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7940A - 自动分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分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7940A
CN115667940A CN202180037328.9A CN202180037328A CN115667940A CN 115667940 A CN115667940 A CN 115667940A CN 202180037328 A CN202180037328 A CN 202180037328A CN 115667940 A CN115667940 A CN 115667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be
reagent
sample
liquid
t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3732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坂井达也
宫崎真理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High Te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filed Critical Hitachi High Technologi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667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79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9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spiration or dispense of liquids
    • G01N35/1011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r alignment of the transfer devi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2Reagent dispens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09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spiration or dispense of liquids
    • G01N2035/1025Fluid level sens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2035/1027General features of the devices
    • G01N2035/1048General features of the devices using the transfer device for another function
    • G01N2035/1058General features of the devices using the transfer device for another function for mix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吐出动作而高效地进行搅拌的自动分析装置。在本发明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在探针开始对容器吐出检体之后,所述探针一边吐出所述检体或试剂一边上升,由此,随着从所述探针吐出的所述容器内的液体的液面高度上升,逐渐增大所述容器内的液面与所述探针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参照图6A)。

Description

自动分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动分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对患者的血液、尿、髓液等成分进行分析的自动分析装置,有(a)对向检体与试剂的反应液照射光而得到的透射光或散射光的光量进行测定的生物化学自动分析装置、(b)使附加了标识体的试剂与检体反应并对该标识体的发光光量进行测定的免疫自动分析装置等。在这些自动分析装置中,公开了与从探针向反应容器吐出液体时防止液体飞散相关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38191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专利文献1,在将探针浸渍于数mm液体中的状态下吐出。比探针前端靠上方的液面以及探针前端周围的液体流动差,并不确定是否能够通过吐出动作来高效地进行搅拌。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吐出动作来高效地进行搅拌的自动分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在本发明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在探针开始对容器吐出检体之后,上述探针一边吐出上述检体或试剂一边上升,由此,随着从上述探针吐出的上述容器内的液体的液面高度上升,逐渐增大上述容器内的液面与上述探针的前端之间的距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吐出动作而高效地进行搅拌。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10的整体图的框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分析部1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3]是分注机构11的概略图。
[图4]是说明自动分析装置10的测定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1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
[图6A]是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
[图6B]是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2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
[图8A]是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
[图8B]是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的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3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
[图10A]是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
[图10B]是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的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4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
[图12A]是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
[图12B]是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的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5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
[图14A]是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
[图14B]是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方式6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
[图16A]是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
[图16B]是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的图。
[图17]是针对实施方式1和比较例分别表示偏离率(%)的图。
[图18]是针对实施方式1和比较例分别表示5分钟的吸光度变动率(%)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各图中,对共同的构成要素、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它们的重复的说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其构成要素(也包括要素步骤等)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确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当然未必是必须的。
<实施方式1>
图1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10的整体图的框图。自动分析装置10主要具备对液态的检体以及试剂的混合液进行分析的分析部1、控制分析部1的计算机3(控制部)、分析控制部8。
分析控制部8控制分析部1的各个机构动作。详细内容后述。计算机3经由界面9与分析控制部8、A/D转换器7等连接。计算机3对分析控制部8等发送指令,控制各机构动作。由分析部1得到的A/D转换后的数据(测光值)被录入计算机3。计算机3使用录入的数据(测光值)来实施运算处理。即,计算机3能够通过分析控制部8控制分析部1的各机构,并且能够实施数据的运算处理。
在界面9上连接有用于打印的打印机4、作为记录装置的存储器6、用于输入操作指令等的键盘2、由CRT显示器或液晶显示器等构成的显示装置5。存储器6例如由硬盘存储器或外部存储器构成。在存储器6中记录分析参数、分析项目委托、校准结果、分析结果等信息。
图2是概略地表示分析部1的构成的平面图。分析部1主要具备样品架25、试剂盘21、反应盘(培养器)15。样品架25保持检体容器24。试剂盘21保持试剂容器22。反应盘15在其圆周上保持反应容器14。分析部1还具备分注机构11、分注机构清洗部26、反应容器清洗部27、光源12、分光检测器13。
样品架25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载置有保持血液等生物体试样(以下记作检体)的多个检体容器24。
试剂盘21能够顺时针和逆时针间歇旋转,载置有与自动分析装置10的分析项目对应的多个试剂容器22。在图2中,将试剂盘21的一部分剖开而示出。试剂盘21在平面图中为圆形。在试剂盘21内,试剂容器22在试剂盘21的径向上排列有2个(两端的2个符号22)。即,在试剂盘21内,以包围试剂盘21的中心的方式排列的试剂容器22的圆形的列以同心圆状存在2个。在径向上排列的2个试剂容器22内的试剂也可以是相互不同种类的试剂。
反应盘15能够顺时针和逆时针间歇旋转,在圆周上载置有使检体与试剂反应的多个反应容器14。
分注机构11从载置于样品架25上的检体容器24吸引检体,从试剂盘21内的试剂容器22吸引试剂,向反应盘15内的反应容器14内将所吸引的液体吐出分注。分注机构11不是仅指构成用于吸引、吐出液体的流路的容器的前端部,而是表示从用于吸引、吐出液体的泵(例如注射器)到该前端部为止的流路整体的周围的容器。在图2中,示出了分注机构11的上下旋转动作部(移动部)。该上下旋转动作部是用于变更吸引、吐出液体的部位的动作部。
光源12设置在反应盘15的外周附近,对反应容器14照射光。分光检测器13隔着反应容器14设置在光源12的对面,光学地测定光源12对反应容器内的试样、试剂或试样与试剂的混合液照射的光的吸光度等。光源12在反应容器14横穿规定光路的时刻对随着反应盘15的旋转运动而移动的多个反应容器14分别照射光。分光检测器13通过该照射,按检查项目的每个波长来检测透过了各反应容器14的内部所收容的检体、试剂或者检体和试剂等的混合液的光。由分光检测器13检测出的光的强度等模拟信号被输入到A/D转换器7(参照图1)。A/D转换器7基于输入的数字信号生成标准数据或被检数据,生成的这些数据被计算机3取入。
反应容器清洗部27对由分光检测器13进行的测定结束后的多个反应容器14各自的内部进行清洗。
虽未特别图示,但分析部1有时也具有对反应容器内的液体进行搅拌的搅拌机构。作为搅拌机构,可举出使刮刀浸渍于反应容器14内的溶液内,通过使刮刀旋转而进行物理搅拌的方式、对该溶液照射超声波而产生回旋流的方式等。
分析控制部8控制构成分析部1的多个单元各自的动作。分析控制部8通过盘等移动机构的驱动,控制试剂盘21、反应盘15各自的旋转运动。分析控制部8通过皮带轮机构或滚珠丝杠机构的驱动等来控制样品架25的水平运动。分析控制部8通过臂移动机构的驱动来控制分注机构11的上下运动以及旋转运动。分析控制部8通过升降机构的驱动来控制反应容器清洗部27的上下运动。分析控制部8控制与分注机构11连接的各种泵(使用图3后述)的吸引、吐出动作,控制对反应容器清洗部27供给清洗水的泵的送液、停止动作。
图3表示分注机构11的概略图。分注机构11由分注探针30、分注臂41、上下旋转动作部42构成。分注探针30安装于分注臂41的一端,分注臂41与分注探针30和上下旋转动作部42连结。上下旋转动作部42具有上下(铅垂方向)及旋转的2轴的移动机构。分注机构11能够通过上下旋转动作部42进行上下移动以及旋转移动。由此,分注机构11能够为了吸引试剂而向设置有试剂容器22(参照图2)的试剂吸引位置移动,为了吸引检体而向设置有检体容器24(参照图2)的检体吸引位置移动,为了吐出所吸引的检体以及试剂而向设置有反应容器14的检体、试剂吐出位置移动。另外,能够向利用清洗水等清洗分注探针30的前端的分注机构清洗部26(参照图2)的位置移动。上下旋转动作部42由分析控制部8(参照图1、图2)控制。
分注流路47是在分注臂41和上下旋转动作部42的内部穿过的分注机构11的流路。分注探针30经由位于分注臂41内的分注流路47与定量泵45连接。定量泵45具有柱塞43和驱动部44,通过阀49与泵46连接。定量泵45由分析控制部8(参照图1、图2)控制。
分注机构11的吸引动作以及吐出动作通过固定于定量泵45的柱塞43进行上下动作(往复运动)来执行。经由分注流路47,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直至定量泵45、泵46,充满工作流体(例如纯水)等。分注机构11具备检测检体、试剂、检体和试剂的混合液的液面的液面检测器48。液面检测器48通过与液面和分注探针30的接触相对应的静电电容变化等来检测液面。
图4是说明自动分析装置10的测定动作的流程图。使用图4,对自动分析装置10中的一系列的分析动作进行说明。
(图4:步骤S01:预备动作)
若分析部1通过界面9从计算机3接受分析操作开始的指令,则通过反应容器清洗部27开始反应容器14的清洗,使用从反应容器清洗部27吐出的纯水来测定水空白(水ブランク)。该水空白测定值成为在反应容器14中以后测定的吸光度的基准。通过反应盘15的1个循环的动作(即,反复进行使其移动一定的距离然后暂时停止的间歇动作),当清洗完毕的反应容器14前进至位于分注机构11的旋转方向圆周上的分注位置时,检体容器24通过样品架25的水平动作而移动至位于分注机构11的旋转方向圆周上的检体分注位置。同时,试剂盘21旋转,以使对应的分析项目的试剂容器22处于位于分注机构11的旋转方向圆周上的试剂吸引位置。
(图4:步骤S01)
分注机构11在空中吸引空气,在分注探针30的前端形成空气层。该空气层是为了防止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充满分注流路47内的工作流体(例如纯水)与接着从试剂容器22吸引的试剂在分注探针30内混合而设置的空气层。之后,分注机构11通过旋转移动以及上下移动而移动至试剂分注位置时,从试剂容器22向分注探针30内吸引试剂。
(图4:步骤S02)
试剂吸引后,分注机构11通过上下移动而移动到空中位置,吸引空气而在分注探针30的前端形成空气层。该空气层是为了防止接下来从检体容器24吸引的检体在分注探针30内与试剂混合而设置的空气层。然后,分注机构11通过旋转运动和上下运动而移动到分注机构清洗部26,利用清洗水对分注探针30的前端进行清洗。清洗后,分注机构11通过旋转运动和上下运动移动到检体吸引位置后,从检体容器24向分注探针30内吸引检体。
(图4:步骤S03)
检体吸引后,分注机构11通过旋转运动和上下运动移动到分注机构清洗部26,用清洗水清洗分注探针30的前端。然后,分注机构11通过旋转运动和上下运动移动到分注位置,向反应容器14同时分注规定量的检体和试剂。该检体以及试剂分注的详细内容在后面叙述。
(图4:步骤S04)
在分注了检体和试剂之后,为了搅拌反应容器14内的检体和试剂的混合液,分注机构11吸引规定量的混合液,之后,再次向反应容器14内吐出。由此搅拌混合液。以下将此检体和试剂吐出后的再吸引和再吐出作业称为移液管搅拌。虽然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实施基于移液管搅拌以外的搅拌机构的搅拌动作。例如是具备使刮刀浸渍于反应液内并通过刮刀旋转而进行搅拌或者照射超声波并通过回旋流进行搅拌等功能的搅拌机构。在仅通过分注机构11进行的检体以及试剂的同时吐出动作就能够充分地搅拌的情况下,不需要特别地进行这些搅拌动作。分注机构11通过上下运动和旋转运动而移动到分注机构清洗部,利用清洗水对分注探针30的前端进行清洗,准备下一次分注动作。
(图4:步骤S05)
检体和试剂的分注后或搅拌后,开始分光检测器13的测定。测光在反应盘15的旋转中反应容器14横穿光束时实施。通过分光检测器13隔开对每个分析项目确定的时间间隔来对同一反应容器14执行多次测光。
(图4:步骤S06)
根据分析项目的不同,有添加第二试剂的项目。在该情况下,在吐出检体和第一试剂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试剂盘21旋转,使得对应的分析项目的试剂容器22被定位在位于分注机构11的旋转方向圆周上的试剂吸引位置。分注机构11通过上下运动和旋转运动向试剂吸引位置移动。分注机构11在空中吸引空气,在探针前端形成空气层。该空气层是为了防止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充满分注流路47内的工作流体(例如纯水)与接着从试剂容器22吸引的第二试剂在分注探针30内混合而设置的空气层。之后,分注机构11通过旋转移动以及上下移动而移动到试剂分注位置时,从试剂容器22向分注探针30内吸引第二试剂。分注机构11通过旋转运动和上下运动而移动到分注机构清洗部26,利用清洗水对分注探针30的前端进行清洗。接下来,分注机构11通过旋转运动和上下运动移动到分注位置,向反应容器14分注规定量的第二试剂。
(图4:步骤S07)
接着,通过基于移液管搅拌或刮刀或超声波等的搅拌机构对反应容器14内的混合液进行搅拌。在仅通过利用分注机构11吐出第二试剂的动作就能够充分地进行搅拌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实施这些搅拌动作。
(图4:步骤S08)
第二试剂分注后或搅拌后,继续进行基于分光检测器13的测定。
(图4:步骤S09)
经过一定时间后,结束了测定的反应容器14通过由反应容器清洗部27吐出反应容器14内的反应液而被清洗,为下一次测定做准备。在包括清洗的这些动作之间,其他反应容器14使用其他检体和试剂平行地实施分析动作(分注、测光动作等)。计算机3根据得到的测定值(吸光度)算出浓度和酶活性值。通过界面9将计算出的浓度和酶活性值保存在存储器6中。另外,通过显示装置5向用户报告其结果。通过以上,自动分析装置10的分析动作结束。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图5说明步骤S03中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图5内的小写字母按照(a)、(b)、(c)、(d)、(e)、(f)的顺序表示吐出时的动作的时间流,各示意图示意性地表示各经过时间的吐出时的状况。在以后说明的其他图内也同样地,这些小写字母表示吐出动作的时间流。
首先,分析控制部8使分注机构11下降至反应容器14的底附近(图5(a))。分注探针30向反应容器14内的下降位置优选为距离反应容器14的底几毫米左右。其理由在后面叙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从反应容器底到分注探针30的前端的距离设定为约1~2mm。此时,处于在分注探针30内保持有检体33、试剂32以及系统水31(纯水等)的状态。这些分注探针30内的液体按照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侧向铅垂方向上方的顺序,成为检体33、试剂32、系统水31的位置关系。在检体33与试剂32之间存在分段空气37的层,这是为了防止检体33与试剂32在分注探针30内混合。同样地,在试剂32与系统水31之间存在分段空气38的层,这是为了防止试剂32与系统水31在分注探针30内混合。当在该状态下开始检体33和试剂32的同时吐出动作时,吐出液按照检体33、分段空气37(检体33和试剂32之间的层)和试剂32的顺序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吐出到反应容器14。
接着,分析控制部8使吐出动作开始。首先,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吐出检体33。然后,分析控制部8在吐出动作开始的同时或数毫秒后(例如分注探针30的前端浸渍于反应容器14内的吐出的检体33之前),开始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图5(b))。
接着,分析控制部8进行控制,以进行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和吐出动作,直到吐出规定量的检体和试剂为止。此外,分析控制部8控制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使得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容器14内的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变大(图5(c)、(d)、(e))。
分析控制部8在结束吐出规定量的检体及试剂后,结束分注机构11的吐出动作及上升动作(图5(f))。
分析控制部8记录有检体33以及试剂32的总吐出量(吐出到反应容器14内的反应液36的液面高度)与提供分注探针30的上升量的驱动脉冲以及上升速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数据。该数据基于已知的反应容器14的尺寸以及吐出量的时间变化(吐出速度)等数据来设定。例如,在本实施方式1中,提供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和驱动脉冲,使得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高度之间的距离Da的变化率α(设横轴为经过时间、纵轴为距离Da时的斜率)为8.0m/s。分析控制部8根据分注探针30的总吐出量,控制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使得成为一定或者任意的上述变化率α。
图6A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图6B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通过图6A、图6B详细说明分注探针30的动作。图6A、图6B中的P1、P2、P3表示经过时间的各点。以后同样地在图中显示的P*(*是阿拉伯数字)表示各经过时间的时间点的点,以后省略其说明。在图6A、图6B中,在点P1处开始吐出动作,在点P2处开始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并且在点P3处结束吐出动作/上升动作。
在经过时间P1,分析控制部8开始分注探针30的吐出动作。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首先向反应容器14内吐出检体33。在P1的时间点,分注探针30处于停止在距离反应容器14底几毫米的高度的状态,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还未开始。直到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开始的P2为止,即,在P1至P2之间,吐出的液体的液面上升,因此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液面之间的距离Da随着经过时间而变小。
接着,分析控制部8在经过时间P2开始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将吐出液(检体33或试剂32)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继续吐出。在P2时间点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吐出的液体可以是检体33或试剂32均可。即,分析控制部8也可以使分注探针30待机直到检体33全部被吐出为止(不开始上升动作),接着在开始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吐出的试剂32的吐出之后,开始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另外,分析控制部8也可以在开始了检体33的吐出的同时(在经过时间P1),或者在吐出检体33的期间,开始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
在经过时间P2以后,分析控制部8实施分注探针30的吐出动作和上升动作,直到结束吐出规定量为止(到P3为止)。此外,分析控制部8控制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使得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容器14内的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大,直到结束吐出规定量为止(P3为止)。即,分析控制部8控制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使得达到上述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高度之间的距离Da的变化率α(例如α=8.0m/s)。分析控制部8在吐出规定量的检体33以及试剂32的经过时间P3,结束分注探针的吐出动作和上升动作。
这样,通过使分注探针30前端与反应溶液36液面高度之间的距离Da随着经过时间而变大,吐出液到达反应液36内的高度位置35(参照图5)也逐渐变化。结果,能够对反应液36内整体赋予液体的流动,具有通过吐出动作而高效地搅拌吐出的检体33和试剂32的效果。
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吐出开始前的分注探针30向反应容器14内的下降位置优选为距反应容器14的底附近,即反应容器14的底几毫米左右。在开始吐出动作时,设想检体33与试剂32之间的分段空气37在从探针前端吐出时破裂,检体33或试剂32的一方或双方向反应容器14的壁面飞散的情况。若飞散的液体附着于反应容器14壁面,则反应液的反应无法充分进行,有可能对分析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另外,近年来,从减轻患者负担的动向出发,测定中使用的检体量的微量化技术也在发展。在测定中使用的检体可设想为至多为40μL左右的少量。因此,将吐出开始时的分注探针30的前端的位置在反应容器14的底部附近(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定为从底部起1mm~2mm)开始吐出,使检体33与试剂32之间的分段空气37在反应容器14底部附近吐出。由此,即使因检体33与试剂32之间的分段空气37而产生吐出液的飞散,之后,由于接着试剂从较高的位置持续吐出,因此附着于反应容器14的飞散液随着液面上升而被埋入反应液36。这样,分析控制部8以使分注探针30下降到反应容器14底附近并开始吐出动作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降低飞散带来的影响,产生分析性能提高的效果。
<实施方式1:总结>
本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10在同时吐出作为不同液体的检体33和试剂32时,通过使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随着经过时间而变大,能够使反应液36中的吐出液的高度方面的到达位置逐渐变化。由此,能够对反应液内整体赋予大的液体流动,能够在吐出时高效地搅拌检体33和试剂32。如果能够在吐出时高效地进行搅拌,则能够缩短之后的追加的搅拌动作(移液管搅拌等)所需的时间,处理能力提高。另外,如果能够在吐出时充分地搅拌,则不需要用于搅拌的追加的机构(基于超声波的搅拌等),还带来装置的省空间化。
本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10通过使分注探针30下降至反应容器14底部附近并开始吐出,能够将来自检体33与试剂32之间的分段空气38的液体飞散附着位置抑制在反应容器14底部附近。另外,通过在吐出开始的同时或数毫秒后开始探针上升动作,试剂32在分注探针30上升的同时从较高的位置吐出,因此飞散到反应容器14的附着液由于反应液36的液面的上升而被埋在反应液36内。由此,能够降低飞散对测定数据的影响,能够提高分析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10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是以下列举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构成、分注流程。分注探针30从检体容器24吸引检体33,向反应容器14吐出检体33。接着,在分注机构清洗部26清洗分注探针30的前端后,分注探针30从试剂容器22吸引试剂32。然后,在通过分注机构清洗部26清洗分注探针30的前端后,分析控制部8使分注探针30下降到反应容器14内的检体33的液面高度附近(例如,液面的上方1mm)。之后,分析控制部8在开始试剂32的吐出动作的同时或数毫秒后,开始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接着,分析控制部8进行控制,以进行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和吐出动作,直到吐出规定量的试剂32为止。此外,分析控制部8控制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使得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容器14内的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变大。由此,能够使反应液36中的吐出液的高度方面的到达位置逐渐变化。能够对反应液内整体赋予大的液体流动,能够在吐出时高效地搅拌检体33和试剂32。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10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是以下列举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构成、分注流程。自动分析装置10具备2根分注探针30。即,是对检体33进行分注的检体探针以及对试剂32进行分注的试剂探针。检体探针从检体容器24吸引检体33。另外,试剂探针从试剂容器22吸引试剂32。用分注机构清洗部26清洗各2根探针的前端后,分析控制部8使检体探针和试剂探针下降到反应容器14的容器底附近,开始从检体探针吐出检体33,从试剂探针吐出试剂32。分析控制部8在吐出开始的同时或数毫秒后,开始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接着,分析控制部8进行控制,以进行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和吐出动作,直到吐出规定量的试剂32为止。此外,分析控制部8控制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使得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容器14内的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变大。由此,能够使反应液36中的吐出液的高度方面的到达位置逐渐变化。能够对反应液内整体赋予大的液体流动,能够在吐出时高效地搅拌检体33和试剂32。
进而,本实施方式1的自动分析装置10虽未特别图示,但也可以是以下列举的自动分析装置的构成、分注流程。在步骤S06中,是向反应容器14内吐出第二试剂的情况。分析控制部8使分注探针30下降至反应容器14内的反应液(检体33与试剂32的混合液)的液面高度附近(例如,液面的上方1mm)。之后,分析控制部8在第二试剂的吐出动作开始的同时或数毫秒后,开始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接着,分析控制部8进行控制,以进行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和吐出动作,直到吐出规定量的第二试剂为止。此外,分析控制部8控制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使得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容器14内的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变大。由此,能够使反应液36中的吐出液的高度方面的到达位置逐渐变化。能够对反应液内整体赋予大的液体流动,能够在吐出时高效地搅拌反应液(检体33和试剂32的混合液)和第二试剂。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在步骤S03中,分析控制部8控制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以使得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容器14内的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大,直到结束吐出规定量为止。使分注探针30上升的步骤并不限定于此。
在实施方式2中,在分析控制部8以使距离Da随着经过时间而变大的方式控制了规定时间之后,分析控制部8以使距离Da随着时间经过而变小的方式进行控制。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自动分析装置10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分注动作相关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实施方式2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使用图8A、图8B对图7中的分注探针30的前端位置等的经时变化进行说明。
图8A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图8B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使用图8A、图8B,对本实施方式2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关于由分析控制部8进行的分注探针30的探针上升控制,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事项的说明。
分析控制部8使分注探针30的吐出动作开始(P4),然后使分注探针30的探针以距离Da随着经过时间而变大的方式上升(P5至P6)。分析控制部8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在经过时间P6(结束吐出规定量之前的时间点)使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停止。在P6的时间点,吐出动作继续。分析控制部8在吐出规定量的经过时间P7结束吐出动作。即,分析控制部8在经过时间P5至P6之间以增大距离Da的方式进行控制,在经过时间P6至P7之间以随着经过时间而减小距离Da的方式进行控制。
<实施方式2:总结>
本实施方式2的自动分析装置10在以距离Da变大的方式使分注探针30移动之后,通过固定分注探针30的垂直方向的位置,从而以距离Da变小的方式使分注探针30移动。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在步骤S03中,分析控制部8也可以进行控制,使得在结束吐出规定量时(试剂32的吐出结束时),将分注探针30的前端浸渍在反应液36的液面内。在实施方式3中,对其具体例进行说明。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自动分析装置10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分注动作相关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实施方式3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使用图10A、图10B对图9中的分注探针30的前端位置等的经时变化进行说明。
图10A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图10B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使用图10A、图10B,对本实施方式3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关于由分析控制部8进行的分注探针30的探针上升控制,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事项的说明。
分析控制部8开始分注探针30的吐出动作(P8),然后,控制分注探针30的探针上升动作,使得距离Da随着经过时间而变大(P9至P10)。分析控制部8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在经过时间P10(结束吐出规定量之前的时间点)使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停止。此时,分析控制部8使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的停止位置停止在比吐出规定量后的反应液36的液面高度低的位置。之后,在经过时间P11结束吐出动作。即,在结束吐出规定量的经过时间P11,成为分注探针30的前端浸渍于反应液36的状态。为了减少分注探针前端的污染范围,分注探针30的前端的浸渍量优选为数毫米左右(例如4mm等)。
在经过时间P11,也可以实施由液面检测器48进行的液面检测。可以预想到,由于反应液36的润湿性的不同(由于弯液面的影响),反应液36的液面高度相对于已知的数据稍微不同。因此,也可以在分注探针30的吐出动作结束后使用液面检测器48进行液面检测,在吐出结束后确认分注探针30前端是否正确地浸渍在反应液36内。
<实施方式3:总结>
本实施方式3的自动分析装置10进行控制以使得在分析控制部8结束吐出试剂时,分注探针30的前端浸渍于反应液36。例如,如果吐出结束时的分注探针30的前端的断液(液切れ)不良,处于在分注探针30的前端形成液珠的条件,则有时液珠部分无法吐出到反应容器14内,无法正确地分注规定量。如果在吐出结束时分注探针30的前端浸渍于液面,则能够使该液珠浸渍于反应液内,能够正确地分注规定量。其结果,有助于分析性能的提高。
本实施方式3的自动分析装置10通过在吐出结束时液面检测器48进行液面检测,能够准确地判定分注探针30的前端是否浸渍于反应液36的液面。在液面检测器48未检测到液面的情况下,担心由于分注探针30的前端的液珠形成而导致分注性能恶化,因此分析控制部8也可以通过界面9在显示装置5上附加不能检测液面的数据警报。由此,用户能够知道数据不良的原因,能够进行再检查的委托等适当地进行应对。通过再检查能够得到适当的测定数据,提高测定结果的可靠性。
<实施方式4>
在步骤S03中,分析控制部8也可以在结束吐出规定量时(试剂32的吐出结束时),控制为使分注探针30的前端停止在比反应液36的液面靠上的位置。在实施方式4中,对其具体例进行说明。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自动分析装置10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分注动作相关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实施方式4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使用图12A、图12B对图11中的分注探针30的前端位置等的经时变化进行说明。
图12A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图12B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使用图12A、图12B,对本实施方式4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关于由分析控制部8进行的分注探针30的探针上升控制,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事项的说明。
分析控制部8开始分注探针30的吐出动作(P12),然后,控制分注探针30的探针上升动作,使得距离Da随着经过时间而变大(P13至P14)。分析控制部8在经过一定时间后,在经过时间P14(结束吐出规定量之前的时间点)使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停止。此时,分析控制部8使分注探针30的上升动作的停止位置停止在比吐出规定量后的反应液36的液面高度高的位置。之后,在经过时间P15结束吐出动作。即,在结束吐出规定量的经过时间P15,分注探针30的前端位于比反应液36的液面高的位置。
<实施方式4:总结>
在本实施方式4的自动分析装置10中,分析控制部8在吐出结束时控制分注探针30的前端使其比反应液36的液面高度靠上。例如,在图4的步骤S04中,在实施移液管搅拌(通过在吐出后再次吸引、再次吐出反应液36而进行的搅拌)的情况下,移液管搅拌开始前的分注探针30内的状态成为被液体(系统水等)充满的状态。为了避免由于移液管搅拌而在分注探针30内再次吸引的反应液36与处于分注探针30内的前端的液体(系统水31等)的混合,需要在再次吸引反应液36之前吸引空气。即,需要在反应液36与系统水31之间形成分段空气的层。如果在使分注探针30的前端浸渍在反应液36内的状态下结束分注探针30的检体、试剂吐出动作,则为了形成该分段空气层,需要追加将分注探针30的前端从反应液36的液体中拔出的上升动作。另一方面,如本实施方式4那样,如果分注探针30的前端停止在比吐出结束时的反应液36的液面高度靠上的位置,则分注探针30的前端处于位于空中的状态,因此不需要追加的上升动作就能够吸引空气。由此,从分注探针30的吐出开始到搅拌(移液管搅拌)结束为止的动作时间变少,产生提高自动分析装置10的处理能力的效果。
<实施方式5>
在步骤S03中,分析控制部8也可以进行控制,使得分注探针30的前端在检体33的吐出开始后或吐出结束后的一定时间内浸渍于被吐出的检体33或反应液36的液面。在实施方式5中,对其具体例进行说明。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自动分析装置10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分注动作相关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实施方式5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使用图14A、图14B对图13中的分注探针30的前端位置等的经时变化进行说明。
图14A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图14B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使用图14A、图14B,对本实施方式5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关于由分析控制部8进行的分注探针30的探针上升控制,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事项的说明。
分析控制部8使分注探针30的吐出动作开始(P16)。分析控制部8也可以进行控制,使得从检体33的吐出结束后分注探针30的前端在吐出的检体33或反应液36(检体33与试剂32的混合液)中浸渍一定时间。即,分析控制部8控制吐出开始前的分注探针30向反应容器14的下降量,使得分注探针30的前端从检体33的吐出结束后在吐出的检体33以及反应液36(检体33和试剂32)中浸渍一定时间,在浸渍后,一边吐出试剂32一边使分注探针30上升。或者,分析控制部8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从检体33的吐出结束起,直到分注探针30的前端在吐出的检体33或反应液36(检体33和试剂32)中浸渍一定时间为止,使分注探针30的前端在吐出开始位置待机,然后,一边吐出试剂32一边使分注探针30上升。
为了减少喷嘴前端的污染范围,分注探针30的前端的浸渍量优选为数mm左右。例如优选分析控制部8控制分注探针30,使得分注探针30的前端的浸渍量为4mm左右以下。
<实施方式5:总结>
本实施方式5的自动分析装置10在检体33的吐出开始后或吐出结束后的一定时间的期间,使分注探针30的前端浸渍于容器内的检体33或反应液36(检体33和试剂32)的液面。由此,例如,如果在所有检体被吐出时探针前端浸渍在液体中,则接着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吐出的检体33与试剂32之间的分段空气37在检体33中或检体33与试剂32的反应液36中被吐出。此时,由于分注探针30的前端位于液体中,因此能够防止由分段空气37带来的液体飞散的影响。即,能够提高分析性能。
<实施方式6>
在步骤S03中,分析控制部8也可以在使探针前端下降直至分注探针30将检体33全部吐出到反应容器14时的液面高度附近,然后,开始吐出检体33、试剂32。在实施方式6中,对其具体例进行说明。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自动分析装置10的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以下主要对与分注动作相关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在本实施方式6中,自动分析装置10同时分注检体和第一试剂时的分注探针30的动作及其效果的图。使用图16A、图16B对图15中的分注探针30的前端位置等的经时变化进行说明。
图16A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距反应容器14底的高度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图。图16B表示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的经时变化。使用图15和图16A、图16B,对本实施方式6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关于由分析控制部8进行的分注探针30的探针上升控制,省略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事项的说明。
分析控制部8使分注探针30下降到反应容器14内(图15(a))。此时,分析控制部8使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下降到将规定量的检体33全部吐出时的液面高度附近(例如,下降到与液面相同的高度,或者从液面起上方1mm以内)。分析控制部8使分注探针30的吐出动作开始(经过时间P20)。在经过时间P21时,分注探针30的前端高度成为与吐出的检体33的液面高度相同或几毫米上方的位置。
<实施方式6:总结>
本实施方式6的自动分析装置10在使分注探针30下降到将规定量的检体33全部吐出至反应容器14时的液面高度附近之后,开始吐出检体33。因此,例如,当所有检体都被吐出时,如果分注探针30的前端高度位于与检体33相同的高度或数mm上方的位置,则随后从分注探针30的前端吐出的检体33和试剂32之间的分段空气37在空中被吐出。通过在空中吐出分段空气37,能够防止来自分段空气37的气泡混入液体中。若气泡混入反应液中,气泡附着于反应容器14中的光源12的光路区域,则有时会对测定数据造成影响。本实施方式6通过防止该气泡混入,能够提高分析性能。
<实施方式7>
在步骤S03中,分析控制部8也可以根据吐出的溶液的液体特性信息来变更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这里所说的液体特性是指粘度、极性、接触角等。根据吐出的液体的粘度、极性、接触角等的不同,检体33与试剂32的分子间力也不同。此时,对于吐出时的检体33和试剂32的混合液即反应液36内的吐出液的液体到达高度、该液体流动的状况也根据液体特性而不同。在本实施方式7中,将该溶液的液体特性与吐出时的搅拌效果大的适当的距离Da的变化率α建立对应,预先作为数据记录于存储器6。也可以取而代之,在测定开始前的分析项目委托时,由用户通过键盘2将该分析项目的试剂的粘度以及接触角信息等输入到分析控制部8。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
分析控制部8在分注喷嘴31吐出开始前,从存储器6读出符合该溶液的液体特性的变化率α。然后,分析控制部8进行控制,以提供作为吐出时的搅拌效果较大的、适当的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关于粘度信息,也可以在检体33吸引时以及试剂32吸引时取得压力波形,基于该压力波形,计算机3解析检体33以及试剂32的粘度,将其解析结果输入到分析控制部8。
根据本实施方式7的自动分析装置10,通过根据溶液的液体特性变更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能够在同时吐出作为不同液体的检体33和试剂32时高效地进行搅拌。
<实验例>
以下,使用实验结果对本实施方式中的提高检体以及试剂同时吐出时的搅拌效率的效果进行说明。但是,以下的实验结果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不受以下的实验结果限定。
实验使用实施方式1记载的自动分析装置10来实施。使用以下2个条件。实施方式1的条件是在分注探针30开始上升后,控制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以使探针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随着经过时间而变大。比较例的条件是,在分注探针30开始上升后,控制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使得分注探针30的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之间的距离Da与经过时间无关而恒定,并且维持分注探针前端浸渍于距反应液36的液面2mm的状态。在检体33和试剂32同时吐出后,不进行移液管搅拌、超声波搅拌等搅拌。
作为检体33使用添加了色素的水溶液,作为试剂32使用无色透明且赋予了粘度的溶液。同时吐出检体33和试剂32,测定经过规定时间后的吸光度(作为检体使用的色素所具有的特有的吸光度)。根据所得到的吸光度和检体与色素完全混合的状态的吸光度,算出相对于完全混合时的吸光度的偏离率(%)。该偏离率(%)越低,表示仅进行吐出的搅拌状态越接近完全混合的状态。即,可以说偏离率(%)越低,越能够通过吐出动作高效地进行搅拌。
进而,从刚吐出后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吸光度,算出5分钟的吸光度变动率(%)。5分钟的吸光度变动率(%)表示5分钟内多次取得的吸光度数据的范围(吸光度最大值-吸光度最小值)相对于吐出5分钟后吸光度的比例。如果是在吐出时不能高效地进行搅拌的状态,则在吐出结束后吸光度也会由于检体(色素液)的扩散现象而变动,因此该吸光度变动率(%)变大。即,可以说,该5分钟的吸光度变动率(%)越小,越能够高效地进行搅拌。
图17是针对实施方式1和比较例分别示出偏离率(%)的图。测定在各个条件下实施多次,绘制其偏离率(%)。根据图17,实施方式1中,距离完全混合的偏离率(%)较低,多次测定的偏差也较小。
图18是针对实施方式1和比较例分别表示5分钟的吸光度变动率(%)的图。在各个条件下实施多次测定,绘制其吸光度变动率(%)。根据图18,实施方式1的吸光度变动率(%)较低,测定间的偏差也较小。因此,可知实施方式1能够在吐出时更高效地进行搅拌。即,如果在分注探针30开始上升后,控制分注探针30的上升速度以使探针前端与反应液36的液面的距离Da随着经过时间而变大,则能够在检体和试剂同时吐出时高效地进行搅拌。
<关于本发明的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必须具备所说明的全部构成。另外,能够将某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也能够在某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添加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另外,对于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构成的追加、删除、置换。
符号说明
1…分析部,2…键盘,3…计算机,4…打印机,5…显示装置,6…存储器,7…A/D转换器,8…分析控制部,11…分注机构,12…光源,13…分光检测器,14…反应容器,15…反应盘,21…试剂盘,22…试剂容器,24…检体容器,25…样品架,26…分注机构清洗部,30…分注探针,31…系统水,32…试剂,33…检体,36…反应液,41…分注臂,42…上下旋转动作部,43…柱塞,44…驱动部,45…定量泵,46…泵,47…分注流路,48…液面检测器,49…阀。

Claims (13)

1.一种自动分析装置,其具备:
探针,其在容器中吸引或吐出检体或试剂,
移动机构,其移动所述探针,以及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移动机构;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探针开始向所述容器吐出所述检体之后,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使所述探针一边吐出所述检体或所述试剂一边上升,由此,随着从所述探针吐出的所述容器内的液体的液面高度上升,逐渐增大所述容器内的液面与所述探针的前端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探针在对所述容器吐出所述检体之前,吸引所述试剂,在该探针的内部存在所述试剂的状态下,吸引所述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探针在使所述探针的前端移动到比所述容器的入口靠下方的位置之后,对所述容器吐出所述检体,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探针对所述容器吐出所述检体的期间,不使所述探针沿上下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使得在从所述探针一边吐出所述检体或所述试剂一边开始上升起直至所述探针结束吐出所述试剂为止的期间的至少一部分期间内,所述容器内的液面与所述探针的前端之间的距离在逐渐增大之后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从所述探针一边吐出所述检体或所述试剂一边开始上升起直至所述探针结束吐出所述试剂为止的期间的至少一部分期间内,通过固定所述探针的高度方向的位置,来逐渐减小所述容器内的液面与所述探针的前端之间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使在所述探针结束吐出所述试剂时,所述探针的前端浸渍于所述容器内的液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自动分析装置还具备检测所述容器内的液面高度的液面检测器,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探针结束吐出所述试剂时,根据所述液面检测器的检测结果,判定所述探针的前端是否浸渍于所述容器内的液体,
在所述探针结束吐出所述试剂时,所述探针的前端未浸渍于所述容器内的液体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输出该意思的警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以使所述探针的前端在比所述容器内的液面靠上方的固定位置静止,
所述探针在所述固定位置结束吐出所述试剂。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移动机构,使得在从所述探针开始吐出所述检体起直至所述探针开始上升为止的期间的至少一部分期间内,所述探针的前端浸渍于所述容器内的液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探针在所述试剂与所述检体之间吸引分段空气,
所述探针在所述探针的前端浸渍于所述容器内的液体的期间结束吐出所述检体,由此对所述容器内的液体吐出所述分段空气。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探针开始吐出所述检体之前,使所述探针的前端下降到所述探针对所述容器结束吐出全部所述检体时的所述容器内的液面的上方1mm以内的高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自动分析装置还具备存储部,该存储部存储描述所述检体的液体特性或者所述试剂的液体特性的数据,
所述控制部按照所述数据所描述的液体特性来控制所述探针的上升速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动分析装置,其中,
所述液体特性包括粘度或接触角中的至少任一个。
CN202180037328.9A 2020-06-01 2021-02-09 自动分析装置 Pending CN1156679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5585 2020-06-01
JP2020095585 2020-06-01
PCT/JP2021/004769 WO2021245989A1 (ja) 2020-06-01 2021-02-09 自動分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7940A true CN115667940A (zh) 2023-01-31

Family

ID=78830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37328.9A Pending CN115667940A (zh) 2020-06-01 2021-02-09 自动分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84803A1 (zh)
EP (1) EP4160218A4 (zh)
JP (1) JP7305891B2 (zh)
CN (1) CN115667940A (zh)
WO (1) WO20212459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01728A (ja) * 2022-06-22 2024-01-10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分注装置、分注方法及び分注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6546A (en) * 1984-10-23 1986-05-06 Cetus Corporation Liquid handling device and method
JP2002340915A (ja) * 2001-05-21 2002-11-27 Aloka Co Ltd 分注装置及び分注方法
JP2007078470A (ja) * 2005-09-13 2007-03-29 Hitachi Koki Co Ltd 自動分注装置
JP2010096643A (ja) * 2008-10-17 2010-04-30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分注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検体処理装置,自動分析装置
JP6381917B2 (ja) * 2014-01-23 2018-08-29 キヤノン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試薬分注方法
JP6427573B2 (ja) * 2014-07-18 2018-11-21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液体攪拌方法
JP6462844B2 (ja) * 2015-02-25 2019-01-30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自動分析装置
US11045803B2 (en) * 2016-02-02 2021-06-29 Konica Minolta, Inc. Liquid delivery method, and detection system and detection apparatus for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ethod
JP7292195B2 (ja) * 2019-12-06 2023-06-16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 自動分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245989A1 (zh) 2021-12-09
WO2021245989A1 (ja) 2021-12-09
EP4160218A1 (en) 2023-04-05
JP7305891B2 (ja) 2023-07-10
EP4160218A4 (en) 2024-05-15
US20230184803A1 (en) 2023-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86744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WO2011074273A1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6462844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US6890761B2 (en) Automatic analyzer
JP2016166876A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分析方法
JP5583337B2 (ja) 自動分析装置及びその分注方法
US20220397582A1 (en) Automatic analysis device
CN112585477A (zh) 自动分析系统
CN115667940A (zh) 自动分析装置
JP4871025B2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その検体分注方法
JP5199785B2 (ja) 血液サンプル検出方法、血液サンプル分注方法、血液サンプル分析方法、分注装置および血液サンプル種類検出方法
JP6227441B2 (ja) 分析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JP6509218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H06289032A (ja) 自動分析装置の分注方法および分注システム
EP4071484B1 (en) Automated analyzer
JP7105577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6381917B2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試薬分注方法
JPH06324058A (ja) 分注装置
JP6850155B2 (ja) 自動分析装置
JP2011094985A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サンプル分注方法
WO2022176556A1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における検体の吸引方法
WO2021215068A1 (ja) 分注装置、自動分析装置、分注方法
JP7105112B2 (ja) 分注ユニット、自動分析装置及び液面検出判定方法
JP2016040535A (ja) 自動分析装置および自動分析装置の制御方法
JPH08313536A (ja) 分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