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56515A - 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基站及目标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基站及目标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56515A
CN116156515A CN202310154457.7A CN202310154457A CN116156515A CN 116156515 A CN116156515 A CN 116156515A CN 202310154457 A CN202310154457 A CN 202310154457A CN 116156515 A CN116156515 A CN 116156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dress information
base station
port number
st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544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红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5445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565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56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565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基站及目标站,所述方法包括:传送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所述目标站,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由所述基站生成;获得所述目标站反馈的第二地址信息,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包括所述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所述第二端口号由所述目标站生成;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向所述目标站发送连接请求,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所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Description

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基站及目标站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基站及目标站。
背景技术
自组织网络技术是5G移动通信的重要技术之一,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部署和维护。自配置作为自组织网络技术的关键特性之一,应用于网络部署阶段,支持新增网络节点的即插即用功能,无需进行繁琐的人工配置。它不但可以减少运营商的支出和运营成本投入,还有助于加快网络部署进度。
为了更好地支持5G通信系统的移动性管理,邻站规划非常重要。3GPP提出了基于NG接口配置传输过程(Configuration Transfer Procedures)来同步邻站基本信息,如源站ID、目标站ID、Xn传输层配置信息等,基站利用这些信息完成邻站自配置和Xn自建立。
然而,Xn传输层信息仅同步了Xn传输层IP地址信息,并未同步Xn传输层端口号信息。自组织网络中所有基站Xn传输层端口号都使用3GPP提供的默认端口号3842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邻站自配置和Xn自建立,但是这样存在一个问题:要求所有自组织网络中的基站Xn传输层端口号都必须使用同一个端口号38422,当基站需要和多个邻站建立Xn连接时,则需要规划多个IP地址,才能确保Xn SCTP传输地址的唯一性,才能进行正常的SCTP通信。一个基站支持的最大邻站个数为256,若要支持配置256个邻站,则需要规划256个IP地址用于Xn SCTP通信。然而,IP地址资源往往非常有限,相对来说端口号资源较为丰富。
因此,不固定Xn传输层端口号的配置,为更加灵活的邻站通信网络规划提供了可能性。
申请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传送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所述目标站,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由所述基站生成;
获得所述目标站反馈的第二地址信息,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包括所述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所述第二端口号由所述目标站生成;
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向所述目标站发送连接请求,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所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传送所述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所述目标站,包括:
生成用于和所述目标站的传输层接口实现通信的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为传输层端口号,所述传输层端口号包括多个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为所述多个端口号中的任意一个;
基于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形成所述第一地址信息;
通过核心网将所述第一地址信息传送至所述目标站。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所述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为携带有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所述自组织网络请求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站同步其传输层信息,以实现连接;
将所述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发送至所述核心网,使所述核心网基于所述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形成对应的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目标站。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自组织网请求信息中通过增加由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的字段形成所述上行网络信息。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基站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由所述基站生成;
基于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第二地址信息,并反馈至所述基站,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包括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所述第二端口号由所述目标站生成;
响应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发送的连接请求,确定是否与所述基站建立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所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获得基站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包括:
基于核心网获得由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的第一下行网络传输配置信息,所述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为携带有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所述自组织网络请求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站同步所述基站的传输层信息,以实现连接;
基于所述第一下行网络传输配置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地址信息。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第二地址信息,并反馈至所述基站,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中携带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第一地址信息将所述基站添加至邻站配置信息中;
基于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用于与所述第一端口号对应通信的第二端口号;
基于所述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形成第二地址信息;
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形成第二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发送至所述核心网,以基于所述核心网对应生成第二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后反馈至所述基站。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响应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发送的连接请求,确定是否与所述基站建立连接,包括:
响应所述连接请求,验证所述连接请求中的第一地址信息与添加至邻站配置信息中的第一地址信息是否对应匹配;
基于验证结果确定是否与所述基站建立连接。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传送模块,用于传送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所述目标站,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由所述基站生成;
第一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目标站反馈的第二地址信息,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包括所述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所述第二端口号由所述目标站生成;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向所述目标站发送连接请求,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所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目标站,包括:
第二获得模块,用于获得基站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由所述基站生成;
反馈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第二地址信息,并反馈至所述基站,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包括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所述第二端口号由所述目标站生成;
响应模块,用于响应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发送的连接请求,确定是否与所述基站建立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所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基于上述实施例的公开可以获知,本申请实施例具备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丰富基站与目标站的端口号,以基于端口号实现端口匹配,同步邻站自配置,解除了以往站点传输层端口号受限的问题,实现了更加灵活的邻站通信,进一步完善了邻站通信网络的规划。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邻站自配置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邻站自配置方法的结构关系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邻站自配置方法中的端口信息同步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邻站自配置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目标站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但不作为本申请的限定。
应理解的是,可以对此处公开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因此,下述说明书不应该视为限制,而仅是作为实施例的范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想到在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内的其他修改。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对本公开的大致描述以及下面给出的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通过下面参照附图对给定为非限制性实例的实施例的优选形式的描述,本申请的这些和其它特性将会变得显而易见。
还应当理解,尽管已经参照一些具体实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确定地实现本申请的很多其它等效形式,它们具有如权利要求所述的特征并因此都位于借此所限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结合附图时,鉴于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的上述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为显而易见。
此后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所公开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实例,其可采用多种方式实施。熟知和/或重复的功能和结构并未详细描述以避免不必要或多余的细节使得本公开模糊不清。因此,本文所公开的具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细节并非意在限定,而是仅仅作为权利要求的基础和代表性基础用于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以实质上任意合适的详细结构多样地使用本公开。
本说明书可使用词组“在一种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又一实施例中”或“在其他实施例中”,其均可指代根据本公开的相同或不同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01:传送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目标站,第一地址信息包括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该第一端口号由基站生成;
S102:获得目标站反馈的第二地址信息,第二地址信息包括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该第二端口号由目标站生成;
S103:基于第二地址信息向目标站发送连接请求,通过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例如,本实施例中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基站与目标站的NG接口的配置传输过程,以实现同步邻站基本信息和传输层(本实施例中具体为基于Xn协议构建的传输层)的传输地址信息,使目标站能够成功添加基站为邻站,完成基站与目标站间的网络通信。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完成上述网络通信,基于的目标协议包含3GPP协议及流控制传输协议,3GPP协议用于支持邻站基本信息、传输层IP地址信息的同步,属于邻站自配置的必要信息,流控制传输协议用于实现基站与目标站之间的正常网络通信。
进一步地,基站与目标站之间可以直接进行地址信息等的传输,也可以是通过中间方实现地址信息等的传输。本实施例中基站与目标站之间是通过中间方实现的信息传输,具体为基站生成第一地址信息,包括基站的IP地址信息及第一端口号,接着传送第一地址信息到中间方,由中间方将第一地址信息传送至目标站。目标站获得第一地址信息后会匹配生成第二地址信息,第二地址信息包括目标站的IP地址及第二端口号,其中第一端口号对应的端口与第二端口号对应的端口相互匹配,用于后续实现基站与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也就是,目标站是基于第一端口号生成的第二端口号,以使基站与目标站能够基于该匹配的第一端口号与第二端口号找到对应的端口,进而实现通信。在本实施例中端口号的设置不再受限,同一个端口可以被设有多个端口号,而且第一端口号与第二端口号可以是相同的端口号,也可以是不同的端口号。如基站的第一端口号为12,那么对应的目标站的第二端口号也可以为12,或者目标站的第二端口号可以为14,25等等,即与第一端口号不同即可。基站的第一端口可以具有12,23,25,67…等等多个端口号,同理目标站的第二端口也可以具有上述多个端口号,基站与目标站的每个端口具有的端口号可以均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还可以全部不同,具体不唯一。对应匹配的第一端口号与第二端口号可以是唯一对应,也可以是多对一模式的对应,如第一端口号12可以与第二端口号13对应,也可以与第二端口号25对应,反之亦然,或者第一端口号12仅能够与唯一的第二端口号15对应,该种对应方式均是允许的,均是可以实现后续基站与目标站间的端口匹配及通信。当目标站生成了第二地址信息后传送至中间方,由中间方转发至基站。当基站获得了第二地址信息后,便可基于第二地址信息中记录的目标站的IP地址和第二端口号向目标站发送连接请求,使目标站响应连接请求,与基站基于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两站点间对应端口的通信。
基于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施例具备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丰富基站与目标站的端口号,以基于端口号实现端口匹配,同步邻站自配置,解除了以往站点传输层端口号受限的问题,实现了更加灵活的邻站通信,进一步完善了邻站通信网络的规划。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传送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目标站,包括:
S104:生成用于和目标站的传输层接口实现通信的第一端口号,第一端口号为传输层端口号,传输层端口号包括多个端口号,第一端口号为多个端口号中的任意一个;
S105:基于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形成第一地址信息;
S106:通过核心网将第一地址信息传送至目标站。
例如,本实施例中是基站和5G核心网建立连接,并基于核心网与目标站建立间接连接,对于地址信息的传送均通过核心网实现,该核心网即相当于上述的中间方。当基站通过邻区自配置方式或其他方式发现了目标站,便可触发邻站自配置流程。在传送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目标站时,首先由基站生成用于和目标站的传输层接口(即目标站的一端口)实现通信的第一端口号,具体可以是先从基站的多个端口中确定用于进行通信的端口,该确定过程可以结合各个端口的具体分配信息而确定,之后由该端口具备的多个端口号中进行挑选确定,最终得到第一端口号,或者可以是确定端口后直接生成一个新的端口号用来当做第一端口号。当确定了第一端口号后,基站便可以结合该第一端口号和自身的IP地址信息生第一地址信息,并将该第一地址信息传送至核心网,基于该核心网转发至目标站。
进一步地,基站在与核心网交互,以及核心网与目标站交互,以传送信息时,本实施例中的方法还包括:
S107:基于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为携带有第一地址信息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自组织网络请求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站同步其传输层信息,以实现连接;
S108:将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发送至核心网,使核心网基于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形成对应的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发送至目标站。
其中,自组织网请求信息中通过增加由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的字段形成上行网络信息。
例如,如图3所示,基站及核心站通过分别在NG接口消息的Uplink RANConfiguration Transfer(即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Downlink RAN ConfigurationTransfer(即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中新增同步传输层端口号的字段实现信息的成功传送,详细情况如下:
步骤1:基站获取用于与目标站进行Xn SCTP(Xn流控制传输协议)通信的传输层端口号信息,也就是第一端口号,本实施例中基站与目标站间基于端口进行SCTP通信;
步骤2:基站基于第一地址信息形成Uplink RAN Configuration Transfer(即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该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同时将需要同步给目标站的邻站信息进行组装,具体为对SON Configuration Transfer IE(自组织网配置传输所需信息)进行组装,SON Configuration Transfer IE携带传输层端口号,也就是第一端口号,详细情况如下:
①SON Information(自组织网信息,此处可认为是自组织网配置传输所需信息)携带SON Information Request(自组织网请求信息),以请求目标站同步基站的Xn传输层信息。
②在自组织网请求信息的Xn TNL Configuration Info(Xn传输层配置信息)中新增字段Xn Transport Layer Port(Xn传输层端口号,即第一端口号),以使自组织网请求信息携带基站的Xn传输层端口号。
步骤3:基站将SON Configuration Transfer(自组织网配置传输信息)通过对应形成的Uplink RAN Configuration Transfer(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发送给5G核心网,5G核心网基于获得的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对应生成Downlink RANConfiguration Transfer(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将该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转发给目标站,使目标站获得该信息中携带的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及自组织网请求信息。
如图4所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同时提供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该方法包括:
S201:获得基站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第一地址信息包括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第一端口号由基站生成;
S202:基于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第二地址信息,并反馈至基站,第二地址信息包括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第二端口号由目标站生成;
S203:响应基站基于第二地址信息发送的连接请求,确定是否与基站建立连接,以通过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同样地,本实施例中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基站与目标站的NG接口的配置传输过程,以实现同步邻站基本信息和传输层(Xn)的传输地址信息,使目标站能够成功添加基站为邻站,完成基站与目标站间的网络通信。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完成上述网络通信,基于的目标协议包含3GPP协议及流控制传输协议,3GPP协议用于支持邻站基本信息、传输层IP地址信息的同步,属于邻站自配置的必要信息,流控制传输协议用于实现基站与目标站之间的正常网络通信。
进一步地,基站与目标站之间可以直接进行地址信息等的传输,也可以是通过中间方实现地址信息等的传输。本实施例中基站与目标站之间是通过中间方实现的信息传输,具体为基站生成第一地址信息,包括基站的IP地址信息及第一端口号,接着传送第一地址信息到中间方,由中间方将第一地址信息传送至目标站。目标站获得第一地址信息后会匹配生成第二地址信息,第二地址信息包括目标站的IP地址及第二端口号,其中第一端口号对应的端口与第二端口号对应的端口相互匹配,用于后续实现基站与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也就是,目标站是基于第一端口号生成的第二端口号,以使基站与目标站能够基于该匹配的第一端口号与第二端口号找到对应的端口,进而实现通信。在本实施例中端口号的设置不再受限,同一个端口可以被设有多个端口号,而且第一端口号与第二端口号可以是相同的端口号,也可以是不同的端口号。如基站的第一端口号为12,那么对应的目标站的第二端口号也可以为12,或者目标站的第二端口号可以为14,25等等,即与第一端口号不同即可。基站的第一端口可以具有12,23,25,67…等等多个端口号,同理目标站的第二端口也可以具有上述多个端口号,基站与目标站的每个端口具有的端口号可以均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还可以全部不同,具体不唯一。对应匹配的第一端口号与第二端口号可以是唯一对应,也可以是多对一模式的对应,如第一端口号12可以与第二端口号13对应,也可以与第二端口号25对应,反之亦然,或者第一端口号12仅能够与唯一的第二端口号15对应,该种对应方式均是允许的,均是可以实现后续基站与目标站间的端口匹配及通信。当目标站生成了第二地址信息后传送至中间方,由中间方转发至基站。当基站获得了第二地址信息后,便可基于第二地址信息中记录的目标站的IP地址和第二端口号向目标站发送连接请求,目标站接收到连接请求后可以确定是否与基站建立通信连接,以允许目标站与基站间基于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两站点间对应端口的通信。
基于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施例具备的有益效果包括通过丰富基站与目标站的端口号,以基于端口号实现端口匹配,同步邻站自配置,解除了以往站点传输层端口号受限的问题,实现了更加灵活的邻站通信,进一步完善了邻站通信网络的规划。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获得基站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包括:
S204:基于核心网获得由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的第一下行网络传输配置信息,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为携带有第一地址信息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自组织网络请求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站同步基站的传输层信息,以实现连接;
S205:基于第一下行网络传输配置信息获得第一地址信息。
例如,本实施例中是目标站和5G核心网建立连接,并基于核心网与基站建立间接连接,对于地址信息的传送均通过核心网实现,该核心网即相当于上述的中间方。核心网收到包含第一地址信息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的第一上行网络传输配置信息时,对应生成携带有该自组织网请求信息的第一下行网络传输配置信息,并将其转发至目标站,使目标站基于第一下行网络传输配置信息获得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其中该自组织网请求信息用于指示目标站同步基站的传输层信息,以实现对应的端口连接,也就是实现自组织网的配置同步,使目标站添加基站为邻站,进而基于匹配的端口发起SCTP连接,打通基站间传输层通路,发起Xn传输层的自建立过程。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基于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第二地址信息,并反馈至基站,包括:
S206:基于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中携带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第一地址信息将基站添加至邻站配置信息中;
S207:基于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用于与第一端口号对应通信的第二端口号;
S208:基于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形成第二地址信息;
S209:基于第二地址信息形成第二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发送至核心网,以基于核心网对应生成第二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后反馈至基站。
具体地,目标站收到来自基站的SON Configuration Transfer IE(自组织网配置传输所需信息)后自动添加邻站配置,也就是将基站添加为邻站,并组装要发送给基站的SON Configuration Transfer IE(自组织网配置传输所需信息),SON ConfigurationTransfer IE携带与基站进行Xn SCTP通信的传输层端口号,也就是第二端口号,详细情况如下:
①SON Information(自组织网信息,此处可认为是自组织网配置传输所需信息)携带SON Information Reply IE(自组织网请求信息),而SON Information Reply IE中携带Xn TNL Configuration Info IE(自组织网配置信息)。
②本实施例中是在Xn TNL Configuration Info中新增字段Xn Transport LayerPort,也即第二端口号,或者也可认为是在发送给基站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中增加第二端口号的字段,以使目标站发送给基站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中同样携带Xn传输层端口号。
接着,目标站将SON Configuration Transfer(自组织网配置传输信息)通过对应形成的Uplink RAN Configuration Transfer(第二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发送给5G核心网,5G核心网收到该信息后基于该信息对应形成Downlink RAN Configuration Transfer(第二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将Downlink RAN Configuration Transfer转发给基站。
进一步地,当基站获得第二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后,会添加目标站为邻站,并基于获得的目标站的地址信息直接向目标站发送连接请求,以建立端口连接。
目标站获得连接请求后,响应基站基于第二地址信息发送的连接请求,确定是否与基站建立连接,其具体包括:
S210:响应连接请求,验证连接请求中的第一地址信息与添加至邻站配置信息中的第一地址信息是否对应匹配;
S211:基于验证结果确定是否与基站建立连接。
例如,由上述过程可知,在基站与目标站分别实现自组织网的配置同步后,基站添加目标站为邻站,并向目标站发起SCTP协议连接,打通基站间传输层通路,进而发起Xn自建立过程。本实施例中在完成同步的传输层端口号对应的端口主要在SCTP协议通信中使用。具体如下:
步骤1:基站设置Xn SCTP协议下的传输层信息,包括:
①基站传输层IP地址为通过SON(自组织网)配置同步给目标站的IP地址,传输层端口号,即第一端口号,为通过SON配置同步给目标站的端口号信息。
②目标站传输层IP地址为目标站通过SON配置同步给基站的IP地址,目标站传输层端口号,即第二端口号为目标站通过SON配置同步给基站的端口号信息。
步骤2:基站向目标站发起Xn SCTP连接,也就是连接请求,以完成连接,其中,该连接请求中包含基站的地址信息及第一端口号。
步骤3:目标站响应该连接请求,令其应用层基于协议XnAP对连接请求中的IP地址和端口号进行校验,检查是否与SON配置同步的IP地址和端口号一致,若不一致,则断开SCTP连接,也即拒绝建立端口连接;若一致,则建立并保持端口连接。
通过上述验证过程可有效防止不良设备或网络对基站或目标站的攻击。
具体地,当将基站与目标站视为一系统整体时,建立端口连接的总流程包括:
基站和5G核心网建立连接,5G核心网同时与目标站建立连接。基站通过邻区自配置或其它方式发现了目标邻站,即目标站时,触发邻站自配置过程。基站通过NG接口消息中包含基站IP地址及第一端口号的Uplink RAN Configuration Transfer(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发送至核心网,由核心网配合生成对应的Downlink RAN ConfigurationTransfer(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发送给目标站,使基站的传输层端口号同步给目标站。目标站根据基站同步的邻站信息自动添加基站为邻站,并通过NG接口消息中包含目标站IP地址及第二端口号的Uplink RAN Configuration Transfer(第二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发送给核心网,由核心网配合生成对应的Downlink RAN Configuration Transfer(第二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发送给基站,以将目标站的传输层端口号同步给基站。基站根据目标站同步的邻站信息自动添加目标站为邻站,并主动向目标站发起SCTP偶联,也即向目标站发送连接请求,目标站响应连接请求,对其进行关于地址及端口号的验证,若连接请求与SON自配置中记录的关于基站的地址及端口号一致的情况下,与基站建立并保持端口连接。
如图5所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基站100,包括:
传送模块1,用于传送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所述目标站,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由所述基站生成;
第一获得模块2,用于获得所述目标站反馈的第二地址信息,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包括所述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所述第二端口号由所述目标站生成;
发送模块3,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向所述目标站发送连接请求,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所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传送所述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所述目标站,包括:
生成用于和所述目标站的传输层接口实现通信的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为传输层端口号,所述传输层端口号包括多个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为所述多个端口号中的任意一个;
基于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形成所述第一地址信息;
通过核心网将所述第一地址信息传送至所述目标站。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还包括:
形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所述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为携带有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所述自组织网络请求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站同步其传输层信息,以实现连接;
传输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发送至所述核心网,使所述核心网基于所述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形成对应的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目标站。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自组织网请求信息中通过增加由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的字段形成所述上行网络信息。
如图6所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目标站200,包括:
第二获得模块4,用于获得基站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由所述基站生成;
反馈模块5,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第二地址信息,并反馈至所述基站,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包括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所述第二端口号由所述目标站生成;
响应模块6,用于响应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发送的连接请求,确定是否与所述基站建立连接,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所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获得基站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包括:
基于核心网获得由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的第一下行网络传输配置信息,所述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为携带有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所述自组织网络请求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站同步所述基站的传输层信息,以实现连接;
基于所述第一下行网络传输配置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地址信息。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第二地址信息,并反馈至所述基站,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中携带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第一地址信息将所述基站添加至邻站配置信息中;
基于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用于与所述第一端口号对应通信的第二端口号;
基于所述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形成第二地址信息;
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形成第二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发送至所述核心网,以基于所述核心网对应生成第二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后反馈至所述基站。
作为一可选实施例,所述响应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发送的连接请求,确定是否与所述基站建立连接,包括:
响应所述连接请求,验证所述连接请求中的第一地址信息与添加至邻站配置信息中的第一地址信息是否对应匹配;
基于验证结果确定是否与所述基站建立连接。
进一步地,本申请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邻站自配置方法。应理解,本实施例中的各个方案具有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对应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被有形地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并且包括计算机可读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在被执行时使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诸如上文所述实施例中的邻站自配置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计算机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可以但不限于是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系统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介质(RAM)、只读存储介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介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介质(CD-ROM)、光存储介质件、磁存储介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系统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配置为由指令执行系统、系统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天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另外,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系统。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系统的制造品,该指令系统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申请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传送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所述目标站,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由所述基站生成;
获得所述目标站反馈的第二地址信息,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包括所述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所述第二端口号由所述目标站生成;
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向所述目标站发送连接请求,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所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所述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所述目标站,包括:
生成用于和所述目标站的传输层接口实现通信的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为传输层端口号,所述传输层端口号包括多个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为所述多个端口号中的任意一个;
基于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形成所述第一地址信息;
通过核心网将所述第一地址信息传送至所述目标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所述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为携带有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所述自组织网络请求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站同步其传输层信息,以实现连接;
将所述第一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发送至所述核心网,使所述核心网基于所述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形成对应的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发送至所述目标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组织网请求信息中通过增加由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的字段形成所述上行网络信息。
5.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基站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由所述基站生成;
基于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第二地址信息,并反馈至所述基站,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包括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所述第二端口号由所述目标站生成;
响应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发送的连接请求,确定是否与所述基站建立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所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基站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包括:
基于核心网获得由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形成的第一下行网络传输配置信息,所述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为携带有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所述自组织网络请求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站同步所述基站的传输层信息,以实现连接;
基于所述第一下行网络传输配置信息获得所述第一地址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第二地址信息,并反馈至所述基站,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中携带的自组织网请求信息、第一地址信息将所述基站添加至邻站配置信息中;
基于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用于与所述第一端口号对应通信的第二端口号;
基于所述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形成第二地址信息;
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形成第二上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并发送至所述核心网,以基于所述核心网对应生成第二下行网络配置传输信息后反馈至所述基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发送的连接请求,确定是否与所述基站建立连接,包括:
响应所述连接请求,验证所述连接请求中的第一地址信息与添加至邻站配置信息中的第一地址信息是否对应匹配;
基于验证结果确定是否与所述基站建立连接。
9.一种基站,包括:
传送模块,用于传送基站的第一地址信息至所述目标站,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由所述基站生成;
第一获得模块,用于获得所述目标站反馈的第二地址信息,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包括所述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所述第二端口号由所述目标站生成;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向所述目标站发送连接请求,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所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10.一种目标站,包括:
第二获得模块,用于获得基站发送的第一地址信息,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包括所述基站的IP及第一端口号,所述第一端口号由所述基站生成;
反馈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地址信息确定第二地址信息,并反馈至所述基站,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包括目标站的IP及第二端口号,所述第二端口号由所述目标站生成;
响应模块,用于响应所述基站基于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发送的连接请求,确定是否与所述基站建立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号与第一端口号的匹配实现所述基站及目标站间的端口通信。
CN202310154457.7A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基站及目标站 Pending CN1161565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54457.7A CN116156515A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基站及目标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54457.7A CN116156515A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基站及目标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56515A true CN116156515A (zh) 2023-05-23

Family

ID=86354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54457.7A Pending CN116156515A (zh) 2023-02-22 2023-02-22 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基站及目标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5651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77271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dundant transmission for ultra-reliable services in 5g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US8625480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relay node to access a network
US8838972B2 (en) Exchange of key material
JP612086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端末との通信認証のためのセキュリティキーを管理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EP2928220B1 (en) Method,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cluster epc for establishing group call context
KR20210024985A (ko) 무선 네트워크에서 IAB(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노드의 인증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KR101407056B1 (ko) 피어 투 피어 통신을 위한 페이징 메시지들을 전송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들
JP2018534805A (ja) 無線デバイスの認証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2204369B (zh) 移动通信系统、核心网络节点、控制站、基站和通信方法
US20200187003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d device discovering another end device
US9338697B1 (en) Mobile device handoff while maintaining connectivity with multiple access points
CN105307220A (zh) D2d业务的切换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1491141A (zh) 加速切换
CN102421145B (zh) 基站间数据直通方法及系统
EP4185009A1 (en) Packet forward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04521261B (zh) 用于使得在电信网络中能够合法侦听的方法、用户装置和基站收发台
WO2015139434A1 (zh) 安全算法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6156515A (zh) 一种邻站自配置方法、基站及目标站
US11722894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ulti-link device (MLD) address discovery in a wireless network
WO2022094976A1 (zh) 密钥生成方法及装置
EP3637817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466074B (zh) 一种处理数据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WO2022206701A1 (zh) 接入点候选集的建立方法和通信装置
KR20210055518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동기 요구 정보를 네트워크로 전송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5714685B2 (ja) ピアツーピア通信のためのページングメッセージを送信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