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22221B - 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22221B
CN116822221B CN202310799223.8A CN202310799223A CN116822221B CN 116822221 B CN116822221 B CN 116822221B CN 202310799223 A CN202310799223 A CN 202310799223A CN 116822221 B CN116822221 B CN 1168222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asion potential
line segment
potential
rock mass
inva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9922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822221A (zh
Inventor
樊火
欧阳朝军
何思明
陈晓清
苏立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IMHE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IMHE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IMHE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IMHE of CAS
Priority to CN20231079922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8222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6822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22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822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222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 Excavating Of Shafts 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使用软件建立离散岩块的初始几何模型,并计算指定参数;S2、根据初始几何模型和指定参数判断接触类型;S3、对不同接触类型的离散岩块,基于接触重叠域计算相互侵入势;S4、根据相互侵入势计算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S5、根据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得到外部荷载作用在相互接触的岩块上的接触力,完成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本发明比以往的分布式接触力模型具有更加严格的几何学基础,其计算相互侵入势与岩块的形状和岩块的形心无关。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质数值计算方法与模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在离散岩块稳定性分析与运动演化数值模拟中,由几何关系,二维岩块之间的接触可分为“凸凸接触”、“凹凸接触”、“凸边接触”和“边边接触”等四类。岩块间接触力的计算在数值模拟中非常重要。目前,主要采用集中式接触力模型和分布式接触力模型。当采用集中式接触力模型时,由于“凸凸接触”类似于“针尖对针尖”的接触,具有不稳定性。为保证数值模拟的顺利进行需要将“凸凸接触”转换为“凸边接触”;但是,如何合理地完成该转换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公认的解决方案,而分布式接触力模型可以规避这个棘手的问题。
由于岩块之间的接触总是出现在它们边界附近的局部区域,与岩块的形状、大小、姿态和形心位置等无关。但是,以往的分布式接触力模型具有岩块的形状和形心位置等依耐性,并且,当两个相互接触的岩块的尺寸相差较大时,即使接触重叠域的几何形状完全相同也可能计算出不同的接触力,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需要发展跟合理的分布式接触力模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求解岩块间接触力需要依赖岩块的形状和形心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使用软件建立离散岩块的初始几何模型,并计算指定参数;
S2、根据初始几何模型和指定参数判断接触类型;
S3、对不同接触类型的离散岩块,基于接触重叠域计算相互侵入势;
S4、根据相互侵入势计算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
S5、根据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得到外部荷载作用在相互接触的岩块上的接触力,完成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
进一步地:当岩块1上凸角V1与岩块2上凸角V2之间的距离d<2d0时,凸角V1与凸角V2构成凸凸接触;
当岩块1上凹角V1与岩块2上凸角V2之间的距离d<2d0时,凹角V1与凸角V2构成凹凸接触;
当岩块1上凸角V1与岩块2上某条边之间的距离d<2d0时,凸角V1与这条边构成凸边接触;
当岩块1上某条边与岩块2上另一条边近似平行,且它们之间的距离d1<2d0时,这两条边构成边边接触;
其中,d0为距离阈值。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两岩块接触时,基于接触重叠域的相互侵入势分为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
第一侵入势为岩块1侵入到岩块2之中,岩块2对岩块1的“抵抗”,其定义在岩块1上;
第二侵入势为岩块2侵入到岩块1之中,岩块1对岩块2的“抵抗”,其定义在岩块2上。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当接触类型为凸凸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01、找到构成两凸角的四条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02、测量岩块1上凸角V1到岩块2上凸角V2的两条边的距离d11和d12
S303、根据d11和d12计算凸角V1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04、根据和/>得到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S305、测量岩块2上凸角V2到岩块1上凸角V1的两条边的距离d21和d22
S306、根据d21和d22计算凸角V2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07、根据和/>得到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当接触类型为凹凸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11、找到构成凹角和凸角的四条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12、测量岩块1上凹角V1到岩块2上凸角V2的两条边的距离d11和d12
S313、根据d11和d12计算凹角V1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14、根据和/>得到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S315、测量岩块2上凸角V2到岩块1上凹角V1的两条边的距离d21和d22
S316、根据d21和d22计算凸角V2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17、根据和/>得到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当接触类型为凸边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21、找到构成岩块1上凸角的两条边与岩块2上接触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22、测量岩块1上凸角V1到岩块2上接触边的距离d1
S323、根据d1计算凸角V1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24、根据和/>得到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S325、测量岩块2上线段AB的中点M到凸角V1上两条边的三条边的距离d21和d22
S326、根据d21和d22计算线段AB的中点M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27、根据和/>得到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当接触类型为边边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31、找到构成岩块1与岩块2上相关四条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32、测量岩块1上接触边的端点C到岩块2上接触边距离d1C
S333、根据d1C计算端点C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34、测量岩块1上接触边的端点D到岩块2上接触边距离d1D
S335、根据d1D计算端点D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36、根据和/>得到线段AC上的第一侵入势/>线段AD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CD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C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AD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CD上的第一侵入势/>呈线性分布;
S337、测量岩块2上线段AB的中点M到岩块1上端点C和端点D的三条边的距离d21、d22和d23
S338、根据d21、d22和d23计算线段AB的中点M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39、根据和/>得到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呈线性分布;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呈线性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包括以下分步骤:
S41、根据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计算起点为A、终点为B的有向线段AB上任意一点Q的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其中,为Q的第一侵入势,/>为Q的第二侵入势,a=|AQ|/|AB|,为点Q在线段AB上的位置参数;
S42、计算Q的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接触力和第二法向接触力,其公式如下:
其中,dfn1为Q点处的第一法向接触力,dfn2为Q点处的第二法向接触力,pn为法向接触弹簧值;
S43、根据Q点处的第一法向接触力和第二法向接触力,计算整条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一、二法向接触力,其公式如下:
fn1=∫ABdfn1
fn2=∫ABdfn2
其中,fn1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接触力,fn2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二法向接触力;
S44、根据fn1和fn2,得到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切向接触力和第二切向接触力,其公式如下:
fs1=μfn1
fs2=μfn2
其中,fs1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切向接触力,fs2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二切向接触力,μ为摩擦系数;
S45、根据有向线段AB的中点M的瞬时速度,得到作用在岩块2上的切向接触力的方向sign2,其表示式如下:
其中,+表示从A点指向B点;-表示从B点指向A点;和/>分别表示岩块1和岩块2上的M点的瞬时速度在有向线段AB上的投影。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5外部荷载作用在相互接触的岩块上的接触力包括:
作用在岩块1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一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和切向接触力、作用在岩块2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一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和切向接触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岩块2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二法向和切向接触力以及作用在岩块1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二法向和切向接触力的反作用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比现有的分布式接触力模型具有更加严格的几何学基础,其相互侵入势与岩块的形状和岩块的形心无关;
2.相互侵入势具有彻底的局部性质,当且仅当接触重叠域几何全等时,由相互侵入势计算的接触力才相同。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二维岩块间的四种接触类型。
图3为凸凸接触的第一、二侵入势示意图。
图4为凹凸接触的第一、二侵入势示意图。
图5为凸边接触的第一、二侵入势示意图。
图6为边边接触的第一、二侵入势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由侵入势导致的法向接触力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切向接触力方向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具体应用实例1提供的岩块斜面滑动验证算例的几何模型。
图10为本发明具体应用实例1提供的滑动岩块形心距离随时间变化的数值解和解析解对比图。
图11为本发明具体应用实例2提供的岩块倾倒失稳运动演化算例的几何模型。
图12为本发明具体应用实例2提供的岩块倾倒失稳运动演化算例的计算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但应该清楚,本发明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的范围,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发明构思的发明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使用软件建立离散岩块的初始几何模型,并计算指定参数;
S2、根据初始几何模型和指定参数判断接触类型;
S3、对不同接触类型的离散岩块,基于接触重叠域计算相互侵入势;
两岩块接触时,基于接触重叠域的相互侵入势分为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
第一侵入势为岩块1侵入到岩块2之中,岩块2对岩块1的“抵抗”,其定义在岩块1上;
第二侵入势为岩块2侵入到岩块1之中,岩块1对岩块2的“抵抗”,其定义在岩块2上;
S4、根据相互侵入势计算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
S5、根据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得到外部荷载作用在相互接触的岩块上的接触力,完成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当岩块1上凸角V1与岩块2上凸角V2之间的距离d<2d0时,凸角V1与凸角V2构成凸凸接触;
当岩块1上凹角V1与岩块2上凸角V2之间的距离d<2d0时,凹角V1与凸角V2构成凹凸接触;
当岩块1上凸角V1与岩块2上某条边之间的距离d<2d0时,凸角V1与这条边构成凸边接触;
当岩块1上某条边与岩块2上另一条边近似平行,且它们之间的距离d1<2d0时,这两条边构成边边接触;
其中,d0为距离阈值。
如图3所示,当接触类型为凸凸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01、找到构成两凸角的四条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02、测量岩块1上凸角V1到岩块2上凸角V2的两条边的距离d11和d12
S303、根据d11和d12计算凸角V1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04、根据和/>得到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S305、测量岩块2上凸角V2到岩块1上凸角V1的两条边的距离d21和d22
S306、根据d21和d22计算凸角V2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07、根据和/>得到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如图4所示,当接触类型为凹凸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11、找到构成凹角和凸角的四条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12、测量岩块1上凹角V1到岩块2上凸角V2的两条边的距离d11和d12
S313、根据d11和d12计算凹角V1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14、根据和/>得到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S315、测量岩块2上凸角V2到岩块1上凹角V1的两条边的距离d21和d22
S316、根据d21和d22计算凸角V2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17、根据和/>得到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如图5所示,当接触类型为凸边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21、找到构成岩块1上凸角的两条边与岩块2上接触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22、测量岩块1上凸角V1到岩块2上接触边的距离d1
S323、根据d1计算凸角V1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24、根据和/>得到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S325、测量岩块2上线段AB的中点M到凸角V1上两条边的三条边的距离d21和d22
S326、根据d21和d22计算线段AB的中点M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27、根据和/>得到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如图6所示,当接触类型为边边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31、找到构成岩块1与岩块2上相关四条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32、测量岩块1上接触边的端点C到岩块2上接触边距离d1C
S333、根据d1C计算端点C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34、测量岩块1上接触边的端点D到岩块2上接触边距离d1D
S335、根据d1D计算端点D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36、根据和/>得到线段AC上的第一侵入势/>线段AD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CD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C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AD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CD上的第一侵入势/>呈线性分布;
S337、测量岩块2上线段AB的中点M到岩块1上端点C和端点D的三条边的距离d21、d22和d23
S338、根据d21、d22和d23计算线段AB的中点M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39、根据和/>得到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呈线性分布;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呈线性分布。
所述步骤S4包括以下分步骤:
S41、根据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计算起点为A、终点为B的有向线段AB上任意一点Q的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其中,为Q的第一侵入势,/>为Q的第二侵入势,a=|AQ|/|AB|,为点Q在线段AB上的位置参数;
S42、计算Q的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接触力和第二法向接触力,其公式如下:
其中,dfn1为Q点处的第一法向接触力,dfn2为Q点处的第二法向接触力,pn为法向接触弹簧值;
S43、如图7所示,根据Q点处的第一法向接触力和第二法向接触力,计算整条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一、二法向接触力,其公式如下:
fn1=∫ABdfn1
fn2=∫ABdfn2
其中,fn1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接触力,fn2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二法向接触力;
S44、根据fn1和fn2,得到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切向接触力和第二切向接触力,其公式如下:
fs1=μfn1
fs2=μfn2
其中,fs1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切向接触力,fs2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二切向接触力,μ为摩擦系数;
S45、如图8所示,根据有向线段AB的中点M的瞬时速度,得到作用在岩块2上的切向接触力的方向sign2,其表示式如下:
其中,+表示从A点指向B点;-表示从B点指向A点;和/>分别表示岩块1和岩块2上的M点的瞬时速度在有向线段AB上的投影。
所述步骤S5外部荷载作用在相互接触的岩块上的接触力包括:
作用在岩块1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一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和切向接触力、作用在岩块2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一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和切向接触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岩块2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二法向和切向接触力以及作用在岩块1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二法向和切向接触力的反作用力。
具体应用示例1:如图9所示,建立该应用实例的离散岩块的初始几何模型,可滑动岩块尺寸为0.5m×1.0m,固定岩块斜面倾角α=35°。并设置计算参数如下:密度为1,000kg/m3,杨氏模量为10GPa,泊松比为0.35。重力加速度为-10m/s2,接触弹簧刚度为300GPa。时间步长为0.00001s,总时间为1.5s。滑面摩擦角分别采用φ=0°、5°、15°、20°、25°和35°等不同的值进行算法验证。
该算例中,滑动岩块形心沿斜面的滑移距离d的解析表达式为:
滑动岩块形心距离d随时间t变化的数值解对比如图10所示,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对于滑面摩擦角分别为φ=0°、5°、15°、20°、25°和35°时,相应的离散数据点均落在连续曲线上,表明本发明所提方法获得的数值解具有很好的精确度。
具体应用示例2:如图11所示,建立该应用实例的离散岩块的初始几何模型,该算例由10个岩块组成,分别标记为B1、B2、…、B10。其中,岩块B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且固定不动,它们的几何尺寸参见图10。设置计算参数如下:密度为1,000kg/m3,杨氏模量为10GPa,泊松比为0.30。重力加速度为-10m/s2,接触弹簧刚度为100GPa。时间步长为0.00001s,总计算时间为0.5s,不考虑接触面的摩擦。
具体应用示例2没有解析解,由本发明所提方法得到数值模拟结果如图12所示。从该图可以看出,当总计算时间为0.5s时,岩块B2、B3、…、B8出现了倾倒失稳,岩块B9随着岩块B4和岩块B5的倾斜向右下方做相应的运动。另一方面,由于岩块B6和岩块B7向右倾斜,岩块B10逐渐脱离它们,呈自由落体之势。随着岩块B2、B3、…、B10整体沿岩块B1向右下方滑动,最右边的岩块B8与岩块B1之间出现了“凸边接触”。由于岩块B1固定不动,这对接触中的“凸角”就成为这些岩块产生旋转运动的支点。该算例表明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能模拟离散岩块系统的失稳启动和运动演化全过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厚度”、“上”、“下”、“水平”、“顶”、“底”、“内”、“外”、“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由“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Claims (3)

1.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使用软件建立离散岩块的初始几何模型,并计算指定参数;
S2、根据初始几何模型和指定参数判断接触类型;
所述步骤S2中,判断接触类型的方法为:
当岩块1上凸角V1与岩块2上凸角V2之间的距离d<2d0时,凸角V1与凸角V2构成凸凸接触;
当岩块1上凹角V1与岩块2上凸角V2之间的距离d<2d0时,凹角V1与凸角V2构成凹凸接触;
当岩块1上凸角V1与岩块2上某条边之间的距离d<2d0时,凸角V1与这条边构成凸边接触;
当岩块1上某条边与岩块2上另一条边近似平行,且它们之间的距离d1<2d0时,这两条边构成边边接触;
其中,d0为距离阈值;
S3、对不同接触类型的离散岩块,基于接触重叠域计算相互侵入势;
所述步骤S3中,两岩块接触时,基于接触重叠域的相互侵入势分为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
第一侵入势为岩块1侵入到岩块2之中,岩块2对岩块1的“抵抗”,其定义在岩块1上;
第二侵入势为岩块2侵入到岩块1之中,岩块1对岩块2的“抵抗”,其定义在岩块2上;
当接触类型为凸凸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01、找到构成两凸角的四条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02、测量岩块1上凸角V1到岩块2上凸角V2的两条边的距离d11和d12
S303、根据d11和d12计算凸角V1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04、根据和/>得到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S305、测量岩块2上凸角V2到岩块1上凸角V1的两条边的距离d21和d22
S306、根据d21和d22计算凸角V2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07、根据和/>得到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所述步骤S3中,当接触类型为凹凸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11、找到构成凹角和凸角的四条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12、测量岩块1上凹角V1到岩块2上凸角V2的两条边的距离d11和d12
S313、根据d11和d12计算凹角V1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14、根据和/>得到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S315、测量岩块2上凸角V2到岩块1上凹角V1的两条边的距离d21和d22
S316、根据d21和d22计算凸角V2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17、根据和/>得到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2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当接触类型为凸边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21、找到构成岩块1上凸角的两条边与岩块2上接触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22、测量岩块1上凸角V1到岩块2上接触边的距离d1
S323、根据d1计算凸角V1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24、根据和/>得到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V1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S325、测量岩块2上线段AB的中点M到凸角V1上两条边的三条边的距离d21和d22
S326、根据d21和d22计算线段AB的中点M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27、根据和/>得到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
当接触类型为边边接触时,相互侵入势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S331、找到构成岩块1与岩块2上相关四条边的交点A和交点B,并定义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A、B两点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 为交点A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一侵入势,/>为交点A的第二侵入势,/>为交点B的第二侵入势;
S332、测量岩块1上接触边的端点C到岩块2上接触边距离d1C
S333、根据d1C计算端点C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34、测量岩块1上接触边的端点D到岩块2上接触边距离d1D
S335、根据d1D计算端点D的第一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36、根据和/>得到线段AC上的第一侵入势/>线段AD上的第一侵入势/>和线段CD上的第一侵入势/>
其中,线段AC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AD上的第一侵入势/>为从/>到/>呈线性分布;线段CD上的第一侵入势/>呈线性分布;
S337、测量岩块2上线段AB的中点M到岩块1上端点C和端点D的三条边的距离d21、d22和d23
S338、根据d21、d22和d23计算线段AB的中点M的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S339、根据和/>得到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和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
其中,线段AM上的第二侵入势呈线性分布;线段BM上的第二侵入势/>呈线性分布;
S4、根据相互侵入势计算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
S5、根据法向接触力和切向接触力,得到外部荷载作用在相互接触的岩块上的接触力,完成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包括以下分步骤:
S41、根据A、B两点的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计算起点为A、终点为B的有向线段AB上任意一点Q的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其公式如下:
其中,为Q的第一侵入势,/>为Q的第二侵入势,a=|AQ|/|AB|,为点Q在线段AB上的位置参数;
S42、计算Q的第一侵入势和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接触力和第二法向接触力,其公式如下:
其中,dfn1为Q点处的第一法向接触力,dfn2为Q点处的第二法向接触力,pn为法向接触弹簧值;
S43、根据Q点处的第一法向接触力和第二法向接触力,计算整条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一、二法向接触力,其公式如下:
fn1=∫ABdfn1
fn2=∫ABdfn2
其中,fn1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接触力,fn2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二法向接触力;
S44、根据fn1和fn2,得到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切向接触力和第二切向接触力,其公式如下:
fs1=μfn1
fs2=μfn2
其中,fs1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一切向接触力,fs2为有向线段AB上的第二切向接触力,μ为摩擦系数;
S45、根据有向线段AB的中点M的瞬时速度,得到作用在岩块2上的切向接触力的方向sign2,其表示式如下:
其中,+表示从A点指向B点;-表示从B点指向A点;和/>分别表示岩块1和岩块2上的M点的瞬时速度在有向线段AB上的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外部荷载作用在相互接触的岩块上的接触力包括:
作用在岩块1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一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和切向接触力、作用在岩块2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一侵入势导致的第一法向和切向接触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岩块2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二法向和切向接触力以及作用在岩块1上的因有向线段AB的第二侵入势导致的第二法向和切向接触力的反作用力。
CN202310799223.8A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 Active CN1168222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9223.8A CN116822221B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799223.8A CN116822221B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22221A CN116822221A (zh) 2023-09-29
CN116822221B true CN116822221B (zh) 2024-02-23

Family

ID=88140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99223.8A Active CN116822221B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2222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2852A (zh) * 2016-04-08 2016-08-31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距离势函数任意凸多边形块体离散单元法
CN106529146A (zh) * 2016-11-03 2017-03-22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距离势函数三维任意凸多边形块体离散单元法
CN108153956A (zh) * 2017-12-20 2018-06-12 东南大学 基于分子动力学测定纳米材料压痕模量与硬度的计算方法
CN109408977A (zh) * 2018-10-30 2019-03-01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距离势函数可变形三维凸多面体块体离散单元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92976B2 (ja) * 2006-08-02 2008-12-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接触形状算出装置及び接触形状算出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KR102605635B1 (ko) * 2021-08-18 2023-11-24 한국과학기술원 나노 어스페리티의 순차적인 접촉 분석을 이용한 점착력 예측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기록 매체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2852A (zh) * 2016-04-08 2016-08-31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距离势函数任意凸多边形块体离散单元法
CN106529146A (zh) * 2016-11-03 2017-03-22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距离势函数三维任意凸多边形块体离散单元法
CN108153956A (zh) * 2017-12-20 2018-06-12 东南大学 基于分子动力学测定纳米材料压痕模量与硬度的计算方法
CN109408977A (zh) * 2018-10-30 2019-03-01 河海大学 一种基于距离势函数可变形三维凸多面体块体离散单元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Yu-Hua Zou,etc.Discrete numerical modeling of particle transport in granular filters.《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2013,48-56. *
严成增,等.三维FEM/DEM中摩擦力的实施及验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1248-1256. *
基于统一标定的势接触力计算;严成增;郑宏;葛修润;;岩土力学;20150110(第01期);254-261 *
马秋峰,等.岩石剪切断裂面接触算法的开发与应用.《岩土力学》.2018,1074-108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22221A (zh) 2023-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53451B1 (ko) 음원의 위치를 감지할 수 있는 모바일 디바이스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5427240B2 (ja) 動き感知に基づくユーザ命令入力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JP6572883B2 (ja) 循環センサアレイ
KR101269942B1 (ko) 전자 기기, 제어 프로그램 및 제어 방법
US9098123B2 (en) Moving trajectory generation method
WO2016188318A1 (zh) 一种3d人脸重建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WO2017092251A1 (zh) 实时虚拟场景中圆柱碰撞体与凸体碰撞探测的方法、终端和存储介质
Beatini et al. The role of frictional contact of constituent blocks on the stability of masonry domes
CN116822221B (zh) 一种基于相互侵入势的离散岩块间接触力计算方法
US20120162117A1 (en) Physics Simulation-Based Interaction for Surface Computing
US20100149124A1 (en)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mouse algorithm using tactile sensor
US6625314B1 (en) Electronic pen device and character recognition method employing the same
JP2013510381A (ja) 人間の動きに関連するキャラクタおよびコマンドを認識するためのハンドヘルド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技術
WO2016107337A1 (zh) 一种界面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1611728B (zh) 昔格达地层岩质边坡后缘滑裂面位置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US20140160003A1 (en) Accelerometer-Based Biometric Data
CN102664988A (zh) 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三维交互方法及系统
WO2015009983A1 (en) Movement-triggered action for mobile device
WO2013178151A1 (zh) 屏幕翻转方法及装置、移动终端
US20170169199A1 (en) Swipe mechanism
JP6955733B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07074502A1 (ja) 携帯端末装置
US9122331B2 (en) Frame with sensing function and touch control method
KR20120016379A (ko) 객체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JPH11296290A (ja) ペン型入力装置及び文字認識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