空调控制方法、矿井空调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