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97602A -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97602A
CN115297602A CN202210979021.7A CN202210979021A CN115297602A CN 115297602 A CN115297602 A CN 115297602A CN 202210979021 A CN202210979021 A CN 202210979021A CN 115297602 A CN115297602 A CN 1152976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pair
electrodes
heating structure
plasma heating
plasm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790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欢喜
鲜于斌
周宏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nan Moore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nan Moore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nan Moore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nan Moore Brothe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97902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29760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297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9760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95966 priority patent/WO2024037089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HPLASMA TECHNIQUE; PRODUCTION OF ACCELERATED ELECTRICALLY-CHARGED PARTICLES OR OF NEUTRONS; PRODUCTION OR ACCELERATION OF NEUTRAL MOLECULAR OR ATOMIC BEAMS
    • H05H1/00Generating plasma; Handling plasma
    • H05H1/24Generating plasma
    • H05H1/26Plasma torches
    • H05H1/32Plasma torches using an arc
    • H05H1/34Details, e.g. electrodes, nozz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Plasma Technolog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包括至少一电极对,至少一电极对被配置为包括具有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及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击穿导通距离小于工作导通距离。由于电极对被配置包括具有的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和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且击穿导通距离小于工作导通距离,故可以在起弧时保持较小的击穿导通距离,从而能够大幅降低起始击穿电压,进而减小电源体积,并降低能耗,进而提高等离子体发热结构的发热效率。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发热雾化装置通常是利用工作气体电离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中的自由电子与离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将电场能转化为自身动能,并最终转化为等离子体内能进行电发热的雾化装置。
根据气体放电伏安特性,在放电间隙内的气体被电离形成等离子体之前,需要在放电间隙上加上强电场以使中性气体转变为等离子体。而一旦产生了等离子体,维持加热所需要的电场强度则会显著下降。前者需要电源输出端必须提供高的开路电压,而后者需要电源维持加热的时候的输出电压显著低于开路电压(相差可达10倍以上)。这两种差异很大的工况会导致电源体积较大,发热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等离子体发热雾化装置,提供一种能减小电源体积,以提升发热效率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包括至少一电极对,至少一电极对被配置为包括具有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及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击穿导通距离小于工作导通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击穿导通距离及工作导通距离均为电极对的两个电极之间的直接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对的两个电极能够彼此靠近或者远离,以具有击穿导通距离和工作导通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对的两个电极中的一者固定,另一者能够相对运动,以使彼此靠近或者远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包括发热件,电极对靠近发热件设置,以在具有工作导通距离时加热发热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对的两个电极均设于发热件上,且能够在发热件上彼此靠近或者远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件具有安装腔,电极对的两个电极中的一者设于安装腔内,另一者的一端伸入安装腔中,并与发热件之间彼此相对运动,以使电极对的两个电极能够靠近或者远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等离子体发热结构还包括嵌设于安装腔中的绝缘内衬,电极对的两个电极中的一者伸入绝缘内衬中,并与发热件之间彼此相对运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件的一端具有尖锐部,尖锐部用于雾化位于发热件外的气溶胶生成基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对的两个电极中的至少一者呈环状套设于发热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等离子体发热结构还包括磁性件,磁性件套设于一呈环状的电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对的两个电极中的至少一者呈环状套设于发热件的外侧,磁性件呈环状套设于一呈环状的电极的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发热件包括底壁及沿底壁的周向连接于底壁一侧的侧壁,底壁与侧壁围合形成容纳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发热腔体,电极对的两个电极设于与底壁背向发热腔体的一侧,且两者沿平行于底壁的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对与发热件之间彼此能够绕旋转轴相对转动;
其中,旋转轴垂直于底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设于底壁的一侧的成对的电极包括彼此间隔设置的至少两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电极对的两个电极中的至少一者能够在机械开关、电磁件或者电驱动件的作用下运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等离子体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
由于电极对被配置包括具有的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和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且击穿导通距离小于工作导通距离,故可以在起弧时保持较小的击穿导通距离,从而能够大幅降低起始击穿电压,进而减小电源体积,并降低能耗,进而提高等离子体发热结构的发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中的成对的电极具有击穿导通距离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中的成对的电极具有工作导通距离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中的成对的电极具有击穿导通距离下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中的成对的电极具有工作导通距离下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中的成对的电极具有击穿导通距离下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所示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中的成对的电极具有工作导通距离下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100;
电极对10;
电极11;
发热件20;
发热腔体21、安装腔22、尖锐部23、底壁24、侧壁25;
绝缘内衬30;
导电件40;
磁性件50;
旋转轴AA。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中的成对的电极具有击穿导通距离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中的成对的电极具有工作导通距离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结构。
参阅附图,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等离子体发热结构100,包括至少一电极对10,电极对10被配置为包括具有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及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击穿导通距离小于工作导通距离。
可以理解,成对的电极10包括两个电极11,分别为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
电极对10被配置为具有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其中的击穿导通距离可以指仅由成对的电极对10本身配置形成的击穿导通距离,也可以加入其它中间元件与成对的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中的至少一者共同配置形成的击穿导通距离,在此不作限制。同样的,电极对10被配置为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其中的工作导通距离可以指仅由电极对10本身配置的工作导通距离,也可以加入其它中间元件与电极对10共同配置的工作导通距离,在此不作限制。
具体地,在等离子体发热结构100的发热过程中,首先应当向电极对10加载击穿电压以产生起始电弧(起弧),也即在放电间隙上加上强电场,击穿导通距离则是指在起弧时击穿产生放电的距离,起弧成功后,也即产生了等离子体后,可使得电弧达到预定电弧加热长度后,以持续维持放电加热,故工作导通距离则是指起弧后电弧能够持续维持放电加热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击穿的产生是由于向成对的电极10加载了击穿电压实现的,故成对的电极10的一端应当与电源相连,电源用于向成对的电极10提供击穿电压。并且,在击穿完成后,电源还应当为成对的电极10继续提供工作电压,以实现电弧的加热功能。
由于电极对10被配置包括具有的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和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且击穿导通距离小于工作导通距离,故可以在起弧时保持较小的击穿导通距离,从而能够大幅降低起始击穿电压,进而减小电源体积,并降低能耗,进而提高等离子体发热结构100的发热效率。
并且,由于大幅降低起始击穿电压,故能够降低等离子体发热结构100的放电绝缘要求,可简化或小型化绝缘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击穿导通距离及工作导通距离均为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之间的直接距离。
通过设置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之间的直接距离去反应击穿导通距离及工作导通距离,能够简化击穿导通距离及工作导通距离的实现方式,提高实现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能够彼此靠近或者远离,以具有第一状态及第二状态。
具体地,当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彼此靠近时,能够使两个电极11之间具有击穿导通距离,当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彼此远离时,能够使两个电极11之间具有工作导通距离。
通过设置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本身作彼此靠近和远离的动作,来达到具有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及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方式简单,且便于控制。
在实际应用中,当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彼此靠近时,向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加载击穿电压,以在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之间击穿产生起始电弧,起弧成功后再使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彼此远离,并增大两个电极11的距离至预定长度,从而拉长电弧,实现更大区域电弧加热。
更进一步地,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中的一者固定,另一者能够相对运动,以使彼此靠近或者远离。
设置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中的一者固定,另一者能够相对运动,能够简化驱动运动的结构。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中的两者均能够相对彼此运动,以使彼此靠近或者远离。
具体地,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中的至少一者能够在机械开关、电磁件或者电驱动件中的作用下运动。
机械开关可以为拨动开关或者按钮等,电磁件可以为电磁体等,电驱动件可以为电机等,在此不作限制。
机械开关、电磁件或者电驱动件的结构简单,且提供给电极11的作用力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等离子体发热结构100还包括发热件20,电极对10靠近发热件20设置,以在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下时加热发热件20。
通过加热发热件20,以间接地加热与发热件20接触的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而雾化气溶胶生成基质,以产生气溶胶。
具体地,发热件20可以具有容纳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发热腔体2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发热件20也可以伸入容纳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容置仓内,进而通过发热件20间接地加热气溶胶生成基质。
进一步地,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均设于发热件20上,且能够在发热件20上彼此靠近或者远离。
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均设于发热件20上是指,电极对10的每一电极11与发热件20之间具有一定的位置设置关系,该设置关系可以是连接关系、接触关系、套设关系或者容纳关系等,在此不作限制。
故通过设置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均设于发热件20上,且能够在发热件20上彼此靠近或者远离,能够使电弧直接作用在发热件20上,避免热量流失,进而提高了发热效率。
参阅图1~图3,具体到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发热件20具有安装腔22,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中的一者设于安装腔22内,另一者的一端伸入安装腔22中,并与发热件20之间彼此相对运动,以使对应的成对的电极10能够彼此靠近或者远离。
通过设置安装腔22容纳电极11的方式,能够使电极10的位置可靠,并且由于另一电极11的一端伸入安装腔22中,并与发热件20之间彼此相对运动,故对另一电极11受限于安装腔22,也能提高相对运动的可靠性,另外,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能够在安装腔22中形成具有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及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从而能够使电弧在安装腔22中对发热件20进行加热,进一步地避免热量流失,并进一步地提高了发热效率。
具体地,设于安装腔22内的电极11固定在安装腔22内。
具体地,伸入安装腔22中的电极11相对发热件20的安装腔22作插拔动作,以使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能够彼此靠近或者远离。
进一步地,等离子发热结构100还包括嵌设于安装腔22中的绝缘内衬30,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中的一者伸入绝缘内衬30中,并与发热件20之间彼此相对运动。
设于安装腔22内的电极11需要通过导电件40与外部的电源相连,因此,通过设置绝缘内衬30,能够避免该电极10与一端设于安装腔22内的电极10之间发生短路。
具体地,导电件40从绝缘内衬30与安装腔22的内壁之间的径向间隙中穿设以与设于安装腔22内的电极11相连。更具体地,导电件40为导电管或者导电线。
进一步地,发热件20的一端具有尖锐部23,尖锐部23用于雾化位于发热件20外的气溶胶生成基质。通过设置尖锐部23,能够使热量更加集中,以对气溶胶生成基质进行可靠地加热并雾化。具体地,设于安装腔22内的电极11相较于另一电极11更靠近尖锐部23设置。如此,能够加长另一电极11相对发热件20运动的路径,提高拉弧效果。
具体地,发热件20为发热针体。由于降低了起始击穿电压,故能够大幅降低发热件20的绝缘要求,进而有利于发热件20的小型化,故设置发热件20为发热针体,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减小其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一端设于安装腔22内的电极11呈杆状,以方便伸入至发热针体的安装腔22内。
在本申请的该实施例中,对应的成对的电极10的击穿导通距离不小于0.5毫米且不大于5毫米。如此,使得在起弧时成对的电极11之间的距离足够小,以大幅降低起始击穿电压。
参阅图4和图5,具体到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中的至少一者呈环状套设于发热件20。
通过设置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呈环状套设于发热件20,一方面能够在发热件20的引导下,使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的靠近和远离运动变得稳靠,另外,由于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是呈环状的,故能够沿周向的任意处形成放电电弧,因此,提高了起弧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等离子发热结构100还包括磁性件50,磁性件50套设于一呈环状的电极10。
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之间会高压击穿产生的电弧,通过设置磁性件50套设于一呈环状的电极11,能够产生垂直于该电弧的磁场,在该磁场的作用力下,电弧能够绕成对的电极11旋转,在发热件20的周向上均匀地进行加热。
优选地,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中的至少一者呈环状套设于发热件20的外侧,磁性件50呈环状套设于一呈环状的电极11中的外侧。通过套设在发热件20的外侧的方式简单。
更优选地,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均呈环状套设于发热件20。
在上述优选地实施例中,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的击穿导通距离不小于0.5毫米且不大于8毫米。如此,使得在起弧时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之间的距离足够小,以大幅降低起始击穿电压。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均呈环状套设于发热件20的内腔,磁性件50呈环状或者柱状,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中的一者套设在的磁性件50的外侧。
优选地,对应的成对的电极10、磁性件50及发热件20均同轴设置。
参阅图6和图7,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发热件20包括底壁24及沿底壁24的周向连接于底壁24的一侧的侧壁25,底壁24与侧壁25围合形成容纳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发热腔体21,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设于底壁24背向发热腔体21的一侧,且两者沿平行于底壁24的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
通过设置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设于底壁24背向发热腔体21的一侧,且两者沿平行于底壁24的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能够使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产生电弧并加热底壁24,进而加热底壁24另一侧的气溶胶生成基质。
具体地,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的至少一者呈条状,且其延伸方向底壁24相平行。
进一步地,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与发热件20之间彼此能够绕旋转轴AA相对转动,其中,旋转轴AA垂直于底壁24。优选地,旋转轴AA与底壁24的中心重合。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设置为相对发热件20旋转,在工作状态下,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旋转使得电弧线段相对形成了一个电弧面,提高了加热底壁24的均匀性。
在该实施例中,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的击穿导通距离不小于0.5毫米且不大于8毫米。如此,使得在起弧时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之间的距离足够小,以大幅降低起始击穿电压。
进一步地,设于底壁24的一侧的电极对10包括彼此间隔设置的至少两对。每一电极对10依次导通电弧,工作状态下,就出现了至少两条电弧,故可以改善加热均匀性。具体地,每一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之间的连线与另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之间的连线相交。更具体地,全部电极对10均与发热件20之间彼此能够绕同一旋转轴AA相对转动,全部成对的电极10绕旋转轴AA彼此间隔设置。
同样的,在前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套设于发热件20的电极对10也可以包括沿轴向彼此间隔设置的至少两对,如此,能够提高加热面积,进而提高加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电极对10处于具有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后,并起弧成功后,对应的成对的电极10才能够作彼此远离的运动,以增大两者之间的距离,直至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待电弧熄灭后,电极对10的两个电极11将作彼此靠近的运动,以恢复到击穿导通距离,等待下一次起弧点燃。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等离子体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意实施例中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100。
具体地,等离子体雾化装置还包括吸嘴以及电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包括电池、控制电路以及升压器,电池和升压器均与控制电路通讯相连,电池与升压器电连接。通过控制电路调制供电到升压器,升压器将电压升高到电弧要求的工作电压供电给电极1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100以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由于电极对10被配置包括具有的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和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且击穿导通距离小于工作导通距离,故可以在起弧时保持较小的击穿导通距离,从而能够大幅降低起始击穿电压,进而减小电源体积,并降低能耗,进而提高等离子体发热结构100的发热效率。
并且,由于大幅降低起始击穿电压,故能够降低等离子体发热结构100的放电绝缘要求,可简化或小型化绝缘结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电极对,所述电极对被配置为包括具有击穿导通距离的第一状态及具有工作导通距离的第二状态,所述击穿导通距离小于所述工作导通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击穿导通距离及所述工作导通距离均为所述电极对的两个电极之间的直接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的两个所述电极能够彼此靠近或者远离,以具有所述第一状态及所述第二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的两个所述电极中的一者固定,另一者能够相对运动,以使彼此靠近或者远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包括发热件,所述电极对靠近所述发热件设置,以在具有所述工作导通距离时加热所述发热件。
6.根据权利要5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的两个电极均设于所述发热件上,且能够在所述发热件上彼此靠近或者远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具有安装腔,所述电极对的两个所述电极中的一者设于所述安装腔内,另一者的一端伸入所述安装腔中,并与所述发热件之间彼此相对运动,以使所述电极对的两个所述电极能够靠近或者远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发热结构还包括嵌设于所述安装腔中的绝缘内衬,所述电极对的两个所述电极中的一者伸入所述绝缘内衬中,并与所述发热件之间彼此相对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7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的一端具有尖锐部,所述尖锐部用于雾化位于所述发热件外的气溶胶生成基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的两个所述电极中的至少一者呈环状套设于所述发热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离子体发热结构还包括磁性件,所述磁性件套设于一呈环状的所述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的两个所述电极中的至少一者呈环状套设于所述发热件的外侧,所述磁性件呈环状套设于一呈环状的所述电极的外侧。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包括底壁及沿所述底壁的周向连接于所述底壁一侧的侧壁,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围合形成容纳气溶胶生成基质的发热腔体,所述电极对的两个所述电极均设于与所述底壁背向所述发热腔体的一侧,且两者沿平行于所述底壁的方向彼此靠近或远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与所述发热件之间彼此能够绕旋转轴相对转动;
其中,所述旋转轴垂直于所述底壁。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底壁的一侧的所述电极对包括彼此间隔设置的至少两对。
1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对的两个所述电极中的至少一者能够在机械开关、电磁件或者电驱动件的作用下运动。
17.一种等离子体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发热结构。
CN202210979021.7A 2022-08-16 2022-08-16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Pending CN11529760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9021.7A CN115297602A (zh) 2022-08-16 2022-08-16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PCT/CN2023/095966 WO2024037089A1 (zh) 2022-08-16 2023-05-24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979021.7A CN115297602A (zh) 2022-08-16 2022-08-16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97602A true CN115297602A (zh) 2022-11-04

Family

ID=83830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79021.7A Pending CN115297602A (zh) 2022-08-16 2022-08-16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297602A (zh)
WO (1) WO202403708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7089A1 (zh) * 2022-08-16 2024-02-22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67457B2 (en) * 2003-06-20 2011-01-11 Drexel University Plasma reactor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drogen-rich gas
DE102013004514B3 (de) * 2013-03-15 2014-07-10 Al-Ko Kober Ag Elektrodeneinrichtung für eine Plasmaentladung mit gleitendem Lichtbogen
CN203368892U (zh) * 2013-06-06 2013-12-25 深圳东方锅炉控制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等离子体发生器的接触式起弧装置
CN215073094U (zh) * 2020-11-04 2021-12-07 内蒙古东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等离子体电极控制装置
KR102340962B1 (ko) * 2021-04-06 2021-12-20 국방과학연구소 전극 간격이 조절 가능한 아크 플라즈마 가열기
CN217117529U (zh) * 2022-02-09 2022-08-05 深圳麦克韦尔科技有限公司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5297602A (zh) * 2022-08-16 2022-11-04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CN218499332U (zh) * 2022-08-16 2023-02-17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7089A1 (zh) * 2022-08-16 2024-02-22 海南摩尔兄弟科技有限公司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37089A1 (zh) 2024-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97601A (zh)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EP1734798B1 (en) Coaxial microwave plasma torch
US7741761B2 (en) Radiofrequency plasma spark plug
CN218499332U (zh)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CN115297602A (zh)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US9041318B2 (en) Cyclotron
JP2000054951A (ja) 静電動力装置
CN115681054B (zh) 自维持霍尔推力器
US5357747A (en) Pulsed mode cathode
JPH0331579A (ja) マイクロ波コロナ放電式内燃機関点火装置
RU2270491C2 (ru) Высокочастотный источник электронов, в частности нейтрализатор
JP2011007163A (ja) 火花点火式内燃機関
JP3912507B2 (ja) 発射薬用点火装置
CN115839323B (zh) 一种自维持霍尔推力器运行方法
CN115681053B (zh) 一种自维持霍尔推力系统的运行方法
CN218499333U (zh)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JP3079869B2 (ja) イオン源
JP7129074B1 (ja) 真空陰極アーク放電を用いたパルス型推進機
RU2499373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возбуждения высокочастотного факельного разряда
CN111536005B (zh) 微阴极电弧推力器
CN210274654U (zh) 一种无阴极等离子发生器
CN218570530U (zh) 等离子体发热结构及等离子体雾化装置
JP2010096144A (ja) 火花点火式内燃機関
US20200314992A1 (en) Plasma torch having multi-electrode front electrode and button-type rear electrode
WO2000061291A1 (en) Apparatus for experimenting on discharge phenomena using high voltag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