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457574A -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457574A
CN116457574A CN202080107477.3A CN202080107477A CN116457574A CN 116457574 A CN116457574 A CN 116457574A CN 202080107477 A CN202080107477 A CN 202080107477A CN 116457574 A CN116457574 A CN 116457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refrigerant
valve body
hole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10747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滨田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457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4575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0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distribution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12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压缩机具备:密闭容器;缸体,设置于密闭容器内,在内部设置有供制冷剂压缩的压缩室;主轴,设置于密闭容器内;轴承,设置于主轴,具备排出在压缩室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口;以及排出机构,设置于轴承,具备在内部具有导向孔的导向盖、和设置于导向孔内的阀体,通过阀体在导向孔内的移动来进行排出口的开闭,在导向盖形成有连通孔,该连通孔将导向孔与供从排出口排出的制冷剂排出的密闭容器内连通,向连通孔供给滞留在密闭容器内的冷冻机油。

Description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具有制冷剂的排出机构的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压缩机,其在排出口关闭时将阀体配置于排出口内,通过弹簧使阀体往复动作,而缩小死容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319973号公报
在以往的压缩机中,在排出口内配置阀体,通过弹簧使其阀体往复动作。此时,阀体与排出口壁面接触而产生阻塞(jamming)。若产生阻塞,则阀体磨损。若阀体磨损,则存在因压缩室的封闭不良而导致的压缩机的效率下降以及故障。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阀体的阻塞,提高压缩机的效率,并抑制故障的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本公开所涉及的压缩机具备:密闭容器;缸体,设置于上述密闭容器内,在内部设置有供制冷剂压缩的压缩室;主轴,设置于上述密闭容器内;轴承,设置于上述主轴,具备排出在上述压缩室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口;以及排出机构,设置于上述轴承,具备在内部具有导向孔的导向盖、和设置于上述导向孔内的阀体,通过上述阀体在上述导向孔内的移动来进行上述排出口的开闭,在上述导向盖形成有连通孔,该连通孔将上述导向孔与供从上述排出口排出的制冷剂排出的上述密闭容器内连通,向上述连通孔供给滞留在上述密闭容器内的冷冻机油。
根据本公开,在导向盖形成有将导向孔与供从排出口排出的制冷剂排出的密闭容器内连通的连通孔。而且,向连通孔供给冷冻机油。通过阀体在导向孔内的移动来进行排出口的开闭。被供给到连通孔的冷冻机油通过导向孔向阀体与导向孔的侧面的缝隙流动。因此,压缩机能够抑制阀体产生阻塞,提高压缩机的效率,并抑制故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缩机的结构的示意结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缩机的排出机构的阀体关闭了排出口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缩机的排出机构的阀体打开了排出口的状态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压缩机的向排出机构的连通孔的供油方法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压缩机的向排出机构的连通孔的供油方法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压缩机的设置于排出机构的直线状的供油槽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压缩机的设置于排出机构的螺旋状的供油槽的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9是ASHRAE所规定的代表性的制冷循环的压缩机额定运转条件下的压缩机所吸入的制冷剂的气体密度以及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气体密度的按每种制冷剂表示的图。
图10是表示压缩机的簧片阀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所使用的压缩机的阀体的提升距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压缩机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仅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重复说明。本公开可包含以下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的可组合的结构中的所有组合。另外,有时在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与实际情况不同。而且,说明书全文所表达的构成要素的方式终究是例示,并不限定于说明书所记载的方式。特别是构成要素的组合不是仅仅限定于各实施方式中的组合,而是可以将其他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构成要素应用于另外的实施方式。另外,关于压力以及温度的高低,并非特别按照与绝对值之间的关系来确定高低,而是在装置等处的状态以及动作等中相对地确定。而且,在以下说明中,将密闭容器的长度方向(图中的上下方向)作为轴向,将通过密闭容器的中心轴且与中心轴垂直的方向作为径向来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缩机100的结构的示意结构图。
基于图1对压缩机100进行说明。该压缩机100例如为冰箱、冷冻库、自动售货机、空调机、制冷装置或热水供给器等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构成要素。此外,在图1中,作为压缩机100的一个例子示出了旋转式压缩机。压缩机100例如也可以应用于涡旋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等具有排出阀的密闭型压缩机。另外,这里,对压缩机100所压缩的流体为制冷循环装置等中使用的制冷剂的情况进行说明。
[压缩机100的结构]
压缩机100对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压缩机100具备密闭容器3。密闭容器3由下侧容器1和上侧容器2构成。在密闭容器3收纳有压缩机构部10以及电动机部20。例如,在图1中,作为例子示出压缩机构部10收纳于密闭容器3的下侧,电动机部20收纳于密闭容器3的上侧的状态。另外,密闭容器3的底部作为存积冷冻机油的油贮存部发挥功能。冷冻机油主要润滑压缩机构部10的滑动部。
在密闭容器3的下侧容器1连接有与储液器300(参照图8)连通的第一吸入管31a以及第二吸入管31b。第一吸入管31a以及第二吸入管31b的流入口被插入到吸入消声器60内。第一吸入管31a的吸入口50形成于缸体13。对第二吸入管31b也采用与第一吸入管31a同样的结构,形成于其他缸体。吸入消声器60通过制冷循环回路的低压侧配管155b(参照图8)与储液器300连接,制冷剂从储液器300流入其中。吸入消声器60固定于密闭容器3的外周。压缩机100经由第一吸入管31a以及第二吸入管31b从储液器300将制冷剂(气体制冷剂)取入密闭容器3。另外,在密闭容器3的上侧容器2的上部连接有排出管2a。压缩机100经由排出管2a将由压缩机构部10压缩的制冷剂向外部排出。其中,对于储液器300在后文中进行说明。
<压缩机构部10>
压缩机构部10具有由电动机部20驱动而压缩制冷剂的功能。
压缩机构部10构成为包含缸体13、旋转活塞16、轴承14、主轴11以及叶片(省略图示)。
缸体13设置于密闭容器3内,外周构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圆形,在内部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空间即压缩室30。缸体13在侧视观察的状态下在轴向上具有规定的高度。压缩室30的轴向两端开口。另外,在缸体13沿轴向贯通地设置有叶片槽(省略图示),该叶片槽与压缩室30连通且沿径向延伸。缸体13的压缩室30是在圆筒形状的缸体13的主轴11方向的端部安装轴承14和分隔板15而形成的空间。在压缩室30中制冷剂被压缩。
另外,在缸体13设置有供经由第一吸入管31a吸入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的吸入端口(省略图示)。吸入端口形成为从缸体13的外周面贯通到压缩室30。
另外,在缸体13设置有供在压缩室30被压缩后的制冷剂从压缩室30排出的排出端口(省略图示)。排出端口通过将缸体13的上端面的缘部的一部分切掉而形成。
旋转活塞16形成为环状,且能够偏心旋转地收纳于压缩室30。另外,旋转活塞16在内周部分能够滑动地嵌合于主轴11的偏心轴部12。
在未图示的叶片槽中收纳叶片。通过设置于背压室的叶片弹簧(省略图示),而将收纳于叶片槽的叶片始终推压到旋转活塞16。对于压缩机100而言,密闭容器3内为高压,当开始运转时处于叶片的背面侧的背压室侧作用有由密闭容器3内的高压与压缩室30的压力的差压引起的力。因此,叶片弹簧主要为了在密闭容器3内与压缩室30内的压力没有差异的压缩机100的起动时将叶片向旋转活塞16推压而使用。
此外,叶片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具体而言,叶片为周向的长度(厚度)比径向以及轴向的长度小的平坦的大致长方体形状。
轴承14设置于密闭容器3内,构成为在侧视观察时呈大致倒T字状。轴承14能够滑动地嵌合于主轴11的比偏心轴部12靠上方的部分即主轴部11a。轴承14封闭还包含缸体13的叶片槽的压缩室30的一个端面(电动机部20侧的端面)。另外,在轴承14设置有排出口45(参照图2)。排出口45以连通压缩室30与密闭容器3的方式设置于轴承14的凸缘部。排出口45是在从压缩室30向密闭容器3的内部排出制冷剂时形成供制冷剂通过的通路的孔。排出口45的压缩室30侧的开口部设置于压缩室30的端面。具体而言,排出口45的压缩室30侧的开口部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与形成于缸体13的压缩室30的上表面的排出端口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在轴承14的内部以及上部设置有具有阀体41(参照图2以及图3)的排出机构40。对于该排出机构40的结构,在后文中说明。此外,设置有第二吸入管31b的缸体13的排出机构40也可以设置于轴承14的下侧的轴承14a。
阀体41受压缩室30内的压力以及密闭容器3内的压力,而使排出口45开闭。在压缩室30内的压力比密闭容器3内的压力低时,阀体41被推压到排出端口,由此排出口45被关闭。阀体41配置为在阀体41关闭了排出口45时阀体41的压缩室30侧的端面相对于排出口45的压缩室30侧的端面几乎不产生凹凸。因此,压缩室30的端面与阀体41的压缩室30侧的端面以同一平面一致。即,阀体41从排出口45的内侧关闭排出口45的压缩室30侧的开口面。这里,“一致”还包含如下情况:为了确保间隙等,而阀体41的压缩室30侧的端面与排出口45的端分开少量的距离。例如为阀体41的压缩室30侧的端面与压缩室30的端面的距离分开排出口45的全长的十分之一左右的距离的情况。另外,为了增加受来自压缩室30的压力的面积,也可以针对阀体41,在阀体41的压缩室30侧形成凹陷、槽等。
另一方面,在压缩室30内的压力变得比密闭容器3内的压力高时,阀体41被压缩室30内的压力向上方推升,而开放排出口45。当排出口45开放时,在压缩室30被压缩后的制冷剂被引向压缩室30的外部。
当排出口45打开时,从排出口45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密闭容器3内放出。
阀体41的形状例如是外径Φ为20[mm]且高度为16[mm]的圆柱形状。
在密闭容器3的旁边设置有吸入消声器60。吸入消声器60吸入来自制冷循环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吸入消声器60抑制在液体制冷剂从制冷循环返回来的情况下液体制冷剂直接被吸入缸体13的压缩室30。吸入消声器60经由第一吸入管31a以及第二吸入管31b与缸体13的吸入端口连接。吸入消声器60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密闭容器3的侧面。
由压缩机构部10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从排出消声器17的排出口45(参照图2)通过电动机部20并且从排出管2a向压缩机100的外部排出。
<电动机部20>
电动机部20具有驱动压缩机构部10的功能。
电动机部20构成为包含转子21以及定子22等部件。定子22固定成抵接于密闭容器3的内周面。转子21经由空隙配置于定子22的内侧。
定子22至少具备:层叠多张电磁钢板而成的定子铁心、和经由绝缘部件集中卷绕在定子铁心的齿部的绕组。另外,在定子22的绕组连接有导线。导线与设置于上侧容器2的玻璃端子连接,以从密闭容器3的外部供给电力。
转子21至少具备:层叠多张电磁钢板而成的转子铁心、和插入到转子铁心的永久磁铁。在转子铁心的中心热装或压入主轴11的主轴部11a。在通过电动机部20而旋转的主轴11的下端设置有供油泵70。供油泵70利用由主轴11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将滞留在处于供油泵70的末端的密闭容器3的冷冻机油导入并利用离心力提升。被导入到主轴11的内部并提升的冷冻机油,从设置于主轴11各部的主轴11的供油孔11_1(参照图4)向排出机构40供给。另外,向排出消声器17供给由供油泵70导入到主轴11的冷冻机油。
<排出机构40的结构>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缩机100的排出机构40的阀体41关闭了排出口45的状态的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缩机100的排出机构40的阀体41打开了排出口45的状态的图。如图2以及图3所示,排出机构40具有阀体41、弹簧43以及导向盖46。在图2中,箭头表示从压缩室30向阀体41施加的高压气体制冷剂。另外,在图3中,箭头表示高压气体制冷剂的路径。
导向盖46为圆筒形状,具有设置于轴承14的上部侧的封闭部46a、和设置于轴承14的内部的圆筒部46b。封闭部46a的内部和圆筒部46b的内部构成导向孔42。封闭部46a是导向盖46的设置有连通孔44的一侧的部分。圆筒部46b是导向盖46的设置有压缩室30的一侧的部分,且设置于轴承14的内部。圆筒部46b的内部与排出口45连通。圆筒部46b的下端配合阀体41的形状而形成,并配置有形成于轴承14的阀体落座部46c。对阀体落座部46c实施倒角。实施倒角的面例如在高度方向上为2[mm],在径向上为3[mm]。
虽然导向盖46的封闭部46a和圆筒部46b一体形成,但封闭部46a和圆筒部46b也可以形成为不同的部件。另外,虽然导向盖46的圆筒部46b与轴承14分体形成,但也可以形成为一体。轴承14、封闭部46a以及圆筒部46b由两个部件或三个部件形成。在导向盖46的封闭部46a安装有作为连接部件的弹簧43的一端。弹簧43的一端配置于导向盖46内部的导向孔42。弹簧43的另一端安装于阀体41。弹簧43对阀体41向关闭排出口45的方向赋予弹力(弹性力)。
导向孔42为圆柱状的空间,是导向盖46的封闭部46a的内部以及导向盖46的圆筒部46b的内部。另外,圆筒部46b设置于孔,该孔设置于轴承14的凸缘部。导向孔42的压缩室30侧的端形成为与压缩室30的端面和缸体13的内壁一致。另外,轴承14的下部与压缩室30的端面以及缸体13的端面一致。另外,导向盖46的内部的空间也可以从轴承14的凸缘部侧面加工而形成。导向孔42也可以通过在轴承14的凸缘部上表面设置固定部,并且用具有作为导向孔42发挥作用的平面的部件覆盖固定部而形成。导向孔42的与压缩室30相反侧的端部平面部也可以通过用另外的部件覆盖而形成。
阀体41的在水平方向上的侧面与导向孔42的侧面的缝隙小于100[μm]。
此外,导向孔42的压缩室30侧的端并非必须要与设置于导向孔42的下侧的压缩室30的端面和缸体13的内壁一致。例如,导向孔42的压缩室30侧的端的位置也可以是比缸体13的内壁靠外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阀体41的一部分与缸体13接触、接近、或者与配置在缸体13之上的弹性体等接触。另外,也可以使导向孔42的压缩室30侧的端位于比压缩室30的端面稍靠密闭容器3内部侧的位置。由此,能够确保阀体41与旋转活塞16的间隙。
另外,在导向盖46为与轴承14不同的部件的情况下,导向盖46也可以设置于轴承14的凸缘部内部。在该情况下,缩短排出口45的长度,将导向孔42的压缩室30侧的开口部作为与密闭容器3的内部侧相连的开口部。阀体落座部46c也可以不设置于轴承14,而是设置于导向盖46的圆筒部46b。
阀体41也可以为,在排出口45大幅开口时,阀体41的末端向排出口45的内部稍微突出而成为局部性地覆盖排出口45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阀体41的末端进入排出口45的侧面的开口的内部。
在导向盖46的封闭部46a形成有圆柱形状的连通孔44。连通孔44将导向盖46内部的导向孔42、与从排出口45排出的高压制冷剂经由排出消声器17排出的密闭容器3内连通。连通孔44的水平方向的外径小于阀体41的水平方向的外径。连通孔44的直径比导向盖46的内径小,这里为Φ6mm。虽然连通孔44的形状为圆形状,但考虑与周围部件之间的干涉而也可以选择椭圆形状。导向盖46的阀体落座部46c也可以形成为阀体41的底面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露出的形状。
阀体41配置于导向孔42内,在导向孔42内的压力大于压缩室30内的压力的情况下,沿着导向孔42滑动而向下方移动。由此,排出口45被关闭(参照图2)。阀体41的侧面在阀体41关闭了排出口45时与对应的排出口45的侧面接触。因此,阀体41的排出口45的侧面形成为相对于排出口45的侧面不存在凹凸。另外,阀体41在导向孔42内的压力小于压缩室30内的压力的情况下,在导向孔42内向上方移动。由此,如图3所示,排出口45打开。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排出机构40的周围设置有排出消声器17。排出消声器17为在从上方观察压缩机100时占据密闭容器3的一大半的部件。在压缩机100的运转时滞留在密闭容器3的下部的冷冻机油被卷起,被卷起的冷冻机油大多滞留在排出消声器17的上部。在排出消声器17的上部且连通孔44的上方设置有排出消声器17的供油孔17_1。滞留在排出消声器17的冷冻机油从排出消声器17的供油孔17_1向连通孔44供油。供油通过冷冻机油从排出消声器17的供油孔17_1向连通孔44的滴下而进行,但也可以为其他方法。
[压缩机100的动作]
经由导线向电动机部20的定子22供给电力。由此,在定子22的绕组中流动电流,从绕组产生磁通。电动机部20的转子21通过从绕组产生的磁通和从转子21的永久磁铁产生的磁通的作用而旋转。通过转子21的旋转,而固定于转子21的主轴11进行旋转。伴随着主轴11的旋转,压缩机构部10的旋转活塞16在缸体13的压缩室30内进行偏心旋转。
压缩室30中的缸体13与旋转活塞16之间的空间被省略图示的叶片分割成两个。伴随着主轴11的旋转,这两个空间的容积发生变化。在一个空间中,容积逐渐扩大,而从储液器300吸入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另一个空间中,容积逐渐缩小,而其中的气体制冷剂在压缩室30被压缩。
在压缩室30被压缩而成为高压高温的气体制冷剂将排出机构40的阀体41推升,而从排出口45排出。叶片(未图示)被放出到密闭容器3内的高压的制冷剂推压到旋转活塞16,与旋转活塞16的运动联动地在叶片槽内沿径向滑动,起到分隔压缩室30的低压空间和高压空间的作用。此时,排出机构40通过密闭容器3内的排出压力与压缩室30的内压的压力差来开闭排出口45,而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密闭容器3内的排出压力根据制冷循环的运转条件而变化。因此,排出机构40以相对的高低进行开闭动作,例如相对于密闭容器3内的排出压力成为规定压力以上时阀体41成为打开等。从排出口45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消声器17的排出口45排出到密闭容器3内的空间。排出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电动机部20的缝隙并从与密闭容器3的顶部连结的排出管2a向密闭容器3外排出。向密闭容器3外排出的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循环,并再次返回到储液器300。
[排出机构40的动作]
接下来,对排出机构4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压缩室30的内压小于排出机构40的导向孔42的内压时,阀体41因弹簧43的弹力和导向孔42内的压力,而在关闭排出口45的方向上受载荷。阀体41的压缩室30侧的端面不从压缩室30的端面突出而关闭排出口45,并且受压缩室30的内压。
接下来,制冷剂在压缩室30内被压缩,阀体41的压缩室30侧端面受内压。在阀体41的压缩室30侧端面的由内压引起的载荷大于排出机构40的导向孔42的内压以及弹簧43的弹力的合力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堵塞排出口45的阀体41沿着导向孔42向弹簧43侧移动。于是,阀体41打开排出口45。
当排出口45打开时,形成制冷剂的排出路径。从排出口45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密闭容器3内放出。具体而言,制冷剂通过导向孔42的内部且阀体41的下部,并通过轴承14的凸缘部(箭头a),且通过设置于导向孔42的侧面的孔(箭头b),向排出消声器17内部流出。其后,排出消声器17内部的高压制冷剂通过形成于轴承14与排出消声器17之间的缝隙以及形成于排出消声器17本身的孔(箭头c),向压缩机100的密闭容器3内部排出。当制冷剂的排出完成时,阀体41通过弹簧43的弹力向排出口45侧移动,开始关闭排出口45。于是,压缩室30的内压变得小于密闭容器3内的压力。接下来,如图2所示,阀体41的压缩室30侧的末端通过导向孔42内的压力与压缩室30内的压力的压力差而被推压到设置于排出口45的端部的阀体落座部46c,而完全关闭排出口45。
在压缩机100动作时,通过供油泵70将滞留在密闭容器3的冷冻机油抬升至主轴11。被抬升至主轴11的冷冻机油从主轴11的供油孔11_1(参照图4)向排出消声器17供给。被供给到排出消声器17的冷冻机油从排出消声器17的供油孔17_1滴下,向设置于下方的连通孔44供给。被供给到连通孔44的冷冻机油通过连通孔44向阀体41与导向孔42的侧面之间的缝隙流动。
此外,进行制冷剂的排出动作的压缩室30的内压的阈值也可以是绝对值。另外,弹簧43不需要在导向孔42内动作,为了降低通过连通孔44的制冷剂的压损,也可以将弹簧43设置于导向孔42之外,而扩大导向孔42的容积。
[效果]
根据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0,向连通孔44供给冷冻机油。供给到连通孔44的冷冻机油通过导向孔42向阀体41与导向孔42的侧面的缝隙流动。通过冷冻机油覆盖阀体41的外表面,从而压缩机100能够抑制在阀体41产生阻塞。由此,能够抑制阀体41的磨损而难以产生压缩室的封闭不良,提高压缩机100的效率,并抑制故障。
另外,阀体41的侧面与导向孔42的侧面的缝隙小于100[μm],在压缩机100动作时,在阀体41的侧面与导向孔42的侧面之间形成油面。因此,能够抑制在阀体41产生阻塞。因此,能够提高压缩机100的效率,并抑制故障。
并且,根据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0,在导向盖46的导向孔42内的压力大于压缩室30内的压力的情况下,阀体41在导向孔42的内部移动,而关闭排出口45。向密闭容器3内排出从排出口45排出的制冷剂。由于连通孔44与密闭容器3内的空间连通,因此导向孔42内部且阀体41的上部的空间被压力比滞留在导向孔42的制冷剂高的排出制冷剂压缩,通过阻尼效果,能够抑制由阀体41引起的排出口45的关闭延迟。
并且,根据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0,在导向盖46设置有连通孔44。连通孔44的直径比导向盖46的内径小。因此,在阀体41上升时,阀体41与封闭部46a之间的空间的制冷剂不从连通孔44完全逃逸,而是压缩制冷剂,推回阀体41。此时,滞留在阀体41与封闭部46a之间的空间的制冷剂的压力比压缩过程完成并且排出到密闭容器3内部的高压制冷剂更高。通过该阻尼效果,阀体41在完成上升后迅速地开始下降,不发生从所希望的落座时刻起的关闭延迟而落座于设置在轴承14内的阀体落座部46c。
并且,根据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0,由于使连通孔44的水平方向的外径小于阀体41的水平方向的外径,所以能够进一步防止阀体41的关闭速度下降。
并且,根据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0,由于导向孔42的压缩室30侧的端形成为与压缩室30的端面和缸体13的内壁一致,所以制冷剂的流路面积变大,能够降低排出压力损失。
并且,根据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0,排出路径构成为压缩室30、阀体41、排出口45的顺序。于是,紧接着压缩室30,而由阀体41封闭排出口45。由此,能够缩小压缩机100的死容积。因此,能够抑制由制冷剂的再膨胀引起的压缩机100的效率下降。
并且,根据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0,压缩室30的端面与阀体41的压缩室30侧的端面以同一平面一致。因此,能够使压缩机100的死容积最小,且能防止阀体41向压缩室30的内部突出而导致阀体41与旋转活塞16碰撞的情况。
并且,根据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0,由于以与轴承14不同的部件形成导向盖46的圆筒部46b,所以能够简化轴承14的构造,能够提供成本低的压缩机100。
并且,根据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0,在将导向盖46的圆筒部46b与轴承14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阀体41与阀体落座部46c的偏芯,因此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压缩机100。
轴承14具有与主轴11以及旋转活塞16之间的滑动部,产生几~几十[μm]单位的形变。该形变对压缩机100的可靠性造成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在形变产生部位中,金属部件彼此局部接触,产生烧结。根据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0,导向盖46也可以螺纹固定于轴承14。在该情况下,在压缩机100的组装时施加于轴承14的力变小,能够降低在轴承14产生的形变。
并且,根据实施方式1的压缩机100,连通孔44的水平方向的外径小于阀体41的水平方向的外径。由此,连通孔44起到节流部的作用,具有不将通过连通孔44试图抑制的阻尼效果抑制到设计期望值以上的效果。另外,具有在排出口45关闭时帮助阀体41迅速地关闭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排出机构40向连通孔44的供油方法与实施方式1不同。图4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压缩机100的向排出机构40的连通孔44的供油方法的图。此外,在图4中,对与图1~图3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主轴11设置有排出冷冻机油的供油孔11_1。排出消声器17兼作导向盖46,并且形成有连通孔44。连通孔44设置在比主轴11的供油孔11_1低的位置。排出消声器17具有设置于连通孔44的上方的储油部17_2。储油部17_2由排出消声器17形成,为了能够储存冷冻机油而形成为箱型形状,但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在储油部17_2的下部形成连通孔44。
从主轴11的供油孔11_1流出的冷冻机油沿着排出消声器17的表面流动而积存于储油部17_2。积存于储油部17_2的冷冻机油通过连通孔44向阀体41与导向孔42的侧面之间的缝隙流动。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2的压缩机100,由于连通孔44设置在比主轴11的供油孔11-1的位置低的位置,因此从主轴11的供油孔11-1流出的冷冻机油沿着排出消声器17的表面流动而积存于储油部17_2。由此,能够将冷冻机油始终向排出机构40供给。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2的压缩机100,由于排出消声器17具有连通孔44,所以排出消声器17能够兼作导向盖46。因此,能够减少压缩机100的部件数量,能够提供成本低的压缩机100。
实施方式3
在实施方式3中,排出机构40向连通孔44的供油方法与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不同。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压缩机100的向排出机构40的连通孔44的供油方法的图。此外,在图5中,对与图1~图4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在图5中,与图3的不同点在于,设置有将排出消声器17的供油孔17_1与连通孔44连通的供油管1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排出消声器17的上表面设置有储油部17_2。被设置于供油孔17_1周围的壁包围的空间为本实施方式的储油部17_2。
在压缩机100动作时,通过供油泵70将滞留在密闭容器3的冷冻机油抬升至主轴11。被抬升至主轴11的冷冻机油从主轴11的供油孔11_1(参照图4)向排出消声器17供给。被供给到排出消声器17的冷冻机油滞留在排出消声器17的储油部17_2。滞留在储油部17_2的冷冻机油依次通过供油孔17_1以及供油管18,向设置于下方的连通孔44供给。被供给到连通孔44的冷冻机油通过连通孔44向阀体41与导向孔42的侧面之间的缝隙流动。
根据实施方式3的压缩机100,在压缩机100动作时,通过供油泵70将滞留在密闭容器3的冷冻机油抬升至主轴11。被抬升至主轴11的冷冻机油从主轴11的供油孔11_1向排出消声器17供给。被供给到排出消声器17的冷冻机油从排出消声器17的供油孔17_1滞留在储油部17_2。滞留在储油部17_2的冷冻机油从排出消声器17的供油孔17_1通过供油管18向连通孔44供给。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3的压缩机100,由于冷冻机油从排出消声器17的储油部17_2通过供油管18向连通孔44供给,所以不会被排出消声器17内的乱流流体阻碍,能够将冷冻机油向排出机构40供给。
实施方式4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压缩机100的设置于排出机构40的直线状的供油槽81的图。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供油槽81沿着铅垂方向以直线状形成于导向盖46的封闭部46a以及圆筒部46b的内表面。供油槽81不延伸至阀体落座部46c。供油槽81构成为例如宽度为2[mm],高度为4[mm]。
供油槽81并不局限于直线状的供油槽81。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压缩机100的设置于排出机构40的螺旋状的供油槽81_1的图。
向供油槽81或供油槽81_1供给被供给到连通孔44的冷冻机油。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4的压缩机100,通过向供油槽81或供油槽81_1供给冷冻机油,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阀体41产生阻塞。
实施方式5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基于图8,对制冷循环装置200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00具备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压缩机100中的任一个压缩机来作为制冷剂回路的一个要素。此外,在图8中,为了方便而示出了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压缩机100的情况。
<制冷循环装置200的结构>
制冷循环装置200具有压缩机100、流路切换装置151、第一热交换器152、膨胀装置153以及第二热交换器154。压缩机100、第一热交换器152、膨胀装置153以及第二热交换器154通过高压侧配管155a以及低压侧配管155b进行配管连接而形成制冷剂回路。另外,在压缩机100的上游侧配置有储液器300。
压缩机100用于对所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而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在压缩机100被压缩后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00排出而被送往第一热交换器152或第二热交换器154。
流路切换装置151用于在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中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即,流路切换装置151在制热运转时被切换成连接压缩机100和第二热交换器154,在制冷运转时被切换成连接压缩机100和第一热交换器152。其中,流路切换装置151例如可以由四通阀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二通阀或三通阀的组合来作为流路切换装置151。
第一热交换器152用于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在第一热交换器152中,从膨胀装置15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与例如由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两相制冷剂)蒸发。另一方面,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在第一热交换器152中,从压缩机10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与例如由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此外,也可以由制冷剂-水热交换器构成第一热交换器152。在该情况下,在第一热交换器152中,通过制冷剂和水等热介质执行热交换。
膨胀装置153用于使从第一热交换器152或第二热交换器154流出的制冷剂膨胀而减压。膨胀装置153例如可以由能够调整制冷剂的流量的电动膨胀阀等构成。此外,作为膨胀装置153,不仅可以应用电动膨胀阀,也可以应用在受压部采用了隔膜的机械式膨胀阀或毛细管等。
第二热交换器154用于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在第二热交换器154中,从压缩机10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与例如由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另一方面,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在第二热交换器154中,从膨胀装置153流出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与例如由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得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气液两相制冷剂)蒸发。此外,也可以由制冷剂-水热交换器构成第二热交换器154。在该情况下,在第二热交换器154中,通过制冷剂和水等热介质执行热交换。
另外,在制冷循环装置200中设置有对制冷循环装置200整体进行统一控制的控制装置160。具体而言,控制装置160根据所需的冷却能力或加热能力来控制压缩机100的驱动频率。另外,控制装置160根据每个运转状态以及模式来控制膨胀装置153的开度。并且,控制装置160根据每个模式来控制流路切换装置151。
控制装置160基于来自用户的运转指示,利用从省略图示的各温度传感器以及省略图示的各压力传感器发送的信息,控制例如压缩机100、膨胀装置153、流路切换装置151等各致动器。
此外,控制装置160可以由实现其功能的电路器件那样的硬件构成,也可以由微机或CPU那样的运算装置和在该运算装置上执行的软件构成。
控制装置160由专用的硬件、或执行储存于存储器的程序的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装置,也称为处理装置、运算装置、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处理器)构成。在控制装置160为专用的硬件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60例如相当于单一电路、复合电路、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这些的组合。可以由单独的硬件实现控制装置160所实现的各功能部的每一个,也可以由一个硬件实现各功能部。在控制装置160为CPU的情况下,控制装置160所执行的各功能通过软件、固件、或软件与固件的组合来实现。软件以及固件被描述为程序,储存于存储器。CPU通过读出并执行储存于存储器的程序,来实现控制装置160的各功能。这里,存储器例如为RAM、ROM、闪存、EPROM、EEP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此外,可以由专用的硬件实现控制装置160的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由软件或固件实现一部分。
<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动作>
接下来,对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动作与制冷剂的流动一起说明。这里,以第一热交换器152以及第二热交换器154中的热交换流体为空气的情况为例,对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制冷运转时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图8中,用虚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用实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通过驱动压缩机100,而从压缩机100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从压缩机10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52。在第一热交换器152中,在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由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单相)。
从第一热交换器152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装置153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的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54。在第二热交换器154中,在流入的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省略图示的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从第二热交换器154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储液器300流入压缩机100,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100排出。以下,重复该循环。
因此,根据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200,能够提供使用了压缩效率良好的压缩机100的制冷循环装置200。
此外,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制热运转时的动作通过利用流路切换装置151使制冷剂的流动成为图8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流动来执行。
此外,也可以不设置设在压缩机100的排出侧的流路切换装置151,而是使制冷剂的流动成为恒定方向。
另外,不特别限定制冷循环装置200所使用的制冷剂,例如可使用二氧化碳、R410A、R32、HFO1234yf等制冷剂。
并且,作为制冷循环装置200的应用例,存在空调装置、热水供给器、冷冻机、或空调热水供给复合机等。
实施方式6
在实施方式6中,对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200所使用的制冷剂的种类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200所使用的制冷剂为制冷剂的气体密度比R410A制冷剂低的制冷剂。例如为R134a、R1234yf、R513A、R463A、R290、R454C、R454A、R404A、R448A、R449A、R454B、R452B、R466A等。
图9是ASHRAE所规定的代表性的制冷循环的压缩机额定运转条件下的压缩机所吸入的制冷剂的气体密度以及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气体密度的按每种制冷剂表示的图。
这里,ASHRAE是American Society of Heating、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Engineers(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的简称。压缩机额定运转条件还通称为ASRAE-T条件,冷凝温度为54.4℃,蒸发温度为7.2℃,过冷却度为8.3℃以及过热度为27.8℃。
在图9中,示出了R134a、R1234yf、R513A、R463A、R290、R454C、R454A、R404A、R448A、R449A、R454B、R452B以及R466A制冷剂。如图9所示,这些制冷剂的被吸入压缩机的制冷剂以及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气体密度比R410A低。
通常制冷剂气体等流体的压力损失与其流体的流速成比例地增大。在使同一制冷剂重量循环的情况下,若密度变低,则需要加快气体的流速。即,密度低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损失比密度高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损失大。虽然该压力损失产生在制冷循环的各个位置,但尤其是在压缩的排出阀等流路狭窄且流体的流速快的部位其影响显著。
流路内的压力损失成为能量的损失,导致制冷循环整体的效率下降。旋转式压缩机的排出阀通常使用簧片阀。图10是表示压缩机的簧片阀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10所示,簧片阀401以及限制板402的一端通过固定铆钉403固定于设置在轴承14的端面的排出孔405附近。限制板402限制簧片阀的运动。簧片阀401落座于落座部404,堵塞排出孔405。通过压缩室30内的压力上升,簧片阀401被提升。如上述那样,簧片阀401为悬臂构造,因此从其轴承14的端面起的簧片阀401的固定部侧的提升距离R变小,从而整体的流路面积变小。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200所使用的压缩机100的阀体41的提升距离R的图。如图11所示,压缩机100的排出机构40的阀体41通过弹簧43在导向孔42内沿铅垂方向移动。因此,提升距离R在阀体41整体上变得均匀,与簧片阀401相比,整体的制冷剂的流路面积变大。
由于制冷剂的流路面积变大,所以排出口45处的流速变小,排出口45部分处的压力损失变小。该效果在制冷剂的气体密度小的制冷剂中变得显著。
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200将气体密度比当前全球广泛使用的R410A低的制冷剂应用于实施方式4的制冷循环装置200。因此,实施方式6的制冷循环装置200能够降低压力损失而获得高效率的制冷循环。特别是在使用R290来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相对于其他制冷剂,吸入气体密度以及排出气体密度明显大,因此制冷循环装置200能够降低压力损失而获得高效率的制冷循环。
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请求范围。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可以在不脱离实施方式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施方式的范围以及主旨中。
附图标记说明
1...下侧容器;2...上侧容器;2a...排出管;3...密闭容器;10...压缩机构部;11...主轴;11a...主轴部;11_1...主轴11的供油孔;12...偏心轴部;13...缸体;14、14a...轴承;15...分隔板;16...旋转活塞;17...排出消声器;17_1...排出消声器17的供油孔;17_2...储油部;18...供油管;20...电动机部;21...转子;22...定子;30...压缩室;31a...第一吸入管;31b...第二吸入管;40...排出机构;41...阀体;42...导向孔;43...弹簧;44...连通孔;45...排出口;46...导向盖;46a...封闭部;46b...圆筒部;46c...阀体落座部;50...吸入口;60...吸入消声器;70...供油泵;81、81_1...供油槽;100...压缩机;151...流路切换装置;152...第一热交换器;153...膨胀装置;154...第二热交换器;155a...高压侧配管;155b...低压侧配管;160...控制装置;200...制冷循环装置;300...储液器;401...簧片阀;402...限制板;403...固定铆钉;404...落座部;405...排出孔;R...提升距离。

Claims (10)

1.一种压缩机,其中,
具备:
密闭容器;
缸体,设置于所述密闭容器内,在内部设置有供制冷剂压缩的压缩室;
主轴,设置于所述密闭容器内;
轴承,设置于所述主轴,具备排出在所述压缩室被压缩的制冷剂的排出口;以及
排出机构,设置于所述轴承,具备在内部具有导向孔的导向盖、和设置于所述导向孔内的阀体,通过所述阀体在所述导向孔内的移动来进行所述排出口的开闭,
在所述导向盖形成有连通孔,该连通孔将所述导向孔与供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制冷剂排出的所述密闭容器内连通,
向所述连通孔供给滞留在所述密闭容器内的冷冻机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中,
所述压缩机具备:
供油泵,设置于所述主轴的下端,将滞留在所述密闭容器的冷冻机油导入所述主轴;和
排出消声器,被供给由所述供油泵导入到所述主轴的冷冻机油,
在所述排出消声器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冷冻机油向所述连通孔供给的供油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缩机,其中,
所述排出消声器具有设置于所述供油孔的上部的储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中,
在所述主轴设置有排出所述冷冻机油的供油孔,
所述连通孔具备设置在比所述供油孔的位置低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项所述的压缩机,其中,
具有将所述排出消声器的供油孔与所述连通孔连通的供油管。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中,
在所述导向盖的所述导向孔侧的水平方向的侧面形成有从所述连通孔被供给所述冷冻机油的槽。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中,
所述阀体的水平方向的侧面与所述导向孔的侧面的缝隙小于100μm。
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制冷剂在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膨胀装置以及第二热交换器中依次循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为气体密度比R410A低的制冷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剂为R290。
CN202080107477.3A 2020-12-02 2020-12-02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Pending CN1164575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44806 WO2022118384A1 (ja) 2020-12-02 2020-12-02 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457574A true CN116457574A (zh) 2023-07-18

Family

ID=81853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107477.3A Pending CN116457574A (zh) 2020-12-02 2020-12-02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66692B2 (zh)
CN (1) CN116457574A (zh)
WO (1) WO202211838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48988U (zh) * 1986-09-18 1988-04-02
JPH02145675U (zh) * 1989-05-14 1990-12-11
JP2006299941A (ja) * 2005-04-21 2006-11-02 Fujitsu General Ltd 圧縮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118384A1 (zh) 2022-06-09
JP7466692B2 (ja) 2024-04-12
WO2022118384A1 (ja) 2022-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62021B2 (en) Rotary compressor, and car air conditioner and heat pump type water heater using the compressor
US8857200B2 (en) Compressor having capacity modulation or fluid injection systems
US7510382B2 (en) Apparatus for preventing overheating of scroll compressor
US9765780B2 (en) Compressor
EP2497955A1 (en) Heat pump device, two-stage compresso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heat pump device
EP1739369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KR101738458B1 (ko) 고압식 압축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동사이클 장치
EP2339179A2 (en) Rotary compressor
US20220178372A1 (en) Rotary compressor
CN118202151A (zh)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6457574A (zh)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WO2023144953A1 (ja) 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2403950B1 (ko) 고압식 압축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냉동사이클 장치
WO2022118383A1 (ja) 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6457575A (zh)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4634191B2 (ja) 密閉形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Z2023186A3 (cs) Kompresor a zařízení chladicího cyklu
CN112412791B (zh) 回转式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CN117989131A (zh) 压缩机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2024070439A (ja) 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9186800A1 (ja) 密閉型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WO2020255243A1 (ja) 圧縮機
JP2017214829A (ja) スクロール圧縮機及び冷凍装置
GB2553712A (en) Rotary compressor and vapor-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