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92227A - 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92227A
CN115892227A CN202310097344.8A CN202310097344A CN115892227A CN 115892227 A CN115892227 A CN 115892227A CN 202310097344 A CN202310097344 A CN 202310097344A CN 115892227 A CN115892227 A CN 1158922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inge
area
region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73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正刚
周大永
廖慧红
彭鸿
郑轩
丁伟朋
王浩
陈高春
王明庆
楼位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9734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922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922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922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铰链加强板及车辆,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铰链加强板用于设置于机盖的内板和外板之间,其包括板本体,板本体上设置有铰链安装区域,板本体的后端用于由铰链安装区域处向后延伸至靠近内板的后端位置,板本体的前端用于由铰链安装区域处向前延伸至内板的标定位置。铰链加强板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较大的跨度范围,铰链安装区域受到铰链传递的作用力可以沿前后方向扩散,能够增强铰链安装区域的刚度,能够增强机盖的抗侧面倚靠性能及抗下拉性能。另外,板本体的后端靠近内板的后端位置,可以增强内板的后端角点位置的刚度。铰链加强板能够取得较好的抗侧面倚靠性能及抗下拉性能,可以适用于覆盖面广例如集成有翼子板功能的机盖。

Description

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车辆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对车辆的机盖的抗倚靠能要求较高。传统车辆中,铰链加强板设置在机盖的内板和外板之间,一般焊接在内板上,主要对机盖的铰链安装位置进行加强,避免汽车在长时间行驶或者颠簸路面行驶时,由于机盖铰链位置的强度不足,导致的机盖后端抖动严重甚至引发该区域的拉裂。但是,这种铰链加强板只能起到局部加强作用,难以实现有效的抗倚靠作用,特别是对于集成有翼子板功能等的覆盖面大的机盖而言更是如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如何提高机盖的抗倚靠性能的问题。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铰链加强板,用于设置于机盖的内板和外板之间,其包括板本体,所述板本体上设置有铰链安装区域,所述板本体的后端用于由所述铰链安装区域处向后延伸至靠近所述内板的后端位置,所述板本体的前端用于由所述铰链安装区域处向前延伸至所述内板的标定位置。
可选地,所述内板上靠近前端的位置设置有锁扣安装区域,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标定位置靠近所述锁扣安装区域设置;和/或,所述内板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翼子板功能区域,所述标定位置位于所述翼子板功能区域的前方。
可选地,所述板本体包括沿左右方向依次分布的内侧连接区域、中间连接区域及外侧连接区域,所述内侧连接区域和所述外侧连接区域均用于与所述内板贴合并连接,所述板本体用于在所述中间连接区域与所述内板合围形成第一空腔。
可选地,所述中间连接区域用于相对于所述内侧连接区域和所述外侧连接区域膨出并形成开口朝向所述内板的第一槽状结构,所述第一槽状结构用于与所述内板围成所述第一空腔。
可选地,所述内板包括相连接的顶板部和位于所述顶板部沿所述左右方向两侧的侧板部;
在横截面内,所述中间连接区域的部分用于间隔设置于所述侧板部的外侧,且部分用于间隔设置于所述顶板部的上侧;
和/或,所述顶板部在与所述侧板部相间隔的位置设置有中间膨出结构;所述内侧连接区域包括内连接边以及位于所述内连接边和所述中间连接区域之间的过渡连接区域,所述内连接边用于与所述中间膨出结构贴合并焊接;所述过渡连接区域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区域和所述内连接边凹陷设置,所述过渡连接区域的至少部分用于与所述顶板部未膨出的部分连接;所述过渡连接区域内设置有所述铰链安装区域。
可选地,所述板本体用于在所述铰链安装区域处与所述顶板部贴合并连接;或者,所述板本体用于在所述铰链安装区域与所述顶板部间隔设置,且用于在所述过渡连接区域内所述铰链安装区域的至少前后两侧与所述顶板部贴合并连接。
可选地,所述板本体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变形引导结构,当所述变形引导结构设置为多个时,多个所述变形引导结构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变形引导结构用于引导所述板本体在所述变形引导结构处发生吸能变形。
可选地,所述变形引导结构包括引导槽、弱化孔和缺口槽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引导槽由所述板本体向外膨出形成;所述弱化孔开设于所述板本体上,且与所述板本体沿左右方向的边沿间隔设置;所述缺口槽设置于所述板本体沿所述左右方向的边沿,所述缺口槽的缺口两侧均用于与所述内板连接;
当所述变形引导结构包括所述引导槽、所述弱化孔和所述缺口槽中的多个时,所述多个的位置相对应。
可选地,所述中间连接区域还用于与所述外板胶连接。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机盖,所述机盖包括外板、内板和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铰链加强板,所述铰链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之间。
相对于相关的现有技术,在本发明的铰链加强板及车辆中,铰链加强板的板本体上不仅设置有铰链安装区域,板本体的后端还由铰链安装区域向后延伸至靠近内板的后端位置,板本体的前端还由铰链安装区域向前延伸至内板的标定位置,例如板本体的前端位于内板在前后方向的中前部。铰链加强板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较大的跨度范围,铰链安装区域受到铰链传递的作用力可以沿前后方向扩散,能够增强铰链安装区域的刚度,能够增强机盖的抗侧面倚靠性能及抗下拉性能。另外,板本体的后端靠近内板的后端位置,可以增强内板的后端角点位置的刚度,即使内板因后部集成有翼子板功能区域等原因而导致内板后端与铰链安装区域间隔较大,也可以避免后端角点位置的刚度不足。铰链加强板在内板上沿前后方向所对应覆盖的范围相对较大,能够取得较好的抗侧面倚靠性能及抗下拉性能,可以适用于覆盖面广例如集成有翼子板功能的机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铰链加强板连接于机盖的内板上的轴侧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铰链加强板与内板连接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铰链加强板相对于内板在左右方向平移后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铰链加强板的俯视图;
图5为铰链加强板与内板连接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中经过变形引导结构的A-A截面的断面图;
图7为图5中经过漏液孔的B-B截面的断面图;
图8为图5中经过第三焊接部的C-C截面的断面图;
图9为图5中经过安装孔的D-D截面的断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L1-第一过渡线;L2-第二过渡线;L3-第三过渡线;L4-第四过渡线;1-板本体;11-内连接边;111-第二焊接部;12-过渡连接区域;121-铰链安装区域;1211-安装孔;1212-第三焊接部;1213-台阶面;1214-缓冲块避位孔;13-中间连接区域;131-第一槽状结构;14-外侧连接区域;141-第一焊接部;15-变形引导结构;151-引导槽;152-弱化孔;153-缺口槽;16-第一空腔;17-第二空腔;18-漏液孔;2-内板;21-顶板部;211-中间膨出结构;212-锁扣安装区域;22-侧板部;221-翼子板功能区域;23-侧加强边;3-锁扣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附图中Z轴表示竖向,也就是上下位置,并且Z轴的正向(也就是Z轴的箭头指向)表示上,Z轴的负向(也就是与Z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下;附图中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并且X轴的正向(也就是X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右侧,X轴的负向(也就是与X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左侧;附图中Y轴表示前后位置,并且Y轴的正向(也就是Y轴的箭头指向)表示前侧,Y轴的负向(也就是与Y轴的正向相反的方向)表示后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图5中A-A截面为经过变形引导结构15的截面,B-B截面为经过漏液孔18的截面,C-C截面为经过第三焊接部1212的截面,D-D截面为经过安装孔1211的截面,后续不再一一说明。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铰链加强板,用于设置于机盖的内板2和外板之间,铰链加强板包括板本体1,板本体1上设置有铰链安装区域121,板本体1的后端用于由铰链安装区域121向后延伸至靠近内板2的后端位置,板本体1的前端用于由铰链安装区域121向前延伸至内板2的标定位置。
铰链安装区域121安装铰链的设置方式不作为限制,其可以采用相关技术,例如,铰链安装区域121设置有连接接口,连接结构包括一个或多个安装孔1211,铰链的连接座与安装孔1211通过连接件连接,此处不再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机盖中,铰链加强板一般设置为左右两个,图中仅示出了位于左侧的铰链加强板。
示例性地,内板2上靠近前端的位置设置有锁扣安装区域212,在前后方向上,标定位置靠近锁扣安装区域212设置。
例如,内板2的前端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锁扣安装区域212,内板2在锁扣安装区域212内连接有锁扣加强板3。当铰链加强板连接在内板2的左右两侧位置时,从左右方向(图中的X轴方向)看,铰链加强板的前端可以位于锁扣安装区域212的后端位置(参考图1和图3)。
如图2所示,示例性地,当内板2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翼子板功能区域221时,标定位置位于翼子板功能区域221的前方。
例如,在前后方向上,标定位置可以位于翼子板功能区域221和锁扣安装区域21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的铰链加强板既可以用于集成有翼子板功能区域221的内板2,也可以用于未集成翼子板功能区域221的内板2。
本说明书后续将以前一种情况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效果。此时,示例性地,内板2包括一体连接的加强边、顶板部21和位于顶板部21沿左右方向两侧的侧板部22,加强边环绕内板2一周设置,加强边一般通过凹凸台阶结构实现加强。侧板部22上设置有翼子板功能区域221,加强边包括位于侧板部22底部的侧加强边23(后续结合此方案示例性说明本发明的内容)。
本实施例中,铰链加强板的板本体1上不仅设置有铰链安装区域121,板本体1的后端还由铰链安装区域121向后延伸至靠近内板2的后端位置,板本体1的前端还由铰链安装区域121向前延伸至内板2的标定位置,例如板本体1的前端位于内板2在前后方向的中前部。铰链加强板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较大的跨度范围,铰链安装区域121受到铰链传递的作用力可以沿前后方向扩散,能够增强铰链安装区域121的刚度,能够增强机盖的抗侧面倚靠性能及抗下拉性能。另外,板本体1的后端靠近内板2的后端位置,可以增强内板2的后端角点位置的刚度,即使内板2因后部集成有翼子板功能区域221等原因而导致内板2后端与铰链安装区域121间隔较大,也可以避免后端角点位置的刚度不足。本发明的铰链加强板在内板2上沿前后方向所对应覆盖的范围相对较大,能够取得较好的抗侧面倚靠性能及抗下拉性能,可以适用于覆盖面广例如集成有翼子板功能的机盖。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8所示,可选地,板本体1包括沿左右方向依次分布的内侧连接区域(图中未标示,其至少包括内连接边11)、中间连接区域13及外侧连接区域14,内侧连接区域和外侧连接区域14均用于与内板2贴合并连接,板本体1用于在中间连接区域13与内板2合围形成第一空腔16(图8示出)。
具体地,内侧连接区域设置于板本体1沿左右方向的内端,也即靠近内板2沿左右方向中心的一端,外侧连接区域14设置于板本体1沿左右方向的外端,也即靠近车辆外部的一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后方向上,内侧连接区域和/或外侧连接区域14可以是以交替间隔的方式与内板2贴合,具体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相关技术,例如可以采用焊接连接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示例性地,以外侧连接区域14为例,外侧连接区域14可以包括在前后方向的各处等宽设置的连续区域,其可以为板本体1靠近外侧的边沿部分。外侧连接区域14的外边缘延伸至内板2的侧加强边23处,其外边缘在前后方向延伸所形成的轮廓线基本与侧加强边23的内侧轮廓线一致。此时,外侧连接区域14在前后方向上包括多个第一焊接部141,第一焊接部141可以设置板状结构,此时,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第一焊接部141之间可以设置为相对于该板状结构凸出的结构(例如后文描述的引导槽151,在前后方向上,引导槽151和第一焊接部141交替间隔设置)。此时,可以在保障连接稳固性的同时,避免整个外侧连接区域14均需要与内板2贴合,可降低加工精度要求,并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外侧连接区域14的局部刚度,例如在上下方向的抗弯性能,在性能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减少用料。
如此,板本体1的内侧连接区域和外侧连接区域14均与内板2贴合并连接例如焊接,板本体1在中间连接区域13与内板2合围形成第一空腔16,由于第一空腔16的存在,机盖受到来自第一空腔16一侧例如受到来自左右方向的倚靠力时,第一空腔16可以在不增加铰链加强板及内板2厚度的情况下,提升其所处位置的整体刚度和强度,提升机盖的抗倚靠、抗凹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空腔16可以包括内板2下凹所形成空腔部分,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如图5和图7所示,可选地,中间连接区域13用于相对于内侧连接区域和外侧连接区域14膨出并形成开口朝向内板2的第一槽状结构131,第一槽状结构131用于与内板2围成第一空腔16。
此时,在横截面内,也即在XY平面内,板本体1整体成“几”字形结构,第一槽状结构131对应于“几”字的主体部分。
如此,可以通过铰链加强板所形成的第一槽状结构131与内板2合围形成第一空腔16,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如图5和图8所示,可选地,在横截面内,中间连接区域13的部分用于间隔设置于侧板部22的外侧,且部分用于间隔设置于顶板部21的上侧。
具体地,在横截面内,第一槽状结构131槽口用于朝向顶板部21和侧板部22的过渡区域设置,第一槽状结构131在前后方向上用于沿顶板部21和侧板部22的第一过渡线L1延伸设置(第一过渡线L1参考图3)。
也就是说,第一空腔16由顶板部21、侧板部22及中间连接结构共同围成。
此时,一方面,第一空腔16相对于内板2的位置下移,对内板2的加强部位可以下移,从而可以增强对侧板部22下端位置的加强,例如,在内板2集成有翼子板功能区域221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翼子板功能区域221的抗侧面倚靠性能;另一方面,利用了内板2的侧板部22的外侧空间来形成第一空腔16,降低了铰链加强板对内板2上方的较大占用空间,空间结构布局合理,实用性强。
如图2和图3所示,顶板部21在与侧板部22相间隔的位置设置有中间膨出结构211。中间膨出结构211可以用于与机盖的外板连接,其可以采用相关技术,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可选地,此时,内侧连接区域包括内连接边11以及位于内连接边11和中间连接区域13之间的过渡连接区域12,内连接边11用于与中间膨出结构211贴合并焊接(具体可以与中间膨出结构211的侧壁或顶壁连接);过渡连接区域12相对于中间连接区域13和内连接边11凹陷设置,过渡连接区域12的至少部分用于与顶板部21未膨出的部分连接;过渡连接区域12内设置有铰链安装区域121。
如图4所示,类似于外侧连接区域14,内连接边11包括沿其延伸方向例如前后方向设置的多个第二焊接部111,第二焊接部111可以包括与第一焊接部141设置形式相似的板状结构。
如图4、图6和图8所示,过渡连接区域12相对于中间连接区域13和内连接边11凹陷设置,以过渡连接区域12与中间连接区域13过渡处的过渡线为第二过渡线L2,中间连接区域13与外侧连接区域14过渡的过渡线为第三过渡线L3。
如图6和图8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类似于外侧连接区域14与内板2连接的方式,过渡连接区域12与内板2的连接在前后方向上可以是间隔的,例如,过渡连接区域12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焊接部1212,从而兼顾连接需求及降低加工精度需求,便于例如后续的装配过程。
如此,铰链加强板的内端连接至中间膨出结构211,铰链加强板在左右方向所覆盖的范围较大,可以铰链加强板的抗倚靠和抗凹性能。还将过渡连接区域12相设置为对于中间连接区域13和内连接边11凹陷,在经过过渡连接区域12与内板2连接位置的横截面内,以过渡连接区域12为底壁、中间连接区域13和内连接边11为侧边形成有第二凹槽结构,可以通过第二凹槽结构增强过渡连接区域12的刚度特别是增强其在前后方向的刚度,从而可与第一凹槽结构共同提升机构的抗下拉性能。并且,这样设置以后,可以使得第一槽状结构131的内边沿(可近似理解为上述第二过渡线L2)沿左右方向外移,避免第一槽状结构131在左右方向的跨度过渡而影响其抗凹和抗侧面倚靠性能。另外,在过渡连接区域12内设置铰链安装区域121,位置布局合理,实用性强。
如图9所示,可选地,板本体1用于在铰链安装区域121处与顶板部21贴合并连接。
如此,通过板本体1在铰链安装区域121处于与顶板部21的贴合连接例如焊接,加厚铰链作用位置的厚度,确保其刚度。
需要说明的是,区别于上述板本体1在铰链安装区域121处与顶板部21贴合并连接的方式,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板本体1用于在铰链安装区域121与顶板部21间隔设置,且用于在过渡连接区域12内铰链安装区域121的至少前后两侧与顶板部21贴合并连接(此方案图中未示出)。
如图9所示,示例性地,铰链安装区域121的安装孔1211所在区域的前后两侧(还可以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上述第三焊接部1212,这样,过渡连接区域12、第三焊接部1212及内板2之间可以围成第三腔体,由于第三腔体的设置,在受到铰链传递的作用力的瞬间,铰链安装区域121可以在发生较小的弹性变形来吸收冲击动能,然后将作用力经铰链安装区域121周侧的第三焊接结构快速传递至周边区域,可以在不增加耗材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抗冲击性能,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如图6至图9所示,可选地,沿前后方向,在一处或多处第三焊接部1212处,在经过第三焊接部1212的横截面(XY平面)内,过渡连接区域12、内连接边11及内板2的顶板部21围成有第二空腔17。
示例性地,沿前后方向,过渡连接区域12至少在铰链安装区域121与内连接边11的连接处形成有台阶结构。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台阶结构包括与第三焊接部1212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台阶面1213,在经过第三焊接部1212的横截面(XY平面)内,台阶面1213用于与内板2形成第二空腔17。
具体而言,在该截面内,台阶结构与内板2之间形成有第二空腔17。
如此,一方面,可以降低对过渡连接区域12与内连接边11的连接部位的加工精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第二空腔17增强该处的整体受力可靠性。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板本体1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变形引导结构15,当变形引导结构15设置为多个时,多个变形引导结构15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变形引导结构15用于引导板本体1在变形引导结构15处发生吸能变形。
具体地,变形引导结构15一般为板本体1的刚度较小的弱化区域,可以在受到碰撞时优先发生变形,具体为在变形引导结构15处发生变形从而该处前后两部分可以相对位置变化,以此来吸收碰撞能量,例如前侧部分相对于后侧部分可以向下偏摆。
如此,当机盖发生碰撞时,铰链加强板的变形引导结构15可以通过预设的变形方式进行变形,从而吸收能量,减少对乘员舱的伤害。变形引导结构15在前后方向设置为多个时,碰撞的部位或碰撞力不同时,各变形引导结构15均可发生变形,且各变形引导结构15的变形根据受力部位的不同可以不一致,并且,可以提高碰撞时对应铰链加强板的整体可侵入量,能够提升吸能效果。
如图4和图6所示,可选地,变形引导结构15包括引导槽151、弱化孔152和缺口槽153中的一个或多个;
引导槽151由板本体1向外膨出形成;弱化孔152开设于板本体1上,且与板本体1沿左右方向的边沿间隔设置;缺口槽153设置于板本体1沿左右方向的边沿,缺口槽153的缺口两侧均用于与内板2连接;
当变形引导结构15包括引导槽151、弱化孔152和缺口槽153中的多个时,多个的位置相对应。
以图4所示板本体1上设置有过渡连接区域12的情况为例,板本体1上设置有三个变形引导结构15,三个变形引导结构15均位于板本体1的前端及铰链安装区域121之间。每个变形引导结构15均包括引导槽151、弱化孔152和缺口槽153,其中,沿前后方向,每个变形引导结构15的引导槽151、弱化孔152和缺口槽153基本位于同一区域设置(此区域为预设的变形区域,变形区域的延伸路径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弯曲的)。
如图5和图6所示,示例性地,过渡连接区域12及外侧连接区域14设置有引导槽151,中间连接区域13在与过渡连接区域12连接的过渡位置以及与外侧连接区域14连接的过渡位置设置有弱化孔152,内连接边11的边缘位置设置有缺口槽153,缺口槽153的缺口两侧壁形成上文描述的第二焊接部111。
此时,优选地,缺口槽153及弱化孔152的轮廓均平滑过渡连接,例如缺口槽153的侧壁与其他部分圆角过渡连接。
如此,变形引导结构15的结构简单,能够取得较好的吸能变形目的。当变形引导结构15包括引导槽151、弱化孔152和缺口槽153中的多个时,可以根据板本体1的结构特点进行引导槽151、弱化孔152和缺口槽153的位置布局。例如,在主要与内板2贴合的部分例如过渡连接区域12设置引导槽151,既可以起到变形引导目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引导槽151的设置避免过渡连接区域12全部与内板2的顶板部21贴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铰链加强板的过渡连接区域12的加工精度需求。在中间连接区域13与过渡连接区域12及外侧连接区域14的连接处设置弱化孔152,在变形引导的基础上,可以避免因加工形成引导槽151导致的物料在该连接处的堆积。在内连接边11处设置缺口槽153,可以通过缺口槽153的缺口两侧与内板2的连接确保其连接稳固性,同样可以降低加工精度需求。
上述实施例中,中间连接区域13还用于与外板胶连接。例如,中间连接区域13的顶部或侧面可以设置胶槽,胶槽可以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
当然,板本体1还可以在其他位置例如外侧连接区域14同样与外板胶连接,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铰链加强板上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其他的结构,其不作为限制,例如其上可以设置缓冲块避位孔1214、漏液孔18等,还可以设置用于避位内部的部分外凸结构的避位结构,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机盖,包括外板、内板2及上述实施例的铰链加强板,铰链加强板设置于外板和内板2之间。
铰链加强板设置为两个,两个铰链加强板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铰链加强板与内板2连接。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其包括如上实施例的机盖。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方式”、“示例性地”和“一个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这样,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动与修改,这些变动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铰链加强板,用于设置于机盖的内板(2)和外板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板本体(1),所述板本体(1)上设置有铰链安装区域(121),所述板本体(1)的后端用于由所述铰链安装区域(121)处向后延伸至靠近所述内板(2)的后端位置,所述板本体(1)的前端用于由所述铰链安装区域(121)处向前延伸至所述内板(2)的标定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2)上靠近前端的位置设置有锁扣安装区域(212),在前后方向上,所述标定位置靠近所述锁扣安装区域(212)设置;和/或,所述内板(2)沿左右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翼子板功能区域(221),所述标定位置位于所述翼子板功能区域(221)的前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本体(1)包括沿左右方向依次分布的内侧连接区域、中间连接区域(13)及外侧连接区域(14),所述内侧连接区域和所述外侧连接区域(14)均用于与所述内板(2)贴合并连接,所述板本体(1)用于在所述中间连接区域(13)与所述内板(2)合围形成第一空腔(16)。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区域(13)用于相对于所述内侧连接区域和所述外侧连接区域(14)膨出并形成开口朝向所述内板(2)的第一槽状结构(131),所述第一槽状结构(131)用于与所述内板(2)围成所述第一空腔(16)。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板(2)包括相连接的顶板部(21)和位于所述顶板部(21)沿所述左右方向两侧的侧板部(22);
在横截面内,所述中间连接区域(13)的部分用于间隔设置于所述侧板部(22)的外侧,且部分用于间隔设置于所述顶板部(21)的上侧;
和/或,所述顶板部(21)在与所述侧板部(22)相间隔的位置设置有中间膨出结构(211);所述内侧连接区域包括内连接边(11)以及位于所述内连接边(11)和所述中间连接区域(13)之间的过渡连接区域(12),所述内连接边(11)用于与所述中间膨出结构(211)贴合并焊接;所述过渡连接区域(12)相对于所述中间连接区域(13)和所述内连接边(11)凹陷设置,所述过渡连接区域(12)的至少部分用于与所述顶板部(21)未膨出的部分连接;所述过渡连接区域(12)内设置有所述铰链安装区域(12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本体(1)用于在所述铰链安装区域(121)处与所述顶板部(21)贴合并连接;或者,所述板本体(1)用于在所述铰链安装区域(121)与所述顶板部(21)间隔设置,且用于在所述过渡连接区域(12)内所述铰链安装区域(121)的至少前后两侧与所述顶板部(21)贴合并连接。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本体(1)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变形引导结构(15),当所述变形引导结构(15)设置为多个时,多个所述变形引导结构(15)沿前后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变形引导结构(15)用于引导所述板本体(1)在所述变形引导结构(15)处发生吸能变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引导结构(15)包括引导槽(151)、弱化孔(152)和缺口槽(153)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引导槽(151)由所述板本体(1)向外膨出形成;所述弱化孔(152)开设于所述板本体(1)上,且与所述板本体(1)沿左右方向的边沿间隔设置;所述缺口槽(153)设置于所述板本体(1)沿所述左右方向的边沿,所述缺口槽(153)的缺口两侧均用于与所述内板(2)连接;
当所述变形引导结构(15)包括所述引导槽(151)、所述弱化孔(152)和所述缺口槽(153)中的多个结构时,所述多个结构的位置相对应。
9.如权利要求3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铰链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区域(13)还用于与所述外板胶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盖,所述机盖包括外板、内板(2)和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铰链加强板,所述铰链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外板和所述内板(2)之间。
CN202310097344.8A 2023-01-13 2023-01-13 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Pending CN1158922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7344.8A CN115892227A (zh) 2023-01-13 2023-01-13 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7344.8A CN115892227A (zh) 2023-01-13 2023-01-13 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92227A true CN115892227A (zh) 2023-04-04

Family

ID=864867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7344.8A Pending CN115892227A (zh) 2023-01-13 2023-01-13 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92227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27326B2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US7270369B2 (en) Automobile underbody structure
JP5303211B2 (ja) 車両用ドア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118905B (zh) 车辆端部结构
JPH0966864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16196207A (ja) 自動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244856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US20130076070A1 (en) Light-load absorbing structure
JP3324493B2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3925099B2 (ja) パネル結合構造
CN210027632U (zh) 门槛加强结构
JP4536883B2 (ja) センタピラー構造
CN115892227A (zh) 铰链加强板及车辆
JP4471308B2 (ja) 車体下部構造
CN216070205U (zh) 车辆的侧围结构和车辆
JP2000006833A (ja)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US10618559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3900006B2 (ja)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JP2009029366A (ja) 側面衝突性能を強化させた自動車用ドア
CN219601396U (zh) 一种b柱内板、车身侧围及车辆
JP2008062707A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210063114U (zh) 汽车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汽车
CN219446697U (zh) 一种车门加强件、车门总成和车辆
CN218986772U (zh) 一种顶盖前横梁总成及车辆
CN211391467U (zh) 顶盖横梁总成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