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81082A - 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6481082A CN116481082A CN202210050495.3A CN202210050495A CN116481082A CN 116481082 A CN116481082 A CN 116481082A CN 202210050495 A CN202210050495 A CN 202210050495A CN 116481082 A CN116481082 A CN 11648108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resh air
- vent
- housing assembly
- ventilation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Carbon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O CURLTUGMZLYLD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92 carb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569 carb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746 pu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1—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for guiding air around a cur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新风部件和空调器,所述壳体组件包括:新风壳体和导风板,所述新风壳体包括第一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包括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适于与新风管连接,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不同,所述第一风道段的中心线由所述第一通风口经过一次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通风口,所述导风板为至少一个且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段内,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内壁间隔开,且沿着从所述第一通风口到所述第二通风口的方向沿曲线平滑延伸。根据本发明的壳体组件可以提升风量,降低噪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器具备新风功能,此种空调器通常由新风模块将新风引入室内侧,新风模块与室外通过新风管连接,为保证美观及用户需求,将连接室内机与室外机的冷媒管和上述新风管均安装在墙孔内,考虑到墙孔尺寸较小,但冷媒管的管径恒定,从而导致新风管的管径较小,新风量较小,通风噪音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可以提升风量,降低噪声。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壳体组件的新风部件。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包括:新风壳体,所述新风壳体包括第一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包括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适于与新风管连接,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不同,所述第一风道段的中心线由所述第一通风口经过一次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通风口;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为至少一个且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段内,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内壁间隔开,且沿着从所述第一通风口到所述第二通风口的方向沿曲线平滑延伸。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通过在第一风道段内设置至少一个导风板引导气流的流向,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气流由于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降低噪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沿弧线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的圆心角为第一角度β,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α,其中,所述第一角度β与所述第二角度α之差大于等于-45°小于等于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α,所述导风板的靠近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一端的切线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三角度γ,所述第二角度α与所述第三角度γ的取值范围均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为多个,且沿着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内弯侧到外弯侧的方向间隔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延伸方向上的靠近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一端为第一端,在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中心线相垂直的第一投影面上,多个所述导风板的第一端依次间隔开地落在所述第一通风口内;和/或所述导风板延伸方向上的靠近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一端为第二端,在与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中心线相垂直的第二投影面上,多个所述导风板的第二端依次间隔开地落在所述第二通风口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导风板均沿弧线延伸,越靠近所述第一风道段的外弯侧的所述导风板的弧长较长。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风板的圆心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导风板的圆心角也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的数量n大于等于3,且越靠近所述第一风道段的外弯侧的相邻两个所述导风板之间的距离较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导风板之间的距离L满足L=[D1/(n+1)]·[n/(1+2n)]·k,其中D1为所述第二通风口在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内弯侧到外弯侧的方向上的宽度,n为所述导风板的数量,k大于等于0.9小于等于1.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的数量n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7。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新风部件,包括:壳体组件和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的新风风机,所述壳体组件为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壳体组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部件,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壳体组件,从而提高了新风部件的风量,降低了新风部件的噪声。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温度调节部件和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新风部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新风部件,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新风性能。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新风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部件的主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图;
图7是无导风板方案和有导风板方案的实验对比表;
图8是无导风板方案在1800rpm转速下的噪音频谱图;
图9是有导风板方案在1800rpm转速下的噪音频谱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新风部件100:温度调节部件200;
壳体组件10;
新风壳体1;
第一风道段11;第一壁11a;第二壁11b;第一通风口111;第二通风口112;
第二风道段12;蜗壳部13;出风口131;
导风板2;第一端21;第二端22;
第一导风板2a;第二导风板2b;第三导风板2c;第四导风板2d;
新风管3;
空气处理组件20;新风风机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新风部件100的壳体组件10。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组件10可以包括新风壳体1,新风壳体1包括第一风道段11,第一风道段11包括第一通风口111和第二通风口112,第一通风口111适于与新风管3连接,也就是说,第一通风口111被配置为适于与新风管3连接的新风接口,第二通风口112的中心轴线1120与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的延伸方向不同,即不平行也不重合,第一风道段11的中心线由第一通风口111经过一次弯折延伸至第二通风口112。
由此,在新风模式下,当室外新风通过新风管3从第一通风口111进入第一风道段11后,需要经过一次弯折改变方向后,才能到达第二通风口112。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新风部件100不限于仅具有新风模式,例如还可以具有排风模式下,在排风模式下,室内空气从第二通风口112进入第一风道段11后,需要经过一次弯折改变方向后,才能到达第一通风口111以从新风管3排出到室外。为简化描述,本文仅以新风模式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组件10进一步还包括导风板2,导风板2为至少一个且设于第一风道段11内,导风板2与第一风道段11的内壁间隔开,导风板2沿着从第一通风口111到第二通风口112的方向沿曲线平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风道段11内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导风板2,每个导风板2均不接触第一风道段11的内壁,且每个导风板2均沿着从第一通风口111到第二通风口112的方向沿曲线平滑延伸。
具体而言,由于气流流经第一风道段11时,需要发生一次弯折,从而存在一定的气流损失,而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通过在第一风道段11内设置至少一个导风板2,引导气流的流向,使得气流可以更加顺滑地从第一通风口111流向第二通风口112,或者从第二通风口112流向第一通风口111,从而可以降低气流在第一风道段11的弯折处与第一风道段11的内壁发生的撞击引起的气动损失,从而降低噪声,提高风量。
简言之,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通过在壳体组件10的靠近新风接口的弯折位置设置至少一个导风板2引导气流的流向,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气流由于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降低噪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导风板2沿弧线延伸,也就是说,至少一个导风板2沿着从第一通风口111到第二通风口112的方向沿弧线平滑延伸,或者说,导风板2可以由一段弧线沿着垂直于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的第一方向(例如图2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拉伸而成。由此,沿弧线延伸的导风板2可以更好地引导气流的流向,有效地降低气流由于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和第二通风口112的中心轴线1120共面于第一平面,以第一平面为投影面(例如图2所示的平面),导风板2在投影面上的正投影沿弧线延伸。由此,第一风道段1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导风板2的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和成型。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当导风板2沿弧线延伸时,导风板2的圆心角为第一角度β,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和第二通风口112的中心轴线1120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α,其中,第一角度β与第二角度α之差大于等于-45°小于等于30°,例如,β-α可以是-45°、-30°、-20°、-10°、0°、10°、20°、30°等等。由此,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小导风板2本身带来的阻力影响,更好地降低气流损失。
具体而言,以过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且垂直于上述第一方向(即导风板2的拉伸方向、例如图2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例如图2所示的平面),在该投影面上,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和第二通风口112的中心轴线1120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α,沿弧线延伸的导风板2的圆心角为第一角度β,β-α∈[-45°,30°]。可选地,β-α为0°,即β=α,此时,不但方便加工和设计,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减小导风板2本身带来的阻力影响,更好地降低气流损失。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和第二通风口112的中心轴线1120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α,导风板2的靠近第二通风口112的一端的切线与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之间的夹角为第三角度γ,第二角度α与第三角度γ的取值范围均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100°。例如,α和γ均可以取80°、85°、90°、95°、100°等等。由此,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小导风板2本身带来的阻力影响,更好地降低气流损失。
具体而言,以过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且垂直于上述第一方向(即导风板2的拉伸方向、例如图2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的平面为投影面(例如图2所示的平面),在该投影面上,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和第二通风口112的中心轴线1120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α,导风板2的靠近第二通风口112的一端的切线与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之间的夹角为第三角度γ,γ∈[80°,100°],α∈[80°,100°]。可选地,γ=α=90°,由此,设计更加简单,更加方便加工,而且可以较大程度地减小导风板2本身带来的阻力影响,更好地降低气流损失。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导风板2为多个,且沿着从第一风道段11的内弯侧到外弯侧的方向间隔开设置。由此,当气流流经第一风道段11时,在第一风道段11同一截面上的不同位置处的气流,可以分别被多个导风板2导流,从而可以利用多个导风板2起到更加有效地引流效果,更大程度地减小气流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气流沿着平行于第一风道段11的中心线,从第一通风口111向第二通风口112流动、或从第二通风口112向第一通风口111流动时,所经过路径相对较短的一侧为内弯侧,所经过路径相对较长的一侧为外弯侧。例如在图3所示的可选示例中,如果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轴线1110和第二通风口112的中心轴线1120共面于第一平面,以第一平面为横截面(例如图3所示的平面),在该横截面上,第一风道段11的壁面包括第一壁11a和第二壁11b,第一通风口111的一端通过第一壁11a与第二通风口112的一端连接,第一通风口11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壁11b与第二通风口11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壁11b的长度大于第一壁11a的长度,那么显然,第一风道段11的靠近第二壁11b的一侧即为外弯侧,第一风道段11的靠近第一壁11a的一侧即为内弯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风板2延伸方向上的靠近第一通风口111的一端为第一端21,在与第一通风口111的中心线L1相垂直的第一投影面S1上,多个导风板2的第一端21依次间隔开地落在第一通风口111内。也就是说,多个导风板2的第一端21在第一投影面S1上的正投影间隔开,且均落在第一通风口111在第一投影面S1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由此,从第一通风口111进入第一风道段11的气流可以获得多个导风板2的导流作用(或者第一风道段11内的气流从第一通风口111流出之前可以获得多个导风板2的导流作用),从而多个导风板2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更大程度地减小气流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风板2延伸方向上的靠近第二通风口112的一端为第二端22,在与第二通风口112的中心线L2相垂直的第二投影面S2上,多个导风板2的第二端22依次间隔开地落在第二通风口112所在区域内。也就是说,多个导风板2的第二端22在第二投影面S2上的正投影间隔开,且均落在第二通风口112在第二投影面S2上的正投影范围内。由此,第一风道段11内的气流从第二通风口112流出之前可以获得多个导风板2的导流作用(或者从第二通风口112进入第一风道段11的气流可以获得多个导风板2的导流作用),从而多个导风板2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更大程度地减小气流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每个导风板2均沿弧线延伸,越靠近第一风道段11的外弯侧的导风板2的弧长较长。也就是说,任意相邻的两个导风板2中,相对靠近外弯侧的导风板2的弧长大于相对靠近内弯侧的导风板2的弧长。由此,多个导风板2可以根据各自所在位置,更加有效地匹配适应第一风道段11内的气流分布和流动特性,每个导风板2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更大程度地减小气流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
例如图3和图4中所示的示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导风板2中,相对靠近第二壁11b的导风板2的弧长大于相对靠近第一壁11a的导风板2的弧长。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导风板2为四个,从内弯侧到外弯侧分别为第一导风板2a、第二导风板2b、第三导风板2c和第四导风板2d,其中第四导风板2d的弧长大于第三导风板2c的弧长,第三导风板2c的弧长大于第二导风板2b的弧长,第二导风板2b的弧长大于第一导风板2a的弧长。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当每个导风板2均沿弧线延伸时,多个导风板2的圆心可以重合,由此,经多个导风板2引流的多股气流可以大体平行流动,不会相互撞击干扰,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阻,更大程度地减小气流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而且,将多个弧形的导风板2设置为同心设置,便于设计和加工。
可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当每个导风板2均沿弧线延伸,且多个导风板2的圆心重合时,多个导风板2的圆心角也可以重合,也就是说,多个导风板2的圆心角相等且限定该圆心角的径向线位置重合,或者说,多个导风板2的第一端21位于同一径向线上,多个导风板2的第二端22位于同一径向线上。由此,第一风道段11内的气流可以同时进入多个导风板2,还可以同时流出多个导风板2,从而可以避免不同导风板2的引流时差导致的气流涡旋等问题,更大程度地减小气流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以及导风板2本身带来的阻力影响,更好地降低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
如图3和图4所示,当每个导风板2均沿弧线延伸,且多个导风板2的圆心重合时,可选地,导风板2的数量n大于等于3,且越靠近第一风道段11的外弯侧的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较大。由此,多个导风板2可以根据各自所在位置,更加有效地匹配适应第一风道段11内的气流分布和流动特性,每个导风板2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更大程度地减小气流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
例如在图4所示的示例中,导风板2为四个,从内弯侧到外弯侧分别为第一导风板2a、第二导风板2b、第三导风板2c和第四导风板2d,第一导风板2a与第二导风板2b之间的距离(即径向距离)为L1,第二导风板2b与第三导风板2c之间的距离(即径向距离)为L2,第三导风板2c与第四导风板2d之间的距离(即径向距离)为L3,其中,L3>L2>L1。
如图3和图4所示,当每个导风板2均沿弧线延伸,且多个导风板2的圆心重合时,可选地,当每个导风板2均沿弧线延伸,且多个导风板2的圆心重合时,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L满足L=[D1/(n+1)]·[n/(1+2n)]·k,其中D1为第二通风口112在从第一风道段11的内弯侧到外弯侧的方向上的宽度,n为导风板2的数量,k为系数且大于等于0.9小于等于1.5。由此,可以避免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过大或者过小,使得每个导风板2都可以充分发挥导流功能,而且可以避免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过小引起的流动阻力,更好地降低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导风板2的数量n大于等于3时,每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即径向距离)均满足上述L的取值范围。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导风板2a与第二导风板2b之间的距离(即径向距离)为L1、第二导风板2b与第三导风板2c之间的距离(即径向距离)为L2、以及第三导风板2c与第四导风板2d之间的距离(即径向距离)为L3均满足上述L的取值范围,简言之,距离L1、距离L2、距离L3均满足上述L的取值范围。由此,可以更加有效地避免任意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过大或者过小,使得每个导风板2都可以充分发挥导流功能,而且可以避免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过小引起的流动阻力,更好地降低气流损失,更加有效地提升风量,并降低噪声。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通风口112为圆形开口时,D1为第二通风口112的直径。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第二通风口112还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可以为椭圆形或多边形开口等等。此外,第一通风口111的形状也不限,可以根据新风管3的接口形状具体设定为相匹配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圆形等等,这里不作限制。
经研究分析,导风板2的数量过多,内部阻力大,气动损失越大,而导风板2的数量过少,对气流的导流效果不明显,因而,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2的数量n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7。也就是说,导风板2的数量n可以为2、3、4、5、6、7。由此,可以保证导风板2的数量既不过多又不过少,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免任意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过大或者过小,使得每个导风板2都可以充分发挥导流功能,而且可以避免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过小引起的流动阻力,更好地降低气流损失,更加有效地提升风量,并降低噪声。
进一步地,导风板2的数量n还可以大于等于3小于等于5。也就是说,导风板2的数量n可以为3、4、5。由此,可以更好地保证导风板2的数量既不过多又不过少,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免任意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过大或者过小,使得每个导风板2都可以充分发挥导流功能,而且可以避免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过小引起的流动阻力,更好地降低气流损失,更加有效地提升风量,并降低噪声。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导风板2延伸方向上的靠近第二通风口112的一端为第二端22,在第二端22的位置,最靠近第一风道段11的外弯侧的导风板2与第一风道段11的外弯侧的壁面(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二壁11b)之间的距离大于任意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例如图4中所示的,最靠近第一风道段11的外弯侧的导风板2为第四导风板2d,第四导风板2d与第二壁11b之间的距离为L4,L4大于L3、L2、L1中的任一个。由此,多个导风板2可以根据各自所在位置,更加有效地匹配适应第一风道段11内的气流分布和流动特性,更大程度地减小气流转弯角度过大以及导风板2与第一风道段11配合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导风板2延伸方向上的靠近第二通风口112的一端为第二端22,在第二端22的位置,最靠近第一风道段11的内弯侧的导风板2与第一风道段11的内弯侧的壁面(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壁11a)之间的距离大于任意相邻两个导风板2之间的距离。例如图4中所示的,最靠近第一风道段11的内弯侧的导风板2为第一导风板2a,第一导风板2a与第一壁11a之间的距离为L0,L0大于L3、L2、L1中的任一个。由此,多个导风板2可以根据各自所在位置,更加有效地匹配适应第一风道段11内的气流分布和流动特性,更大程度地减小气流转弯角度过大以及导风板2与第一风道段11配合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导风板2延伸方向上的靠近第二通风口112的一端为第二端22,在第二端22的位置,最靠近第一风道段11的外弯侧的导风板2与第一风道段11的外弯侧的壁面(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二壁11b)之间的距离,小于最靠近第一风道段11的内弯侧的导风板2与第一风道段11的内弯侧的壁面(例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壁11a)之间的距离。例如图4中所示的,最靠近第一风道段11的外弯侧的导风板2为第四导风板2d,第四导风板2d与第二壁11b之间的距离为L4,最靠近第一风道段11的内弯侧的导风板2为第一导风板2a,第一导风板2a与第一壁11a之间的距离为L0,L4小于L0。由此,多个导风板2可以根据各自所在位置,更加有效地匹配适应第一风道段11内的气流分布和流动特性,更大程度地减小气流转弯角度过大以及导风板2与第一风道段11配合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风量,有效降低噪声。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
如图1和图5所示,新风部件100可以包括:壳体组件10和设于壳体组件10内的新风风机30,壳体组件10为根据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壳体组件10。由此,由于壳体组件10可以有效地降低气流由于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从而可以有效提升新风部件100的风量,降低新风部件100的噪声。
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5所示,新风壳体1还包括第二风道段12和蜗壳部13,第二风道段12连接在第一风道段11与蜗壳部13的进风口之间,第二风道段12内适于设置空气处理组件20(即空气处理组件20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风道段12内),例如,空气处理组件20可以包括加湿件、调温件、净化件中的至少一个等等,蜗壳部13内设置新风风机30。由此,新风壳体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从第一风道段11进入的新风,可以先进入第二风道段12经过空气处理组件20的预处理,再进入蜗壳部13内,其中新风风机30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离心风机、贯流风机、轴流风机等等。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蜗壳部13上可以设置出风口131等等,进入到蜗壳部13内的新风可以通过出风口131直接或间接送入室内,这里不作赘述。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不限于仅具有新风引入功能,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对新风部件100的风路设计,以及对新风风机30的选择,还可以具有将室内污浊空气排除到室外的排风功能,或者吸入室内空气经过空气处理组件20处理,再排回到室内的自循环功能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如图6所示,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温度调节部件200和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其中,温度调节部件200用于调节空气温度,例如可以包括换热器等等。由此,由于新风部件100的风量有所提升,噪声有所降低,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空调器1000的新风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分体式空调室内机,如可以是落地式空调、壁挂式空调等等。当空调器1000的类型确定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空调器1000的具体类型,选定新风部件100的设置位置,例如,当空调器1000为壁挂式空调,且空调器1000的长度方向沿横向延伸时,可以将新风部件100设置在空调器1000的长度一端,等等。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不限于应用于空调器1000,例如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新风部件100还可以用于新风设备、净化设备等等。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新风部件100的实施例。
随着用户对空气质量要求的提高,目前市面上的一些空调器具备新风功能,此种空调器通常由新风模块将新风引入室内侧,新风模块与室外通过新风管连接,为保证美观及用户需求,将连接室内机与室外机的冷媒管和上述新风管均安装在墙孔内,考虑到墙孔尺寸较小,但冷媒管的管径恒定,从而导致新风管的管径较小,新风量较小。例如,目前最大的新风量为60m3/h,而根据现有测试方法测试评估,60m3/h的新风量对于卧室空间仅可满足两个人的新风量需求,对于三口之家来说,60方的新风量对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降低效果不明显,所以提升新风量仍然是目前行业难题。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申请人经过研究,创造性地发现,相关技术中的一些新风模块,新风管内的气流从机身背部经过两个90°转折送入离心风机,在两次气流转折过程中,气流损失已经达到40%,如果能够减小气流折弯处的静压损失,则可以提升新风量。
对此,申请人进一步创造性地想到,可以在新风模块与新风管连接的新风接口处的首次90°转折处设置导风板2,从而可以有效降低气流由于新风接口转弯角度过大导致的气流损失,有效提升新风量。
通过数值模拟以及实验测试,可以看出,当未设置导风板2时,流体从风管轴向到径向的转折过程中,由于流体轴向方向速度较大,气流轴向方向的动量很大,流体主要是通过冲击到腔体壁面后转折,大多数流体主要是贴附着右侧壁面流动,在腔体左侧的气流流动效率很差,流体产生回流的情况明显,在新风接口弯折处产生的流量损失有25%。而当设置导风板2时,即在新风接口处的首次90°转折处设置多个导风板2,可以有效降低气流转折损失,同时可以提升气流的流动效率,可以有效的提升风量。
通过对比有无导风板2的方案,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同转速风量可以提升22%;同转速噪音可以降低3.2dBA;同噪音下(如无导风板1600rpm和有导风板1800rpm),风量可以提升40%;同风量(如70m3/h)下,噪音可以降低7.5dBA。其中,转速指的是新风风机30的转速。如图8所示,为无导风板2方案下,新风风机30在1800rpm转速下的噪音频谱图;如图9所示,为有导风板2方案下,新风风机30在1800rpm转速下的噪音频谱图,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在同转速下,设有导风板2的方案可以达到全面的降噪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新风壳体,所述新风壳体包括第一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包括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适于与新风管连接,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中心轴线的延伸方向不同,所述第一风道段的中心线由所述第一通风口经过一次弯折延伸至所述第二通风口;
导风板,所述导风板为至少一个且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段内,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内壁间隔开,且沿着从所述第一通风口到所述第二通风口的方向沿曲线平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沿弧线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圆心角为第一角度β,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α,其中,所述第一角度β与所述第二角度α之差大于等于-45°小于等于3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二角度α,所述导风板的靠近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一端的切线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三角度γ,所述第二角度α与所述第三角度γ的取值范围均大于等于80°小于等于10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为多个,且沿着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内弯侧到外弯侧的方向间隔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板延伸方向上的靠近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一端为第一端,在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中心线相垂直的第一投影面上,多个所述导风板的第一端依次间隔开地落在所述第一通风口内;和/或
所述导风板延伸方向上的靠近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一端为第二端,在与所述第二通风口的中心线相垂直的第二投影面上,多个所述导风板的第二端依次间隔开地落在所述第二通风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导风板均沿弧线延伸,越靠近所述第一风道段的外弯侧的所述导风板的弧长较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风板的圆心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导风板的圆心角也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数量n大于等于3,且越靠近所述第一风道段的外弯侧的相邻两个所述导风板之间的距离较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导风板之间的距离L满足L=[D1/(n+1)]·[n/(1+2n)]·k,其中D1为所述第二通风口在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内弯侧到外弯侧的方向上的宽度,n为所述导风板的数量,k大于等于0.9小于等于1.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的数量n大于等于2小于等于7。
13.一种新风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组件和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内的新风风机,所述壳体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组件。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温度调节部件和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新风部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50495.3A CN116481082A (zh) | 2022-01-17 | 2022-01-17 | 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050495.3A CN116481082A (zh) | 2022-01-17 | 2022-01-17 | 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6481082A true CN116481082A (zh) | 2023-07-25 |
Family
ID=87216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050495.3A Pending CN116481082A (zh) | 2022-01-17 | 2022-01-17 | 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6481082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5030675A1 (zh) * | 2023-08-04 | 2025-02-1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风机组件和具有其的新风模块、空调器 |
-
2022
- 2022-01-17 CN CN202210050495.3A patent/CN116481082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5030675A1 (zh) * | 2023-08-04 | 2025-02-1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风机组件和具有其的新风模块、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44905B (zh) |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 |
CN208475464U (zh) |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 |
CN114110758B (zh) | 一种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05091087B (zh) |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 |
CN109340915B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11197818A (zh) |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中央空调 | |
CN210601925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6481082A (zh) | 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 |
CN112539466B (zh) | 导风机构和空调室内机 | |
CN213228247U (zh) |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和车辆 | |
CN211854217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7031393U (zh) | 用于新风部件的壳体组件、新风部件和空调器 | |
CN216744630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6591949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4251732B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3931186U (zh) | 送风组件、壁挂机和空调系统 | |
CN216716391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5717540U (zh) | 室内空调器 | |
CN205641436U (zh) | 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4629761U (zh) | 空调柜机 | |
CN209181111U (zh) |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 |
CN111623410B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0345656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20870997U (zh) |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 |
CN108375108B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